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239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时间:

1851年人物:

洪秀全地点:

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62年,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

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伊犁;

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原因:

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

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

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894年7月-1895年初(光绪帝时)

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

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政府战败原因:

1、日本一如资本主义社会,且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先进;

2、清政府政治腐败,苟且偷生,挪用军费。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以及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争性质: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光绪帝时)

1900年6月-1901年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时间: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

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6课近代化的兴起

一、从“自强”到“求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

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新式海军(南海、北洋、福建)。

4、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

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失败原因:

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5年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事情:

“公车上书”

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没有达到目的。

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人物:

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是中国近代化的启蒙思想家)

介绍:

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主张:

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

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严复以西方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作用:

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1、发展农工商业;

2、寻年新式海陆军;

3、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5、今后科举制废除八股文;

6、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2、光绪帝没有实权;

3、脱离了群众。

第8课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目标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

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1915年9月,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旗帜“民主和科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议》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议》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地位:

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

这是中国近代化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科举制度的弊端:

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

录取程序不利于人才选拔。

三、《申报》的创办

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三、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诞生时间:

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

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以后

它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1896年,地点: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片”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自己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这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二、剪发辫改称呼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改革,人们的服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风雷(无产阶级)

1919年初导火线: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拒绝

1919年5月4日地点:

北京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19年6月5日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

1919年6月10日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1大会确定建党,制定了党的纲领。

2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3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民主革命纲领:

反帝反封

国民党一大1924年广州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中共成立后,中国的工人运动掀起高潮,无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加入到中国革命的行列中。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5月创办人:

孙中山地点:

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主要领导人: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

特点:

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军校贡献: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国民革命的高潮)

1926年7月-1927年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打击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因素有:

1、国共和作,革命统一战线;

2、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3、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8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发动人:

蒋介石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起义斗争的开始;

3、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927年9月代表人物:

毛泽东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928——1930年间

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时间: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内容:

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局部抗战的开始)P85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A、经过: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所为,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攻占沈阳。

B、蒋介石的态度:

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入关。

(结合P85材料)

C、结果: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义勇军进行曲》:

作曲:

聂耳;

作词:

田汉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

A背景:

日军加强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宣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B、发起人—张学良、杨虎城;

C、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中共主张:

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E、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F、意义:

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问题:

共产党为何不杀蒋?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内战再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思考:

1、西安事变的史实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2)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他们以国家危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有何现实意义?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以解决台湾问题,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党派的利益。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全面抗战开始)P91

1、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学习南京大屠杀的感想:

(日本有一股否定战争罪行的现象对中日关系有何影响:

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我们应该(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2)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的重要原因,国富才能民强。

(3)对日本近年来种种抹杀真实历史的不良企图,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4)日本只有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才能真正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

3、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4、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全民族抗战的表现)P97

1、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国民党

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鼓舞了抗战士气P98

共产党(八路军)

百团大战

1940

彭德怀

主动抗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冼星海:

1939年《黄河大合唱》----鼓舞抗战

2、各种志士徐悲鸿:

创作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愚公移山》《奔马图》

侯德榜:

1940年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作出贡献

如何认识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爱国军民的英雄业绩、民族精神为后人敬重。

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伟大性和艰苦性。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P103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陕西延安)

召开背景:

抗战即将胜利;

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③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七大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2、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投降的原因:

A、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中国军民大反攻(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的意义:

A、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性质),宣告了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结束。

B、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C、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的原因:

(1)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军民英勇奋战。

(3)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抗战胜利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

(2)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是抗战胜利之源;

(3)和平发展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3、台湾光复:

1945年10月25日(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蒋介石的目的:

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2)毛泽东的目的: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经过和结果:

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但是,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定。

(4)《双十协定》内容:

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1)努力:

①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②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③签订《双十协定》。

④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2)本质: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西北野战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的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4课国民党政治的崩溃

1.列表比较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目的: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战役

名称

作战部队

指挥员

作战方针

歼灭和改编敌军

影响

1948.9-11

辽沈

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关门打狗

47万人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1948.11——1949.1

淮海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集中兵力

顽强攻击

55万人

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

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52万人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2.列表识记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标与作用

目标

作用

挺进大别山

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三大战役

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