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280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7.【来源】2013年(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8.【来源】2013年(江苏卷)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9.【来源】2012年(四川卷)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0.【来源】2012(四川卷)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

这反映出

1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2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3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4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来源】2012年(浙江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2.【来源】2012年(海南卷)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汽车归消灭。

(三)高利贷制变本厉。

(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

(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13.【来源】2012年(海南卷)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著,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14.【来源】2010年(上海秋季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15.【来源】

(10年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来源】

(10年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7.【来源】

(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18.【来源】

(09年四川卷)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19.【来源】

(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0.【来源】

(09年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1.【来源】

(08年上海卷)刘长春在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

①电话②电视③网络④电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2.【来源】

(08年江苏卷)又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23.【来源】

(08年江苏卷)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4.【来源】

(09年山东卷)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25.【来源】

(09年广东卷)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26.【来源】

(08年北京卷)《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27.【来源】

(08年天津卷)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己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8.【来源】

(08年宁夏卷)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策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29.【来源】

(08年宁夏卷)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30.【来源】

(08年全国卷)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l93个,l997年为668个。

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梅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1.【来源】

(08年广东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32.【来源】

(08年广东文基卷)到l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33.【来源】

(08年江苏卷)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34.【来源】

(08年上海卷)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35.【来源】

(08年上海卷)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二、问答题

36.【来源】2014年(天津卷)(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5分)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3分)

37.【来源】2014年(四川卷)(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0)

材料二

图4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

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38.【来源】2012年(上海卷)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39.【来源】2010年(上海秋季卷)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

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

(13分)

40.【来源】

(09年上海卷)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1:

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2:

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7分)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

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

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41.【来源】

(09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9分)

42.【来源】

(09年海南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

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式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8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43.【来源】

(08年天津卷)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索。

(2分)

44.【来源】

(08年上海卷)“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30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通顺流畅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试卷答案

1.B【试题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清朝入关后,受满族习俗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要求全国蓄辫;

民国初年,出于反对专制统治的要求,政府强行剪辫。

这说明某些生活习俗与政治生活相联系。

故选B。

ACD不是两图反映的主题。

2.B3.B4.D5.C6.B7.A8.C

9.C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

10.A阅读图6所反映的事件及图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即可选出①②,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使用只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普及中小学教育的措施,不能算“公民教育成效显著“,排除③;

妇女地位的提高是通过废除妇女缠足、三从四德的陈规陋习等社会习俗的变革实现的,也非一片课文能做到,排除④。

11.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

《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

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2.A13.D

14.B解析:

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

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

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15.D【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16.B解析: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