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96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物理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调研报告.docx

《物理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调研报告.docx

物理调研报告

五大气候区调研报告

班级:

建筑学xxxx

姓名:

xxxx

学号:

摘要: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筑有较大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讨论在设计上采用何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建筑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

并通过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建筑实例,尤其是传统民居,学习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包含的对环境的思考,挖掘和继承其中所蕴含的建筑理念。

五大气候区及其代表城市:

关键字:

气候区环境建筑调研报告

1、严寒地区:

阿里市(西藏)2、寒冷地区:

北京

3、夏热冬冷地区:

武汉

4、温和地区:

昆明

5、夏热冬暖地区:

广州abstract:

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climateconditionsforbuildinghasagreatinfluenceontheclimate,

keywords:

climateregionenvironmentconstructionsurveyreport

正文:

一、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武汉

地理位置及地貌: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右图1)。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武汉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江河湖泊水面成片,大体是“四分平原四分岗,半分丘陵半分山。

这样的地形,加之位于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便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小气候效应。

诸如江河的“沙洲效应”、湖区的“湖泊水体效应”、低山丘陵区的“山地逆温效应”、“坡地补偿效应”和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等。

气候特征

武汉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热”。

“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

花梦模糊蝴蝶乱,图1阮郎误认作刘郎。

”这是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的诗句,形象地当时描绘了武汉盛夏炎热,市民露宿街头的情景。

虽无从考证,但可见历史上人们对武汉的印象就是“热”。

而作为交通发达的商埠的武汉,其“火炉”之称就更是流传久远了。

武汉热,热得有“特色”。

一是夜间温度高、温差小;

二是空气湿度大、风力小,导致人体散热不畅。

造成这种“特色”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也有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原因。

然而,武汉也有四季不同的气候。

春季春雨绵绵,常有

大风,气温回升快,但升降剧烈,冷暖多变。

初夏多梅雨、暴雨。

盛夏高温干旱。

秋季秋高气爽。

秋季武汉高、低空分别受暖、冷高压所控制,上暖下凉,空气上升受到抑制,天空晴好,形成“秋高气爽”天气,平均气温在16~22℃。

冬季常有低温冻害。

武汉冬季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33.1%。

日平均≤7.5

图2

天数占冬季总天数的8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武汉冬季气温显得较低,同时寒潮活动频繁。

武汉还有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那就是“雨水多”。

降水与温度武汉市雨量丰沛,雨热同季,但分配不均,易涝易旱。

武汉市因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但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降水强度大,降水过于集中,持续时间又久,易造成洪涝灾害和土壤冲刷流失。

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

1、水系

武汉是百湖之市,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右图4)。

水资源吸收热量快,放热慢,可起到降低气温的作用。

图为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右图5)。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

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

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3、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

河道比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产生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

2、武汉所属气候带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由于武汉湖水很多,夏季热天如在蒸笼一般,闷热,称为火炉城市之一,与北方干燥天气有天壤之别;冬天较冷,没有空调的房里是没有像北方那样的暖气的,

图5图4图3

最新动态:

而如今,在其他城市快速“变热”的同时,武汉却出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运动的规律发生了变化,如一向夏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逞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常“北跳”,带来南北冷热异常。

武汉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不升反降,如果这种变化趋势延续的话,武汉就有可能摘掉“火炉”的帽子。

实例分析:

利用气候——风解决气候问题(武汉)

夏天,偏南风“岔”着吹过;冬天,北风口上又罩起一顶帽子。

作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尝试,“应变建筑”正在武汉起步。

率先进行这一努力的,是武昌长江边的融侨华府小区(右图6)。

小区16栋房子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呈倒“v”型分布,“缺口”对着东南方向。

小区房子的朝向、间距,都经过精确测算,确保夏天季候风以适当速度通过,带走内部热量。

到了冬天,北风袭来时,位于倒“v”字底部的楼宇,正好挡住呼呼而来的冷风,如同在小区北面罩起一顶帽子,使小区、居民家的热量不被带走。

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和人口越来越密集,“热岛效应”日趋明显。

密集的高楼大厦不仅阻碍空气流通,影响热能的消散,玻璃幕墙又加剧了热岛效应。

研究已表明,如果进一步打通市区、市郊湖泊河流的联系,让流动水体形成风道,可明显改善城市通风状况,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抵御能力。

图6篇二:

中学物理调研报告(26)

xx中学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小组于2013年5月6日至5月10日到xxxx中学进行调研。

从听课入手,开展到小组评课,和教师面对面对话,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访谈调查法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在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即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强大功能。

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无论是从课程自身的发展,还是从人才的培养出发,都要求课程“与时俱进”,要不断调整一成不变的学科本位观念。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还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要挖掘物理学密切联系生活、生产、技术,联系其他自然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物理学全面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教育功能。

于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强调情境创设,重视实验探究,注重从整体上突出物理学的特征,体现物理学在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下的物理学三大功能,提出了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体系,事实上是突出物理学的本质特征。

三、研究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

同该校一些教师的对话中,了解到科技中学的物理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1、教师数

该校现有物理专任教师7人,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1人。

教师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青年教师居多,学科骨干很少,学科带头人少。

(2)教学现状

1、大部分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话了解到,75%左右的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50%左右的教师认为能较好把握、驾驭、使用新教材。

说明该校大多数物理教师基本能胜任初中物理教学。

2、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平时听课结果显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该校100%的物理教师能运

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50%左右的物理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质疑、对话、交流、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运用得比较突出,教师活动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和学习指导,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考要求驾驭教材,多数教师对教材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考试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50%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探究性学习过程得以增强。

3、课堂形式的变化

平时听课时观察到学生课堂的座位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座位以小组形式围成一圈,六个人一组,课堂上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得以体现。

(3)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

从老师处得知,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少。

物理专业教师占75%,专业理论整体水平偏低。

从听课结果显示,该校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改教研工作也相对欠缺。

2、实验教学薄弱

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但大多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学校实验设备较好,但缺乏专人管理。

实验教学不能及时进行。

部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草草结束,忽略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机械、被动。

仍有部分教师上课出现一言堂的现象,重讲解、轻引导,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物理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只注重公式的运用,没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4、教学研究意识不高。

该校的物理教师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没有积极主动探索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广大教师教研意识较弱,参加教研活动很少,没有养成课后反思和良好的教研习惯。

5、教学辅助资料不足。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概念抽象,而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导用书、挂图、音像、阅读材料相对贫乏。

给教师备课讲课、练习设计、点拨辅导等带来很大困难,影响教师备课

水平和上课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展开与讨论

(1)、物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1、大力开展物理实践活动。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知识,接触社会,使学习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当中处。

2、要求学生写课外物理知识兴趣调查报告,物理探究性学习笔记,心得体会。

这样可以加强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倡导学师的思维方式的交流,从而更好改变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知识的成长。

3、学生搞小制做,搞小发明,小创造,科技手抄报。

这些培养学生的激情,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学习物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每周开展一次物理科普知识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科学,认识物理科学的奥秘,使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为物理事业作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5、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随时开放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自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得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1、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物理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时刻体现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精神。

2、教师的教学方法注重新意,注重新旧知识章节的内容的联系和沟通;注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语言亲和感,使学生在学习上消除了以往的心理障碍.。

教师经常性开展备课,讲课,评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借鉴他山之石,培养我校共同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师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入课堂,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机械设备播放展示,让学生直接去感知,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3)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2、在物理课上的学习氛围,由死气沉沉变成了激情高涨,学习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认为物理教学课是一种真正教学享受课。

3、学生的流失有了明显的减少,“差生”学习过去十分“讨厌”的物理有了较大兴趣,举动向教师问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五、调研的结论

(1)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方法多样化逐步形成。

(2)大多数物理教师的行为正积极的朝课改要求方向转变。

课堂教学开放性、师生关系民

主性、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正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少数中老年教师存在消极抵触状态,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也同时存在。

(3)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改进。

(4)建议:

1、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探究性教学好的方法。

建议教师从新课的课题引入做起,创设富有启发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有信心,在注重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

2、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还要加强深度力度。

集体备课,不能只是统一进度,统一选题,统一内容,应当在物理探究教法上进行研讨,同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还要写教后感和教学反思,札记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取百家之长。

3、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更多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把握物理探究教学知识体系,认真学习教材,尽快把握常规教学的要求,建议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有一定硬性要求比如说一定要对每节课写出教学反思,典型课写出细案,以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目前,在我校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科技中学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来看,此次课程改革还是相对成功的。

这场课程改革既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遇到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希望每个教师要积极地、主动地迎接这一挑战,抓住机遇,提高自己水平。

困难是客观的、也是共同的,为了素质教育伟大目标的实现,时代要求我们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去主动迎接这一场划时代的挑战。

六、参考资料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李新乡,物理教学论篇三:

物理调研报告

诺贝尔奖与物理学

许自强,郎文秀

指导教师:

陈浩

(沈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物理学)

摘要:

诺贝尔奖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久负盛誉的一项国际性大奖,从1901年颁发到2000年,已走过了整整一个

世纪。

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文化和科学财富。

了解和研究这段历程,可以使

我们获得许多重要的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一百年

0引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奖项的综合性、国际性大奖。

它以诺贝尔的遗产的一部分兑为现金(共计920万美元),作为奖励基金,以其利息作为一年一度的奖金。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奖5个单项奖。

到了1968年,瑞典银行在成立300周年时,决定设立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金,每年由这家银行提供与当年诺贝尔奖金相同的金额,交给诺贝尔基金会统一使用。

自1901年首次诺贝尔物理奖颁发以来,现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其间,除1916年、1931年、1940年、1941年、1942年,计五年停颁外,相继共颁发了94次,有159人次获此殊荣(巴丁一人获两次奖),其中,女物理学家2人。

奖金由首次颁发的每项3.1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每项94万美元。

诺贝尔物理奖,是当今举世公认的、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奖,起着评审和鉴定基础研究成果的重大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获诺贝尔物理奖人数的多少与其相应综合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

20世纪,从物理学科的研究领域看、是个划时代的微观、宇观世纪,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由此,不但发展了量子化学、激光、半导体、等离子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核能、宇宙学等。

而且,给哲学还提供了深化和发展的素材。

实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然要导致技术上的重大变革。

当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乃至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由电子、核能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百年来诺贝尔物理奖作一回顾与评析,是个十分有意的工作,做这个工作,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的

知识,我们深感力不从心,不妥之处难免,敬请相关学者指正。

1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概况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到2000年的一百年间,共计162人次获奖,见表1。

表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国家分布

共有16个国家的物理学家曾获此殊荣,其中美国人占44%,而南半球国家无一人获奖。

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近40年间,德国共有11人获奖,居世界之最,可见当时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60年间,美国人有67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占二战后获奖中人数的58%。

特别是8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都有美国人获奖。

表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年龄分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2岁。

其中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于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至今还保持着获诺贝尔奖年纪最轻的纪录。

197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已84岁高龄。

此外,1903年,居里夫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首次双双获奖的夫妇。

并且,居里夫人还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以在半导体器件和超导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至今唯一一位在同一领域内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伟大人物。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还有象布拉格、玻尔等父子双双获诺贝尔奖的传奇故事。

在诺贝尔奖获奖名录中,一些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尤其引人注目,见表3。

表3

获奖较多的著名高校

自1957年以来,先后共有5位华裔物理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1976年,40岁的丁肇中;1997年,49岁的朱棣文;1998年,59岁的崔琦。

这是全球华人的骄傲。

2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

2.1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阅读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辉煌成就,似乎就是在阅读一部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史。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开始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光辉历程。

到20世纪末,物理学看起来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一般物理现象似乎都能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

因此,相当多的人认为,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构成,剩下的工作只是把一些物理常数测得更准确一些,把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的问题上去而已。

1900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总结近百年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时说:

“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两个用已有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十分重要的现象。

物理学发展的事实表明,由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导致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提出了与以往经典物理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物理理论。

19世纪末,这场物理学革命风暴来到之前,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它们被称为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而获奖。

1903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因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钋、镭而获奖。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测出电子的荷质比而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科学家。

2.2相对论的创立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是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迈克尔逊。

他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而获奖。

1882年,他和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莫雷进行了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按预期的效果,能够计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运动的数据,但测量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移动。

这一结果使人们对关于宇宙的静止以太假说和关于光学的光行差假说产生了怀疑,从而为科学史上否定“以太”存在的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根据,并促进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的建立。

1904年,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高速运动的参考系与静止的参考系之间的时间空间坐标变换形式—“洛伦兹变换”。

他提出的光速在不同媒质中具有不同数值和光在运动和静止物体中消失的时间不同等看法,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做了某些准备。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

通过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如运动的尺子缩短,运动的时钟变慢,光速不可逾越等。

他还提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重要关系式:

e=mc2,把质量与能量统一起来,并在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利用的可能性。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最后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1921年,他因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讨论为爱因斯坦授奖时,物理学界对相对论尚有争论,但瑞典皇家学会决定:

“不管相对论与引力理论有何价值,将1921年的奖金授予物理学领域内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爱因斯坦”。

2.3量子论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突破首先出现在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的分布规律上。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了解到维恩(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半经验公式在长波段与观测有明显偏离,他提出了一个两参数公式。

普朗克作出如下假定:

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打破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观念,满意地解释了他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问题。

这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这个假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5年,爱因斯坦却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著名的“葡萄干蛋糕”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使他提出了与导师截然不同的核式模型。

但这个模型却遇到经典理论分析上的极大困难。

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设引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化轨道理论,即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理论一举解释了热辐射和光谱学的基本定律。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物质波的概念,一切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他用这种物质波理论解释了玻尔的模型和量子条件,并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也会出现衍射现象。

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逊等物理学家证实了电子衍射。

波粒二象性的揭示,开创出一门专门研究微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统一理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思想,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力学方程。

这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