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656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docx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王智斌

2013.7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比起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进一步成熟,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写好议论文应该不是难事。

尤其必修三四册后的8个写作单元,分别从论点确立、论据选择、如何进行论证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逐层逐项练习,会有利于学生议论文写作提高。

我校作文教学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不知什么是议论文。

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

即便"逼"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

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格式"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

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

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

2、不会论证分析。

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

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例如",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

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

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

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

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

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

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

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

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

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压缩饼干"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办?

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

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

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2006年至2011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平庸》,12年的《忧与爱》。

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

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论据收集本",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

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

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

全班同学的素材。

例如:

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

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

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

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运用的主题,选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针对具体文题提出符合题意并具有文化价值的论点,就能够达到旧瓶装新酒-创新的目标。

例如:

学生平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发奋著书的素材,很多学生会从司马迁在逆境中奋进,还会从司马迁不畏艰难著书等方面来利用这些素材。

但是如果学生从更深的角度如学会放弃,舍小我全大我,以及从相反的角度如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制度又怎么会有司马迁的发奋,又怎么会有《史记》的流传等,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立论,这对于学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长期坚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积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论据素材以及形成对于文化现象的思维习惯。

所以,素材积累不仅要多而精,更要会思考和运用。

三、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秀议论文,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没有金字塔形的坚实的基础,学生是很难登上议论的高峰的。

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议论文,扩大学生议论文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师可以推荐《杂文报》、《杂文选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的优秀议论文,与学生一起品读。

由于这些文章贴近现实,所以学生感觉容易亲近,也容易从中学到议论的真本领。

2

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

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

我们要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须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经常听广播看报纸的习惯,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快速阅读的习惯,不求一目十行,但须通过迅速浏览,迅捷把握文章观点;勤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生活;认真书写的习惯,尽量做到笔画有来历,书写整洁美观。

篇二: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共3篇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共3篇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一:

议论文"三要素"指导下高中议论文教学困境反思

《劝学》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典范了,可是教学过程中,问题不少。

本文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有三,一为学习的意义,二为学习的作用,三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分论点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中,学习方法和态度怎么能证明'学不可以已'呢?

"教了十几年书,从没有这么狼狈过,我安慰好学生,回来后好好反思。

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理论产生怀疑。

翻阅大量资料后,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议论文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论点吗?

《拿来主义》有中心论点吗?

细细想来,没有!

旧教材中《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该文谈了三个问题:

"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对这三个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中,哪一个是中心论点呢?

哪一个也不是,此文没有中心论点。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

"全文的大体思路是,先叙述北京大学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再充分肯定北京大学一个世纪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然后强调科教兴国和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最后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一。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中,也并没有哪一个是作为中心论点的,此文同样没有中心论点。

二、议论文一定要有论据吗?

《劝学》就没有论据。

以往有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文章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说文中有的比喻起"进一步论证"的作用。

起"论证"作用的比喻是论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即证明的作用,叶圣陶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指出来了。

他在《作文论》中说:

"在这里有一事应得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

?

?

?

?

?

明白一点说,无论应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

"《劝学》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那么是什么呢?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

三、一定要有论证吗?

论证是对论点而言的,全文的论证过程是对中心论点而言的。

这篇文章既然没有中心论点,又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

四、"阐述文"确实存在。

那些没有中心论点、没有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没有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的议论文,都是围绕某一论题(往往就是文章的标题)阐述作者的一系列见解,其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是真理以让读者信服,而是为了阐明与某个问题有关的见解以让读者明

白,有人称这类议论文为"阐明文"。

《劝学》也一样,它不过是作者围绕着"劝学"这一论题,从与之有关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来阐述自己的见解。

《师说》不也一样。

五、反思议论文写作教学。

新教材议论文少了,可高考议论文却越来越多。

旧版教材的绝大多数议论文其实就是"阐述文"。

无怪乎学生写作很难出现"规范"的议论文。

很想大声疾呼,"三要素"可休矣!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二: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5765字)

【摘要】议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积极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重视议论文写作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然而,高中议论文写作现状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

本文就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分析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学生写作教师教学原因解决途径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

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

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

即便逼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

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格式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

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

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

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

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

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

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

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

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例如,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

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

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

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

这包括:

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

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

许多学生仍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馊的前人的故事。

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

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

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

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

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

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

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

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压缩饼干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办?

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

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

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15年至2015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平庸》,12年的《忧与爱》。

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

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

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

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论据收集本,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

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

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

例如:

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

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

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

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运用的主题,选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针对具体文题提出符合题意并具有文化价值的论点,就能够达到旧瓶装新酒-创新的目标。

例如:

学生平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发奋著书的素材,很多学生会从司马迁在逆境中奋进,还会从司马迁不畏艰难著书等方面来利用这些素材。

但是如果学生从更深的角度如学会放弃,舍小我全大我,以及从相反的角度如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制度又怎么会有司马迁的发奋,又怎么会有《史记》的流传等,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立论,这对于学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长期坚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积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论据素材以及形成对于文化现象的思维习惯。

所以,素材积累不仅要多而精,更要会思考和运用。

三、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秀议论文,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没有金字塔形的坚实的基础,学生是很难登上议论的高峰的。

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议论文,扩大学生议论文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师可以推荐《杂文报》、《杂文选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的优秀议论文,与学生一起品读。

由于这些文章贴近现实,所以学生感觉容易亲近,也容易从中学到议论的真本领。

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

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

我们要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

须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经常听广播看报纸的习惯,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快速阅读的习惯,不求一目十行,但须通过迅速浏览,迅捷把握文章观点;勤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生活;认真书写的习惯,尽量做到笔画有来历,书写整洁美观。

四、教师更要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摒弃观点+材料的简单模式。

高考作文评审组曾这样评价:

高考通常有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

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共3篇】比较全面,说理也比较深刻,行文也会增强气势。

如:

某同学在论证信念的重要性时,引用司马迁的例子,说他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接着,这个同学分析道:

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么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

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上面文字在举例后,接着用如果那么从反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信念的重要性。

3、对比分析法:

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

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如:

普希金说: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

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4、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如: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

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

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

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篇三: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时间:

2008-09-1623:

26:

00来源:

语文芳草地作者:

吴爱红

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考中要求提高作文分值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作文常常遭遇冷板凳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固然与高考阅卷中学生作文分值不会拉开太大的"功利"现实有关,但更与作文教学的"无效、无法"有关。

很多学生见作文就摇头,很多老师(包括本人)也是见作文教学就觉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它还是一种长期积累下的语感的再现,它是一种很难复制的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活体验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因而它是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或者说是一种比较自我的表达,它需要学生的主体努力和参与程度最高,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要靠学生的天分和后天大量的阅读与思考。

我部分认同这一观点,鲁迅、郭沫若等大家以及韩寒这样的小将都可以印证这句话,但是语文教师就真的在作文教学上无所作为、袖手旁观吗?

近几年教学中断断续续的尝试和反思,让我有了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与大家共享。

探讨这一话题,我想必须先厘清一个前提,就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只有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作文教学实践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谈及方法论层面的话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于课程中的"表达与交流"板块提出了以下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对照语文新课标,我想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首先应当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青年,而是要培养具有基本写作能力和思考力,具有真实而较为丰富的情感的"人"。

据此,我将高中作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归为两点:

1.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对社会生活有自我的思考和认知;2.训练他们基本的表达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的行为:

1.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如前所述,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

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

虽然我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

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

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

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

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

纵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