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3814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docx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框架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填写。

如: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010100)。

二、入学要求

满足专业学习的条件。

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规定的学制填写,如: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等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身一心健康;掌握

××××专业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从事××××等工作的高素

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1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

职业技能。

(一)职业素养

1(

2(

„„

(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1.

2.

„„

专业(技能)方向1

11.

12(

„„

专业(技能)方向2

11(

12(

2

„„

七、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

××××专业本科:

××××专业

八、课程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公共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

九、课程设置

3

(一)公共基础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十、教学时间安排

(一)基本要求

1(教学时间安排针对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4

假期12周。

周学时一般为28。

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

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课程开设顺序和周课时安排。

2(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

170。

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l学分,共5学分。

3(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

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

学校还可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4(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包括本专业(技能)方向的必修课和用于专业拓展的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宾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5

5(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

课程设置中的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lO,。

(二)教学安排建议

十一、教学实施

6

(一)教学策略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二)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十二、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考评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即教师的

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应从情感态度、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结果性评价是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咸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7

十三、实训实习环境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将校内实训实习室建设标准分为基本和示范两个等级。

基本标准是开设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示范标准是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所必须达到的标准,实训实习室内设施设备配备充足、先进。

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为××××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所要求的业务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及良好的师德;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对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师资队伍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当外聘企业在职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程。

十五、其他说明

8

附录1:

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附录2:

术语界定

专业教学标准通用术语(如:

技能、知识、职业素养)本专业教学术语

9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课程标准

框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一门×××课程。

其任务是:

二、课时××

课时。

三、学分××

学分。

四、课程目标

1.

2.

„„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

六、教学实施

10

根据本专业课程实施的实际要求,提出教学策略、教案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等。

(一)教学策略

要体现本课程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选择、教学组织创新上的特殊性。

(二)教材编写

一句本课程标准和教学策略编制教材,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包括教辅资料、教学手册、网络资源、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的开发与利用等。

七、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要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考核、管理办法。

3(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多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八、其他说明

11

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框架说明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参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专业名称和代码,不得任意新增、修改。

二、入学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

三、基本学制

参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规定的学制填写。

对于学制3-4年的专业,本次只编制3年制标准。

四、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12

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职业范围

概述本专业针对的岗位群,并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列举“对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举例”,有具体对应专业(技能)方向的,分别列举。

六、人才规格

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职业能力要求”及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描述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4~8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15-25条)。

“职业素养”应体现产业文化、行业主流价值观和专业特色,特别是体现对应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意识、态度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特点,如:

安全生产、节能环保、遵守操作规程等;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通用职业素养不在此列出。

公共基础课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结合本专业具体需求开设;包括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13

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以及本专业类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描述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先列出本专业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若该专业具有多个专业(技能)方向,除应从专业整体角度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描述外,还应就各专业(技能)方向分别描述。

七、主要接续专业

毕业生可以继续学习的高职和本科的专业名称,参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和高职、本科专业目录。

如: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010100)

高职:

设施农业技术

本科: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如:

汽车运用与维修(082500)

高职: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本科:

汽车服务工程或市场营销

八、课程结构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14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通过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设置。

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课时数应大体相当,教学中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专业(技能)方向的课程学习。

如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无专业(技能)方向,则可直接列出专业技能课程,不再区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包含校15

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设置顺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能力递进的原则。

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十、教学时间安排

参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的要求。

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实训实习,校内、校外实训和顶岗实训学时,均包含在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中。

十一、教学实施

500字以内。

(一)教学策略

公共基础课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课教学,根据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倡以项目、案例等为载体,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实施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二)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合理调配教学资源。

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十二、教学评价

16

对专业建设提出总体评价要求,描述中应涉及对学生、教师、专业教学等方面的评价,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300字以17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课程标准

框架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概述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课程性质指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还是“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二、课时

应与专业教学标准一致。

三、课程学分

应与专业教学标准一致。

四、课程目标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按照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维度,概括出本课程的目标。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

18

“内容及要求”可按照模块方式列出,并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描述具体要求。

可供参考的行为动词有:

(1)知识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认识、知道、解释、分析等

(2)技能目标:

会、能、学会、进行、完成、制定、识读、绘制、画出、检测、安装、操作、运用、使用、选择、找出、识别等

(3)情感目标:

养成、形成、具有、获得等

六、教学实施

对本课程的教学策略、教材编写、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建议,800字以内。

七、考核与评价

对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提出建议,300字以内。

八、其他说明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如没有,此项可不写。

19

附件3:

专业教学标准调研方案及要求

一、调研目的

为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是新制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必要组成内容。

二、调研框架

调研对象:

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两类主体。

总体要求:

通过谓研,主要反映出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岗位设置及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应

的职业资格要求、现行专业教学情况、学生就业去向、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与培养现状、企业对现行专业教学的要求与建议等。

调研范围:

以所承担的专业为主,重点调查相应的岗位或岗位群。

重点调研内容:

1(行业发展研究

”规划为依据)----行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20

----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国际化发展趋势)、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供求状况

----行业文化、职业素养状况

2(企业调研

重点调研本企业技术变化(工艺、设备、材料等);运营方式变化(商业业态、分销系统发展、服务类型);劳动组织变化(流水线、小组工作、岗位轮换、一人多岗等)等内容,重点研究上述三个方面变化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变化要求,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情况,要求列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各不少于10项。

3(学校调研

----现行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课程结构比例等)

----学校生源状况

----就业与升学情况(专业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及对口率)

三、基本要求

1.本研究采用直接组织调研、第三方材料分析间接调研等进行形式,要求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2.企业谓查要兼顾地域的发达欠发达、规模的大中小、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企业数不少于10个。

21

3.学校调查要兼顾地域的发达欠发达,类别的国重、省重与一般,中专与职高、技工等。

学校数量不少于20所。

4.调查时限为近五年的相关内容。

如有近3年内的相关调研报告,可以做补充调查后采用。

5.本报告作为专业教学标准的附件内容,字数要求在4000—6000字。

22

附件4:

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名词术语标准:

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规范:

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

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23

性。

进入21世纪,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及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特点,在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规范管理的同时,突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灵活性要

求,将教学计划名称改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确立7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学24

业教育与培训一一学习新概念》,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P20)职业能力就其结构而言,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横向的25

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

(黄尧主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P36)

综合实训:

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

综合实训的目标是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入企业定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3)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