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407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精选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

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3.第一个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是___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

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

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4.光线从空气中进入________中会产生折射变________,而人们认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________,所以通过________看到的物体会感觉大些。

5.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______镜。

通过放大镜等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________。

6.________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7.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8.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________

9.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倍

二、选择

10.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时,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光区域( 

)。

A. 

红、黄、蓝 

B. 

红、绿、黄 

C. 

红、绿、蓝

11.我们在观察洋葱切片时用(________),在观察食盐晶体时用(________)。

A.望远镜 

B.肉眼 

C.放大镜 

D.显微镜

12.17世纪是( 

)用显微镜看到了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后,给人们带来了治病的希望。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 

D.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

13.下列物体不适合用来培养微小生物的是( 

鱼缸里的水 

矿泉水 

池塘水

14.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 

)倍。

2万 

2019万 

200万 

20万

15.为了把物体放得更大,我选择( 

)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16.罗伯特·

胡克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细胞”的观察对象是( 

一块洋葱表皮 

一粒花粉 

一颗食盐晶体 

一块软木薄片

17.观察写有字母“q”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P

18.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主要目的是为了( 

将不同的微生物分隔开 

吸除多余的水分

减慢微生物的行动速度 

给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环境

19.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①②③④ 

①④③② 

①④②③

三、判断

20.把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物体的微细结构。

()

21.面团发酵时体积会缩小。

2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

23.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24.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载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26.一个细菌又称一个菌落。

27.在制作显微镜时,我们要用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凸透镜。

28.把橘皮、馒头等放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霉菌培养。

29.利用酵母菌发面后,体积可以达到原来的7~8倍。

30.水晶、雪花、玻璃、珍珠都是晶体。

31.菌落是很多细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

()

32.科学家选择光学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

33.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34.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四、综合题

35.连线

五、实验探究

36. 

(1)在下图中标出: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2)使用它时,首先要调节________完成对光。

(3)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后,要先使镜筒________,然后再慢慢上升直至看到标本的像。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5)如果已看到标本的像,但像的位置偏下,需要使像向上移动,则手在实际操作时应将载玻片往________方向移动。

37.把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A.将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B.准备两个放大镜

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分类。

松香 

白糖 

珍珠 

琥珀 

碱面 

雪花 

玻璃 

食盐

晶体:

________。

非晶体:

39.附加题:

在显微镜下,某同学在目镜中发现一个微生物做顺时针游动,则实际上,该微生物实际怎样游动?

( 

) 

顺时针 

逆时针 

A,B都可以

答案解析部分

一、 

填空

1.【答案】③①④②

【解析】【解答】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

视野里为止,调节光线使你尽可能的看清标本;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2.【答案】凸度

【解析】【解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速越大。

【分析】凸度越大,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答案】英;

罗伯特·

胡克

【解析】【解答】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第一个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答案】玻璃;

弯曲;

直线;

凸透镜

【解析】【解答】光从空气传播到玻璃、水等不同种物质中,会变弯曲,而人们认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所以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会感觉大些。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同种介质中,会发生偏折。

5.【答案

】凸透;

视野

【解析】【解答】放大镜、显微镜都是凸透镜。

通过放大镜等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分析】掌握放大镜的特征。

6.【答案】列文虎克

【解析】【解答】列文虎克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分析】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显微镜是通往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7.【答案】玻片标本

【解析】【解答】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分析】玻片标本1、擦拭:

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2、滴水:

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

3、取材:

用镊子撕取一小片洋葱鳞片叶表皮,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

4、盖片:

用镊子轻轻夹住盖玻片的一侧,让另一侧接触清水,缓缓放下盖在材料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5、染色: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直至染液染过材料

6、整理:

用吸水纸将除盖玻片下的多余染液吸干净,临时玻片标本即制作成功

8.【答案】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解析】【解答】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分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9.【答案】4

【解析】【解答】放大倍数=8÷

2=4倍。

【分析】原来八个字大小等于现在两个字大小。

所以一个相当于原来的四个,放大倍数为4倍。

二、选择

10.【答案】C

【解析】【解答】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所有的光都是由这三原色复合而成。

11.【答案】D;

C

【解析】【解答】比较微小的用显微镜D符合题意,较大的用放大镜。

D、C

【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大。

12.【答案】C

【解析】【解答】A、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最早发现细菌。

不符合题意。

B、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

C、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符合题意。

D、爱迪生发明了灯泡。

故答案为C

【分析】掌握科学家及他们的科研成果。

13.【答案】B

【解析】【解答】A、鱼缸里的水符合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培养微小的生物,不符合题意。

B、

矿泉水里不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也没有氧气,不能用来培养微小的生物,符合题意。

C、池塘水是自然水,可以养微生物,符合题意。

B

【分析】微生物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14.【答案】C

【解析】【解答】掌握基本知识,C符合题意。

C

【分析】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5.【答案】A

【解析】【解答】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和它的凸度有关。

16.【答案】D

【解析】【解答】罗伯特•虎克研制出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了软木薄片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房间”组成的,他把这些小房间叫做为细胞,细胞一词即由他

命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17.【答案】B

【解析】【解答】显微镜下看到的像和物体是相反的。

B符合题意

【分析】掌握显微镜成像规律。

18.【答案】C

【解析】【解答】加脱脂纤维是为了减慢微生物的运动速度,从而方便研究观察。

C.

【分析】微生物运动速度快不方便实验研究,故减缓微生物的运动速度非常必要,将水分吸收干净、加脱脂纤维都可以达到目的。

19.【答案】C

【解析】【解答】擦载玻片和盖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放标本,放盖玻片,染色,C符合题意。

【分析】掌握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三、判断

20.【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把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物体的细微结构。

【分析】物体是由大量细胞构成的,要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必须制成透光的薄片。

21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面团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会使面团体积变大。

【分析】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

22.【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固体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分析】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是晶体;

无规则几何外形的是非晶体。

23.【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绿藻是绿色的,故水看起来发绿。

【分析】绿藻具有光合色素,典型的绿藻细胞可活动或不能活动。

细胞中央具有液泡,色素分布在质体中,质体形状随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

细胞壁由两层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

活性污泥中常见的绿藻有小球藻和水绵。

24.【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所以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分析】掌握常见病症的根本原因。

25.【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和实际位置相反。

26.【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分析】掌握菌落的概念。

2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放大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分析】掌握显微镜的结构。

28.【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故干燥情况下不能进行霉菌培养。

【分析】微生物的成长需要养分、水分、空隙、温度等。

29.【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酵母菌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发酵面,产生气体,从而使体积膨胀到原来的7-8倍。

【分析】面包发酵是个化学变化。

30.【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晶体是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而玻璃没有

【分析】掌握晶体的概念。

31.【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细菌不断分裂,形成许多细菌,成为可见菌落

【分析】菌落是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细胞集团

32.【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病毒比较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清楚,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大。

33.【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酵母是在面食发展的过程中偶然被发现的,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年了。

故正确。

【分析】面团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让酵母充分繁殖产气,促使面团膨胀的过程。

当酵母菌在面团内部有氧的环境下,将淀粉转化为糖并消耗掉的时候,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这时,面团的体积就会膨大,就发了起来。

34.【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单镜片放大镜常见倍率在10倍以下,双镜片放大镜常见倍率在20倍以下。

观察细菌必须要用显微镜。

【分析】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光学显微镜>

放大镜

四、综合题

35.【答案】

【解析】【解答】掌握常见微生物形态形态。

【分析】微生物形态和自身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不同的微生物形态不同。

可以根据微生物形态判断微生物种类。

五、实验探究

36.【答案】

(1)

(2)反光镜

(3)下降

(4)标本没有对准通光孔

(5)下

【解析】【解答】1、掌握显微镜的结构。

2、当所处光线较暗时,调整反光镜,使它对准载物台,就可以较清晰的观察了。

当所处光线明亮时,就不能使它对准载物台,以免刺眼。

3、将镜筒往下调,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没有对准通光孔观察不到物体的像。

5、物体的位置和像的位置相反。

【分析】掌握显微镜的结构,特征,使用步骤,注意事项,成像特征和成像原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7.【答案】B;

D;

C;

A

【解析】【解答】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放大倍数比较大的一种实验室器材。

【分析】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

38.【答案】白糖、碱面、食盐、雪花;

松香、珍珠、琥珀、玻璃

【解析】【解答】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常见晶体有白糖,碱面,食盐,雪花。

【分析】掌握晶体概念和常见晶体物质。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39.【答案】A

【解析】【解答】显微镜成像特征像和物体是相反的。

在观察到的物象上设ABC三点,且设微生物是按A→B→C运动,其为顺时针.然后再画出ABC实际位置(应与物象相反)然后按A→B→C画出运动方向,应为顺时针A符合题意。

【分析】掌握显微镜成像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