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408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铁路测量工程作业指导书副本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严禁以下操作:

关闭接收机重新启动;

进行自测试;

改装接收机预置参数,改变天线位置,按关闭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

静置和观测期间防止仪器震动,不得移动仪器,要防止人员或其它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在作业过程中,不得在天线附近使用无线电通讯,当必须使用时,对讲机应距天线10m以外。

2.2.2外业测量记录及数据处理

观测纪录包括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无线及接收机编号等。

及时将当天观测纪录结果录入计算机,并拷贝成一式两份。

数据文件备份时,宜以观测时间为目录名,各接收机为子目录名。

资料计算及采用成果:

利用GPS后处理软件(美国Trimble公司TGO软件和瑞士Leica公司LGO软件)对GPS观测数据分别进行解算,解算后的基线向量质量检查应包括重复基线、同步环和独立环闭合差等满足基线边方向中误差≤1.3"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70000后,再进行约束平差,进行约束平差时,选用的固定点应均匀(即线路图首尾及中间各取一已知点),坐标系成果应使用与设计坐标系相同的基准,如中央子午线经度、坐标系投影面高程及高程异常值等。

CPⅠ控制点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比较可采用点间距离及尺度、方位、坐标比较等方法,以判识控制点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当X、Y坐标较差均在20mm时,应采用设计坐标成果,当X、Y坐标较差有一项超过20mm则需要再次进行测量确认,如果测量确认的结果与第一次复测结果一致时,应将检核结果及时报告监理、设计和业主。

3.技术要求

①设计交桩资料及交接桩纪要,线路平、纵断面图,路基工程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图及设计说明及路、桥、隧和车站等结构物施工设计图;

②《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③《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④《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⑤《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级别

项目

B级

卫星高度角(°

≥15

同时有效卫星总数

≥5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30

时段长度(min)

≥90

观测时段数

≥2

平均重复设站数

>2

数据采样间隔(s)

15~60

PDOP或GDOP

≤6

三等(CPI)

四等(CPII)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颗

有效时段长度

≥60min

≥45min

1~2

数据采样间隔

15~60秒

10~30秒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8

≤10

GPS外业观测记录表

测站点名

GPS

型号

编号

测前

天线高

测后

日期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记录人

备注

4.施工要求

4.1选点

施工控制网加密是在设计单位桩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放样需要进行的加密,如果设计单位桩位密度满足后期施工需要,直接使用设计单位桩点进行放样,不再进行加密,施工加密控制桩边长不易短于300m。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上,邻点之间通视良好。

测线离开障碍物和地面距离在1米以上,离开高压线宜大于5米。

点位应选取在便于架设仪器和便于观测作业。

混凝土桩便于长期限保存的地方,同时应保证方便低等级加密。

选点埋桩时除考虑工作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人身安全的因素。

4.2埋石

加密控制桩严格按照高铁测量规范埋设,采用混凝土现浇或预制,并做好保护井和保护盖板,施工加密控制桩的标石规格与CPII相同,埋石桩芯由项目部按照要求统一加工,各分部根据埋石数量要求到项目部领取,基坑挖好后要用钢尺丈量基坑几何尺寸,并要留有影像资料,尺寸要求如下:

CPI标石规格

CPII标石规格

4.3点之记的绘制

作业人员熟悉地形表示及要点,在外业及时绘制点之记。

点之记绘制与实地相符,用指北针确定北方向,绘制草图比例不能失调,确定标桩所处位置,记录交通路线、电杆号码等情况。

4.4外业测量

平面控制网复测采用GPS测量,CPI控制网按照三等GPS控制网施测,CPII控制网按照四等GPS控制网施测。

精测网平面控制网施工复测按分级复测的原则,按《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的精度进行复测,首先复测7个基础平面控制网点(CPI),然后复测35个线路。

4.5GPS网的结构及基本特征

GPS网采用静态定位技术施测,根据原控制网为带状线形布设的特点,为保证取得高精度的观测成果,GPS网观测采用边连接和网连接相结合的方式,在网形设计时做到:

①每个点有3条及以上独立基线相连接;

②GPS独立基线传递必须是边连接,组成大地四边形或多边形连接;

③在选取独立基线构网时,考虑以邻近点之间的短边传递,每一时段中尽量不选择太长的边。

CPI及CPII控制网基本特点如下表示:

CPIGPS网的结构和特点

平均边长

约4km布设一对CPI,控制网选择的独立基线长一般为3-10km

点数

7个

布测方式

边、网连接相结合

每站同步观测时间

≥90分钟

CPIIGPS网的结构和特点

600~800米

35个

每站同步观测时间

≥60分钟

由表可知,CPI和CPII复测的图形结构较强,由于复测时每一站都要观测两个时段,并采用边连接和网连接相结合的方式构网,所以满足规范中设站次数1~2的要求,使GPS网具有较强的图形结构和较高的可靠性。

4.6施工过程控制测量

(1)路基施工测量

路基施工测量包括设计横断面复测、路基中线及标高控制、填筑路基边桩放样、路堑段开口线放样、地基加固工程及桩—板结构路基施工放样、路面施工测量。

路基工程开工前应对设计横断面进行复测,横断面复测的宽度和密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及设计提供的路基横断面图而确定。

填挖零点断面必须复测;

对于地形变化较大、填挖方数量大地段,应对每个设计断面进行复测,并根据实地情况,若地形变化较大处没有设计断面,复测时应补测该处的横断面;

对于平原地段、地形变化很小地段复测断面的密度可适当减小。

路基横断面测量检测限差:

高差±

(L/1000+h/100+0.2)m

距离±

(L/100+0.1)m

式中:

h—检测点至线路中桩的高差(m);

L—检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m)。

路基横断面测量方法:

采用全站仪对边测量法。

路基边桩放样:

路基边桩放样包括填筑路基边桩放样和路堑段开口线放样。

路基边桩放样的方法:

可根据地形的难易情况采用断面法或逐渐接近法等。

测设边桩的限差为1/500。

地基加固工程、桩-板结构路基的施工放样:

地基加固范围施工放样可在恢复中线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法、极坐标法或GPSRTK法施测。

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群桩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测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采用横断面法测设,相邻桩位距离限差不大于5cm。

桩-板结构路基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

桩-板结构路基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

路基中线及标高测量:

路基中线控制的方法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放样法或GPSRTK法施测,直线段也可采用穿线法。

路基中线桩放样的密度应根据现场施工的需要而定,对于直线段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段中桩间距不宜大于40m。

路基中线桩须进行检核。

路基中桩标高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平仪进行高程测量,并根据设计纵断面的纵坡、竖曲线要素及横断面图来控制路基中线标高及路基横向的标高。

中桩桩位限差为:

纵向S/2000+0.1(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米计);

横向10cm;

曲线偏角小于10"

中桩高程小于10cm。

(2)桥涵施工测量

桥涵施工测量应包括墩台定位及工作线检测、桥涵基础施工测量、桥墩台施工测量、支承垫石施工测量、架梁施工测量。

桥涵基础施工测量:

平面测量方法可采用极坐标放样法或GPSRTK法施测,高程测量应根据桩基础种类的不同而采用水准仪法、悬吊钢尺法等不同的方法;

各类桩基灌筑前应对基础标高、中心位置、结构尺寸线进行一次复核测量,限差应符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第5.10和6.10节要求。

承台及墩、台身施工测量:

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承台开挖线及承台中心纵横向十字线,利用水准仪控制承台的标高。

在承台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四个角点位置及模板的顶面标高,承台模板尺寸与承台四个角点的十字线(可以用承台中心纵横向十字线进行检测)相比,误差限值为4cm,高程限差为3cm,模板上同一高程线上高程互差的限差为1cm。

顶帽及支承垫石施工测量:

顶帽及垫石施工测量可采用极坐标法或交会法,测量精度应考虑铺轨的精度要求,并将前期产生的施工测量误差在顶帽及垫石施工时进行消除。

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仪进行几何水准测量,并要考虑桥墩的沉降观测数据、梁的匹配性等参数来进行控制和修正顶帽及垫石的标高。

墩顶及垫石高程控制精度应与施工控制水准网复测精度相同,当墩跨较大时,应按跨河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各墩顶高程应与桥台两端的设计(或复测)水准点联测,并构成附合水准(或闭合水准)路线。

各墩顶实测高程平差值应与设计值比较,限差应不大于5mm。

架梁施工测量:

架梁前应再次检查墩台顶帽和垫石中心的坐标、高程,每孔的跨距,并设出纵横十字线及梁中心线交点(曲线桥工作线交点),有条件时应在墩顶帽或垫石上弹出梁的轮廓线。

(3)隧道施工测量

①洞口测量

根据隧道洞口的设计结构和洞口地形标高,详细计算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线的坐标和各桩中心坐标。

利用附合导线与以上计算坐标的相对关系,使用全站仪在地面上放出洞口边仰坡开挖轮廓线,十米桩中心坐标点位,以放出的坐标点为中心放出开挖边线桩,控制洞口边仰坡的开挖。

②洞内测量

隧道洞身施工测量根据隧道设计文件,精确计算出线路百米桩的坐标及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标高,并按每10m编制出所有隧道标高表。

测量工程师利用洞内测量控制点,及时向开挖面传递中线和高程;

由测量班用断面测量仪测设隧道开挖轮廓线、支护钢架架立前后和二次衬砌立模前后轮廓尺寸,进行复核,确认准确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对混凝土净空断面应用激光隧道限界检测仪检查。

在洞内进行施工放样时随时配带气压标、温度计,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仪器进行气压、温度的修正。

4.7竣工(验收)测量

(1)一般要求

①工程完工或竣工,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测量,隐蔽工程隐蔽前应进行验收测量。

②竣工验收测量应根据设计尺寸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包括轴线偏位、结构尺寸、高程位置、净空断面、平整度、线形、横坡率、边坡率、相邻间距、竖直度等,填写检查记录。

③整理竣工验收测量资料,绘制成必要的图表。

报送测量监理工程师和竣工验收管理部门,经多方签字认可后存档。

④维护基桩应根据维修检测方式布设,并充分利用轨道铺设时已设置的加密基桩(或基准器);

利用已设置的加密基桩(基准器)作为维护基桩时,应对其进行复测;

需要增设中线维护基桩时,应先检测CPⅢ控制点,并根据CPⅢ控制点利用极坐标法进行线路中线维护基桩测量;

维护基桩的测量精度不应低于铺轨阶段时的加密基桩(基准器)测量精度要求,且满足线路维护要求;

维护基桩应定期检测,不符合要求时,应按原测量精度进行恢复。

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CPⅠ、CPⅡ、CPⅢ控制点,水准基点和维护基桩的坐标、高程成果及点之记。

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表、成果表宜按“表7.9.5-1控制点竣工测量成果表”填写。

技术总结包括执行标准、施测单位、施测日期、施测方法、使用仪器、精度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等内容。

控制点竣工测量成果表

工程名称:

里程段:

控制点名称和里程

实测X坐标(m)

实测Y坐标(m)

设计X坐标(m)

设计Y坐标(m)

实测里程(m)

里程偏差(mm)

控制点横向偏差(mm)

实测高程(m)

设计高程(m)

高程偏差(mm)

测量:

计算:

制表:

复核:

年月日

竣工测量的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应在现场记录,不得涂改或凭记忆补记,基桩的名称应记录正确。

计算成果应做到真实准确、格式统一,并应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5.劳动组织

参与本项目生产作业的主要技术人员情况如下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职务

项目分工

1

程裕

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2

姜晓峰

助理工程师

测量队主管

技术指导、GPS作业负责人

3

栗阳阳

组长

水准作业组负责人

4

杨龙

副部长

GPS作业

5

黄俊伟

副总工

6

刘红伟

7

韩伟

技术主管

8

罗太林

三等水准测量

9

程志化

10

李磊

技术员

11

金炳江

6.材料要求

按规范要求在控制测量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鉴定和校准。

7.设备机具配置

本项目平面作业主要投入了4台双频GPS接收机,所有仪器均通过相关部门鉴定合格,仪器设备及编号如下表:

接收机类型

接收机编号

状态

徕卡GS09接收机

164447

鉴定合格

164509

164510

华测X900接收机

02220115

本项目水准作业投入了2台水准仪,均通过相关部门鉴定合格,仪器设备及编号如下表:

编组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第一组

苏一光DSZ2水准仪

293451

第二组

282622

8.质量控制及检验

8.1水准仪器的校验

在水准测量前应对水准仪进行检验校正,水准仪校正共分三步。

8.1.1、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校正方法:

首先使望远镜平行于一对脚螺旋,转动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再将望远镜旋转180度,如气泡偏离则要校正,此时气泡所在位置的校正螺丝偏高(气泡下共有三个校正螺丝),首先降低该校正螺丝,同时升高其它二个校正螺丝,使气泡退回偏离中心一半的位置,然后利用脚螺旋将气泡居中,此步奏应反复检验和校正,直至仪器转在任何方向,气泡始终居中为止。

8.1.2、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的校正方法

整平仪器,用望远镜横丝的一端,对准某一标志点A,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望远镜左右移动,检查A点是否在横丝上移动,若不在则需校正。

打开十字丝分划板的护盖,松开十字丝分划板座上四个固定螺丝,轻轻地转动分划板座,使横丝水平,直至转动徽动螺旋至A点始终在横丝上移动为止,然后拧紧固定螺丝,旋上十字丝分划板护盖。

8.1.3、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校正方法

在开阔的空地上(至少50米),固定二把水平尺A、B,将水平仪安置于二尺中间等距离处。

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气泡居中,分别读取A、B点上水准尺的读数,求得高差。

然后将仪器安置于B点附近(3米左右),符合气泡居中后,读取两尺读数,求得第二次高差,若二次高差不相等,则必须进行校正。

此时转动微倾螺旋,令十字丝对准A尺上的读数,此读数应为:

B点的读数加减第一次测得的高差所得的读数。

此时符合气泡一定不再居中,然后拨动水准管的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为了检查校正是否合格,必须在B点附近重新安置仪器,读取高差,如和第一次测得的高差相差3毫米以内,则说明已校正好。

如不行再重新校正。

校正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校正螺丝。

校针应用水平仪专用校针。

校正好后,上下校正螺丝对水准管的支柱必须处于顶紧状态,以免水准管松动。

8.2水准仪I角核查

水准仪的i角是水准仪的视准轴在垂直方向与水准轴的夹角。

仪器经过长途运输、长期作业、仪器操作环境的不断变化、均可能使水准仪的i角发生变化,检查与调节水准仪的i角是确保测量精度的需要。

数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水准仪产生i角变化的原因是仪器本身的结构与外业工作条件的变化而致,仪器中的十字丝是固定在上下的V形槽中,下面的V形槽由弹簧支撑着,上面是一个压紧调节螺丝。

由于因内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震动的变化它会产生i角微小的变化,或者,由于其它内应力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8.2.1水准仪i角的核查办法

水准仪i角的测定办法,如图所示:

将水准仪置平在二支水准标尺的中间,仪器距标尺约30米或40米,前后大约等距离,读取标尺上的读数得到二点的高差值。

搬迁仪器至二支标尺的一内侧或外侧使仪器至标尺的距离分别为几米,而远距离的标尺达几十米。

同样,测量这二点的高差值,如果二次测得的高差相等,说明仪器i角为零。

高差不等就说明仪器存在着i角的误差。

如:

仪器在中间,读取A尺的读数a1=0962, B尺的读数b1=1062

  仪器在一侧,读取A尺的读数a2=0835, B尺的读数b2=0933

  h1=0962-1062=-0100

  h2=0835-0933=-0098

  h=-0098-(-0100)=+2mm

  按小角公式计算i角;

 i=Δ·

ρ/s=2mm×

206265″/60000mm=(41/6)″=7″

8.2.2水准仪i角的允许误差

水准仪i角允许误差有不同要求.根据我国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用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 15″;

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 20″。

9.安全及环保要求

安全及环保要求包括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卡控措施;

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控制要点,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

对涉及既有线、公路、航道、高空作业等安全重点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