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71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易误解的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②同序异切酶:

这些酶识别序列虽然相同,但切割位置不同,如KpnⅠ和Asp718Ⅰ识别的序列是相同的,均为—GGTACC—,但它们的切割位点不同,KpnⅠ切割的位点为—GGTAC↓C—,Asp718Ⅰ切割的位点则为—G↓GTACC—。

(3)不同限制酶切出的末端都不能相互连接吗?

因不同限制酶切出的末端往往不同,所以会有此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①如切出的末端是黏性末端:

同序同切酶:

虽然限制酶不同,但识别的碱基序列相同,且切点也相同,它们切出的末端是可以相互连接的。

同尾酶:

来源不同,识别的碱基序列也不相同,但能切割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叫同尾酶。

所有平末端酶产生的末端均是相同的,但一般不把它作为同尾酶来研究。

因此同尾酶一般是指能产生相同粘性末端的限制酶。

同尾酶中,识别序列不同的限制酶,虽然识别的碱基序列不同,但是切开的黏性末端的碱基却能够正好相互配对,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能形成重组DNA分子,如:

限制酶BamHⅠ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GATCC—,限制酶BglⅡ识别的碱基序列为—A↓GATCT—,限制酶MboⅠ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ATC—,限制酶BamHⅠ切开的DNA两条链的黏性末端中没有被配对的碱基是GATC—,限制酶BglⅡ和限制酶MboⅠ切开的黏性末端未配对的碱基也都是GATC—。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种限制酶切得的黏性末端是可以相互配对连接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限制酶SalⅠ与XhoⅠ,HpaⅡ与TaqⅠ等。

②平末端:

平末端与黏性末端不同,由于不存在类似于黏性末端碱基互补配对的问题,因此不同的限制酶切开的平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可以相互连接,形成重组DNA序列。

(4)不同限制酶切开的末端如能重新连接,原有的限制酶是否还能再特异性识别并切开?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分为几种情况去讨论:

虽然限制酶不同,但识别的碱基序列相同,且切点也相同,因此它们切出的末端重新连接后,又恢复到原有的碱基序列,这些序列还可以被这些同序同切酶再识别。

②同尾酶:

同尾酶识别的靶序列不相同,但能切割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也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形式重组。

同尾酶重组后碱基序列与原有两种酶识别的碱基序列均不同,因此原有的限制酶均不再能够识别这种序列,也就不再能够重新切开。

如BamHⅠ识别的序列是—G↓GATCC—,BglⅡ识别的序列是—A↓GATCT—,而BamHⅠ与BglⅡ切开后的片段重新连接(非自身连接)后的碱基序列是一条链是—AGATCC—,另一条链则为—GGATCT—,已经不是“回文”序列,无论是BamHⅠ还是BglⅡ都无法再识别,所以无法再把其切开。

③平末端:

同样道理,如两种限制酶切开的都是平末端,而这两种限制酶不是同序同切酶,则两种末端虽然可以重组连接,但连接后的碱基序列与原有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不同,原有的限制酶也不再能够识别。

3.原核生物中的限制性内切酶有何作用?

它为什么不剪切自身DNA?

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含有某种限制酶的细胞,其DNA分子中或者不具备这种限制酶的识别切割序列,或者通过甲基化酶将甲基转移到所识别序列的碱基上,使限制酶不能将其切开。

原核生物中,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一种甲基化酶同时成对存在,它们具有相同的底物专一性,具有识别相同碱基序列能力。

甲基化酶的甲基供体为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受体为DNA上的腺嘌呤与胞嘧啶。

当限制酶作用位点上的某一些碱基被甲基化修饰后,限制酶就不能再降解这种DNA了,所以限制性内切酶只降解外源入侵的异种DNA,而不分解自身DNA,在消解外源DNA遗传干扰的同时又保护了自身遗传特性的稳定。

4.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2)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

而DNA连接酶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

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5.用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与从基因文库中获得目的基因的差别

构建的文库,实际上是一组微生物构成的整体,构建文库时,先提取DNA,打成小片段(超声波或限制酶水解),和载体结合,再转到受体生物中。

构建文库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基因组文库,为了确保包含全部基因,需要培养万个以上的受体微生物。

如果已知序列详情,用PCR法获得基因(根据序列设计引物),相比较而言简单快捷多了。

既然简单,那为什么还有构建文库的方法?

第一,很多基因不知道序列详情,第二,PCR扩增的长度有限,一般超过1500bp就很困难了,很多基因比这个大多了,所以大的基因还要用构建文库法,所以才有教师用书的补充材料。

【教师用书的补充材料】构建基因文库是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之一,并不是惟一的方式。

如果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序列已知,就可以通过PCR方式从含有该基因的生物的DNA中,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反转录,用PCR方式从mRNA中获得,不一定要构建基因文库。

但如果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的序列完全不知,或只知道目的基因序列的一段,或想从一种生物体内获得许多基因,或者想知道这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有多少基因不同,或者想知道一种生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表达的基因有什么不同,或者想得到一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往往就需要构建基因文库。

6.启动子与终止子、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的区别。

(1)启动子和终止子都在DNA上,在遗传信息转录时起作用。

启动子是启动转录的开始,终止子是DNA分子上决定转录停止的一段DNA序列,其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2)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都是mRNA上三个相邻碱基。

起始密码子决定翻译的开始,终止密码子决定翻译的停止。

7.转基因生物与原来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

在转基因技术中,所转移的只是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外源基因,它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只能说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

即没有生殖隔离。

8.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概念(摘自: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包春莹)

从机体上获取的组织,通过酶或机械方法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培养,在首次传代前的培养一般称为原代培养。

原代培养的最大优点是:

组织细胞刚脱离机体,生物性状尚未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内的状态。

原代培养的细胞在生长、繁殖一定时间后,由于空间不足或细胞密度过大导致营养枯竭,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因此需要进行扩大培养,即传代或称为传代培养,也就是将细胞按1:

2~1:

4的比例传代。

但严格说来,不论在进行传代时稀释与否,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另一个培养瓶即称为传代培养。

传代代数与细胞的世代(增殖代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细胞培养时,所说的“第10代细胞”,仅指该细胞已经传代10次;

细胞传一代后,一般能倍增3~6次,经过三个阶段,即潜伏期、指数生长期和平台期。

当细胞达到平台期时,就需要进行传代培养,否则细胞会中毒,发生形态改变,甚至死亡。

9.CO2培养箱

细胞培养中所用的培养箱一般称为CO2培养箱,它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和5%的CO2。

如果气体环境改为95%氧气和5%的CO2,行不行?

显然是不行的。

氧气是一种氧化剂,浓度太高,会损伤细胞的。

在有些细胞培养中,还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如巯基乙醇等。

10.细胞系和细胞株(摘自:

细胞系和细胞株,两者曾一度混用,导致有些文献中概念不清。

下面所指的概念是现在国内外比较通用的,也是绝大多数研究者接受的观点。

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即称为细胞系(CellLine),因此细胞系可泛指一般可能传代的细胞。

其中能够连续传代的细胞叫做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不能连续培养的称为有限细胞系。

大多数二倍体细胞为有限细胞系。

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CellStrain),也就是说,细胞株是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

细胞株的特殊性质或标志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

11.为什么不用两个而要用多个细胞进行动物细胞间的融合?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还是生物的方法,其融合率都不可能达100%。

仅用两个细胞融合,其效率太低,不一定能得到融合细胞。

更重要的是,即使两个细胞已发生融合,但并不一定是研究者期望得到的细胞类型。

目前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就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我们以制备单克隆抗体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种类可多达百万种以上,但是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如果仅取一个脾细胞(含B淋巴细胞)和一个瘤细胞杂交,我们不能确定该脾细胞分泌的抗体是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若用大量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进行融合,就可以从融合细胞中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2.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四次培养和两次筛选

(1)四次培养(如下图):

(2)两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

由于细胞融合是随机的,因此细胞混合物中融合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因此必须从中筛选出即能分泌抗体同时又能大量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第二次筛选:

实际免疫过程中,由于采用连续注射抗原的方法,且一种抗原决定蔟刺激机体形成相对应的一种效应B细胞,因此从小鼠脾脏中取出的效应B细胞是不同的,所以必须从杂交瘤细胞群中选出能产生针对某一定抗原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

13.如何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筛选产生单一抗体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是本技术的关键步骤。

在细胞混合物中含有骨髓瘤细胞、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通常采用HAT培养液进行筛选培养,由于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天然增殖,因而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不能在HAT培养液中培养。

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HGPRT—)细胞,因而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以及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能利用次黄嘌呤作为前体合成鸟嘌呤和腺嘌呤,同时在HAT培养液中加入的氨基蝶呤阻断了利用脱氢叶酸还原酶合成嘌呤的第2条代谢途径,于是它们也不能增殖生长。

只有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可以在HAT培养液中增殖生长,因为杂交瘤细胞从B淋巴细胞处获取了HGPRT,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外源次黄嘌呤,而培养液中添加的胸腺嘧啶可以克服由于氨基蝶呤抑制脱氢叶酸还原酶而阻碍的嘧啶合成。

这样,在细胞融合大约10~14d之后,HAT培养液中只有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够增殖生长。

由于不同效应B细胞的特异性存在差异,经HAT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不同,还必须对杂交瘤细胞群进行二次筛选,才可能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4.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为什么添加蔗糖而不是葡萄糖?

  在植物组织培养初期,由于植物组织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需要供给碳源和能源。

不少师生提出的疑问有二:

植物细胞能吸收蔗糖吗?

为什么不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和能源?

  由于教材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影响,不少师生认为,蔗糖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其实蔗糖分子是可以进入植物细胞的。

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较低,而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蔗糖浓度很高,质壁分离的时间短,细胞吸收蔗糖的量很少,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影响细胞液渗透压,由此才出现壁分离现象。

在蔗糖浓度较低时,蔗糖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进入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内有蔗糖转化酶,在高等植物蔗糖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而不是葡萄糖,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

大量实验表明,蔗糖能支持绝大多数植物离体培养物的旺盛生长,因此被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标准碳源而广泛应用,大多数合成培养基也均以蔗糖作为唯一的碳源。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

①同样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蔗糖较葡萄糖能更好地维持培养基内的低渗环境。

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培养基,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要明显低于葡萄糖,若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易使植物细胞脱水而生长不良。

同时,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显慢于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所以蔗糖形成的渗透压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

②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培养基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最适合的是葡萄糖,而较少利用蔗糖,因此采用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③从能源供应来说,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下,蔗糖比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多。

  当然,不同植物对不同糖类的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

15.植物组织培养与光照

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来说,光照条件非常重要,包括光照强度、时间和波长。

但在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往往要暗培养,而在分化再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光照。

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的暗培养有利于细胞的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如果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分化产生维管等组织,不利于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

16.脱毒苗与抗毒苗

脱毒苗是选择植物的茎尖(刚形成,不含有病毒)进行组织培养而获得的,属于细胞工程范畴。

抗毒苗是把某抗病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形成的,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

17.工厂化生产人参皂甙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第一步,选择人参根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经过培养选择找到增殖速度快而且细胞内人参皂甙含量高的细胞株作为种质,其中一部分作为保存用,以备下一次生产用,一部分进行发酵生产。

第二步,将第一步选择到的细胞株在发酵罐中的适合培养液中进行液体培养,增加细胞数量。

第三步,将发酵罐中培养的细胞进行破碎,从中提取人参皂甙。

18.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认识误区

(1)植物体细胞杂交中新细胞壁形成意味着细胞融合完成,是形成杂种细胞的标志,而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培育出杂种植物,而不是杂种细胞。

(2)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的过程不仅包括不同植物细胞的融合,还包括组织培养的过程。

(3)诱导体细胞融合后还需要有一个筛选杂种细胞(及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的过程。

19.卵子的发生

女性在个体发育的7个月以后的胚胎中,大多数卵原细胞不断死亡,存活的少数卵原细胞分化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形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并被阻断于双线期直至青春期,此期间细胞迅速生长,体积增加约100倍。

在青春期获得恢复减数分裂的信号后,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后又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受精作用发生后,减数第二次分裂才得以继续进行。

20.排卵:

卵子从卵巢中排出的过程即为排卵,排出的卵子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教材P64)。

22.从输卵管冲取卵子与“冲卵”的概念区分

“冲卵”很多同学以为就是将卵母细胞从卵巢中冲出来。

但是“冲卵”实际上是胚胎移植的操作过程中的对胚胎的收集使用的一项技术,指的是供体配种或输精后的第7天,用特制的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或受精卵冲洗出来。

注意教材的表述:

从输卵管冲取卵子(教材69页)。

“冲卵”:

用特定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教材77页)。

23.为何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细胞中只有二个极体?

必修本介绍的减数分裂是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连续的两次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很多哺乳动物在排卵前后,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开始恢复减数分裂,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然后次级卵母细胞再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并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直到受精后才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受精卵,并排出一个第二极体。

在人类以及大部分哺乳动物中,第一极体往往不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只有少部分哺乳动物的第一极体才会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即使有的动物的第一极体进行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第二极体,也不一定就能全部看到,这和观察的角度有关,另一个极体在细胞的另一侧。

)。

所以,在实践操作中,卵子受精时往往只会观察到两个极体,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第一极体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第二极体。

24.体外受精,精子获能处理前对精子进行离心处理的原因。

精液由精子和精清(精浆)两部分组成。

精清中含有一种能抑制精子获能的物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精液中的精子无法获能。

精子获能处理前对精子进行离心处理,目的是除去精清以利于精子获能。

25.超数排卵和同期发情处理分别注射什么激素?

动物体内的激素调节是负反馈调节方式,如果直接对生物注射性激素,不光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使动物内分泌紊乱,甚至会使动物的性腺萎缩。

超数排卵:

注射促性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性腺发育、性激素合成和分泌以及生殖细胞生成。

同期发情处理注射的激素可以参考下文:

《三种激素对奶牛同期发情效果比较及输精时间对受胎率的影响》《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40期|尚芝宇钱芳芳刘向东韩丽云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摘要:

应用繁殖新技术可以增加奶牛的牛群数量和奶牛产奶量,加快育种进程。

同情发情是指在人为控制下使奶牛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发情,以便有计划地合理组织配种。

本试验利用三种外源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垂体促卵泡素(FSH)和孕酮栓+PG(CIDR),分别对青年母牛和经产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研究三种外源激素对母牛同期发情的效果;

同时研究发情后不同输精时间对受胎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三种外源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均获得了较高的同期发情率,用PMSG处理效果较好,三组青年母牛的同期发情率(78%、82%、9%)均分别高于三组经产母牛的发情率(76%、78%、86%)。

青年母牛最佳输精时间为发情结束后10-12h,而经产母牛最佳输精时间为发情结束后13-15h。

26.“精子获能”

很多学生在没有理解教材“精子获能”的概念时,产生的一种错误理解。

其实教材中已经在概念中指出:

“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中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

所以,“精子获能”应该是精子获得受精的能力而不是能量。

27.“体外受精”与“人工授精”。

“体外受精”很多学生误认为属于“人工授精”,但其实不然,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受”和“授”两个字分别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

所以尽管两种都属于辅助生殖技术,但是体外受精指的是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在体外(培养皿中)使其受精,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回母体子宫内,它能更有效地发挥母畜的繁殖潜能;

而“人工授精”是指通过非性交方式将取出的精液进行实验室处理后,放入雌性动物生殖道内,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技术,人工授精则能更有效地发挥公畜的优良特性。

所以两者并不等同。

28.试管动物与克隆动物

(1)发育起点不同:

试管动物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克隆动物的发育起点是经过核移植后的重组细胞。

(2)生殖方式不同:

试管动物是有性生殖,克隆动物是无性生殖。

(3)遗传来源不同:

试管动物继承了双亲的遗传性,克隆动物的遗传性状与供核动物基本相同。

29.“孵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指的孵化是卵生动物孵化卵,幼体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或者是指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现象。

但是在针对胎生动物来说“孵化”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进一步扩大,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的过程。

30.“有机盐”与有机物

在胚胎的早期培养中,教材提到了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中加入了“有机盐”,很多学生误认为有机盐就是有机物,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因为有机盐是有机酸、生物碱适当中和生成的盐,只有少数基团呈离子的形态(羧基等),如醋酸钠、乙醇钠、醋酸铵等是常见的有机盐。

很多药物、维生素等难溶于水,而制成盐后变得易溶。

31.“ES细胞”和“EK细胞”

很多学生都误以为胚胎干细胞可以分为ES细胞和EK细胞,其实这种认为是错误的,ES细胞和EK细胞不过是胚胎干细胞的两种不同的简称。

胚胎干细胞之所以又被称为EK细胞是因为在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早期,Evans和Kaufman两位科学家于1981年首次成功分离小鼠胚胎干细胞,为了纪念这两位科学家用了他们名字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命名,所以胚胎干细胞细胞又被简称EK细胞。

11.整体性原理与系统整体性原理

(1)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建立在对系统成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整体理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基础。

(2)系统整体性原理属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之一。

系统整体性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和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第9页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