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79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专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

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了,而万有引力大小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将减小。

由㈠中结论可知:

卫星线速度v将增大,周期T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将增大,动能Ek将增大,势能Ep将减小,该过程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因此卫星机械能E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

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

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大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

根据E机=Ek+Ep,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再如:

有一种宇宙学的理论认为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常量G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那么恒星、行星将发生离心现象,即恒星到星系中心的距离、行星到恒星间的距离都将逐渐增大,宇宙将膨胀。

v2

v3

v4

v1

Q

P

三、突变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

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1,第一次在P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1增加到v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

卫星运行到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3增加到v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第一次加速:

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增大了,但万有引力没变,因此卫星将开始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

点火过程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在转移轨道上,卫星从近地点P向远地点Q运动过程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

在远地点Q时如果不进行再次点火,卫星将继续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Q回到近地点P,不会自动进入同步轨道。

这种情况下卫星在Q点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以速率v3沿同步轨道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卫星做向心运动。

为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在卫星运动到Q点时必须再次启动卫星上的小火箭,短时间内使卫星的速率由v3增加到v4,使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增大到和该位置的万有引力相等,这样就能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而做匀速圆周运动。

该过程再次启动火箭加速,又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卫星的机械能再次增大。

结论是:

要使卫星由较低的圆轨道进入较高的圆轨道,即增大轨道半径(增大轨道高度h),一定要给卫星增加能量。

与在低轨道Ⅰ时比较,卫星在同步轨道Ⅲ上的动能Ek减小了,势能Ep增大了,机械能E机也增大了。

增加的机械能由化学能转化而来。

四、与玻尔理论类比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电子绕氢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库仑力提供。

万有引力和库仑力都遵从平方反比率:

和,因此关于人造卫星的变轨和电子在氢原子各能级间的跃迁,分析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⑴电子的不同轨道,对应着原子系统的不同能级E,E包括电子的动能Ek和系统的电势能Ep,即E=Ek+Ep。

⑵量子数n减小时,电子轨道半径r减小,线速度v增大,周期T减小,向心加速度a增大,动能Ek增大,电势能Ep减小,原子向相应的低能级跃迁,要释放能量(辐射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减小。

由E=Ek+Ep可知,该过程Ep的减小量一定大于Ek的增加量。

反之,量子数n增大时,电子轨道半径r增大,线速度v减小,周期T增大,向心加速度a减小,动能Ek减小,电势能Ep增大,原子向相应的高能级跃迁,要吸收能量(吸收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增大。

由E=Ek+Ep可知,该过程Ep的增加量一定大于Ek的减少量。

五、练习题

e

p

q

1.如图,地球赤道上山丘e,近地资源卫星p和同步通信卫星q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e、p、q的圆周运动速率分别为v1、v2、v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a2、a3,则

A.v1>

v2>

v3B.v1<

v2<

v3C.a1>

a2>

a3D.a1<

a3<

a2

2.据报道,“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飞行器的圆形工作轨道距月球表面分别约为200km和100km,运行速率分别为v1和v2。

那么,v1和v2的比值为(月球半径取1700km)

A.B.C.D.

3.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

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B.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超重状态

 C.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D.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4.2009年2月11日,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

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

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B.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D.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5.“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在环绕月球运行过程中,设探测器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运行速率为v,当探测器在飞越月球上一些环形山中的质量密集区上空时

A.r、v都将略为减小B.r、v都将保持不变

C.r将略为减小,v将略为增大D.r将略为增大,v将略为减小

6.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

设在卫星l、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1、g2,则

A.   B.   C.   D.

lg(T/T0)

lg(R/R0)

O

1

2

3

7.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

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象。

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

纵轴是lg(R/R0);

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A.B.C.D.

8.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短时间开动小型发动机进行变轨,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B

轨道Ⅰ

轨道Ⅱ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机械能大于经过B的机械能

B.在A点短时间开动发动机后航天飞机的动能增大了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9.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

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

最后奔向月球。

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A.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B.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

C.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D.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

参考答案

1.D2.C3.C4.D5.C6.B7.B8.C9.D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