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81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常考的五个电学实验Word格式.doc

a:

22:

{i:

0;s:

1722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测试题@#@一、选择题@#@1.200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

@#@“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有关环境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B.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C.使用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进行增白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D.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硅在自然界中能够以单质形式存在@#@B.Si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与任何酸反应@#@C.可用Na2SiO3溶液和CO2反应来制备H2SiO3@#@D.NaOH溶液可以盛装在带玻璃塞的磨口试剂瓶中@#@3.美国“9·@#@11”恐怖袭击给纽约带来了一场严重的环境灾害-石棉污染,易使吸入石棉纤维者患肺癌。

@#@已知石棉是硅酸盐矿物,某种石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2MgxSiyO22(OH)2,x、y的值可能分别为()@#@A.8、3B.5、8C.3、8D.9、6@#@4.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O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SO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D.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5.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为SO2的是()@#@ 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使品红溶液褪色@#@ ④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1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液于稀盐酸@#@ ⑤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退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③④⑤均能证明D.只有⑤能证明@#@6.下列有关SO2的性质的探究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7.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①无水CuSO4②澄清石灰水③红热CuO④生石灰⑤品红溶液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检测时香烟烟雾通入药品的正确顺序是()@#@A.①——⑤——②——⑥——④——③ @#@B.①——⑤——⑥——②——④——③@#@C.③——④——②——⑥——⑤——①@#@D.②——⑤——①——④——③——⑥@#@8.为了防止储存氯气的钢瓶被腐蚀,钢瓶在装入氯气前必须()@#@A.在钢瓶中充入稀有气体B.彻底干燥钢瓶内壁@#@C.用盐酸彻底清洁钢瓶 D.除去钢瓶表层的铁锈@#@9.某城市以“液氯泄漏”作为应急预警演习的项目,演习时下列防护措施合理的是()@#@ ①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②及时戴上用浓烧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泄露口附近喷洒稀碱液并设法控制氯气泄漏;@#@④及时戴上用稀纯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⑤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10.实验室为了使用方便,通常将氯气溶解于水形成氯水或将其降温加压形成液氯来使用。

@#@下列有关这两种液体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A.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B.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用这两种液体都可以给自来水消毒@#@D.分别向这两种液体中投入几颗金属锌粒均有气泡产生@#@11.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不可用铁制容器贮存 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增重减轻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12.关于氮的变化关系图如下: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B.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D.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2@#@13.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Na2SO3已部分被氧化@#@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C.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4和BaSO3@#@D.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14.1.28g铜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况)。

@#@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O2的体积是()@#@ A.504mL B.168mL C.336mL D.224mL@#@二、填空题@#@15.A、B、C、D均为中学化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它产物已略去):

@#@@#@请填写下列空白:

@#@@#@

(1)若A、D的水溶液均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则D为(填写化学式)@#@。

@#@@#@

(2)若A为气体,其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则工业上合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A为短周期元素的形成的非金属单质,则A可能是@#@(填3种不同单质的化学式)。

@#@@#@16.据广西广播网:

@#@2006年5月30日凌晨5时许,一辆装有27.8吨浓硝酸的罐车,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102国道前所镇至高岭镇路段处突然发生泄漏,硝酸流到轮胎上引发火灾。

@#@辽宁省绥中消防大队官兵接到报警后迅速投入事故抢险,并协助消防人员进行扑救工作。

@#@@#@阅读上述信息后解答下列问题:

@#@@#@

(1)硝酸是一种强酸,并且具有强的氧化性,一般在运输浓硝酸时采用的储藏罐材料是@#@(填序号),原因是。

@#@@#@①铁②铜③铝④陶瓷@#@

(2)对于硝酸的泄漏事故,必须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由于泄漏的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会导致轮胎等着火,甚至可能会引发罐车爆炸,故要及时地用水降温,另外可以在地面铺撒(选填①氯化钙②熟石灰③生石灰④石灰石粉末⑤氯化钠)目的是。

@#@用铁粉可以吗?

@#@,原因@#@是。

@#@@#@(3)硝酸本来无色,但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硝酸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白雾的成分是。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硝酸泄漏现场可以看到大量的红棕色气体弥漫,该红棕色气体的成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三、实验题@#@17.某学生做浓硫酸性质的实验:

@#@@#@实验一:

@#@在一个白色的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放入小纸片、@#@少量CuSO4·@#@5H2O。

@#@然后如图所示,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

(1)浓硫酸滴在小纸片上,小纸片变(填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性。

@#@@#@

(2)浓硫酸滴入CuSO4·@#@5H2O中,胆矾(填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性。

@#@@#@实验二:

@#@用如右图装置进行铜与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

(1)写出试管B中的实验现象。

@#@@#@

(2)写出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3)充分反应后,该学生发现铜和硫酸都有剩余。

@#@在不补充浓硫酸的前提下,若要使剩余的铜片溶解,可再加入(要求填写一种与硫酸不同类别的物质)。

@#@@#@(4)B试管口的棉花应沾有的试剂是,其作用是,离子方程式为。

@#@@#@18.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探究氯水中的成份,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实验序号@#@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①@#@生成白色沉淀@#@氯水中含有Cl-@#@②@#@将氯水滴加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氯水中含有HClO@#@③@#@试纸变蓝色@#@氯水中含有Cl2@#@④@#@将氯水滴加到Na2CO3溶液中@#@氯水中含有H+@#@

(1)实验室如何保存饱和氯水?

@#@@#@

(2)指出实验①和实验③中的实验方法:

@#@@#@①;@#@③;@#@@#@(3)指出实验②和实验④中的实验现象:

@#@@#@②;@#@④。

@#@@#@(4)有同学认为实验②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简要文字说明)①是由于氯水中的HClO将酚酞氧化而褪色;@#@②是由于@#@@#@(5)以下实验可以验证实验②产生的原因:

@#@将NaOH溶液滴入含酚酞的氯水中,若观察到,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若观察到@#@,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②。

@#@@#@四、计算题@#@19.有一瓶(约100mL)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10.00mL该混合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可得4.66g沉淀。

@#@滤液跟2.00mol/LNaOH溶液反应,共用去35.00mL碱液时恰好中和。

@#@试完成下列填空:

@#@@#@

(1)则混合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HNO3)=______________@#@

(2)另取10.00mL原混酸溶液,加入1.92g铜粉共热,在标准状况产生的气体体积为________mL。

@#@(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参考答案和解析@#@1.A解析:

@#@正常雨水由于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略显酸性,其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2.D解析:

@#@硅在自然界中以氧化物和硅酸盐形式存在,A错;@#@SiO2能够与氢氟酸反应,B错;@#@NaOH能与SiO2生成胶状的Na2SiO3,应盛放在橡皮塞的玻璃瓶中,D错。

@#@@#@3.B解析:

@#@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2×@#@2+2x+4y-22×@#@2-1×@#@2=0,则2x+4y=42。

@#@@#@4.C解析:

@#@硫磺及含硫化合物燃烧生成SO2,A对;@#@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对;@#@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3,C错;@#@SO2容易造成酸雨,D对。

@#@@#@5.D解析:

@#@C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错;@#@HCl等酸性气体也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②错;@#@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③错;@#@二氧化碳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1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也能溶解于稀盐酸,④错。

@#@@#@6.C解析:

@#@本题考查SO2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等。

@#@SO2通入酚酞试液,由于溶液显酸性故紫色石蕊试液变红;@#@SO2通入品红溶液,由于SO2具有漂白性,故品红褪色;@#@SO2通入HNO3和BaCl2的混合溶液,2HNO3+3H2SO3=3H2SO4+2NO↑、H2SO4+BaCl2=BaSO4↓+2HCl,有白色沉淀产生;@#@SO2通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7.B解析:

@#@首先利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由于SO2对CO2的检验产生干扰,因此通过品红溶液检验SO2,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剩余SO2,然后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再利用生石灰除去剩余CO2,最后利用红热CuO检验CO。

@#@@#@8.B解析:

@#@如果钢瓶内壁潮湿,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能够与铁反应,容易使钢铁腐蚀,造成氯气泄露。

@#@@#@9.D解析:

@#@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向上风口或地势较高处转移,①对、⑤错;@#@烧碱能与Cl2反应,但具有腐蚀性,②错;@#@喷洒稀碱液可以降低空气中Cl2含量,③对;@#@稀纯碱溶液显碱性,可以吸收Cl2,防止中毒,④对。

@#@@#@10.C解析:

@#@液氯的主要成分为Cl2,氯水的主要成为Cl2、HClO、HCl,因此液氯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A错,B错;@#@液氯中加入锌粒没有气泡产生,D错。

@#@@#@11.D解析:

@#@浓HNO3与浓H2SO4常温下可以使铁钝化,A错;@#@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B错;@#@浓硝酸由于挥发,浓度减小,质量减轻,浓硫酸由于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浓度减小,质量增大,C错,D对。

@#@@#@12.D解析:

@#@氮气和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遇O2转化为NO2,即氮气与氧气不能一步转化为NO2。

@#@@#@13.D解析:

@#@BaSO3沉淀加入稀硝酸,仍然能产生白色沉淀,因为:

@#@3BaSO3+2HNO3=3BaSO4↓+2NO+H2O,因此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至少含有BaSO3、BaSO4中的一种,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4。

@#@@#@14.D解析:

@#@根据发生的反应过程,可以推断出铜失电子总数等于氧气得电子总数,故×@#@2=×@#@4,解得V=0.224L。

@#@@#@15.

(1)H2SO4

(2)N2+3H22NH3(3)C、N、S@#@解析:

@#@根据图示的转化关系,为连续氧化,主要有CCOCO2H2CO3、N2(或NH3)NONO2HNO3、S(H2S)SO2SO3H2SO4等。

@#@

(1)A、D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变红,则其水溶液具有酸性,故A为H2S、D为H2SO4。

@#@

(2)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则其水溶液具有碱性,故A为NH3。

@#@(3)A为非金属单质,可能为C、N2、S。

@#@@#@16.

(1)①③因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在铁、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不与浓硝酸发生反应,所以隔绝了浓硝酸与铁、铝的进一步反应。

@#@

(2)②③④稀释和消耗地面的酸不可以因为铁粉与稀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造成二次污染(3)硝酸液滴二氧化氮Al+4HNO3=Al(NO3)3+NO↑+2H2O(或Fe+4HNO3=Fe(NO3)3+NO↑+2H2O),2NO+O2=2NO2@#@解析:

@#@

(1)浓硝酸常温下可以使铁、铝钝化,可以用铁罐或铝罐贮运。

@#@

(2)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粉末均可与浓硝酸反应,可以用于消耗硝酸。

@#@不能用铁粉,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硝酸容易挥发,挥发的HNO3遇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成硝酸液滴,形成白雾。

@#@@#@17.实验一:

@#@

(1)变黑,脱水

(2)变白,吸水实验二:

@#@

(1)品红溶液褪色

(2)(3)NaNO3、Fe2O3、FeCl3(其它合理答案均可)(4)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止污染2OH-+SO2=SO32-+H2O@#@解析:

@#@实验一:

@#@浓硫酸能够按照水的组成脱去纸片中氢氧元素,为脱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胆矾中的结晶水,为吸水性。

@#@实验二:

@#@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可以加入NaNO3、Fe2O3、FeCl3等使铜粉溶解:

@#@3Cu+8H++2NO3-=3Cu2++2NO↑+4H2O、2Fe3++Cu=2Fe2++Cu2+。

@#@@#@18.

(1)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2)①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③取一小段KI-淀粉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试纸上。

@#@(3)②溶液的红色褪去;@#@④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4)氯气与NaOH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5)溶液不再出现红色,溶液变为红色。

@#@@#@解析:

@#@

(1)氯水中含有HClO,见光容易分解,因此要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

(2)氯水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氯水性质的多重性。

@#@含有Cl-,滴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含有HClO,能漂白有色物质;@#@含有Cl2,滴入到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含有H+,滴入到Na2CO3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3)实验

(2)中红色褪去可能由于次氯酸漂白所致,也可能由于氯气与NaOH反应使溶液不再呈碱性所致。

@#@可以通过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进行验证。

@#@@#@19.

(1)3mol/L

(2)392mL@#@解析:

@#@

(1)n(BaSO4)==0.02mol,则n(H2SO4)=0.02mol,n(NaOH)=2.00×@#@0.035=0.07mol,则n(HNO3)=0.07-0.02×@#@2=0.03mol,故c(HNO3)==3mol/L@#@。

@#@

(2)n(Cu)==0.03mol,n(H+)=0.07mol,n(NO3-)=0.03mol,根据3Cu+8H+@#@+2NO3-=3Cu2++2NO↑+4H2O,Cu和NO3-过量,V(NO)=n(H+)=0.07×@#@1/4×@#@22400=392mL。

@#@@#@";i:

1;s:

7007: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二、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1、不溶性杂质的去除————过滤、蒸发@#@2、沸点不同的液体的分离————蒸馏@#@3、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萃取和分液@#@4、离子的检验(硫酸根、氯离子)@#@5、粗盐的提纯@#@第二单元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基本公式:

@#@@#@二、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的溶液的配制@#@2-1物质的分类@#@1、常见的分类方法@#@2、分散系及其分类@#@3、胶体@#@2-2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定义和区分@#@3、电离方程式:

@#@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二、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重点)@#@★离子共存问题@#@2-3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3、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第三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3-1几种重要的金属单质@#@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金属氧化物@#@1、多数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不能跟水直接反应。

@#@@#@2、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二、金属氢氧化物@#@1、金属氢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2、难溶性的金属氢氧化物受热易分解@#@3.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4、铁的氢氧化物@#@三、盐@#@1、钠盐@#@2、铁盐@#@★Fe3+和Fe2+的鉴别@#@四、焰色反应@#@3-3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第四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硅单质@#@二氧化硅(SiO2)@#@三、硅酸(H2SiO3):

@#@@#@四、硅酸盐@#@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氯气@#@★氯水(混合物)★次氯酸HClO@#@二、Cl-、(Br-、I-)的检验@#@4-3硫和氮的氧化物@#@一、二氧化硫(SO2)@#@1、酸性氧化物通性@#@2、氧化性@#@3、还原性@#@4、漂白性@#@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4-4氨硝酸硫酸@#@一、氨@#@二、硫酸@#@三、硝酸@#@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核素、同位素@#@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

@#@@#@2.结构特点:

@#@@#@三、元素周期律@#@★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四.化学键@#@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2.电子式@#@3、分子间作用力@#@4、氢键@#@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一.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3.产生原因@#@4、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键能、能量的关系@#@5、热化学方程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

@#@@#@1、概念2、组成条件3、电子流向4、电极反应5、正、负极的判断: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7、原电池的应用@#@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2、化学电池3、化学电池的分类@#@燃料电池@#@@#@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二、电解原理的应用@#@三、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四、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第四单元有机化合物@#@1、烃的定义2、烃的分类: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5、烷烃的命名@#@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二、热化学方程式三、燃烧热@#@四、中和热五、盖斯定律@#@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二、化学平衡三、化学平衡常数@#@*四、等效平衡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三、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五、强酸(pH1)强碱(pH2)混和计算规律@#@六、酸碱中和滴定:

@#@@#@盐类的水解@#@八、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九、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池@#@一、一次电池二、二次电池三、燃料电池@#@四、废弃电池的处理:

@#@回收利用@#@第三节电解池@#@一、电解原理二、电解原理的应用@#@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烃@#@第一节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物的概念和性质二.有机化合物分类三.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四.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二节烷烃@#@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二·@#@烷烃通式三·@#@烷烃性质:

@#@@#@第三节炔烃CnH2n-2(n≥2)@#@一.炔烃的结构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三.乙炔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苯芳香烃@#@一.苯的化学性质二.苯的同系物的反应@#@第五节天然气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1.天然气2.石油的组成及其分馏产品3.煤及其综合利用@#@第二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卤代烃@#@一.卤代烃概述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溴乙烷为例)@#@@#@第二节醇@#@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第三节酚@#@一、乙苯酚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第四节醛@#@1.乙醛的分子组成与结构@#@2.乙醛的物理性质@#@3.乙醛的化学性质@#@二、醛类@#@1.醛的概念2.醛的分类3.醛的通式4.醛的命名@#@5.醛的化学性质6.醛的主要用途7.甲醛简介@#@第五节羧酸酯@#@一、乙酸二、酯三、羧酸@#@第六节糖@#@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二、葡萄糖:

@#@三、蔗糖和麦牙糖四、食品添加剂@#@第七节油脂蛋白质@#@一、油脂的结构和分类二、油脂的性质三、肥皂和洗涤剂@#@一、蛋白质的组成二、蛋白质的性质三、蛋白质的用途:

@#@※四、酶@#@@#@";i:

2;s:

14727:

"高中化学方程式专题训练之无机化学方程式整理——ByKemon第-6-页共6页@#@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1◆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4Li+O22Li2O(常温、点燃产物相同)@#@条件不同,产物不同@#@4Na+O2===2Na2ONa2O2+2Na=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2Na2O+O2Na2O2@#@4Na+2O22Na2O2K+O2KO22Na+S===Na2S(加热可以爆炸)@#@2Na+2H2O===2NaOH+H2↑ (Na不能把金属从水溶液中置换出来,除了酸,一般是先和水反应) @#@2Na+2NH3===2NaNH2+H2↑4Na+TiCl4(熔融)===4NaCl+TiNa+KCl(熔融)===NaCl+K↑@#@Na2O+H2O===2NaOH(与下式对比,同物质的量设计反应浓度相同题)@#@2Na2O2+2H2O===4NaOH+O2↑(歧化反应,水不是氧化剂或还原剂)@#@(此反应分两步:

@#@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使酚酞溶液先红后退色)@#@Na2O+CO2===Na2CO3(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生成盐)2Na2O2+2CO2===2Na2CO3+O2(无↑)@#@反应现象对比不同,Na2CO3两阶段反应NaHCO3与NaHCO3都可产生CO2@#@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2NaHCO3Na2CO3+H2O+CO2↑(考查试剂变质,类似有Na2SO3变质)@#@NaHCO3+NaOH==Na2CO3+H2O(易考离子方程式书写,强调不会生成CO2)@#@Ca(HCO3)2+NaOH(少)==CaCO3↓+H2O+NaHCO3@#@Ca(HCO3)2+2NaOH(多)==CaCO3↓+2H2O+Na2CO3@#@Ca(OH)2+NaHCO3(少)==CaCO3↓+H2O+NaOH@#@易考离子方程式@#@Ca(OH)2+2NaHCO3(多)==CaCO3↓+2H2O+Na2CO3@#@NaHSO4+Ba(OH)2==BaSO4↓+H2O+NaOH(恰好完全生成沉淀)@#@2NaHSO4+Ba(OH)2==BaSO4↓+2H2O+Na2SO4(恰好溶液呈中性)@#@2NH4HCO3+2NaOH(少)==2H2O+Na2CO3+(NH4)2CO3@#@NH4HCO3+2NaOH(多)==Na2CO3+NH3↑+2H2O@#@2Ca(OH)2+Mg(HCO3)2==Mg(OH)2↓+2CaCO3↓+2H2O(不是生成MgCO3)@#@Na2CO3+H2O+CO2=2NaHCO3@#@Na2CO3(饱和)+H2O+CO2=2NaHCO3↓Na2SO4+H2SO4==2NaHSO4@#@较易联合在一起考查计算,反应物介于2:

@#@1和1:

@#@1之间,5种情况,4种结果,或考查图像题向NaOH与Ca(OH)2混合溶液中通CO2分阶段反应@#@2NaOH+CO2(少量)==Na2CO3+H2O@#@NaOH+CO2(多量)==NaHCO3@#@CO2+Ca(OH)2(过量)===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2CO2(过量)+Ca(OH)2===Ca(HCO3)2@#@2NaOH+SO2(少量)===Na2SO3+H2ONaOH+SO2(足量)===NaHSO3@#@NaOH+HCl===NaCl+H2ONaOH+H3PO4===NaH2PO4+H2O@#@2NaOH+H3PO4===NaHPO4+2H2O3NaOH+H3PO4===Na3PO4+3H2O@#@NaOH+H2S(足量)===NaHS+H2O2NaOH+H2S(少量)===Na2S+2H2O@#@@#@歧化及碱性条件下离子共存@#@3Cl2+6KOH(热,浓)===5KCl+KClO3+3H2O@#@3S+6NaOH(浓)===2Na2S+Na2SO3+3H2O@#@4P+3KOH(浓)+3H2O===PH3↑+3KH2PO2@#@Na2O+2HCl===2NaCl+H2ONa2O+SO3===Na2SO4@#@CaCO3CaO+CO2↑(必须注明高温或煅烧,写加热不给分) MgCO3MgO+CO2↑@#@2Fe(OH)3Fe2O3+3H2O(实验题或推断题,Fe(OH)2在空气中加热因氧化也得红棕色Fe2O3)@#@Mg(OH)2MgO+H2OCu(OH)2CuO+H2O@#@2Al(OH)3Al2O3+3H2OHg(OH)2====HgO+H2O@#@2NaOH+CuSO4==Cu(OH)2↓+Na2SO4(蓝色沉淀)@#@3NaOH+FeCl3====Fe(OH)3↓+3NaCl(红褐色沉淀)@#@NaCl+CO2+NH3+H2O==NaHCO3↓+NH4Cl(侯德榜制碱法,考查先通NH3后通CO2)@#@NaH+H2O=NaOH+H2↑4NaH+TiCl4=Ti+4NaCl+2H2CaH2+2H2O=Ca(OH)2+2H2↑@#@§@#@2卤族元素@#@Cl2+CuCuCl2棕黄色烟。

@#@溶液浓是绿色,稀是蓝绿色或蓝色。

@#@@#@3Cl2+2Fe2FeCl3红棕色烟,溶液黄色或棕黄Cl2+2Na2NaCl(白烟)@#@白色烟雾@#@3Cl2+2P2PCl3(白雾)@#@Cl2+PCl3PCl5(白烟)@#@Cl2+Na2S===2NaCl+SCl2+H2S===2HCl+S(在溶液中则有黄色浑浊物或沉淀现象)@#@(歧化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l2+H2O2===2HCl+O2Cl2+H2O==HCl+HClO2F2+2H2O===4HF+O2(体现水的还原性)Cl2+2NaOH===NaCl+NaClO+H2O(制漂白精)@#@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制漂白粉)@#@Cl2+2FeCl2===2FeCl3(化合,在水溶液中进行)@#@Ca(ClO)2+H2O+CO2(少量)==CaCO3↓+2HClO@#@Ca(ClO)2+2H2O+2CO2(过量)==Ca(HCO3)2↓+2HClO(注意,易考)@#@Ca(ClO)2+H2O+SO2(少量)==CaSO4↓+2HCl(不会生成CaSO3↓+2HClO)@#@Ca(ClO)2+2HCl==CaCl2+2HClO(强酸制弱酸)Ca(ClO)2+4HCl(浓)==CaCl2+2H2O+2Cl2↑2HClO2HCl+O2↑(氯水避光保存)3HClO+HI=HIO3+3HClHClO+H2SO3=H2SO4+HCl@#@HClO+H2O2=HCl+H2O+O2↑(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但浓、热的HClO4氧化性很强)@#@F2+H2===2HF(阴暗爆炸)@#@Cl2+H22HCl(苍白色火焰,白雾)几个反应条件难易对比,判断氧化性及非金属性强弱@#@△@#@Br2+H2===2HBr(500oC)@#@I2+H22HI(持续加热)@#@由现象判断Br、I元素.注意使用的萃取剂是苯还是四氯化碳,上下分层不同@#@2Cl2+2NaBr===2NaCl+Br2(置换后溶液呈黄色或棕色)@#@Cl2+2KI===2KCl+I2(置换后溶液呈紫色或紫红色)@#@Br2+2KI===2KBr+I2@#@NO2+2KI+H2O=NO+I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SO3+2KI=K2SO3+I2@#@HCl+AgNO3===AgCl↓+HNO3(离子鉴别,注意几种干扰情况)@#@4HCl(浓)+MnO2MnCl2+Cl2↑+2H2O(考点:

@#@浓,部分氧化,盐酸体现的酸性和还原性)@#@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实验室常用硫酸酸化KMnO4而不能用盐酸)@#@(考查盐酸部分被氧化和酸性)@#@NaCl+AgNO3===AgCl↓(白色)+NaNO3@#@NaBr+AgNO3===AgBr↓(浅黄色)+NaNO3(特征颜色鉴别)@#@NaI+AgNO3===AgI↓(黄色)+NaNO3@#@2AgBr2Ag+Br2(AgCl、AgI类似,银盐棕色瓶避光保存)@#@Na2SO3+H2O+Cl2==Na2SO4+2HCl(多考离子方程式)@#@HClO+H2O+SO2=H2SO4+HCl@#@F2+Cl2(等体积)===2ClF3F2(过量)+Cl2===2ClF3IBr+H2O===HIO+10HBr(复分解反应)@#@7F2(过量)+I2===2IF75Cl2+I2+6H2O===2HIO3+10HCl@#@考查氯气多少不同离子反应@#@3Cl2(少)+6FeBr2===2FeCl3+4FeBr3Cl2(少)+FeI2===FeCl2+I2@#@3Cl2(多)+2FeBr2===2FeCl3+2Br23Cl2(多)+2FeI2===2FeCl3+2I2@#@6Cl2+6FeBr2===4FeCl3+2FeBr3+3Br26Cl2+5FeI2===2FeCl3+3FeCl2+5I2@#@§@#@3氧族元素@#@H2+SH2SH2SH2+S@#@2Na+SNa2S2S+CCS2@#@Fe+SFeS(生成低价亚铁,体现硫的弱氧化性)@#@2Cu+SCu2S(生成低价亚铜,体现硫的弱氧化性)@#@有单质参与,不是置换反应,一般同素异形体转化是化学变化,@#@但有特例,如斜方硫与单斜硫分子都是S8,转化属物理变化@#@S+O2SO2(注意,不会直接生成SO3,因条件要求高,注意思考哪些单质化合只生成对应低价或高价化合物的反应,中学里有5、6个典型代表,考选择题)@#@3O22O3@#@2O33O2@#@2H2O22H2O+O2↑2H2S+SO2==3S↓+2H2O(归中反应)@#@2H2S+O2(少量)2H2O+2S4HCl+O2Cl2+2H2O@#@2H2S+3O2(足量)2H2O+2SO2H2S+4Na2O2+2H2O=Na2SO4+6NaOH@#@H2S+H2SO4(浓)=S↓+SO2+2H2O3H2S+2HNO3(稀)=3S↓+2NO+4H2O@#@H2SO4(浓)+2HBrSO2+Br2+2H2OH2SO4(浓)+2HISO2↑+I2+2H2O@#@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H2S+2AgNO3=Ag2S↓+2HNO3H2S+HgCl2=HgS↓+2HClH2S+Pb(NO3)2=PbS↓+2HNO3@#@Ba(OH)2+CuSO4=Cu(OH)2↓+BaSO4↓Ba(OH)2+H2SO4=2H2O+BaSO4↓@#@H2S+CuSO4=CuS↓+H2SO4(典型弱酸制强酸的例子)SO2+H2OH2SO3@#@SO2+2NaOH=Na2SO3+H2ONa2SO3+H2O+SO2=2NaHSO3@#@SO2+Ca(OH)2=CaSO3↓+H2O(注意,现象和CO2类似,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查辨析题)@#@SO2+O22SO3I2+SO2+2H2O=H2SO4+2HI(Cl2、Br2类似)@#@SO3+H2O=H2SO4(注意,工业用浓硫酸而不是直接用水吸收SO3,防止生成酸雾)@#@2NaCl+H2SO4(浓)Na2SO4+2HCl­@#@(高沸点制易挥发)@#@2H2SO4(浓)+CuCuSO4+2H2O+SO2↑(浓不可省略,考虑变稀会怎样,由实验现象判断产物考查较多)@#@2H2SO4(浓)+CCO2↑+2SO2↑+2H2O(综合实验考查辨别CO2与SO2,品红的两次使用)@#@2Na2SO3+O2=2Na2SO4(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质,考查检验试剂成分3种情况:

@#@没变、部分变、全变)@#@4FeS2+11O22Fe2O3+8SO2Ca(NO3)2+3SO2+2H2O=CaSO4↓+2NO+2H2SO4@#@Na2SO3+H2SO4=Na2SO4+SO2­@#@+H2O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FeS+2HCl=H2S↑+FeCl2FeS+H2SO4=H2S↑+FeSO4@#@Na2SO3+H2O+Cl2==Na2SO4+2HCl@#@SO2+H2O+Cl2==H2SO4+2HCl(考查SO2与Cl2等比混合通入石蕊或品红试液中失去漂白能力)@#@SO2(少量)+2NH3+H2O===(NH4)2SO3SO2+(NH4)2SO3+H2O===2NH4HSO3@#@即:

@#@SO2(足量)+NH3+H2O===NH4HSO3@#@§@#@4碳族元素@#@2C+O22CO2CO+O22CO2C+CO22CO@#@C+2CuO2Cu+CO2↑(分步反应)3C+2Fe2O34Fe+3CO2↑(结合课本看分步反应)@#@CO+CuOCu+CO23CO+Fe2O32Fe+3CO2@#@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2NaOH+SO3===Na2SO4+H2O@#@注意对比,选择题中鉴别,利用SO2的气味、还原性和漂白性区分,考查综合性实验题@#@Ca(OH)2+CO2====CaCO3↓+H2O@#@Ca(OH)2+SO2====CaSO3↓+H2O@#@CO2+H2O===H2CO3@#@C+H2OCO+H2(高温水为气态,生成水煤气,不打气体符号)@#@C+CO22CO(碳高温还原氧化物,常因此生成较稳定的CO)@#@2C+SiO22CO↑+Si(高温才能反应)Si+CSiC(金刚砂)3C+CaOCaC2+CO↑Si+O2SiO22F2+Si==SiF4(气体)Si+4HF==SiF4↑+2H2↑@#@Si+2NaOH+H2O=Na2SiO3+2H2↑(非金属制氢气,水是氧化剂)@#@SiO2+2NaOH===Na2SiO3+H2O(玻璃、陶瓷器等不能长时间存放碱液)@#@SiO2+4HF===SiF4↑+2H2O(镂空玻璃)@#@SiO2+CaOCaSiO3SiO2+CaCO3CaSiO3+CO2↑@#@SiO2+Na2ONa2SiO3SiO2+Na2CO3Na2SiO3+CO2↑@#@Na2SiO3+2HCl==2NaCl+H2SiO3↓(典型的白色难溶酸)H4SiO4=H2SiO3+H2O推断题@#@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酸性弱于碳酸)H2SiO3SiO2+H2O@#@§@#@5氮族元素@#@NH3+H2ONH3·@#@H2ONH4++OH-(氨水含六种微粒,对比氯水)@#@4NH3+5O24NO+6H2O(一般在工业上催化剂选择铂丝网)4NH3+3O2(纯氧)2N2+6H2O@#@2NH3+3CuO3Cu+N2+3H2O2NH3+3Cl2=N2+6HCl8NH3+3Cl2=N2+6NH4Cl@#@2NH4Cl+Ca(OH)2CaCl2+2NH3↑+2H2O@#@N2+3H22NH3(以铁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又称铁触媒)@#@N2+3MgMg3N2与3S+2AlAl2S3对比考查推断题N2+6Na2Na3N@#@N2+O22NO(不直接生成NO2)4NH3+6NO5N2+6H2O(用氨清除NO)@#@2NO+O2==2NO2(典型现象无色变红棕色)3NO2+H2O==2HNO3+NO(歧化反应)@#@典型计算剩余无色气体是O2或NO,或计算硝酸浓度,除去硝酸中黄色物质@#@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NO+NO2+2NaOH=2NaNO2+H2O(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SO2+NO2=SO3+NO4NO2+H2S=4NO+SO3+H2O4CO+2NO24CO2+N24HNO34NO2↑+O2↑+2H2O(棕色瓶避光保存)@#@离子方程式或电子守恒法计算,注意NO2与NO不同@#@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8HNO3(稀)+3Fe(过量)===3Fe(NO3)2+2NO↑+4H2O@#@4HNO3(稀)+Fe(不足)===Fe(NO3)3+NO↑+2H2O@#@30HNO3+8Fe=8Fe(NO3)3+3N2O↑+15H2O36HNO3+10Fe=10Fe(NO3)3+3N2↑+18H2O@#@注意两种气体在推断题的考查,或在合金如碳素钢与浓硫酸、浓硝酸反应后生成气体成分的探究@#@30HNO3+8Fe=8Fe(NO3)3+3NH4NO3+9H2O(以上是了解性内容,随着硝酸浓度降低,产物较复杂)@#@C+4HNO3(浓)CO2↑+4NO2↑+2H2O N2O5+H2O=2HNO3@#@S+6HNO3(浓)H2SO4+6NO2↑+2H2O P2O5+H2O(冷)=2HPO3@#@3S+4HNO3(稀)3SO2↑+4NO↑+2H2OP2O5+3H2O(热)=2H3PO4@#@NH4ClNH3↑+HCl↑(本反应不能用来制取NH3)NH3+HCl==NH4Cl(白烟)(典型现象,鉴别气体)@#@NH4HCO3NH3↑+H2O+CO2↑(不能用来制取NH3,阿伏伽德罗定律计算)@#@5NH4NO32HNO3+4N2↑+9H2O(铵盐分解不一定生成氨气)2NO2N2O4(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NaOH+NH4ClNaCl+NH3↑+H2O@#@(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NH4NO3+NaOHNaNO3+NH3↑+H2O@#@白色烟雾@#@3Cl2+2P2PCl3@#@Cl2+PCl3PCl5@#@4P+5O2P2O5P2O5+3H2OH3PO4(干燥剂)P2O5+3H2SO4(浓)=2H3PO4+3SO3@#@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6几种常见的金属@#@4Al+3O22Al2O3(注意铝片加热时Al与Al2O3的熔点差别大而形成的特殊试验现象)@#@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稀)===Al2(SO4)3+3H2↑@#@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2Al+2NaOH+2H2O==2NaAlO2+3H2↑(人教版)2Al+2NaOH+6H2O==2Na[Al(OH)4]+3H2↑(鲁科版)@#@Zn+2NaOH==Na2ZnO2+H2↑(人教版)Zn+2NaOH+2H2O==Na2[Zn(OH)4]+H2↑@#@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Al(OH)3+3HCl==AlCl3+3H2OAl(OH)3+NaOH==NaAlO2+2H2O@#@2Al(OH)3Al2O3+3H2O(Fe(OH)3、Cu(OH)2类似,多在实验题判断产物考计";i:

3;s:

22055:

"一.本周教学内容: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二:

@#@十字交叉法(上)@#@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具有实用性强、能迅速求解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取代设未知数列方程的传统方法,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适用范围@#@十字交叉法立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并把该过程抽象为十字交叉的形式,所以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求解的命题均可用此法。

@#@@#@三.表达式的推导@#@如果用表示十字交叉的二个分量,用表示二个分量合成的平均量,用,则有:

@#@@#@@#@若把放在十字交叉的中心,用与其交叉相减,用二者差的绝对值相比即可得到上式。

@#@@#@四.二个分量的确定和平均量的确定@#@以基准物质一定量为依据(通常以、一定质量为依据)进行分量和平均量的确定。

@#@基准物质是指在分量和平均量确定时提供一定量做为依据的物质。

@#@在确定这些量的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统一的基准。

@#@@#@五.比的问题@#@1.谁与谁的比二元混合物产生的二个分量与相应平均量的十字交叉所得比值,是基准物质在二种物质中或二个反应中的配比。

@#@@#@2.什么比基准物质以什么物理量为前提进行分量和平均量的确定得出的即是什么比,以物质的量为前提得出的是基准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以一定质量为前提得出的是基准物质质量之比。

@#@@#@例:

@#@铁、锌合金8.85g溶于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制得氢气0.3g,求合金中铁、锌的质量。

@#@@#@解析:

@#@@#@,此比值不是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比,而是达到题干所给数据要求,基准物质所必须遵循的在反应中产生量的配比,由于基准物质以物质的量为前提,所以此比值为物质的量之比。

@#@设@#@的质量为。

@#@@#@六.对于量的确定和比的问题可分为二种情况@#@1.混合物中二种物质间不发生反应@#@基准物质@#@谁的比、什么比@#@某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某物质@#@可燃物耗氧量@#@可燃混合物的耗氧量@#@某可燃物@#@可燃物放热或吸热的值@#@可燃混合物放热或吸热的值@#@某可燃物@#@某物质中含某一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混合物中含某一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某物质@#@二种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产生某物质所需某反应物的质量@#@产生某物质所需混合物的质量@#@某物质@#@某物质与其它物质反应所耗其它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数@#@混合物与其它物质反应所耗其它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数@#@某物质@#@某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质量@#@混合物中含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质量@#@某元素@#@二种化合物中所含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物质的量之比@#@失去电子某物质的质量@#@失去电子混合物的质量@#@电子@#@二种物质失去电子物质的量之比@#@1L溶液中含某溶质的物质的量(即摩尔浓度)@#@1L混合溶液中含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二种溶液体积比@#@100g溶液中所含某溶质的质量数(即百分比浓度)@#@100g混合溶液中所含某溶质的质量数@#@溶液@#@二种溶液质量之比@#@2.在过量的反应物继续反应所涉及的反应中,以某反应物做为基准物质进行量的确定,最后得出的是某反应物在二个反应中所耗之比。

@#@@#@例: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解析:

@#@此题涉及反应:

@#@@#@@#@

(1)若以与@#@

(2)@#@七.系数处理问题@#@在求分量时,根据题给条件在原物质分子量前会产生系数,这时根据分量和平均量应用十字交叉求出的只是基准物质在产生二个分量物质中的配比,要想迅速求得混合物中二种物质的比值,需在所求得的基准物质的比值前乘以在求分量时原物质分子量前产生的系数,其实质是把基准物质之比转化为所求物质之比。

@#@@#@例1:

@#@由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物153.5g,溶于水配成1L溶液,此溶液中,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析:

@#@以含@#@例2: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硫酸反应,求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

@#@需@#@根据十字交叉原理有:

@#@@#@@#@例3:

@#@将的混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中和盐酸。

@#@则原混和物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错解:

@#@@#@74g2mol@#@37g1mol@#@@#@56g1mol@#@又题中平均每摩尔盐酸能中和碱@#@@#@※这种解法错误的原因是:

@#@因为46.5是每摩尔盐酸平均耗碱量,所以1:

@#@1实际上是两种碱耗用盐酸的摩尔比。

@#@@#@@#@※另一种常出现的错误是找出差量后,不知其含义,为此,在应用时要对照前面的表格,理解并熟练运用。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

@#@“十字交叉”出的比值是基准中产生分量的物质的分配比,该比值与两个分量和乘积须有物理意义。

@#@@#@【模拟试题】@#@1.氖的天然同位素有两种,已知氖元素的原子量为20.179,则的原子数之比是()@#@A.3:

@#@1B.9:

@#@1C.10:

@#@1D.1:

@#@5@#@硅元素有三种同位素,硅近似原子量为28.1,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92%,则的原子个数比为()@#@A.3:

@#@5B.3:

@#@1C.2:

@#@3D.3:

@#@2@#@2.由组成的混和气体,平均分子量是36,则此混和气体中的质量百分数是()@#@A.38.9%B.50%C.61.1%D.77.8%@#@3.今有混和化肥,经测定含氮40%,则混和物中和物质的量之比为()@#@A.4:

@#@3B.1:

@#@1C.3:

@#@4D.2:

@#@3@#@4.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和气体共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和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A.1:

@#@3B.3:

@#@1C.1:

@#@4D.1:

@#@1@#@5.在相同条件下,乙烯和乙炔的混和气体完全燃烧用去了,则该混和烃中,乙烯与乙炔的体积比为()@#@A.B.C.D.@#@【试题答案】@#@1.C;@#@C2.B3.A4.B5.A@#@【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三:

@#@十字交叉法(下)@#@【典型例题】@#@一.在同位素计算方面的应用:

@#@@#@[例1]铜有二种天然同位素和,铜元素的原子量是63.5,计算的摩尔百分含量约是@#@A.20%B.25%C.50%D.75%@#@解析:

@#@@#@二.在反应热方面的应用:

@#@@#@[例1]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共,完全燃烧放热,则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是()@#@A.1:

@#@1B.3:

@#@1C.1:

@#@3D.1:

@#@4@#@解析:

@#@@#@解法一:

@#@氢气放热是,丙烷放热,混合气体放热@#@,则有:

@#@@#@@#@解法二:

@#@估算法:

@#@据放热数据推知丙烷含量应小于,因丙烷放热,丙烷放热等于,所以氢气的量大于,选B。

@#@@#@三.在百分比浓度方面的应用:

@#@@#@[例1]将50%的盐酸溶液与10%盐酸溶液混合成40%的盐酸溶液,求所取两种溶液的质量比。

@#@@#@解析:

@#@@#@@#@。

@#@@#@[例2]有浓度为15%的硝酸钠溶液,若将其浓度变为3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蒸发掉溶液的B.蒸发掉溶剂@#@C.加入硝酸钠D.加入硝酸钠@#@解析:

@#@@#@

(1)设增加溶质,其浓度视为100%@#@则有:

@#@@#@

(2)设蒸发掉的水,水的浓度视为0@#@则有:

@#@@#@四.在摩尔浓度方面的应用:

@#@@#@[例1]现有浓度为的两种硫酸溶液,欲配制5mol/L的硫酸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取两种硫酸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解析:

@#@@#@@#@则二种硫酸溶液所取体积比为1:

@#@1。

@#@@#@五.在混合气体求算方面的应用:

@#@@#@[例1]甲烷与丙烷的混合气体密度与同温同压下乙烷的密度相等,混合气体中甲烷与丙烷的体积比是()@#@A.2:

@#@1B.3:

@#@1C.1:

@#@3D.1:

@#@1@#@解析:

@#@@#@解法一:

@#@平均摩尔质量为@#@@#@@#@解法二:

@#@推理法: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为同系物,依次增加一个—,即甲烷比乙烷少一个-,丙烷比乙烷多一个—,所以甲烷与丙烷体积比为1:

@#@1。

@#@@#@六.在固体混合物求算方面的应用:

@#@@#@[例1]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以何种质量比混合后,所得混合物与等质量的氢氧化镁溶于等量的盐酸?

@#@@#@解析:

@#@@#@中和氢离子需氢氧化铝的质量为26g,中和氢离子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0g,中和氢离子需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9g,则有:

@#@@#@11:

@#@3为在@#@所以@#@则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例2]把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同足量盐酸作用放出22.4L(标准状况)的二氧化碳,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百分含量。

@#@@#@解析:

@#@@#@解:

@#@因为:

@#@所以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即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所以混合物平均分子量为则有:

@#@@#@@#@@#@@#@所以@#@[例3]将铜和硝酸铜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称得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求原混合物中硝酸铜的质量百分含量。

@#@@#@解析:

@#@@#@解法一:

@#@设取混合物,由反应:

@#@@#@可知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可得氧化铜,其质量为80g,因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则混合物其质量也为80g,即混合物平均分子量为80。

@#@@#@@#@@#@解法二:

@#@元素质量守恒法:

@#@设铜的质量为,硝酸铜质量为,则生成的氧化铜为100g,根据反应前后铜元素物质的量守恒有:

@#@@#@所以@#@七.十字交叉法用于成盐问题:

@#@@#@[例1]用2mol/L磷酸溶液吸收11.2L(标准状况)的氨气,完全作用后产物是什么?

@#@其物质的量的比是多少?

@#@@#@解析:

@#@@#@解:

@#@@#@组成,基准物质为,根据十字交叉法有:

@#@@#@@#@@#@@#@【模拟试题】@#@1.乙烯和某气态烃的混和气体,完全燃烧时,耗去氧气的体积是该混和气体的4.5倍(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则原来与乙烯混和的气态烃可能是()@#@A.B.C.D.@#@2.在标准状况下气体A的密度为1.25g/L,气体B的密度为1.875g/L,A和B的混和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6.8,则混和气体中A和B的体积比为()@#@A.1:

@#@2B.2:

@#@1C.2:

@#@3D.3:

@#@2@#@3.与的混和物同与之等质量的分别与酸完全反应时所消耗酸量相等。

@#@则和的质量比为()@#@A.17:

@#@4B.17:

@#@8C.1:

@#@1D.任意比@#@4.把含的溶液与含的石灰水混和,充分反应后,蒸干水分得一固体,其组成为__________(写成分的分子式及物质的量)。

@#@@#@5.的溶液配成10%的溶液,需12.5%的硫酸铜溶液多少克?

@#@@#@6.部分氧化成后,S元素占混和物25%,求和的物质的量之比。

@#@@#@7.向体积为1L的干燥容器里盛入氯化氢气体。

@#@测出容器里的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若用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实验停止后,吸进容器里的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试题答案】@#@1.A2.D3.B@#@4.;@#@@#@5.(100g)6.()7.@#@【励志故事】@#@飞翔的蜘蛛@#@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

@#@难道蜘蛛会飞?

@#@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

@#@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

@#@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

@#@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

@#@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

@#@@#@【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

@#@@#@十字交叉法运用——1@#@ @#@二.教学要求:

@#@@#@1.能够理解十字交叉法的原理,此法的适用范围。

@#@@#@2.较为熟练的使用十字交叉法。

@#@@#@三.知识分析:

@#@@#@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命题,即二组分的平均值,均可用十字交叉法。

@#@此法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交叉量的含义。

@#@尤其要注意在知道质量平均值求体积或物质的量的比时,用此法并不简单。

@#@高考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应用于综合计算之中,适用范围列表如下:

@#@@#@化@#@学量@#@例如@#@含义@#@ @#@@#@类型@#@、@#@、@#@@#@@#@@#@ @#@@#@1@#@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2@#@同位素原子量@#@元素原子量@#@同位素原子的百分组成@#@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液浓度@#@体积分数@#@4@#@质量分数@#@混合液质量分数@#@质量分数@#@5@#@密度@#@混合密度@#@体积分数@#@6@#@用于某些综合计算:

@#@如确定有机物的组成@#@ @#@@#@【典型例题】@#@1.有关分子量、平均分子量计算中的应用。

@#@@#@[例1]在容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的相对密度为,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停止后进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解析:

@#@@#@@#@@#@@#@故烧瓶为含为:

@#@@#@氢气不溶于水,当喷泉停止后,烧瓶内溶液应为@#@2.有关同位素原子量及平均原子量的应用。

@#@@#@[例2]晶体硼由和两种同位素构成,已知晶体硼与反应全部转化为硼烷@#@气体,可得标况下,则晶体硼中和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为()@#@A.B.C.D.@#@解析:

@#@@#@由知:

@#@@#@@#@的摩尔质量@#@即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故选C@#@3.有关溶液的稀释,加浓及浓度计算的应用。

@#@@#@[例3]某温度下,22%的溶液,加水稀释后,其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

@#@设原溶液的质量为@#@@#@@#@@#@@#@@#@@#@4.有关消耗量、差量计算。

@#@@#@[例4]把和的混合物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溶液,把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干燥,最后得到卤化银,求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

@#@——@#@@#@@#@

(1)若皆为,可得沉淀@#@@#@@#@@#@@#@∴@#@

(2)若皆为,可得沉淀@#@@#@ @#@@#@【模拟试题】@#@一.选择题:

@#@@#@1.将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和的混合物,取该燃烧产物溶于水制成溶液,取出用的盐酸中和,用去,由此可知该产物中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B.C.D.@#@2.硅元素有、、三种同位素,硅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自然界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则和的原子个数比为()@#@A.B.C.D.@#@3.今有和混合化肥,经设定含氮40%,则混合物中和物质的量之比为()@#@A.B.C.D.@#@4.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实验测得和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热,则混合气体中与的体积比是()@#@A.B.C.D.@#@5.在标准状况下,气体A的密度为,气体B的密度为,A和B的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则混合气体中A与B的体积比为()@#@A.B.C.D.@#@6.与的混合物同与之等质量的分别与酸完全反应时所消耗酸量相等。

@#@则和的质量比为()@#@A.B.C.D.任意比@#@ @#@@#@二.填空题:

@#@@#@7.把含的溶液与含的石灰水混合,充分反应后,蒸干水得一固体,其组成为(写成分的分子式及物质的量)。

@#@@#@ @#@@#@三.计算题:

@#@@#@8.的溶液配成的溶液,需的硫酸铜溶液多少克?

@#@@#@9.部分氧化成后,元素占混合物,求和的物质的量之比。

@#@@#@10.向体积为1L的干燥容器里充入氯化氢气体,测出容器里的气体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若用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实验停止后,吸进容器里的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11.把溶液浓度变为,需加入多少克?

@#@或蒸发多少克水?

@#@或与多少克的溶液混合?

@#@@#@12.已知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求和、微粒组成的晶体中含的质量是多少?

@#@@#@13.一定量的和一定量的混合,反应完全后,其气体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氖气的两倍,求混合前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14.和的混合物与盐酸反应所消耗盐酸的量同等质量的和同浓度盐酸反应所消耗的量相等,则混合物中和的质量比是多少?

@#@@#@ @#@@#@【试题答案】@#@一.选择题:

@#@@#@1.B2.B3.B4.B5.D6.A@#@ @#@@#@二.填空题:

@#@@#@7.@#@@#@ @#@@#@三.计算题:

@#@@#@8.@#@9.@#@10.@#@11.@#@解:

@#@纯溶质的含量为100%,水的溶质含量为0@#@设需纯,蒸馏,需25%@#@@#@@#@@#@@#@@#@@#@ @#@@#@ @#@@#@ @#@@#@需加纯@#@或蒸发@#@或与质量为的溶液混合@#@12.@#@解:

@#@@#@@#@@#@@#@∵中含为,则其中的物质的量为:

@#@@#@@#@质量为@#@13.@#@解:

@#@反应后混合气体的@#@∴混合气体可能是和或与@#@

(1)若是与@#@ @#@@#@@#@ @#@@#@@#@@#@转@#@余@#@@#@

(2)若是与@#@@#@@#@@#@@#@@#@转 @#@@#@余@#@@#@答:

@#@当过量时:

@#@@#@当过量时:

@#@@#@14.@#@解:

@#@可先求出混合物中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即@#@∴@#@【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

@#@@#@十字交叉法的运用——2@#@二.教学要求:

@#@@#@较为熟练运用十字交叉法在有机综合计算中。

@#@@#@三.知识分析:

@#@@#@见上周内容。

@#@@#@ @#@【典型例题】@#@[例1]将烷烃、烯烃按体积比混合,气体体积是相同状况下等质量体积的1/16,则混合气体的组成为()@#@A.甲烷、乙烯B.甲烷、丁烯@#@C.丙烷、丙烯D.乙烷、丙烯@#@解析:

@#@混合气体@#@A.、分子量均小于32错@#@B.甲烷、丁烯@#@1624@#@32错@#@5616@#@C.、分子量均大于32错@#@D.3010@#@32对@#@422@#@[例2]在、120℃时,1LA、B两种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中充分燃烧后得到同况同压下和,且A分子中比B少2个碳原子。

@#@试确定A和B的分子式和体积比?

@#@@#@解析:

@#@1L混合气燃烧得和,可知混合气体中含碳原子,氢原子,即平均分子式为,故有下列两种组成:

@#@@#@

(1)若A为,B为碳原子数≥3的烷烃,B是@#@则@#@ @#@10.5@#@2.5@#@31.5@#@H原子数:

@#@41@#@7符合题意@#@83@#@即@#@

(2)若A为,B为,则:

@#@@#@C原子数:

@#@21.5@#@2.5@#@40.5@#@H原子数:

@#@63@#@7符合题意@#@101@#@即@#@[例3]饱和一元醇A和B。

@#@B分子碳原子比A多1,取A和B混合物与足量金属反应,产生标况下试确定A和B的结构式;@#@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解析:

@#@@#@根据饱和一元醇与产生的物质的量关系得:

@#@@#@——@#@2@#@@#@@#@可知A和B的总物质的量为@#@@#@由于饱和一元醇中只有甲醇的分子量可推知,A为甲醇,则B为乙醇。

@#@@#@326@#@40@#@46";i:

4;s:

21832:

"9@#@高中化学溶液离子水解与电离中三大守恒详解@#@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判断是近年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

@#@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掌握“两平衡、两原理”,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原理。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理论@#@1.电离理论:

@#@@#@⑴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消耗的电解质及产生的微粒都是少量的,同时注意考虑水的电离的存在;@#@⑵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主要以第一步电离为主;@#@@#@2.水解理论:

@#@@#@从盐类的水解的特征分析:

@#@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一般不超过2‰)。

@#@例如:

@#@NaHCO3溶液中,c(HCO3―)>>c(H2CO3)或c(OH―)@#@理清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并分清主次:

@#@@#@⑴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因水解而损耗;@#@如NaHCO3溶液中有:

@#@c(Na+)>c(HCO3-)。

@#@⑵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的水解是微量的(双水解除外),因此水解生成的弱电解质及产生H+的(或OH-)也是微量,但由于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存在,所以水解后的酸性溶液中c(H+)(或碱性溶液中的c(OH-))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⑶一般来说“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如水解呈酸性的溶液中c(H+)>c(OH-),水解呈碱性的溶液中c(OH-)>c(H+);@#@⑷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主要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二、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电荷守恒的重要应用是依据电荷守恒列出等式,比较或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

@#@如

(1)在只含有A+、M-、H+、OH―四种离子的溶液中c(A+)+c(H+)==c(M-)+c(OH―),若c(H+)>c(OH―),则必然有c(A+)<c(M-)。

@#@盐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例如,在NaHCO3溶液中,有如下关系:

@#@@#@C(Na+)+c(H+)==c(HCO3―)+c(OH―)+2c(CO32―)@#@如NH4Cl溶液中:

@#@c(NH4+)+c(H+)=c(Cl-)+c(OH-)@#@如Na2CO3溶液中:

@#@c(Na+)+c(H+)=2c(CO32-)+c(HCO3-)+c(OH-)@#@书写电荷守恒式必须①准确的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种类;@#@②弄清离子浓度和电荷浓度的关系。

@#@@#@2、物料守恒:

@#@就电解质溶液而言,物料守恒是指电解质发生变化(反应或电离)前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电解质变化后溶液中所有含该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

@#@实质上,物料守恒属于原子个数守恒和质量守恒。

@#@某元素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微粒,物质的量总和不变。

@#@@#@如0.1mol/LNH4Cl溶液中:

@#@c(NH4+)+c(NH3·@#@H2O)=0.1mol/L@#@如0.1mol/LNa2CO3溶液中:

@#@c(CO32-)+c(HCO3-)+c(H2CO3)=0.1mol/L@#@在Na2S溶液中存在着S2―的水解、HS―的电离和水解、水的电离,粒子间有如下关系@#@c(S2―)+c(HS―)+c(H2S)==1/2c(Na+)(Na+,S2―守恒)@#@C(HS―)+2c(S2―)+c(H)==c(OH―)(H、O原子守恒)@#@在NaHS溶液中存在着HS―的水解和电离及水的电离。

@#@@#@HS―+H2OH2S+OH―  HS―H++S2― H2OH++OH― @#@从物料守恒的角度分析,有如下等式:

@#@c(HS―)+C(S2―)+c(H2S)==0.5c(Na+);@#@从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有如下等式:

@#@c(HS―)+2(S2―)+c(OH―)==c(Na+)+c(H+);@#@将以上两式相加,有:

@#@c(S2―)+c(OH―)==c(H2S)+c(H+)得出的式子被称为质子守恒@#@3、质子守恒:

@#@无论溶液中结合氢离子还是失去氢离子,但氢原子总数始终为定值,也就是说结合的氢离子的量和失去氢离子的量相等。

@#@电解质电离、水解过程中,水电离出的H+与OH-总数一定是相等的。

@#@@#@如:

@#@NH4Cl溶液——c(H+)=c(OH-)+c(NH3·@#@H2O)@#@现将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作如下总结。

@#@@#@二、典型题――溶质单一型1、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判断@#@解此类题的关键是紧抓弱酸的电离平衡:

@#@0.1mol/L的H2S溶液中所存在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H2S溶液中有下列平衡:

@#@H2SH++HS―;@#@HS―H++S2―。

@#@已知多元弱酸的电离以第一步为主,第二步电离较第一步弱得多,但两步电离都产生H+,因此答案应为:

@#@c(H+)>@#@c(HS―)>@#@c(S2―)>@#@c(OH―)@#@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一般关系是:

@#@C(显性离子)>@#@C(一级电离离子)>@#@C(二级电离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同样的思考方式可以解决弱碱溶液的问题@#@2、弱碱溶液@#@[点击试题]室温下,0.1mol/L的氨水溶液中,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c(OH-)>c(H+)B.c(NH3·@#@H2O)+c(NH4+)=0.1mol/L@#@C.c(NH4+)>c(NH3·@#@H2O)>c(OH-)>c(H+)D.c(OH-)=c(NH4+)+c(H+)@#@C、由NH3•H2O⇌NH4++OH-,电离的程度很弱,则c(NH3•H2O)>c(NH4+),故C不正确;@#@@#@A、因氨水溶液显碱性,则c(OH-)>c(H+),故A正确;@#@@#@B、0.1mol/L的氨水溶液,由氮元素守恒可知,所以含氮元素微粒的浓度之和为0.1mol/L,即c(NH3•H2O)+c(NH4+)+c(NH3)=0.1mol/L,故B正确;@#@@#@D、因溶液不显电性,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即c(OH-)=c(NH4+)+c(H+),故D正确;@#@故选C.@#@下面我们以弱酸强碱盐为例,介绍一下能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解题方法@#@3、能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弱酸强碱型@#@解此类题型的关键是抓住盐溶液中水解的离子@#@在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c(Na+)>@#@c(CH3COO―)>@#@c(OH―)>@#@c(H+)@#@B、c(CH3COO―)>@#@c(Na+)>@#@c(OH―)>@#@c(H+)@#@C、c(Na+)>@#@c(CH3COO―)>@#@c(H+)>@#@c(OH―)@#@D、c(Na+)>@#@c(OH―)>@#@c(CH3COO―)>@#@c(H+)@#@解析:

@#@在CH3COONa溶液中:

@#@CH3COONaNa++CH3COO―,CH3COO―+H2OCH3COOH+OH―;@#@而使c(CH3COO―)降低且溶液呈现碱性,则c(Na+)>@#@c(CH3COO―),c(OH―)>@#@c(H+),又因一般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c(CH3COO―)>@#@c(OH―),因此A选项正确。

@#@@#@一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一般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外一种离子)@#@[点击试题]在Na2CO3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______@#@解析:

@#@在Na2CO3溶液中,Na2CO3==2Na++CO32―,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CO32―水解使溶液呈现碱性,则C(OH―)>@#@C(H+),由于CO32―少部分水解,则C(CO32―)>@#@C(HCO3―),HCO3―又发生第二步水解,则C(OH―)>@#@C(HCO3―),第二步水解较第一步水解弱得多,则C(HCO3―)与C(OH―)相关不大,但C(H+)比C(OH―)小得多,因此C(HCO3―)>@#@C(H+)。

@#@此题的答案为:

@#@C(H+)<@#@C(HCO3―)<@#@C(OH―)<@#@C(CO32―)<@#@C(Na+)@#@二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一般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C(二级水解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随堂练习]在Na2S溶液中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c(Na+)=2c(HS-)+2c(S2-)+c(H2S)B.c(Na+)+c(H+)=c(OH-)+c(HS-)+2c(S2-)@#@C.c(Na+)>c(S2-)>c(OH-)>c(HS-)D.c(OH-)=c(HS-)+c(H+)+c(H2S)@#@故A错误,选A@#@[点击试题]判断0.1mol/L的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解析:

@#@因NaHCO3==Na++HCO3―,HCO3―+H2OH2CO3+OH―,HCO3―H++CO32―。

@#@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因此溶液呈碱性,且C(OH―)>@#@C(CO32―)。

@#@由于少部分水解和电离,则C(Na+)>@#@C(HCO3―)>@#@C(OH―)>@#@C(H+)>@#@C(CO32―)。

@#@@#@二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一般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C(电离得到的酸根离子)@#@[随堂练习]草酸是二元弱酸,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mol/LKHC2O4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CD)@#@A.c(K+)+c(H+)=c(HC2O4-)+c(OH-)+c(C2O42-)B.c(HC2O4-)+c(C2O42-)=0.1mol/L@#@C.c(C2O42-)>c(H2C2O4)D.c(K+)=c(H2C2O4)+c(HC2O4-)+c(C2O42-)@#@下面再让我们利用上述规律来解决一下强酸弱碱盐的问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Cl-)>c(NH4+)>c(H+)>c(OH-)B.c(NH4+)>c(Cl-)>c(H+)>c(OH-)@#@C.c(NH4+)=c(Cl-)>c(H+)=c(OH-)D.c(Cl-)=c(NH4+)>c(H+)>c(OH-)@#@由氯化铵的化学式为NH4Cl,Cl-与N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根据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可知,@#@[Cl-]>[NH4+],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则[H+]>[OH-],然后分析选项即可选A.@#@三、典型题----两种电解质溶液相混合型的离子浓度的判断@#@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溶液混合后生成的盐的水解情况以及混合时弱电解质有无剩余,若有剩余,则应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

@#@下面以一元酸、一元碱和一元酸的盐为例进行分析。

@#@@#@1、强酸与弱碱混合:

@#@pH=13的NH3·@#@H2O和PH=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解析:

@#@PH==1的HCl,C(H+)==0.1mol/L,PH=13的NH3·@#@H2O,C(OH―)==0.1mol/L,则NH3·@#@H2O的浓度远大于0.1mol/L,因此,两溶液混合时生成NH4Cl为强酸弱碱盐,氨水过量,且C(NH3·@#@H2O)>@#@C(NH4Cl),则溶液的酸碱性应由氨水决定。

@#@即NH3·@#@H2O的电离大于NH4+的水解,所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NH4+)>@#@C(Cl―)>@#@C(OH―)>@#@C(H+)。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弱碱,解题方法与此题相同。

@#@@#@2、强碱与弱酸混合:

@#@pH=X的NaOH溶液与PH=Y的CH3COOH溶液,已知X+Y=14,且Y<@#@3。

@#@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C(Na+)>@#@C(CH3COO―)>@#@C(OH―)>@#@C(H+)BC(CH3COO―)>@#@C(Na+)>@#@C(H+)>@#@C(OH―)@#@CDC(CH3COO―)>@#@C(Na+)>@#@C(OH―)>@#@C(H+)DC(Na+)>@#@C(CH3COO―)>@#@C(H+)>@#@C(OH―)@#@解析:

@#@同上,PH==X的NaOH溶液中,C(OH―)==10-(14-X)mol/L,PH==Y的CH3COOH溶液中,C(H+)==10-Ymol/L,因为X+Y==14,NaOH溶液中C(OH―)等于CH3COOH溶液中C(H+)。

@#@因此C(CH3COOH)远大于10-Ymol/L,CH3COOH过量,因此选项B正确。

@#@@#@上述两题的特点是PH1+PH2==14,且等体积混合。

@#@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的特点是@#@C(弱电解质的离子)>@#@C(强电解质的离子)>@#@C(显性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3、强碱弱酸盐与强酸混合和强酸弱碱盐与强碱混合:

@#@0.2mol/L的CH3COOK与0.1mol/L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下列粒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正确的是()@#@AC(CH3COO―)==C(Cl―)==C(H+)>@#@C(CH3COOH)BC(CH3COO―)==C(Cl―)>@#@C(CH3COOH)>@#@C(H+)@#@CC(CH3COO―)>@#@C(Cl―)>@#@C(H+)>@#@C(CH3COOH)DC(CH3COO―)>@#@C(Cl―)>@#@C(CH3COOH)>@#@C(H+)@#@解析:

@#@两溶液混合后CH3COOK+HClKCl+CH3COOH,又知CH3COOK过量,反应后溶液中CH3COOK、CH3COOH和KCl物质的量相等。

@#@由于CH3COOH的电离和CH3COO―的水解程度均很小,且CH3COOH的电离占主导地位,因此,C(CH3COO―)>@#@C(H+)>@#@C(OH―)。

@#@又知C(Cl―)==0.05mol/L,C(CH3COOH)<@#@0.05mol/L。

@#@因此,选项中D是正确的。

@#@@#@4、酸碱中和型 @#@

(1)恰好中和型:

@#@在10ml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HAc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

@#@@#@A.c(Na+)>c(Ac-)>c(H+)>c(OH-) @#@ @#@ @#@ @#@B.c(Na+)>c(Ac-)>c(OH-)>c(H+)@#@C.c(Na+)=c(Ac-)+c(HAC) @#@ @#@ @#@ @#@ @#@ @#@ @#@ @#@ @#@ @#@D.c(Na+)+c(H+)=c(Ac-)+c(OH-)@#@解析:

@#@由于混合的NaOH与HAc物质的量都为1×@#@10-3mol,两者恰好反应生成NaAc,等同于单一溶质,故与题型①方法相同。

@#@由于少量Ac-发生水解:

@#@Ac-+H2OHAc+OH-。

@#@故有c(Na+)>c(Ac-)>c(OH-)>c(H+),根据物料守恒C正确,根据电荷守恒D正确,A错误。

@#@故该题选项为A。

@#@@#@

(2)pH等于7型:

@#@常温下,将甲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得溶液pH=7,则此溶液中( @#@ @#@)。

@#@@#@A.c(HCOO-)>c(Na+) @#@ @#@ @#@ @#@ @#@ @#@B.c(HCOO-)<c(Na+)@#@C.c(HCOO-)=c(Na+) @#@ @#@ @#@ @#@ @#@ @#@D.无法确定c(HCOO-)与c(Na+)的关系@#@解析:

@#@本题绝不能理解为恰好反应,因完全反应生成甲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而现在Ph=7,故酸略为过量。

@#@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

@#@c(Na+)+c(H+)=c(HCOO-)+c(OH-) @#@ @#@因pH=7,故c(H+)=c(OH-),所以有c(Na+)=c(HCOO-),答案为C。

@#@@#@(3)反应过量型[点击试题]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与稀CH3COOH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pH>7,且c(OH—)>c(Na+)>c(H+)>c(CH3COO—)@#@B.pH>7,且c(Na+)+c(H+)=c(CH3COO—)+c(OH—)@#@C.pH<7,且c(CH3COO—)>c(H+)>c(Na+)>c(OH—)@#@D.pH=7,且c(CH3COO—)>c(Na+)>c(H+)=c(OH—)@#@分析:

@#@A、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说明溶液可以是醋酸钾溶液,或者是氢氧化钾和醋酸钾的混合物,据此确定离子浓度的大小;@#@@#@B、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不管溶液显示什么性,溶液中均存在电荷守恒;@#@C、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说明醋酸剩余;@#@@#@D、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溶液显示中性,根据电荷守恒来回答.@#@解答:

@#@A.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说明溶液可以是氢氧化钾和醋酸钾的混合物,则c(Na+)>@#@c(OH−)>@#@c(CH3COO−)>@#@c(H+),还可以是醋酸钾溶液,c(Na+)>@#@c(CH3COO−)>@#@c(OH−)>@#@c(H+),故A错误;@#@@#@B.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c(Na+)+c(H+)=c(CH3COO−)+c(OH−),故B正确;@#@@#@C.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说明醋酸剩余,所得溶液是等浓度的醋酸和醋酸钾的混合物,醋酸的电离大于醋酸根离子水解,或是醋酸浓度大于醋酸钾浓度,即c(CH3COO−)>@#@c(H+)>@#@c(Na+)>@#@c(OH−)存在,故C正确;@#@@#@D.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pH=7,溶液显示中性,c(H+)=c(OH−),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所以c(CH3COO−)=c(Na+),此时一定存在:

@#@c(CH3COO−)=c(Na+)>@#@c(H+)=c(OH−),故D正确。

@#@故选A.@#@[随堂练习]1、将标准状况下的2.24LCO2通入150ml1mol/LnaOH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CO3-)略大于c(CO32-)B.c(HCO3-)等于c(CO32-)@#@C.c(Na+)等于c(CO32-)与c(HCO3-)之和 @#@D.c(HCO3-)略小于c(CO32-)@#@分析:

@#@n(CO2)=2.24L/22.4L/mol=0.1mol,n(NaOH)=0.15L×@#@1moL/L=0.15mol,二者发生的反应为:

@#@2CO2+3OH-=CO32-+HCO3-+H2O,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以此解答该题.@#@2、向0.1mol·@#@L-1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 @#@ @#@ @#@)@#@A @#@Na+、CO32- @#@ @#@ @#@B @#@Na+、HCO3- @#@ @#@ @#@ @#@@#@C @#@HCO3-、CO32- @#@ @#@ @#@D @#@Na+、OH-@#@四、守恒问题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应用@#@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溶液呈中性(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及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守恒两大特点。

@#@若题中所给选项为阴阳离子的浓度关系,则应考虑电荷守恒,若所给选项等式关系中包含了弱电解质的分子浓度在内,则应考虑物料守恒。

@#@@#@表示0.1mol/LNaHCO3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C(Na+)>@#@C(HCO3―)>@#@C(CO32―)>@#@C(H+)>@#@C(OH―)@#@B、C(Na+)+C(H+)==C(HCO3―)+C(CO32―)+C(OH―)@#@C、C(Na+)+C(H+)==C(HCO3―)+2C(CO32―)+C(OH―)@#@D、C(Na+)==C(HCO3―)+C(CO32―)+C(H2CO3)@#@解析:

@#@A、NaHCO3溶液因为水解大于电离而呈碱性,因此C(OH―)>@#@C(H+)。

@#@@#@B、应考虑电荷守恒,C(CO32―)前应乘以2;@#@C、电荷守恒符合题意;@#@D、含弱电解质分子应考虑物料守恒,在Na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NaHCO3==Na++HCO3―;@#@HCO3―H++CO32―;@#@HCO3―+H2OH2CO3+OH―则C(Na+)==C(HCO3―)+C(CO32―)+C(H2CO3)符合题意。

@#@故选CD@#@1、两种物质混合不反应:

@#@用物质的量都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3COO-)>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H+)>C(OH-)B.C(CH3COOH)+C(CH3COO-)=0.2mol/L@#@   C.C(CH3COOH)>C(CH3COO-)D.C(CH3COO-)+C(OH-)=0.2mol/L@#@选B@#@2、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在10ml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HAc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c(Na+)>c(Ac-)>c(H+)>c(OH-)B.c(Na+)>c(Ac-)>c(OH-)>c(H+)@#@C.c(Na+)=c(Ac-)+c(HAC)D.c(Na+)+c(H+)=c(Ac-)+c(OH-)@#@3、两种物质反应,其中一种有剩余:

@#@@#@

(1)酸与碱反应型@#@关注所给物质的量是物质的量浓度还是pH。

@#@在审题时,要关注所给物质的量是“物质的量浓度”还是“pH”,否则会很容易判断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抓住两溶液混合后剩余的弱酸或弱碱的电离程度和生成盐的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把0.02mol·@#@L-1HAc溶液与0.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Ac-)>c(Na+)B、c(HAc)>c(Ac-)@#@C、2c(H+)=c(Ac-)-c(HAc)D、c(HAc)+c(Ac-)=0.01mol·@#@L-1@#@AD@#@

(2)盐与碱(酸)反应型@#@[讲]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抓住两溶液混合后生成的弱酸或弱碱的电离程度和剩余盐的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将0.1mol·@#@L-1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1盐酸10mL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CH3COO-)>c(Cl-)>c(H+)>c(CH3COOH)@#@B.c(CH3COO-)>c(Cl-)+c(CH3COOH)>c(H+)C.c(CH3COO-)=c(Cl-)>c(H+)>c(CH3COOH)@#@D.c(Na+)+c(H+)=c(CH3COO-)+c(Cl-)+c(OH-)@#@分析@#@B@#@4、不同物质同种离子浓度比较型: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NH4+浓度最大的是()。

@#@@#@A.NH4Cl @#@ @#@ @#@ @#@ @#@B.NH4HSO4 @#@ @#@ @#@ @#@ @#@C.NH3COONH4 @#@ @#@ @#@ @#@ @#@D.NH4HCO3@#@解析:

@#@NH4+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NH4++H2ONH3·@#@H2O+H+ @#@ @#@ @#@ @#@B中NH4HSO4电离出大量H+,使平衡向左移动,故B中c(NH4+)大于A中的c(NH4+),C项的CH3COO-和D项的HCO3-水解均呈碱性,使平衡向右移动,故C、D中c(NH4+)小于A中c(NH4+),正确答案为B。

@#@@#@";i:

5;s:

22536:

"无机推断题复习@#@无机推断题是在化学学科的历次高考改革中始终保留的一种基本题型,是高考的热点题型。

@#@它以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知识等学科内综合考查,对考生有很好的区分度,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能力考查中,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一、无机推断题复习方法和策略。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解无机推断题时,读题、审题相当重要,在读题审题过程中,要认真辩析题干中有关信息,抓住突破口,分析无机推断中的转化关系,仔细推敲,挖掘出隐含条件。

@#@@#@

(一)基本思路@#@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读题:

@#@读题的主要任务是先了解题目大意,寻找关键词、句,获取表象信息。

@#@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高考试题中所设的陷阱。

@#@@#@审题:

@#@对读题所获信息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

@#@“题眼”常是一些特殊的结构、状态、颜色,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和用途等等。

@#@审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题眼”。

@#@@#@解题:

@#@找到“题眼”后,就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解无机推断题常用的方法有:

@#@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

@#@通常的思维模式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试探受阻,重新阔整思路,作出新的假设,进行验证。

@#@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验证:

@#@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代入验证。

@#@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最后得到正确结论时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规范书写,如要求写名称就不要写化学式。

@#@@#@

(二)相关知识储备@#@解答无机推断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

@#@下面以“考纲”为核心,以教材出发,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对常考的热点知识作如下归纳:

@#@@#@@#@一.颜色状态@#@状态@#@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

@#@H2O、H2O2、C6H6、C2H6O、Br2、Hg、等@#@颜色@#@有色气体:

@#@NO2(红棕色)、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无色刺激性气体:

@#@SO2、NH3、HX(F、Cl、Br、I);@#@无色无味气体:

@#@H2、N2、O2、CO2、CO、CH4、C2H2、NO。

@#@@#@溶液中的有色离子:

@#@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4-[紫(红)色]。

@#@Br2在水中显黄(橙)色,在有机溶剂中显橙(红)色,I2在水中显黄(褐)色,在有机溶剂中显紫(红)色。

@#@@#@有色固体:

@#@(淡)黄(棕)色固体:

@#@Na2O2、S、FeS2、FeCl3;@#@黑色固体:

@#@MnO2、C、CuO、FeO、Fe3O4、CuSCuS2;@#@紫(黑)色固体:

@#@KMnO4、I2;@#@(紫)红色固体:

@#@CuFe2O3Cu2OFe(OH)3Cu;@#@蓝(绿)色固体:

@#@Cu(OH)2CuSO4·@#@5H2O。

@#@@#@有色沉淀:

@#@①白色沉淀:

@#@H2SiO3、AgCl、BaSO4(不溶于酸)、BaSO3、Mg(OH)2、Fe(OH)2、Al(OH)3、BaCO3、CaCO3、CaSO3、MgCO3等;@#@②(浅)黄色沉淀:

@#@AgBr、AgI、S;@#@③红褐色沉淀:

@#@Fe(OH)3;@#@④蓝色沉淀:

@#@Cu(OH)2;@#@⑤黑色沉淀:

@#@CuS、FeS。

@#@@#@二.物质的位置与结特征结构@#@1、Li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

@#@@#@2、S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

@#@@#@3、Be、Mg是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4、Li、Na是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电子数的1/2的元素;@#@@#@5、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的是C、Si;@#@3倍的是O、S;@#@4倍的是Ne、Ar。

@#@@#@6、Be、Ar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6、Mg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数4倍的元素;@#@@#@7、Na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

@#@@#@8、H、He、Al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9、He、Ne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都满足2n2的元素。

@#@@#@10、H、He、Al是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

@#@@#@11、Mg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6的元素;@#@@#@1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3的是Li、P;@#@1/2的有Be;@#@相等的是H、He。

@#@@#@13、C、S是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

@#@@#@14、O是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

@#@@#@15、C、Si是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16、O、F是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17、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氢(H)@#@18、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19、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20、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21、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C@#@2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O@#@23、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4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4的元素)Ne@#@24、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Li、Si@#@25、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Mg@#@25、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N@#@26、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F@#@27、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P@#@28、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Al@#@29、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

@#@2的元素C@#@30、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31、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32、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

@#@3的元素O@#@33、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关He、C、S@#@34、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35、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

@#@1与1:

@#@1的化合物Na2O、Na2O2 @#@ @#@ @#@ @#@、H2O、H2O2@#@三、含量与物理性质@#@1、O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Si次之,Al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

@#@@#@2、H是最轻的非金属元素;@#@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3、Na是焰色反应为黄色的元素;@#@K是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的元素。

@#@@#@4、Si是人工制得纯度最高的元素;@#@C是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元素。

@#@@#@5、N是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O是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

@#@@#@6、常温下,F、Cl是单质具有有色气体的元素。

@#@@#@7、C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元素。

@#@@#@8、Cl是单质最易液化的气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

@#@@#@四、化学性质与用途@#@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

@#@@#@五.特殊的反应现象@#@燃 烧@#@H2+Cl2(苍白色火焰),C2H2(C6H6)+O2(明亮火焰,浓烈黑烟)。

@#@@#@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

@#@@#@淀粉遇I2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使品红溶液褪色@#@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NO@#@Fe3+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SCN-显红色。

@#@@#@Fe2+遇OH-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生成红褐色;@#@Fe2+遇SCN-无明显变化,通入Cl2后溶液显红色。

@#@@#@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含NH4+@#@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可能含:

@#@CO32-、HCO3-、SO32-、HSO3-(S2-、HS-)等@#@六.特征反应(中学)@#@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1)金属单质:

@#@Al@#@

(2)两性物质:

@#@两性氧化物如Al2O3,两性氢氧化物如Al(OH)3、氨基酸等。

@#@@#@(3)弱酸弱碱盐:

@#@如(NH4)2CO3、CH3COONH4等。

@#@@#@(4)弱酸的酸式盐:

@#@如NaHCO3、Ca(HCO3)2、AaHSO3等@#@固体加热后不留残渣的物质@#@I2、NH4Cl、(NH4)2CO3、NH4HCO3。

@#@@#@常温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Na、K、F2、Na2O2、CaC2。

@#@@#@有MnO2参与的化学反应@#@

(1)2H2O2MnO22H2O+O2↑@#@

(2)2KClO32KCl+3O2↑@#@(3)MnO2+4HCl(浓)△MnCl2+2H2O+Cl2↑@#@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2KmnO4△K2MnO4+MnO2+O2↑@#@2NaHCO3△Na2CO3+H2O+CO2↑@#@Ca(HCO3)2△CaCO3+H2O+CO2↑@#@NH4HCO3△NH3↑+H2O↑+CO2↑@#@(NH4)2CO3△2NH3↑+H2O↑+CO2↑@#@4HNO3H2O+4NO2↑+O2↑@#@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铵盐与碱反应,如NH4Cl与Ca(OH)2@#@Cu、C等与浓H2SO4或硝酸的反应@#@Na2CO3、NaHCO3、Na2SO3、NaHSO3等与强酸反应。

@#@@#@电解饱和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等。

@#@@#@Cl2与NaOH[Ca(OH)2]反应@#@七.置换反应的类型@#@置换反应的类型@#@高温@#@1.金属→金属@#@如Fe+Cu2+Fe2++Cu,2Al+Fe2O3Al2O3+2Fe@#@2.金属→非金属

(1)固态金属气态非金属@#@如:

@#@Zn+2H+Zn2++H2↑,2Na+2H2O  2NaOH+H2↑,@#@3Fe+4H2O(g)△Fe3O4+4H2@#@

(2)固态金属→固态非金属@#@点燃@#@如:

@#@2Mg+CO2    2MgO+C@#@3.非金属→非金属

(1)固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高温@#@如:

@#@2C+SiO2Si+2CO↑@#@

(2)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高温@#@如:

@#@C+H2O(g)  CO+H2@#@(3)气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如:

@#@Cl2+2KI2KCl+I2,Cl2+H2S2HCl+S↓@#@O2+4HI2I2+H2O@#@(4)气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如:

@#@2F2+2H2O  4HF+O2@#@(5)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如:

@#@Cl2+2HBr2HCl+Br2@#@△@#@高温@#@4.非金属→金属@#@如:

@#@C+CuOCu+CO↑,3H2+Fe2O32Fe+3H2O@#@八.分步氧化的几种情况@#@分步氧化的几种情况@#@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分步氧化如下:

@#@@#@O2@#@O2@#@A BC@#@1、掌握一些特别的连续变化关系@#@

(1)@#@①@#@②@#@③@#@④@#@

(2)A—@#@O2@#@O2@#@A为弱酸的铵盐:

@#@(NH4)2CO3或NH4HCO3;@#@(NH4)2S或NH4HS;@#@(NH4)2SO3、NH4HSO3@#@O2@#@O2@#@2.NH3NONO2@#@O2@#@O2@#@3.N2NONO2@#@O2@#@O2@#@4.CCOCO2@#@5.NaNa2ONa2O2@#@O2@#@O2@#@6.RCH2OH   RCHO   RCOOH@#@放电@#@放电@#@九.特殊的反应条件@#@放电@#@光照@#@光照@#@N2+O2   2NO;@#@3O2   2O3@#@光照@#@光照@#@H2+Cl 2HCl;@#@2HClO 2HCl+O2↑;@#@@#@MnO2@#@4HNO3  4NO2↑+O2↑+2H2O@#@催化剂@#@MnO2@#@△@#@催化剂@#@高温、高压@#@MnO2@#@△@#@2H2O2    2H2O+O2↑@#@2KClO32KCl+3O2↑;@#@2SO2+O2    2SO3;@#@@#@Cu@#@△@#@N2+3H2    2NH3;@#@@#@2CH3CH2OH+O2   2CH3CHO+2H2O@#@2CH3CH2OH+O22CH3COOH@#@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十.与碱反应产生气体@#@⑴@#@⑵铵盐:

@#@@#@十一.化合价变化@#@变价元素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是推断题的命题角度之一,常考到的元素有:

@#@Cl、S、N、C、Fe等。

@#@@#@十二.物质组成的特殊配比@#@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

@#@1或1:

@#@1的特殊化合物有:

@#@Na2O、Na2O2类,H2O、H2O2类,CaC2、C2H4、C2H2、C6H6类。

@#@@#@十三.物质间的一些特殊转化关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精髓,除了熟记一般的转化网络如“铝三角”、“铁三角”等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例如:

@#@@#@H2     HClHNO3@#@H2OH2OH2O@#@O2Na2ONaOH@#@Na   Na2ONaOH@#@NaCl    NaCl   NaCl@#@Cl2HClMgCl2@#@MgMgOMgSO4@#@MgCl2MgCl2MgCl2(或把Mg换成Cu)@#@Cl2HClBaCl2@#@十四.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主要反应@#@工业制漂白粉@#@催化剂@#@高温、高压@#@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工业合成氨@#@催化剂@#@△@#@N2+3H2     2NH3 @#@氨的催化氧化@#@电解@#@4NH3+5O2    4NO+6H2O@#@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H2↑+Cl2↑@#@电解制镁、铝@#@电解@#@电解@#@MgCl2   Mg+Cl2↑;@#@2Al2O34Al+3O2↑@#@工业制玻璃@#@高温@#@高温@#@Na2CO3+SiO2   Na2SiO3+CO2↑;@#@@#@点燃@#@高温@#@CaCO3+SiO2   CaSiO3+CO2↑@#@工业制硫酸@#@催化剂@#@△@#@4FeS2+11O2  2Fe2O3+8SO2(或S+O2  SO2);@#@@#@高温@#@2SO2+O2    2SO3;@#@SO3+H2O  H2SO4 @#@工业制粗硅@#@SiO2+2C   Si+2CO↑@#@、常见的突破口:

@#@@#@抓住题目的突破口,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关键。

@#@题目中的突破口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显性的突破口通常是指物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一些特征的反应现象;@#@而隐性的突破口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或者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状态@#@液态单质:

@#@Br2、Hg;@#@液态化合物:

@#@H2O、H2O2、H2SO4、HNO3等;@#@@#@气态单质:

@#@H2、N2、O2、F2、Cl2等;@#@气态化合物:

@#@氧化物:

@#@COCO2NONO2SO2@#@氢化物:

@#@C2H2NH3H2SHX@#@(并从特殊颜色﹑气味﹑相互反应等方面总结)@#@2、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

@#@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火焰颜色:

@#@苍白色:

@#@H2在Cl2中燃烧;@#@(淡)蓝色:

@#@H2、CH4、CO等在空气中燃烧;@#@@#@黄色:

@#@Na在Cl2或空气中燃烧;@#@烟、雾现象:

@#@棕(黄)色的烟:

@#@Cu或Fe在Cl2中燃烧;@#@@#@白烟:

@#@Na在Cl2或P在空气中燃烧;@#@白雾:

@#@有HX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白色烟雾:

@#@P在Cl2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

@#@Fe(OH)2→Fe(OH)3;@#@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

@#@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

@#@SO2;@#@@#@(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

@#@NO;@#@@#@(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

@#@I2;@#@@#@(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

@#@Na2O2;@#@@#@(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

@#@P4;@#@@#@(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

@#@Fe3+;@#@@#@(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

@#@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

@#@Al(OH)3、H2SiO3;@#@金属氧化物:

@#@Al2O3;@#@@#@(14)可溶于HF的酸性氧化物:

@#@SiO2;@#@@#@(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

@#@Al、Si、;@#@化合物:

@#@铵盐;@#@@#@(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

@#@硝酸盐;@#@@#@(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

@#@SiO32-;@#@@#@(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CO2、SO2、H2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

@#@CO32-、HCO3-;@#@SO32-、HSO3-;@#@S2-、HS-;@#@@#@(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

@#@N;@#@@#@(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

@#@Al、Al2O3、Al(OH)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

@#@K、Na、NaH;@#@Na2O2、CaC2及Mg3N2、Al2S3等;@#@@#@(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Ba(OH)2、Ca(OH)2与NH4HCO3、(NH4)2SO4等;@#@@#@(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

@#@Ca(OH)2+CO2、AgNO3+氨水、Al3++OH-、AlO2-+OH-、Ba(OH)2+H3PO4等;@#@@#@(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HClO、HNO3、AgCl、AgBr、AgI;@#@@#@(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

@#@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

@#@@#@一.金属部分:

@#@@#@[题眼归纳]@#@1.特征现象:

@#@@#@

(1)焰色反应:

@#@Na+(黄色)、K+(紫色)@#@

(2)浅黄色固体:

@#@S或Na2O2或AgBr@#@(3)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4)特征反应现象:

@#@@#@(5)既产生淡黄色沉淀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2O32-+2H+=S↓+SO2↑+H2O(Na2S2O3+H2SO4)@#@(6)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并产生淡黄色沉淀:

@#@2FeCl3+H2S=2FeCl2+S↓+2HCl@#@(7)通CO2变白色浑浊:

@#@石灰水(过量变清)、Na2SiO3、饱和Na2CO3、浓苯酚钠、NaAlO2@#@2.基本反应:

@#@@#@

(1)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或沉淀:

@#@@#@单质@#@化合物@#@双水解:

@#@@#@

(2)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①单质:

@#@Al、Si@#@②化合物:

@#@Al2O3、Al(OH)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

@#@@#@如:

@#@Al3+Al(OH)3AlO2-@#@③A—@#@(3)置换反应:

@#@@#@①金属→金属@#@②金属→非金属@#@(4)分解反应:

@#@@#@①@#@②硝酸盐@#@(3)电解反应:

@#@电解@#@二.非金属部分:

@#@@#@[题眼归纳]@#@1.非金属单质或化合物的反应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

@#@@#@2.置换反应:

@#@@#@

(1)非金属→非金属@#@

(2)非金属→金属@#@3.归中反应:

@#@@#@2H2S+SO2=3S+2H2O@#@4NH3+6NO4N2+6H2O@#@4.分解反应:

@#@@#@受热分解产生2种或3种气体的反应:

@#@@#@铵盐@#@5.特征网络:

@#@@#@通式:

@#@@#@①@#@②@#@③@#@④@#@6.特征反应@#@⑴与碱反应产生气体@#@①@#@②铵盐:

@#@@#@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①@#@②@#@7.三角转化关系:

@#@@#@【考纲要求】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氯元素的知识网络)@#@一、卤素【知识网络】@#@①Cl2+H2O=HCl+HClO@#@②Cl2+2NaOH=NaCl+NaClO+H2O@#@③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①2Fe2++Cl2=2Fe3++2Cl-@#@②2I-+Cl2=I2+2Cl-@#@③S2-+Cl2=S↓+2Cl-@#@④SO2+Cl2+2H2O=H2SO4+2HCl@#@⑤8NH3+3Cl2=N2+6NH4Cl@#@HCl@#@HClO@#@(强氧化性)@#@H+@#@Zn@#@OH-@#@NH3@#@CaCO3@#@H2@#@H2O@#@NH4+@#@CO2@#@Cl-@#@Ag+@#@MnO2@#@AgCl@#@Cl2@#@C2H5OH@#@C2H5Cl@#@取代@#@CH2=CH@#@Cl@#@加成@#@CHCH@#@AgNO3@#@Ca(OH)2@#@光@#@H+、CO2@#@电解@#@Na@#@AgNO3@#@Cl2@#@(黄绿色气体)@#@Ca(ClO)2@#@氧化性@#@KMnO4、电解@#@H2S、HBr、HI@#@还原性@#@化合物@#@金属@#@①2Fe+3Cl2=2FeCl3@#@②Cu+Cl2=CuCl2(生成高价)@#@非金属@#@①H2+Cl2=2HCl@#@②2P+3Cl2=2PCl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NaCl@#@AgCl@#@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

@#@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

@#@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

@#@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有机物)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Br2与Fe或KI反应。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

@#@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

@#@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

@#@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

@#@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i:

6;s:

12041:

"@#@高中化选修5期末测试题B4版@#@一、选择题(本卷包括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塑料、纤维、橡胶是三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B.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营养物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虽再加水,也不溶解@#@D.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材质是PVC(聚氯乙烯),其单体的结构是@#@2.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3.下列各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CH2=CH—CH=CH21,3—二丁烯@#@B.CH3COOCH2CH2OOCCH3乙二酸二乙酯@#@C.CH3CH2CH(OH)CH33―丁醇@#@D.2―甲基丁烷@#@4.下列关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的说法和判断中,正确的是@#@A.C2H4和C3H6一定属于同系物B.淀粉[(C6H10O5)n]与纤维素[(C6H10O5)n]互为同分异构体@#@C.同系物之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递变D.同分异构体之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递变@#@5.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甲苯所含的分子数约为NA@#@B.室温下,2.8g乙烯与丙烯的混合物中含碳原子的数目为0.2NA@#@C.1molC30H62分子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92NA@#@D.1mol氯气和足量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2NA个氯化氢分子@#@7.下列5个有机化合物中,能够发生酯化、加成和氧化三种反应的是@#@①CH2=CHCOOH②CH2=CHCOOCH3③CH2=CHCH2OH④CH3CH2CH2OH⑤CH3CH(OH)CH2CHO@#@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稀硫酸滴在银片上:

@#@2Ag+2H+===2Ag++H2↑@#@B.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CO+2H+===H2O+CO2↑@#@C.Mg(OH)2与盐酸的反应:

@#@H++OH-===H2O@#@D.铜片放入ZnSO4溶液中:

@#@Cu+Zn2+===Cu2++Zn@#@9.不能用胶体知识理解的现象是(  )@#@A.阳光通过门缝有光亮通路@#@B.一支钢笔使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容易出现堵塞@#@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D.在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10.下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确定苯酚酸性较碳酸弱@#@B@#@向加有铁粉的苯中加浓溴水@#@制取溴苯@#@C@#@向新制的氢氧化铜中加入乙醛溶液,加热@#@证明乙醛可被还原@#@D@#@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一段时间,再向冷却后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检验水解产物中的溴离子@#@11.以溴乙烷为原料制备1,2─二溴乙烷(反应条件略去),方案中最合理的是@#@@#@12.NPG(新戊二醇)是一种可用作太阳能储存热量的物质。

@#@已知:

@#@NPG的结构式如下图。

@#@有@#@关NPG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NPG的分子式为C5H12O2@#@B.NPG沸点比乙二醇的高 @#@C.NPG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D.NPG的氧化产物可发生银镜反应@#@13.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组物质分别燃烧,耗氧量相等的是@#@①C2H2与CH3CHO②C7H8与C6H12③C2H2与C6H6④HCOOCH3与CH3COOH@#@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④@#@14.在一定条件下,RO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F2+2OH-===RO+2F-+H2O,从而可知在RO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A.+4价   B.+5价  @#@C.+6价   D.+7价@#@15.下列一定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①0.5mol氨气②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③4℃时9mL水④0.2mol磷酸@#@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二、填空题@#@16、(9分)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黄绿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4HCl(浓)=2KCl+2ClO2↑+Cl2↑+2H2O。

@#@(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浓盐酸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填写编号)@#@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2)产生0.1molCl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3)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的效率(以1g质量的物质得到的电子数)是Cl2的倍。

@#@@#@17.(11分)A—F是几种典型有机代表物的分子模型,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D的名称是____________,F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

(2)含氢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填空,下同),其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作有机溶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制取聚氯乙烯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o@#@(5)写出实验室制取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F与浓溴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18、(9分)实验室需配制500mL0.2mol/LNa2SO4溶液,实验操作步骤为:

@#@@#@A.把制得的溶液小心地转移至容量瓶中。

@#@@#@B.在天平上称取14.2g硫酸钠固体,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将它完全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C.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D.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注入容量瓶,并轻轻振荡。

@#@@#@E.将容量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填序号)。

@#@@#@⑵本实验用到的基本仪器已有烧杯、天平(砝码、镊子)、玻璃棒,还缺少的必要仪器是。

@#@@#@⑶下列情况中,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填序号)。

@#@@#@A.某同学观察液面时仰视B.没有进行上述的操作步骤D@#@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D.容量瓶使用前内壁沾有水珠@#@19.(10分)某同学为确定某分子式为C2H6O2的液态有机物X的结构,准备按下列程序进行:

@#@@#@

(1)查阅资料。

@#@已知:

@#@一个碳原子上连两个羟基()的物质不稳定。

@#@@#@

(2)预测。

@#@若分子中不存在过氧键(-O-O-),则x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X的结构。

@#@取一定量X与足量钠反应,通过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来确定X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数目,进而确定X的结构。

@#@若取6.2gX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测得在标准状况下生成H22.24L,对应X的名称为:

@#@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方案讲行实验.@#@ @#@①选取上图仪器(胶管和固定装置略去,必要试剂自选),接口连接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检验整套装置气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推断题20.(10分)有机物A是最常用的食用油抗氧化剂,分子式为C10H12O5,可发生如下转化:

@#@@#@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分子中只含一个甲基。

@#@C的结构可表示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B的结构简式为C中含有的官能团-X的名称为@#@

(2)反应④的反应类型为@#@(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4)从分子结构上看,A作为食用油抗氧化剂的主要原因是@#@a.含有苯环b.含有羰基c.含有酚羟基@#@五.计算题21.(6分)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8,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将该有机物3.24g与足量的氧气完全燃烧,生成的产物依次通过氯化钙干燥管A和碱石灰干燥管B,测得A管质量增加了2.16g,B管质量增加了9.24g。

@#@@#@

(1)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

(2)若该有机物一个分子中含一个苯环和一个羟基,则其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种,试写出其中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

@#@@#@化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题号@#@1@#@2@#@3@#@4@#@5@#@6@#@7@#@8@#@答案@#@D@#@D@#@C@#@C@#@A@#@B@#@C@#@B@#@题号@#@9@#@10@#@11@#@12@#@13@#@答案@#@B@#@A@#@D@#@C@#@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五大题,共52分)@#@14.(11分)@#@⑴乙醇(酒精)(1分)苯酚(1分)⑵A(1分)正四面体(1分)@#@⑶BCE(1分)⑷DE(1分)C(1分)@#@⑸CaC2+2H2OCa(OH)2+C2H2↑(2分)@#@(2分)@#@@#@15.(5分)⑴A(1分)⑵B(1分)⑶C(1分)@#@⑷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而苯、甲烷不能。

@#@@#@或:

@#@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而苯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与液溴反应。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分)@#@16.(9分)@#@⑴⑵CH3-O-CH2-OH(1分)CH2OH-CH2OH(1分)@#@⑶乙二醇(1分)@#@⑷①a、c、b、d、e、f(答a、c、b、e、d、f不扣分)(2分)@#@②连接好仪器,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在量筒(水槽)中加水至浸没导管口,微热烧瓶,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一段水柱产生,说明气密性良好。

@#@(2分)@#@③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稍过量的金属钠;@#@从漏斗中缓慢滴加X;@#@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只要答对任意两处即可)(2分)@#@27.(9分)@#@⑴醛基(1分);@#@—COOH(1分)@#@⑵氧化反应(1分);@#@酯化(取代)反应(1分)@#@⑶①C3H8O(1分)②(1分)@#@@#@③(1分);@#@@#@@#@@#@(2分)@#@18.(6分)@#@⑴n(H2O)=2.16g/18g·@#@mol-1=0.12mol@#@n(CO2)=9.24g/44g·@#@mol-1=0.21mol@#@n(C):

@#@n(H)=0.21:

@#@0.24=7:

@#@8@#@108-12×@#@7-1×@#@8=16@#@分子式为C7H8O(3分)@#@⑵4(2分)写出以下任一种即可(1分)@#@@#@@#@40.⑴CH3CH2CH2OH羧基@#@⑵加聚反应@#@⑶(4)c@#@5@#@";i:

7;s:

23593:

"1.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备及收集乙烯@#@B.石油分馏@#@@#@C.实验室制硝基苯@#@D.实验室制乙炔@#@2.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A、用溴水可鉴别苯、CCl4、苯乙烯B、加浓溴水,然后过滤可除去苯中少量苯酚@#@C、苯、溴水、铁粉混合制成溴苯D、可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醇和水@#@3.下列哪一种试剂可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甲酸四种无色溶液()@#@A.银氨溶液B.浓溴水C.新制Cu(OH)2浊液D.FeCl3溶液@#@4.有8种物质:

@#@①乙烷;@#@②乙烯;@#@③乙炔;@#@④苯;@#@⑤甲苯;@#@⑥溴乙烷;@#@⑦聚丙烯;@#@⑧环己烯。

@#@其中既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的是(  )@#@A.①②③⑤B.④⑥⑦⑧C.①④⑥⑦D.②③⑤⑧@#@5.下列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A. B. C. D.@#@6.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①甲烷气体通入空气中点燃获得热量②甲烷气体通入氯水中制取一氯甲烷③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性溶液,可使紫色褪去④甲烷通入浓硝酸中分解得到碳单质和氢气能获得成功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①(C)只有④(D)①②③④@#@7.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A.苯和浓溴水混合加入铁做催化剂制溴苯@#@B.除去乙烷中的乙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瓶@#@C.向蔗糖水解后的液体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到沸腾,验证水解产物为葡萄糖@#@D.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获得l,2-二溴乙烷@#@E.将苯和浓硝酸混合共热制硝基苯@#@F.乙烷与氯气光照制取纯净的一氯乙烷@#@8.下列实验中能获得成功的是()@#@A.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可用NaOH溶液洗涤,再经分液而除去@#@B.制硝基苯时,在浓H2SO4中加入浓HNO3后,立即加苯混合,进行振荡@#@C.在甲苯和二甲苯中分别滴加几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紫色都会褪去@#@D.在液体苯中通氢气可制得环己烷@#@9.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①用醋酸钠晶体和碱石灰共热制取甲烷;@#@②将甲烷气体通入溴水中制取溴甲烷;@#@③用酒精灯加热CH4制取炭黑和氢气;@#@④将甲烷气体与溴蒸气混合光照制取纯净的一溴甲烷;@#@⑤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制取乙炔;@#@⑥用酒精和稀硫酸混合加热至170℃制取乙烯@#@A、①②③B、④⑤⑥C、⑤D、④⑥@#@10.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A.将乙醛滴入银氨溶液中,加热煮沸制银镜@#@B.将1-氯丙烷与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加入过量硫酸酸化,滴加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证明其中含有氯元素@#@C.向浓苯酚中加几滴稀溴水观察到沉淀@#@D.取2mL1mol·@#@L-1CuSO4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0mL2mol·@#@L-1NaOH溶液,在所得混合物中加入40%的乙醛溶液,加热得到砖红色沉@#@11.下列实验不能获得成功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步骤@#@A.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向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B.探究乙醇能发生氧化反应将铜丝在酒精灯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C.探究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不都是烷烃将石蜡油加强热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D.探究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取少量蔗糖溶液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且加热@#@12.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图所示装置,无水乙酸和乙醇共热制取乙酸乙酯@#@B.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C.用乙醇从碘水中萃取碘@#@D.淀粉用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看到有银镜出现@#@13.下列四组实验不能够获得成功的是@#@@#@ABCD@#@稀释浓硫酸探究分子性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4.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A.无水乙酸和乙醇共热制取乙酸乙酯@#@B.乙烯和乙烷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人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D.淀粉用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看到有银镜出现@#@15.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正己烷和乙醇@#@B.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醛和水@#@C.用苯、溴水和铁粉混合制取溴苯@#@D.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是否含碘元素@#@16以下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在苯中滴入浓硝酸制硝基苯@#@B.将铜丝在酒精灯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红色@#@C.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D.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1.某化学课外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溴苯。

@#@@#@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慢慢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

@#@@#@(3)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4)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 。

@#@@#@(5)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试管D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能证明。

@#@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试管D中加入 ,现象是 。

@#@@#@2.为探究实验室制乙烯及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

@#@@#@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

@#@当温度升至170℃左右时,有大量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的颜色迅速褪去。

@#@甲同学认为达到了实验目的。

@#@@#@乙同学仔细考察了甲同学的整个实验过程,发现当温度`升到100℃左右时,无色液体开始变色,到160℃左右时,混合液全呈黑色,在170℃超过后生成气体速度@#@明显加快,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由此他推出,产生的气体中应有杂质,可能影响乙烯的检出,必须除去。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乙同学观察到的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刺激性气体是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刺激性气体的存在就不能认为溴水褪色是乙烯的加成反应造成的。

@#@原因是(用化学方程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根据甲乙同学的分析,认为还可能有CO、CO2两种气体产生。

@#@为证明CO存在,他设计了如下过程(该过程可把实验中产生的有机产物除净):

@#@发现最后气体经点燃是蓝色火焰,确认有一氧化碳。

@#@@#@①设计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浓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稀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

@#@某同学依据溴乙烷的性质,用右图实验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略)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操作Ⅰ:

@#@在试管中加入5mL1mol/LNaOH溶液和5mL溴乙烷,振荡。

@#@@#@实验操作II:

@#@将试管如图固定后,水浴加热。

@#@@#@

(1)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表明溴乙烷与NaOH溶液已完全反应。

@#@@#@(3)鉴定生成物中乙醇的结构,可用的波谱是____________。

@#@@#@(4)为证明溴乙烷在NaOH乙醇溶液中发生的是消去反应,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检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的方法是@#@(需说明:

@#@所用的试剂、简单的实验操作及预测产生的实验现象)。

@#@@#@4.已知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

@#@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1,2-二溴乙烷@#@乙醚@#@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密度/g·@#@cm-3@#@0.79@#@2.2@#@0.71@#@沸点/℃@#@78.5@#@132@#@34.6@#@熔点/℃@#@一l30@#@9@#@-1l6@#@回答下列问题:

@#@@#@

(1)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装置C中应加入,(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a.水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3)判断该制各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4)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的方法除去;@#@@#@(5)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5.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甲同学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有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

@#@请回答问题:

@#@@#@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4)请你选用下列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实现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6.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A、用NaOH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乙醇,然后分液@#@B、分馏石油时,温度计的末端必须插入液面下@#@C、用分液漏斗分离环己烷和水的混合液体@#@D、用浓氨水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E、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稀硝酸银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F、蔗糖水解后,直接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7.实验室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备的乙炔7.气体中含有少量的H2S气体,为了净化和检验乙炔气体,并通过测定乙炔的体积计算电石的纯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

(1)试从如下图所示装置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把它们连成一套装置,这些被选用的接口编号连接顺序是_________。

@#@@#@

(2)实验室能否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_________代替水。

@#@@#@(4)假设溴水与乙炔完全反应,生成C2H2Br4,用Wg的电石与水反应后,测得排入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标准状况下),则电石纯度计算式为_________。

@#@@#@8.如图为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时的步骤如下:

@#@@#@

(1)在圆底烧瓶中装入7~8g硬脂酸甘油酯,然后加入2~3g氢氧化钠、5mL水和10mL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隔着石棉网给混合物加热约10min,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所得的混合物为________(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或“胶体”).@#@(3)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分为上下两层,肥皂在________层,这个操作称为________.@#@(4)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A、B都是芳香族化合物,1mol @#@A水解得到1mol @#@B和1mol醋酸.A、B的分子量都不超过200,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且B分子中碳和氢元素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2%(即质量分数为0.652).A溶液具有酸性,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

(1)A、B分子量之差为___________________.@#@

(2)1个B分子中应该有____________个氧原子.@#@(3)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4)B可能的三种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

@#@请填写下列空白:

@#@@#@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

@#@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

@#@乙接、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_____中。

@#@@#@11.如图在试管甲中先加入2mL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慢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g无水乙酸钠(CH3COONa)。

@#@将试管甲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乙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试回答:

@#@@#@

(1)实验时,应对试管甲缓慢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试管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中球形管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做此实验时,观察到反应混合液变黑,并闻到刺激性气味,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12.久置的乙醛水溶液会产生分层现象,上层为无色油状液体,下层为水溶液.据测定,上层物质为乙醛的环状聚合物(C2H4O)n,它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分子中无醛基,乙醛的沸点是20.8℃,它在溶液中易被氧化,氧化产物的沸点是117.9℃,从久置的乙醛水溶液中提取乙醛(仍得到乙醛水溶液),可利用如下反应:

@#@(C2H4O)nnC2H4O.@#@试回答下列问题:

@#@@#@

(1)先分离混合物得到(C2H4O)n,基本方法是:

@#@将混合物放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打开活塞,将下层液体放入烧杯中,然后_________@#@

(2)设计一简单实验证明久置的乙醛是否被氧化(写出简要操@#@作步骤、使用的试剂、实验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3)当n=3时,试写出(C2H4O)n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提取乙醛的装置如图,烧瓶中的液体是(C2H4O)n和6mol/LH2SO4的混合物,锥形瓶中盛放蒸馏水,加热混@#@合物至沸腾,(C2H4O)n缓缓分解,生成的气体导入锥形瓶中.@#@①冷凝管中冷凝水的进口是________(填“a”或“b”).@#@②若实验过程中不使用冷凝管冷却,随着蒸发的进行,溶液中有黑色物质和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当锥形瓶内导管口气泡越来越少时,表明乙醛已几乎全部蒸出,实验结束.拆除实验装置的第一步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2.A解析:

@#@苯中加溴水后分层,上层为溴的苯溶液(红棕色),下层为无色水层,乙醇中加溴水不分层,苯乙烯中加溴水结果溴水褪色,且所得混合物是分层的,所以A项能成功。

@#@B项中苯仍溶解溴与己烯反应生成的二溴己烷及过量的溴。

@#@C项中不能用溴水,应用液溴。

@#@D项中二甲苯能溶解二溴乙烷。

@#@@#@3.C4.C5.B@#@6B@#@7.D甲烷通入氯气中在光照的条件下才会产生一氯甲烷3是错的甲烷不含不饱和键不会跟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之褪色4是错的不会反应@#@8.AC解析:

@#@A项为除杂,因常温条件下溴苯和NaOH不会发生反应,因而可利用Br2与NaOH反应而除去。

@#@且溴苯不溶于水;@#@可利用分液操作进行分离。

@#@故A项能成功。

@#@@#@B项是制硝基苯的反应,该反应条件是50—60℃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浓硝酸与浓H2SO4混合后其温度很高,没有冷却过程,反应物损失较大(如苯挥发);@#@也会发生副反应。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应该把浓H2SO4加入到浓HNO3中,不断搅拌避免事故发生。

@#@故B项中的顺序易出现危险,也不符合反应条件,不利于硝基苯的生成。

@#@@#@C项正确。

@#@甲苯、二甲苯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被氧化成苯甲酸、苯二甲酸。

@#@@#@D项达不到反应要求的条件,如:

@#@催化剂等。

@#@不能成功。

@#@@#@9C@#@10.D试题分析:

@#@A、应该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A错误;@#@@#@B、应该加硝酸酸化,如加硫酸则会生成硫酸银微溶物质影响实验现象。

@#@@#@C、应该加入浓溴水。

@#@加稀溴水得不到相应现象。

@#@@#@11.D解:

@#@A.可根据反应速率是否发生变化判断是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故A正确;@#@@#@B.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铜丝变成红色,故B正确;@#@@#@C.如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可证明有烯烃生成,故C正确;@#@@#@D.蔗糖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与氢氧化铜浊液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D错误.@#@12B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实验室制乙酸乙酯,是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选项缺少浓硫酸,故A错误;@#@@#@B.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铜被氧气氧化为黑色氧化铜,立即将它插入盛乙醇的试管,氧化铜能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同时由黑色氧化铜又变成红色铜,试管中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生成,金属铜在反应中作催化剂,故B正确;@#@@#@C.萃取剂的要求是:

@#@一与原来的溶剂不反应,二要溶解溶质的能力比原来的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强,乙醇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不能把碘从水中萃取出,故C错误;@#@@#@D.淀粉用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加入碱与酸中和,且碱须过量,因银镜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看到有银镜出现,故D错误;@#@@#@13D@#@14.C解:

@#@A.制备乙酸乙酯需要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即需要乙酸、乙醇、浓硫酸制备乙酸乙酯,故A错误;@#@@#@B.乙烷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而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错误;@#@@#@C.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人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发生Cu与氧气反应生成CuO,CuO可氧化乙醇生成乙醛和Cu、水,实验能成功,故C正确;@#@@#@D.淀粉水解后显酸性,而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应水解后加碱至碱性,再加银氨溶液,故D错误;@#@@#@15A解:

@#@A.乙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正己烷不能,则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正己烷和乙醇,故A正确;@#@@#@B.乙醛和水混合,不分层,则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错误;@#@@#@C.苯与溴水不反应,则用苯、液溴和铁粉混合制取溴苯,故C错误;@#@@#@D.碘盐中不存在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则不能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是否含碘元素,故D错误;@#@@#@1.

(1)C6H6+Br2C6H5Br+HBr↑@#@

(2)反应液微沸 有红棕色气体充满A容器@#@(3)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Br2+2NaOH→NaBr+NaBrO+H2O@#@或3Br2+6NaOH→5NaBr+NaBrO3+3H2O@#@(4)除去溴化氢气体中的溴蒸气@#@(5)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其他合理答案都给分)@#@2.

(1)CH3CH2OHCH2==CH2↑+H2O@#@CH2==CH2+Br2Br-CH2CH2-Br(2×@#@2分)@#@

(2)C(1分)SO2(1分)Br2+SO2+2H2O==2HBr+H2SO4(2分)@#@(3)①安全装置,防倒吸(2分)@#@②吸收乙烯、二氧化硫气体(2分)检验乙烯、二氧化硫气体是否除净(2分)@#@3.

(1)溴乙烷沸点低,减少溴乙烷的损失

(2)试管内溶液静置后不分层@#@(3)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4)生成的气体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盛有水的试管,再通入盛有KMnO4溶液的试管,KMnO4溶液褪色(或直接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4.

(1)

(2)c 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3)溴的颜色完全褪去@#@(4)蒸馏@#@(5)避免溴大量挥发;@#@产品1,2-二溴乙烷的熔点(凝固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

@#@@#@5略@#@6CE@#@7.思路点拨:

@#@首先应选择制备装置,还需要选择的有:

@#@气体除杂装置及气体体积测定的装置。

@#@第④小题的解题依据:

@#@C2H2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过量的乙炔再用排水法测定其体积,所以C2H2的体积应为两者之和。

@#@@#@答案:

@#@

(1)CIJGHFED @#@

(2)不能,因反应剧烈,放出热量";i:

8;s:

29831:

"@#@对两个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演示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枯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了立体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化学教学的灵魂。

@#@因此,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效果明显,易于操作,而且要尽量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两个实验可以改进一下。

@#@@#@    一.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中,该实验采用的是铜片与浓硫酸反应。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

@#@演示结束后,未反应的铜片继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既浪费了药品又污染环境。

@#@@#@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针对以上弊端作了如下改进:

@#@用长铜丝代替铜片,在胶塞一侧挖一个凹槽,使铜丝从凹槽处伸出,反应结束后,将铜丝抽出液面,反应即停止。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发现,在胶塞上挖凹槽大小不好把握,铜丝质地软,穿过胶塞后导致气密性不好,导出的气体不足,品红褪色现象不明显。

@#@@#@    我利用一5ml的注射器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    1.用具支试管代替大试管,由支管导出气体。

@#@@#@    2.胶塞选用单孔胶塞,将5ml的注射器插入胶塞。

@#@@#@    3.在注射器的柱塞末端系上一段细铜丝,并在细铜丝的另一端系上一段螺旋状的粗铜丝,用于反应。

@#@@#@    4.反应时,推动注射器柱塞使粗铜丝浸入液面,发生反应。

@#@@#@    5.反应结束后,拉出注射器柱塞,使铜丝与液体分离,反应即停止。

@#@@#@    反应装置如图所示:

@#@@#@    改进后的优点:

@#@@#@    1.气密性好@#@    5ml的注射器正好与我们常用的玻璃管粗细大小一样,插入单孔胶塞保证了气密性。

@#@@#@    2.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利用推拉柱塞控制铜丝,完全自我操纵反应,做到收放自如。

@#@@#@    3.简单方便,效果明显。

@#@@#@    二.喷泉实验@#@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是采用传统装置:

@#@圆底烧瓶、双孔胶塞、胶头滴管和橡胶导管。

@#@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者氯化氢气体倒置,胶头滴管中蓄满水,橡胶导管插入盛满水的烧杯中。

@#@演示时,挤压胶头滴管,喷出水柱,气体大量溶解,导致烧瓶中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   该装置有一缺陷,胶头滴管虽已蓄满水,但倒置后一部分水进入了胶头中,滴管中没有充满水,挤压时经常出现挤不出水的现象,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大大降低了实验的成功率。

@#@@#@   我用一5ml的注射器来代替胶头滴管,实验前将注射器注满水,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柱塞,百分百能喷出水柱。

@#@@#@   5ml的注射器与胶头滴管粗细大小相似,不影响原实验装置的效果,而且改进后,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一、钠的性质实验改进@#@1、钠的燃烧实验@#@人教版教材中,钠的燃烧实验是在坩埚或蒸发皿中进行的,这样做由于所用仪器的局限性,学生不能观察到钠块的熔化过程,观察钠的燃烧现象和产物也不太容易。

@#@而鲁科版中是用石棉网做该实验,这样仪器和学生的视线在同一平面上,学生能观察到整个实验现象及产物颜色,但用后的石棉网会被烧破,不能再次使用,损耗率较大。

@#@我在做该实验时,用一块硬铁片代替石棉网,将铁片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吸干煤油的钠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在铁片底下加热,很快学生就可以看到钠块熔化,剧烈燃烧起来,火焰为黄色,淡黄色的产物也较明显。

@#@改进后,由于铁片良好的导热性,反应时间短,用后的铁片容易清洗,洗时也不损耗,就是有烧黑的地方,用砂纸打磨后,又是光亮如新,可以反复使用。

@#@这样改进,节约了实验成本,缩短了实验时间,还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2、钠和水的实验改进@#@ @#@ @#@ @#@在教材中,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是在培养皿或烧杯中进行的,在这个实验中能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通过钠小球的游动判断实验中生成了气体。

@#@但通过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无法检验生成的气体。

@#@在教学中,就有学生提问:

@#@该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怎么不通过实验检验?

@#@在人教版旧版本中,该实验是用小烧杯作反应器,用小试管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有爆鸣声,反应后的溶液滴酚酞试液后变红。

@#@虽然这个实验对两种产物都有验证,但该实验操作难度稍大,且反应后生成的氢氧化钠为强碱,生成液虽然浓度很小,但多少有腐蚀性,这样我们从心里就不愿将手伸进该液体中拿出收集有气体的小试管,所以该实验如此操作也不是很合理。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1、仪器和药品:

@#@@#@ @#@ @#@ @#@漏斗、U形管、钢制针头、大头针、橡皮塞、钠、蒸馏水、酚酞试液@#@2、装置图:

@#@@#@ @#@ @#@ @#@ @#@ @#@ @#@ @#@ @#@ @#@3、操作:

@#@@#@ @#@①、用带有漏斗的橡皮塞塞紧U形管左边,通过漏斗向U形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直至装满整个U形管。

@#@@#@②、将一个钢制针头和大头针固定在一个橡皮塞上(注意保证钢制针头的畅通)。

@#@@#@③、将②中的橡皮塞迅速的塞进U形管右侧(必须塞紧)。

@#@@#@④、反应完全后,在针孔处点燃气体。

@#@@#@4、现象:

@#@@#@①、钠块接触到水后反应剧烈,产生气体,附近的液体变成了红色。

@#@@#@②、U形管右边液面下降,而左边液面上升,液体进入到漏斗中。

@#@@#@③、点燃气体,气体安静燃烧,火焰为蓝色。

@#@@#@通过上面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出:

@#@U形管右边的液面随着反应的进行而下降,说明作为反应器的U形管右边产生了气体,该气体不溶于水,使仪器的右边气压增大,气体将液面下压,由于整个装置是一个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U形管左边的液面就会上升,从而进入到了漏斗中(我们不难看出漏斗起了防止U形管左边液体溢出的作用)。

@#@U形管中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成了红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了碱性物质,即氢氧化钠,气体点燃后安静的燃烧,火焰为蓝色,说明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该改进实验仪器均是常规仪器,且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该实验形象、直观的证明了钠和水反应的两种产物,对学生记忆该反应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有很大的帮助。

@#@经过多次实验验证,该实验的成功率较高。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实验改进@#@1、过氧化钠和水的实验@#@课本上该实验是将水滴进装有少量过氧化钠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然后滴加酚酞试液验证生成了氢氧化钠,课本上的实验简单,现象明显,但缺少趣味性。

@#@为了增加趣味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往往是将过氧化钠粉末用脱脂棉包住,再用胶头滴管向棉花团上滴水。

@#@根据理论知识,现象应该是棉花团剧烈燃烧。

@#@原因是水通过棉花和过氧化钠接触并发生反应,放出的热将棉花引燃,产生的氧气又助燃。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滴加的水是先和脱脂棉接触,是先把棉花浸湿的,这样,就算是水和过氧化钠粉末接触发生了反应,湿棉花也不会燃烧起来,也就不会有前面我们所期待的现象,所以这样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低。

@#@ @#@@#@ @#@ @#@ @#@ @#@试想,我们如果让水和过氧化钠充分接触,再利用可燃物作载体,这样该实验的成功率就会加大。

@#@我经过思考和试验,对这个实验有做了如下改进:

@#@@#@ @#@ @#@ @#@ @#@在集气瓶中放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将一小团棉花放进集气瓶中,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反复震荡,这样棉花团里外都可以沾上过氧化钠粉末,拿出棉花团放在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片上,然后用胶头滴管向棉花团上滴一两滴水,水在接触到棉花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过氧化钠粉末,反应开始,棉花团剧烈燃烧。

@#@反应完全后,向剩余物上滴酚酞试液,剩余物上出现红色。

@#@实验这样改进后,增加了趣味性,现象明显,两种产物也得到了验证,该改进实验的成功率很高。

@#@@#@ @#@ @#@

(2)、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教材中对该知识点只有文字说明和化学方程式,无演示实验,对学生而言,显得枯燥无说服力。

@#@在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个实验:

@#@用玻璃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吹气,很快,棉花团就剧烈燃烧起来。

@#@这样做学生很感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吹气可以熄火,但通过这个附加实验他们知道了吹气还可以生火,也就明白了过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

@#@趁热打铁,我给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和产物。

@#@这样,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小实验趣味化了,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但是,在多次的教学中,我发现这个实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验成功率不是太高。

@#@经过分析,我发现,实验不成功是因为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气流量不是太大更不是干燥的,这样带出的水汽将棉花团润湿了,使得实验难以成功。

@#@如果再制取二氧化碳,则麻烦又消耗药品。

@#@有学生提出,想办法让呼出的气体干燥了,实验是不是就成功了?

@#@顺着学生的提醒,我又采取了另一种方案:

@#@用棉花团包住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在一块铁片上,然后在一个干燥管的中间装上适量的CaCl2固体作干燥剂,干燥管的两端放少量的棉花,将干燥管细口一端对准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团,用嘴向干燥管粗口端吹气,这样因为用了干燥剂,就可以保证和过氧化钠接触的二氧化碳是干燥的了,果然,棉花团剧烈燃烧了起来,和预期的效果一样。

@#@ @#@@#@这样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任何污染,省去了制取二氧化碳的麻烦。

@#@@#@以上几个改进实验在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继续探索。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实验原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和条件进行实验改革创新,我们的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实验中几处小小改进@#@1、钠的燃烧。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按课本及参考书中介绍的方法,实验过程中会损坏很多玻璃管或蒸发皿,如选用石棉网,实验后的石棉网也不能再次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为此,在实验中改用铝片做实验器。

@#@具体操作:

@#@把铝片剪成方形,折起四边成小盒状,将一绿豆大小的钠,吸干煤油后放在铝盒中,将小铝盒置于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钠很快便可熔化、燃烧。

@#@本实验现象明显,冷却后取出燃烧后产物,将铝片清洗干净擦干以备后用。

@#@ @#@@#@  2、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

@#@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  3、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取一支大试管,塞入带干燥管的胶塞,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在干燥管里垫一层石棉绒或玻璃丝,往试管内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晶体,再注入少量浓盐酸,立即塞紧带干燥管的胶塞,用一小块硬纸片盖住干燥管口。

@#@高锰酸钾跟盐酸反应产生氯气,当干燥管内投入有滤纸吸干煤油的绿豆大的金属钠。

@#@金属钠在氯气里激烈燃烧,在干燥管里产生大量白烟,这就是氯化钠固体。

@#@如果再向干燥管投入金属钠,金属钠仍在氯气里燃烧。

@#@ @#@本实验不需事先用广口瓶收集氯气,省去了把金属钠放入燃烧匙后,再用酒精灯给金属钠加热这一操作,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  4、降低药品浓度也可达到预期实验目的,对高中课本中的部分实验药品浓度做了以下几点更改:

@#@

(1)在高中分组实验四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将配制的2.0mol/LNaCl溶液改为1.0mol/L,并将NaCl改为食用起,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药品且节省开支,同时也不会改变其实验目的和要求。

@#@

(2)对定性检验剂硝酸银浓度改进,在进行银镜反应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硝酸银浓度、氨水浓度均可由2%降为1%,实验效果依然。

@#@而在高一化学一般离子检验中,硝酸银浓度微量足已。

@#@(3)指示剂浓度的减少,指示剂酚酞、石蕊、甲基橙、品红等特别是酚酞和石蕊。

@#@指示剂变色很灵敏,即使用微量药品也会有明显现象和效果。

@#@(4)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演示实验中硫氰酸钾、三氯化铁溶液的浓度可由0.01mol/L降为0.0005mol/L,1mol/L降为0.5mol/L。

@#@实验药品的浓度改动都会有明显的实验效果。

@#@中学化学实验中降低实验药品浓度的例子很多,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应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消耗和仪器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

@#@@#@  这些实验的改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节约能源、药品原料的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教材中,该实验采用的是铜片与浓硫酸反应。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

@#@演示结束后,未反应的铜片继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既浪费了药品又污染环境。

@#@  @#@我利用一5ml的注射器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  @#@1. @#@用具支试管代替大试管,由支管导出气体。

@#@  @#@2. @#@胶塞选用单孔胶塞,将5ml的注射器插入胶塞。

@#@  @#@3. @#@在注射器的柱塞末端系上一段细铜丝,并在细铜丝的另一端系上一段螺旋状的粗铜丝,用于反应。

@#@  @#@4. @#@反应时,推动注射器柱塞使粗铜丝浸入液面,发生反应。

@#@  @#@5. @#@ @#@反应结束后,拉出注射器柱塞,使铜丝与液体分离,反应即停止。

@#@                                    @#@改进后的优点:

@#@  @#@1.气密性好  @#@5ml的注射器正好与我们常用的玻璃管粗细大小一样,插入单孔胶塞保证了气密性。

@#@  @#@2.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利用推拉柱塞控制铜丝,完全自我操纵反应,做到收放自如。

@#@  @#@3.简单方便,效果明显。

@#@@#@二.氢气、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实验改进@#@教材所给的是点燃的镁条来引发反应,但在实际操作往往需要好几根镁条才能引发反应,反应不容易控制,可做如下改进:

@#@将镁粉与氯酸钾混合物(体积比约为1:

@#@3)分别研磨混匀,置于燃烧匙,在距充满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的塑料集气瓶(为确保安全,可食盐水润湿的滤纸代替玻璃片)5~10cm处,加热半分钟左右,镁粉与氯酸钾剧烈反应,发出的强光可使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立刻反应进而爆炸。

@#@做该实验时的集气瓶必须洁净,尤其是集气瓶内不能沾有磷等杂质,否则氢气、氯气一经混合会立刻爆炸。

@#@@#@三.关于焰色反应的实验改进@#@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殊颜色的反应。

@#@其反应中:

@#@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Cu绿色。

@#@如果实验现象明显的话,那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画面。

@#@可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原实验操作是:

@#@@#@①用盐酸浸洗铂丝@#@②把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与火焰颜色相同@#@③用铂丝蘸取待测溶液@#@④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并观察颜色@#@由于铂丝或铁丝的表面积比较少,加上亮度的问题,所以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如果酒精灯的酒精质量比较好的话,则学生可能连火焰都看不出来。

@#@@#@针对上述问题,所以对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用蒸发皿装上少量的KCl晶体、Na2CO3粉末、CuSO4晶体(或其它金属化合物,最好是可溶性的),然后滴加适量的75%的酒精进行溶解,然后分别进行点燃,且一边加热一边搅拌。

@#@此时,即可看到很明显的焰色。

@#@@#@四.Na2O2与CO2的反应的实验改进。

@#@@#@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必须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实验条件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使化学实验教学上升一个新台阶。

@#@@#@1.次氯酸漂白性实验改进@#@ @#@若按照材上所给的来做,所需的药品、仪器较多,反应时间过长,繁琐,可作如下改进:

@#@@#@ @#@取一长条状的有色纸条(最好是皱纹纸,接触面积较大),将纸条的下端蒸馏水润湿(上端保持干燥),然后将整个纸条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很快就可以观察到纸条下端湿润部分褪色,上端干燥部分没有变化。

@#@说明具有漂白性的是次氯酸而非氯气。

@#@@#@ @#@2.氢气、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实验改进@#@材所给的是点燃的镁条来引发反应,但在实际操作往往需要好几根镁条才能引发反应,反应不容易控制,可做如下改进:

@#@将镁粉与氯酸钾混合物(体积比约为1:

@#@3)分别研磨混匀,置于燃烧匙,在距充满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的塑料集气瓶(为确保安全,可食盐水润湿的滤纸代替玻璃片)5~10cm处,加热半分钟左右,镁粉与氯酸钾剧烈反应,发出的强光可使氢气、氯气混合气体立刻反应进而爆炸。

@#@做该实验时的集气瓶必须洁净,尤其是集气瓶内不能沾有磷等杂质,否则氢气、氯气一经混合会立刻爆炸。

@#@生活中的手工制作===@#@ @#@ @#@ @#@3.氯气与金属钠反应实验改进@#@ @#@ @#@ @#@材所给的实验现象明显,但缺乏趣味性。

@#@笔者在学用的是如下的:

@#@@#@ @#@ @#@ @#@ @#@取一大块金属钠,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镊子夹好钠块后置于充满氯气的集气瓶的上方,然后锉刀来回锉动钠块,当锉下的钠屑落入集气瓶与氯气接触时,便产生耀眼跳跃的火花,同时伴有清脆的炸裂声,大量的白色NaCl烟粒会弥漫整个集气瓶。

@#@@#@ @#@ @#@ @#@4.验证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改进@#@ @#@ @#@ @#@材的实验是通过Na2S2O3与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沉淀的快慢来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这种对比性不好,得到沉淀的快慢不容易观察。

@#@在学当笔者采的是:

@#@@#@取两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的相同部位贴上事先写有“+”记号的纸条(使学生能透过试管看到“+”),向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Na2S2O3溶液,然后试管分别加入同体积0.1mol/l、1mol/l的稀硫酸,提示学生观察那个试管“+”记号先变得模糊。

@#@这种实验更容易观察,得到结论很直观。

@#@DIR创意设5.实验室制乙炔改进@#@实验室制取乙炔电石与水反应,因该反应过于剧烈,故常饱和食盐水来代替水与电石反应,实际上这种得到的乙炔气流仍然很快,不平稳。

@#@笔者尝试酒精与水按体积比为1:

@#@1的混合物来代替水与电石反应,反应速率显著减小,得到的乙炔气流比较平稳,做其它相关实验时效果较好。

@#@@#@ @#@ @#@6.酯类水解实验改进@#@ @#@ @#@现行的高新材,在处理乙酸乙酯水解演示实验时,气味变化来说明酯的水解程度,这种很不科学,学生参与性差,而且不容易观察,说服力不强,可作如下改进:

@#@@#@ @#@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溶有碘单质的乙酸乙酯(溶液呈棕黄色),再向三支试管分别加入6ml蒸馏水、6ml稀NaOH溶液、6ml稀硫酸(试管分层,上层为棕黄色),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可以观察到第一支试管酯层始终没有变化(忽略酯的挥发);@#@第二支试管酯层很快消失;@#@第三支试管酯层缓慢消失。

@#@这种容易现象观察,学生都可以参与其。

@#@..手工小制作@#@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三例@#@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三例广西凌云县中学陆英麟533100一、氯化铵分解高中化学课本中,氯化铵的加热分解,是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铵晶体,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氯化铵加热,片刻后,在试管口就观察到有白色的氯化铵固体生成。

@#@这个实验不足之处,未能检验出氯化铵的分解产物。

@#@我作如下改进:

@#@

(一)实验操作1.取两支Y型三通管,在一支三通管的导管装入约0.5克NH4Cl晶体,管口用湿棉花团塞紧。

@#@两支叉管分别装入碱石灰粉末和吸有浓硫酸的石棉绒。

@#@另一支三通管的两支叉管分别放入湿酚酞试纸(或湿红色石蕊试纸)和湿蓝色石蕊试纸。

@#@用胶管把两支叉管连接,装有碱石灰的叉管与放有酚酞试纸的叉管相连,装吸有硫酸石棉绒的叉管与放有蓝色石蕊试纸的叉管相连。

@#@用细线把连接的两支三通管吊挂在铁架台上,装有碱石灰的叉管在上面,装吸有硫酸石棉绒的叉管在下面。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1.NH4Cl2.棉花团3.碱石灰4.石棉H2SO45.酚酞试纸6.蓝色石蕊试纸2.用酒精灯小火给氯化铵加热,几分钟后,酚酞试纸变红色(或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另一三通管口有少量白烟。

@#@

(二)现象解释:

@#@当小火给NH4Cl@#@1铝热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铝热反应实验装置1.1实验用品和材料2g氧化铁和铝粉的混合物(质量比5∶2)、氯酸钾、无水乙醇、粉笔1支、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带铁夹的铁架台、盛细沙的蒸发皿、磁铁、火柴、小刀。

@#@1.2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小刀在干粉笔上挖宽约0.5cm、深约0.3cm的浅槽后,将粉笔浸泡于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

(2)用镊子取出浸透乙醇的粉笔于玻璃片上,用药匙把2g混合好的铝热剂平铺在粉笔槽中,上面再铺少许氯酸钾。

@#@(3)将盛药品的粉笔倾斜固定在铁夹上,并在下方放置盛细沙的蒸发皿。

@#@(4)用火柴点燃粉笔,大约十几秒后,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熔融物落入细沙中,待冷却后,可以用磁铁吸引。

@#@1.3改进后的优点

(1)药品用量减少,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演示时不会对前排学生构成事故威胁;@#@同时,也能将其引入到学生分组实验中,便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

(2)由于没有使用镁条和滤纸折成的漏斗,所以没有镁条燃烧的强光和滤纸烧糊这些无关现象的干扰,便于学生观察和记忆。

@#@2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2.1实验用品无水乙醇@#@巧用针筒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常见的针筒,又称医用注射器,具有可测、可控、密封、微型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改进高中化学实验。

@#@如今,高中化学实验的发展面临着微型化、绿色化、课堂化的转变,针筒实验可以大大精简实验装置,减少反应产物对环境以及操作者的危害,同学们也可以利用针筒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微型实验在高中课堂上的广泛推广更能深入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1实验一电解水的实验1.1电解水的实验有三个要求①验证水电解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②验证氢气;@#@③验证氧气。

@#@1.2原实验装置的缺点电解水实验的原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使用玻璃器皿排水法收集气体,此法装置复杂,操作繁琐,不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1.3改进后装置的优点自制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利用针筒作为收集气体的器皿,不仅取材方便,一次性针筒可以随处买到,而且小巧灵活,针筒的个头小巧,在自制的容器内可以灵活取用。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针筒的外壁上有刻度,从而可以读取实验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来验证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图1图22实验二氯水的光照实验高中实验中氯水的光照实验如图3所示,在实际操作中虽能验证氯水光照后分解产生氧气,但存在不足:

@#@①操作易漏液,(3.3.1Na2O2与H2O和CO2的反应的改进@#@

(1)原课本实验方法[3]@#@ @#@ @#@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纳的化合物》中,关于Na2O2与H2O和CO2的反应。

@#@@#@ @#@ @#@ @#@ @#@ @#@ @#@ @#@ @#@ @#@2Na2O2 @#@ @#@ @#@+ @#@ @#@2H2O @#@ @#@= @#@4NaOH @#@ @#@+ @#@O2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2Na2O2 @#@ @#@ @#@+ @#@ @#@ @#@ @#@ @#@2CO2 @#@ @#@ @#@ @#@ @#@= @#@2Na2CO3 @#@ @#@ @#@+ @#@O2 @#@ @#@ @#@ @#@ @#@ @#@ @#@ @#@ @#@ @#@ @#@ @#@ @#@B@#@ @#@ @#@ @#@对反应A的演示实验,如据教材所述,用脱脂棉包住0.2gNa2O2,再滴加几滴水,滴加的水常常将脱脂棉浸湿,实验难以成功。

@#@对反应B,教材只讲述反应原理,并无实验演示,缺乏说服力。

@#@@#@

(2)改进后的实验方法@#@①实验仪器:

@#@镊子,滴管,60mL广口瓶,长直角玻璃管。

@#@@#@②药品:

@#@Na2O2,H2O,脱脂棉。

@#@@#@③改进后实验步骤:

@#@取一个容量为60mL的广口瓶,往其中装入少量的过氧化钠,取2小团蓬松的脱脂棉,放在广口瓶中反复摇动,使脱脂棉表面沾满Na2O2粉末。

@#@用镊子夹取一小团沾满Na2O2的脱脂棉,悬空,用胶头滴管滴加1~2滴水,脱脂棉即燃烧。

@#@用镊子夹取另一团沾满Na2O2的脱脂棉,同样悬空,用长吸管的一端接触脱脂棉,另一端含在口中,然后向脱脂棉吹气,即可观察到脱脂棉燃烧。

@#@@#@④解释:

@#@Na2O2沾满脱脂棉表面,相互充分接触,当滴加1~2滴水时,水立即与Na2O2反应而避免将棉花浸湿,放出的热量立即使干燥的脱脂棉燃烧。

@#@产生的热量、水蒸气、CO2与Na2O2继续反应,促进脱脂棉燃烧。

@#@用口吹气,即提供CO2,与脱脂棉表面的Na2O2反应,放出的热量立即使干燥的脱脂棉点燃,产生的CO2进一步与Na2O2反应,放出O2促进脱脂棉燃烧。

@#@@#@ @#@(3)改进后的优点@#@ @#@ @#@所用仪器少;@#@操作步骤简单可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直观安全;@#@易成功等。

@#@@#@3.3.2次氯酸褪色实验的改进@#@

(1)原课本实验方法[4]@#@ @#@ @#@ @#@高一化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氯";i:

9;s:

24615: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测试题1@#@一、选择题@#@1.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变化是()@#@A.形成四分体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同源染色体分离D.着丝点一分为二@#@2.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不同之处是()@#@A.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的是普通的有丝分裂B.卵细胞不经过变态阶段@#@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时期不同D.一个卵原细胞能形成两个次级卵母细胞@#@3.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它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A.2对4条B.4对8条C.8条D.4条@#@4.等位基因是指()@#@A.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B.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D.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同一位置上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5.一男子把X染色体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A.B.C.D.0@#@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细胞中只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B.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性染色体@#@C.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生殖细胞中含有成对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7.下列关于果蝇的叙述正确的是()@#@A.雌果蝇体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一定有Y染色体@#@C.雌果蝇产生的卵中有两条X染色体D.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两条Y染色体@#@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来源相同,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B.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C.减数分裂时能配对联会在一起的两条染色体@#@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必须分离的两条染色体@#@9.如图所示的细胞正处于()@#@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有丝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中期@#@10.在某动物的卵细胞核中,DNA的质量为Ag,那么在有丝分裂前期时,其体细胞细胞核中DNA质量为()@#@A.4AgB.8AgC.AgD.2Ag@#@11.下图表示某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示意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图示是()@#@@#@12.社会调查中发现,人类性别的比例为男︰女=1︰1,下列哪项叙述与该比例形成无关()@#@A.男性产生两种含有不同性染色体的精子,且数量相等B.女性产生两种含有不同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且数量相等@#@C.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D.受精卵中含性染色体XX和XY的两种类型比例相等@#@13.一个患先天聋哑的女性(其父为血友病患者)与一正常男性(其母为先天聋哑患者)婚配。

@#@这对夫妇生出先天聋哑和血友病两病兼发患者的概率是()A.B.C.D.@#@1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又兼有色盲症的男孩和一个正常的女孩,问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纯合子的概率是()A.B.C.D.@#@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生物的性状和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②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雄性个体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Y;@#@雌性个体为纯合子,基因型为XX@#@③人体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④女孩若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一定是由父亲遗传来的@#@⑤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隔现象@#@⑥色盲患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A.①③⑤B.③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⑥@#@二、非选择题@#@1.完成表格内容。

@#@@#@父@#@母@#@子@#@女@#@正常@#@正常@#@正常@#@携带者@#@正常@#@色盲@#@色盲@#@正常@#@色盲@#@携带者@#@色盲@#@色盲@#@2.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雄雌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__。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窄叶个体各半时,则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若后代性别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的正常色觉(B)对色盲(b)为显性,正常肤色(A)对白化(a)呈显性。

@#@如图是一个白化病和色盲病的遗传系谱,请回答下列问题。

@#@@#@@#@

(1)1号、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号是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和4号婚配后生育先天性白化且色盲的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3号和4号夫妇的基因型,从理论上推测正常子女与患病子女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不考虑肤色,11号与12号若婚配,生育色盲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如果不考虑色觉,11号与12号婚配后生育白化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此图示为减数分裂的__________阶段。

@#@@#@

(2)按编号有哪几条染色体__________。

@#@@#@(3)写出同源染色体的标号______________。

@#@@#@(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要分离的染色体是__________。

@#@@#@(5)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可能形成的染色体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下图为某动物精巢内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的曲线图(1为精原细胞的分裂间期)。

@#@请根据图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2~4时期的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细胞有@#@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

(2)图中8时期,是减数分裂的________期,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

@#@@#@(3)图中4发展到5时期,染色体数目发生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分裂最终完成后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测试题2@#@@#@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等位基因一般位于(  )@#@A.DNA的两条链上B.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上@#@C.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  )@#@A.有丝分裂过程中B.受精作用过程中C.减数分裂过程中D.个体发育过程中@#@3.下列个体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A.RRDdFF与rrDdffB.RrDDff与RrddFFC.rrddFF和RRddffD.RrDdFf和rrddff@#@4.基因型为AaB的绵羊,产生配子的名称和种类是(  )@#@A.卵细胞 XAB、XaBB.卵细胞 AB、aBC.精子 AXB、AY、aXB、aYD.精子 AB、aB@#@5.图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和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A.1和3B.2和4C.1和3或2和4D.1和4或2和3@#@6.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的数量之比为2:

@#@1:

@#@2的细胞分裂时期是(  )@#@A.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无丝分裂中期和有线分裂中期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7.下图中不正确的是(  )@#@A.杂合子豌豆连续自交,其纯合子的比例的变化@#@B.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C.细胞有丝分裂中DNA含量的变化@#@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8.在人的下列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中期B.白细胞C.红细胞D.卵细胞@#@9.既不具有同源染色体又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动物细胞是(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卵细胞D.刚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10.用下列哪种结构作为实验材料,既可看到比体细胞多一倍染色体的细胞,又可看到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的细胞(  )A.小鼠早期胚胎B.小鼠精巢C.小鼠肿瘤细胞D.小鼠子宫细胞@#@11.10个初级卵母细胞和5个初级精母细胞如果全部发育成熟,受精后最多能产生的新个体的数目是(  )@#@A.5个B.10个C.15个D.20个@#@12.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它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A.2种B.4种C.8种D.16种@#@13.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决定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时期发生在(  )@#@A.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B.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中期@#@14.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15.如图所示人类家系图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X染色体显性遗传D.X染色体隐性遗传@#@16.已知芦花鸡基因B在性染色体上,对非芦花鸡基因b是显性,为了尽早而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A.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B.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C.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D.非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17.处于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各不相同,该细胞可能是(  )@#@A.体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C.卵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18.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D.体细胞(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19.下图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病的家系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Ⅲ1的致病基因是由(  )@#@A.Ⅰ1遗传的B.Ⅰ2遗传的C.Ⅰ3遗传的D.Ⅰ4遗传的@#@20.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请计算出Ⅱ2与Ⅱ3子女的发病概率是(  )@#@A.B.C.1D.@#@21.蜜蜂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受精卵发育成的。

@#@蜜蜂的体色,褐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则F1的体色将是(  )@#@A.全部褐色B.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C.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D.褐色:

@#@黑色=3:

@#@1@#@22.下列男性身体内的细胞中,有可能不含Y染色体的是(  )@#@A.精原细胞B.肝细胞C.脑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2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可能与性别有关@#@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XY型生物的体细胞内如果含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24.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则F2中(  )@#@A.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12种B.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的父方@#@C.雌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D.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比例为3:

@#@1@#@25.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X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伴性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Y染色体上有很少X染色体上基因的等位基因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现象@#@26.有人在不同的温度下培育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棒眼果蝇,统计发育出来的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结果如下:

@#@@#@温度(℃)@#@15@#@20@#@25@#@30@#@雌棒眼果蝇复眼的小眼数(个)@#@214@#@122@#@81@#@24@#@雄棒眼果蝇复眼的小眼数(个)@#@270@#@160@#@121@#@74@#@上述实验表明,棒眼果蝇在发育过程中(  )@#@A.温度和性别影响了基因的转录B.温度和性别对复眼中的小眼数目是有影响的@#@C.影响小眼数目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D.温度和性别都是影响小眼数目的根本因素@#@27.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A.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B.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C.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D.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28.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

@#@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

@#@1B.9:

@#@3:

@#@3:

@#@1C.4:

@#@2:

@#@2:

@#@1D.1:

@#@1:

@#@1:

@#@1@#@29.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

@#@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

@#@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A.3种;@#@9:

@#@6:

@#@1B.4种;@#@9:

@#@3:

@#@3:

@#@1C.5种;@#@1:

@#@4:

@#@6:

@#@4:

@#@1D.6种;@#@1:

@#@4:

@#@3:

@#@3:

@#@4:

@#@1@#@30.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

@#@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11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

@#@@#@

(1)染色体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并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性和________。

@#@@#@

(2)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________存在,基因也是成________存在。

@#@在配子中成对的染色体只有________,成对的基因只有________。

@#@@#@(3)体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

@#@体细胞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__,一个来自________。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

@#@@#@32.(11分)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________。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__。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1分)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_。

@#@@#@(3)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

@#@@#@②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

@#@@#@34.(11分)果蝇是进行遗传实验的良好材料,现有三管果蝇,每管中均有红眼和白眼(相关基因为B和b),且雌雄分别为不同眼色。

@#@各管内雌雄果蝇交配后的子代情况如下:

@#@@#@A管:

@#@雌雄果蝇均为红眼;@#@@#@B管:

@#@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为白眼;@#@@#@C管:

@#@雌雄果蝇均是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

@#@@#@请分析回答:

@#@@#@

(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果蝇眼色的遗传方式,应选________管的亲代果蝇进行杂交。

@#@@#@

(2)A、B、C三个试管中亲代白眼果蝇的性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三个试管中红眼果蝇全部是灰身纯系,白眼果蝇全部是黑身纯系,F1无论雌雄都表现为灰身。

@#@同时考虑体色和眼色的遗传,B管果蝇交配产生的F1自由交配后,后代的表现型中灰身红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

@#@@#@35.(11分)已知家兔的黑毛与褐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养兔厂中,家兔是随机交配的,黑毛的个数与褐毛的个数相等。

@#@请利用杂交方法,探究其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关系(假设无突变发生)。

@#@@#@

(1)简述如何运用杂交方法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得出结论。

@#@@#@

(2)若已知黑毛(A)对褐毛(a)呈显性,请探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遗传图解并说明推断过程。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测试题3@#@一、选择题@#@1.四分体是指()@#@A.细胞核中含有四条染色体B.细胞核中含有四条同源染色体@#@C.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体D.联会后同源染色体中四条染色单体的总称@#@2.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3.性染色体存在于()A.体细胞B.精子C.卵细胞D.以上都有@#@4.人类的性别可由精子类型决定,这是因为它含有()@#@A.X染色体B.Y染色体C.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D.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5.基因型为Bb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B与B、b与b和B与b的分开,分别发生在()@#@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④精细胞变形成为精子@#@A.①②③B.③③②C.②②②D.②③④@#@6.A和a为控制果蝇体色的一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该等位基因分离的细胞是()@#@A.初级精母细胞B.精原细胞C.初级卵母细胞D.卵原细胞@#@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双亲正常,子女就不会有遗传病B.母亲患白化病,儿子也患白化病@#@C.母亲色盲,儿子都是色盲D.父亲色盲,儿子都是色盲@#@8.下图为某家系遗传病的遗传图解,该病不可能是()@#@注:

@#@@#@正常男性@#@正常女性@#@患病男性@#@患病女性@#@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9.下列有关X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正常女性体细胞内有两条X染色体B.正常男性体细胞内有一条X染色体@#@C.X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D.黑猩猩等哺乳动物也有X染色体@#@10.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

@#@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A.B.C.D.@#@11.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D.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12.下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Ⅲ-9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正常。

@#@Ⅲ-9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来自于()A.Ⅰ-1B.Ⅰ-2C.Ⅰ-3D.Ⅰ-4@#@Ⅰ@#@Ⅱ@#@Ⅲ@#@正常男@#@正常女@#@色盲男@#@色盲女@#@1@#@2@#@3@#@4@#@5@#@6@#@7@#@8@#@9@#@10@#@二、非选择题@#@1.下图是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图______________。

@#@@#@

(2)处于四分体阶段的是图_______________。

@#@@#@(3)图A细胞内染色体为________个、染色单体为_______个、DNA分子数为_______个。

@#@@#@2.下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A@#@B@#@b@#@a@#@③@#@④@#@①@#@②@#@

(1)图中A和a称为。

@#@@#@

(2)图中①和②叫做。

@#@@#@(3)该细胞产生的配子有种,比例为。

@#@@#@(4)该生物测交,后代有种表现型,其中与该生物不同的类型有种,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5)该生物自交,后代有种基因型,种表现型。

@#@表现型比为。

@#@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

@#@@#@(6)该生物与aaBB个体相交,后代表现型有种,比例为。

@#@@#@3.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该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杂交等手段使小鼠体内的某一基因失去功能,以研";i:

10;s:

2892:

"《生物必修一》《生物必修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走近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5、细胞中的无机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的增殖@#@*2、细胞的分化@#@*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4、细胞的癌变@#@*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基因在染色体上@#@*3、伴性遗传@#@*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DNA分子的结构@#@*6、DNA的复制@#@*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3、遗传密码的破译@#@*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染色体变异@#@*3、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通过激素的调节@#@*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4、免疫调节@#@*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3、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i:

11;s:

4059:

"高中生物从性遗传试题的多维度思考@#@性相关遗传(sex-relatedingeritance)是指和性别相关连的遗传现象,高中阶段常见的包括伴性遗传、从性遗传两者各有特点。

@#@@#@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是否受外界环境影响@#@举例@#@伴性遗传@#@性染色体,其遗传特征决定于性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否@#@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

@#@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果蝇的白眼等);@#@@#@Y染色体遗传(如:

@#@鸭蹼病,外耳道多毛)。

@#@@#@从性遗传@#@常染色体@#@受性激素等外界作用,从性遗传性状虽可在两性中表现,但在两性中的发生频率及杂合子基因型在不同性别中的表型是不同的,@#@山羊的有角和无角;@#@人类头发的早秃;@#@遗传性草酸尿石症;@#@先天性幽门狭窄;@#@@#@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遗传性肾炎;@#@色素失调症等@#@例题:

@#@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为A、a,雄性中有黄色和白色,而雌性中都是白色,控制触角类型的基因为B、b,触角有棒形和正常,且雄性和雌性中都有棒形触角和正常触角。

@#@请根据下表三组杂交组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亲本@#@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F1)@#@性别@#@黄色棒形@#@黄色正常@#@白色棒形@#@白色正常@#@组合一@#@白色正常♀@#@♀@#@1/2@#@1/2@#@黄色棒形♂@#@♂@#@3/8@#@3/8@#@1/8@#@1/8@#@组合二@#@白色正常♀@#@♀@#@1/4@#@3/4@#@白色正常♂@#@♂@#@1/8@#@3/8@#@1/8@#@3/8@#@组合三@#@白色棒形♀@#@♀@#@1@#@黄色正常♂@#@♂@#@1@#@

(1)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根据组合______可确定其显隐性。

@#@@#@

(2)让组合二F1中的白色正常雄性个体与白色棒形雌性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雄性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组合三亲本中的雄性个体与组合一亲本的雌性个体杂交,@#@若后代中雄性个体黄色:

@#@白色=3:

@#@1,则组合三亲本中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若后代中雄性个体全为黄色,则组合三亲本中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解析:

@#@

(1)根据菜粉蝶体色雄性中有黄色和白色,而雌性中都是白色,很容易想到菜粉蝶体色为伴性遗传。

@#@假设菜粉蝶体色为伴性遗传,@#@则@#@所以判断菜粉蝶体色为伴性遗传是错误的;@#@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

@#@且触角有棒形和正常,雄性和雌性中都有棒形触角和正常触角。

@#@@#@则控制菜粉蝶体色和触角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

@#@@#@由此推断出组合一@#@组合二@#@组合三@#@

(2)解题方法一:

@#@常规法@#@所以,表现型相同的分类合并得:

@#@黄色正常:

@#@黄色棒形:

@#@白色正常:

@#@白色棒形=2:

@#@1:

@#@6:

@#@3@#@解题方法二:

@#@配子法@#@则黄色正常:

@#@黄色棒形:

@#@白色正常:

@#@白色棒形=2:

@#@1:

@#@6:

@#@3@#@解题方法三:

@#@遗传平衡定律@#@白色正常雄性个体与白色棒形雌性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基因频率不变。

@#@@#@则黄色正常:

@#@黄色棒形:

@#@白色正常:

@#@白色棒形=2:

@#@1:

@#@6:

@#@3@#@(3)若让组合三亲本中的雄性个体(A_BB)与组合一亲本的雌性个体(AaBb)杂交,@#@若后代中雄性个体黄色:

@#@白色=3:

@#@1,则判断组合三雄性个体(AaBB),根据子代表现型推出组合三亲本中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中雄性个体全为黄色,则判断组合三雄性个体(AABB),根据子代表现型推出组合三亲本中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答案:

@#@

(1)常一@#@

(2)黄色正常:

@#@黄色棒形:

@#@白色正常:

@#@白色棒形=2:

@#@1:

@#@6:

@#@3@#@(3)AAbbAAbb或Aabb或aabb@#@";i:

12;s:

29618: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要点: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的结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

@#@结构通式如下:

@#@@#@NH2—CH—COOH@#@|@#@R@#@2.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

@#@脱水缩合。

@#@即: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NH-CO-.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由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蛋白质的功能:

@#@a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如头发,肌肉,羽毛。

@#@B催化功能,如酶c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d信息传递功能,如胰岛素e免疫功能,如抗体。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

@#@核酸分为两类:

@#@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分布: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糖类的种类:

@#@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二糖:

@#@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常见的有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多糖:

@#@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的糖,常见的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糖类的作用: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脂质的种类:

@#@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的作用:

@#@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起到保温的作用,如鲸鱼,海豹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如企鹅。

@#@磷脂的作用:

@#@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物质包括:

@#@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中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6.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例如:

@#@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7.水有两种存在形式:

@#@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的作用:

@#@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的作用:

@#@构成细胞中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如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缺钙会抽搐,缺碘,大脖子病;@#@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1.2细胞的结构@#@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a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b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

@#@C魏尔肖补充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如细菌的结构有:

@#@鞭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绝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生物。

@#@蓝藻的结构有: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此外还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分子。

@#@不同点:

@#@原核细胞内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有拟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3.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是流动的。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是可以运动的。

@#@(见书本68页图4-6)@#@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具体选择透过性:

@#@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

@#@@#@生物膜系统: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功能:

@#@a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C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4.线粒体: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具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少量DNA,RNA;@#@叶绿体: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具有双层膜,有基粒(类囊体垛叠成),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少量DNA,RNA。

@#@核糖体: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内质网:

@#@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溶酶体:

@#@是“消化车间”。

@#@细胞器之间是协调配合的:

@#@例如: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线粒体供能。

@#@(见书本45,46页的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图)@#@5.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核仁和核孔。

@#@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3细胞的代谢@#@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

@#@小肠吸收葡萄糖,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的特点:

@#@不需要消耗能量,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

@#@主动运输的特点:

@#@既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也需要载体。

@#@(见书本71页图4-7和72页图4-8)@#@2.细胞代谢的概念: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酶:

@#@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所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和PH.酶的作用:

@#@催化作用,同无极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4.ATP:

@#@中文名:

@#@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

@#@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是高能磷酸键。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ATP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水解,所以脱离下来,形成游离的磷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ATP就转化成ADP。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形成ATP.特点:

@#@这种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见书本89页图5-6)@#@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因此,可以形象的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5.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上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过程:

@#@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

@#@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见书本93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相同点:

@#@都有丙酮酸这一中间产物;@#@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都释放能量。

@#@不同点:

@#@a进行场所不同:

@#@有氧呼吸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

@#@无氧呼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有氧呼吸需要氧气,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c分解产物不同,有氧呼吸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是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

@#@D释放能量不同:

@#@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花盆里的土壤要及时松土透气;@#@稻田要定期排水;@#@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纱布;@#@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种子储存时要干燥,低温;@#@水果保鲜,温度零度以上低温。

@#@@#@6.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在阳光照射下才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

@#@他把绿叶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得营养物质。

@#@然后,一半叶片曝光,另一半遮光。

@#@用碘蒸汽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不变色。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1941年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卡尔文证明了二氧化碳中得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得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见书本101页到102页)@#@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

@#@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作用: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光合作用的过程:

@#@a光反应阶段:

@#@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第一步:

@#@水在光下发生分解,生成氧气和【H】;@#@第二步:

@#@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DP与磷酸基团发生反应生成ATP.B.暗反应阶段: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第一步:

@#@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两分子C3。

@#@第二步: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类。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N,P,Mg)等。

@#@(见书本103页图5-15)@#@1.4细胞的增殖@#@1.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的意义:

@#@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

@#@过程:

@#@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前期:

@#@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B中期:

@#@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C后期:

@#@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样,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级。

@#@D末期: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细丝,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见书本113页图6-3)@#@有丝分裂的意义: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直接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1.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如果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使多细胞生物体中得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体细胞内含有本生物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

@#@@#@3.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减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实验部分:

@#@@#@1.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三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四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

@#@@#@2.显微镜的使用: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此时,调节细准焦螺旋。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作用:

@#@有助于研磨的充分;@#@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作用:

@#@溶解色素。

@#@结果:

@#@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也就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步骤: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进行。

@#@解离时候已经杀死植物细胞,所以看不到动态的过程。

@#@观察时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在视野中看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2.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

@#@实验方法:

@#@假说—演绎法.处理方法: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全是高茎的.用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而且比例接近于3: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如纯种高茎豌豆:

@#@DD,纯种矮茎豌豆,dd.子一代就是Dd.c.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和是随机的。

@#@验证方法:

@#@测交法。

@#@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是1:

@#@1.分离定律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见书本第5页图1-5和第7页图1-6.)@#@3.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都是黄色圆粒,子一代自交,子二代有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比例接近于9:

@#@3:

@#@3:

@#@1.(见书本第10页图1-8)@#@验证方法:

@#@测交法。

@#@让子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结果后代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比例接近于1:

@#@1:

@#@1:

@#@1.(见书本第10页图1-9).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有关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

@#@等位基因: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5.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一定是色盲。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遗传特点: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2遗传的细胞基础@#@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特征: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得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第二次分裂特征:

@#@染色体不在复制。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的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

@#@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详见课本23页“模型建构”。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减一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得同源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随后,各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

@#@不久,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再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见书本第17页图2-2)@#@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与精子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一和减二,形成卵细胞。

@#@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

@#@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二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在减一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成为两个极体。

@#@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三个极体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见书本第20页图2-5)@#@4.受精作用:

@#@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在进入。

@#@不久后,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这样,受精卵中得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得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3遗传的分子基础@#@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的实验:

@#@亲本:

@#@红眼雌果蝇(XWXW),白眼雄果蝇(XwY),子一代:

@#@无论雌雄全是红眼:

@#@红眼雌:

@#@XWXW,红眼雄:

@#@XWY.子一代中雌雄交配:

@#@子二代:

@#@红眼雌:

@#@XWXW,XWXw红眼雄:

@#@XWY,白眼雄:

@#@XwY.(见书本第29页图2-10)@#@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R型菌无毒,S型菌有毒。

@#@格里菲斯的实验: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书本43页图3-2)艾弗里的实验:

@#@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

@#@只有加入DNA,R型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见书本44页图3-3)。

@#@实验证明: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证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见书本第45页图3-6).@#@4.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某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IV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RNA.@#@5.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主要特点:

@#@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见书本第49页图3-11).DNA分子中得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点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DNA分子的复制:

@#@概念: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过程:

@#@开始时,DNA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双链解开,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条件: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7.遗传信息的转录:

@#@概念: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过程:

@#@第一步:

@#@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解开,碱基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的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碱基互补时,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见课本63页图4-4)@#@8.遗传信息的翻译:

@#@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得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过程:

@#@详见课本第66页图4-6.@#@9.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一: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

@#@豌豆的皱粒,人的白化病。

@#@二: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

@#@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0.中心法则的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RNA的逆转录过程。

@#@@#@2.4生物的变异@#@1.基因重组:

@#@概念:

@#@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例如: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

@#@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原因:

@#@外部因素:

@#@物理因素:

@#@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

@#@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内部因素:

@#@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特点:

@#@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

@#@意义:

@#@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诱变育种:

@#@原理:

@#@基因突变。

@#@应用:

@#@“黑农五号”大豆,高产青霉菌株等。

@#@@#@3.染色体结构变异:

@#@有四种:

@#@a缺失,如果蝇的缺刻翅;@#@b重复,如果蝇的棒状眼c易位,如夜来香和d倒位。

@#@@#@4.染色体组:

@#@细胞中得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i:

13;s:

20805:

"@#@高考中生物科常见错别字归纳@#@一、容易写错的@#@序号@#@概念@#@教材模块@#@教材页码@#@典型错例@#@1@#@酶@#@霉@#@2@#@收缩@#@宿@#@3@#@效应器@#@映@#@4@#@线粒体@#@细、绿@#@5@#@裂解@#@离@#@6@#@质壁分离@#@裂@#@7@#@有丝分裂@#@离@#@8@#@胰岛素@#@倒@#@9@#@核移植@#@殖@#@10@#@竞争@#@竟@#@11@#@逐级递减@#@遂节@#@12@#@嫁接@#@稼@#@13@#@噬菌体@#@饲@#@14@#@载体@#@裁@#@15@#@免疫@#@兔@#@16@#@突触@#@出@#@17@#@获取@#@起@#@18@#@目的@#@地@#@19@#@显隐性@#@现@#@20@#@鉴定@#@签@#@21@#@有性生殖@#@限@#@22@#@放射性@#@线@#@23@#@蓝色@#@兰@#@24@#@演替@#@影@#@25@#@反射弧@#@孤@#@26@#@孢子@#@包@#@27@#@终止子@#@忠、综@#@28@#@聚合酶@#@集@#@29@#@解旋酶@#@旅、施@#@30@#@内质网@#@类织网@#@31@#@双缩脲试剂@#@一@#@18@#@尿@#@32@#@斐林试剂@#@一@#@18@#@非、菲@#@33@#@橘黄色@#@一@#@19@#@桔@#@34@#@肽键@#@一@#@22@#@健@#@35@#@氨基酸@#@一@#@20@#@安@#@36@#@核苷酸@#@一@#@28@#@甘@#@37@#@甲基绿吡罗红@#@(pǐluó@#@hó@#@ng)@#@一@#@26@#@比、啰@#@38@#@噬菌体(shì@#@jūntǐ)@#@二@#@44@#@筮 饲@#@39@#@健那绿@#@一@#@47@#@建@#@40@#@囊泡@#@一@#@49@#@曩 @#@41@#@磷脂@#@一@#@66@#@酯@#@42@#@流动镶嵌模型@#@一@#@68@#@襄 欠、形@#@43@#@三磷酸腺苷@#@一@#@88@#@甘@#@44@#@嵴@#@一@#@90@#@脊@#@45@#@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一@#@92@#@射、芬、兰 @#@46@#@酸性重铬酸钾@#@一@#@92@#@络、洛、咯@#@47@#@丙酮酸@#@一@#@93@#@铜@#@48@#@类囊体薄膜@#@一@#@99@#@内@#@49@#@化能合成作用@#@一@#@105@#@和 @#@50@#@纺锤体@#@一@#@112@#@捶、垂@#@51@#@酪氨酸酶@#@一和二@#@122/69@#@洛@#@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二@#@2@#@授@#@异花传粉@#@二@#@3@#@义 @#@红绿色盲症@#@二@#@33@#@征 @#@噬菌体@#@二@#@44@#@食 @#@起始密码终止密码@#@二@#@65@#@启@#@联会紊乱@#@二@#@89@#@文 @#@苯丙酮尿症@#@二@#@90@#@铜@#@21三体综合征@#@二@#@91@#@症@#@抗利尿激素@#@三@#@32@#@滤 @#@脊髓@#@三@#@20@#@随@#@(肝/肌)糖原@#@三@#@25@#@元@#@吞噬细胞@#@三@#@36@#@食@#@黏膜@#@三@#@36@#@粘@#@抗原@#@三@#@37@#@源@#@过敏原@#@三@#@38@#@源@#@病原体@#@三@#@38@#@源@#@系统性红斑狼疮@#@三@#@38@#@班、创 @#@吲哚乙酸@#@三@#@47@#@引、朵@#@赤霉素@#@三@#@54@#@酶@#@标志重捕法@#@三@#@62@#@记@#@环境容纳量@#@三@#@67@#@溶拿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三@#@80@#@出、影@#@二苯胺试剂@#@选一@#@56@#@安、氨@#@磷酸二酯健@#@选三@#@4@#@脂@#@黏性末端@#@选三@#@5@#@粘 @#@启动子终止子@#@选三@#@11@#@起@#@杂交带@#@选三@#@14@#@代 @#@桑椹胚@#@选三@#@66@#@甚@#@囊胚@#@选三@#@67@#@灌、寰 @#@离心、振动、电激@#@选三@#@震动、震荡、电击@#@二、概念模糊@#@正确@#@错误@#@估算@#@估计@#@胰高血糖素@#@血高血糖素@#@获取目的基因@#@获取目地基因或选取目的基因@#@样方法@#@采点取样、五点取样@#@记名计数@#@计名记数、记明记数@#@互利共生@#@互利共进@#@标记基因@#@标志基因@#@随机取样@#@随机抽样@#@目的基因@#@目标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合成@#@萌发@#@发芽@#@减数第二次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基质@#@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遗传定律@#@PEG或PCR@#@PCR或PEG@#@三、别字(在横线处改正)@#@1、音同别字:

@#@@#@叶泡液绿体无私分裂@#@必须氨基酸异氧型需养型@#@反射狐心律加快心率异常@#@萎靡不振粘膜组织氨@#@核遗植侧交交插遗传@#@突触间细竟争纯和子@#@光和作用光饱合点麦牙糖@#@核甘酸丙铜酸膦酸二脂键健@#@乙稀钛链双缩尿试剂@#@二本铵试剂神精递质突出小泡 @#@@#@免役细胞增值细胞模@#@线立体复反馈调节骨骼机@#@甲抗 @#@洁抗运栽体@#@反溃 @#@肽腱DNA连结酶@#@人工受粉雌蕊授粉@#@高压蒸气灭菌超速排卵 @#@@#@2、音近别字:

@#@@#@细粒体拮同动物幼子@#@猫叫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耙细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应急性暴光@#@相对形状等为基因标记重捕法@#@类切酶内囊体种类斗争@#@3、形似别字:

@#@@#@似核馕胞仰制@#@单位体监定基因濒率@#@疑集素懒氨酸贤上线@#@俞伤组织包子生殖络氨酸@#@庶糖胰鸟素背髓 @#@@#@特导性内分沁襄嵌@#@大肠肝菌解旄稳性性状@#@纤插色育锈导酶@#@4、音近形似别字:

@#@@#@蛋白栋遮糖抽畜@#@肽建溢裂蒸滕@#@反溃生值发哮工程@#@筮菌体吞啮细胞嘌吟@#@嘧淀干优素@#@5、惯性写别字:

@#@@#@蛋白蛋胚状球体缩水脱合@#@染色体变异遗传病双倍体 @#@@#@四、 @#@错字:

@#@@#@纺锤体此性穷脂 @#@@#@带抗色体@#@茎泡丸@#@镶@#@三、你自己还有那些错别字?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已过,接下来就是2017年的高考,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对于每一个要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这一年都是既漫长,又短暂的,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复习,这里整理了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

@#@(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4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  4.高血糖症≠糖尿病。

@#@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

@#@因血液是红色。

@#@@#@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  7.细胞板≠赤道板。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

@#@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

@#@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

@#@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

@#@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

@#@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

@#@2Aa:

@#@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

@#@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

@#@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  (8)F2出现3:

@#@1(Aa自交)出现1:

@#@1(测交Aa×@#@aa),出现9:

@#@3:

@#@3:

@#@1(AaBb自交)出现1:

@#@1:

@#@1:

@#@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

@#@(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

@#@1或6:

@#@3:

@#@2:

@#@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11)F2出现1:

@#@2:

@#@1不完全显性),9:

@#@7、15:

@#@1、12:

@#@3:

@#@1、9:

@#@6;@#@1(总和为16)都是9:

@#@3:

@#@3:

@#@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  (12)育种方法:

@#@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

@#@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

@#@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

@#@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

@#@(识别图象:

@#@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  22.精子、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  23.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

@#@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

@#@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

@#@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

@#@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

@#@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

@#@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

@#@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

@#@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  37.免疫异常有三种: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

@#@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  4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

@#@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  50.免疫活性物质有:

@#@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  51.外植体:

@#@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  52.去分化=脱分化。

@#@@#@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

@#@注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  54.随机(自由)交配与自交区别:

@#@随机交配中,交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同,而自交的基因型一定是相同的。

@#@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前提无基因的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自交多代,基因型频率是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纯合子个体增加,杂合个体减少,而基因频率不变。

@#@@#@  55.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  56.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

@#@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仍为XbXb,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  57.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  58.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  59.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

@#@需要。

@#@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61.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

@#@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

@#@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  64.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i:

14;s:

11730:

"@#@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 @#@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苹果或梨,花生,鸡蛋清或豆浆,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或苏丹IV染液,双缩脲试剂@#@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火柴,酒精灯,镊子,吸水纸,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新鲜的黑藻叶(或菠菜叶、藓类的叶等),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滴管,镊子,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蒸馏水@#@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高等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叶的保卫细胞),动物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等,30%蔗糖溶液,蒸馏水@#@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碘液,试管,量筒,试管夹,温度计,热水,冰块,恒温水浴锅@#@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无水乙醇,无水乙醇,SiO2,CaCO3,研钵,定性滤纸,菠菜叶,韭菜叶@#@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管,橡皮球(或气泵),食用酵母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等。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塑料餐刀,防护手套,毫米尺,5,纸巾,烧杯,质量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显微镜,洋葱,15%的盐酸+95%的酒精(体积比1:

@#@1),清水,龙胆紫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小桶A和B,彩球(D)和彩球(d),记录表@#@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一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一()@#@学生数@#@分组数@#@28@#@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洋葱或大葱、蒜(二倍体,2n=16),显微镜,冰箱,培养皿等,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等。

@#@@#@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二()@#@学生数@#@分组数@#@27@#@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迎春、杨、月季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生根粉,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母液,枝剪,刀,烧杯@#@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二()@#@学生数@#@分组数@#@27@#@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无菌水等,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等@#@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实验记录单@#@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填写通知单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演示或分组@#@分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午第  节@#@实验班级@#@高二()@#@学生数@#@分组数@#@27@#@授课@#@教师@#@@#@实验仪器、@#@材料或药品@#@诱虫器、吸虫器、70%的酒精、铲子、解剖针、纱布、放大镜、镊子、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实体镜或显微镜、动物图谱等@#@实验情况@#@良好@#@安全情况@#@安全@#@仪器损坏@#@及处理意见@#@无@#@仪器质量@#@情况及改进意见@#@暂无@#@实验教师@#@(签名)@#@授课教师@#@(签名)@#@";i:

15;s:

9323:

"专题二细胞工程@#@

(一)植物细胞工程@#@概念:

@#@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1.理论基础(原理):

@#@细胞全能性@#@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

@#@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

(2)过程:

@#@@#@(3)用途:

@#@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4)地位:

@#@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

@#@将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细胞融合的生物学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

@#@@#@

(2)过程:

@#@@#@(3)诱导融合的方法:

@#@①物理法:

@#@离心、振动、电刺激等。

@#@@#@②化学法:

@#@一般用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③融合成功的标志:

@#@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4)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

@#@杂种植株特征:

@#@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

@#@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5)意义:

@#@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微型繁殖(快速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

(二)动物细胞工程@#@1.动物细胞培养@#@

(1)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

@#@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①选用幼龄动物组织或胚胎的原因:

@#@它们的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很强,更易于培养。

@#@@#@②进行动物细胞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不用胃蛋白酶的原因:

@#@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约为2,当pH大于6时,胃蛋白酶就会失去活性。

@#@而胰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为7.2~8.4,多数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pH为7.2~7.4,因此胰蛋白酶适用于细胞培养时细胞间质(主要为蛋白质)的分解。

@#@@#@(3)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

@#@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4)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

@#@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

@#@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

@#@合成培养基成分:

@#@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

@#@适宜温度:

@#@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

@#@7.2~7.4。

@#@@#@④气体环境:

@#@95%空气+5%CO2。

@#@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5)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1)概念:

@#@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

(2)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

@#@@#@(3)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

@#@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

@#@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3)体细胞核移植的大致过程是:

@#@(右图)@#@①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

@#@伴随着两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该技术形成的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

@#@@#@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③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

@#@@#@(5)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克隆动物存在着健康问题、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等。

@#@@#@3.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

(2)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3)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刺激等。

@#@@#@(4)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

@#@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制备单克隆抗体(最重要的用途)@#@4.单克隆抗体@#@

(1)抗体:

@#@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

@#@细胞核融合成一个核。

@#@@#@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两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①第一次筛选:

@#@将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以及@#@BB融合、瘤瘤融合等的细胞通过选择培养基淘汰,筛选出B@#@瘤融合的细胞。

@#@@#@②第二次筛选:

@#@将产生特定抗体的B瘤细胞通过细胞培养@#@用相应抗原检测的办法筛选出来。

@#@@#@(3)获取单克隆抗体的场所@#@①若在培养基中进行杂交瘤细胞培养,则从培养液中提取。

@#@@#@②若在小鼠或其他动物腹腔中培养,则从腹水中提取。

@#@@#@(4)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5)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6)在腹腔内增殖的优点:

@#@不需要特定的培养基,不需要严格的外界条件。

@#@@#@(7)筛选的时候用:

@#@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8)单克隆抗体的作用:

@#@@#@①作为诊断试剂:

@#@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它疾病。

@#@@#@细胞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实质内容@#@改变遗传物质、产生新的性状,获得细胞产品(使后代具有双亲的特性)@#@理论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增殖@#@诱导手段@#@物理法:

@#@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

@#@聚乙二醇(PEG)@#@物理法:

@#@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

@#@聚乙二醇@#@生物法:

@#@灭活病毒(灭活仙台病毒)@#@过程@#@去细胞壁(纤维素酶、果胶酶)→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筛选和培养(获得植株)@#@获得分离的单个动物细胞(胰蛋白酶处理)→诱导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动物细胞培养(细胞产品)@#@应用@#@白菜—甘蓝等杂种植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细胞)@#@意义和@#@用途@#@①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杂交亲本的组合范围;@#@②克服有性杂交的母系遗传的局限性,获得细胞质基因的杂合子,研究细胞质遗传@#@①制备单克隆抗体;@#@②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如单抗诊断盒、“生物导弹”治疗癌症@#@";i:

16;s:

20880:

"1.(10分)下图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数字,上题名称)@#@

(1)把细胞比喻成一个工厂,则动力车间是[].@#@消化车间是。

@#@@#@

(2)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那么它的边界@#@应是[]。

@#@@#@(3)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生产线”@#@由哪些细胞器组成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来完成某项功能,体现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4)在绿色植物细胞中,“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是。

@#@@#@(5)对细胞核的功能较全面的阐述是;@#@。

@#@@#@(6)若以此图构成一个个体,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中间要经过哪几个结构层次?

@#@。

@#@@#@2、下图中A与B分别表示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在括号中填数字代码,横线上填文字。

@#@)@#@

(1)[]图表示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此细胞具有[],[]和。

@#@@#@

(2)在A细胞中具有而在B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是[],它与B细胞的有关。

@#@@#@(3)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和。

@#@其结构特点是,功能特点是。

@#@@#@(4)图中[2]的主要成分是和。

@#@@#@(5)[3]是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6)图中[4]的片层结构薄膜和基质中含有所需要的酶。

@#@@#@(7)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是[],是的主要场所。

@#@其内膜向内凹陷形成。

@#@@#@(8)[5]的功能是,在植物有丝分裂时,则与的形成有关。

@#@@#@(9)运输蛋白质的通道的细胞器是[]@#@(10)[11]是的场所。

@#@@#@(11)[6],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消失和重建。

@#@@#@(12)除[4]和[9]具有双层膜外,[]也具有双层膜结构。

@#@@#@(13)[12]是染色质,它是能被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和。

@#@@#@(14)[10]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15)若该细胞是西瓜果肉细胞,则糖类主要存在于中@#@3、(16分)下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显微结构模式图。

@#@(序号与名称全对才给分)@#@

(1)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工厂”为[]____________;@#@@#@

(2)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是[]___________;@#@@#@(3)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______________。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4)如果B图为大蒜根细胞,则应该没有[]____________;@#@@#@(5)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______________;@#@@#@(6)把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与图中[1]的形成有关的结构[]。

@#@@#@

(2)此细胞如果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出现的结构是[]和[]。

@#@@#@(3)活细胞中的载体产生于[]。

@#@@#@(4)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5)图中[8]与[9]相比较,氧气浓度哪处最低。

@#@@#@(6)该图[5]处的的化学成分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和。

@#@@#@(7)与细胞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结构是[]。

@#@@#@(8)连接沟通细胞膜和核膜,使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部分联系构成整体的结构的是[]。

@#@@#@(9)含有DNA的结构有(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10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和[]@#@(11)若该细胞是西瓜果肉细胞,则糖类主要存在于[]中@#@5、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模式图,回答问题:

@#@@#@⑴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除细胞核发生一系列变化外,图中[]也直接参与形成某一结构,若此细胞为人体某细胞,在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内的DNA数目为,染色体数目为。

@#@@#@⑵若此细胞是胰岛细胞,则合成的胰岛素,最后由[]分泌。

@#@@#@⑶甲状腺细胞中碘的浓度远比血浆中高,这说明甲状腺细胞吸收碘是通过的方式。

@#@决定甲状腺细胞具有这一功能特点的物质是。

@#@@#@⑷如此细胞在成人体内持续分裂,不发生分化,则很可能是一种,此细胞具有的特征是:

@#@、、。

@#@@#@6、.下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显微结构模式图。

@#@(在“[]”内填写数字序号,在“_____”内填写相应的文字;@#@每一个空格1分,共11分)@#@⑴.A图为细胞。

@#@B图则为细胞;@#@@#@⑵.细胞的“动力工厂”是[]_______;@#@@#@⑶.把氨基酸合成肽链的结构是[]_______;@#@@#@⑷.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⑸.有双层膜但又不属于细胞器的是_______;@#@@#@⑹.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_______。

@#@@#@7、、下图是细胞膜结构图及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对照表。

@#@据图和表的内容说明下列问题:

@#@@#@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mol/L)@#@被测物质@#@钾离子@#@氯离子@#@海水@#@0.01@#@0.50@#@细胞液@#@0.59@#@0.04@#@

(1)图中1是___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____。

@#@@#@

(2)图中1是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

@#@图中2在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时起_________作用。

@#@@#@(3)从表中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________离子并向海水排出________离子。

@#@由此可见,该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_____________性。

@#@@#@(4)钾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

@#@@#@(5)细胞膜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图3的A图与B图分别表示细胞显微结构模式图。

@#@(方括号中填数码,横线上填写名称)@#@图3@#@

(1)此图是在__下看到的,其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判断的依据之一是:

@#@此细胞有能够合成C6H1206的细胞器()。

@#@依据二是该细胞具有图中[2]_______,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与其形成有关的结构是()。

@#@@#@

(2)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有95%是由图中所示的()直接提供的。

@#@@#@(3)对细胞各种生理活动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在()上合成的。

@#@@#@(4)该图[12]处的化学成分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和@#@(5)[10]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被誉为细胞的“有机物合成车间”结构是()___________,该种结构在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含量最高()@#@A.肌肉细胞B.肾脏细胞C.性腺细胞D.小肠上皮细胞@#@9、.(10分)下图是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问:

@#@@#@

(1)左边是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具有与右边细胞不同的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它的功能是,写出有关的反应式。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8]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是[]。

@#@@#@

(2)右边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能发出形成纺锤体。

@#@构成3的主要成分是,其功能特点是。

@#@@#@10、.图3-24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请依据图回答:

@#@@#@

(1)在长方框内依次写出1、2、3所代表的物质名称。

@#@@#@

(2)在椭圆框内依次填出4、5、6所代表的能量的多少。

@#@@#@(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________。

@#@@#@(4)人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至少要通过______层生物膜。

@#@@#@(5)如果供应不足,则人体内的分解产物是__________,释放的能量_______________,反应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1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物质代谢反应系列中,就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

@#@@#@

(1)①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

@#@@#@

(2)③、④、⑤主要是在 中进行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是 。

@#@@#@(3)在上述①~⑤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是 。

@#@@#@(4)与葡萄糖在体外燃烧相比,过程③、④、⑤的特点是 。

@#@@#@(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是 。

@#@@#@12、.图3-7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依据图说明@#@

(1)图中A代表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B是___________,它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C是___________,它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D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下,利用________将________与_________结合形成的。

@#@@#@(5)图中E是(写中文)____________,它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子_________结合后又分解而成,含_________个高能磷酸键。

@#@@#@(6)图中F叫_________,它是由和________结合后又分解而成,从而使能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7)H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进行的;@#@@#@I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8)由F到G叫________,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G到F叫____________,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___催化@#@(9)确切地说,J代表_____________。

@#@@#@13、.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A表示__________阶段,B表示_________阶段。

@#@@#@

(2)写出图中①----⑤所示物质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3)C和D的化学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过程需要色素参与,这些色素分布在。

@#@@#@(6)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有、等。

@#@@#@14.(13分)如图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图中①是过程,完成此过程的主要是植物细胞。

@#@②是过程,必须通过植物叶的才能进行。

@#@@#@

(2)④表示,主要分布在。

@#@@#@(3)⑥和⑩是,主要在细胞器中形成。

@#@@#@(4)⑦是,需参与。

@#@若CO2的量突然减少,含量将上升,因为。

@#@@#@(5)若遇低温或水淹,将影响⑩进行,而对①的影响不大,⑩应是过程。

@#@@#@15.(10分)下图是某植物细胞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和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若干曲线变化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

(1)曲线图中实线表示,有丝分裂图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

@#@@#@

(2)图中AB段曲线上升是由于,此段相当于分裂图中(编号)时期;@#@B→E的变化相当于分裂图中的(编号)。

@#@bd段变化的原因是。

@#@@#@(3)此植物正常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

@#@细胞分裂③图中染色单体为条;@#@⑤图中染色体为条.@#@(4)从有丝分裂整个周期看,图中表示有丝分裂周期的曲线有一个不科学的地方是。

@#@@#@16.下列各图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看图判断(除标住外,其余每空1分,共10分):

@#@@#@@#@⑴这些图是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式图;@#@@#@⑵图A所示是期,判断依据。

@#@(2分)@#@图B所示是期,判断依据(2分)@#@图C所示是期,判断依据。

@#@(2分)@#@17.下图A、B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各个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

(1)A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含有个染色体组,该时期的重要特征是。

@#@@#@

(2)B细胞中染色体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阶段,染色体①上基因D与突变基因d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阶段。

@#@@#@(3)若B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A的子细胞,则同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

@#@@#@(4)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

@#@@#@18.(8分)根据细胞分裂图回答下列问题。

@#@@#@

(1)A图所示细胞分裂的方式是______。

@#@细胞内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比例是______。

@#@@#@

(2)B图所示细胞分裂后产生的细胞是______或______。

@#@@#@(3)C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名称是______。

@#@@#@(4)该动物的生殖细胞中(正常情况下)有______条染色体,体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

@#@@#@(5)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B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19.(6分)番茄果实的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a控制着,下表是关于果实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

@#@@#@实验组@#@亲本表现型@#@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红果@#@黄果@#@1@#@红果×@#@黄果@#@492@#@504@#@2@#@红果×@#@黄果@#@997@#@0@#@3@#@红果×@#@红果@#@1511@#@508@#@

(1)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这一结论如果是依据实验2得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是依据实验3得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3个实验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实验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图表示一家族中眼皮的遗传,请回答以下列问题:

@#@(8分)@#@

(1)若以R和r分别代表眼皮的显性及隐性基因,则双眼皮的基因型是;@#@@#@

(2)Ⅲ7和Ⅲ8生第二个孩子为双眼皮女孩的几率;@#@@#@(3)Ⅳ10和Ⅳ11生了三个女孩,生第四个孩子E为单眼皮男孩的几率为;@#@@#@(4)Ⅲ9与单眼皮男孩结婚,他们生第一孩子为双眼皮男孩的几率为。

@#@@#@21.下列为一个遗传病的系谱[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显性)和a(隐性)的控制]。

@#@请分析回答:

@#@(14分)@#@

(1)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性遗传。

@#@@#@

(2)Ⅲ10和Ⅲ8结婚,生出病孩的几率是。

@#@@#@(3)如果Ⅲ10与一个患该病的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患该病,如果再生第二个孩子,患病的几率是。

@#@@#@(4)如果Ⅲ10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该病,如果再生第二个孩子,患病的几率是。

@#@@#@(5)如果Ⅲ10与一个患该病的男性结婚,他们生一个患该病的男孩的几率是。

@#@@#@(6)如果Ⅲ10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患该病孩子的几率是。

@#@@#@22、(10分,每个得分点2分)下图为一白化病家系谱,II3为白化病者。

@#@分析回答:

@#@@#@⑴I1、II2的遗传分子组成是、。

@#@@#@⑵II4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或,是杂合子概率是。

@#@。

@#@@#@⑶I1、II2再生一个II5,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23.(8分)右上图表示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两个品系培育出品种⑥的可能方法,请据图回答:

@#@@#@

(1)指出下列各种交配方式:

@#@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③的过程Ⅰ是,由品种③培育出品种⑥@#@经过的过程V是。

@#@@#@

(2)品种④是一种植株,由品系③经过过程Ⅲ培养品种④常用的方法是。

@#@@#@(3)品种④形成品种⑥经过的过程Ⅵ中常用处理。

@#@@#@(4)由品种①直接形成品种⑤的过程需经,由品种⑤产生品种⑥的最简便方法是。

@#@@#@(5)你认为培育品种⑥成功率最高且工作量最小的途径是(用过程Ⅰ、Ⅱ等及“→”表示)。

@#@@#@24.以下是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图中①的育种方法的名称是,依据的原理是。

@#@@#@

(2)图中④过程对种子或幼苗进行相关处理时所用的化学试剂是。

@#@@#@(3)你能说出图中②、③、⑤过程的育种方法名称吗?

@#@@#@25.(12分)图8所示为用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养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生产上用①和②通过l和Ⅱ过程培育出⑤所常用的方法是。

@#@由③培育出④通常是用(材料)。

@#@通过Ⅲ和V培育出⑤所用的方法是.与通过I和Ⅱ过程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比较,其主要优点是。

@#@@#@

(2)如果在⑥的柱头上授以⑤的花粉,则会获得(填“有”或“无”)籽果实,果皮的基因型为。

@#@@#@4.(每空2分,共12分)下图表示用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养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

(1)用①和②通过Ⅰ和Ⅱ过程培育出⑤的过程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

@#@@#@

(2)由①和②通过Ⅰ、Ⅲ和Ⅴ过程培育出⑤的过程叫做 ,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③培育出④的过程叫做 ,V过程需要用 处理单倍体幼苗。

@#@@#@(3)由③培育出的⑥是@#@26.(6分)下图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某时期的图解,据图回答:

@#@@#@

(1)该图表示遗传信息的过程。

@#@

(2)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3)该过程的模板是[]。

@#@(4)缬氨酸的密码子是。

@#@@#@(5)根据图中信息,形成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所对应的双链DNA片段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______。

@#@@#@27.(9分)下图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图解。

@#@@#@

(1)图中①的生理过程叫做_______,②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

@#@@#@

(2)图中④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⑤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

@#@@#@(3)⑥表示为_________。

@#@@#@(4)③发生的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

@#@该变化发生在______________时期。

@#@@#@(5)从图中来看,引起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右图所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

(1)人体内环境是指;@#@内环境指上图中的标号等部分。

@#@@#@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i:

17;s:

6499:

"1.(20分)填空回答:

@#@@#@

(1)已知番茄的抗病与感病、红果与黄果、多室与少室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抗病性用A、a表示,果色用B、b表示、室数用D、d表示。

@#@@#@为了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它们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选用表现型为感病红果多室和____________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抗病红果少室,则可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并可确定以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将F1自交得到F2,如果F2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它们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这三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答案(20分)抗病黄果少室aaBBddAAbbDD827:

@#@9:

@#@9:

@#@3:

@#@3:

@#@3:

@#@1@#@

(2)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

@#@有人对某一社共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组合序号@#@双亲性状@#@父母@#@家庭数目@#@油耳男孩@#@油耳女孩@#@干耳男孩@#@干耳女孩@#@一@#@油耳×@#@油耳@#@195@#@90@#@80@#@10@#@15@#@二@#@油耳×@#@干耳@#@80@#@25@#@30@#@15@#@10@#@三@#@干耳×@#@油耳@#@60@#@26@#@24@#@6@#@4@#@四@#@干耳×@#@干耳@#@335@#@0@#@0@#@160@#@175@#@合计@#@670@#@141@#@134@#@191@#@204@#@①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②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基因型是,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概率是.@#@③从组合一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

@#@1),其原因是@#@。

@#@@#@④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①常从表格数据可判断油耳为显性性状。

@#@假设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XAY)的女儿(XAX-)不能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Aa3/8@#@③只有Aa×@#@Aa的后代才会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一组的双亲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

@#@@#@④体细胞突变@#@2.(12分)某地发现一个罕见的家族,家族中有多个成年人身材矮小,身高仅1.2米左右。

@#@下图是该家族遗传系谱@#@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

(1)该家族中决定身材矮小的基因是___________性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该基因可能是来自___________个体的基因突变。

@#@@#@

(2)若II1和II2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身高正常的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若IV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男孩,这个男孩成年时身材矮小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3)该家族身高正常的女性中,只有____________不传递身材矮小的基因。

@#@@#@答案.(12分)(l)隐XI1

(2)1/41/8@#@(3)(显性)纯合子@#@练习(9分)下图为人类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

@#@请回答:

@#@@#@

(1)仅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请利用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原因。

@#@(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写出与解答问题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即可。

@#@)@#@

(2)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为___;@#@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为_______。

@#@@#@(3)如果将该系谱图中一个表现正常的个体换成患者,便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系谱图,而且根据新系谱图,就可以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哪种染色体上。

@#@请写出这个个体的标号和致病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

(1)如果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如果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由上可知,不论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均可出现同样的系谱图,故不能确定。

@#@@#@

(2)11/4@#@(3)Ⅱ4(或答Ⅲ5)常染色体@#@3.(2008江苏)27.(8分)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

@#@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

@#@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

(2)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3)Ⅲ-2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

@#@@#@(4)由于Ⅲ-3个体表现两种遗传病,其兄弟Ⅲ-2在结婚前找专家进行遗传咨询。

@#@专家的答复是:

@#@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为1/10000和1/100;@#@H如果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如果是女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因此建议____________。

@#@@#@答案:

@#@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AAXBY,1/3或AaXBY,2/3(4)1/60000和1/2001/60000和0优先选择生育女孩@#@4.(2008广东)下图为甲病(N-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

(1)甲病属于,乙病属于。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伴Y染色体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Ⅱ-6的基因型为,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患乙病的概率是,不病的概率是。

@#@@#@答案:

@#@

(1)甲病是A,乙是D。

@#@@#@ @#@ @#@

(2)Ⅱ-5是纯合体的概率是1/4,Ⅱ-6 @#@ @#@ @#@aaXBY。

@#@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8。

@#@@#@ @#@ @#@(3)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2/3。

@#@患乙病的概率是1/8 @#@不患病的概率是7/24@#@";i:

18;s:

9693:

"志诚教育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特殊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总结@#@第二章练习

(一)特殊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总结@#@一、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1、NaHCO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澄清石灰水过量:

@#@@#@

(2)NaHCO3过量:

@#@@#@2、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NaOH过量:

@#@@#@

(2)Ca(HCO3)2过量:

@#@@#@3、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

(1)NaHSO4过量:

@#@@#@

(2)Ba(OH)2过量:

@#@@#@二、涉及相关反应的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CO2通入NaOH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3、CO2通入Ca(ClO)2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4、CO2通入Na2SiO3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5、CO2通入NaAlO2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6、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NaOH不过量:

@#@@#@

(2)NaOH部分过量:

@#@@#@(3)NaOH完全过量:

@#@@#@7、CO2通入NaClO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

(2)CO2部分过量:

@#@@#@(3)CO2完全过量:

@#@@#@8、AgNO3溶液与氨水(一水合氨)的反应@#@

(1)一水合氨不过量:

@#@@#@

(2)一水合氨部分过量:

@#@@#@(3)一水合氨完全过量:

@#@@#@三、定量型(或目标型)的离子方程式@#@1、KAl(SO4)2(明矾)与Ba(OH)2溶液的反应@#@

(1)明矾与等物质的量的Ba(OH)2的反应:

@#@@#@

(2)在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的反应:

@#@@#@(3)在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铝离子完全沉淀的反应:

@#@@#@2、在FeBr2中通入氯气的反应@#@

(1)在FeBr2中通入过量氯气:

@#@@#@

(2)FeBr2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发生反应:

@#@@#@(3)FeBr2与氯气以物质的量比为2:

@#@1发生反应:

@#@@#@四、反应物的滴加顺序不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1、Na2CO3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1)稀盐酸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中:

@#@@#@

(2)Na2CO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

@#@@#@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AlCl3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中直至过量:

@#@@#@

(2)NaOH溶液逐滴加入AlCl3溶液中直至过量:

@#@@#@五、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物状态不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1、NH4Cl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在常温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加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关于微溶物Ca(OH)2的反应@#@

(1)澄清石灰水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

(2)石灰乳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3、关于H2SO4(浓)与H2SO4(稀)的反应@#@

(1)H2SO4(浓)与Cu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

(2)H2SO4(浓)与C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3)H2SO4(稀)与Zn制取H2的反应:

@#@@#@第3页@#@志诚教育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特殊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总结答案@#@第二章练习

(一)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总结答案@#@一、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1、NaHCO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澄清石灰水过量:

@#@@#@NaHCO3+Ca(OH)2=CaCO3↓+NaOH+H2O——Ca2++OH-+HCO3-=CaCO3↓+H2O@#@

(2)NaHCO3过量: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Ca2++2OH-+2HCO3-=CaCO3↓+CO32-+2H2O@#@2、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NaOH过量:

@#@@#@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2)Ca(HCO3)2过量:

@#@@#@Ca(HCO3)2+NaOH=CaCO3↓+NaHCO3+H2O——Ca2++OH-+HCO3-=CaCO3↓+H2O@#@3、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

(1)NaHSO4过量:

@#@@#@2NaHSO4+Ba(OH)2=BaSO4↓+2H2O+Na2SO4——2H++SO42-+Ba2++2OH-=BaSO4↓+2H2O@#@

(2)Ba(OH)2过量:

@#@@#@NaHSO4+Ba(OH)2=BaSO4↓+H2O+NaOH——H++SO42-+Ba2++OH-=BaSO4↓+H2O@#@二、涉及相关反应的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CO2通入NaOH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2NaOH+CO2=Na2CO3+H2O——2OH-+CO2=CO32-+H2O@#@

(2)CO2部分过量:

@#@@#@3NaOH+2CO2=Na2CO3+NaHCO3+H2O——3OH-+2CO2=CO32-+HCO3-+H2O@#@(3)CO2完全过量:

@#@@#@NaOH+CO2=NaHCO3——OH-+CO2=HCO3-@#@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CO2不过量:

@#@@#@Ca(OH)2+CO2=CaCO3↓+H2O——Ca2++2OH-+CO2=CaCO3↓+H2O@#@

(2)CO2部分过量:

@#@@#@2Ca(OH)2+3CO2=CaCO3↓+Ca(HCO3)2+H2O——Ca2++4OH-+3CO2=CaCO3↓+2HCO3-+H2O@#@(3)CO2完全过量:

@#@@#@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3、CO2通入Ca(ClO)2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H2O+Ca(ClO)2+CO2=CaCO3↓+2HClO——H2O+Ca2++2ClO-+CO2=CaCO3↓+2HClO@#@

(2)CO2部分过量:

@#@@#@3H2O+2Ca(ClO)2+3CO2=CaCO3↓+Ca(HCO3)2+4HClO@#@——3H2O+Ca2++4ClO-+3CO2=CaCO3↓+2HCO3-+4HClO@#@(3)CO2完全过量:

@#@@#@2H2O+Ca(ClO)2+2CO2=Ca(HCO3)2+2HClO——H2O+ClO-+CO2=HClO+HCO3-@#@4、CO2通入Na2SiO3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H2O+CO2+Na2SiO3=Na2CO3+H2SiO3↓——H2O+SiO32-+CO2=H2SiO3↓+CO32-@#@

(2)CO2部分过量:

@#@@#@3H2O+3CO2+2Na2SiO3=Na2CO3↓+2NaHCO3+2H2SiO3↓@#@——3H2O+2SiO32-+3CO2=2H2SiO3↓+2HCO3-+CO32-@#@(3)CO2完全过量:

@#@@#@2H2O+2CO2+Na2SiO3=2NaHCO3+H2SiO3↓——2H2O+SiO32-+2CO2=H2SiO3↓+HCO3-@#@5、CO2通入NaAlO2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3H2O+CO2+2NaAlO2=Na2CO3+2Al(OH)3↓——3H2O+2AlO2-+CO2=2Al(OH)3↓+CO32-@#@

(2)CO2部分过量:

@#@@#@5H2O+2CO2+3NaAlO2=Na2CO3+NaHCO3+3Al(OH)3↓@#@——5H2O+2CO2+3AlO2-=CO32-+HCO3-+3Al(OH)3↓@#@(3)CO2完全过量:

@#@@#@2H2O+CO2+NaAlO2=NaHCO3+Al(OH)3↓——2H2O+AlO2-+CO2=Al(OH)3↓+HCO3-@#@6、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NaOH不过量:

@#@@#@AlCl3+3NaOH=Al(OH)3↓+3NaCl——3OH-+Al3+=Al(OH)3↓@#@

(2)NaOH部分过量:

@#@@#@2AlCl3+7NaOH=Al(OH)3↓+NaAlO2+6NaCl+2H2O——7OH-+2Al3+=Al(OH)3↓+AlO2-+2H2O@#@(3)NaOH完全过量:

@#@@#@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4OH-+Al3+=AlO2-+2H2O@#@7、CO2通入NaClO溶液的反应@#@

(1)CO2不过量:

@#@@#@2NaClO+H2O+CO2=Na2CO3+2HClO——2ClO-+H2O+CO2=CO32-+2HClO@#@

(2)CO2部分过量:

@#@@#@3NaClO+2H2O+2CO2=Na2CO3+NaHCO3+3HClO@#@——ClO-+H2O+CO2=CO32-+HCO3-+HClO@#@(3)CO2完全过量:

@#@@#@NaClO+H2O+CO2=NaHCO3+HClO——ClO-+H2O+CO2=HCO3-+HClO@#@8、AgNO3溶液与氨水(一水合氨)的反应@#@

(1)一水合氨不过量:

@#@@#@AgNO3+NH3.H2O=AgOH↓+NH4NO3@#@——Ag++NO3-+NH3.H2O=AgOH↓+NH4++NO3-@#@

(2)一水合氨部分过量:

@#@@#@2AgNO3+3NH3.H2O=[Ag(NH3)2]NO3+H2O+AgOH↓+NH4NO3@#@——2Ag++3NH3.H2O=[Ag(NH3)2]++H2O+AgOH↓+NH4+@#@(3)一水合氨完全过量:

@#@@#@AgNO3+2NH3.H2O=[Ag(NH3)2]NO3+H2O@#@——Ag++NO3-+2NH3.H2O=[Ag(NH3)2]NO3+H2O@#@三、定量型(或目标型)的离子方程式@#@1、KAl(SO4)2(明矾)与Ba(OH)2溶液的反应@#@

(1)明矾与等物质的量的Ba(OH)2的反应:

@#@@#@6KAl(SO4)2+6Ba(OH)2=4Al(OH)3↓+6BaSO4↓+3K2SO4+Al2(SO4)3@#@——4Al3++6SO42-+6Ba2++12OH-=4Al(OH)3↓+6BaSO4↓@#@

(2)在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的反应:

@#@@#@KAl(SO4)2+2Ba(OH)2=KAlO2+2BaSO4↓+2H2O@#@——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3)在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铝离子完全沉淀的反应:

@#@@#@2KAl(SO4)2+3Ba(OH)2=2Al(OH)3↓+3BaSO4↓+K2SO4@#@——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2、在FeBr2中通入氯气的反应@#@

(1)在FeBr2中通入过量氯气:

@#@@#@2FeBr2+3Cl2=2Br2+2FeCl3@#@

(2)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发生反应:

@#@@#@6FeBr2+6Cl2=3Br2+4FeCl3+2FeCl2@#@(3)FeBr2与氯气以物质的量比为2:

@#@1发生反应:

@#@@#@6FeBr2+3Cl2=4FeBr3+2FeCl3@#@四、反应物的滴加顺序不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1、Na2CO3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1)稀盐酸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中:

@#@@#@CO32-+H+=HCO3-@#@

(2)Na2CO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

@#@@#@CO32-+2H+=CO2↑+H2O@#@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AlCl3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中直至过量:

@#@@#@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

(2)NaOH溶液逐滴加入AlCl3溶液中直至过量:

@#@@#@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五、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物状态不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1、NH4Cl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

(1)在常温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4++OH-=NH3.H2O@#@

(2)在加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4++OH-≜NH3↑+H2O@#@2、关于微溶物Ca(OH)2的反应@#@

(1)澄清石灰水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Ca2++CO32-=CaCO3↓@#@

(2)石灰乳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Ca(OH)2+CO32-=CaCO3↓+2HO-@#@3、关于H2SO4(浓)与H2SO4(稀)的反应@#@

(1)H2SO4(浓)与Cu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2H2SO4(浓)+Cu≜CuSO4+SO2↑+2H2O@#@

(2)H2SO4(浓)与C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2H2SO4(浓)+C≜CO2↑+2SO2↑+2H2O@#@(3)H2SO4(稀)与Zn制取H2的反应:

@#@@#@2H++Zn=H2↑+Zn2+@#@第7页@#@";i:

19;s:

24493:

"@#@@#@高中物理必修2全册复习教案@#@内容简介:

@#@@#@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具体可以分为:

@#@@#@知识网络、高考常考点的分析和指导和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是高一高三复习比较好的资料。

@#@@#@一、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网络@#@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两种特殊的曲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性质:

@#@匀变速曲线运动@#@规律:

@#@@#@vx=v0@#@vy=gt@#@平抛运动@#@x=v0t@#@y=gt2/2@#@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性质:

@#@变速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

@#@@#@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

@#@@#@

(二)重点内容讲解@#@1、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

(1)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

@#@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等四边形定则。

@#@@#@2、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其运动规律为:

@#@

(1)水平方向:

@#@ax=0,vx=v0,x=v0t。

@#@@#@

(2)竖直方向:

@#@ay=g,vy=gt,y=gt2/2。

@#@@#@(3)合运动:

@#@a=g,,。

@#@vt与v0方向夹角为θ,tanθ=gt/v0,s与x方向夹角为α,tanα=gt/2v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与v0无关。

@#@水平射程s=v0。

@#@@#@3、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F=mv2/r=mrω2列式求解。

@#@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来提供,也可以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来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即为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应结合受力分析,找准圆心的位置,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方程求解,要注意绳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杆类的约束条件为v临=0。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1.渡河问题分析@#@小船过河的问题,可以小船渡河运动分解为他同时参与的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水的运动(设水不流时船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运动),一是随水流的运动(水冲船的运动,等于水流的运动),船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例1:

@#@设河宽为d,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河水流速为v2@#@①船头正对河岸行驶,渡河时间最短,t短=@#@②当v1>@#@v2时,且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1=d@#@当v1<@#@v2时,合速度不可能垂直河岸,确定方法如下:

@#@@#@如图所示,以v2矢量末端为圆心;@#@以v1矢量的大小为半径画弧,从v2矢量的始端向圆弧作切线,则@#@v1@#@θ@#@d@#@v2@#@x2@#@合速度沿此切线航程最短,@#@由图知:

@#@sinθ=@#@最短航程x2==@#@注意:

@#@船的划行方向与船头指向一致,而船的航行方向是实际运动方向.@#@[变式训练1]小船过河,船对水的速率保持不变.若船头垂直于河岸向前划行,则经10min可到达下游120m处的对岸;@#@若船头指向与上游河岸成θ角向前划行,则经12.5min可到达正对岸,试问河宽有多少米?

@#@@#@[答案]河宽200m@#@2.平抛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以抛出点为原点,取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物体在任一时刻t位置坐标P(x,y),位移s,速度vt(如图)的关系为:

@#@@#@O@#@x@#@y@#@α@#@vt@#@vx@#@vy@#@

(1)速度公式@#@水平分速度:

@#@vx=v0,竖直分速度:

@#@vy=gt.@#@T时刻平抛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Vt=,tanα==gt/v0@#@

(2)位移公式(位置坐标):

@#@水平分位移:

@#@x=v0t,@#@竖直分位移:

@#@y=gt2/2@#@t时间内合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l=,tanθ==@#@由于tanα=2tanθ,vt的反向延长线与x轴的交点为水平位移的中点.@#@(3)轨迹方程:

@#@平抛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坐标x和y所满足的方程,叫轨迹方程,由位移公式消去t可得:

@#@@#@y=x2或x2=y@#@显然这是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方程,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例2]小球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1,阻力不计,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为x轴正向,以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

(1)小球在空中飞行时间t@#@

(2)抛出点离地面高度h@#@(3)水平射程x@#@(4)小球的位移s@#@(5)落地时速度v1的方向,反向延长线与x轴交点坐标x是多少?

@#@@#@[思路分析]

(1)如图在着地点速度v1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速度v0和竖直方向分速度vy,@#@x@#@y@#@h@#@O@#@s@#@x@#@x1@#@v0@#@v1@#@vy@#@而vy=gt则v12=v02+vy2=v02+(gt)2可求t=@#@

(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h=gt2/2=·@#@=@#@(3)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x=v0t=@#@(4)位移大小s==@#@位移s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的正切值@#@tanθ==@#@(5)落地时速度v1方向的反方向延长线与x轴交点坐标x1=x/2=v0@#@[答案]

(1)t=

(2)h=(3)x=@#@(4)s=tanθ=(5)x1=v0@#@[总结]平抛运动常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由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和推论均可应用.@#@[变式训练2]火车以1m/s2的加速度在水平直轨道上加速行驶,车厢中一乘客把手伸到窗外,从距地面2.5m高处自由一物体,若不计空气阻力,g=10m/s2,则@#@

(1)物体落地时间为多少?

@#@@#@

(2)物体落地时与乘客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答案]

(1)t=s

(2)s=0.25m@#@3.传动装置的两个基本关系:

@#@皮带(齿轴,靠背轮)传动线速度相等,同轴转动的角速度相等.@#@在分析传动装置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首先明确什么量是相等的,什么量是不等的,在通常情况下同轴的各点角速度ω,转速n和周期T相等,而线速度v=ωr与半径成正比。

@#@在认为皮带不打滑的情况下,传动皮带与皮带连接的边缘的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而角速度ω=v/r与半径r成反比.@#@[例3]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A,B两轮用皮带传动,三轮的半径关系是rA=rC=2rB.若皮带不打滑,求A,B,C轮边缘的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和线速度之比.@#@a·@#@@#@·@#@B@#@C@#@A@#@·@#@@#@b@#@c@#@[解析]A,B两轮通过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则A,B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即@#@va=vb或va:

@#@vb=1:

@#@1①@#@由v=ωr得ωa:

@#@ωb=rB:

@#@rA=1:

@#@2②@#@B,C两轮固定在一起绕同一轴转动,则B,C两轮的角速度相同,即@#@ωb=ωc或ωb:

@#@ωc=1:

@#@1③@#@由v=ωr得vb:

@#@vc=rB:

@#@rC=1:

@#@2④@#@由②③得ωa:

@#@ωb:

@#@ωc=1:

@#@2:

@#@2@#@由①④得va:

@#@vb:

@#@vc=1:

@#@1:

@#@2@#@[答案]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为1:

@#@2:

@#@2;@#@线速度之比为1:

@#@2:

@#@2@#@[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装置,皮带轮为O,O′,RB=RA/2,RC=2RA/3,当皮带轮匀速转动时,皮带不皮带轮之间不打滑,求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线速度之比和周期之比。

@#@@#@·@#@O@#@·@#@O/@#@A@#@C@#@B@#@[答案]

(1)ωA:

@#@ωB:

@#@ωc=2:

@#@2:

@#@3@#@

(2)vA:

@#@vB:

@#@vc=2:

@#@1:

@#@2@#@

(1)TA:

@#@TB:

@#@TC=3:

@#@3:

@#@2@#@4.杆对物体的拉力@#@【例4】细杆的一端与小球相连,可绕O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不计摩擦,杆长为R。

@#@@#@

(1)若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为,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

@#@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为多少?

@#@@#@

(2)若球在最高点速度为/2时,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

@#@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是多少?

@#@@#@(3)若球在最高点速度为2时,杆对球作用力为多少?

@#@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是多少?

@#@@#@〖思路分析〗

(1)球在最高点受力如图(设杆对球作用力T1向下)@#@则T1+mg=mv12/R,将v1=代入得T1=0。

@#@故当在最高点球速为时,杆对球无作用力。

@#@@#@mg@#@T2@#@当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由动能定理得:

@#@ @#@2mgR=mv22/2-mv12/2,@#@解得:

@#@v22=5gR,@#@球受力如图:

@#@@#@T2-mg=mv22/R,@#@解得:

@#@T2=6mg@#@同理可求:

@#@

(2)在最高点时:

@#@T3=-3mg/4“-”号表示杆对球的作用力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即杆对球作用力方向应为向上,也就是杆对球为支持力,大小为3mg/4@#@当小球在最低点时:

@#@T4=21mg/4@#@(3)在最高点时球受力:

@#@T5=3mg;@#@在最低点时小球受力:

@#@T6=9mg@#@〖答案〗

(1)T1=0,T2=6mg

(2)T3=3mg/4,T4=21mg/4(3)T5=3mg,T6=9mg@#@〖方法总结〗

(1)在最高点,当球速为,杆对球无作用力。

@#@@#@当球速小于,杆对球有向上的支持力。

@#@当球速大于,杆对球有向下的拉力。

@#@@#@

(2)在最低点,杆对球为向上的拉力。

@#@@#@b@#@O@#@a@#@〖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细杆的一端与一小球相连,可绕过O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

@#@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图中a、b分别表示小球的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可能是:

@#@@#@A、a处是拉力,b处是拉力。

@#@@#@B、a处是拉力,b处是推力。

@#@@#@C、a处是推力。

@#@B处是拉力。

@#@@#@D、a处是推力。

@#@B处是推力。

@#@@#@〖答案〗AB@#@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网络@#@@#@托勒密:

@#@地心说@#@人类对行哥白尼:

@#@日心说@#@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F=G@#@引力常数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M=@#@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r=R,M=@#@M=@#@人造地球卫星M=@#@宇宙航行G=m@#@mr@#@ma@#@第一宇宙速度7.9km/s@#@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地三宇宙速度16.7km/s@#@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点内容讲解@#@计算重力加速度@#@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6.67**=9.8(m/)=9.8N/kg@#@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

@#@@#@g’=又g=,∴=,∴g’=g@#@3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得:

@#@@#@g’=(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体运行的基本公式@#@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G=ma=m=mr=mr=mr=mv。

@#@@#@2五个比例关系。

@#@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F∝;@#@@#@向心加速度:

@#@a=G,a∝;@#@@#@线速度:

@#@v=,v∝;@#@@#@角速度:

@#@=,∝;@#@@#@周期:

@#@T=2,T∝。

@#@@#@3v与的关系。

@#@在r一定时,v=r,v∝;@#@在r变化时,如卫星绕一螺旋轨道远离或靠近中心天体时,r不断变化,v、也随之变化。

@#@根据,v∝和∝,这时v与为非线性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

@#@@#@一个重要物理常量的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G=mr∴.这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

@#@它表明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物理量,它仅仅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在实际做题时,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它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的运动,在处理人造卫星问题时,只要围绕同一星球运转的卫星,均可使用该公式。

@#@@#@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1中心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可得:

@#@G=mr,∴M=@#@2中心天体的密度@#@方法一:

@#@中心天体的密度表达式ρ=,V=(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根据前面M的表达式可得:

@#@ρ=。

@#@当r=R即行星或卫星沿中心天体表面运行时,ρ=。

@#@此时表面只要用一个计时工具,测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表面附近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T,就可简捷的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

@#@由g=,M=进行估算,ρ=,∴ρ=@#@(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物体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

(2)公式表示:

@#@F=。

@#@@#@(3)引力常量G:

@#@①适用于任何两物体。

@#@@#@ ②意义:

@#@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可看成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为G=6。

@#@67×@#@10-11Nm2/kg2。

@#@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得。

@#@@#@(4)适用条件:

@#@①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

@#@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当所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此方法仅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5)万有引力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①普遍性:

@#@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③宏观性:

@#@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1〗设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的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关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于物体对地球的引力。

@#@@#@A、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h时,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B、物体放在地心处,因r=0,所受引力无穷大。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为R时,则引力为F=@#@〖答案〗D@#@〖总结〗

(1)矫揉造作配地球之间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地球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相等。

@#@@#@

(2)F=。

@#@中的r是两相互作用的物体质心间的距离,不能误认为是两物体表面间的距离。

@#@@#@(3)F=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体放在地心处,显然地球已不能看为质点,故选项C的推理是错误的。

@#@@#@〖变式训练1〗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G为引力常数,是人为规定的。

@#@@#@B、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m2之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与m1、m2的质量是否相等无关。

@#@@#@D、m1、m2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2.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解决天体运动问题,通常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处在圆心的天体称作中心天体,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称作运动天体,运动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运动天体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式中M为中心天体的质量,Sm为运动天体的质量,a为运动天体的向心加速度,ω为运动天体的角速度,T为运动天体的周期,r为运动天体的轨道半径.@#@

(1)天体质量的估算@#@通过测量天体或卫星运行的周期T及轨道半径r,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得@#@注意:

@#@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求得的质量M是位于圆心的天体质量(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而不是绕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体的质量M后,如果知道天体的半径R,利用天体的体积,进而还可求得天体的密度.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则r=R,则上式可简化为@#@规律总结:

@#@@#@①掌握测天体质量的原理,行星(或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②物体在天体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于万有引力.@#@③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飞船靠近星球表面运行,运行半径等于星球半径.@#@

(2)行星运行的速度、周期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规律@#@研究行星(或卫星)运动的一般方法为:

@#@把行星(或卫星)运动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即:

@#@@#@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必要时还须考虑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3)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例2〗已知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地球半径为R求

(1)地球的质量?

@#@

(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1)设月球质量为m,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2)地球平均密度为@#@答案:

@#@;@#@@#@总结:

@#@①已知运动天体周期T和轨道半径r,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②求中心天体的密度时,求体积应用中心天体的半径R来计算。

@#@@#@〖变式训练2〗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围后,绕该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行星的半径为R,探测器运行轨道在其表面上空高为h处,运行周期为T。

@#@@#@

(1)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

@#@

(2)探测器靠近行星表面飞行时,测得运行周期为T1,则行星平均密度为多少?

@#@@#@答案:

@#@

(1);@#@

(2)@#@3.地球的同步卫星(通讯卫星)@#@同步卫星:

@#@相对地球静止,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叫做同步卫星,周期T=24h,同步卫星又叫做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必定点于赤道正上方,且离地高度h,运行速率v是唯一确定的。

@#@@#@设地球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卫星的质量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则@#@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注意:

@#@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区别@#@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两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为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请同学们思考:

@#@若地球自转角速度逐渐变大,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小时,其向心加速度@#@;@#@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它的周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而向心加速度远大于自转时向心加速度。

@#@@#@[例3]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6400km,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若发射一颗地球的同步卫星,使它在赤道上空运转,其高度和速度应为多大?

@#@@#@[思路分析]:

@#@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离地面的高度的高度为h,速度为v,周期为T,地球的质量为M。

@#@同步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①@#@②@#@由①②两式得@#@又因为③@#@由①③两式得@#@[答案]:

@#@@#@[总结]:

@#@此题利用在地面上和在轨道上两式联立解题。

@#@@#@[变式训练3]@#@下面关于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步卫星和地球自转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都被确定@#@B.同步卫星的角速度虽然已被确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选择,高度增加,";i:

20;s:

6656: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②③@#@④⑤⑥@#@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

@#@v1∶v2∶v3∶…∶vn=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

@#@s1∶s2∶s3∶…∶sn=12∶22∶32∶…∶n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

@#@s1∶s2∶s3∶…∶sn=1∶3∶5∶…∶(2n-1).@#@  ④通过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

@#@t1∶t2∶t3∶…tn=∶∶∶…∶.@#@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

@#@t1∶t2∶t3∶…tn=∶∶∶@#@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①②③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

@#@②中间位移速度: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差: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内位移差:

@#@@#@二、力学@#@1、重力:

@#@G=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弹力:

@#@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

@#@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

@#@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

@#@f=uN,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为滑动摩擦因数。

@#@@#@

(2)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

@#@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注意: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①、同向:

@#@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②、反向:

@#@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FF1+F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5、力的分解@#@

(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①又知F1、F2的方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1、F2大小(F1F2)——有一组解@#@③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1的方向及F2的大小:

@#@当F>@#@F2>@#@Fsin时——有两组解@#@当F2=Fsin时——有一组解@#@当F2>@#@F时——有一组解@#@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①二力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②三力平衡:

@#@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三、牛顿定律@#@1、牛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三定律: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同@#@点@#@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两个力涉及三个物体@#@两个力涉及两物体@#@可以求合力,且合力一定为零@#@不可以求合力@#@两个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共同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平衡@#@表现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两个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共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

@#@受力情况运动情况,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a@#@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5、力学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

@#@@#@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

@#@@#@4@#@";i:

21;s: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