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496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实验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

30:

{i:

0;s:

17215:

"某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的pH值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值变化曲线@#@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点KW的数值比c点KW的数值大@#@ D.b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浓度@#@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D.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根据以下事实得出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HA的酸性比HB的强,则HA溶液的pH比HB溶液的小@#@ B.A+和B-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比B原子的大@#@ C.A盐的溶解度在同温下比B盐的大,则A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盐溶液的大@#@ D.A原子失去的电子比B原子的多,则A单质的还原性比B单质的强@#@对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使温度都升高20℃后,两溶液的pH均不变@#@ C.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熔化时不导电@#@ B.不是离子化合物,而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C.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差@#@ D.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溶质电离出的离子共存@#@现有等pH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入足量镁产生H2的体积(同温同压下测定)的变化图示如下: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都不对@#@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B.100mL0.1mol·@#@L-1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已知室温时,0.1mol/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溶液的pH=4@#@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常温下,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一元酸的盐溶液中,分别通入少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

@#@@#@NaA+CO2+H2O===HA+NaHCO3 @#@2NaB+CO2+H2O===2HB+Na2CO3,@#@则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A和HB在水中电离出H+的能力大小关系是(  )@#@A.HA较强B.HB较强@#@C.两者一样D.无法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B.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D.不同的弱电解质只要物质的量的浓度相同,电离程度也相同@#@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溶液中,导电能力变化较大的是(  )@#@A.0.5mol/LMgSO4溶液 B.0.5mol/L盐酸@#@C.0.5mol/L的CH3COOH溶液 D.0.5mol/LNH4Cl溶液@#@醋酸是一种常见的弱酸,为了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某同学开展了题为“醋酸是弱电解质的实验探究”的探究活动。

@#@该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其中错误的是(  )@#@A.先配制一定量的0.10mol/LCH3COOH溶液,然后测溶液的pH,若pH大于1,@#@则可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B.先配制一定量0.01mol/L和0.10mol/L的CH3COOH溶液,分别用pH计测它们@#@的pH,若两者的pH相差小于1个单位,则可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C.先测0.10mol/LCH3COOH溶液的pH,然后将其加热至100℃,再测pH,如果@#@pH变小,则可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D.配制一定量的CH3COONa溶液,测其pH,若常温下pH大于7,则可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冰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随加入的水量变化的下列各曲线图中,正确的是(  )@#@向1LpH=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投入0.65g锌粒,则下图中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相同温度下,两种氨水A、B,浓度分别是0.2mol/L和0.1mol/L,则A和B的OH-浓度之比(  )@#@A.大于2B.小于2C.等于2D.不能确定@#@电离度是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物理量,电离度=(已电离的物质的量/原来的总物质的量)×@#@100%。

@#@现取20mLpH=3的CH3COOH溶液,加入0.2mol·@#@L-1的氨水,测得溶液导电性变化如右图,则加入氨水前CH3COOH的电离度为(  )@#@A.0.5%B.1.5%C.0.1%D.1%@#@解析:

@#@从所给的公式可以看出,欲求电离度,须求出已电离的醋酸和醋酸总量。

@#@已电离的醋酸浓度应与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相等,即等于1×@#@10-3mol/L;@#@从图中可看出,在加入10mL氨水时,溶液导电能力最强,此时醋酸与氨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醋酸铵,故醋酸总浓度为0.2mol·@#@L-1×@#@0.010L÷@#@0.020L=0.1mol·@#@L-1,电离度=(已电离的物质的量/原来的总物质的量)×@#@100%=(1×@#@10-3mol/L÷@#@0.1mol/L)×@#@100%=1%。

@#@@#@答案:

@#@D@#@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点。

@#@右图是用KOH溶液分别滴定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示意图。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用NH3·@#@H2O溶液滴定HCl和CH3COOH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线的是(  )@#@解析:

@#@加入NH3·@#@H2O溶液,先和较强的HCl反应,离子的物质的量并未增加,但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减小,电导率下降;@#@随后NH3·@#@H2O和较弱的CH3COOH反应,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增加,电导率上升;@#@最后,加入的NH3·@#@H2O不再反应,对原溶液稀释,电导率略有下降。

@#@@#@答案:

@#@D@#@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点溶液的pH:

@#@c<@#@a<@#@b@#@B.a、b、c三点醋酸的电离程度:

@#@a<@#@c<@#@b@#@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偏小@#@D.a、b、c三点溶液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c<@#@a<@#@b@#@已知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化学式@#@CH3COOH@#@HCN@#@H2CO3@#@电离平衡常数(25℃)@#@1.8×@#@10-5@#@4.9×@#@10-10@#@K1=4.3×@#@10-7K2=5.6×@#@10-11@#@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NaCN)>@#@pH(Na2CO3)>@#@pH(CH3COONa)@#@B.将amol·@#@L-1HCN溶液与a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

@#@c(OH-)>@#@c(H+),c(Na+)>@#@c(CN-)@#@C.冰醋酸中逐滴加水,溶液的导电性、醋酸的电离程度、pH均先增大后减小@#@D.NaHCO3和Na2CO3混合液中,一定有c(Na+)+c(H+)=c(OH-)+c(HCO)+c(CO)@#@(3)在25℃下,将amol·@#@L-1的氨水与0.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c(Cl-),则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

@#@@#@(4)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

@#@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__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b=2×@#@10-5mol·@#@L-1)@#@在体积为1L,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投入0.23gNa,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将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的体积为V1;@#@另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B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的体积为V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强@#@B.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弱@#@C.因为两种酸溶液的pH相等,故V1一定等于V2@#@D.HA、HB分别和NaOH中和后,所得的溶液都一定呈中性@#@常温下,有关下列4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水电离出的c(H+):

@#@③>@#@①@#@B.①稀释到原来的100倍,pH与②相同@#@C.①与③混合,若溶液pH=7,则溶液中c(NH)>@#@c(Cl-)@#@D.②与④等体积混合,混合液pH>@#@7@#@相同温度下,根据三种酸的电离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酸@#@HX@#@HY@#@HZ@#@电离常数K@#@9×@#@10-7@#@9×@#@10-6@#@10-2@#@A.三种酸的强弱关系:

@#@HX>@#@HY>@#@HZ@#@B.反应HZ+Y-===HY+Z-能够发生@#@C.相同温度下,0.1mol·@#@L-1的NaX、NaY、NaZ溶液,NaZ溶液pH最大@#@D.相同温度下,1mol·@#@L-1HX溶液的电离常数大于0.1mol·@#@L-1HX@#@已知25℃时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数据见下表:

@#@@#@化学式@#@CH3COOH@#@H2CO3@#@HClO@#@电离平衡常数@#@Ka=1.8×@#@10-5@#@Ka1=4.3×@#@10-7@#@Ka2=5.6×@#@10-11@#@Ka=3.0×@#@10-8@#@回答下列问题:

@#@@#@

(1)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四种溶液:

@#@@#@a.CH3COONa b.Na2CO3@#@c.NaClO d.NaHCO3@#@pH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是________(用编号填空)。

@#@@#@

(2)常温下,0.1mol·@#@L-1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据变大的是________。

@#@@#@A.c(H+) B.c(H+)/c(CH3COOH)@#@C.c(H+)·@#@c(OH-) D.c(OH-)/c(H+)@#@E.c(H+)·@#@c(CH3COO-)/c(CH3COOH)@#@(3)体积均为100mLpH=2的CH3COOH与一元酸HX,加水稀释过程中pH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HX的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向20mL0.2mol·@#@L-1的氢氟酸中滴加0.2mol·@#@L-1的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氢氟酸的稀溶液中,通过改变以下条件能使氢氟酸的电离度α(HF)增大的是________,可使氢氟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HF)增大的是________。

@#@@#@A.升高温度@#@B.向溶液中滴入2滴浓盐酸@#@C.加入少量NaF固体@#@D.加水稀释@#@

(2)在此温度下,氢氟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HF)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电离度α(HF)约为________。

@#@@#@为了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下面的试剂进行实验:

@#@0.10mol·@#@L-1氨水、NH4Cl晶体、醋酸铵晶体、酚酞试剂、pH试纸、蒸馏水。

@#@@#@

(1)甲用pH试纸测出0.10mol·@#@L-1氨水的pH为10,据此他认定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你认为这一结论________(填“正确”、“不正确”或“无法确定”),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乙取出10mL0.10mol·@#@L-1氨水,用pH试纸测出其pH为a,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再用pH试纸测出其pH为b,他认为只要a、b满足如下关系________(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就可以确认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

@#@@#@(3)丙取出10mL0.10mol·@#@L-1氨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显粉红色,再加入CH3COONH4晶体少量,颜色变浅;@#@你认为这一方法能否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________(填“能”或“否”)。

@#@@#@(4)丁同学的方案最可能是(答出实验操作方法、现象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正确 常温下,0.10mol·@#@L-1NaOH溶液的pH为13,而0.10mol·@#@L-1氨水的pH为10 

(2)a-b<@#@2 (3)能@#@(4)测量NH4Cl溶液的pH,其pH<@#@7,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

(1)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若三者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当三者c(H+)相同且体积也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5)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是________。

@#@@#@(6)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

@#@@#@实验编号@#@HA物质的量浓度@#@(mol/L)@#@NaOH物质的量浓度@#@(mol/L)@#@混合溶液的pH@#@甲@#@0.2@#@0.2@#@pH=a@#@乙@#@c1@#@0.2@#@pH=7@#@丙@#@0.1@#@0.1@#@pH>@#@7@#@丁@#@0.1@#@0.1@#@pH=9@#@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单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用a(混合溶液的pH)来说明HA是强酸还是弱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考虑其它组的实验结果,单从乙组情况分析,c1是否一定等于0.2mol/L________?

@#@(填“是”或“否”)。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c(A-)与c(Na+)的大小关系是(  )@#@A.前者大B.后者大C.二者相等D.无法判断@#@(3)从丙组实验结果分析,HA是________酸(填“强”或“弱”)。

@#@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mol/L。

@#@@#@写出该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不能做近似计算)。

@#@c(Na+)-c(A-)=________mol/L@#@常温下,将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

@#@@#@实验编号@#@HA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混合溶液的pH@#@甲@#@0.2@#@0.2@#@pH=a@#@乙@#@c1@#@0.2@#@pH=7@#@丙@#@0.1@#@0.1@#@pH>@#@7@#@丁@#@0.1@#@0.1@#@pH=9@#@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考虑其他组的实验结果,单从甲组情况分析,如何用a(混合溶液的pH)来说明是强酸还是弱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考虑其他组的实验结果,单从乙组情况分析,c1是否一定等于0.2________(填“是”或“否”)。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c(A-)与c(N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前者大 B.后者大@#@C.二者相等 D.无法判断@#@(3)从丙组实验结果分析,HA是________酸(填“强”或“弱”)。

@#@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mol/L。

@#@写出该混合溶液中算式的精确结果(不能做近似计算,回答准确值,结果不一定要化简)。

@#@c(Na+)-c(A-)=________________mol/L。

@#@@#@";i:

1;s:

3:

"@#@";i:

2;s:

14529:

"@#@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火车站售票厅悬挂的是列车时间表B.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长度的仪器@#@C.出租车按位移大小计费D.“万米”赛跑,指的是路程为一万米@#@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有()@#@A.正在做课间操的同学们都可以看做质点@#@B.研究打出的乒乓球旋转情况时可以把球看做质点@#@C.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D.在作战地图上确定航空母舰的准确位置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做质点@#@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D.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一定不同@#@4.某人先向东走2m,接着向西走6m,最后向南走3m,则他在这段运动中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是()@#@A.5m、5m  B.11m、11m@#@C.5m、11mD.11m、5m@#@5.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标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速率 @#@6.下面的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A.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m/s,以790m/s的速度击中目标@#@B.汽车经过黄河大桥的速度是40km/h@#@C.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km/h@#@D.小球第3s末的速度是6m/s@#@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B.速度变化量Δv越大,加速度就越大@#@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D.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8.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由图象可知()@#@A.质点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B.质点第3s内位移是2m@#@C.此图象表示了质点运动的轨迹 @#@D.该质点前4s内位移是2m@#@9.物体沿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物体某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物体在这1s内的位移一定是5m@#@B.若物体在第1s末的速度是5m/s,则物体在第1s内的位移一定是5m@#@C.若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物体在其中1s内的位移一定是5m@#@D.物体通过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是5m/s,则物体在通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2.5m/s@#@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二、多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是(  )@#@A.大江东去B.轻舟已过万重山@#@C.夕阳西下D.飞花两岸照船红@#@12.为提高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分析了运动员跑百米全程的录像带,测得运动员在前7s跑了63m,7s末到7.1s末跑了0.92m,跑到终点共用10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在百米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10m/s@#@B.运动员在前7s的平均速度是9m/s@#@C.运动员在7s末的瞬时速度约为9.2m/s@#@D.运动员跑到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m/s@#@1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A.在前3s内质点一直做变速直线运动@#@B.在1~3s内质点做加速度a=-2m/s2的变速直线运动@#@C.在2~3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同1~2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x-t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做曲线运动@#@C.三个物体在0~t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甲=丙=乙@#@D.三个物体在0~t0时间内的平均速率甲>@#@丙>@#@乙@#@15.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继续增大@#@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三、实验题(每空3分,共15分)@#@16.

(1)电火花计时器是使用(选填A.直流电B.交流电)电源的仪器.@#@

(2)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时间间隔B.位移C.瞬时速度D.平均速度@#@(3)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点,A、B、C、D为每5个点选定的计数点.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纸带上A、C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纸带在A、C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打B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三、计算题(本题2小题,共25分)@#@17.(10分)某运动员在百米跑道上以8m/s的速度跑了80m,然后又以2m/s的速度走了20m,求这个运动员通过这段路的平均速度的大小.@#@18.(15分)某架飞机起飞滑行时,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恒定的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85m/s时离开地面升空.如果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突然接到指挥塔的命令停止起飞,飞行员立即制动飞机,飞机做加速度恒定的减速直线运动,此架飞机从起飞到停止共用时间38.25s,求:

@#@@#@

(1)飞机加速运动的时间.@#@

(2)飞机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3)定性作出飞机从起飞到停止的v-t图象.@#@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号 @#@物理答题卷@#@16.

(1)涂卡在16题位置

(2)涂卡在17题位置@#@(3)(3分)(3分)(3分)@#@17.(10分)@#@ @#@座号@#@18.(15分)@#@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号 @#@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物理答题卷@#@16.

(1)涂卡在16题位置

(2)涂卡在17题位置@#@(3)(3分)(3分)(3分)@#@17.(10分)@#@ @#@座号@#@18.(15分)@#@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物理参考答案@#@1.【解析】选D.火车站售票厅悬挂的是列车时刻表,不是时间表,A错误;@#@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而不是测量长度的仪器,B错误;@#@出租车是按路程收费而不是按位移大小收费,C错误;@#@“万米”赛跑指的应是路程为一万米,D正确. @#@2.【解析】选D.做课间操时,同学们的肢体动作和形状都是主要因素,不能忽略,因而不能看做质点,A错误;@#@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乒乓球的旋转情况是主要因素,不可以把球看做质点,B错误;@#@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时,跑道的长度是主要因素,航空母舰不能看做质点,C错误;@#@确定航空母舰的位置时,航空母舰的形状和大小是次要因素,可以看做质点,D正确。

@#@@#@3.【解析】选C.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有着本质区别,即使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也不能说路程就是位移,A错误;@#@物体在沿直线单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B错误;@#@物体通过不同的路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D错误;@#@若物体经过一段路程,又返回到原出发点,其位移为零,故C正确.@#@4.【解析】选C.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故位移的大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故s=(2+6+3)m=11m,C正确.@#@5.【解析】选D.位移、速度、加速度、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路程、时间、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D正确.@#@6.【解析】选B.瞬时速度与时刻、位置对应,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对应.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和击中目标的速度、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小球第3s末的速度是某一时刻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汽车经过黄河大桥的速度是汽车经过一段位移的速度,为平均速度,B正确.@#@7.【解析】选D.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大,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减小,速度增大还是减小与加速度增大还是减小无关,加速度增大是指速度变化更快,A错误;@#@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率,不是速度的变化量,B错误;@#@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变化,二者同向加速,反向减速,C错误;@#@物体的速度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如速度很大的匀速直线运动,D正确.@#@8.【解析】选D.位移图象表明了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不是质点运动的轨迹,C错误,从图象可以看出,2s末到4s末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第3s内物体的位移为零,A、B错误;@#@前4s内物体的位移为2m,D正确.@#@9.【解析】选A.无论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一定为平均速度与时间的乘积,A正确;@#@B中若变速运动,1s末的速度和1s内的平均速度不等,因此B错误;@#@C中10s内的平均速度和其中1s内的平均速度不等,因此位移不是5m,故C错误;@#@物体通过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和通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即时速度不一定为一半的关系,故D错误。

@#@@#@10.【解析】选D.由v-t图象可以看出前2s内速度都为正值,说明速度的方向没有改变,A错;@#@1~3s内图线为一直线,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不变,B错;@#@v-t图象中图线与t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前2s内发生的位移为2m,3~5s内合位移为0,表示第3s末和第5s末的位置相同,C错,D对。

@#@@#@11.【解析】选A、B、C.大江东去是以地面为参考系得出的,A正确;@#@轻舟已过万重山是相对山来说的,故参考系是地面及地面上的高山,B正确;@#@夕阳西下是指太阳相对地面的位置变化,故以地面为参考系,C正确;@#@飞花两岸照船红是指花相对于船的运动,故不是以地面为参考系人的,D错误。

@#@@#@12.【解析】选A、B、C.全程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跑到终点的瞬时速度,A正确,D错误;@#@前7s的平均速度,B正确;@#@7s~7.1s内的平均速度,因时间变化只有0.1s,故此平均速度可视为7s末的瞬时速度,C正确.@#@13.【解析】选B、C.由图象可知,质点在0~1s内做速度v0=2m/s的匀速直线运动,A错误;@#@在1~3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m/s2=-2m/s2,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B正确;@#@在2~3s内,速度为负值,说明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加速度与1~2s内的完全相同,因为图线的斜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C正确.@#@14.【解析】选A、C.甲、乙、丙三物体都做直线运动,甲做往返直线运动,而乙、丙一直向前运动,故t0时间内甲的路程最大,而乙、丙路程相同,所以甲、乙、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率的关系应为:

@#@甲>@#@乙=丙,故B、D项均错误;@#@甲、乙、丙三个物体在t0时间内位移相同,平均速度相同,C项正确;@#@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丙的斜率变大速度增加,A项正确.@#@15.【解析】选B、C.因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故物体速度要增大,只是速度增大变慢一些,最后速度达到最大值,A错误,B正确;@#@因质点沿直线运动方向不变,所以位移一直增大,C正确,D错误.@#@16.【解析】@#@

(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低压交流电,选B.@#@

(2)选A、B.时间间隔可以通过数纸带上所打点子的个数得出,位移可以通过测量纸带上所打点子间的距离得出,故A、B正确.而平均速度或者瞬时速度都是依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得出.@#@(3)A、B、C、D为每5个点选定的计数点,故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纸带上A、C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AC=0.20s;@#@A、C段的平均速度;@#@B点的瞬时速度@#@答案:

@#@

(1)交流电

(2)A、B(3)0.200.850.85@#@17.【解析】由得:

@#@ @#@ (4分)@#@ (3分)@#@(3分)@#@答案:

@#@5m/s@#@18.【解析】@#@

(1)由得:

@#@@#@加速阶段:

@#@t1==21.25s(4分)@#@

(2)减速阶段:

@#@t2=t-t1==17s(2分)@#@(3分)@#@即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2分)@#@(3)v-t图象如图所示:

@#@(4分)@#@答案:

@#@

(1)21.25s

(2)5m/s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见解析@#@";i:

3;s:

26418:

"@#@2018年陕西省高考物理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題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2018•陕西二模)根据近代物理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频率的光照射不同金属,则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大@#@B.已知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09eV,则动能等于12.09eV的另一个氢原子与这个氢原子发生正碰,可以使这个原来静止并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该激发态@#@C.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的越牢固@#@D.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中子数减少21个@#@2.(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一倾角为θ的斜面高为h,斜面底端B正上方高2h处有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刚好在斜面的中点,则小球的初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B. C. D.@#@3.(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正方形线框由边长为L的粗细均匀的绝缘棒组成,O是线框的中心,线框上均匀地分布着正电荷,现在线框上侧中点A处取下足够短的带电量为q的一小段,将其沿OA连线延长线向上移动的距离到B点处,若线框的其它部分的带电量与电荷分布保持不变,则此时O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A.k B.k C.k D.k@#@4.(6分)(2018•陕西二模)2018年我国即将发射“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该探测器将首次造访月球表面,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如图所示,嫦娥四号在环月圆轨道I上的A点实施变轨,进人近月的椭圆轨道II,由近月点B成功落月,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嫦娥四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轨道I运动至A点时,需向前喷气才能进入轨道II@#@B.沿轨道II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I运行的周期@#@C.沿轨道II运行时,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D.在轨道II上由A点运行到B点的过程,速度逐渐减小@#@5.(6分)(2018•陕西二模)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1、F2的作用而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0和4t0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时,分别撤去F1和F2,以后物体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两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设F1和F2对A、B的冲量分别为I1和I2,F1和F2对A、B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I1>I2,W1>W2 B.I1<I2,W1>W2 C.I1<I2,W1<W2 D.I1>I2,W1<W2@#@6.(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甲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虚线MN的右侧存在磁感应强度B=2T的匀强磁场,MN的左侧有一质量m=0.1kg的矩形线圈abcd,bc边长L1=0.2m,电阻R=2.t=0时,用一恒定拉力F拉线圈,使其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1s,线圈的bc边到达磁场边界MN,此时立即将拉力F改为变力,又经过1s,线圈恰好完全进入磁场,整个运动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恒定拉力大小为0.05N@#@B.线圈在第2s内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C.线圈ab边长L2=0.5m@#@D.在第2s内流过线圈的电量为0.2c@#@7.(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转台上固定有一长为4L的水平光滑细杆,两个中心有孔的小球A、B从细杆穿过并用原长为L的轻弹簧连接起来,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3m、2m。

@#@竖直转轴处于转台及细杆的中心轴线上,当转台绕转轴匀速转动时(  )@#@A.小球A.B受到的向心力之比为3:

@#@2@#@B.当轻弹簧长度变为2L时,小球A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1.5L@#@C.当轻弹簧长度变为3L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ω,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8mω2@#@D.如果角速度逐渐增大,小球B先接触转台边沿@#@8.(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闭合线框,曲线部分PNQ满足函数y=0.5sin(0.5πx),其中x、y单位为m,x满足0≤x≤2,曲线部分电阻不计,直线部分PMQ的电阻为R=10Ω.将线框从图示的位置开始(t=0),以v=2m/s的速度匀速通过宽度为d=2m、磁感应强度B=1T的匀强有界磁场,在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框穿越磁场的时间为4s@#@B.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PQ两点间的最大电压为1V@#@C.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0.1J@#@D.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感应电流变化规律为i=0.1sin(0.5πt)@#@ @#@二、非选择题:

@#@共174分.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9.(6分)(2018•陕西二模)一轻质弹簧水平悬挂于某一深度为h且开口向右的小筒中,已知轻弹簧的原长为L0,且L0<h,如图甲所示,若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露出筒外弹簧的长度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同学通过改变L面测出对应的弹力F,作出F﹣L图象如图乙所示,图中标示的均为已知量。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弹簧的原长L0=  。

@#@@#@10.(9分)(2018•陕西二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一个量程为3V的电压表的内电阻(几千欧),实验室提供直流电源的电动势为6V,内阻忽略不计:

@#@@#@

(1)请根据电路图甲完成图乙的实物连接;@#@@#@

(2)在该实验中,认为当变阻器的滑片P不动时,无论电阻箱的阻值如何增减,aP两点间的电压保持不变;@#@请从下列滑动变阻器中选择最恰当的是:

@#@  ;@#@@#@A.变阻器A(0~2000Ω,0.1A)@#@B.变阻器B(0~20Ω,1A)@#@C.变阻器C(0~5Ω,1A)@#@(3)连接好线路后,先将变阻器滑片P调到最  端,并将电阻箱阻值调到  (填“0”或“最大”),然后闭合电键S,调节P,使电压表满偏,此后滑片P保持不动;@#@@#@(4)调节变阻箱的阻值,记录电压表的读数发现当电压表读数为U1=1.0V时,电阻箱读数R1=6.0kΩ;@#@当电压表读数为U2=2.0V时,电阻箱读数R2=1.5kΩ.则待测电压表的内阻值为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1.(12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为M=4.5kg,长L=4m的薄木板,一个质量为m=1kg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小物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开始时木板和小物体均静止。

@#@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g取10m/s2)求:

@#@@#@

(1)若要使小物体不从木板上掉下,F的最大值。

@#@@#@

(2)若F=10N,当小物块滑到到木板中点时撤去F,求拉力F对木板的冲量大小及撤去F后木板和小物块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12.(20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xOy的第一象限中,0≤x≤d的空间存在着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在x>d的空间存在着垂直纸面方向向外的匀强磁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粒子,从y轴上的A点,以速度v0沿x轴正方向进入电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作用下,从A点依次经过B点和C点,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0,d﹣d)、(d,d)、(2d,0),不计带电粒子重力。

@#@求:

@#@@#@

(1)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2)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3)带电粒于从A到C的运动时间t。

@#@@#@ @#@[物理一一选修3-3](15分)@#@13.(5分)(2018•陕西二模)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及温度有关@#@B.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生成的晶体的微粒都按相同的规则排列@#@C.体积不变,压强减小的过程,气体一定放出热量,内能减小@#@D.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无序性减小的方向进行@#@E.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14.(10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可导热的汽缸内用很薄的质量不计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离汽缸底部的高度为h=20cm,整体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取一小盒砂子缓慢地倒在活塞的上表面上。

@#@砂子倒完时,活塞下降了△h=5cm。

@#@再取相同质量的一小盒砂子缓慢地倒在活塞的上表面上。

@#@外界的压强和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计活塞与汽缸|7壁间的摩擦,求:

@#@@#@①第二次砂子倒完时活塞距汽缸底部的高度;@#@@#@②在第二次倒砂子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70J,封闭气体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 @#@[物理一选修3-4](15分)@#@15.(2018•陕西二模)关于机械波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频率有关@#@B.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和偏振现象@#@C.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介质中传播时,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速度越大@#@D.紫外线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红外线在水中的传播速度@#@E.机械波不但能传递能量,而且能传递信息,其传播方向就是能量或信息传递的方向@#@16.(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为一个均匀透明介质球,球心位于O点,半径为R,一束单色光从真空中沿DC方向平行于直径AOB射到介质球上的C点,DC与的距离H=R,若该光束射入球体经一次反射后由E点(图中未标出)再次折射向真空中,此时的出射光线刚好与入射光线平行,已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①介质球的折射率和光束从C点射入到从E点射出所经历的总时间;@#@@#@②射入球体内的光线有可能发生全反射吗?

@#@@#@ @#@2018年陕西省高考物理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題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2018•陕西二模)根据近代物理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频率的光照射不同金属,则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大@#@B.已知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09eV,则动能等于12.09eV的另一个氢原子与这个氢原子发生正碰,可以使这个原来静止并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该激发态@#@C.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的越牢固@#@D.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中子数减少21个@#@【考点】J3:

@#@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1:

@#@定性思想;@#@45:

@#@归纳法;@#@54N:

@#@原子的能级结构专题.@#@【分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结合最大初动能的大小比较金属的逸出功;@#@吸收光子能量发生跃迁,吸收的光子能量需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结合越牢固;@#@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的变化得出中子数的变化。

@#@@#@【解答】解:

@#@A、根据Ekm=hv﹣W0知,频率相同,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越大,金属的逸出功越小,故A错误。

@#@@#@B、已知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09eV,用动能等于12.09eV的另一个氢原子与这个氢原子发生正碰,能量部分被吸收,不能从基态跃迁到该激发态,故B错误。

@#@@#@C、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的越牢固,故C正确。

@#@@#@D、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质子数少10,质量数少32,则中子数少22,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电效应、能级跃迁、比结合能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光电效应和能级跃迁是高考的热点问题,需要理解记忆。

@#@@#@ @#@2.(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一倾角为θ的斜面高为h,斜面底端B正上方高2h处有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刚好在斜面的中点,则小球的初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B. C. D.@#@【考点】43:

@#@平抛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518:

@#@平抛运动专题.@#@【分析】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分位移公式并结合几何关系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

@#@小球做平抛运动,根据分位移公式,有:

@#@@#@x=v0t=@#@y=2h﹣=@#@联立解得:

@#@@#@v0==@#@故选:

@#@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结合分位移公式和几何关系分析即可,基础题目。

@#@@#@ @#@3.(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正方形线框由边长为L的粗细均匀的绝缘棒组成,O是线框的中心,线框上均匀地分布着正电荷,现在线框上侧中点A处取下足够短的带电量为q的一小段,将其沿OA连线延长线向上移动的距离到B点处,若线框的其它部分的带电量与电荷分布保持不变,则此时O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A.k B.k C.k D.k@#@【考点】AK: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2:

@#@定量思想;@#@43:

@#@推理法;@#@53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专题.@#@【分析】根据电荷分布得到闭合线框在O点的场强,从而得到去掉A处一小段后的线框在O点处的场强,再求得B处点电荷在O处的场强,即可叠加得到O点场强。

@#@@#@【解答】解:

@#@在闭合线框中,电荷关于O点分布对称,故在O点场强为零;@#@@#@现在讲电荷量q从A移到B,那么,线框部分在O点的场强等效于与A点关于O点对称的电荷量q在O点的场强@#@B处电荷q在O点的场强;@#@@#@又有两处电荷符号相同,故E1,E2的方向相反,那么,O点的场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点评】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荷分布周围的场强,常根据对称性求得某些不完整图形的场强,对于点电荷的场强则直接由求解,最后由叠加原理求得合场强。

@#@@#@ @#@4.(6分)(2018•陕西二模)2018年我国即将发射“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该探测器将首次造访月球表面,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如图所示,嫦娥四号在环月圆轨道I上的A点实施变轨,进人近月的椭圆轨道II,由近月点B成功落月,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嫦娥四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轨道I运动至A点时,需向前喷气才能进入轨道II@#@B.沿轨道II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I运行的周期@#@C.沿轨道II运行时,在A点的加速度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D.在轨道II上由A点运行到B点的过程,速度逐渐减小@#@【考点】4H:

@#@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4:

@#@比较思想;@#@4E:

@#@模型法;@#@52A:

@#@人造卫星问题.@#@【分析】根据做近心运动时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来分析喷气的方向。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卫星的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分析加速度关系。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或功能关系分析在轨道II上由A点运行到B点的过程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

@#@A、“嫦娥四号”在轨道I上做圆周运动,只有通过减速使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减小,做近心运动来减小轨道高度,才能轨道II.故A正确;@#@@#@B、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知,在轨道I上运动时的半长轴大于在轨道II上运行时的半长轴,故在轨道I上运行的周期要大,故B错误;@#@@#@C、“嫦娥四号”运动的过程中万有引力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ma,得a=,知r越大,a越小,所以在A点的加速度小于在B点的加速度,故C错误;@#@@#@D、在轨道Ⅱ上由A点运行到B点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其做正功,它的动能增加,速度逐渐增大,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解决本题要注意:

@#@由高轨道变轨到低轨道需要减速,而由低轨道变轨到高轨道需要加速,这一点在解决变轨问题时要经常用到,一定要注意掌握。

@#@卫星运行时只有万有引力做功,机械能是守恒的。

@#@@#@ @#@5.(6分)(2018•陕西二模)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到水平拉力F1、F2的作用而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0和4t0速度分别达到2v0和v0时,分别撤去F1和F2,以后物体继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两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设F1和F2对A、B的冲量分别为I1和I2,F1和F2对A、B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I1>I2,W1>W2 B.I1<I2,W1>W2 C.I1<I2,W1<W2 D.I1>I2,W1<W2@#@【考点】52:

@#@动量定理;@#@62:

@#@功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2:

@#@定量思想;@#@4C:

@#@方程法;@#@52F:

@#@动量定理应用专题.@#@【分析】根据两物块做匀减速运动,求出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之比,从而求出摩擦力之比,再根据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之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F1和F2的大小之比,然后根据冲量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冲量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根据面积比得出位移比.@#@撤去拉力后两图象平行,说明加速度相等,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则知,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对全过程研究,运用动能定理求解拉力做功.@#@【解答】解:

@#@从图象可知,两物块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都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减速运动中有f=ma′,则摩擦力大小都为m.根据图象知,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加速运动中有F﹣f=ma,则F1=,F2=,F1和F2的大小之比为12:

@#@5;@#@@#@所以:

@#@<1,则I1<I2;@#@@#@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则位移之比为=6:

@#@5;@#@@#@两个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都是0,所以拉力做的功与摩擦力做的功大小相等,所以:

@#@@#@,则W1>W2。

@#@@#@故选:

@#@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通过图象得出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个力的大小之比,以及知道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6.(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甲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虚线MN的右侧存在磁感应强度B=2T的匀强磁场,MN的左侧有一质量m=0.1kg的矩形线圈abcd,bc边长L1=0.2m,电阻R=2.t=0时,用一恒定拉力F拉线圈,使其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1s,线圈的bc边到达磁场边界MN,此时立即将拉力F改为变力,又经过1s,线圈恰好完全进入磁场,整个运动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恒定拉力大小为0.05N@#@B.线圈在第2s内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C.线圈ab边长L2=0.5m@#@D.在第2s内流过线圈的电量为0.2c@#@【考点】D9: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37:

@#@牛顿第二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53C:

@#@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据题知线圈在磁场外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t=1s,由图读出t=1s时感应电流i的大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欧姆定律可求得此刻线圈的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结合求解恒定拉力的大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欧姆定律得出安培力与时间的关系式,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先求出2s末的速度,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ab长度.根据公式q=求解电量.@#@【解答】解:

@#@A、由乙图知:

@#@t=1s时,线圈中感应电流为:

@#@i=0.1A@#@由i==@#@得:

@#@v1==m/s=0.5m/s@#@根据v1=at、F=ma@#@得:

@#@F=m=0.1×@#@N=0.05N,故A正确。

@#@@#@B、t=2s时线圈速度:

@#@v2==m/s=1.5m/s@#@线圈在第2s时间内的加速度:

@#@a2==m/s2=1m/s2,故B正确。

@#@@#@C、线圈ab边长为:

@#@L2==m=1m,故C错误。

@#@@#@D、在第2s内流过线圈的电量为:

@#@q===C=0.2C,故D正确。

@#@@#@故选:

@#@ABD。

@#@@#@【点评】本题是电磁感应与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和计算安培力和拉力是关键,要熟练运用法拉第定律、欧姆定律、运动学公式等等规律,掌握感应电荷量公式q=.@#@ @#@7.(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转台上固定有一长为4L的水平光滑细杆,两个中心有孔的小球A、B从细杆穿过并用原长为L的轻弹簧连接起来,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3m、2m。

@#@竖直转轴处于转台及细杆的中心轴线上,当转台绕转轴匀速转动时(  )@#@A.小球A.B受到的向心力之比为3:

@#@2@#@B.当轻弹簧长度变为2L时,小球A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1.5L@#@C.当轻弹簧长度变为3L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ω,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8mω2@#@D.如果角速度逐渐增大,小球B先接触转台边沿@#@【考点】4A:

@#@向心力;@#@37:

@#@牛顿第二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1:

@#@定性思想;@#@4C:

@#@方程法;@#@521:

@#@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分析】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分析向心力的大小关系;@#@根据向心力的公式分析二者的半径的关系。

@#@@#@【解答】解:

@#@A、两个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二者需要的向心力都是弹簧的弹力提供的。

@#@根据弹簧弹力的特点可知,二者需要的向心力一定是相等的。

@#@故A错误;@#@@#@B、二者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角速度是相等的。

@#@根据向心力的公式可得:

@#@…①@#@又:

@#@r1+r2=2L…②@#@联立可得:

@#@,…③.故B错误;@#@@#@C、当轻弹簧长度变为3L时,则:

@#@@#@r1+r2=3L…④@#@…⑤@#@联立④⑤可得弹簧的劲度系数:

@#@k=1.8mω2.故C正确;@#@@#@D、由B的分析的结果可知,只要是二者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B到转轴的距离始终大于A到转轴的距离,所以增大角速度,小球B先接触转台边沿。

@#@故D正确。

@#@@#@故选:

@#@C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两球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向心力,同时要搞清向心力的来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 @#@8.(6分)(2018•陕西二模)如图所示,由导体材料制成的闭合线框,曲线部分PNQ满足函数y=0.5sin(0.5πx),其中x、y单位为m,x满足0≤x≤2,曲线部分电阻不计,直线部分PMQ的电阻为R=10Ω.将线框从图示的位置开始(t=0),以v=2m/s的速度匀速通过宽度为d=2m、磁感应强度B=1T的匀强有界磁场,在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框穿越磁场的时间为4s@#@B.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PQ两点间的最大电压为1V@#@C.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0.1J@#@D.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感应电流变化规律为i=0.1sin(0.5πt)@#@【考点】D9: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BB: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34:

@#@比较思想;@#@4E:

@#@模型法;@#@53C:

@#@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分析】根据匀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求线框穿过磁场的时间。

@#@当线框的有效切割长度最大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PQ间的电压最大,由E=BLv求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即可求得PQ间最大电压。

@#@线框中产生正弦感应电流,根据电动势有效值求焦耳热。

@#@由欧姆定律求感应电流的变化规律。

@#@@#@【解答】解:

@#@A、根据y=0.5sin(0.5πx)(m),知直线部分PMQ的长度为L=×@#@=2m,有L=d@#@所以线框穿越磁场的时间为t===2s,故A错误。

@#@@#@B、线框有效的切割长度最大为ym=0.5m,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值为Em=Bymv=1×@#@0.5×@#@2=1V,由于曲线部分电阻不计,所以PQ两点间的最大电压Um=Em=1V,故B正确。

@#@@#@CD、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感应电动势变化规律为e=Byv=1×@#@0.5sin(0.5πt)×@#@2V=sin(0.5πt)(V)=感应电流变化规律为i==0.1sin(0.5πt)A@#@感应电流有效值I===0.05A,线框穿越磁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Q=I2Rt=(0.05)2×@#@10×@#@2J=0.1J,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本题中正弦式导线的有效切割长度随时间作正弦规律变化,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提供了一种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的一种方式,要注意";i:

4;s:

8689:

"@#@上海高中生物遗传规律同步练习@#@1.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

@#@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代理论上为@#@A.12种表现型@#@B.高茎子粒饱满:

@#@矮茎子粒皱缩为15:

@#@1@#@C.红花子粒饱满:

@#@红花子粒皱缩:

@#@白花子粒饱满:

@#@白花子粒皱缩为9:

@#@3:

@#@3:

@#@1@#@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

@#@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

@#@1@#@【解析】如果用三对基因来表示这三对相对性状,则纯合红花高茎子粒皱缩的基因性为AABBcc,纯合白花矮茎子粒饱满的基因型为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则F2的表现型有2×@#@2×@#@2=8种;@#@表现型及比例为(3高茎:

@#@1矮茎)(3子粒饱满:

@#@1子粒皱缩)(3红花:

@#@1白花),因此,高茎子粒饱满:

@#@矮茎子粒皱缩=(3×@#@3):

@#@(1×@#@1)=9:

@#@1;@#@红花子粒饱满:

@#@红花子粒皱缩:

@#@白花子粒饱满:

@#@白花子粒皱缩=(3×@#@3):

@#@(3×@#@1):

@#@(1×@#@3):

@#@(1×@#@1)=9:

@#@3:

@#@3:

@#@1;@#@红花高茎子粒饱满:

@#@白花矮茎子粒皱缩=(3×@#@3×@#@3):

@#@(1×@#@1×@#@1)=27:

@#@1。

@#@【答案】CD@#@2.Rh血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一对夫妇的Rh血型都是Rh血型都是Rh阳性,已生3个孩子中有一个是Rh阳性,其他两个是Rh阴性,再生一个孩子是Rh阳性的概率是@#@A.B.C.D.@#@【答案】D【解析】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Rh血型中,父母都是Rh阳性而孩子中有Rh阴性的,因此Rh阳性为显性性状,父母都为杂合子Aa,Aa×@#@Aa后代表现为Rh阳性:

@#@Rh阴性=3:

@#@1,因此再生一个孩子是Rh阳性的概率为3/4。

@#@@#@3.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

@#@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合理的是@#@A. 该种植物的细胞中至少含有10条非同源染色体@#@B.没有两个感兴趣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D.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答案】C@#@4.已知水稻高杆(T)对矮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

@#@某人用下列组合的水稻进行杂交,对其子代(F1)的表现型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类型@#@F1的表现型及比例@#@矮杆感病@#@矮杆抗病@#@高杆抗病@#@高杆感病@#@高杆抗病×@#@高杆感病@#@1@#@1@#@3@#@3@#@A、高杆抗病亲本的基因组成是TTRr@#@B、子代(F1)群体中的表现型有9种@#@C、子代(F1)群体中的基因型有6种@#@D、子代(F1)群体中ttRr的个体占1/6@#@答案C@#@5.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ll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白:

@#@粉:

@#@红,3:

@#@10:

@#@3@#@B.白:

@#@粉:

@#@红,3:

@#@12:

@#@1@#@C.白:

@#@粉:

@#@红,4:

@#@9:

@#@3@#@D.白:

@#@粉:

@#@红,6:

@#@9:

@#@1@#@6.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

@#@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

@#@花长为24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A.1/16B.2/16C.5/16D.6/16@#@7.(20分)填空回答:

@#@@#@

(1)已知番茄的抗病与感病、红果与黄果、多室与少室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抗病性用A、a表示,果色用B、b表示、室数用D、d表示。

@#@为了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它们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选用表现型为感病红果多室和____________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抗病红果少室,则可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并可确定以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将F1自交得到F2,如果F2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它们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这三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

(2)若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上述F1番茄叶片取材制备人工种子、繁殖种苗,其过程可简述为如下5个步骤:

@#@@#@上述过程中去分化发生在第________步骤,再分化发生在第_______步骤,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学.科.网]@#@【解析】@#@

(1)要确定性状显隐性,必须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要确定其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则必须选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杂交,观察其遗传规律。

@#@现选用的亲本类型是感病红果多室作亲本,这三对性状对应的相对性状为抗病黄果少室;@#@由于杂交的两个亲本为纯合体,故F1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即抗病对感病为显性、红果对黄果为显性、少室对多室为显性,根据体中规定的各对性状所用的字母表示及两个亲本的表现型即可得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一对相对性状自交的F2有表现型2种,比例为3:

@#@1,如果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则三对相对性状自交的F2有表现型2×@#@2×@#@2=8种,比例为(3:

@#@1)×@#@(3:

@#@1)×@#@(3:

@#@1)=27:

@#@9:

@#@9:

@#@9:

@#@3:

@#@3:

@#@3:

@#@1;@#@@#@

(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到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脱分化,又叫去分化,故去分化发生在图示中的第②步;@#@由愈伤组织在重新分化形成根、叶等器官的过程叫再分化,从图中看出,再分化发生在③步;@#@由植物的组织培养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番茄叶肉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1)抗病黄果少室aaBBddAAbbDD827:

@#@9:

@#@9:

@#@9:

@#@3:

@#@3:

@#@3:

@#@1@#@

(2)②③全能性[来源:

@#@Zx@#@8.分析下列系谱图回答问题@#@

(1)该遗传病是____染色体上的____性遗传病。

@#@@#@

(2)若以A、a表示相关基因,则7号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3)5号和6号再生一个生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4)8号和10号近亲婚配,生一个生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5)10号和一个完全正常的女性婚配,其子女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____________@#@【答案】@#@

(1)常隐

(2)1/3(3)1/8@#@(4)1/6@#@方法一:

@#@根据分离比例推理计算@#@8号:

@#@aa生病概率2/3×@#@1/2=1/3@#@10号1/3AA2/3Aa男孩概率1/2,因些生病男孩概率为1/6@#@方法二:

@#@根据配子概率计算@#@10号产生配子:

@#@2/3A,1/3a,8号产生配子a,生病概率1/3,男孩概率1/2@#@(5)1/8@#@10号1/3AA2/3Aa可能基因型AA2/3,Aa1/3@#@完全正常AA@#@9.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某医生向学员分析讲解了下列有甲病和乙病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

@#@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

@#@请回答:

@#@@#@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Ⅲ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若Ⅲ8和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完全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若Ⅲ9和Ⅲ7结婚,生育@#@只患白化病的孩子概率为______;@#@@#@患白化病的孩子概率为______;@#@@#@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概率为______。

@#@@#@【答案】@#@

(1)aaXBXB或aaXBXbAAXbY或AaXbY@#@

(2)1/25/121/12@#@(3)7/241/31/24@#@3@#@";i:

5;s:

12780: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教学质量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相对原子质量:

@#@H-1O-16@#@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NaCl溶液B.SO3C.NaOHD.Cu@#@2.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一般属于()@#@A.原子晶体 B.离子晶体C.金属晶体 D.分子晶体@#@3.下列仪器无定量的要求的是:

@#@@#@A.量筒B.分液漏斗C.滴定管D.容量瓶@#@4.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2+、-,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为A.3种B.4种C.5种D.6种@#@5.下列物质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A.Al(OH)3B.Fe2O3C.Al2O3D.Al@#@6.下列物质与铁反应不可能使铁显示+2价的是:

@#@@#@A.S    B.Cl2C.稀硫酸D.CuSO4溶液@#@7.下列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苯与氢气在镍的催化下反应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D.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8.下列微粒的表示方法能确定为氟离子的是@#@A.X— B. C. D.@#@9.某化工生产反应历程的能量变化如右图,过程I没有使用催化剂,过程Ⅱ使用了催化剂,则可判断催化剂除了能改变反应速率外,还可以改变的是@#@A.生产能耗B.反应的完成程度@#@C.反应物的状态D.反应热效应@#@10.下列应用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A.泡沫灭火器B.氯化铵和消石灰制备氨气@#@C.明矾净水D.草木灰不宜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11.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XO3,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B.H2X C.XH3D.XH4@#@12.鉴别乙酸、乙醛不能选用的试剂是@#@A.银氨溶液B.碳酸氢钠C.新制氢氧化铜D.酚酞试液@#@13.CO和N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它们在催化转换器中能反应生成氮气和CO2,对此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改变压强不可以改变反应速率B.使用催化剂能同时增加正、逆反应的速率@#@C.增加压强能增加反应速率D.升高温度能增加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14.实验室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错误的是@#@A.称取一定质量的干海带——电子天平@#@B.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蒸发皿@#@C.过滤海带灰水混合物——漏斗@#@D.在海带灰浸取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后,用四氯化碳提取碘——分液漏斗@#@15.已知下列元素的半径为:

@#@@#@原子@#@N@#@S@#@O@#@Si@#@半径r/@#@0.75@#@1.02@#@0.74@#@1.17@#@  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A.0.80×@#@ B.1.10×@#@ C.1.20×@#@ D.0.70×@#@@#@16.石墨@#@铁@#@溶液a@#@有关右图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两电极直接连接,a是食盐水,则发生析氢腐蚀@#@B.若两电极直接连接,a是食盐水,则负极反应是:

@#@@#@Fe-2e→Fe2+@#@C.若铁接电源负极,石墨接电源正极,a是食盐水,左侧电极上析出的气泡比右侧电极上的多@#@D.若铁接电源负极,石墨接电源正极,a是氯化铜,铁上有气泡@#@17.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KIO3淀粉溶液,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此过程中二氧化硫表现出@#@A.酸性 B.漂白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18.有关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反应均需使用浓硫酸、乙酸B.都使用过量的乙酸@#@C.反应都采用水浴加热D.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提纯@#@19.常温下0.1mol/L氨水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 B.加入适量的氯化铵固体@#@C.加入等体积0.1mol/L烧碱溶液 D.加入等体积0.1mol/L盐酸@#@20.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Al3+、Fe3+、NO3-、SO42-、Cl-(水电离产生H+和OH-除外),滴入过量氨水,仅产生白色沉淀,若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一定存在的离子是@#@A.SO42-@#@B.NO3-@#@C.Na+@#@D.Fe3+@#@二

(一)@#@人体含氧65%、碳18%、氢10%、氮3%、钙1.5%、磷1%、钾0.35%、硫0.25%、钠0.15%、氯0.15%、镁0.05%,它们被称为人体常量元素。

@#@@#@21.人体的构成元素,从周期表来看,元素数目最多族为___________族。

@#@属于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还有许多微量元素,请列举其中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22.含量最高的元素原子核外运动状态有___________种,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它同族的另一种元素的活动性相比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请用一个事实说明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含量前3位的元素按原子个数比1:

@#@1:

@#@2形成的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0@#@1@#@2@#@3@#@4@#@5@#@n(NO)(mol)@#@0.01@#@0.005@#@0.004@#@0.0035@#@0.0035@#@0.0035@#@回答第24~26题:

@#@@#@24.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值越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

@#@该反应K(300℃)>K(350℃),判断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25.利用表中数据,用NO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________。

@#@@#@26.当反应达到平衡后的t2时刻,将混合气体通过“分子筛”,可以及时将产物NO2分离出平衡体系,该操作对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者“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大,请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在下图中画出t2时刻后平衡移动的示意图:

@#@@#@

(二)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27.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反应Cl2+Na2SO3+2NaOH→2NaCl+Na2SO4+H2O中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为__________________。

@#@@#@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后滴加氯水,层变成紫色。

@#@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

@#@完成下列填空:

@#@@#@29.已知碘元素最终变为无色HIO3。

@#@上述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层变成紫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若把KI换成KBr,则层变为_________色,继续滴加氯水,层的颜色没有变化。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利硝石矿层中含有碘酸钠,可用亚硫酸氢钠与其反应来制备单质碘。

@#@@#@31.试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短线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及总数@#@__NaIO3+__NaHSO3→__NaHSO4+__Na2SO4+__I2+__H2O@#@已知含氧酸盐的氧化作用随溶液酸性的加强而增强,在制备试验时,定时取样,并用酸化的氯化钡来检测SO离子生成的量,发现开始阶段反应速度呈递增的趋势,试简述这变化趋势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室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来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

@#@实验装置如下:

@#@@#@32.在启普发生器中纯锌与稀硫酸反应过于缓慢,可采取的加快速率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纯度不高的锌(粗锌)制取氢气,反应速率快,但制得的氢气因含H2S等还原性杂质而有难闻的气味,CuSO4洗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黑色沉淀生成,请写出该洗气瓶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可以将CuSO4溶液换成浓硫酸_________(答“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述用CuSO4溶液配制检验醛基的新制氢氧化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装置中氯化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发现粗锌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锌粒表面变黑,于是收集了少量该黑色固体,验证黑色固体含铁元素的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有:

@#@小瓷皿的质量mg,小瓷皿加样品的质量ng,反应后小瓷皿加固体的质量wg,已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用含m、n、w的代数式表示)。

@#@@#@(四)(本题共15分)@#@有机物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常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并可用作乳胶漆等。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合成:

@#@@#@已知有机物A中含有C、H、O、Cl四种元素且同一个碳原子上不@#@直接连接两个官能团。

@#@@#@36.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③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 @#@@#@37.写出反应⑤和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⑥(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8.写出1种E的同系物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1种与F含有相同官能团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OH@#@39.试设计一条以CH3CHCH2CH2OH为原料合成CH3CHCH2COOH的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常用的表示方式为:

@#@甲乙……目标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化学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参考答案@#@一、客观题:

@#@共20题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B@#@B@#@C@#@B@#@C@#@C@#@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A@#@B@#@B@#@B@#@D@#@A@#@B@#@A@#@二、主观题共60分@#@

(一)(15分)@#@21.IA;@#@p>S>Cl;@#@碘(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也有多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及铁,写出其中的一种即可)(每空1分共3分)@#@22.8.O>S;@#@2H2S+O2→2H2O+2S(其它合理均给分)@#@(每空1分共4分)@#@23.乙酸(其它合理均给分)1分@#@24.K=c2(NO2)/c2(NO2)c(O2),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其它合理答案也可),放热反应@#@(每空1分共3分)@#@25.v=0.0015mol·@#@L-s-2分@#@26.逆反应@#@(每空1分共2分)@#@

(二)(15分)@#@0@#@27.SO2+2NaOH→Na2SO3+H2O。

@#@(2分)@#@28.Na2SO4(1分)零价的氯元素(1分)或Cl@#@29.KI、I2Cl2+2I-→I2+2Cl-(每空2分共4分)@#@30.红棕色(橙红色等)(1分)>>(3分)@#@31.25-3211(说明:

@#@错一个即不给分)电子转移方向、总数NaIO3NaHSO3(2分)@#@开始阶段,由于HSO被氧化生成H+和SO,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增大(1分)@#@(三)(15分)@#@32.适当提高稀硫酸的浓度,在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合理给分)(2分)@#@33.CuSO4+H2S→CuS↓+H2SO4;@#@(2分)否(1分);@#@氢硫酸与浓硫酸反应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2分);@#@在试管里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mL,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4~6滴.振荡即成(2分)@#@34.做干燥剂(2分);@#@取少量样品用稀硝酸溶解,稀释后,加入KSCN溶液检验(2分)@#@35.M(Cu)=(2分)@#@(四)(15分)@#@";i:

6;s:

12347: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密○…………………………………………封○…………………………………○线……………………………………@#@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满分24分)@#@1.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2.已知一次函数,则.@#@3.关于的方程有解的条件是.@#@4.方程的增根是________________.@#@5.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6.用换元法解方程时,如果设,那么原方程可化成关于的整式方程,这个整式方程是.@#@7.请将方程的解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8.在公式中,已知、且,则.@#@9.如果一次函数的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那么的取值范围是@#@.@#@10.已知函数,当时,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1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cm),腰长为(cm),底边长为(cm),那么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2.把直线向右平移________个单位可得到直线.@#@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2分,满分12分)@#@13.方程的根是……………………………………………………()@#@(A)1=2,2=-2;@#@(B)1=2;@#@(C)=-2;@#@(D)以上答案都不对.@#@14.下列方程中,有实数解的是………………………………………………()@#@(A);@#@(B)2;@#@@#@(C);@#@(D).@#@15.由方程组消去后化简得到的方程是……()@#@(A);@#@(B);@#@@#@(C);@#@(D).@#@16.如果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与直线平行的直线,那么直线一定经过的象限是………………………………()@#@(A)第一、二象限;@#@(B)第一、三象限;@#@(C)第一、四象限;@#@(D)无法判断.@#@17.在单元考试中,某班同学解答“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为、,试写出这样的一个方程组”题目,出现了@#@下面四种答案,其中正确的答案是………………………………………()@#@(A);@#@(B);@#@(C);@#@(D).@#@O@#@x@#@y@#@18@#@30@#@96@#@36@#@路程(百米)@#@时间(分钟)@#@18.小亮早晨从家骑自行车去学校上学,先上@#@坡后下坡,行程情况如图1所示.如果返@#@回时上坡、下坡的速度仍与上学时的上、@#@下坡速度相同,那么小亮从学校骑车回@#@家的时间是……………………()@#@(A)分钟;@#@(B)分钟;@#@@#@图1@#@(C)分钟;@#@(D)分钟.@#@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6分,满分24分)@#@20.解方程:

@#@.@#@

(1)@#@

(2)@#@21.解方程组:

@#@.@#@22.已知一次函数(),函数值随自变量值的增大而减小.@#@

(1)求的取值范围;@#@@#@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个函数的图像与轴的交点位于轴的正半轴还是负半轴?

@#@请简述理由.@#@四、(本大题共5题,满分40分)@#@23.(本题满分7分)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某教具厂木模车间要制作9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模型.准备用一块长128厘米、宽64厘米、高48厘米的长方形木材来下料.经教具生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该木材恰好用完,没有剩余(不计损耗).求每个正方体模型的棱长.(不需要使用计算器)@#@24.(本题满分8分)某厂接到一份订单,某运动会开幕式需要720面彩旗.后来由于情况紧急,要求生产总量比原计划增加20%,且必须提前2天完成生产任务.该厂迅速增加人员,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6面彩旗,请问该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面彩旗?

@#@@#@提示:

@#@本题可以设该厂实际每天生产面彩旗(直接设元),也可设实际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天(间接设元),也可以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其中有些方法的运算量较小,请同学们在比较中体会.@#@25.(本题满分9分)如图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相@#@交于、两点.@#@

(1)求出两函数解析式;@#@@#@

(2)根据图像回答:

@#@当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值?

@#@@#@图2@#@x@#@y@#@O@#@A(2,2)@#@1@#@2@#@3@#@-1@#@-2@#@-2@#@-3@#@-3@#@-1@#@1@#@2@#@3@#@B(-1,-4)@#@-4@#@(3)联结、,试求的面积.@#@26.(本题满分10分)如图3,轴表示一条东西方向的道路,轴表示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小丽和小明分别从十字路口点处同时出发,小丽沿着轴以4千米/@#@时的速度由西向东前进,小明沿着轴以5千米/时的速度由南向北前进.@#@有一颗百年古树位于图中的点处,古树与轴、轴的距离分别是3千米@#@和2千米.@#@问:

@#@

(1)离开路口后经过多少时间,两人与这棵古树的距离恰好相等?

@#@@#@图3@#@x@#@y@#@O@#@P@#@西@#@南@#@东@#@北@#@小丽@#@A@#@B@#@小明@#@

(2)离开路口后经过多少时间,两人与这颗古树所处的位置恰好在一条直线上?

@#@@#@@#@27.(本题满分6分)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两车之间的距离为,图中的折线表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第27题)@#@A@#@B@#@C@#@D@#@O@#@y(km)@#@900@#@12@#@x(h)@#@4@#@

(1)解释快车在点、点时的位置;@#@@#@

(2)解释点的实际意义;@#@@#@(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满分24分)@#@1.-2;@#@2.-1;@#@3.;@#@4.;@#@5.六边形;@#@6.;@#@7.;@#@8.;@#@9.;@#@10.;@#@11.();@#@注意:

@#@若将定义域写成,建议扣除1分;@#@12.向右平移4个单位.(不要组织学生记忆口诀,数形结合就是最好的口诀)@#@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2分,满分12分)@#@13.C;@#@14.A;@#@15.D;@#@16.B;@#@17.C;@#@18.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6分,满分24分)@#@19.解:

@#@设,则,于是原方程可化为.…………2分@#@解这个关于的方程,得:

@#@,.…………1分@#@由,得,它没有实数根.…………1分@#@由,得,解得.…………1分@#@所以,原方程的根是,.…………1分@#@20.解:

@#@原方程可变形为.@#@两边平方,得.…………1分@#@整理,得.…………1分@#@解这个方程,得,.…………1分@#@检验:

@#@把分别代入原方程两边,左边=,右边=3,左边=右边,可知是原方程的根.…………1分@#@把分别代入原方程两边,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可知是增根,舍去.…………1分@#@所以,原方程的根是.…………1分@#@

(1)@#@

(2)@#@21.解方程组:

@#@@#@解:

@#@由

(1)得,,(3)…………1分@#@把

(2)代入方程(3),得.…………2分@#@解这个方程,得.…………1分@#@将代入

(2),得.…………1分@#@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1分@#@注意:

@#@本题方法较多,可以视具体情况评分.@#@22.解:

@#@

(1)因函数值随自变量值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解得:

@#@.…………2分@#@

(2)令,得.@#@由,知.@#@所以.…………2分@#@又因为,,所以.…………1分@#@所以这个函数的图像与轴的交点位于轴的正半轴.…………1分@#@四、(本大题共5题,满分40分)@#@23.解:

@#@设正方体模型的棱长为()厘米,…………1分@#@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2分@#@化简,得,,.@#@解得.…………1分@#@已知长方体木材的长为128厘米、宽64厘米、高48厘米,当正方体的棱长为16厘米时,因为16是128、64、48的公因数,所以可以下料.…………2分@#@答:

@#@每个正方体模型的棱长是16厘米.…………1分@#@24.解:

@#@设实际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天,@#@则原计划完成任务需要天,实际每天生产面彩旗.……1分@#@依据题意,可列出方程@#@,@#@即.…………2分@#@两边同时乘以,再整理,得.@#@解这个方程,得,.…………2分@#@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的根,因为完成任务的天数不能为负数,所以取.…………1分@#@当时,.…………1分@#@答:

@#@该厂实际每天生产108面彩旗.…………1分@#@另解:

@#@设实际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天,实际每天生产彩旗面.@#@依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1)@#@

(2)@#@,即@#@将

(1)代入

(2),并整理,得,(3)@#@将(3)代入

(1),并整理,得.以下略.@#@其他方法,请参照本标准相应评分.@#@图2@#@x@#@y@#@O@#@A(2,2)@#@1@#@2@#@3@#@-1@#@-2@#@-2@#@-3@#@-3@#@-1@#@1@#@2@#@3@#@B(-1,-4)@#@-4@#@25.解:

@#@

(1)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所以,得,故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1分@#@因为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所以@#@解得.故所求的一次函数解析式为.…………3分@#@

(2)当或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值.……2分@#@(3)设直线:

@#@与轴交于点.@#@当时,,得,知点,.…………1分@#@若不求,而是直接使用图像中提供的信息,发现,也可以视为正确.@#@.…………2分@#@26.解:

@#@

(1)由题意知:

@#@点的坐标为.………………………………1分@#@设小时后两人与点的距离相等,此时,小丽和小明所在的位置分别记为点、点.@#@因为千米/小时,所以,得,同理,得.@#@因为,,,@#@所以.……………………2分@#@图3@#@x@#@y@#@O@#@P@#@西@#@南@#@东@#@北@#@小丽@#@A@#@B@#@小明@#@解得,.…………………1分@#@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的根,但不合题意,应舍去.………1分@#@若使用勾股定理解答,请参照评分.@#@

(2)设离开路口小时()后,两人与古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小丽和小明所在的位置分别记为点、点.@#@设直线的解析式为,因为直线经过点、,所以,当时,方程组的解为.………2分@#@故所求的直线解析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又因为点在直线上,所以,解得.……………………2分@#@答:

@#@经过小时,两人与这棵古树的距离恰好相等;@#@经过小时,两人与这颗古树所处的位置恰好在一条直线上.……1分@#@27.(本题满分6分)解:

@#@

(1)点:

@#@快车在甲地;@#@点:

@#@快车到达乙地.…2分@#@

(2)点:

@#@行驶4小时后,慢车和快车相遇.…2分@#@(3)由图像可知,慢车1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900km,所以慢车的速度为;@#@慢车行驶4小时,慢车和快车相遇,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900km,所以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为,所以快车的速度为150km/h.……2分@#@13@#@";i:

7;s:

19270:

"@#@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可燃性气体的验纯@#@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D.滴管不能交叉使用@#@2.实验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操作中用玻璃棒,其用玻璃棒的作用是@#@A.搅拌B.引流C.加速反应D.加快热量散失@#@3.标准状况下的1molHe的体积为@#@A.11.2L B.22.4L C.33.6L D.44.8L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纯数,没有单位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

@#@6.02×@#@1023mol-1@#@5.16g某元素含有6.02×@#@1023个原子,则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 @#@ @#@ @#@ @#@ @#@B.12 @#@ @#@ @#@ @#@C.16 @#@ @#@ @#@ @#@D.23@#@6.关于2mol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体积为44.8LB.质量为32g@#@C.分子数为6.02×@#@1023D.含有4mol原子@#@7.在1molH2SO4中,正确的是@#@A.含有1molHB.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C.含有6.02×@#@1023个分子D.含有3.01×@#@1023个氧原子@#@8.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是@#@A.1L溶液中含有4gNaOHB.1L水中溶解4gNaOH@#@C.0.5L溶液中含有0.2molH2SO4D.9.8gH2SO4溶于1L水配成溶液@#@9.1mol/L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H+@#@C、将98gH2SO4溶于1L水中配成的溶液D、该溶液c(H+)=2mol/L @#@10.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3mol/LNaCl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A.150mL3mol/LKCl溶液B.150mL1mol/LAlCl3溶液@#@C.50mL3mol/LMgCl2溶液D.75mL1.5mol/LMgCl2溶液@#@11.下列溶液中,跟100mL @#@0.5mol/L @#@NaCl溶液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 @#@)@#@ @#@A.100mL @#@0.5mol/L @#@MgCl2溶液B.200mL @#@0.25mol/L @#@CaCl2溶液@#@C.50ml @#@1mol/L @#@NaCl溶液D.25ml @#@0.5mol/L @#@HCl溶液@#@1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 @#@ @#@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13.8g无水硫酸铜配成0.1mol/L的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溶于500mL水中B.溶于1L水中@#@C.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500mLD.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1L@#@14、0.5L1mol/LFeCl3溶液与0.2L1mol/LKCl溶液中n(Cl—)之比为()@#@A、1﹕1B、3﹕1C、15﹕2D、5﹕2@#@15、在1L溶有0.1molNaCl和0.1molMgCl2的溶液中,c(Cl—)为()@#@A、0.05mol/LB、0.1mol/LC、0.2mol/LD、0.3mol/L@#@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少选且正确得2分,错选、未选不得分)@#@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B.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C.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D.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相对原子质量@#@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其气体分子物质的量也相等@#@B.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C.相同条件下,若物质的量相同的物质,则它们所含的体积也相同@#@D.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也相等@#@14.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A.萃取操作实验试经常用的仪器是:

@#@分液漏斗@#@B.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烘干就使用@#@D.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1molH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2NAB.标准状态下,1mol水所含的氧原子数为1NA@#@C.常温常压下,28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2NAD.2g氢气所含的氢原子数为NA@#@16.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1mol/L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A.150mL3mol/LKCl溶液B.75mL1.5mol/LMgCl2溶液@#@C.50mL1mol/LNaCl溶液D.50mL2mol/LAlCl3溶液@#@三、填空题(共40分)@#@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溶解时:

@#@。

@#@@#@过滤时:

@#@。

@#@@#@蒸发时:

@#@。

@#@@#@简要计算题:

@#@@#@

(1)0.2molH2O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它有多少个分子?

@#@@#@

(2)0.5molH2SO4含有多少摩尔氧原子?

@#@含有多少g硫原子?

@#@若完全电离,可电离出多少个H+?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B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CuB.N2C.KNO3D.乙醇@#@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金属冶炼B.石灰水粉刷墙壁C.食物腐败D.燃放鞭炮@#@3.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A.苹果汁中的Fe2+变成Fe3+B.苹果汁含有Cu2+@#@C.苹果汁含有OH−D.苹果汁含有Na+@#@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Zn+Cu2+=Zn2++Cu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OH-+H+=H2O@#@C.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2Fe3++3H2↑D.氯化钡与硫酸反应:

@#@Ba2++SO42-=BaSO4↓@#@6.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A.Zn→Zn2+B.H2→H2OC.CaO→Ca(OH)2D.CuO→Cu@#@10.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u2+、Na+、H+、SO42-、CO32-、OH-6种离子。

@#@已知甲烧杯的溶液呈蓝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的是@#@A.Cu2+、H+、SO42-B.Na+、OH-、CO32-@#@C.CO32-、OH-、SO42-D.Na+、H+、SO42-@#@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11.氢气还原氧化铜:

@#@CuO+H2  Cu+H2O,在该反应中@#@A.CuO做还原剂B.CuO做氧化剂C.铜元素化合价降低D.铜元素化合价升高@#@△@#@14.下列反应中,盐酸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MnO2+4HCl(浓)═══MnCl2+Cl2↑+2H2OB.HCl+AgNO3═══AgCl↓+HNO3@#@C.Zn+2HCl═══ZnCl2+H2↑通电@#@D.2HCl═══H2↑+Cl2↑@#@15.在下列三个反应中:

@#@①SO2+2NaOH══Na2SO3+H2O,②SO2+2H2S══3S↓+2H2O,③SO2+Cl2+2H2O══H2SO4+2HCl,二氧化硫所起的作用()。

@#@@#@A、相同B、不同C、是氧化剂的作用D、是还原剂的作用@#@Z@#@X@#@Y@#@16.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正确的是@#@@#@X@#@Y@#@Z@#@A.@#@酸@#@含氧酸@#@纯净物@#@B.@#@电解质@#@盐@#@化合物@#@C.@#@胶体@#@分散系@#@物质@#@D.@#@碱性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三、填空题(共40分)@#@18.(6分)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在制备下列三种气体时,盐酸起什么作用:

@#@(填序号)@#@制备H2Zn+2HCl=ZnCl2+H2↑盐酸起作用@#@制备Cl2MnO2+4HCl=MnCl2+2H2O+Cl2↑盐酸起作用@#@制备CO2CaCO3+2HCl=CaCl2+H2O+CO2↑盐酸起作用@#@A.氧化剂B.还原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19.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

@#@S+2KNO3+3C=K2S+N2↑+3CO2↑。

@#@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

@#@@#@20.

(1)请用双线桥画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并指明该反应的氧化剂、氧化产物、以及被氧化的物质@#@①C+H2OCO+H2②2Na+2H2O=2NaOH+H2↑@#@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A.青铜B.明矾C.水银D.刚玉@#@2.下列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水反应,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是@#@A.KB.MgC.FeD.Cu@#@3.下列氧化物投入稀盐酸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MgOB.CuOC.Fe2O3D.FeO@#@4.下列关于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B.铝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是氧化剂@#@C.铝与盐酸或强碱溶液反应都能放出氢气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5.下列关于钠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C.碳酸钠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D.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6.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⑥D.全部@#@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CO32-+2H+=CO2↑+H2O@#@B.氯化铝溶液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C.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Ag+=Ag+Cu2+@#@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稀硝酸:

@#@HCO3-+H+=CO2↑+H2O@#@8.0.05mol金属钠投入足量水中,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A.0.025gB.0.05gC.0.25gD.0.5g@#@9.镁铝合金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的结果是@#@A.没有沉淀物生成B.只有氢氧化铝沉淀生成@#@C.只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D.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沉淀生成@#@10.把少量废铁屑溶于过量的稀硫酸,过滤,除去杂质,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过滤,加热沉淀物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得到红棕色的残渣。

@#@上述沉淀和残渣分别为@#@A.Fe2O3;@#@Fe(OH)3B.Fe(OH)3;@#@Fe2O3@#@C.Fe(OH)2;@#@FeOD.Fe(OH)2;@#@Fe(OH)3;@#@Fe3O4@#@二、多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正确,少选且正确得2分,错选、未选不得分)@#@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铁红可用作红色涂料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高压钠灯透雾性强,可用于公路两旁的照明灯@#@12.铁和铁合金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与盐酸反应,铁合金不与盐酸反应B.一定条件下,铁粉可与水蒸气反应@#@C.不锈钢是铁合金,只含金属元素D.纯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低于铁合金@#@13.下列有关Na2CO3与NaHC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B.碱性:

@#@Na2CO3<NaHCO3@#@C.水中的溶解度:

@#@Na2CO3<NaHCO3D.Na2CO3与NaHCO3可相互转化@#@14.将过氧化钠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有无色气体产生B.没有沉淀生成@#@C.有红棕色沉淀生成D.有白色沉淀生成@#@15.下列混合物分离(或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A.用酒精可以从碘水中萃取碘B.Fe(OH)3中含有少量Al(OH)3可用NaOH除去@#@C.Na2CO3中含有少量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提纯@#@D.NaCl中混有难溶于水的杂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16.下列操作中,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的是@#@A.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硫酸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C.铁丝置于氯化铜溶液中一段时间D.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还原性铁粉@#@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三、填空题(共40分)@#@17.(1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写出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

@#@@#@

(1)Fe2O3[Fe(OH)3]@#@

(2)Fe2O3(Al2O3)@#@(3)Fe(Al)@#@(4)Na2CO3(NaHCO3)@#@离子反应练习@#@1、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

@#@Cu+2H+=Cu2++H2↑B.将铁粉放入氯化铜溶液中:

@#@Fe+Cu2+=Fe3++Cu@#@C.Ba(OH)2溶液中滴入MgCl2溶液中:

@#@2OH—+Mg2+=Mg(OH)2↓@#@D.纯碱中滴加盐酸:

@#@Na2CO3+2H+=2Na++CO2↑+H2O@#@2、下面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碳酸钡和稀硫酸BaCO3+2H+=Ba2++H2O+CO2↑@#@B.Ba(OH)2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

@#@Ba2++SO42-=BaSO4↓@#@C.硫酸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H++OH-==H2OD.澄清石灰水跟盐酸H++OH-==H2O@#@3、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4.能正确表示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的离子方程式是()@#@A.2H++2OH-+Ba2++SO42-══BaSO4↓+2H2OB.H++OH-══H2O@#@C.H++OH-+Ba2++SO42-══BaSO4↓+H2OD.Ba2++SO42-══BaSO4↓@#@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铁片上:

@#@2Fe+6H+=2Fe3++3H2↑B.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

@#@CO32-+2H+=CO2↑+H2O@#@C.金属镁与盐酸反应:

@#@Mg+HCl=Mg2++Cl-+H2↑ @#@ @#@ @#@D.碳酸钙溶于稀硝酸:

@#@CaCO3+2H+=Ca2++CO2↑+H2O@#@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已知:

@#@2Na+2H2O=2NaOH+H2↑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Na+2H2O=Na++2OH-+H2↑@#@B.铁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Fe+Cu2+=Fe2++CuC.澄清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8.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Mg2+、SO42—、Cl—B.Ba2+、K+、CO32—、NO3—@#@C.Al3+、Cu2+、SO42—、Cl—D.Na+、Ca2+、SO42—、Cl—@#@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K+、NH4+、Cl-、OH-B.Ba2+、K+、SO42-、OH-@#@C.Mg2+、K+、SO42-、H+D.Ca2+、Cu2+、Cl-、OH-@#@1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Fe2+、Na+、NO3-、OH-B、NH4+、Fe3+、SO42-、NO3-@#@C、SO42-、Cl-、Ca2+、Mg2+D、Ba2+、K+、CO32-、Cl-@#@1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A、Ca2+、Na+、NO3-、CO32-B、Na+、Cl-、NH4+、SO42-@#@C、K+、Cl-、HCO3-、NO3-D、Ca2+、Na+、Fe3+、NO3-@#@17、已知溶液中含有Na+、Ba2+、Cu2+三种阳离子,那么溶液中的阴离子可能有()@#@A、SO42-B、Cl-C、CO32-D、OH-@#@18.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A.K+Na+MnO4-Cl-B.K+NO3-Na+CO32-@#@C.H+Na+SO42-NO3-D.Na+Fe3+SO42-Cl-@#@19.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A.Na+、Ca2+、SO42-、Cl-B.H+、Mg2+、CO32-、Cl-@#@C.K+、Mg2+、SO42-、NO3-D.K+、Na+、NO3-、CO32-@#@20.已知某溶液中存大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A.Al3+、CH3COO-、Cl-B.Mg2+、Ba2+、Br-C.Na+、NH4+、Cl-@#@21.在同一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加OH-有沉淀生成,加H+有气体放出的是()@#@A.Na+、CO32-、Ca2+、Cl-B.HCO3-、Cl-、Na+、Mg2+C.SO42-、H+、Zn2+、Cl-@#@22.下列反应完成后没有沉淀的是()@#@A.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盐酸B.Ba(OH)2溶液与KNO3溶液加足量稀H2SO4@#@C.AgNO3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HClD.Ca(OH)2溶液与FeCl3溶液加足量稀HNO3@#@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六校联考@#@1.目前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是()@#@A.钛合金B.青铜C.钢铁D.铝合金@#@5.向装有碘水的试管中加CCl4振荡,静置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A.上层几乎无色,下层紫红色 B.上层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C.上层几乎无色,下层橙色D.不分层,紫红色@#@8.现有AlCl3溶液,滴加下列哪种溶液能得到最多Al(OH)3白色沉淀()@#@A.NaOH溶液B.Ba(OH)2溶液C.盐酸";i:

8;s:

5117:

"@#@《化学1》教材目录:

@#@@#@@#@引言@#@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归纳与整理@#@PS:

@#@这本书是高一上学期所学:

@#@红色字体部分为重点@#@《化学2》教材目录: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PS:

@#@这本书是高一下学期所学:

@#@红色字体部分为难点@#@《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教材目录: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三节金属晶体@#@第四节离子晶体@#@归纳与整理复习题@#@@#@PS:

@#@这本书是高二上学期所学,不过所学时间仅为半学期多一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教材目录:

@#@@#@绪言@#@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PS:

@#@这本书是高二下学期所学:

@#@该书都是难点@#@《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教材目录:

@#@@#@@#@引言@#@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1 脂肪烃@#@  2 芳香烃@#@  3 卤代烃@#@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1 醇酚@#@  2 醛@#@  3 羧酸 酯@#@  4 有机合成@#@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1 油脂@#@  2 糖类@#@  3 蛋白质和核酸@#@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1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2 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3 功能高分子材料@#@归纳与整理复习题@#@结束语 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PS:

@#@这本书是高二上学期后半学期所学@#@";i:

9;s:

13000:

"@#@《伴性遗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Ø@#@知识性目标:

@#@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Ø@#@能力性目标:

@#@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Ø@#@情感性目标:

@#@

(1)科学品质教育。

@#@@#@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3、教学重点和难点@#@Ø@#@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Ø@#@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

@#@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

@#@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

@#@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

@#@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Ø@#@故事呈现:

@#@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Ø@#@引导思考:

@#@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激发兴趣@#@Ø@#@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

@#@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Ø@#@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了解特点@#@Ø@#@系谱作用:

@#@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

@#@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Ø@#@认识系谱:

@#@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Ø@#@问题引导:

@#@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

@#@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

@#@答案——男性。

@#@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导入新课@#@Ø@#@展示资料:

@#@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Ø@#@提出问题:

@#@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Ø@#@分组讨论:

@#@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Ø@#@表达交流:

@#@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Ø@#@形成结论:

@#@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

@#@借此导入新课。

@#@@#@注:

@#@“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构建体系@#@5、本节聚焦把握目标@#@Ø@#@什么是伴性遗传?

@#@@#@Ø@#@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Ø@#@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突出关键@#@Ø@#@展示图片:

@#@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Ø@#@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Ø@#@介绍结构:

@#@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Ø@#@突显基因:

@#@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Ø@#@联想类比:

@#@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Ø@#@质疑过渡:

@#@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确认位置@#@Ø@#@资料展示:

@#@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Ø@#@提出问题:

@#@

(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Ø@#@引导探索:

@#@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Ø@#@形成结论:

@#@@#@Ø@#@参考答案:

@#@

(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

(2)3号和5号。

@#@@#@(3)没有。

@#@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Ø@#@质疑过渡:

@#@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

@#@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挖掘根源@#@Ø@#@绘制版图:

@#@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B/bB/b@#@XXXY@#@Ø@#@分析填写:

@#@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Ø@#@问题引导:

@#@@#@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Ø@#@完成图解:

@#@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

@#@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

@#@再即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Ø@#@问题探讨:

@#@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

@#@(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

@#@(男性多于女性)@#@(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

@#@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Ø@#@归纳特点:

@#@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

@#@

(1)男性多于女性。

@#@@#@

(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Ø@#@问题探讨:

@#@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

@#@(女多于男)@#@(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

@#@(X显性遗传)@#@Ø@#@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

(1)女多于男。

@#@@#@

(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拓展运用@#@9、问题探索深化理解@#@Ø@#@提出问题:

@#@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Ø@#@分析讨论: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Ø@#@课堂交流:

@#@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学有所用@#@Ø@#@阅读体会:

@#@让学生自渎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回馈聚焦@#@Ø@#@小结知识:

@#@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3)实践中的意义@#@[五]社会调查学习继续@#@色盲调查:

@#@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i:

10;s:

12378:

"@#@必修二天体运动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4•南京模拟)宇宙空间中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在实际生活中,为什么相距较近的两个人没有吸在一起?

@#@其原因是( B )@#@A.他们两人除万有引力外,还有一个排斥力@#@B.万有引力太小,只在这一个力的作用下,还不能把他们相吸到一起@#@C.由于万有引力很小,地面对他们的作用力总能与之平衡@#@D.人与人之间没有万有引力@#@2.(2014•武汉模拟)牛顿时代的科学家们围绕万有引力的研究,经历了大量曲折顽强而又闪烁智慧的科学实践.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中,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开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提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B.牛顿将行星与太阳、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C.卡文迪许在实验室中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D.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哈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海王星的轨道@#@解:

@#@A、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故A正确;@#@@#@B、牛顿将行星与太阳、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B正确;@#@@#@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在实验室中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故C正确;@#@@#@D、海王星是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根据万有引力推测出这颗新行星的轨道和位置,柏林天文台年轻的天文学家伽勒和他的助手根据根据勒威耶计算出来的新行星的位置,发现了第八颗新的行星﹣﹣海王星,故D错误;@#@@#@3.(2014•海南)设地球自转周期为T,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半径为R.同一物体在南极和赤道水平面上静止时所受到的支持力之比为( A )@#@A.B.@#@ @#@C.D.@#@在赤道上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支持力提供向心力可求得支持力,在南极支持力等于万有引力.解:

@#@在赤道上:

@#@G,可得①@#@ 在南极:

@#@②@#@由①②式可得:

@#@=.@#@4.(2014•南明区二模)“嫦娥二号”环月飞行的高度为100km,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比环月飞行高度为200km的“嫦娥一号”更加详实.若两颗卫星环月的运行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如图所示.则( C )@#@A.“嫦娥二号”环月运行的周期比“嫦娥一号”大@#@B.“嫦娥二号”环月运行的线速度比“嫦娥一号”小@#@C.“嫦娥二号”环月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比“嫦娥一号”大@#@D.“嫦娥二号”环月运行的向心力与“嫦娥一号”相等@#@(解:

@#@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知:

@#@F=G=m=mω2r=m()2r=ma@#@解得:

@#@v=①T==2π②ω=③a=④@#@A、因为R1>R2,所以T1>T2,故A错误;@#@B、因为R1>R2,所以v2>v1,故B错误;@#@C、因为R1>R2,所以a2>a1,故C正确;@#@D、因为R1>R2,所以F1<F2,故D错误@#@5.(2014•揭阳二模)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距月面高度h的圆形轨道正常运行.已知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 CD )@#@A.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的周期为2π@#@B.嫦娥一号绕行的速度为 @#@C.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的角速度为@#@D.嫦娥一号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2g@#@(解:

@#@“嫦娥一号”卫星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由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得:

@#@G=m(R+h)=m=mω2(R+h)=ma在月球表面上,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则有:

@#@m′g=G,得GM=gR2,由上解得:

@#@T=2π,v=,ω=,a=()2g@#@6.(2014•陕西二模)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升空.该卫星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的周期为T,最终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引力常量为G,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嫦娥三号”绕月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为@#@B.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C.月球的质量为@#@D.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解:

@#@A、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a=m(R+h),得向心加速度为:

@#@a=(R+h),故A错误.C、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为:

@#@G=m(R+h),可求月球质量为:

@#@M=.故C正确,D、根据黄金代换GM=gR2,又M=联立解得月球表面的加速度为:

@#@g=,故D正确.B、可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故B正确.@#@7.(2014•凉山州二模)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圆形轨道绕月球飞行,测出卫星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运行周期为T,假若还知道引力常量G与月球半径R,仅利用以上条件可求出的物理量正确的是(  D)@#@A.探月卫星的质量为@#@B.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C.卫星绕月球运行的加速度为@#@D.卫星绕月球运行的线速度为@#@解:

@#@A、已知月球的半径R、卫星的高度h,周期T,根据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m(R+h)①得,月球的质量M=.可知可求出月球的质量M,不能求出探月卫星的质量m.故A错误.B、在月球表面上有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得:

@#@G=mg,②@#@由①②可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故B错误.C、卫星绕月球运行的加速度为a=,故C错误.D、卫星绕月球运行的线速度为v=,故D正确@#@8.(2014•福建)若有一颗“宜居”行星,其质量为地球的p倍,半径为地球的q倍,则该行星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地球卫星环绕速度的( C )@#@ @#@A.@#@倍@#@B.@#@倍@#@C.@#@倍@#@D.@#@倍@#@ 解: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所以,故C正确、ABD错误@#@9.(2014•北京模拟)质量相同的人造卫星,如果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BD )@#@ @#@A.轨道半径大的卫星所受向心力大@#@B.轨道半径大的卫星所受向心力小@#@C.轨道半径大的卫星运行线速度大@#@D.轨道半径大的卫星运行线速度小@#@ @#@ 解:

@#@A、B、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

@#@@#@=F向M为地球质量,r为轨道半径.@#@质量相同的人造卫星,卫星所受向心力小.故A错误,B正确.@#@C、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

@#@@#@=v=所以轨道半径大的卫星运行线速度小,故C错误,D正确.@#@10.(2014•南昌模拟)假设将来人类登上了火星,考察完毕后,乘坐一艘宇宙飞船从火星返回地球时,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变轨过程,则有关这艘飞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飞船在轨道Ⅰ上运动时的机械能大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的机械能@#@B.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经过P点时的速度大于经过Q点时的速度@#@C.飞船在轨道Ⅲ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D.飞船绕火星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跟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绕地球以轨道Ⅰ同样的轨道半径运动的周期相同@#@解:

@#@A、飞船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时,要点火加速,使其速度增大做离心运动,从而转移到轨道Ⅱ上运动.所以飞船在轨道Ⅰ上运动时的机械能小于轨道Ⅱ上运动的机械能.故A错误.@#@B、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时,在P点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故B正确.@#@C、飞船在轨道Ⅰ上运动到P点时与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时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必定相等.故C正确.@#@D、根据G=m,得周期公式T=2π,虽然r相等,但是由于地球和火星的质量不等,所以周期T不相等.故D错误.@#@二.解答题(共4小题)@#@11.(2014•重庆)如图所示为“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着陆最后阶段的示意图,首先在发动机作用下,探测器受到推力在距月面高度为h1处悬停(速度为0,h1远小于月球半径),接着推力改变,探测器开始竖直下降,到达距月面高度为h2处的速度为v,此后发动机关闭,探测器仅受重力下落至月面.已知探测器总质量为m(不包括燃料),地球和月球的半径比为k1,质量比为k2,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求:

@#@@#@

(1)月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及探测器刚接触月球时的速度大小;@#@@#@

(2)从开始竖直下降到接触月面时,探测器机械能的变化.@#@解:

@#@

(1)设地球质量和半径分别为M和R,月球的质量、半径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M、R′和g′,探测器刚接触月球表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1;@#@@#@由mg′=G和mg=G,得:

@#@g′=@#@由,得:

@#@vt=;@#@@#@

(2)设机械能变化量为△E,动能变化量为△Ek,重力势能变化量为△Ep;@#@@#@由△E=△Ek+△Ep@#@有△E=(v2+)﹣mgh1@#@得:

@#@△E=v2﹣mg(h1﹣h2)@#@12.(2014•开封二模)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称,他们找到一颗迄今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它被称作Kepler﹣186f.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一直在前行.某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同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

(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是多大?

@#@@#@

(2)若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量:

@#@R地=1:

@#@4,则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

@#@M地是多少?

@#@@#@解:

@#@

(1)设小球竖直上抛的初速度大小为v0.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

@#@@#@在地球上,有v0=g•@#@在星球上,有:

@#@v0=g′@#@所以可得:

@#@g′=g=2m/s2,@#@

(2)设小球的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

@#@@#@在地球表面,有:

@#@G=mg@#@在星球表面,有:

@#@G=mg′@#@可解得:

@#@==×@#@=@#@13.(2014•陕西模拟)如图所示,宇航员站在某质量分布均匀的星球表面一斜坡上P点,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抛出一个小球,测得小球经时间t落到斜坡上另一点Q,斜面的倾角为α,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求该星球的密度.@#@解:

@#@设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根据平抛运动规律:

@#@@#@水平方向:

@#@x=v0t@#@竖直方向:

@#@y=@#@平抛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tanα==@#@得g=@#@设该星球质量M,对该星球表面质量为m1的物体有@#@=m1g@#@M=由V=@#@得ρ==@#@14.(2014•红桥区一模)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回原处;@#@若它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2.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空气阻力不计,忽略星体和地球的自转)@#@

(1)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g′;@#@@#@

(2)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星:

@#@R地=1:

@#@2,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

@#@M地.@#@ 解:

@#@

(1)小球竖直上抛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运动学规律有:

@#@@#@﹣v﹣v=gt;@#@@#@﹣v﹣v=g′×@#@2.5t,@#@代入数据解得:

@#@g′=4m/s2.@#@

(2)忽略星体和地球的自转,表面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有:

@#@=mg,@#@所以有M=,@#@解得:

@#@M星:

@#@M地=1:

@#@10.@#@7@#@博奥物理@#@";i:

11;s:

25676:

"高三校际联合考试@#@理科综合@#@2018.04@#@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共38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区域。

@#@回答选考题时,先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涂黑。

@#@答案写在本试卷上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S32Cu64@#@第I卷@#@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合成核糖体@#@B.叶绿体内膜与线粒体内膜分别通过形成基粒和嵴的方式增大膜面积@#@C.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为突触小体,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D.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2.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植物进行暗处理后,叶绿体中ADP与ATP的比值增大@#@B.氧浓度逐渐降低,根细胞中ADP与ATP的比值逐渐减小@#@C.细胞呼吸消耗O2与产生CO2的比值等于1,表明只进行有氧呼吸@#@D.夜间环境温度逐渐降低,细胞中的ADP与ATP的比值会逐渐减小@#@3.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内的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简称TFH细胞)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

@#@B淋巴细胞必须接受TFH细胞的辅助,才能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会凋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FH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B.TFH细胞和吞噬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C.只要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能增殖分化@#@D.若机体缺乏TFH细胞可能会导致机体患免疫缺陷病@#@4.某科研小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调查绘制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防治鼠害的依据@#@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鼠害@#@C.人类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D.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整种群数量@#@5.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因缺乏脂粒酶己糖脱氨酶A导致神经系统损坏,通常在幼年期死亡。

@#@在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250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病率@#@C.该地区约50人中就有1人是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D.该病的致病基因只能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6.下图为利用普通小麦(6n=42,记为42E)与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M)进行杂交育种的过程,其中长穗偃麦草的某条染色体含有抗虫基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F1为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有14条染色体@#@B.过程①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3M或4M@#@D.过程③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7.明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物质。

@#@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物质在分类上不同于其它三种的是@#@A.“其状如水似银,故名水银。

@#@者,流动貌”@#@B.“绿矾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色,人以为石胆”@#@C.“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钟乳”@#@D.“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

@#@彼人采蒿蓼之属,……,浣衣发面,甚获利也”@#@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1molCnH2n+2分子中含共价键数为(3n+1)NA@#@B.4.6gSO2和CO2的混合气体含有的电子数为2.3NA@#@C.25g胆矾溶于水制成1L溶液,溶液中Cu2+数为0.1NA@#@D.1molFeI2与1molCl2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9.乙酸龙脑酯又名乙酸冰片酯,结构示意图如右图。

@#@具有清凉的松木香气,是日化香精配制常用的香精。

@#@下列关于乙酸龙脑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酸龙脑酯的分子式为C12H22O2@#@B.乙酸龙脑酯的一氯代物有9种@#@C.乙酸龙脑酯可以发生加成、消去、氧化等反应@#@D.乙酸龙脑酯可由1,7,7-三甲基二环庚烷-2-醇()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制得@#@10.四氯化锡(SnCl4)用作媒染剂和有机合成上的氯化催化剂。

@#@实验室制备四氯化锡的装置如下图(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已知:

@#@①金属锡熔融时通入干燥氯气反应可生成四氯化锡;@#@②无水四氯化锡熔点-33℃,沸点114.1℃;@#@③无水四氯化锡遇水蒸气生成白色烟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滴加浓盐酸反应一段时间,然后再点燃④处的酒精灯@#@B.①、②、⑥、⑦的试管中依次盛装MnO2、饱和食盐水、浓H2SO4、NaOH溶液@#@C.⑤装置用于收集SnCl4,浸泡在冷水浴中效果更好@#@D.⑥、⑦两个试管可以用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来代替@#@11.A、B、C、D、E是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B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n,核电荷数为2n2-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n+1;@#@A与C同主族但不相邻;@#@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2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元素位于第3周期第IA族@#@B.E的含氧酸的酸性大于D的含氧酸的酸性@#@C.B、E均能与A形成18个电子的化合物@#@D.B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12.某科研机构以纳米Fe2O3作为电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另一极为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电解质只传导锂离子,通过在室温条件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成功实现了对磁性的可逆调控(见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可以用Li2SO4溶液@#@B.充电时,Fe作为阴极,电池不被磁铁吸引@#@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Fe2O3+6Li++6e-===2Fe+3Li2O@#@D.充电时,阴极反应为:

@#@Li2O+2e-===2Li+O2-@#@13.己知H2CO3和H2SO3的电离常数如下表:

@#@@#@向1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滴加0.1mol·@#@L-1H2SO3溶液,测得溶液pH随加入H2SO3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入H2SO3溶液前,Na2CO3溶液中:

@#@c(OH-)=c(H+)+c(HCO3-)+2c(H2CO3)@#@B.O<@#@V<@#@5时,溶液中反应为:

@#@H2SO3+CO32-===HCO3-+HSO3-@#@C.15<@#@V<@#@20时,溶液中反应为:

@#@H2SO3+HCO3-===HSO3-+CO2↑+H2O@#@D.V=15时,所得溶液中:

@#@c(HCO3-)<@#@c(HSO3-)@#@二、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的公路上行驶。

@#@在t=0到t=t2时间内,它们的x-t图象如图所示。

@#@在这段时间内@#@A.汽车甲做加速运动,汽车乙做减速运动@#@B.汽车甲的位移大于汽车乙的位移@#@C.汽车甲的运动方向与汽车乙的运动方向相反@#@D.在时刻t1,汽车甲追上汽车乙@#@15.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镭核()发生了α衰变,产生新核氡()。

@#@放射出的α粒子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衰变过程电荷量和质量均守恒@#@B.衰变后氡核的动量大小与α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C.氡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与α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内切@#@D.氡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与α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相等@#@16.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b置于斜面上,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小盒a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连接a的一段细绳竖直,a连接在竖直固定在地面的弹簧上。

@#@现向a盒内缓慢加入适量砂粒,a、b、c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对b的摩擦力可能先减小后增大@#@B.地面对c的支持力可能增大@#@C.地面对c的摩擦力可能不变@#@D.弹簧的弹力可能增大@#@17.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

@#@“慧眼”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10月16日的观测中,确定了γ射线的流量上限。

@#@已知“慧眼”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运动周期为T,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慧眼”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 B.地球的质量大小为@#@C.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D.地球的平均密度大小为@#@18.电影《情报特工》中,有一特工队员潜入敌人的堡垒,准备窃取铺在桌面上的战略图板A,图板上面有一个砚台B,情境简化如图。

@#@若图板A的质量为m、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砚台B的质量为2m、与图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用平行于桌面向右的力F将图板拉出桌面。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砚台B对图板A的摩擦力方向向右@#@B.砚台B的加速度随拉力F增大而一直增大@#@C.当F>@#@3μmg时,图板A与砚台B发生相对滑动@#@D.当F=4.5μmg时,砚台B的加速度为0.5μg@#@19.有一个铜盘,与支架之间的阻力非常小,因此轻轻拨动它,就能长时间地绕轴自由转动。

@#@如果在转动时把蹄形磁铁的两极放在铜盘边缘,但并不与铜盘接触,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转动@#@B.铜盘在转动过程中磁通量将不断减小@#@C.铜盘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将不断减小@#@D.铜盘边缘的电势高于圆心的电势@#@20.某兴趣小组检测某种新型节能环保小型轿车的性能,己知该车的总质量为1000kg。

@#@小型轿车在平直路面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传感器设备记录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

@#@从t=5s开始小型轿车的功率达到最大功率且保持最大功率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中小型轿车所受的阻力恒为2000N,重力加速度g=10m/s2。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型轿车的最大功率为20kW@#@B.小型轿车的最大速率为20m/s@#@C.0~20s时间内,小型轿车的位移为250m@#@D.小型轿车的速率为15m/s时,加速度大小为m/s2@#@21.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弧AC是以B点为圆心、BA为半径的一段圆弧,OB=L,OC=2L,D为OC的中点,在D点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点电荷。

@#@己知静电力常量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弧AC上电势最高的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B.弧AC上还有一点与C点的电势相同@#@C.弧AC上还有一点与C点的电场强度相同@#@D.电子从A点沿着圆弧运动到C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第II卷@#@三、非选择题:

@#@共174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一)必考题:

@#@共129分。

@#@@#@22.(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填选项前面的字母)。

@#@@#@A.牵引小车的细绳必须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实验中必须保证砝码桶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将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垫高,挂上砝码桶,直到小车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D.改变小车的质量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才能进行实验@#@

(2)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打出了一条纸带。

@#@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测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此时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将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改变小车的质量,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得到图丙所示的A、B两条直线。

@#@若两次实验中小车的质量分别为mA、mB,由图可知mAmB(选填“>@#@”“<@#@”或“=”)。

@#@@#@23.(9分)@#@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以及多用电表“×@#@100”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

@#@使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电压表(量程3V,内阻几千欧)@#@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kΩ)@#@导线若干@#@回答下列问题:

@#@@#@

(1)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100”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短接,调节欧姆调零旋钮,直到指针指在右端的零刻度处。

@#@@#@

(2)将图甲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的位置,使多用电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则测得的电阻是Ω,电压表的示数是V。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取多组电阻R和电压U,根据测得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绘出图线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k和b,则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可表示为E=,电阻“×@#@100”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可表示为r=(用图线的斜率k和截距b表示)。

@#@@#@24.(14分)@#@如图,质量为4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AB段是半径为0.45m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段是长为2.0m的水平粗糙轨道,两段轨道相切于B点。

@#@一质量为0.95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静止在小车右端。

@#@质量为0.05kg的子弹、以100m/s的水平速度从小物块右端射入并留在物块中,已知子弹与小物块的作用时间极短。

@#@当小车固定时,小物块恰好运动到A点。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10m/s2。

@#@@#@

(1)求BC段的动摩擦因数和小物块刚刚通过B点时对小车的压力;@#@@#@

(2)若子弹射入前小车不固定,求小物块在AB段上升的最大高度。

@#@@#@25.(18分)@#@如图所示,PQ为一竖直放置的荧光屏,一半径为R的圆形磁场区域与荧光屏相切于O点,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图中的虚线与磁场区域相切,在虚线的上方存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

@#@在O点放置一粒子发射源,能向右侧180°@#@角的范围发射一系列的带正电的粒子,粒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经测可知粒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为R,忽略粒子的重力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求:

@#@@#@

(1)如图,当粒子的发射速度方向与荧光屏成60°@#@角时,该带电粒子从发射到达到荧光屏上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粒子到达荧光屏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为多大?

@#@@#@

(2)从粒子源发射出的带电粒子到达荧光屏时,距离发射源的最远距离应为多少?

@#@@#@26.(15分)@#@乙炔(C2H2)是制造草酸、乙醛、醋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

(1)某小组同学以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含少量CaS及Ca3P2等杂质)为原料,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下同)制备C2H2。

@#@@#@①仪器a的名称为。

@#@@#@②CaC2的电子式为。

@#@@#@③装置B中的NaC1O溶液能将H2S、PH3氧化为硫酸、磷酸,本身被还原为NaC1。

@#@其中PH3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

@#@用Hg(NO3)2作催化剂时,浓硝酸能将乙炔气体氧化为草酸(H2C2O4),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装置E的作用是。

@#@@#@②装置D中生成H2C2O4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装置D中锥形瓶内的液体经过(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H2C2O4·@#@2H2O晶体。

@#@@#@(3)该小组同学测定了晶体中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如下:

@#@@#@i.准确称取mg晶体,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再加入少量稀硫酸;@#@@#@ii.将i所得溶液用cmol·@#@L-1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时KMnO4被还原为Mn2+,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VmL。

@#@@#@①滴定过程中发现褪色速率先慢后明显加快,除反应放热外,还可能的原因是。

@#@@#@②晶体中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为(用含m、c、V的式子表示)。

@#@@#@27.(14分)@#@现将一定量的H2O与足量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s)+H2O(g)CO(g)+H2(g)△H,测得压强、温度对CO的平衡组成的影响如图所示。

@#@@#@

(1)己知:

@#@2H2(g)+O2(g)===2H2O(g) △H1@#@2CO(g)+O2(g)===2CO2(g) △H2@#@C(s)+O2(g)===CO2(g) △H3@#@则△H=(用含△H1、△H2、△H3的式子表示)。

@#@@#@

(2)①下列措施能够提高H2产率的是(填标号)@#@a.加压 b.分离出CO@#@c.加热 d.增大碳固体的量@#@②a、b、c三点所对应的水的转化率最小的是。

@#@@#@(3)700℃、p3时,将1molH2O与足量碳充入初始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恒温、恒压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10min时,测得容器中H2的物质的量为0.12mol。

@#@@#@①10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min-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③向容器中投料后,在下图中画出从0时刻到t1时刻达到平衡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的变化曲线。

@#@@#@④从t1时刻开始,保持温度不变,对容器加压,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从t2时刻后变化如上图,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

@#@@#@28.(14分)@#@以红土镍矿(主要成分为NiS、FeS和SiO2等)为原料制备兰尼镍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

(1)形成Ni(CO)4时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则Ni(CO)4中的Ni的化合价为。

@#@@#@

(2)Ni2O3有强氧化性,加压酸浸时有气体产生且镍被还原为Ni2+,则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填化学式)。

@#@@#@(3)滤渣D为单质镍、硫的混合物,请写出向浸出液B中通入H2S气体时所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己知:

@#@3Fe2++2[Fe(CN)6]3-====Fe3[Fe(CN)6]2↓(蓝色沉淀);@#@4Fe3++3[Fe(CN)6]4-===@#@Fe4[Fe(CN)6]3↓(蓝色沉淀)。

@#@下列可以用于检验滤液C中金属阳离子的试剂有(填标号)@#@a.KSCN溶液b.K3[Fe(CN)6]c.K4[Fe(CN)6]d.苯酚@#@(5)兰尼镍是一种带有多孔结构的细小晶粒组成的镍铝合金。

@#@碱浸镍铝合金后,残铝量对兰尼镍的催化活性有重大影响,根据右图分析,残铝量在范围内催化活性最高,属于优质产品。

@#@@#@(6)仿照下面示例,设计从浸出液E回收氧化铝的流程:

@#@浸出液E。

@#@@#@(示例:

@#@)@#@29.(9分)@#@下图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下表是某植物发育情况不同的甲、乙两组叶片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环境因素有(答出两点)。

@#@@#@

(2)甲组叶片的光合速率较低,据表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3)实验时,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18O3,测得叶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含有18O。

@#@合理的解释是:

@#@,而H218O又作为原料参与了光合作用。

@#@@#@30.(9分)@#@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下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

(1)谈论食物和胃体扩张两种刺激都能引起胰液分泌,其中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

(2)促进胰腺细胞分泌胰液的信号物质除促胰液素外还有,这些信号物质发挥作用时的共同特点是。

@#@@#@(3)研究发现,刺激实验动物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胰液分泌一般在1~2秒内发生明显变化,而当刺激停止后,会在10秒左右恢复;@#@注射体积分数0.01%促胰液素时,胰液分泌的变化需7~10秒,而整个恢复过程大约需要4~6分钟。

@#@以上现象说明。

@#@@#@31.(9分)@#@某淡水湖泊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

@#@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如右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图示曲线中(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填字母)。

@#@@#@

(2)研究该湖泊的边界和范围属于水平的研究。

@#@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这种分布的意义是。

@#@@#@(3)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分析,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

@#@@#@32.(12分)@#@鹦鹉是ZW型性别决定方式,羽毛的颜色有蓝色、绿色、黄色、白色四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有一对等位基因在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其遗传机理如下图所示。

@#@现有多组绿色雄鹦鹉与白色雌鹦鹉杂交(正交),后代雌雄鹦鹉羽毛都是绿色;@#@反交后代,雄鹦鹉羽毛都是绿色,雌鹦鹉羽毛都为蓝色,回答下列问题:

@#@@#@

(1)由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机理可知,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答出两点)。

@#@@#@

(2)正交亲本中绿色雄鹦鹉和白色雌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

@#@@#@(3)现有一只蓝色雄鹦鹉,欲在一个繁殖季节内鉴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请从上述正、反交实验的亲本中选择合适的个体,完成以下实验(不考虑突变):

@#@@#@①实验思路:

@#@选择多只与之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子代,该蓝色鹦鹉为杂合子;@#@若子代,该蓝色鹦鹉为纯合子。

@#@@#@

(二)选考题:

@#@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过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

@#@然而,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过程都能真的发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最低得分为0分)@#@A.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内燃机成为单一热源的热机@#@B.第二类永动机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C.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将使自然界的能量不断减少,形成能源危机@#@D.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E.气体向真空的自由膨胀是不可逆的@#@

(2)(10分)一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左端开口,右端封闭,初始时,管内汞柱及空气柱长度如图所示。

@#@现在左端上部放入一光滑的活塞,活塞下落至稳定时,左侧玻璃管内汞柱恰好比右侧汞柱高2cm。

@#@求此时右侧管内气体的压强和活塞向下移动的距离。

@#@己知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处处相同;@#@在活塞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泄漏;@#@大气压强p0=75.0cmHg。

@#@环境温度不变。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如图所示,手持较长软绳端点O以周期T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带动绳上的其他质点振动形成简谐波沿绳水平传播。

@#@绳上有另一质点P,且O、P的平衡";i:

12;s:

29063: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

@#@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运动。

@#@@#@2、参考系: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物体。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3、质点:

@#@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5、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单位:

@#@m/s。

@#@@#@

(1)平均速度:

@#@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

(2)瞬时速度:

@#@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描述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加速度:

@#@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定义式:

@#@;@#@决定式:

@#@。

@#@加速度的单位:

@#@m/s2。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由合外力的方向决定。

@#@@#@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这三个不同概念。

@#@(自主完成)@#@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加速;@#@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

(1)速度公式:

@#@;@#@

(2)位移公式:

@#@@#@(3)速度、位移关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注:

@#@上述公式皆为矢量方程式,在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3、几个常用的推论:

@#@@#@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1∶2∶3∶……@#@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1∶3∶5∶……@#@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可以看成反向的匀加速运动来处理。

@#@@#@三、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性质: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四、运动图象@#@描述物理规律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文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

@#@图象具有形象、直观、通用的特点。

@#@图像对物理规律的描述是通过“点”、“线”、“面”、“轴”、“斜”、“截”来完成的。

@#@@#@1、x—t图象@#@

(1)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

(2)图像形状: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直线;@#@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抛物线@#@(3)斜率: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

(1)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2)图像形状: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斜率: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4)“面积”: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注:

@#@只有直线运动,才能画x—t图象、v—t图象。

@#@@#@说一说:

@#@请大家看右图,并说说各图线的物理意义。

@#@@#@五、追及和相遇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

@#@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分析追击问题要注意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注: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力@#@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

(2)重力的大小:

@#@地球表面:

@#@;@#@离地高处:

@#@,其中。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

@#@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弹力@#@

(1)概念: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形变而产生的力。

@#@@#@

(2)产生条件:

@#@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从几何角度可以抽象为点与面接触、面与面接触、点与线接触等。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但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四、摩擦力@#@

(1)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

(2)产生的条件:

@#@①相互接触、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4)大小:

@#@先要判明是何种摩擦力。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

@#@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

@#@@#@②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五、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等效性)@#@2、力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力的合成:

@#@@#@

(1)两个力、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

@#@|-|≤F≤+;@#@@#@

(2)大小相等、互成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大小相等,方向沿两分力夹角的角平分线。

@#@@#@4、力的分解:

@#@@#@

(1)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2)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

@#@@#@正交分解:

@#@@#@正交分解的目的,是将物体受到的力整理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从而更方便地求合力或者列方程。

@#@@#@分解原则:

@#@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使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另外避免分解未知力。

@#@@#@分解方法:

@#@@#@物体受到多个力F1、F2、F3……,求合力F时,可以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x轴上的合力Fx=Fx1+Fx2+Fx3+…;@#@y轴上的合力Fy=Fy1+Fy2+Fy3+…@#@补充一、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学物理的实质就是解决物体在受力情况下如何运动的问题受力分析的重要性不在于高考中受力分析的具体题目数量,而在于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受力分析的依据:

@#@

(1)各种力产生的条件;@#@

(2)物体的运动状态。

@#@@#@2、受力分析的步骤:

@#@

(1)明确研究对象;@#@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

@#@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3)检查受力示意图。

@#@@#@3、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整体法、隔离法。

@#@@#@注意事项:

@#@

(1)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施加的力;@#@

(2)合力与分力不能重复分析;@#@(3)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4)不分析内力;@#@(5)在难以确定物体的某些受力情况时,可假设该力存在,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补充二、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

(2)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

@#@∑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

(1)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揭示了力的本质: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运动效果与不受外力时相同,物体都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其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已知受力情况可以分析运动情况;@#@知道运动情况,可以分析受力情况。

@#@加速度是联系二者的桥梁。

@#@@#@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矢量式@#@(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

@#@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已知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搞清所求问题的类型.@#@

(2)选取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同一题目,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4)当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入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6)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1)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作用对象@#@两个物体@#@同一个物体@#@作用时间@#@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力的大小关系@#@大小相等@#@大小相等@#@力的方向关系@#@方向相反且共线@#@方向相反且共线@#@四、超重和失重@#@1、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

@#@“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

(2)曲线运动的特点: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

@#@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平抛运动@#@

(1)特点:

@#@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

(2)运动规律: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任意时刻的速度:

@#@、@#@任意时刻位置(相对出发点的位移):

@#@、@#@运动时间:

@#@(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水平射程:

@#@(取决于下落的高度和初速度)@#@4、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

@#@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

@#@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单位rad/s),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T: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频率f: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④、、、的关系:

@#@、、@#@⑤向心加速度:

@#@描述物体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

@#@@#@大小:

@#@,方向总是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

@#@@#@⑥向心力:

@#@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

@#@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

(2)匀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

@#@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

@#@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

@#@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①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相等的面积。

@#@(近日点速率最大,远日点速率最小)@#@③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2、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公式:

@#@(适用于质点间万用引力的计算)@#@(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得)@#@3、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

@#@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即:

@#@,得: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②天体质量M、密度的估算:

@#@ @#@@#@测出卫星绕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由,得:

@#@@#@,@#@当卫星沿天体表面运行时,,则:

@#@@#@③、卫星的环绕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由得:

@#@,越大,速度越小;@#@@#@由得:

@#@,越大,角速度越小;@#@@#@由得:

@#@,r越大,周期T越大。

@#@@#@4、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

@#@,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

@#@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第六章机械能@#@一、功@#@1、功的定义:

@#@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定义式:

@#@,其中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对地),θ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①恒力的功可根据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

@#@@#@③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

@#@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

@#@@#@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

@#@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2、功率的计算@#@①平均功率:

@#@P=W/t(定义式)表示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②瞬时功率:

@#@,和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α为两者间的夹角。

@#@@#@③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实际功率:

@#@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三、两种机车起动方式@#@①以恒定功率P启动:

@#@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以恒定牵引力(即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此过程功率恒定),最后以最大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四、动能及动能定理@#@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表达式:

@#@。

@#@动能是状态量、标量。

@#@@#@2、动能定理: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

@#@@#@

(1)应用动能定理只考虑初、末状态,没有守恒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质和物理过程的变化的影响。

@#@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时间的动力学问题,都可以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解答,而且一般都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简捷。

@#@@#@

(2)当物体的运动是由几个物理过程所组成,又不需要研究过程的中间状态时,可以把这几个物理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开每个运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过程简明、方法巧妙、运算量小等优点。

@#@@#@五、重力势能@#@1、定义:

@#@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EP=mgh。

@#@@#@①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②重力势能的大小和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③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之分。

@#@@#@2、重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做功只决定于初、末位置间的高度差,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WG=mgh。

@#@@#@3、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即WG=Ep2-Ep1。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E=Ek+Ep。

@#@@#@2、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

@#@@#@①、系统初态的总机械能E1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2,即E1=E2@#@②、系统减少的总重力势能等于系统增加的总动能,即=@#@③、若系统只有A、B两物体,则A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物体增加的机械能,即=。

@#@@#@注:

@#@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种表达形式,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

@#@选用①式时,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②式和③式时,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

@#@@#@5、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①用做功来判断:

@#@分析物体或物体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

@#@@#@②用能量转化来判定:

@#@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③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问题,除非题目特别说明,机械能必定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也不守恒。

@#@@#@七、功能关系@#@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也就是说是做功的根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究竟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用功来量度,二者有根本的区别,功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常见的功能关系:

@#@@#@

(1)、当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

(2)、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

@#@。

@#@@#@(3)、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4)、除了重力、弹力之外的其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5)一对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总功是系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量度,即:

@#@f·@#@S相=Q@#@选修3-1@#@第一章电场@#@1、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与负电荷。

@#@@#@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系统的电荷代数和不变。

@#@@#@2、库仑定律@#@

(1)内容: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i:

13;s:

10043: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铝的重要化合物作业@#@1.在MgO中混有少量的Al2O3杂质,欲将杂质除去可选用的试剂是(  )@#@A.稀硫酸         B.浓氨水@#@C.稀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2.使溶液中的AlO完全转化成Al(OH)3,应选择的最好试剂是(  )@#@A.稀H2SO4 B.盐酸@#@C.CO2 D.氨水@#@3.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使SO42-全部转化为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Al3+ B.Al(OH)3@#@C.AlO D.Al3+和Al(OH)3@#@4.制备氢氧化铝的最好方法是(  )@#@A.将氨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中@#@C.将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D.将明矾溶于天然水中@#@5.以氧化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最好的方法是(  )@#@A.将氧化铝溶于水@#@B.将氧化铝先溶于盐酸中,之后滴加氨水@#@C.将氧化铝先溶于盐酸中,之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将氧化铝先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之中,之后滴加盐酸@#@6.用含少量镁的铝片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①加盐酸溶解 ②加烧碱溶液溶解 ③过滤 ④通入过量CO2生成Al(OH)3沉淀 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 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生成Al(OH)3沉淀@#@A.①⑤⑥③ B.②③⑥③@#@C.②③④③ D.②③⑤③@#@7.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Al2O3 B.KAl(SO4)2@#@C.Al(OH)3 D.Al@#@8.0.1molAl2(SO4)3跟350mL2mol·@#@L-1NaOH溶液混合,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A.78g B.15.6g@#@C.7.8g D.3.9g@#@9.某混合溶液中含有MgCl2的浓度为2mol·@#@L-1,含AlCl3的浓度为3mol·@#@L-1,将此溶液200mL中的Mg2+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至少需要4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  )@#@A.0.2L           B.0.5L@#@C.0.65L D.0.8L@#@10.在Al2(SO4)3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Al2(SO4)3与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6∶1         B.3∶1@#@C.2∶1 D.1∶2@#@11.对金属制品进行抗腐蚀处理,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下为铝材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碱洗的目的是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碱洗时常有气泡冒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为将碱洗槽液中的铝以沉淀形式回收,最好向槽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

@#@@#@A.NH3  B.CO2  C.NaOH  D.HNO3@#@12.如下六个图中,横坐标为某溶液中加入某物质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将图中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

@#@@#@溶液@#@加入的物质@#@字母代号@#@①饱和石灰水@#@通过量CO2@#@②AlCl3溶液@#@通过量NH3@#@③MgCl2、AlCl3混合溶液@#@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④AlCl3溶液@#@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⑤含少量HCl的AlCl3溶液@#@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过程除去AlCl3中含有的Mg2+、K+杂质离子并尽可能减少AlCl3的损失。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否用氨水代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a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在溶液a中加入盐酸时需控制盐酸的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选D MgO不溶于NaOH溶液,Al2O3溶于NaOH溶液。

@#@@#@2.选C 使AlO转化成Al(OH)3需加酸,若用强酸会使Al(OH)3溶解,最好通入CO2气体。

@#@@#@3.选C Ba2+与恰好沉淀时,溶液中的Al3+与OH-物质的量比恰好为1∶4,即Al3+全部转化成AlO。

@#@@#@4.选A 制备氢氧化铝时既要保证将Al3+沉淀完全,又不能因碱过量而溶解已沉淀的氢氧化铝,最好是将氨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至氨水过量,A项正确,B、C项错误;@#@明矾溶于天然水中也可得到氢氧化铝的絮状沉淀,但Al3+沉淀是不完全的,D项错误。

@#@@#@5.选B 以Al2O3为原料制取Al(OH)3,有两条途径:

@#@@#@Al2O3Al3+Al(OH)3;@#@@#@Al2O3AlOAl(OH)3。

@#@@#@因Al(OH)3可溶于强酸、强碱,故应选用Al3+与弱碱反应或AlO与弱酸反应。

@#@@#@6.选C 在分析中要注意步骤⑥,加入过量烧碱将使Al3+转化为AlO,因此,不能得到Al(OH)3沉淀:

@#@Al(OH)3+OH-===AlO+2H2O。

@#@排除选项A和B;@#@选项C、D两种方案都利用镁不溶于强碱溶液而铝溶于强碱溶液的性质,通过②③步骤经过滤除去杂质镁,然后利用偏铝酸是比碳酸还弱的酸的性质,分别用盐酸、CO2和H2O把Al(OH)3沉淀出来,但盐酸过量时能进一步溶解Al(OH)3:

@#@Al(OH)3+3H+===Al3++3H2O,CO2过量时不溶解Al(OH)3。

@#@@#@7.选B 分别写出各物质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Al2O3+2NaOH===2NaAlO2+H2O;@#@@#@2KAl(SO4)2+8NaOH===K2SO4+2NaAlO2+3Na2SO4+4H2O;@#@@#@Al(OH)3+NaOH===NaAlO2+2H2O;@#@@#@2Al+2NaOH+2H2O===2NaAlO2+3H2↑。

@#@@#@比较可知同物质的量时,KAl(SO4)2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最多。

@#@@#@8.选C 根据反应过程求解。

@#@@#@Al3+  +  3OH-===Al(OH)3↓@#@0.2mol0.6mol0.2mol@#@Al(OH)3+OH-===AlO+2H2O@#@0.1mol0.1mol@#@剩余Al(OH)3为:

@#@0.2mol-0.1mol=0.1mol@#@质量为:

@#@0.1mol×@#@78g·@#@mol-1=7.8g@#@9.选D Mg2+和Al3+都是弱碱阳离子,二者的区别是它们对应的氢氧化物Mg(OH)2不溶于强碱,而Al(OH)3能溶于强碱。

@#@故要将Mg2+转化为淀淀分离出来,需加过量的强碱保证Al(OH)3能完全溶解。

@#@@#@Mg2++ 2OH-===Mg(OH)2↓@#@1mol2mol@#@0.4mol x1@#@x1=0.8mol。

@#@@#@Al3++4OH-===AlO+2H2O@#@1mol 4mol@#@0.6mol x2@#@x2=2.4mol。

@#@@#@V(NaOH)==0.8L。

@#@@#@10.选D 由50→60mL时,可知10mLNaOH溶液刚好溶解了Al(OH)3,故产生这些Al(OH)3需30mLNaOH,则在加入的50mLNaOH溶液中有20mL与Mg2+反应,所以n(Al3+)∶n(Mg2+)=1∶1,则Al2(SO4)3和Mg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

@#@@#@11.解析:

@#@冒气泡的原因是Al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方程式为:

@#@2Al+2OH-+2H2O===2AlO+3H2↑;@#@使AlO生成沉淀,最好是通入CO2,加入HNO3,沉淀容易溶解。

@#@@#@答案:

@#@2Al+2OH-+2H2O===2AlO+3H2↑ B@#@12.解析:

@#@①发生如下反应:

@#@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故其沉淀生成与消失时消耗的CO2的物质的量是相同的,其图像应为B。

@#@②AlCl3溶液中通入NH3只发生反应:

@#@3H2O+AlCl3+3NH3===3NH4Cl+Al(OH)3↓,生成的Al(OH)3不能溶于弱碱溶液中,其对应图像应为C。

@#@③发生如下反应:

@#@MgCl2+2NaOH===Mg(OH)2↓+2NaCl,AlCl3+3NaOH===Al(OH)3↓+3NaCl,故先生成沉淀,当NaOH过量时又发生如下反应而部分溶解:

@#@Al(OH)3+NaOH===NaAlO2+2H2O,因Mg(OH)2与碱不反应,故沉淀不能完全消失,因此其对应图像为A。

@#@④发生如下反应: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其反应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再逐渐溶解且前后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其对应图像为E。

@#@⑤发生的反应有:

@#@HCl+NaOH===NaCl+H2O,AlCl3+3NaOH===3NaCl+Al(OH)3↓,Al(OH)3+NaOH===NaAlO2+2H2O。

@#@此时优先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故开始时应无沉淀产生,后续反应与上述④中相同,故其图像应为F。

@#@@#@答案:

@#@B C A E F@#@13.解析:

@#@

(1)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Mg2+可与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Al3+先与OH-反应生成Al(OH)3,生成的Al(OH)3继续与OH-反应生成AlO和H2O。

@#@@#@

(2)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氨水代替,因为在Al3+与氨水反应生成Al(OH)3后,Al(OH)3不能与氨水继续反应,从而不能将Al(OH)3与Mg(OH)2分离开。

@#@@#@(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除去了Mg2+,但又引入了Na+,同时Al3+转化成了AlO;@#@因为氢氧化铝能与强酸反应,所以在加入盐酸沉淀AlO时,需要控制其用量,以防止部分AlO转化成Al3+;@#@氢氧化铝只能与强碱或强酸反应,因此可在溶液a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

@#@

(1)Mg2++2OH-===Mg(OH)2↓@#@Al3++3OH-===Al(OH)3↓@#@Al(OH)3+OH-===AlO+2H2O@#@

(2)不能,因为在Al3+与氨水反应生成Al(OH)3后,Al(OH)3不能与氨水继续反应,从而不能将Al(OH)3与Mg(OH)2分开@#@(3)Cl-、K+、AlO、OH-、Na+ 因为Al(OH)3能与强酸反应,所以在加入盐酸时,需要控制盐酸的量,以防止部分Al(OH)3转化成Al3+ 向溶液a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而非加入盐酸@#@";i:

14;s:

11977:

"溶液中的三大守恒习题@#@1、在0.1mol·@#@L-1NaHCO3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Na+)>c(HCO3-)>c(CO32-)>c(H+)>c(OH-)@#@ B、c(Na+)+c(H+)=c(HCO3-)+c(CO32-)+c(OH-)@#@ C、c(Na+)+c(H+)=c(HCO3-)+2c(CO32-)+c(OH-)@#@ D、c(Na+)=c(HCO3-)+c(CO32-)+c(H2CO3)@#@2、关于Na2CO3溶液,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c(Na+)>2c(CO32-) @#@ @#@ @#@ B、c(Na+)>c(CO32-)>c(HCO3-)>c(OH—)@#@ C、c(Na+)>c(CO32-)>c(OH—)>c(HCO3-)>c(H2CO3)@#@ D、c(Na+)+c(H+)=c(OH—)+c(HCO3-)+2c(CO32-)@#@3、标准状况下,向3mol·@#@L-1的NaOH溶液100mL中缓缓通入4.48LCO2气体,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c(Na+)>@#@c(CO32-)>@#@c(HCO3-)>@#@c(OH-)>@#@c(H+)@#@ B.c(Na+)>@#@c(CO32-)=c(HCO3-)>@#@c(OH-)>@#@c(H+)@#@ C.c(Na+)>@#@c(HCO3-)>@#@c(CO-)>@#@c(CO32-)>@#@c(H+)@#@ D.c(Na+)>@#@c(HCO3-)>@#@c(CO32-)>@#@c(OH-)>@#@c(H+)@#@4、等体积的下列溶液,阴离子的总浓度最大的是@#@ A、0.2mol/LK2S @#@ @#@ @#@ @#@B、0.1mol/LBa(OH)2 C、0.2mol/LNaCl @#@ @#@ @#@D、0.2mol/L(NH4)2SO4@#@5、把0.02mol/LHAc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Ac-)>c(Na+)  B.c(HAc)>c(Ac-) @#@C.2c(H+)=c(Ac-)-c(HAc)       D.c(HAc)+c(Ac-)=0.01mol·@#@L-1@#@6、25℃时,将稀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NH4+)=c(SO42-) @#@ @#@ @#@B、c(NH4+)>c(SO42-)@#@ C、c(NH4+)<c(SO42-) @#@ @#@ @#@D、c(OH-)+c(SO42-)=c(H+)+(NH4+)@#@7、已知某温度下,在100mL浓度为0.01mol/L的NaHS强电解质溶液中,c(H+)>@#@(OH-),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2 @#@ @#@ @#@ @#@B.C(Na+)=0.01mol/L≥c(B2-)@#@ C.C(H+)·@#@c(OH-)=10-14 @#@ @#@D.C(Na+)+c(H+)=c(HB-)+c(B2-)+c(OH-)@#@8、已知某温度下0.1mol·@#@L-1的NaHB溶液中c(H+)>c(OH-),则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 A.c(Na+)=c(HB-)+2c(B2-)+c(OH-) @#@ @#@ @#@ @#@ @#@ @#@ @#@ @#@B.c(Na+)=0.1mol·@#@L-1≥c(B2-)@#@ C.c(H+)·@#@c(OH-)=10-14 @#@ @#@ @#@ @#@ @#@ @#@ @#@ @#@ @#@ @#@ @#@ @#@ @#@ @#@ @#@ @#@ @#@ @#@ @#@ @#@D.溶液的pH=1@#@9、用物质的量是0.1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3COO-)大于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H+)>c(OH-) @#@ @#@ @#@ @#@ @#@ @#@ @#@ @#@ @#@ @#@ @#@ @#@ @#@ @#@ @#@ @#@ @#@ @#@ @#@ @#@B.c(CH3COO-)+c(CH3COOH)=0.2mol·@#@L-1@#@ C.c(CH3COOH)>c(CH3COO-) @#@ @#@ @#@ @#@ @#@ @#@ @#@ @#@ @#@ @#@ @#@ @#@D.c(CH3COO-)+c(OH-)=0.1 mol·@#@L-1@#@10、在25℃时,将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c(Na+)=c(CH3COO-)+c(CH3COOH)B、c(H+)=c(CH3COO-)+c(OH-)@#@ C、c(Na+)>c(CH3COO-)>c(OH-)>c(H+) D、c(CH3COO-)>c(Na+)>c(H+)>c(OH-)@#@13、下列指定条件下的结果正确的是@#@ A.0.1mol·@#@L—1氨水中,c(OH—)=c(NH4+)@#@ B.10mL0.02mol·@#@L—1HCl溶液与10mL0.02mol·@#@L—1Ba(OH)2溶液充分混合,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mL,则溶液的pH=7@#@ C.在0.1mol·@#@L—1CH3COONa溶液中,c(OH—)=c(CH3COOH)+c(H+)@#@ D.0.1mol·@#@L—1某二元弱酸盐NaHA溶液中,c(Na+)=2c(A2—)+c(HA—)+c(H2A)@#@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pH=7的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 c(Na+)>@#@c(CH3COO-)>@#@c(H+)=c(OH)-@#@ B.0.1mol·@#@L-1KHS溶液中,c(K+)=2c(S2-)+c(HS-)+c(H2S)@#@C.25℃时,pH均为12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前者小于后者@#@ D.中和pH与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15、已知0.1mol/L酸式盐NaHA溶液的pH为8.5,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溶液中HA-的电离程度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解程度。

@#@@#@

(2)溶液中Na+、HA-、H+、OH-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 @#@ @#@ @#@ @#@ @#@ @#@ @#@ @#@ @#@。

@#@@#@(3)溶液中逐滴加入H2A溶液至pH==7,则c(Na+) @#@ @#@ @#@ @#@ @#@ @#@ @#@ @#@c(HA-)。

@#@(填“大于”“小于”“等于”)@#@20、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下列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Na2CO3>NaAlO2>Na2SiO3>NaHCO3>Na2SO3>NH4Cl@#@ B.CH3COONa>Na2CO3>NaHCO3>NaCl>NH4Cl@#@ C.NaAlO2>Na2SiO3>Na2CO3>NaHCO3>Na2SO3>NH4Cl@#@ D.Ba(OH)2>NaOH>NH3·@#@H2O>NaCl>Al2(SO4)3@#@21、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下列电解质溶液,各取10mL混合后,pH值小于7的是@#@ A.Na2S、NaCl、HCl @#@ @#@ @#@ @#@ @#@ @#@ @#@ @#@ @#@ @#@ @#@ @#@ @#@ @#@B.Na2CO3、HCl、HNO3@#@ C.CaCl2、NaCl、NH4Cl @#@ @#@ @#@ @#@ @#@ @#@ @#@ @#@ @#@ @#@ @#@ @#@D.Na2CO3、HCl、CH3COOH@#@22、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L,将它均分成两份。

@#@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

@#@反应中消耗xmolH2SO4、ymolAgNO3。

@#@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mol·@#@L-1为@#@ A.(y-2x)/a @#@ @#@ @#@ B.(y-x)/a @#@ @#@ @#@ C.(2y-2x)/a @#@ @#@ @#@ D.(2y-4x)/a@#@23、在下列反应中,aXO4-+bY―+cH+=dX2++eY2+8H2O,化学计量数b、d分别为@#@A.5,6    B.10,2    C.6,2    D.10,5@#@24、经测定,某溶液中只含有NH4+、Cl-、H+、OH-四种离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溶液中四种离子之间可能满足:

@#@c(Cl-)>c(H+)>c(NH4+)>c(OH-)@#@ B.若溶液中的溶质是NH4Cl和NH3·@#@H2O,则离子间可能满足:

@#@c(NH4+)>c(Cl-)>c(OH-)>c(H+)@#@ C.若溶液中的四种离子满足:

@#@c(Cl-)>c(NH4+)>c(H+)>c(OH-),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NH4Cl@#@ D.若溶液中c(Cl-)=c(NH4+),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酸性HA>@#@HB,则相同条件下,溶液的pH大小为NaA>@#@NaB@#@ B.相同条件下,将pH=11的NaOH溶液和氨水分别稀释成pH=9的溶液,所加水的体积前者大@#@ C.pH=3的醋酸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 @#@ @#@ @#@ @#@ @#@ @#@c(Na+)>@#@c(CH3COO-)>@#@c(OH-)>@#@c(H+)@#@ D.0.1mol/L的某二元弱酸盐Na2A溶液中,c(Na+)=2[c(HA-)+c(A2-)+c(H2A)]@#@26、0.1mol/L的H2S溶液中所存在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27、在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c(Na+)>@#@c(CH3COO―)>@#@c(OH―)>@#@c(H+)B、c(CH3COO―)>@#@c(Na+)>@#@c(OH―)>@#@c(H+)@#@C、c(Na+)>@#@c(CH3COO―)>@#@c(H+)>@#@c(OH―)D、c(Na+)>@#@c(OH―)>@#@c(CH3COO―)>@#@c(H+)@#@28、在Na2CO3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______@#@29、判断0.1mol/L的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30、草酸是二元弱酸,在0.1mol/LKHC2O4溶液中,下列正确的是@#@A.c(K+)+c(H+)=c(HC2O4-)+c(OH-)+c(C2O42-)B.c(HC2O4-)+c(C2O42-)=0.1mol/L@#@C.c(C2O42-)>c(H2C2O4)D.c(K+)=c(H2C2O4)+c(HC2O4-)+c(C2O42-)@#@31、PH=13的NH3·@#@H2O和PH=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32、PH=X的NaOH溶液与PH=Y的CH3COOH溶液,已知X+Y=14,且Y<@#@3。

@#@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C(Na+)>@#@C(CH3COO―)>@#@C(OH―)>@#@C(H+)B、C(CH3COO―)>@#@C(Na+)>@#@C(H+)>@#@C(OH―)@#@C、C(CH3COO―)>@#@C(Na+)>@#@C(OH―)>@#@C(H+)D、C(Na+)>@#@C(CH3COO―)>@#@C(H+)>@#@C(OH―)@#@33、 @#@0.2mol/L的CH3COOK与0.1mol/L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下列粒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正确的是()@#@A、C(CH3COO―)=C(Cl―)=C(H+)>@#@C(CH3COOH)@#@B、C(CH3COO―)=C(Cl―)>@#@C(CH3COOH)>@#@C(H+)@#@C、C(CH3COO―)>@#@C(Cl―)>@#@C(H+)>@#@C(CH3COOH)@#@D、C(CH3COO―)>@#@C(Cl―)>@#@C(CH3COOH)>@#@C(H+)@#@34、在10ml0.1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HAc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

@#@@#@A.c(Na+)>c(Ac-)>c(H+)>c(OH-) @#@ @#@ @#@ @#@B.c(Na+)>c(Ac-)>c(OH-)>c(H+)@#@C.c(Na+)=c(Ac-)+c(HAC) @#@ @#@ @#@ @#@ @#@ @#@ @#@ @#@ @#@ @#@D.c(Na+)+c(H+)=c(Ac-)+c(OH-)@#@35、常温下,将甲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得溶液pH=7,则此溶液中( @#@ @#@)。

@#@@#@A.c(HCOO-)>c(Na+) @#@ @#@ @#@ @#@ @#@ @#@B.c(HCOO-)<c(Na+)@#@C.c(HCOO-)=c(Na+) @#@ @#@ @#@ @#@ @#@ @#@D.无法确定c(HCOO-)与c(Na+)的关系@#@36、表示0.1mol/LNaHCO3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C(Na+)>@#@C(HCO3―)>@#@C(CO32―)>@#@C(H+)>@#@C(OH―)@#@B、C(Na+)+C(H+)==C(HCO3―)+C(CO32―)+C(OH―)@#@C、C(Na+)+C(H+)==C(HCO3―)+2C(CO32―)+C(OH―)@#@D、C(Na+)==C(HCO3―)+C(CO32―)+C(H2CO3)@#@3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NH4+浓度最大的是( @#@ @#@)。

@#@@#@A.NH4Cl @#@ @#@ @#@ @#@ @#@B.NH4HSO4 @#@ @#@ @#@ @#@ @#@C.NH3COONH4 @#@ @#@ @#@ @#@ @#@D.NH4HCO3@#@";i:

15;s:

12683: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时间@#@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引入,亲身感触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分析、定量计算,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目标@#@重点及理由分析@#@教学重点是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充分利用是当代化学中要着重研究的问题@#@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

@#@@#@教学方法@#@视频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只有定性的认识,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计算,同时结合课本及与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以应用。

@#@@#@教具使用@#@多媒体、实验@#@板书设计@#@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焓变 反应热@#@1、定义:

@#@@#@2、符号:

@#@△H@#@3、单位:

@#@kJ·@#@mol-1或kJ/mol@#@4、规定:

@#@@#@5、ΔH计算表达式@#@二、热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引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

@#@”知不知道是谁说的呢?

@#@@#@回答:

@#@阿基米德@#@[提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这个支点和杠杆是什么呢?

@#@@#@思考@#@[展示视频资料]@#@观看,思考问题@#@[分析]对,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

@#@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

@#@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倾听@#@[提问]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

@#@哪些是吸热反应?

@#@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放热反应: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缓慢氧化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吸热反应: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设疑]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

@#@(提示:

@#@化学键在形成和断裂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提问]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

@#@@#@思考,回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所以要吸收能量。

@#@@#@[分析]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

@#@@#@[结论]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探讨]给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

@#@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思考,回答@#@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计算@#@1molH2和1molCl2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分析]给出反应热的定义@#@[质疑]Q是什么?

@#@H又是什么?

@#@△H又是什么?

@#@@#@[分析]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分析反应热之前,弄清楚两个概念:

@#@环境和体系@#@[板书]放热反应:

@#@体系环境@#@H@#@△H<@#@0为“-”Q>@#@0@#@[结论]△H和Q的角度不同,△H从体系的角度@#@Q从环境的角度@#@思考@#@回答: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阅读书本@#@回答:

@#@@#@能量@#@自己分析:

@#@吸热反应@#@体系环境@#@H@#@△H>@#@0为“+”Q<@#@0@#@[提问]看看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反应,这一段差值表示什么?

@#@@#@AB@#@回答:

@#@@#@A图表示方热反应,△H<0@#@B图表示吸热反应,△H>0@#@差值表示反应热。

@#@@#@[提问]考考大家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预测生成2molHF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并说出你的理由?

@#@@#@思考,回答:

@#@生成HF放出的热量多。

@#@因为F2比Cl2活泼能量高,而HF比HCl稳定,能量低,所以如此。

@#@@#@[评价]非常好,同学知道从物质活泼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提问]如何验证你们的预测呢?

@#@这里老师提供键能的数据。

@#@@#@[分析]我们可以从反应热的角度判断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这是反应热的一种应用。

@#@@#@计算,结论:

@#@的确生成等物质的量的HF放出的热量多@#@第二课时@#@[提问]石墨能否自动转化为金刚石?

@#@如果要达到目的,需要采用什么办法?

@#@@#@[讲解]反应热还有其它的应用:

@#@计算燃料的用量@#@例如:

@#@“神十”上天,火箭推进器中燃料的量的把握。

@#@@#@回答:

@#@不能;@#@需要加热@#@[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具体讨论影响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因素有哪些?

@#@@#@[提问]如何直观的表现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阅读书本中相应的内容。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回答:

@#@物质的性质(键能);@#@状态;@#@量的多少;@#@外部环境;@#@@#@回答: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阅读,思考@#@[分析]相信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是否真的明白了,请一位同学来解读一下这条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200℃@#@H2(g)+I2(g)====2HI(g)ΔH=-14.9kJ/mol@#@101kPa@#@[分析]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要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板书]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状态(s、l、g、aq);@#@@#@2、ΔH的“+”、“-”不能省略;@#@@#@3、ΔH的数值与反应的系数成比例;@#@@#@4、不需要注明反应的条件。

@#@@#@回答:

@#@在200℃,101kPa的条件下,1mol氢气和1mol碘蒸气反应生成2mol碘化气体时放出14.9kJ的能量@#@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讲解]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而不管反应是否真正完成。

@#@△H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而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的多少,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所以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

@#@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投影]一、实验原理@#@[讲解]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在中学阶段,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实验]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20mL2mol/L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盐酸温度/℃@#@NaOH溶液温度/℃@#@中和反应后温度/℃@#@t(HCl)@#@t(NaOH)@#@t2@#@数据处理:

@#@△H=Q/n=cm△t/n@#@其中:

@#@c=4.18J/(g·@#@℃),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2-t1,t1是盐酸温度与NaOH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投影]二、实验操作@#@[讨论]实验装置和操作存在哪些问题?

@#@—热量的散失@#@[投影]课本第5页图1-3与实验2-3相比,作了哪些改进?

@#@改进的目的是什么?

@#@@#@1——双层烧杯、2——碎泡沫塑料、3——盖板、都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思考与交流]课本第5页实验用品,想一想,每件用品的用途,NaOH溶液为什么不用0.50mol/L而用0.55mol/L?

@#@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碱稍过量。

@#@@#@[讲解]阅读课本第5页实验步骤,强调下列问题@#@[投影]注意事项:

@#@@#@[投影]三、数据处理@#@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2、计算反应热@#@回忆:

@#@必修2第二章30页关于“中和热”的内容: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观察、倾听@#@操作:

@#@学生按课本步骤做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注意:

@#@1、为了保证0.50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2、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3、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

@#@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

@#@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再记下读数。

@#@@#@4、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

@#@@#@5、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6、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总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

@#@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

@#@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作业及预习@#@教@#@学@#@后@#@记@#@检查者及时间@#@";i:

16;s:

8443:

"@#@如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黄明建@#@一、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本质反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相关,即:

@#@@#@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而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对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来说,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外围电子层排布相似)的元素来说,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据此,“非金属单质与化合物间的置换反应”就常常成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以置换反应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需注意的问题@#@以置换反应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强弱的依据,须有一个大前提——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是作氧化剂,这样才能保证据此判断的结果不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本质相悖。

@#@@#@例如,下面几个反应:

@#@@#@ Cl2+2NaBr=2NaCl+Br2………………①@#@ Cl2+H2S=2HCl+S↓………………②@#@ Br2+2KI=2NaBr+I2 ………………③@#@ O2+2H2S=2H2O+2S↓………………④@#@反应①②均是Cl2作氧化剂,分别从NaBr溶液和氢硫酸中置换出Br2和S,表现出Cl比Br和S原子得电子能力都要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次序是:

@#@@#@Cl>Br Cl>S@#@反应③是以Br2作氧化剂,从KI溶液中置换出I2;@#@反应④是以O2作氧化剂,从氢硫酸中置换出S;@#@表现出Br比I原子得电子能力强、O比S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次序是:

@#@@#@Br>I O>S@#@但是,有些置换反应就不宜用于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例如:

@#@@#@高温@#@I2+2KClO3=Cl2+2KIO3………………⑤@#@2C+SiO2===2CO+Si ………………⑥@#@显然,我们不能因为反应⑤来判断碘元素比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因为该反应中,碘单质中的碘原子并没有从KClO3中的氯原子哪里夺得电子,反而是ClO3-中+5价的氯原子得电子被还原为Cl2。

@#@所以,不能机械地利用该反应比较碘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反应⑥中置换反应的次序与“碳元素比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结论虽然是一致的。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反应与前面的①②③④几个反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碳原子在反应中不仅没有表现出得电子能力比硅原子强的性质,反而是提供出电子使硅还原为硅单质。

@#@所以,该反应也不宜用于比较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

@#@为什么反应⑥能够发生?

@#@原因应该从自由能变化方面分析。

@#@@#@近年高考命题也常涉及化学变化事实与结论关系的讨论,即前面的提供的实验事实和后面的结论有无因果关系,实际要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关注。

@#@@#@此外,我们通过反应③还可以注意到:

@#@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大小并不是以单个原子得电子数目的多少决定,而是由原子得电子的难易决定。

@#@1个Cl原子最多只能得1个电子,1个S原子最多能得到2个电子,可是当-2价S遇到Cl原子时,不得不“缴械”投降。

@#@顺便提一下:

@#@反应③中,若是与氢硫酸反应的Cl2足够多的话,其产物还有可能是H2SO4。

@#@@#@三、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可以认为:

@#@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能够间接地反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例如——@#@酸性强弱次序:

@#@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元素非金属性:

@#@Cl>S>P>C>Si@#@一般而言,主族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就越容易电离出H+,酸性就越强。

@#@@#@不过,在中学化学中的H2SO4、HClO4都属于强酸,在稀的水溶液中几乎都是100%电离。

@#@那凭什么说HClO4比H2SO4的酸性强呢?

@#@这需要借助酸碱质子理论解释。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

@#@@#@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质子给体,称为酸;@#@凡是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质子受体,称为碱。

@#@@#@酸碱强弱不仅决定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溶剂接受和释放质子的能力。

@#@@#@例如,醋酸(CH3COOH)在水中是一种弱酸,而在液氨中则是一种较强的酸,因为液氨接受质子的能力比水强。

@#@如果以液态HF作溶剂,CH3COOH就成弱碱了,因为液态HF比CH3COOH提供质子能力强,不仅能抑制CH3COOH的电离,还能使CH3COOH分子接受质子,迫使CH3COOH进入碱的行列。

@#@@#@在中学比较酸碱强弱,都是以水为溶剂的分散系来讨论的,而H2O是一种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物质,能使HClO4和H2SO4完全电离,所以无法区分它们酸性的相对强弱,这种现象被称作“拉平效应”。

@#@就好像一台称重范围在100g~1g之间的天平,对大于100g的不同质量物质就只能都“拉平”为100g了。

@#@要想区分大于100g的不同质量物质只有换一台天平。

@#@在化学上,要想区分HClO4和H2SO4的相对强弱,可用醋酸为溶剂,因为HClO4、H2SO4在醋酸中均不能完全电离。

@#@如HClO4在醋酸中的电离方程式:

@#@@#@ HClO4+CH3COOH⇌[CH3C(OH)2]++ClO4-@#@其酸性强弱次序是:

@#@HClO4>H2SO4,它们在醋酸中摩尔电导率的比值为:

@#@@#@ HClO4∶H2SO4=40∶3@#@由此可以说明HClO4比H2SO4酸性强的原因。

@#@@#@四、以单质与H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卤素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主要决定于卤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能很好地说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与原子结构的对应关系。

@#@@#@同时,卤化氢的热稳定性也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正相关。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常常也被作为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一种判断依据。

@#@@#@但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分子内原子间的成键方式和键焓(或键能)大小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

@#@常见化学键的键焓中,C-H的键焓为415kJ·@#@molˉ1,N-H的键焓为389kJ·@#@molˉ1。

@#@CH4需在1000℃开始分解,约1500℃才基本分解完全。

@#@NH3在700℃时就会明显分解。

@#@2007年某地高考题认为“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

@#@CH4<NH3”,应当是一种惯性思维的错觉所致。

@#@@#@五、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元素周期表反映元素周期律有多种形式,目前在各类教科书中最常用的是长式周期表(如上图所示)。

@#@在同周期中,从碱金属到卤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同主族元素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位置和性质的关系,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各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在周期表中呈现两极——越往左下角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越往右上角排的元素,其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

@#@犹如一幅奇妙的太极图,而F和Cs如同两极的中心。

@#@@#@参考书目:

@#@@#@宋心琦王晶《化学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18@#@王磊《化学2》(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23@#@华彤文陈景祖等《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8-162,93@#@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2006,100-111@#@唐宗薰《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90@#@周公度《化学辞典》(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317@#@";i:

17;s:

16030:

"荟英教育携手共进@#@溶液单元测试题一@#@说明: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分)、非选择题(第21题~第27题,共50分)两部分。

@#@本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Cl:

@#@35.5Zn:

@#@65@#@第Ⅰ卷(选择题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第Ⅱ卷的表格中。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 @#@)@#@A、酒精、二氧化碳B、稀硫酸、液氧 @#@ @#@ @#@C、汽水、干冰D、冰水混合物、氧化铜@#@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洗涤剂清洗油污后形成溶液 @#@ @#@ @#@ @#@ @#@ @#@ @#@@#@B、用硬水洗衣服不如用软水洗得干净@#@C、硝酸铵溶于水制得的冰袋可用于给高烧病人降温@#@D、冬季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使冰雪快速融化@#@3、在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蒸馏水和一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钾溶液,鉴别它们的正确方法是( @#@ @#@)@#@A.尝液体的味道B.蒸发液体看是否结晶C.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D.看颜色@#@4、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内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m.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

@#@得到溶液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被 @#@ @#@ @#@ @#@ @#@ @#@@#@B.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D.m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解于水B.食盐水蒸干后出现白色粉末@#@C.饱和石灰水升温后变浑浊D.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白膜@#@6、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

@#@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7、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 @#@ @#@ @#@ @#@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8.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食盐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计算、称量、溶解、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B.溶解、计算、称量、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C.称量、溶解、计算、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D.称量、计算、溶解、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9、用50g98%的浓H2SO4配制成20%的稀H2SO4,需加水的质量为( @#@ @#@)@#@A.145gB.195gC.196gD.245g@#@10、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11、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在某些温度下其溶解度分别为:

@#@30℃时70g、50℃时84g,、60℃时90g。

@#@右图表示的是木糖醇等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为木糖醇的溶解度曲线@#@B.随着温度的升高,Z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C.30℃时,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Y@#@D.50℃时,Y、Z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2、下表列出了20℃时NaCl溶解实验的一组数据@#@实验序号@#@水的质量/g@#@所加NaCl的质量/g@#@所得溶液的质量/g@#@①@#@10@#@2@#@12@#@②@#@10@#@3@#@13@#@③@#@10@#@4@#@13.6@#@④@#@10@#@5@#@13.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B.①②③所得溶液是20℃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C.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13、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原来的温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的质量减少B.溶液的质量不变@#@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D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增大@#@14、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

@#@(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⑤氯化钠晶体不纯@#@A.①②③④⑤B.只有①②④⑤@#@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②③④⑤@#@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人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B.溶液质量不变C.溶剂质量减少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17、已知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

@#@在该温度下,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5%B.28.6%C.33.3%D.50%@#@18、.佛山市三水健力宝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

@#@“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打开瓶塞。

@#@“魔水”会自动喷出。

@#@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

@#@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固体质量@#@溶质质量分数@#@0@#@时间@#@溶质质量分数@#@0@#@时间@#@溶质质量分数%@#@0@#@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A@#@@#@@#@A@#@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B@#@一定量水中加入浓硫酸@#@@#@C@#@加热蒸发稀盐酸@#@@#@D@#@0@#@浓硫酸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9、图1中能正确反映题中所描述的变化事实的是( @#@ @#@)@#@ @#@20、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00C---300C)如下表所示:

@#@@#@00C@#@100C@#@200C@#@300C@#@NaCI(g)@#@35.7@#@35.8@#@36.0@#@36.3@#@Na2CO3·@#@10H2O(g)@#@7.0@#@12.5@#@21.5@#@38.8@#@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几种说法:

@#@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②将含水各1OOg的氯化钠与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从300C降至O0C,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③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相等时所对应的温度在2O0C--300C之间④欲从含有少量NaCI杂质的碳酸钠浓溶液中分离出碳酸钠晶体,应采取降低溶液温度的方式上述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24分)@#@21、(2分)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

@#@@#@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

@#@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22、(4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

@#@@#@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填写选项序号)@#@A.c>a=bB.a=b>cC.a>b>cD.b>a>c@#@23、(5分)下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试回答:

@#@@#@ABCDE@#@

(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g。

@#@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应进行的操作是@#@

(2)D操作应选用mL的量筒(从1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凹液面的处保持水平。

@#@@#@(3)E操作的作用是。

@#@@#@24、将下列各操作名称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每个序号只填写一次4分):

@#@@#@①搅拌②蒸发③过滤④加热@#@

(1)由饱和的食盐水得到食盐晶体       ;@#@

(2)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除去食盐中的泥沙,先溶解,再      ;@#@(4)将浓硫酸注入水中,为使热量迅速散发      。

@#@@#@25、

(1)对于硝酸钾固体来说,若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变为其饱和溶液,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现有6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④NaCl的质量分数⑤60℃时NaCl的溶解度。

@#@保持温度不变,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如果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右图是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

@#@(4分)@#@

(1)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在Tl℃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10g/100g水(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当温度由T3—T2时,甲溶液由A—B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由饱和一不饱和”或“由不饱和一饱和”)@#@(3)当温度由T2—T1时,甲溶液由B—C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是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13分)@#@27、(6分)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25@#@50@#@95@#@溶解度g@#@0.17@#@0.95@#@6.8@#@某同学为了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

(1)取样品约1g放入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溶解,原因是。

@#@@#@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将样品充分溶解后,在加入少量蒸馏水,然后趁热过滤。

@#@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3)将所得滤液,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然后过滤得到较纯净的苯甲酸晶体。

@#@@#@28、(5分)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反应时放热),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

@#@@#@29、(5分)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

@#@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状态2)>甲(状态1)B.乙(状态1)>甲(状态3)@#@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图1图2@#@四、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30、下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

(1)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64%的稀盐酸,需用这种盐酸多少毫升?

@#@@#@

(2)取上述配制得到的足量稀盐酸与6.5g锌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制得氢气多少克?

@#@(计算结果精确到0.1)@#@溶液单元测试题一@#@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A@#@D@#@D@#@B@#@A@#@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A@#@D@#@D@#@C@#@B@#@C@#@A@#@C@#@二、填空题(24分)@#@21、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

@#@@#@22、

(1)t1℃时,a、c的溶解度都是20g,@#@

(2)不能@#@(3)cba@#@(4)D@#@23、

(1)2.5继续向左盘加食盐@#@

(2)100、最低处保持水平@#@(3)加快溶解速度@#@24、

(1)②

(2)④(3)③(4)①@#@25、

(1)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加入硝酸钾溶液@#@

(2)②⑤②③④@#@26、

(1)增大小于@#@

(2)有不饱和—饱和@#@(3)变小@#@@#@三、题(26分)@#@27、

(1)常温下苯甲酸溶解度很小@#@

(2)减少过滤时苯甲酸的损失@#@(3)缓慢冷却至室温@#@28、

(1)A@#@

(2)降低温度加入B或蒸发溶剂@#@(3)C@#@29、

(1)20℃—30℃@#@

(2)ca@#@(3)甲@#@(4)BC@#@四、计算(10分)@#@30、

(1)20ml@#@

(2)0.2g@#@8@#@@#@";i:

18;s:

12689:

"厦门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物理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1.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利用扭秤装置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C.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D.卡文迪许首先提出了“日心说”@#@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变化的物理量是()@#@A.速率 @#@ @#@ @#@ @#@ @#@ @#@ @#@ @#@ @#@ @#@ @#@ @#@ @#@ @#@ @#@ @#@B.加速度 @#@ @#@ @#@ @#@ @#@ @#@@#@C.速度 @#@ @#@ @#@ @#@ @#@ @#@ @#@ @#@D.合外力@#@3.下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是()@#@A.匀速下降的电梯B.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C.匀速上升的物体D.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块@#@4.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中拉力做功10J,重力势能一定增加10J@#@B.物体运动中克服重力做功10J,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减少10J@#@C.处在高度相同的不同物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相同@#@D.物体下落一定高度,其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阻力无关@#@5.一小船过河时,船头始终保持垂直河岸,相对静水速度不变,河中各处水流速度相等,则小船过河的路程、时间与水速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速大时,路程长,时间长B.水速大时,路程长,时间不变@#@C.水速大时,路程长,时间短D.路程、时间与水速无关@#@6.某同学用100N的力将静止在球场质量为0.45kg的足球以10m/s的速度踢出,足球在草地上运动20m后停止,则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为()@#@A.2000J B.22.5J@#@C.45JD.无法确定@#@7.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g=10m/s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小球上升过程加速度逐渐减小@#@B.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加速度均为零@#@C.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经过的路程为40m@#@D.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所用时间为8s@#@8.如图所示,a为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b为沿地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c为地球同步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6.6R;@#@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和c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

@#@6.6@#@B.b和c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6.6:

@#@1@#@C.a的运转周期大于c的运转周期@#@D.b的运转周期大于c的运转周期@#@二、多项选择题:

@#@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得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9.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两位置,沿水平方向抛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球,两球在C点相碰,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

@#@已知A、C水平距离xAC,B、C水平距离xBC,且xAC=2xBC,则关于甲乙两球运动正确的是()@#@A.甲球先于乙球抛出@#@B.甲乙两球初速大小之比为2:

@#@1@#@C.甲乙两球初速大小之比为3:

@#@1@#@D.从抛出到相碰前两球的动能增加量相等@#@10.如图所示,倒置的光滑圆锥面内侧,有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玻璃球A、B,沿锥面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A、B两球的角速度、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A.它们的角速度相等ωA=ωB    @#@B.它们的线速度vA>@#@vB@#@C.它们的向心加速度aA=aB   @#@D.它们的向心加速度aA>@#@aB@#@v@#@11.在河岸上,有人跨过定滑轮用长绳栓住一条小船,人以3m/s恒定的速率拉绳使小船靠岸,在小船靠岸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位置时船速度大小为2m/s@#@B.小船靠岸过程做加速运动@#@C.小船靠岸过程做减速运动@#@D.小船动能的变化量等于拉力做的功@#@O@#@θ@#@12.如图所示,长为L的轻杆,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水平转轴O上,轻杆可绕转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小球从最高点位置由静止释放后向下转动,不计转轴摩擦和空气阻力,则:

@#@()@#@A.小球在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B.杆转到水平位置时杆对小球的拉力为2mg@#@C.小球到最低点时杆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2mg@#@D.杆对小球作用力为零时杆转过角度θ,@#@三、探究实验题:

@#@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A@#@B@#@13.(6分)用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等器材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主要步骤有:

@#@@#@安装好实验器材,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测量带有挡光条的滑块的总质量M,挡光条的宽度d;@#@@#@滑块从A点由静止释放,在拉力作用下沿导轨加速运动,通过固定在B处的光电门,记录挡光条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Δt,并记录所挂钩码的质量m;@#@@#@

(1)实验时为了保证滑块受到的合力与钩码重力大小近似相等,所挂钩码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探究滑块从A点运动到B点过程合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还需直接测量的一个物理量(用x字母表示)是:

@#@;@#@@#@要探究的数学表达式为(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实验中测量得到的物理量,重力加速度为g)@#@图甲@#@图乙@#@S1@#@S3@#@S2@#@A@#@O@#@B@#@C@#@14.(6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

(1)如图甲的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安装错误是:

@#@@#@

(2)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周期为T,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所用重物的质量为m;@#@实验中选取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为纸带下落的起始点,A、B、C为纸带上选取的三个连续点。

@#@根据测得的s1、s2、s3写出重物由O点到B点势能减少量的表达式________,动能增加量的表达式________。

@#@@#@(3)实验中下落的重物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重锤,打点计时器安装时要求其限位孔在一竖直线上,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10分)套圈游戏中,某人在离地0.8米的高处,将一个质量为0.1kg的小圈以3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

@#@小圈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10m/s2。

@#@求:

@#@@#@

(1)小圈落地点到抛出点的水平距离;@#@@#@

(2)小圈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16.(10分)2017年6月15日18时28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第二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已知天舟一号离地球表面高度为h,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设地球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

@#@求:

@#@@#@

(1)地球质量M@#@

(2)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17.(10分)如图所示,倾角为370的光滑斜面AC、半径为R=1.5m的光滑圆弧轨道CD(圆心O点刚好在水平面上)、长为2m水平粗糙轨道DE,三者平滑连接(相切于C、D点)。

@#@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A点,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压缩弹簧上端至B点,但不栓接,此时弹簧长度为L=0.5m,静止释放,小物块恰好能到达圆弧轨道最高点D;@#@小物块与水平轨道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已知cos370=0.8,sin370=0.6,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求:

@#@@#@

(1)小物块在B点时,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大小;@#@@#@R@#@L@#@R@#@Q@#@O@#@A@#@C@#@B@#@D@#@E@#@37o@#@

(2)若只将小物块质量变为m′=0.8kg,仍从B点处静止释放,小物块与E处挡板碰撞不损失机械能,最终静止在F点(图中未画出),则DF的距离为多大。

@#@@#@18.(10分)如图甲所示,发动机用一根轻绳跨过定滑轮,由静止开始沿着光滑的斜面拉升一物体,斜面的倾角为θ=30o;@#@该过程中,牵引力和物体速度倒数的关系图像如图乙,物体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丙,图像中F0、vm、Δt为已知量(Δt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的时间),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求:

@#@@#@

(1)发动机的额定功率;@#@@#@

(2)被发动机拉升的物体的质量;@#@@#@vm@#@v@#@t@#@0@#@Δt@#@(3)物体速度由零达到最大值过程中上升的高度。

@#@@#@F@#@1/v@#@1/vm@#@2F0@#@F0@#@0@#@图甲图乙图丙@#@厦门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物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D5.B6.B7.C8.A@#@9.BD10.BC11.AB12.ABD@#@二、实验题@#@13.

(1)钩码质量远小于滑块质量@#@

(2)AB两点的距离x,mgx=12M(d∆t)2@#@14.

(1)错接成直流电源@#@

(2)mgs2,m(s3-s1)28T2@#@(3)减小重物下落所受的阻力@#@三、计算题@#@15.

(1)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由h=12gt2,解得:

@#@t=0.4s@#@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x=v0t得:

@#@x=v0t=3×@#@0.4=1.2m@#@

(2)小球落地时在竖直方向的速度vy=gt=10×@#@0.4=4m/s@#@则落地速度v=v02+vy2=5m/s@#@答:

@#@

(1)小圈落地点到抛出点的水平距离是1.2m;@#@@#@

(2)小圈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5m/s.@#@16.(

(1)天舟一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做向心力,故有:

@#@@#@GMm(R+h)2=m(2πT)2(R+h),所以,地球质量M=4π2(R+h)3GT2;@#@@#@

(2)地球表面附近物体重力即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故有:

@#@@#@mg=GMmR2,所以,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GMR2=4π2(R+h)3R2T2;@#@@#@答:

@#@

(1)地球质量M为4π2(R+h)3GT2;@#@@#@

(2)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为4π2(R+h)3R2T2.@#@17.

(1)根据几何关系可得,AC间距离为:

@#@s=Rsin37°@#@=1.50.6=2.5m@#@据题,在D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mvD2R@#@物块从B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根据小物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有:

@#@@#@Ep=mg(s﹣L)sin37°@#@+mgR(1﹣cos37°@#@)+12mvD2@#@联立解得:

@#@Ep=19.8J@#@

(2)设小物块在DE上运动的总路程为S.对整个过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有:

@#@@#@Ep=m′g(s﹣L)sin37°@#@+m′gR(1﹣cos37°@#@)+μm′gS@#@解得:

@#@S=9.75m@#@DF=S﹣4×@#@2m=1.75m@#@答:

@#@

(1)小物块在B点时,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大小为19.8J.@#@

(2)DF的距离为1.75m.@#@18.

(1)由图知,物体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为vm,牵引力为F0,则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

@#@P=F0vm.@#@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则有:

@#@F0=mgsin30°@#@@#@可得:

@#@m=2F0g@#@(3)物体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

@#@v=P2F0=vm2@#@匀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2F0﹣mgsin30°@#@)h1sin30°@#@=12m(vm2)2﹣0@#@匀加速结束到速度达到最大值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P△t﹣mgh2=12mvm2﹣12m(vm2)2@#@物体上升的总高度为:

@#@h=h1+h2.@#@联立解得:

@#@h=12vm△t﹣vm216g@#@答:

@#@

(1)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F0vm;@#@@#@

(2)被发动机拉升的物体的质量是2F0g;@#@@#@(3)物体速度由零达到最大值过程中上升的高度是12vm△t﹣vm216g.@#@7@#@";i:

19;s:

11646:

"机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2014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48分)@#@注意事项:

@#@@#@1.第I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时间B.质量@#@C.位移D.路程@#@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分别是@#@A.g、m、sB.kg、m、s@#@C.kg、m、hD.kg、cm、s@#@3.某同学沿周长为400m的环形跑道跑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他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A.400m,400mB.400m,0@#@C.0,400mD.0,0@#@4.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胡克@#@C.牛顿D.卡文迪许@#@5.质量为m的宇宙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速度为v,此时它的动能为@#@A.mvB.mv@#@C.mv2D.mv2@#@6.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共点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的最大值是@#@A.3NB.4N@#@C.5ND.7N@#@7.在下列图象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图中x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x@#@t@#@0@#@A@#@v@#@t@#@0@#@B@#@x@#@t@#@0@#@C@#@v@#@t@#@0@#@D@#@x@#@θ@#@F@#@8.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一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力F作用下,水平向右运动了一段位移x。

@#@在此过程中,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A.FxcosθB.@#@C.FxsinθD.@#@9.运输物资的汽车以额定功率上坡时,为增大汽车的牵引力,司机应使汽车的速度@#@A.减小B.增大@#@C.保持不变D.先增大后保持不变@#@10.如图所示,一个小孩从粗糙的滑梯上自由滑下,在下滑过程中@#@A.小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B.小孩的机械能守恒@#@C.小孩的机械能减少@#@D.小孩的机械能增加@#@11.飞机以300km/h的速度斜向上爬升,飞行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

@#@若将此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则飞机爬升时的竖直分速度为@#@A.300km/hB.260km/h@#@C.150km/hD.173km/h@#@12.如图所示,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某一时刻突然撤去力F,关于物体此后的运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停止运动@#@B.做匀速运动@#@F@#@C.做匀加速运动@#@D.做匀减速运动@#@13.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质点的速度@#@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14.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箱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大小为130N的水平力推箱子但没有推动。

@#@已知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4,取g=10m/s2,@#@则箱子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A.0B.130N@#@C.200ND.500N@#@A@#@B@#@O@#@15.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两个相同的小球A、B固定在同一杆上,以O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两球在运动过程中,下列物理量时刻相等的是@#@A.加速度@#@B.线速度@#@C.向心加速度@#@D.向心力@#@16.在大气层外,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航天飞机的外表面上,一隔热陶瓷片自动脱落,则陶瓷片脱落后的运动是@#@A.匀速圆周运动B.离心运动@#@C.匀速直线运动D.自由落体运动@#@第II卷(必做30分+选做22分,共52分)@#@注意事项:

@#@@#@1.第II卷共8小题,其中17~20小题为必做部分,21~24小题为选做部分。

@#@@#@2.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写在试卷上的答案不得分。

@#@@#@3.选做部分,考生必须从所给的模块A(选修1-1)、模块B(选修2-1)、模块C(选修3-1)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作答。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模块的代码涂黑。

@#@@#@【必做部分】@#@二、本题包括2小题,第17小题4分,第18小题8分,共12分。

@#@@#@17.(单选)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在运动物体拖的纸带上打出点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点计时器可由输出电压恒定的直流电源供电@#@B.点痕只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不能记录位移信息@#@C.点痕只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信息,不能记录时间信息@#@D.点痕同时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信息和时间信息@#@18.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提供的实验器材: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砂桶、细砂、细线、@#@小车及砝码、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及垫块。

@#@@#@

(1)(多选)为完成此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填下列仪器前的字@#@母代号)。

@#@@#@A.天平B.秒表@#@C.毫米刻度尺@#@

(2)实验时,为了方便计算合力的功,使小车所受的合力大小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为此,一方面要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应使砂和砂桶的质量_______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填“远小于”或“远大于”)。

@#@@#@三、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9.某飞机在跑道上以5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起飞时的速度为100m/s。

@#@@#@求:

@#@@#@

(1)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时间;@#@@#@

(2)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

@#@@#@20.如图所示,小球自水平地面上方高h处以某一速度水平抛出,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为2h。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求:

@#@@#@

(1)小球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2)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选做部分】@#@模块A(选修1-1)@#@四、本题包括4小题,第21~23小题每题5分,第24小题7分,共22分。

@#@@#@21.(单选)下列设备或电器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A.发电机B.白炽灯C.电动机D.电吹风@#@22.(多选)真空中,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异种点电荷,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是引力@#@B.F是斥力@#@C.若增大两电荷间的距离,则F减小@#@D.若增大两电荷间的距离,则F增大@#@23.“嫦娥三号”依靠________波(填“电磁”或“声”)将拍到的月貌图片传回地球,此波由真空进入大气的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填“速度”或“频率”)。

@#@@#@24.长为2m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入磁感应强度为5×@#@10﹣5T的匀强磁场中。

@#@若导线中通有10A的恒定电流,则磁场对导线的作用力多大?

@#@若仅使导线中的电流反向,则磁场对这根导线的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变化?

@#@@#@模块B(选修2—1)@#@四、本题包括4小题,第21~23小题每题5分,第24小题7分,共22分。

@#@@#@21.(单选)如图所示,将一根长为L的导线,水平放置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若导线在纸面内以速度v沿着与导线垂直的方向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线中不产生感应电动势@#@B.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等于BLv@#@C.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于BLv@#@D.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于BLv@#@23.某同学用多用电表测电阻,进行机械调零后,将选择开关旋到“×@#@100”挡,让红、黑表笔______________(填“直接相连”或“靠近但@#@不接触”),调整“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到@#@“0Ω”;@#@然后让红、黑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多用电表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所测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_Ω(填“2600”或“26”)。

@#@@#@2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理想电流表的示数为0.6A,理想电压表的示数为1.2V。

@#@已知电源的内阻r=0.5Ω,求:

@#@@#@

(1)外电路的电阻R;@#@@#@

(2)电源的电动势E。

@#@@#@模块C(选修3—1)@#@四、本题包括4小题,第21~23小题每题5分,第24小题7分,共22分。

@#@@#@21.(单选)真空中有两个相距r的静止点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大小为F。

@#@现将其中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增加到原来的n倍,其它条件不变,那么,这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大小为@#@A.FB.FC.nFD.n2F@#@22.(多选)如图所示,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以点电荷Q为圆心的圆周上有A、B、C三点,A、C两点在同一直径上。

@#@已知A点的电场方向水平向右。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点的电场方向水平向右@#@B.C点的电场方向水平向左@#@C.B、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D.B、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相等@#@23.在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为U=E﹣Ir。

@#@以U为纵坐标,I为横坐标,作出U﹣I关系图象如图所示,A、B、C是图象上的三点,@#@则外电路断开的状态对应图中的________点。

@#@若电源的@#@电动势E=1.5V、内阻r=0.5Ω,则外电路断开时的路端@#@电压为_______V。

@#@@#@速度方向@#@速度方向@#@24.如图所示,在虚线所示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的有界匀强磁场。

@#@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正粒子,垂直磁场的左边界进入磁场,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

@#@已知粒子离开磁场时的速度方向跟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方向相反,不计粒子的重力,问:

@#@@#@

(1)磁场的方向是垂直于纸面向里还是向外?

@#@@#@

(2)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是多少?

@#@@#@物理试题第10页(共7页)@#@";i:

20;s:

13041:

"2012山东高考理综物理部分@#@二、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C.牛顿最早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必然结果@#@D.感应电流遵从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15.2011年11月3日,“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首次交会对接。

@#@任务完成后“天宫一号”经变轨升到更高的轨道,等待与“神州九号”交会对接。

@#@变轨前和变轨完成后“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对应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线速度大小分别为、。

@#@则等于@#@A.B.C.D.@#@16.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图像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B.最后2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C.前3s内与最后2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D.第3s末至第5s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17.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在点悬挂一重物M,将两相同木块m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

@#@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仍静止且、始终等高,则@#@A.变小@#@B.不变@#@C.变小@#@D.变大@#@18.图甲是某燃气炉点火装置的原理图。

@#@转换器将直流电压转换为图乙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并加在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上,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

@#@为交流电压表。

@#@当变压器副线圈电压的瞬时值大于5000V时,就会在钢针和金属板间引发电火花进而点燃气体。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电压表的示数等于5V@#@B.电压表的示数等于@#@C.实现点火的条件是@#@D.实现点火的条件是@#@19.图中虚线为一组间距相等的同心圆,圆心处固定一带正电的点电荷。

@#@一带电粒子以一定初速度射入电场,实线为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a、b、c三点是实线与虚线的交点。

@#@则该粒子@#@A.带负电@#@B.在c点受力最大@#@C.在b点的电势能大于在c点的电势能@#@D.由a点到b点的动能变化大于有b点到c点的动能变化@#@20.如图所示,相距为L的两条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上端接有定值电阻,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

@#@将质量为m的导体棒由静止释放,当速度达到时开始匀速运动,此时对导体棒施加一平行于导轨向下的拉力,并保持拉力的功率为P,导体棒最终以的速度匀速运动。

@#@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C.当导体棒速度达到时加速度为@#@D.在速度达到以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R上产生的焦耳热等于拉力所做的功@#@【必做部分】@#@21.(13分)@#@

(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德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

@#@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

@#@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议所示。

@#@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和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m/s2,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填“偏大”或“偏小”)。

@#@@#@

(2)在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试验中,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待测金属丝:

@#@(阻值约,额定电流约);@#@@#@电压表:

@#@(量程,内阻约);@#@@#@电流表:

@#@(量程,内阻约);@#@@#@(量程,内阻约);@#@@#@电源:

@#@(电动势3V,内阻不计)@#@(电动势12V,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约)@#@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开关S;@#@导线。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mm。

@#@@#@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为使测量尽量精确,电流表应选、电源应选(均填器材代号),在虚线框中(间答题卡)完成电路原理图。

@#@@#@22.(15分)如图所示,一工件置于水平地面上,其AB段为一半径的光滑圆弧轨道,BC段为一长度的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与B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P点为圆弧轨道上的一个确定点。

@#@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其质量,与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工件质,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取@#@

(1)若工件固定,将物块由P点无初速度释放,滑至C点时恰好静止,求P、C两点间的高度差h。

@#@@#@

(2)若将一水平恒力F作用于工件,使物体在P点与工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F的大小@#@当速度时,使工件立刻停止运动(即不考虑减速的时间和位移),物块飞离圆弧轨道落至BC段,求物块的落点与B点间的距离。

@#@@#@23.(18分)如图甲所示,相隔一定距离的竖直边界两侧为相同的匀强磁场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边界上固定两长为L的平行金属极板MN和PQ,两极板中心各有一小孔、,两极板间电压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正反向电压的大小均为,周期为。

@#@在时刻将一个质量为、电量为()的粒子由静止释放,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在时刻通过垂直于边界进入右侧磁场区。

@#@(不计粒子重力,不考虑极板外的电场)@#@

(1)求粒子到达时德速度大小和极板距离。

@#@@#@

(2)为使粒子不与极板相撞,求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3)若已保证了粒子未与极板相撞,为使粒子在时刻再次到达,且速度恰好为零,求该过程中粒子在磁场内运动的时间和磁感强度的大小@#@【选做题】@#@36.(8分)@#@【物理—物理3-3】@#@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引力增大,分子间斥力减小@#@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

(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导热良好、装有适量水银的U型管竖直放置,右端与大气相通,左端封闭气柱长(可视为理想气体),两管中水银面等高。

@#@先将右端与一低压舱(未画出)接通,稳定后右管水银面高出左管水银面(环境温度不变,大气压强)@#@求稳定后低压舱内的压强(用“cmHg”做单位)@#@此过程中左管内的气体对外界(填“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气体将(填“吸热”或放热“)。

@#@@#@37.(8分)@#@【物理—物理3-4】@#@

(1)一列简谐横波沿轴正方向传播,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介质中质点、分别位于、处。

@#@从时刻开始计时,当时质点刚好第4次到达波峰。

@#@@#@求波速。

@#@@#@写出质点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不要求推导过程)。

@#@@#@

(2)如图所示,一玻璃球体的半径为,为球心,为直径。

@#@来自点的光线在点射出。

@#@出射光线平行于,另一光线恰好在点发生全反射。

@#@已知,求@#@玻璃的折射率。

@#@@#@球心O到BN的距离。

@#@@#@38.(8分)@#@【物理—物理3-5】@#@

(1)氢原子第能级的能量为,其中为基态能量。

@#@当氢原子由第4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出光子的频率为;@#@若氢原子由第2能级跃迁到基态,发出光子的频率为,则。

@#@@#@

(2)光滑水平轨道上有三个木块A、B、C,质量分别为、,开始时B、C均静止,A以初速度向右运动,A与B相撞后分开,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此后A与B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大小。

@#@@#@2012山东高考理综物理部分参考答案@#@二、选择题@#@14.AD15.B16.AC17.BD18.BC19.CD20.AC@#@第Ⅱ卷@#@21.

(1)6;@#@7【或7;@#@6】@#@1.00;@#@1.20@#@2.00;@#@偏大@#@

(2)1.773【1.7711.775均正确】@#@A1;@#@E1;@#@电路图如右。

@#@@#@22.@#@

(1)物块从P点下滑经B点至C点的整个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代入数据得@#@@#@

(2)设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P点与圆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由几何关系可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有@#@@#@对工件和物体整体有@#@@#@联立式,代入数据得@#@@#@设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为,水平位移为,物块落点与B间的距离为,由运动学公式可得@#@@#@@#@@#@联立式,代入数据得@#@@#@23.@#@

(1)粒子由至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由式得@#@@#@设粒子的加速度大小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由运动学公式得@#@@#@联立式得@#@@#@

(2)设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要使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不与极板相撞,须满足@#@@#@联立式得@#@@#@(3)设粒子在两边界之间无场区向左匀速运动的过程用时为,有@#@@#@联立式得@#@@#@若粒子再次达到时速度恰好为零,粒子回到极板间应做匀减速运动,设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根据运动学公式得@#@@#@联立式得@#@@#@设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联立式得@#@@#@设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由式结合运动学公式得@#@@#@由题意得@#@@#@联立式得@#@@#@36.@#@

(1)ab@#@

(2)设U型管横截面积为S,右端与大气相通时左管中封闭气体压强为,右端与一低压舱接通后左管中封闭气体压强为,气柱长度为,稳定后低压舱内的压强为。

@#@左管中封闭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得@#@@#@@#@@#@@#@@#@由几何关系得@#@@#@联立式,代入数据得@#@@#@做正功;@#@吸热@#@37.@#@

(1)设简谐横波的波速为,波长为,周期为,有图像知,。

@#@由题意得@#@@#@@#@联立式,代入数据得@#@@#@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

(2)设光线BM在M点的入射角为,折射角为,由几何关系可知,,,根据折射定律得@#@@#@代入数据得@#@@#@光线BN恰好在N点发生全反射,则为临界角C@#@@#@设球心到BN的距离为d,由几何关系可知@#@@#@联立式得@#@@#@38.@#@

(1)@#@

(2)设A与B碰撞后,A的速度为,B与C碰撞前B的速度为,B与V碰撞后粘在一起的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得@#@对A、B木块:

@#@@#@对B、C木块:

@#@@#@由A与B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可知@#@@#@联立式,代入数据得@#@@#@";i:

21;s:

27854:

"第十九届康腾案例分析大赛中南区初赛案例分析报告@#@第十九届康腾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团队名称:

@#@湖南师范大学会飞的鱼队@#@联络方式:

@#@@#@电子邮箱:

@#@@#@题目名称:

@#@中国化妆品如何吹响迈向世界的号角@#@@#@21@#@综述@#@新经济时代,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妆品消费市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的中高端化妆品市场几乎被跨国品牌所占领,本土品牌基本被打压在低端市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每个化妆品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仅来自于产品价格和技术、销售渠道和策略、企业管理与文化,如何打造成功的企业品牌,在竞争中形成“品牌壁垒”,已经成为每个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同时每个产业的创新形式也成为企业存在于竞争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另辟蹊径首次提出将中草药与化妆品相结合、利用现代中草药提纯技术提升化妆品功效的创新完整的养护概念,在当时的化妆品行业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胆识和远见的一种创新形式。

@#@@#@从1995年开始,在对产品定位、开发和营销做了一个长达3年的可行性研究之后,上海家化最终确立了以国际知名品牌BodyShop的“草本精华路线”为参照,以中草药个人护理用品为切入点的高端战略。

@#@在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化诉求,是佰草集最为基础的品牌策略。

@#@@#@@#@第一部分案例背景@#@一、化妆品行业@#@

(一)化妆品定义@#@化妆品广义上讲是指化妆用的物品。

@#@在希腊语中“化妆”的词义是“装饰的技巧”,意思是把人体自身的优点多加发扬,把人体的缺陷多家弥补。

@#@1923年哥伦比亚大学C.P.Wimmer慨括化妆品的作用为:

@#@使皮肤感到舒适,避免皮肤病;@#@遮盖某些缺陷;@#@美化面容;@#@使人清洁整齐,增加神采。

@#@@#@

(二)化妆品作用@#@

(1)清洁作用:

@#@去除皮肤,毛发以及人体代谢与分泌过程中产生的不洁物质.@#@

(2)保护作用:

@#@保护皮肤毛发等处,使其滋润、柔软、光滑富有弹性。

@#@以抵御寒风,辐射,紫外线等的危害。

@#@@#@(3)营养作用:

@#@补充皮肤及毛发营养,增加活力,保持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减少皮肤皱纹,减缓皮肤衰老以及促进毛发生理机能。

@#@@#@(4)美化作用:

@#@美化皮肤及毛发,使其增加魅力,或散发香气。

@#@@#@(5)防治作用:

@#@预防或治疗皮肤及毛发等部位影响外表或功能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国际化妆品行业发展@#@

(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已由奢侈品转变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全球化妆品零售总额还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

@#@尤其在20世纪左右,国际化妆品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比如1997年至2000年,国际化妆品市场就以每年11.7%的速度增长。

@#@越来越多的厂商意识到了化妆品行业的巨大商机和它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从而已经或正在谋求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另外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享受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这无疑也带动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毋庸置疑,化妆品行业在当时已经成为关注度极高的重要行业。

@#@@#@

(二)世界著名品牌介绍@#@

(1)法国LANCOME(兰蔻)@#@这个法国国宝级的化妆品品牌创立于1935年,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

@#@自创立伊始,就以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作为品牌标记。

@#@在近70年的时间里,兰蔻以其独特的品牌理念实践着对全世界女性美的承诺,给无数爱美女性带去了美丽与梦想,更难得的是,一个近70年的老牌子,时至今日还能保持如此年轻的状态,在彩妆以及护肤届均有有众多被时下女性拥护的精品。

@#@@#@

(2)美国ESTEELAUDER(雅诗兰黛)@#@1960年代的欧式润肤品Re-Nutrive的成功,带动了男士产品线Aramis的问世以及后来的成功;@#@Aramis系列直到1980年代都保持相当的竞争力,有40余种单品:

@#@1979年包含满足各种肤质需要的产品的Prescriptives系列诞生:

@#@19990年为了与TheBodyShop抗衡,推出OriginsNaturalResourses,才用天然的成分和环保的包装;@#@1990年代以后推出带防晒作用的产品。

@#@@#@(3)法国CHANEL(香奈尔)@#@以交叉的二个C为品牌标识的CHANEL品牌,同样以高级成衣起家。

@#@成为在美容领域最大的成功香水之家。

@#@最具代表的Chanel的NO.5号香水,是一种优雅、柔和的花味香水。

@#@揉合新一代花味和香味的女性香水让5成为香水界的一个魔术数字,代表一则美丽的传奇。

@#@Chanel的香水始终以高贵优雅的形像深入人心。

@#@1956年,还成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

@#@直到今天,ChanelNo.5依然稳坐世界销售冠军的宝座。

@#@@#@(4)法国GUERLAIN(娇兰)@#@以调制香水起家的GUERLAIN,1828年由皮埃尔。

@#@娇兰先生一手创立,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卓越的品质使娇兰从众多香水品牌中脱颖而出。

@#@娇兰从创立伊始就采用的神奇香料配方——汤加豆、茉莉、玫瑰和鸢尾花,成为娇兰香水的芳香标记。

@#@@#@三、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

(一)90年代发展背景@#@九十年代时期,由于改革开放的成功,所以当时也是化妆品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也是细分品抢夺市场最激烈的时期。

@#@这时候大家开始明白,要先用洗面奶洗净脸,然后再搽护肤品,最后再化妆的顺序;@#@也知道护肤品应该要细分为女士和男士、大人和孩子等不同人群;@#@继而还开发出去痘、减肥、瘦脸等一系列产品。

@#@@#@这个时期的化妆品牌子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个新产品都特别重视品牌的树立和广告的效应,同时也有众多的外国公司进驻中国巨大的化妆品市场,如宝洁、联合利华等,随着国内化妆品市场争夺战的日渐升级,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如宝洁,它是国际化妆品牌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代表,以一款OLAY玉兰油打动了很多年轻人的芳心,或许你也曾经用过,还对它印象深刻。

@#@这个时代人追求时尚,对自己的外表美已是相当的注重。

@#@加上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化妆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

(二)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化妆品市场规模加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反映,中国化妆品的市场销售自2000年进入快速增长期,且连年持续增长9年,环比增长速度最低不小于14%,2004年比2003年高达32.35%,2007年全国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化妆品零售额约达488亿元,比2006年增加101.7亿元销售额,增长26.3%,增幅比去年提高近11个百分点。

@#@2001年到2007年化妆品销售额环比平均递增20.71%。

@#@按常规调查限上商业企业占全国比重的经验估算,2007年全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量接近700亿元。

@#@市场成长的长期趋势表明,化妆品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以增长为主要特征,尚无进入成熟、稳定期的迹象,市场规模蕴涵着很大消费潜力,百货业的化妆品销售有极大的增长空间@#@新闻中心-中国网2013-03-27报导,中国化妆品市场还在持续增长阶段。

@#@ @#@ @#@【本报讯(记者任翀)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近日公布2012年的销售年报称,全年共在中国实现销售120.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4%,这也是欧莱雅中国连续第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瀚青表示,中国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包括欧莱雅在内的很多化妆品企业都将中国确定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他还透露,中国还是很多全球化妆品的重要制造中心,欧莱雅位于中国苏州和宜昌的两个工厂正源源不断地为国内外市场输送优质产品。

@#@】@#@化妆品市场的核心地区@#@  市场规模分布反映出地理区域基本特征为:

@#@市场极其明显的高度集中。

@#@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内陆地区高于边远地区,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几乎全部位于城市或是以城市为中心网点向周边地区延展辐射,百货业态更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

@#@@#@  以2006年全国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化妆品零售额构成为例,化妆品零售额排名前5位的省市为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其化妆品零售额占到了全国的50%。

@#@如果加上山东、湖北、辽宁、河南、四川五省,十个省市已经占了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三(即75%),核心地位极其突出。

@#@核心市场是由其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文化理念、消费习惯等综合因素决定。

@#@@#@(三)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一直吸引着国外化妆品企业的目光。

@#@据上海市场调查机构人士分析,虽然201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速有所减慢,但是依然在增长。

@#@包括雅诗兰黛、玫琳凯、资生堂等在内的国际化妆品巨头,都对推进中国市场发展制定了新的扩展计划。

@#@据中国商业杂志《环球企业家》的报道,尽管国际化妆品企业面临大量的本土品牌的竞争,并受到许多束缚,但其依然占据80%的中国市场,尤其在高端市场,基本被国际品牌垄断。

@#@雅诗兰黛公司发言人称,依靠28%的销售增长,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热销售市场。

@#@日本资生堂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其2004年以来的销售额一直保持每年2位数的增长。

@#@去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更是达到891亿人民币。

@#@资生堂中国公司公关总经理表示中国地区的业务份额已经占据资生堂全球业务的11%。

@#@分析人士认为,欧美化妆品被认为极具科技含量和品质保证而受到高端消费者的追捧,消费者信赖这些品牌,并愿意为其多掏腰包。

@#@@#@为推进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化妆品,博罗那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将于2013年4月23--26日在北京举办“2013北京国际化妆品行业论坛”,论坛将邀请来自法国、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德国、挪威、爱沙尼亚、美国等30家国外化妆品生产企业,与国内的化妆品代理商、零售商、电商、咨询服务机构、OEM企业等共聚一堂,寻求合作,共谋发展。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一、佰草集产品介绍@#@佰草集,是上海家化公司1998年推向市场的一个具有全新概念的品牌,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中草药中高端个人护理品。

@#@她以中草药添加剂为特色,秉承了中国美容经典的的精髓,糅和中草药精华与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

@#@@#@企业优势@#@

(一)独特中草药理念@#@中草药美容不是单纯的化妆或护肤,她讲求整体美容,既促进人体整体与体表的正常发育与代谢,防止衰老。

@#@且具护肤美容的中草药中有不少属于补益药或药食用源的补品,取材方便,副作用少。

@#@特别是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摒弃化学合成物,崇尚天然物质。

@#@因此,中草药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

(二)科研技术的支持@#@早在佰草集品牌推出之前,上海家化已经在其技术中心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中医药研究室,专门从事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为佰草集的推出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在佰草集推出之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又保证了佰草集系列新品的不断推出。

@#@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公司产品的档次得到不断进步,每年佰草集都会推出一个主题系列产品,比如04年的新七白系列,比如06年的逆时恒美系列,今年三月份还推出了一款自称“抗老巅峰”之作的太极丹。

@#@@#@(三)品牌力量的不可估量@#@佰草集这个千挑万选出来的名字,其着眼点在“草”上,一目了然地将产品定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佰草集,则意为“集百草而成”,让人不由想到《本草纲目》,既体现产品的特质——采撷自然根、茎、叶、花、果精华,自然无污染;@#@又不拘泥于某一功能上的定义,使得佰草集有很大的品牌拓展空间。

@#@经过九年的市场实践,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不约而同表现了对佰草集三个字的喜爱之情,以为它很美很有诗意,让人生出历史悠久、自然健康的感觉,与其高端定位十分协调。

@#@@#@(四)出生平民的高端品牌@#@成立之初,佰草集只是上海家化的一个部门,没有预算和运营的自主权,经销商也把佰草集看做是上海家化旗下新成立的品牌。

@#@上海家化一向以大众形象著称,销售渠道多集中于超市和大卖场,本来在大众心目中具有良好声誉的上海家化形象此时反倒成为高端化妆品品牌佰草集的路障,如果不加以区隔,高端百货商场都不愿让其进驻。

@#@毕竟在高端商场设专柜可以强化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定位,所以此处历来都是商家的必争之地。

@#@@#@ @#@二、佰草集营销策略@#@“佰草集”这个品牌寄托了上海家化的一个“高端”梦想。

@#@市场竞争激烈,从1995年开始在对产品定位、开发和营销做了一个长达三年的可行性研究之后,上海家化最终确立了以“草本精华路线”为主,以中草药个人护理用品为切入点的高端战略。

@#@在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化诉求,是佰草集最为基础的品牌策略。

@#@@#@

(一)产品价格定位@#@佰草集主流产品价格定位区间为100元到400元。

@#@它的价格适应了中国消费者的整体收入水平,使大多数消费者都能购买。

@#@刚开始这样就能促使很多消费者去尝试它,再后来就以其独特的品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价位适中。

@#@@#@

(二)佰草集促销模式分析@#@佰草集的专柜和专卖店都未曾进行降价促销,这一做法很好的维护了其品牌形象。

@#@一个有名的品牌如果有百分之30以上的时间都在打折出售时,那就说明这个品牌很可能存在着危险。

@#@正因为如此,佰草集选择的促销策略始终以不影响品牌形象,且能促进销售业绩的手段,除了一些迎合节日的体面的促销理由外,佰草集也进行积分换礼等会员专属的促销活动。

@#@@#@(三)佰草集销售渠道分析@#@专卖店的扩张模式@#@专卖店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成功率高的销售模式,目前在国内品牌专卖店网点铺设最完善、成功的应属“自然美”。

@#@专卖店这种能较好展示佰草集品牌形象、保障服务管理质量、保证价格体系统一和稳定。

@#@在许多消费者的心里都觉得专卖店里的产品是最值得辛信赖的。

@#@@#@商场超市设专柜@#@开设专柜销售是传统模式,世界主要的化妆品企业一般都会注重这种销售渠道。

@#@佰草集在积累了底气之后在进入被国外品牌“封锁”的专柜是明智之选,此举拓宽了佰草集的销售渠道,并且在“大牌”云集的专柜中使其提高了形象,也有利于佰草集拓宽产品渠道的宽度。

@#@@#@国外销售渠道@#@2002年上海家化开始尝试选择将香港作为“佰草集”进军国际市场的试验田。

@#@后来2007年,上海家化做了一系列的调整,首先是将“佰草集”的专柜搬到“万宁”这样的大型护理超市;@#@接着放弃“自我代理”的模式,转而寻找当地的代理商。

@#@经过一翻调整,销售业绩明显呈上升趋势。

@#@2008年,又成功进入法国市场。

@#@@#@三、品牌营销趋势@#@

(一)品牌理念转变趋势@#@佰草集对外虽然任将中草药护肤品作为其宣传口号,但从最近的而一些品面广告以及电视广告中可以看出,更加侧重于感性的传达方式,不再如往日一样教育消费者,而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

@#@让消费者感受到佰草集就是为她们量身定做的。

@#@一切围绕她们的利益在旋转。

@#@@#@

(二)多方位品牌沟通,加强品牌曝光率@#@品牌英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品牌的传播,因此,品牌沟通策略对品牌的知晓度非常重要。

@#@佰草集现在除了新品上市的品面广告投放外,佰草集正试图用传播面最广的媒体——电视来进行其品牌形象传播。

@#@同时,佰草集也加大公关活动的力度,选择符合其消费群体喜好的活动进行赞助,增加自身报光率。

@#@@#@六、PEST分析模型@#@政治(Political)@#@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大量引进外资。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享有“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

@#@即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半。

@#@因此利用外资推动和加速我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成了中国化妆品工业的一大特色。

@#@十几年来我国已引进外资近3亿美元,三资企业达到539家。

@#@这些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名牌产品、独特的营销观念和销售手段,为中国化妆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我们不愿接受的现实:

@#@在化妆品市场繁荣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品牌或被合资或被买断,逐渐在市场中消失。

@#@外国品牌充斥市场,市场可以说是烽烟四起,@#@经济(Economic)@#@改革开放后,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1992年人均化妆品消费仅为5元人民币,发展到今天,人均消费已达到16元(约合2美元),在上海、北京、广州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消费已高达80元,接近世界人均消费水平。

@#@同时90年代的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投资增长迅速,化妆品市场被普遍看好。

@#@@#@化妆品工业是日用化学工业的重要门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化妆品工业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我们广阔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所有化妆品巨头,它们的加入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化妆品市场。

@#@如图1所示,1990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仅为30亿元,1997年上升到253亿元,平均增长率达3514%。

@#@@#@图11990~1997中国化妆品市场趋势图@#@社会(Social)@#@当时化妆品中护肤品仍是主流,美容品发展迅速,人们的消费意识趋向成熟和转向多样化的品牌,城乡消费差异还依然明显,高档名牌化妆品如进口化妆品、美容品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大中城市的高薪消费群,农村市场低档品已有相当比例,仍有增长的势头,广大消费者青睐中、低档化妆品。

@#@从消费心理心理来说,那时相当多的一些人愿意买进口化妆品,合资企业化妆品,名牌化妆品。

@#@更有一些人出于攀比的消费心理,以进口,合资,名牌化妆品位时尚。

@#@@#@“组份天然化”、“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已成为世界化妆品工业的潮流,化妆品的原料天然化倍受重视。

@#@当今化妆品的品味已经是由天然成份所占的比例来决定,高级化妆品无一不是以其产品化学成份含量少为荣。

@#@而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逐渐趋向理性和保健意识的增强,这种既具一定的医疗功效又能起到化妆作用的产品将更为大众所青睐。

@#@这些种种举措说明世界跨国公司也对我们的民族魂宝中医药研究非常重视,药物化妆品或者说效能化妆品的市场将会更加繁荣,竞争也更加激烈。

@#@@#@技术(Technological)@#@随着化妆品工业的发展,与产品配套的原料、技术、装备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使中国的化妆品工业形成了一个基本上可以自行配套的产业体系,化妆品一改传统配方,土法熬制的局面,日益与科技结为一体,领先的化妆品以深入到生物学,解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

@#@中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为化妆品提供了多种专用的温和型表面活性剂和高效能的乳化剂。

@#@中草药提取液和生物工程制剂的采用,扩宽了化妆品的使用,增加了化妆品的功能和疗效,为开辟中国特色的化妆品和紧随世界化妆品潮流,作了有益的探索。

@#@化妆品生产车间的设计和建设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市场竞争@#@佰草集是目前中国中草药化妆品行业的第一品牌,随着中草药化妆品持续升温,霸王集团将于近期正式对外推出中草药化妆品品牌“本草堂”。

@#@面对这株来势汹汹的同类,还能否在其现有的地位上茁壮成长呢?

@#@@#@近日,霸王将借“本草堂”正式进军中草药化妆品市场,目标直指该领域第一品牌。

@#@“本草堂”产品的相关打样工作已经完成,专柜形象及广告片设计已进入最后阶段,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巡展活动也在紧密筹备当中。

@#@而目前的中草药化妆品第一品牌“佰草集”也雄心勃勃。

@#@正当霸王紧锣密鼓地筹备“本草堂”上市之时,中草药护肤品牌“佰草集”也加紧步伐。

@#@上海家化于11月25日发布公告称,拟以1.7亿元增资佰草集,主要用于品牌建设、渠道建设等。

@#@业界指出,霸王“本草堂”此次大手笔进入中草药化妆品市场,必然会改变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而未来几年,中草药化妆品市场的龙头席位将是“本草堂”与“佰草集”之间的竞争。

@#@@#@竞争者@#@佰草集的竞争者,在国际上主要是雅诗兰黛,香奈儿,VICHY薇姿,迪奥(Dior)美宝莲Maybelline,妮维雅,资生堂,倩碧,碧欧泉等。

@#@在国内主要有小护士,隆力奇,丁家宜,李医生,相宜本草,自然堂,馥佩等。

@#@@#@HR,LAMER,希思黎,兰蔻,迪奥,香奈儿,lapraire,阿玛尼,雅诗兰黛,资生堂@#@佰草集在国内的竞争者主要是霸王,相宜本草,天津普兰娜,北京昭贵,四川可采等以草药提炼开发为主的产品。

@#@而在国外@#@普兰娜@#@  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集团现拥有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普兰娜”、“金普兰娜”、“PULANNA”(含国际)、“书香堂”等商标专用权。

@#@“普兰娜”商标于2001年12月被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

@#@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2007年8月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集团再传喜讯,集团旗下的“普兰娜”商标被中国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天津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集团是国内第一家从源头建立产业链,拥有自产植物原料、植物提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全球化营销的超大规模化妆品高科技企业,拥有十六家子公司和六家科研单位。

@#@多年来,天津普兰娜天然植物化妆品集团一直致力于天然植物化妆品的研究,先后研制出以植物健美系列、微金葡萄系列、活性金系列、青刺果系列、山茶花系列等为代表的128大系列1000余种单品,在世界各地被盛赞为“东方梦幻情人”。

@#@@#@昭贵@#@  北京昭贵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

@#@总部设在北京市亚运村,芦荟种植园座落于北京市顺义区,芦荟种植面积1000余亩。

@#@昭贵公司于1997年被国际芦荟科学协会(iasc)吸纳为中国首家执行成员,昭贵芦荟系列化妆品品牌荣获北京市“绿色名牌”称号,同时昭贵芦荟种植基地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芦荟教学示范基地。

@#@@#@  北京昭贵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先进的有机栽培技术,建成国内最优质的美国库拉索芦荟种植基地,使芦荟原料的加工、提炼、稳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国际标准;@#@1998年成功研制出用“100%鲜芦荟汁”制作化妆品这一高难度技术。

@#@公司主导产品之一的芦荟系列化妆品,其原料均采用三年以上植龄的库拉索成熟芦荟,经提炼、稳定、纯化、分离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完整地保留了芦荟中多种活性成份,如氨基酸、皂角苷、芦荟甙、单糖和多糖、木质素等,属天然绿色化妆品。

@#@产品形成了多系列,近百个品种,并以其优良的品质,特有的效果吸引了大批稳定顾客。

@#@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以北京为销售中心,辐射全国市场的化妆品销售网络。

@#@@#@(三)新加入者@#@可采@#@四川可采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12月28日,是以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中草药护肤化妆品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创造中国中草药养护化妆品第一品牌为经营目标。

@#@公司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经营策略,开创“可采”营销模式,迅速提升企业营销竞争优势。

@#@目前,“可采”品牌旗下的两个成熟产品,在中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商场和药店已建立起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产品有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知名度不断提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可采系列产品,着重调养,用东方独有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肌肤各种问题。

@#@所以可采品牌的核心价值就是带给消费者一种东方之美的气质,这种气质即有物质层面的外在美丽,也有精神层面的精神愉悦,所以产品最终都落实到这个终极利益上,也就构成我们可采品牌的丰富内涵。

@#@@#@相宜本草@#@  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创始人封帅女士出生于医药世家,自幼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一直崇尚自然朴实、平衡健康的生活,“相宜”的诞生正是缘于她的这种生活理念。

@#@@#@  公司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本草系列美容护肤品的研发、生产与经营,凭借着准确的定位,专业的品质,优秀的团队,销量连年翻番,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本草类化妆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相宜生产的护肤品,均依托中国传统医学美容理念,融合现代美容科技创新成果,倡导“天然之美,本色之美”,因此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素有“本草护肤专家”之美誉。

@#@@#@馥佩@#@馥佩国际连锁机构成立于2000年,以“中草药乃中国天然之药产,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i:

22;s:

19600:

"2016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高中等级考质量抽测@#@生命科学试卷201704@#@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请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

@#@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題纸上,不要超过答题框,否则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某同学的体检报告显示,她的血红蛋白含量偏低,这可能是因为她体内缺乏()@#@A.Na+ B.Fe2+ C.Mg2+ D.Ca2+@#@2.苍蝇携带病原微生物将其转移到食物上,再感染人,这种传播途径属于()@#@A.媒介物传播 B.空气传播 C.病媒传播 D.接触传播@#@3.猫和狗常常用舌头舔舐创面或伤口,因为唾液中的酶素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方式属于()@#@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 D.二次免疫@#@4.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B.ATPC.脂肪酸D.乳酸@#@5.细胞自噬是细胞中另一类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降解细胞中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以维持细胞与机体稳态。

@#@下列细胞器中与细胞自噬直接有关的是()@#@A.内质网B.中心体C.高尔基体D.溶酶体@#@6.图1表示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规律。

@#@B淋巴细胞在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7.图2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基本保持不变@#@B.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D.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8.下列叙述中,属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目的的是()@#@①认识等位基因分离的特点②认识配子随机组合的特点@#@③了解基因组合与性状的关系④了解环境与性状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鹌鹑的羽色十分丰富,控制羽色的基因多达26个,其中有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A1、A2、A3之间为共显性。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鹌鹑群体中存在不同羽色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复等位基因A1、A2、A3、a的存在说明了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D.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0.图3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

@#@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A.基因重组@#@B.染色体易位@#@C.染色体倒位@#@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11.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是最常见的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学生兴趣小组用真空渗水法探究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结果总结为表4。

@#@为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组3中的温度控制为()@#@A.250CB.200CC.150CD.100C@#@12.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含量()@#@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增加,以利其生长@#@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减少,以利其生长@#@13.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在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若图5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则其受损的部位最可能的是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14.图6表示酶与底物的关系,表示不同物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6@#@A.图中代表酶的是物质乙@#@B.该图表示的是合成反应@#@C.若物质甲是二肽化合物,则还需要水的参与才能产生物质丙和丁@#@D.图示反应速率会受到温度、PH值等外界环境的影响@#@15.细胞分化后,垂体细胞能合成生长激素,肌肉细胞能合成肌动蛋白。

@#@下列关于垂体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A.DNA相同,蛋白质有所不同B.DNA不同,蛋白质有所不同@#@C.DNA相同,蛋白质完全相同D.DNA不同,蛋白质完全相同@#@16.在双螺旋DNA模型搭建实验中,使用代表氢键的订书钉将代表四种碱基的塑料片连为一体,现构建一个含20对碱基(A有11个)的DNA双链片段,为了逼真起见,使用的订书钉个数应为()@#@A.20B.40C.49D.51@#@17.在某保护区内发现一种地雀,其喙具有钝喙(BB)、尖喙(PP)和中间型(BP)三种表现型,数量依次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A.40%B.45%C.55%D.60%@#@18.图7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图7@#@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B.②过程实现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③一定是杂交瘤细胞@#@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19.现有一雄虫的表现型是红眼、蓝斑点翅和一白眼、粉斑点翅的隐性纯合子雌虫进行交配,其子代表现型及数目如表8,则可推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为()@#@表8@#@A.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且是完全连锁的@#@ C.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且是不完全连锁的@#@D.都位于X染色体上,且是不完全连锁的@#@20.图9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的高等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

@#@下列说法与图示含义不相符的是()@#@图9@#@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B.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一定会出现A和a的分离@#@C.丙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D.若丁细胞中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A,则7号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a@#@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回答植物生理的相关问题(13分)@#@光合作用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地球上大部分的能量物质也是经过光合作用由太阳能而来。

@#@图11是某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

@#@([]内写编号,横线上写文字)@#@21.(3分)图10所示的结构是_______,CO2浓度主要通过影响图11中的反应____(反应I或II)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图11中反应I发生在图10中的[]。

@#@@#@22.(2分)图11中的B是______,F是______。

@#@@#@23.(1分)图12代表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其中代表秋冬的银杏落叶的是__________(填①或②)@#@图13为测量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实验装置简图,实验中其他环境因素保持稳定不变。

@#@图14则是该观测指标的变化数据。

@#@@#@24.(3分)若适宜光强度下,图13装置中有色小液滴向右移动。

@#@一定时间内有色小液滴的移动距离代表一定量的银杏叶单位时间内量。

@#@若每格代表该物质的质量为1微克,则在光强1000Lx放置1分钟,叶绿体中释放的气体有_____微克。

@#@@#@25.(4分)为探究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银杏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银杏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

@#@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15所示:

@#@@#@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银杏叶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其依据是;@#@并可推测@#@(填“增加”或“降低”)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银杏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

(二)回答微生物的相关问题(12分)@#@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

@#@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观察、计数。

@#@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

@#@@#@26.(2分)表16中牛肉膏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   。

@#@@#@27.(1分)为了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_____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28.(2分)图17表示培养和分离某种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将其倒过来放置@#@B.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后划线@#@C.步骤③三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29.(3分)进行微生物的观察还可借助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结构。

@#@如现在发现了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欲对其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分类依据的是()。

@#@(多选)@#@A.核膜的有无B.核糖体的有无C.细胞壁的有无D.膜上磷脂的有无@#@30.脂肪酶在治理污水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获得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并将之用于产业化,进行如下实验。

@#@@#@

(1)(2分)进一步调查适合于产脂肪酶菌株生长的碳、氮源。

@#@根据表18的实验数据,选择理想的碳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2分)在表19空白处补全的实验方案,以确定所选碳源的最佳浓度(设浓度梯度的差值为0.2%)。

@#@@#@(三)回答人体内环境调节的相关问题(10分)@#@图20和图21是与血糖有关的两种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请分析回答:

@#@@#@31.(2分)图20中,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

@#@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多选)@#@A.胰淀粉酶B.促甲状腺激素C.胰高血糖素D.神经递质@#@32.(2分)图21中结构①~④是细胞膜上的。

@#@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3.(2分)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②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③的抗体。

@#@两个患者中,甲最可能属于(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甲、乙两人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图22为影响人体血压的四大因素及其调控简图。

@#@@#@34.(1分)A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其为。

@#@@#@图22@#@35.(2分)若血压突然升高,人体将出现的降压调节是()(多选)。

@#@@#@A.血管平滑肌舒张B.循环血量逐渐增多@#@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D.心输出量将会减少@#@36.(1分)图22中结构B、C代表相应的内分泌腺。

@#@当人体紧张兴奋时,C的分泌量增加,影响心脏与结构A的活动变化,从而升高血压,因此C可能是。

@#@@#@表23@#@(四)回答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

@#@(11分)@#@图24图25@#@表23是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24、图25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37.(2分)用图24、25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BclI酶和酶切割,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

@#@@#@38.(2分)若用上述限制酶获得的目的基因长度为1.0kb(1kb=1000对碱基),质粒长度为3.2kb,则获得重组质粒的长度为()。

@#@@#@A.<@#@4.2kbB.>@#@4.2kbC.=4.2kb@#@39.(2分)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概率一般仅在10-7,为了筛选出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在导入完成后,将所有大肠杆菌分别在含有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在两种培养基的生长状况不可能的是(),可能性最大的是()。

@#@@#@A.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B.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C.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都能正常生长@#@D.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都不能正常生长@#@40.(3分)用Sau3AI限制酶______(填能或不能)识别并切割BamHI酶的识别序列,若用Sau3AI限制酶完全切割图24质粒时,可获得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41.(2分)若想在山羊的乳汁中收获上述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则需将重组质粒导入至山羊的细胞中,那么上述过程属于()。

@#@@#@A.人类基因工程B.动物基因工程C.植物基因工程D.微生物基因工程@#@(五)回答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问题。

@#@(14分)@#@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症,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患者不能产生正常β珠蛋白(正常β珠蛋白基因的长度为4.4Kb,异常β珠蛋白基因的长度为3.7Kb,1Kb=1000对碱基)。

@#@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有一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如图26所示(II-2是胎儿,情况不详)。

@#@@#@42.(2分)据图26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性遗传病。

@#@@#@43.(2分)II-1体细胞β珠蛋白基因的长度是图26@#@_______Kb。

@#@@#@44.(1分)产前检查可以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为了确定II-2是否患有该种遗传病,可采用的最佳产前检查方法是()。

@#@@#@A.进行B超检查,根据其性别来判断其是否患病@#@B.进行染色体分析,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来判断其是否患病@#@C.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测,根据其基因的长度来判断其是否患病@#@D.在显微镜下观察胎儿的红细胞,看起形状是否正常来判断其是否患病@#@图26中的II-1与图27中所示另一家族中的男性Ⅱ-3结婚,Ⅱ-3家族遗传有高胆固醇血症(如图27),该病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

@#@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

@#@@#@图27@#@45.(4分)据图27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并写出判断的理由。

@#@@#@46.(2分)图26中II-1与图27中的Ⅱ-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人育有一子,这个孩子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

@#@@#@47.(3分)图27中,属于Ⅱ-3的旁系血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遗传学依据是()。

@#@@#@A.近亲结婚者后代必患遗传病@#@B.近亲结婚者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大@#@C.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D.非近亲结婚者后代肯定不患遗传病@#@2016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高中等级考质量抽测@#@生命科学试卷答案@#@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3@#@4@#@5@#@6@#@7@#@8@#@9@#@10@#@B@#@C@#@A@#@B@#@D@#@C@#@D@#@A@#@C@#@A@#@11@#@12@#@13@#@14@#@15@#@16@#@17@#@18@#@19@#@20@#@A@#@D@#@C@#@B@#@A@#@C@#@B@#@C@#@C@#@B@#@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有关植物生理的试题(13分)@#@21.(3分)叶绿体反应II②@#@22.(2分)H+NADPH@#@23.(1分)②@#@24.(3分)释放氧气12(2分)@#@25.(4分)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增加@#@

(二)回答微生物的相关问题(12分)@#@26.(2分)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答出两个给1分,答全给2分,答错不给分)@#@27.(1分)无菌水@#@28.(2分)A、C(答全给分)@#@29.(3分)显微B、D(2分,答全给分)@#@30.

(1)(2分)蔗糖

(2)(2分)答案如下表@#@ @#@@#@0.6%@#@0.8%@#@1%@#@1.2%@#@1.4%@#@第1组@#@ @#@@#@ @#@@#@ @#@@#@ @#@@#@ @#@@#@第2组@#@ @#@@#@ @#@@#@ @#@@#@ @#@@#@ @#@@#@第3组@#@ @#@@#@ @#@@#@ @#@@#@ @#@@#@ @#@@#@平均值@#@ @#@@#@ @#@@#@ @#@@#@ @#@@#@ @#@@#@注意:

@#@写出“平均值”和写对浓度梯度各给1分@#@ @#@@#@(三)回答人体内环境调节的相关问题(10分)@#@31.(2分)C、D(答全给分)@#@32.(2分)受体葡萄糖转化为脂肪@#@33.(2分)Ⅱ型乙@#@34.(1分)血管管径@#@35.(2分)A、C、D(答对2个给1分,答全给2分,答错不给分)@#@36.(1分)肾上腺(或肾上腺髓质)@#@ @#@@#@(四)回答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

@#@(11分)@#@37.(2分)HindⅢDNA连接酶@#@38.(2分)A@#@39.(2分)AD@#@40.(3分)能3(2分)@#@41.(2分)受精卵B@#@(五)回答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问题。

@#@(14分)@#@42.(2分)常隐@#@43.(2分)3.7kb@#@44.(1分)C@#@45.(4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号、6号有病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病;@#@1号有病4号没病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0号有病7号正常排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0号有病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排除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

@#@(排除Y染色体给1分;@#@排除X染色体给1分,排除常隐给1分)(合理即给分)@#@46.(2分)1/4@#@47.(3分)Ⅱ-4、Ⅱ-6、Ⅲ-8、Ⅲ-9、Ⅲ-10(2分,写出三个给1分,写全给2分,答错不给分)B@#@";i:

23;s:

11322:

"@#@2016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等级考模拟考@#@物理试卷@#@2017.4@#@考生注意: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2、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合题。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链式反应中,重核在裂变时放出的粒子可引起其他重核的裂变,这种粒子是()@#@(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α粒子@#@2.一束单色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是该光的()@#@(A)速度 (B)波长 (C)频率 (D)传播方向@#@3.物理量中,有些描述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些描述物质的特定性质或状态。

@#@下列四个量中描述物质状态的是()@#@(A)位移 (B)平均速度 (C)机械功 (D)电势能@#@4.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1.4天有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该元素的半衰期为()@#@(A)11.4天 (B)8.6天 (C)5.7天 (D)3.8天@#@5.某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由于阻力作用,机械能逐渐减小,则单摆振动的()@#@(A)频率不变,振幅不变 (B)频率改变,振幅不变@#@(C)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D)频率改变,振幅改变@#@S@#@N@#@6.如图所示,磁铁在线圈中心上方开始向下运动,直至穿过线圈的过程中,由上向下观察,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A)沿逆时针方向@#@(B)沿顺时针方向@#@(C)先沿顺时针方向,后沿逆时针方向@#@(D)先沿逆时针方向,后沿顺时针方向@#@7.压强的单位用基本单位可表示为()@#@(A)Pa (B)cmHg (C) (D)@#@y@#@x@#@v@#@0@#@P@#@·@#@@#@8.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波,振幅为A、波长为λ、周期为T。

@#@在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处于平衡位置。

@#@则t=时,P质点的坐标为()@#@(A)(,A) (B)(,−A)@#@(C)(,0) (D)(,A)@#@Ç@#@√@#@A@#@Ç@#@√@#@B@#@9.如图,A、B为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中心轴线上的两点,A、B处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A、EB,电势分别为φA、φB。

@#@则()@#@(A)EA<EB,φA=φB (B)EA=EB,φA>φB@#@(C)EA>EB,φA<φB (D)EA=EB,φA=φB@#@10.如图所示,石拱桥的正中央有一质量为m的对称楔形石块,石块侧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接触面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则石块侧面所受弹力的大小为()@#@θ@#@θ@#@m@#@(A) (B)@#@(C) (D)@#@11.如图,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用两段水银柱封闭一段气体。

@#@能使气柱变长的措施是()@#@(A)增大外界气压 (B)减小外界气压@#@(C)在U形管的左管滴入水银 (D)在U形管的右管滴入水银@#@(D)@#@F@#@F@#@F@#@t@#@F@#@O@#@(A)@#@t@#@O@#@(B)@#@t@#@O@#@(C)@#@t@#@O@#@G@#@G@#@G@#@G@#@12.在用DIS探究超重和失重规律的实验中,某体重为G的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一次下蹲动作,则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二、填空题(共22分。

@#@每个空格2分)@#@13.闭合电路中,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是通过________做功来实现的;@#@若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则通过电流做功,外电路将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

@#@@#@14.若某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万有引力恒量为G,则该行星的线速度大小为_________,太阳的质量为________。

@#@@#@s/m@#@t/s@#@2@#@4@#@6@#@2@#@4@#@6@#@0@#@15.在“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实验中,得到小车运动的s-t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确定,小车在5~7s内做________运动,在t=3.5s时的速度为_______m/s。

@#@@#@16.一个气泡自池塘底浮起,上升到水面的过程中,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若水底和水面温度相同,则上升过程中,气泡内气体(不可看作理想气体)的分子动能________,气体的内能_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B@#@17.如图,用两根绝缘细线将A、B两小球连接后挂在天花板上。

@#@A球带负电,电荷量为2q;@#@B球带正电,质量为m,电荷量为q。

@#@在小球所处空间,外加一个方向向下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

@#@若两细线均被拉直,AB间距离为l,则细线对B的拉力大小为______________。

@#@若突然撤去外加电场,之后B球的电势能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静电力恒量为k)。

@#@@#@三、综合题(共38分)@#@注意:

@#@第19、20题在列式计算、逻辑推理以及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求给出必要的图示、文字说明、公式、演算等。

@#@@#@18.(10分)在“用DIS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实验器材有:

@#@待测干电池、电键、滑线变阻器R、定值电阻R0、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

@#@@#@

(1)图(a)的电路图中,虚线框1应接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应先将滑线变阻器的阻值调到__________,再闭合开关S;@#@@#@(3)用实验得到的数据拟合成直线,如图(b)所示,该直线对应的方程为:

@#@_____________,斜率的物理含义为____________;@#@@#@R0实验器材有:

@#@待测干电池、电键、滑线变阻器R、定值电阻R0、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

@#@@#@S@#@E@#@r@#@R@#@1@#@2@#@U(V)@#@I(A)@#@0@#@0.2@#@0.4@#@0.6@#@1.2@#@1.8@#@2.4@#@3.0@#@0.6@#@(a)@#@(b)@#@@#@(4)实验中,若增大滑线变阻器的阻值,则电池消耗的总功率将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θ@#@A@#@·@#@@#@B@#@C@#@F@#@小环@#@19.(13分)如图,粗糙直轨道AB长s=1.6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7°@#@;@#@曲线轨道BC光滑且足够长,它们在B处光滑连接。

@#@一质量m=0.2kg的小环静止在A点,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的作用下,经过t=0.8s运动到B点,然后撤去拉力F。

@#@小环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4。

@#@(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

(1)拉力F的大小;@#@@#@

(2)小环沿BC轨道上升的最大高度h。

@#@@#@×@#@×@#@×@#@×@#@×@#@×@#@@#@B@#@R@#@×@#@×@#@×@#@×@#@×@#@×@#@@#@×@#@×@#@×@#@×@#@×@#@×@#@@#@×@#@×@#@×@#@×@#@×@#@×@#@@#@l@#@F@#@×@#@×@#@×@#@×@#@×@#@×@#@@#@×@#@×@#@×@#@×@#@×@#@×@#@@#@20.(15分)如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0.5T,方向竖直向下。

@#@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两根光滑金属导轨相互平行,相距l=0.4m、电阻不计。

@#@导轨左端与滑动变阻器相连,变阻器接入电阻的阻值R=0.2Ω。

@#@一根电阻不计的金属棒置于导轨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导轨向右运动,运动过程中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恒定为P=0.8W。

@#@@#@

(1)分析金属棒的运动情况;@#@@#@

(2)求拉力F的大小;@#@@#@(3)若保持拉力不变,迅速向上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分析金属棒的速度变化情况。

@#@@#@物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4分。

@#@)@#@1.B 2.C 3.D 4.C 5.C 6.D@#@7.D 8.B 9.A 10.C 11.B 12.C@#@二、填空题(共22分。

@#@每个空格2分)@#@13.非静电力,内 14., 15.减速,2@#@16.不变,变大,(气泡内气体)温度不变,分子动能不变;@#@体积变大,分子间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变大(1分);@#@内能为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所以变大(1分)@#@17.mg+qE-,可能不变(1分)或可能减小(1分)@#@三、综合题(共38分)@#@18.(本题共10分,每个空格2分)@#@

(1)电压传感器@#@mg@#@N@#@F@#@μN@#@θ@#@

(2)最大(最右端)@#@(3)U=2.7-3I,电池内阻@#@(4)变小@#@19.(本题共13分)@#@

(1)小环受力分析如图(2分)@#@小环在AB段受恒力作用,做匀加速运动@#@因此 @#@得(1分)@#@由牛顿定律(1分) @#@(1分)@#@得 @#@代入数据得 F=2.84N (1分)@#@文字与逻辑

(1)@#@

(2)表述一:

@#@@#@小环在B点速度vB=at=4m/s (1分)@#@因BC轨道光滑,小环在BC上运动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1分),即小环在B处与最高处的机械能相等,且在最高处时速度为零。

@#@(1分)@#@以B点为零势能点(1分),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 (1分)@#@代入数据得 h=0.8m (1分)@#@文字与逻辑包括:

@#@解题过程文字说明;@#@从基本关系出发,解题逻辑清晰@#@表述二:

@#@@#@小环运动到B点时vB=at=4m/s@#@由于BC轨道光滑,小环在BC轨道上运动时仅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vt=0。

@#@@#@以B点为零势能点,设小环在B点的机械能为E1,上升到最高点时的机械能为E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E1=E2@#@展开得@#@代入数据得 h=0.8m@#@表述三:

@#@@#@小环在B点速度vB=at=4m/s (1分)@#@因BC轨道光滑,小环在BC上运动时只有重力做功,(1分)运动到最高处时速度为零。

@#@(1分)@#@则小环在从B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1分)@#@代入数据得 h=0.8m (1分)@#@文字与逻辑(1分)@#@20.(本题共15分)@#@

(1)由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始终保持不变,可推知电路中的电流I恒定(1分)@#@I==2A (1分)@#@可推知金属棒切割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恒定 E=IR=4V(1分)@#@可推知金属棒在磁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1分),速度大小v==2m/s (1分)@#@

(2)金属棒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和安培力Fm的作用,(1分)@#@因电流恒定,所以安培力,大小保持不变,为恒力(1分)@#@所以拉力F=Fm=BIl=0.4N,也为恒力(1分)@#@文字和逻辑(1分)@#@(3)当滑片迅速上移时,接入阻值R减小(1分),@#@I增大,(1分),@#@Fm立刻增大,从而F<Fm(1分),金属棒做减速运动(1分);@#@@#@此后,由于速度v减小,所以Fm也减小,加速度a减小(1分)@#@因此金属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1分)@#@徐汇区高三物理本卷共4页第7页@#@";i:

24;s:

14957:

"姓名吴艳侠单位枣庄市第一中E-mailwyxok123@@#@课时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课时@#@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第1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

@#@@#@2、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氨基酸、肽链和肽键的数量关系。

@#@@#@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知识点@#@1、蛋白质的结构@#@2、蛋白质的功能@#@考试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点@#@脱水缩合、蛋白质的有关计算@#@自主探究点@#@弹壁纸的功能@#@易错易混点@#@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有关计算@#@训练点@#@氨基酸的判断、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拓展点@#@蛋白质的结构及理化性质@#@教法与学法@#@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教具@#@两三块海绵,肽键形成的动画课件,@#@血红蛋白、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回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分为哪两类,举例说明。

@#@@#@2、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有哪两种,各包括哪些?

@#@@#@思考回答:

@#@@#@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较多如:

@#@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

@#@Fe、Mn、Zn、Cu、B、Mo等。

@#@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使旧知识和新知识连接@#@二、情境创设@#@师生互动@#@

(一)以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它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含量仅次于水,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食品包装上常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你还会看到添加某些氨基酸的食品。

@#@@#@㈠教师提问:

@#@你能过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呢?

@#@@#@学生: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

@#@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瘦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尤其丰富。

@#@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请大家观察课本第20页的《思考与讨论》中的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

@#@@#@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景。

@#@@#@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三、自主学习@#@1.目标导学@#@2.自主学习@#@

(二)设计导学案,展示教学目标并进行解读。

@#@@#@通过“导学案”来展示,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

@#@同时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对各目标给出具体的记忆层次,并指出重难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导学语:

@#@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资料,结合“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完成“自学指导”上的相关内容。

@#@@#@在此过程中认真巡视,组织好自学,同时全面了解学情,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准备,还要把握自学时间,当绝大多数同学都完成自学任务后,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目标@#@结合“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指导”。

@#@@#@目标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点圈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置问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四)合作交流探究学习@#@㈠教师提问:

@#@你能过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呢?

@#@@#@教师:

@#@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瘦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尤其丰富。

@#@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请大家观察课本第20页的《思考与讨论》中的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引导: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CH4)的结构式。

@#@比较课本上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与甲烷分子的不同,再思考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总结:

@#@用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侧链基团R基分别取代甲烷中的三个H,就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R@#@│@#@              NH2─C─COOH@#@                │@#@H@#@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我们可以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想象成我们的人体,躯干是中心碳原子,左臂是氨基,右臂是羧基,腿是氢,头部是R基。

@#@氨基酸有20种,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如甘氨酸的R基是一个氢原子(─H),丙氨酸的R基是一个甲基(─CH3)。

@#@这就像我们每位同学头部有不同的笑脸从而区别了每个人。

@#@@#@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无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和色氨酸,但它又是构成蛋白质所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有一定量的补充。

@#@@#@㈡教师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示意图@#@是通过一种叫做脱水缩合的化学反应来完成连接的。

@#@(展示肽键形成的动画课件)@#@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两臂伸展,一位学生的左手与另一位学生的右手相碰,共同握住一块含水的海绵,两位同学共同一挤就将海绵挤出水来。

@#@(教师解释:

@#@这个活动就象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掉税分子缩合连接成肽键。

@#@)@#@(教师以板图形式讲解两个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

@#@并请同学注意肽键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的产物叫二肽的原因)@#@(教师再演示三肽化合物的形成)@#@许多的氨基酸通过肽键相互连接成多肽,多肽链盘曲折叠构成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C、H、O、N———→氨基酸————→肽链(一条或多条)————→蛋白质@#@讨论:

@#@既然蛋白质都是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类的蛋白质呢?

@#@@#@教师展示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示意图@#@问:

@#@学生对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是否相同?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很多,由于数目,种类,排列次序不同,会形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再加上构成蛋白质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些都是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生共同归纳: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⑴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不同;@#@@#@⑵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⑶每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均不相同。

@#@@#@讨论: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请大家回忆初中生物学中涉及了蛋白质分子的哪些功能?

@#@@#@教师:

@#@加以归纳,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生命活动中担当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⑵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⑶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⑷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⑸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教师引导学生去看课后的科学史话。

@#@@#@学生: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学生回答:

@#@每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一个氢原子,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讨论:

@#@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往往是由很多个氨基酸构成的,那些氨基酸之间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呢?

@#@@#@答:

@#@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次序不同。

@#@@#@经过讨论可举出如抗体,酶,激素(胰岛素)作用的例子。

@#@@#@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工合成蛋白质上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能学会,还要能讲出。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能学会,还要能讲出。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三、知识建构@#@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逐步对以上重难点进行突破,从而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散乱的概念系统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详见多媒体课件)@#@过渡语:

@#@为增进大家的直观认识,请同学们利用举出实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利用根据生活现象和经验列举出实例,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七)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小结语:

@#@以上就是本节所学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内容。

@#@@#@6.达标拓展@#@小结:

@#@[板书]@#@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⒈氨基酸(20种)的结构:

@#@@#@R@#@│@#@      通式:

@#@ NH2─C─COOH@#@             │@#@H@#@⒉蛋白质的结构:

@#@@#@脱水缩合: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⒊蛋白质的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小结,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框架和脉络,建构如上的知识体系。

@#@@#@过渡语:

@#@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非常熟练,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呢?

@#@@#@板书:

@#@见上面的知识体系。

@#@@#@(八)习题巩固@#@课上完成教材上练习题@#@课后完成学案上练习题@#@有能力的同学完成自主学习练习题@#@和老师一起总结本节所学习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达标检测题学生要当堂定时独立完成后,教师公布答案,同位互批、互助,最后提出同位没有解决的问题。

@#@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解答。

@#@@#@课下作业独立完成。

@#@@#@整体建构,形成体系@#@能说出、最好能写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食品包装引入主题,学生较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组讨论的方法,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展示挂图,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与功能相联系,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链接】蛋白质@#@1、蛋白质分子的复杂结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分子的复杂结构决定的。

@#@蛋白质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可以分为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本身的折叠方式(包括螺旋结构);@#@三级结构是指螺旋的肽链结构再盘绕折叠成复杂的空间结构;@#@四级结构是指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的蛋白质中,各条肽链之间依靠电引力、分子引力、氨基酸侧链的相互作用,联合成更为复杂的空间构象的大分子。

@#@所以,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多样、复杂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2、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

(1)两性@#@因为蛋白质是α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内存在—NH2和—COOH,所以蛋白质具有酸碱两性。

@#@@#@

(2)盐析@#@由于蛋白质分子的直径达到了胶体微粒的大小,所以蛋白质溶液是胶体。

@#@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以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个过程叫盐析。

@#@盐析作用主要破坏蛋白质的水化层,所以当盐析沉淀出的蛋白质重新用水处理时,沉淀重新溶解、性质不变。

@#@因此盐析是可逆反应。

@#@利用此法可以分离、提取蛋白质。

@#@@#@(3)变性和凝固@#@蛋白质分子在一定的生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性质,这个变化叫做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就失去了生理活性,也不再溶于水,从溶液中凝结沉淀出来,这个过程叫蛋白质的凝固。

@#@高温灭菌消毒,就是利用加热使蛋白质凝固从而使细胞死亡。

@#@@#@(4)水解反应@#@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生成一系列中间产物,最后生成α氨基酸。

@#@@#@(5)显色反应@#@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例如分子中有苯环的蛋白质与硝酸作用时呈黄色。

@#@蛋白质与水合成茚三酮反应显紫色。

@#@@#@";i:

25;s:

14326:

"@#@生物《创新设计--2012高考总复习》:

@#@选修三: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细胞工程:

@#@精品练习@#@专题二细胞工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1.(2010·@#@威海模拟)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正确的是 (  )@#@A.离体的植物细胞均能够表现出全能性@#@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C.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是细胞全能性的表现@#@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解析:

@#@离体的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需要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动物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杂种细胞,并未形成一新个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的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

@#@@#@答案:

@#@C@#@2.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特殊性表现在 (  )@#@A.融合的原因 B.融合的优点@#@C.融合的诱导手段 D.融合的过程@#@解析: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都是为了将两者的优良性状集于一体,过程都是@#@先膜融合再质融合,最后核融合,即融合的过程相同;@#@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病毒诱导。

@#@@#@答案:

@#@C@#@3.(2010·@#@杭州质检一)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试管苗。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B.a、b、c的培养基中都有琼脂、有机物、水、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C.水稻花药经a~d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D.只要调节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就能诱导b中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试管苗@#@解析:

@#@a、b、c、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但全能性的表达程度不同;@#@水稻花药经@#@过离体培养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只涉及有丝分裂,并无减数分裂。

@#@诱导b中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试管苗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

@#@@#@答案:

@#@B@#@4.(2010·@#@苏北四市二模)(多选)下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有 (  )@#@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B.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C.过程①属于植物的组织培养,在此过程中必须使用一定量的植物激素@#@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解析:

@#@该过程是单倍体育种过程,所以①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过程②使用秋水仙素是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机理是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到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就不会向细胞两极移动,由一个细胞最终培养成完@#@整个体,过程①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答案:

@#@CD@#@5.(2010·@#@南京三模)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B.参与杂种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核糖体@#@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植株@#@D.杂种植株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解析: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参与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植物体细胞杂交指将植物不同种植物的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形成杂种植株的技术。

@#@该项技术能够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现象。

@#@@#@性状的出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

@#@B@#@6.(2010·@#@南通三模)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可以使用到 (  )@#@A.胰蛋白酶 B.纤维素酶@#@C.聚乙二醇 D.灭活病毒@#@解析:

@#@植物细胞因有细胞壁,因此诱导融合前需要用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诱导植物细胞@#@融合可利用聚乙二醇试剂融合;@#@胰蛋白酶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灭活病毒为动物细胞融合时@#@所用。

@#@@#@答案:

@#@BC@#@7.(2010·@#@南通三模)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处理不恰当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B.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C.提供纯氧以保证细胞的呼吸作用@#@D.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提供气体应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氧气保证其代谢所用,@#@二氧化碳维持培养液的pH值,故C项错误。

@#@@#@答案:

@#@C@#@8.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

@#@如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

@#@从该图提供的信息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B.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C.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D.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看出培养基中有无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二者在细胞数曲线@#@上差不多。

@#@正常细胞的培养过程中有无血清所获得的细胞数差距较大,有血清的培养基在@#@相同时间内培养得到的细胞数远远多于无血清的培养基所获得的细胞数。

@#@癌细胞培养与正@#@常细胞培养二者的差距比较大,正常细胞达到一定的数目后不再增加,而癌细胞却能不断@#@增加。

@#@@#@答案:

@#@A@#@9.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B.体外培养单个浆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C.将等量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不一定为杂交瘤细胞@#@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不一定能诊断出SARS@#@病毒感染者@#@解析:

@#@单克隆抗体是由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其@#@制备过程是先用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但能产生专一性的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专一性的抗体)@#@相融合,经过筛选,去掉相同细胞的融合体,再经抗原—抗体检测,得到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体内培养或体外培养就可获得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通过@#@单克隆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可诊断是否被病毒感染。

@#@@#@答案:

@#@C@#@10.(2010·@#@江苏南通一模)下列关于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小鼠注射抗原,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效应B细胞@#@B.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是为了获得融合细胞@#@C.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是为了获得单克隆抗体@#@D.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培养,是为了获得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胚胎@#@解析:

@#@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有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其目的都是为获得单克隆抗体,不是获@#@得产生单克隆抗体的胚胎。

@#@@#@答案:

@#@D@#@11.在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最可能原因是 (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C.卵细胞细胞质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答案:

@#@C@#@12.下列各项技术中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 B.植物体细胞杂交@#@C.动物胚胎移植 D.单倍体育种@#@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应用以及有关技术的差异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植物组织细胞@#@通过脱分化、再分化而形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它主要依靠细胞的有丝分裂,该技术能够@#@提高自然繁殖率比较低的名贵花卉、濒危物种等的无性繁殖率。

@#@动物胚胎移植能提高动物@#@的繁殖率,它利用的是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和胚胎移植技术。

@#@单倍体育种能@#@加速育种进程,较快获得纯种。

@#@植物体细胞杂交能使不同物种,甚至不同属的两个体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并可得到杂种个体,因而只有这种技术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答案:

@#@B @#@13.(2010·@#@苏北四市三模)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B.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两方面@#@C.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保持一定浓度的CO2,其目的是促进动物细胞呼吸@#@D.用于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保持一定浓度的CO2,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

@#@@#@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35分)@#@14.(20分)(2010·@#@黄山模拟)自然界中有一种含有叶绿体的原生动物——眼虫,这说明植物的细胞器同样可以在某些动物细胞中存活。

@#@某同学提出问题: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可以实现杂交吗?

@#@”他尝试设计出下列具体的实验方案。

@#@@#@结合实验方案回答:

@#@@#@实验原理:

@#@根据眼虫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杂交的。

@#@实验@#@步骤如下:

@#@@#@

(1)①中选的植物材料细胞中,必须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

(2)③过程所用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过程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作为诱导因素。

@#@@#@(4)⑤过程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所用的器械的灭菌和无菌操作,原因是各种杂菌可以在培@#@养基上面迅速生长,培养基一旦被污染,迅速生长的各种杂菌不但会和________争夺营养,@#@而且这些杂菌生长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________导致培养物迅速死亡。

@#@@#@(6)在⑤⑥过程中,通常要添加血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根据题意知,所选植物材料中必须含有叶绿体。

@#@@#@

(2)图中③是去除植物细胞细胞壁的过程,所运用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诱导细胞融合的因素除了电激外,还有振动、离心、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

@#@@#@(4)图中⑤是动物胚胎细胞培养,此过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无菌、无毒的环境,充足的@#@营养、适宜温度和pH以及气体环境。

@#@@#@(5)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是严格无菌的,否则各种杂菌会在培养基中生长,与所培养的细@#@胞争夺营养,同时杂菌代谢也可能会产生出对培养物有毒的物质,导致培养物死亡。

@#@@#@(6)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血清或血浆,因为动物细胞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未知天@#@然成分,而血清、血浆中含有一些天然成分。

@#@@#@答案:

@#@

(1)叶绿体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灭活的病毒 聚乙二醇 振动 离心(任写两@#@种) (4)无菌、无毒的环境 充足的营养 适宜温度和pH 气体环境 (5)培养物 对培@#@养物有害的物质 (6)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通常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15.(15分)(2010·@#@苏北四市二模)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

(1)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________,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单克隆抗体利用了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

@#@

(2)HAT是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是为了将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3)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将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使得到的抗体纯度更高。

@#@(4)单克隆抗体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经过了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

@#@@#@答案:

@#@

(1)动物细胞培养 

(2)筛选杂交瘤细胞 种类和数量(浓度) (3)使每个孔内不多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或单一细胞培养以保证抗体的纯度)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i:

26;s:

23006:

"@#@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练习题@#@1.下列细胞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是()。

@#@@#@A.核糖体B.内质网C.叶绿体D.A、B、C都不是@#@2.将小麦种子浸在红墨水中10min,然后取出。

@#@将种子洗净纵向剖开,发现胚白色,而胚乳红色。

@#@这说明()。

@#@@#@A.胚成活、胚乳失去活性B.胚、胚乳都成活C.胚死亡、胚乳成活D.不能判断是否成活@#@3.生物膜的脂类分子是靠什么键聚集在一起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

@#@()。

@#@.@#@A.氢键B.二硫键C.疏水键D.离子键@#@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膜上Na+-K+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ATP酶的活性B.消耗1分子ATP向胞外泵出2钠离子,向胞内泵入2个钾离子@#@C.消耗1分子ATP向胞外泵出3个钠离子,向胞内泵入2个钾离子@#@D.Na+-K+泵在动物细胞膜上可形成离子通道,钠离子和钾离子可选择性地透过@#@5.线粒体内膜上具有什么酶系统?

@#@()。

@#@@#@A.糖酵解B.过氧化氢C.三羧酸循环D.电子传递链@#@6.肝细胞的解毒作用主要是通过什么结构中的氧化酶系进行的?

@#@()。

@#@@#@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质膜D.光面内质网@#@7.下列对溶酶体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分解消化来自细胞外的物质B.溶解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破损的细胞器@#@C.自身膜破裂,导致细胞自溶而死亡D.使毒性物质失活@#@8.下列哪一类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最为丰富?

@#@()。

@#@@#@A.随意肌细胞B.腺细胞C.红细胞D.白细胞@#@9.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A.与细菌的核糖体大小、组成相同B.较细菌的核糖体大,但组成相似@#@C.较细菌的核糖体小,组成不同D.与细菌的核糖体大小相同,但组成完全不同@#@10.(2007年全国联赛题)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为()。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线粒体D.质体E.溶酶体@#@11.(2007年全国联赛题)巴氏小体是()。

@#@@#@A.端粒B.凝集的X染色体C.随体D.巨大染色体@#@12.端粒的作用是()。

@#@@#@A.它们保护染色体使其免于核酸酶的降解B.它们能防止染色体之间的末端融合@#@C.它们是细胞分裂“计时器”D.以上都正确@#@13.下列四对名词中,哪一对的表述是合适的?

@#@()。

@#@@#@A.叶绿体—贮藏酶B.过氧化(酶)体—细胞中的转运作用C.核仁—核糖体亚基的组装部位D.溶酶体—细胞中的发电站@#@14.(2007年全国联赛题)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DNA片段的交换和重组通常发生在()。

@#@@#@A.偶线期B.粗线期C.双线期D.终变期@#@15.机体中寿命最长的细胞是()。

@#@@#@A.红细胞B.神经细胞C.表皮细胞D.上皮细胞@#@16.动物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

@#@@#@A.紧密连接B.间隙连接C.桥粒D.胞间连丝@#@17.以下哪项不属于第二信使?

@#@()。

@#@@#@A,cAMPB.cGMPC.AchD.DG@#@18.用某种影响细胞骨架的药水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群体中出现双核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微丝被破坏B.微管被破坏C.染色体畸变D.细胞发生融合@#@19.(2006年全国联赛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蓝藻,支原体B.衣原体,噬菌体C.衣藻,金鱼藻D.放线菌,霉菌@#@20.糖蛋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复合糖类,它()。

@#@@#@A.由氨基酸和糖组成B.参与细胞基因调控C.参与细胞识别作用D.只存在于细胞质中@#@21.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绷氛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生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移向低浓度处。

@#@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愉D.胞饮作用@#@22.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A.它们是疏水的B.它们是亲水的C.它们迅速吸水D.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23.下列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物质是()。

@#@@#@A.血红蛋白B.呼吸氧化酶C.胃蛋白酶D.性激素@#@24.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需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的一项是()。

@#@@#@A.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B.红细胞保钾排钠C.小肠对Ca,P的吸收D.腺细胞分泌的酶排出细胞@#@25.对微管组织中心不正确的叙述是()。

@#@@#@A.它是细胞内富含微管的部位B.它是细胞内装配微管的部位C.它具有微管蛋白D.它包括中心体和鞭毛基体@#@26.80S核糖体存在于()。

@#@@#@A.原核细胞中B.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中C.真核细胞中D.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中@#@27.下列各种膜中,蛋白/脂类比值最高的膜是()。

@#@@#@A.质膜B.内质网膜C.线粒体内膜D.线粒体外膜@#@28.(2006年全国联赛题)细胞周期的长短取决于()。

@#@@#@A.G,期B.S期C.G:

@#@期D.M期@#@29.(2006年全国联赛题)癌细胞的特征有()。

@#@@#@A.可以远端转移B.仅在人类和灵长类发现C.其所有的癌基因表达上升D.不存在细胞凋亡@#@30.PCR是()。

@#@@#@A.一种DNA体外扩增技术B.细胞分离技术C.一种电泳技术D.细胞工程技术@#@31.(2007年全国联赛题)处于休眠期的种子,其内部的细胞大都处于()。

@#@@#@A.G1期B.S期C.M期D.G2:

@#@期E.G。

@#@期@#@32.根据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蛋白质与磷脂形成一有规则的重复结构B.膜是一刚性结构@#@C.磷脂形成双分子层,其极性头部对顶着D.蛋白质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侧向移动@#@33.下列不是Na+-K+泵作用的结果的是()。

@#@@#@A.细胞中Na+浓度降低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C.质子浓度梯度的形成D.K+在细胞中的浓度提高@#@34.以下关于中间纤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B.直径略小于微丝C.具有组织特异性D.肿瘤细胞转移后仍保留源细胞的IF@#@35.下列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正确的是()。

@#@@#@A.线粒体—合成多肽链B.叶绿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核糖体—光合作用D.光滑内质网—糖原分解及脂类合成@#@36.纤毛区别于鞭毛之处在于()。

@#@@#@A.纤毛的基部没有“9+2”这种微管排列方式B.纤毛较短C.鞭毛可进行旋转运动而纤毛不能D.二者无区别@#@37.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存在几个遗传系统?

@#@()。

@#@@#@A.1B.2C.3D.4@#@38.脑血屏障是由哪一类细胞连接构成的?

@#@()。

@#@@#@A.间壁连接B.紧密连接C.桥粒D.黏合带@#@39.以下关于质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膜蛋白具有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B.糖脂、糖蛋白分布于质膜的外表面@#@C.膜脂和膜蛋白都具有流动性D.某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定膜脂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功能@#@40.以下哪一种情况下膜的流动性较高?

@#@()。

@#@@#@A.胆固醇含量高B.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C.长链脂肪酸含量高D.温度高@#@41.如果经常喝酒或吸入微量毒物,下列哪种细胞器会变得较发达?

@#@()。

@#@@#@A.光面内质网B.糙面内质网C.高尔基体D.溶酶体@#@42.以下关于线粒体增殖的描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来源于原有线粒体的分裂B.线粒体的分裂与细胞分裂同步@#@C.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序列的帮助下,被运入线粒体D.线粒体不能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43.动物细胞在细胞膜外缺少坚硬的细胞壁,但许多细胞仍然保持细胞的非球体状态,其原因是()。

@#@@#@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流动B.微管起着支持作用C.细胞内有许多膜结构D.磷脂双分子层的骨架作用@#@44..下列哪一种方法处理标本,有望获得较多的中期分裂相?

@#@()。

@#@@#@A.秋水仙素B.过量TDRC.低温D.细胞松弛素@#@45.能看到联会复合体的阶段是()。

@#@@#@A.细线期B.合线期C.粗线期D.双线期@#@46.不分裂细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

@#@@#@A.神经细胞B.肌肉细胞C.肝细胞D.骨髓细胞@#@47.体内能转化成黑色素的氨基酸是()。

@#@@#@A.酪氨酸B.脯氨酸C.色氨酸D.蛋氨酸@#@48.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健是()。

@#@@#@A.肽键B.疏水键C.盐健D.范德华力@#@49.下列有关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肤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氛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肤链@#@C.从N一端至C一端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D.蛋白质一级结构并不包括各原子的空间位置@#@50.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的疏水侧链很少埋在分子的中心部位B.极性的氨基酸侧链常在分子的外侧,面向水相@#@C.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决定高级结构方面是重要因素之一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主要靠次级键维持@#@51.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特征主要取决于()。

@#@@#@A.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B.次级键C.链内及链间的二硫健D.温度及pH@#@52.下列不是蛋白质的性质的是()。

@#@@#@A.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B.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C.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D.有紫外吸收特性@#@53.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的特征是()。

@#@@#@A.分子中必有辅基B.含有2条或2条以上的多肽链@#@C.每条多肤链都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D.依赖肽链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稳定@#@54.不属于蛋白质变性的是()。

@#@@#@A.由肽键断裂而引起B.都是不可逆的C.可使其生物活性丧失D.可增加其溶解性@#@55.下列关于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A.体内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酶B.酶在体内不能更新@#@C..酶的底物都是有机化合物D.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56.酶蛋白变性后其活性丧失,这是因为()。

@#@@#@A.酶蛋白被完全降解为氨基酸B.酶蛋白的一级结构受到破坏C.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D.酶蛋白不再溶于水@#@57.下列有关酶的活性中心的论述正确的是()。

@#@@#@A.酶的活性中心专指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的必需基团B.酶的活性中心是由空间结构上相互邻近的基团组成@#@C.酶的活性中心在与底物结合时不应发生构象改变D.酶都是蛋白质@#@58.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与一般催化剂完全相同B.低温可使大多数酶发生变性@#@C.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无关@#@D.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延长反应时间,其最适温度降低@#@59.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在于酶具有()。

@#@@#@A.极高的催化效率B.酶可改变反应平衡常数C.对反应环境的高度不稳定D.高度专一性@#@60.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是由必需基团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区域B.是指结合底物,并将其转变成产物的区域@#@C.是变构剂直接作用的区域D.是重金属盐沉淀酶的结合区域@#@61.对酶来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酶可加速化学反应速度,从而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B.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特异性@#@C.酶通过增大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度D.酶对其所催化的反应环境很敏感@#@62.自然界游离核普酸中,磷酸最常见是位于()。

@#@@#@A.戊糖的C-5'@#@上B.戊糖的C-2'@#@上C.戊糖的C-3'@#@上D.戊糖的C-2'@#@和C-5'@#@上@#@63.DNA合成需要的原料是()。

@#@@#@A.ATP,CTP,GTP,TTPB.ATP,CTP,GTP,UTPC.dATP,dCTP,dGTP,dUTPD.dATP,dCTP,dGTP,dTTP@#@64.下列关于DNA半保留复制描述错误的是()。

@#@@#@A.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规律,以四种核普三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DNA@#@B.碱基互补规律是A配T,G配C@#@C.首先在引物酶作用下,以核糖核普三磷酸为原料,合成小分子的RNA引物@#@D.Mg2+、解旋蛋白、解链蛋白等是复制必需的辅助因子@#@65.冈崎片段是指()。

@#@@#@A.模板上的一段DNAB.在子链上合成的DNA片段@#@C.在5'@#@-->@#@3'@#@链上由引物引导合成的不连续的DNA片段D.除去RNA引物后修补的DNA片段@#@66.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下述改变()。

@#@@#@A.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B.溶液黏度下降C.磷酸二酯键断裂D.核苷酸断裂@#@67.下列有关核酸的变性与复性的正确叙述是()。

@#@@#@A.不同长度的DNA分子变性后,在合适温度下复性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B.热变性后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复性@#@C.热变性的DNA迅速降温过程也称作退火D.复性的最佳温度为700C-850C@#@68.下列关于RNA的生物合成描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两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合成RNAB.以四种核糖核普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C.RNA聚合酶又称RNA指导的RNA合成酶D.RNA链延伸的方向是从3'@#@-->@#@5'@#@@#@69.含有腺苷酸的辅酶有()。

@#@@#@A.NAD+B.NADP+C.FADD.FMN@#@70.DNA二级结构的特点有()。

@#@@#@A.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构成双螺旋B.以A-T,G-C方式形成碱基配对@#@C.双链均为右手螺旋D.链状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71.影响Tm值的因素有()。

@#@@#@A.一定条件下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B.DNA中G,C对含量高,则Tm值高@#@C.溶液离子强度高,则Tm值高D.DNA中A,T含量高,则Tm值高@#@72.下列关于电子传递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拉体内有NADH十H+呼吸链和FADH:

@#@呼吸链B.电子从NADH传递到氧的过程中有3个ATP生成@#@C.呼吸链上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完全按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到高排列@#@D.线粒体呼吸链是生物体唯一的电子传递体系@#@73.呼吸链中既能递氢又能递电子的传递体是()。

@#@@#@A.NAD+B.FMNC.FAD.D.CoQ@#@74.参与呼吸链递电子的金属离子是()。

@#@@#@A.镁离子B.铁离子C.铝离子D.钴离子@#@75.下列是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的是()。

@#@@#@A.鱼藤酮B.寡霉素C.异烟肼D.阿密妥@#@76.下列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

@#@@#@A.糖的无氧酵解.B.糖原的分解.糖原的合成D.三羧酸循环@#@77.关于三羧酸循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NADH和FADH2B.有GTP生成C.氧化乙酰CoAD.净生成草酰乙酸@#@78.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

@#@@#@A.肌肉组织是贮存葡萄糖的器官B.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C.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D.肌肉组织缺乏磷酸酶@#@79.下列关于三数酸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B.乙酰CoA进入三数酸循环后只能被氧化@#@C.生糖氨基酸可通过三欺酸循环的反应转变成葡萄糖D.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时,脱4次氢@#@80.所有组织都可进行()。

@#@@#@A.糖酵解B.糖异生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81.肝脏对血糖特有的调节是通过()@#@A糖异生B.糖有氧氧化C.糖原分解D.糖原合成@#@82.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后可以进行的代谢是()。

@#@@#@A.糖异生B.糖原合成C.有氧氧化D.糖酵解@#@83.下列关于葡萄糖-6-磷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葡萄糖磷酸化B.能使葡萄糖离开肝脏@#@C.是糖异生的关健酶之一D.缺乏可导致肝中糖原分解.@#@84.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是()@#@A.软脂酸B.硬脂酸C.油酸D.亚麻酸@#@85.脂肪酸氧化分解在细胞内进行的部位是()。

@#@@#@A.细胞质基质B.细胞核C.微粒体D.线粒体@#@86.下列不是脂肪动员的是()。

@#@@#@A.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与甘油经活化后合成甘油三酣的代谢过程@#@B.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酣的分解及彻底氧化生成CO:

@#@和H20@#@C.脂肪组织中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D.脂肪组织中脂肪被脂蛋白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利用@#@87.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这种结构B.决定盘曲折叠的因素是氨基酸残基@#@C.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次级键维系D.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88.乳酸脱氢酶的辅酶是()。

@#@@#@A.辅酶AB.FADC.NADP+D.NAD+@#@89.能使蛋白质沉淀的试剂是()。

@#@@#@A.浓盐酸B.硫酸按溶液C.浓氢氧化钠溶液D.生理盐水@#@90.使蛋白质变性沉淀的因素有()。

@#@@#@A.加入中性盐B.剧烈搅拌C.加入乙醇D.加热@#@91.酶的高催化效率是因为酶能()。

@#@@#@A.缩短平衡达到的时间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增加反应的活化能D.增加活化分子@#@92.下列关于酶的竟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抑制剂结构一般与底物结构相似B.Vmax术变@#@C.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抑制剂的影响D.使Km值增大@#@9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B.盐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C.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D.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94.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哪一波长附近?

@#@.()。

@#@@#@A.280nmB.260nmC.200nmD.340nm@#@95.下列关于核糖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含大、小亚基两部分,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细胞外蛋白质及多肤激素的合成@#@C.大亚基上有结合氨酞-tRNA的位点和结合肤跳-tRNA的位点@#@D.大亚基上有结合mRNA的位点@#@96.下列关于化学渗透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链各组分按特定的位里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B.H+返回膜内时可以推动ATP酶合成ATP@#@C.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都有质子泵的作用@#@D.线粒体内膜外侧H+不能自由返回膜内@#@生物奥赛—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练习题+解析@#@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详细解析@#@1.解析核糖体直径过小,内质网由于折光率的问题,未经处理(如染色)无法观察。

@#@答案C。

@#@@#@2.解析用红墨水染色是判断种子死活的简便方法,原理是:

@#@当细胞死亡后,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使红墨水中的染料成分进人种子组织内部,染成红色。

@#@本题中胚白色,而胚乳红色,说明胚的细胞仍具有活性,而胚乳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胚乳组织已经失去活性。

@#@答案A。

@#@@#@3.解析生物膜的脂类分子,主要是磷脂分子,其头部是亲水部分,两个脂肪酸链尾部是疏水部分,由于细胞内外都有水存在,这样使磷脂分子之间靠疏水力以尾部对尾部的双分子层形式存在。

@#@氢原子和电负性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之后,又与另外一电负性强的原子产生较弱的静电引力叫氢键;@#@二硫键是蛋白质分子中带有一SH的氨基酸残基间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由原子间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即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这三者都不是磷脂形成双分子层结构的原因。

@#@答案C。

@#@@#@4.解析Na+-K十泵为膜内在蛋白4聚体,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p亚基组成,a亚基具有ATP酶活性,能结合ATP并催化其分解为ADP和Pi,其中Pi结合到a亚基的天冬氨酸残基上,同时a亚基具有3个Na+和2个K+离子的结合位点。

@#@p亚基为调节亚基。

@#@消耗1分子ATP,3个Na+被跨膜泵出细胞,2个K+被跨膜泵入细胞。

@#@该离子泵属于载体蛋白,它们不是离子通道蛋白。

@#@答案A,C。

@#@@#@5.解析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部位,有电子传递链。

@#@糖酵解的有关酶类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的相关酶类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类包括过氧化氢酶。

@#@答案D。

@#@@#@6.解析肝细胞解毒在于其光面内质网中的氧化酶系的作用,能够使有毒物质由脂溶性转变成水溶性而被排出体外。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膜都没有此功能。

@#@答案D。

@#@@#@7.解析溶酶体的功能主要是吞噬、自噬、自溶和细胞外消化,不具备使毒性物质失活的作用。

@#@题中A属于吞噬作用,B是自噬作用,C是自溶作用。

@#@答案D。

@#@@#@8.解析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能够收集和排出内质网所合成的物质。

@#@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细胞中高尔基体相对于其他三者最为丰富。

@#@答案B。

@#@@#@9.解析核糖体有70S和80S两种类型,70S核糖体存在于原核生物以及线粒体和叶绿体中,80S核糖体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

@#@所以,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较细菌的核糖体大,但组成相似,主要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和RNA。

@#@答案B。

@#@@#@10.解析由于线粒体含有DNA进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全套装备,说明线粒体具有独立的";i:

27;s:

20496:

"@#@第一章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教材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都是用光学显微镜的低倍镜来观察细胞,本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让学生用高倍镜去观察、比较,可以增加对细胞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材通过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介绍,使学生对细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但它们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只是细胞核不同,这两类不同的细胞具有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分析;@#@再现了人类认识生命体统一于细胞的最初的一段科学史,是一则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

(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说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联系。

@#@@#@(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

(1)思维训练:

@#@训练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

(2)自主学习:

@#@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1)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

(2)认同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2.归纳比较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难点:

@#@@#@1.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四、学情分析@#@本节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细胞,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服务的。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具有使用低倍镜的知识,但从未使用过高倍镜观察细胞,可借助本节内容训练学生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技能。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初步具有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前可安排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细胞学说建立的资料,结合教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整理的科学史实,最后使全体学生达成共识:

@#@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推进科学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六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课前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等材料用具,配制常用染色液。

@#@@#@七、课时安排:

@#@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课前培训8个学生充当“小老师”协助老师指导同学使用显微镜。

@#@@#@教师课前10分钟,制作好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屏幕显示教师课前10分钟,制作好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

@#@@#@教师:

@#@同学们,这是我课前10分钟制作好的所有已选材料的临时装片并显微投影出来的。

@#@你们希望了解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吗?

@#@请自己动手吧。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

@#@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

@#@@#@教师:

@#@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

@#@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高倍显微镜的规范使用。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六人一组,分工合作。

@#@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问题1:

@#@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

@#@为什么?

@#@@#@问题2:

@#@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观察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题3:

@#@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有结果时,找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实验组,总结相关知识。

@#@教师归纳高倍镜的使用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实验原理,有利于掌握操作要领;@#@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试验的探索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解决了课本中提出的讨论问题,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探究二:

@#@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结合给出的材料用具提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

(1)单个细胞或平层细胞制作步骤?

@#@(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盖玻片)(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2)多细胞构成的器官制作步骤?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与材料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不留气泡)。

@#@@#@实验结果@#@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表总结@#@细胞种类@#@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

(2)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

@#@@#@(3)出示P8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课堂实录)@#@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回答、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那么,生物界到底有几种细胞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课时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用低倍镜观察——将要放大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用高倍镜观察@#@2.制片临时装片的步骤:

@#@@#@3.实验结果与结论@#@结果:

@#@

(1)不同的细胞,其形态、大小千差万别。

@#@@#@

(2)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结论:

@#@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课本上重要的学生必做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并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领会了实验原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生物学的科学素养。

@#@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必须做,时间长了不做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下降,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分析拓展能力。

@#@在小组的合作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好,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就差一些。

@#@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实验的规范性,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使用。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7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第二课时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学生上节实验课的作业。

@#@@#@2.辅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教师展示上节课学生的观察作业。

@#@@#@2.教师展示一个大肠杆菌的照片和结构式图。

@#@@#@教师:

@#@同学们,这是大肠杆菌的细胞,它与你们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

@#@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

@#@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下列问题,并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

(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

@#@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哪些结构?

@#@@#@(4)是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

@#@@#@表格: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学生:

@#@1.小组讨论分别回答思考题,并展示填写的表格。

@#@@#@2.小组展示,并对其回答进行评价。

@#@@#@老师展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区别表的具体内容,并点评回答中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解决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

@#@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会表现什么样的特征?

@#@@#@探究二: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会表现什么样的特征?

@#@@#@学生观察课本P9图片,以蓝藻为例说明原核生物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点拨如下: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宏现:

@#@当以细胞群体出现时,可出现@#@蓝藻状如发线,呈黑蓝色——发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微观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细胞质核糖体@#@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课堂实录)@#@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回答、了解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考查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课前各个学习小组都从不同的方面,收集整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参观他们的研究成果吧!

@#@学生介绍、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相关知识。

@#@@#@

(1)从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的角度来介绍。

@#@@#@维萨里→比夏→虎克→马尔比基→施莱登→施旺→耐格里→魏尔肖……@#@

(2)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序来介绍。

@#@@#@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3)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观察。

@#@@#@解剖人尸体→观察死细胞→观察动、植物的活细胞→观察受精卵的分裂……@#@(4)从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结合的角度来介绍。

@#@@#@教师:

@#@上面各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该学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②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③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的地位和意义为什么如此重要?

@#@说出你的理解。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提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的自行搜集,简单归纳出细胞学说的大致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那么,组成这些细胞的分子有哪些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2.原核生物的特征@#@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宏现:

@#@当以细胞群体出现时,可出现@#@蓝藻状如发线,呈黑蓝色——发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微观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细胞质@#@核糖体@#@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巩固,还需要通过习题练习和日后的实验进一步加强。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1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简介真核细胞细胞质的细胞器为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的边界>@#@>@#@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细胞学说的内容比较简单,与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内容相比,只增加了“新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要点,这一要点为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培养学生由观察细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理性认识的概括能力,再从理性到实践的应用能力。

@#@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7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10·@#@@#@";i:

28;s:

15618:

"@#@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相对性状:

@#@种生物的种性状的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的性状。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亲本性状的现象。

@#@@#@3、显性基因:

@#@控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的基因。

@#@等位基因:

@#@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上)。

@#@@#@4、纯合子:

@#@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性状分离)@#@杂合子:

@#@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后代性状分离)@#@5、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

@#@@#@6、杂交:

@#@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

@#@让F1与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7、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纯合子(AA+aa):

@#@@#@8、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

@#@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是进行的生物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

@#@@#@2、一个精原细胞形成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个卵细胞+个极体。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种卵细胞。

@#@@#@3、写出下列细胞分别处于哪种分裂的哪个时期?

@#@@#@4、一个染色体上有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5、人类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特点是:

@#@

(1)隔代交叉遗传:

@#@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

(2)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这种病的遗传特点是:

@#@女性患者于男性患者。

@#@@#@第3章基因的本质@#@1、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组成元素:

@#@DNA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种),由条、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外侧:

@#@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内侧:

@#@由相连的组成。

@#@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G≡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与碱基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

@#@@#@3、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时间:

@#@,场所:

@#@主要在,特点:

@#@,原则:

@#@原则,条件:

@#@①模板:

@#@亲代DNA分子的条链,②原料:

@#@,③能量:

@#@,④酶:

@#@等@#@4、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5、基因是有的DNA片段,是控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6章@#@1.转录:

@#@在中,以DNA的为模板,按照原则,合成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的条件为等。

@#@@#@2、翻译:

@#@游离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的条件为。

@#@@#@3、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

(1)通过控制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4、基因突变时间:

@#@特点为:

@#@@#@5、诱变育种:

@#@①方法: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

@#@③实例:

@#@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④优缺点:

@#@@#@6、基因重组@#@①形成配子时,随着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也自由组合。

@#@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同源染色体上()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

@#@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技术@#@7、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8、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能够,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9、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原理是:

@#@其优缺点为:

@#@,但技术较复杂。

@#@@#@10、单基因遗传病@#@显性遗传病伴X显:

@#@@#@常显:

@#@@#@隐性遗传病伴X隐:

@#@@#@常隐:

@#@@#@11、多基因遗传病:

@#@等。

@#@@#@12、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

@#@@#@数目异常:

@#@(先天智力障碍)@#@: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13、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①、基因的“剪刀”:

@#@②、基因的“针线”:

@#@@#@③、基因的运载体:

@#@@#@④、操作步骤包括:

@#@@#@@#@14、现代达尔文主义@#@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

@#@)@#@②、和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决定进化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不断进化。

@#@@#@④、、和是物种形成机制@#@15、生物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三个层次。

@#@@#@必修二答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3、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等位基因:

@#@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4、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同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5、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6、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

@#@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7、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1/2)n,纯合子(AA+aa):

@#@1-(1/2)n@#@8、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Tt,表现型是抗锈病_。

@#@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抗锈病和不抗锈病,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TT或Tt。

@#@其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2、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3、写出下列细胞分别处于哪种分裂的哪个时期?

@#@@#@4、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人类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遗传特点是:

@#@

(1)隔代交叉遗传:

@#@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M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这种病的遗传特点是: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组成元素:

@#@C、H、O、N、P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外侧: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

@#@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G≡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与碱基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3、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特点:

@#@半保留复制,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条件:

@#@①模板:

@#@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能量:

@#@ATP,④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2@#@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6章@#@1、转录: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的条件为DNA的一条链(模板链)、4种核糖核苷酸、ATP、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2、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的条件为mRNA、氨基酸(20种)、ATP、多种酶、tRNA。

@#@@#@3、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4、基因突变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特点为:

@#@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普遍性,多害少利性@#@5、诱变育种:

@#@①方法: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

@#@基因突变③实例:

@#@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④优缺点:

@#@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

@#@@#@6、基因重组@#@①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

@#@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重组DNA技术@#@7、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8、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9、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花粉(药)离体培养,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

@#@其优缺点为:

@#@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10、单基因遗传病@#@显性遗传病伴X显:

@#@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显: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隐性遗传病伴X隐:

@#@色盲、血友病@#@常隐:

@#@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11、多基因遗传病:

@#@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12、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

@#@猫叫综合征@#@数目异常: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性染色体遗传病: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13、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①、基因的“剪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②、基因的“针线”:

@#@DNA连接酶@#@③、基因的运载体:

@#@质粒、病毒等@#@④、操作步骤包括: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

@#@@#@14、现代达尔文主义@#@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④、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15、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i:

29;s:

71:

"@#@ @#@@#@@#@实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