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360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docx

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

必修三第三单元:

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背诵课文:

两天)

[先秦]孟子

原文: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

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

“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

“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注释:

(1)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粟:

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亦然:

也是这样。

(9)无如:

没有像……。

(10)加少:

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11)好战:

喜欢打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请以战喻:

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3)填:

拟声词,模拟鼓声。

(14)鼓之:

敲起鼓来,发动进攻。

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

鼓,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兵刃既接:

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16)弃甲曳兵:

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曳,yè,拖着。

(17)走:

跑,这里指逃跑。

(18)或:

有的人。

(19)以:

凭着,借口。

(20)笑:

耻笑,讥笑。

(21)直:

只是、不过。

(22)是:

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无:

通“毋”,不要。

(24)不违农时:

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5)谷:

粮食的统称。

(26)不可胜食:

吃不完。

胜,尽。

(27)数罟不入洿池:

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

深。

(28)鳖(biē):

甲鱼或团鱼。

(29)斤:

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时:

时令季节。

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1)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32)丧死:

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憾:

遗憾。

(34)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五亩:

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36)树:

种植。

(37)衣帛:

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衣,用作动词,穿。

(38)豚(tún):

小猪。

(39)彘(zhì):

猪。

(40)畜(xù):

畜养,饲养。

(41)无:

通“毋”,不要。

(42)百亩之田:

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3)夺:

失,违背。

(44)谨:

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庠序:

古代的乡学。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

塾,闾中的学校。

党,五百户为党。

庠,设在党中的学校。

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国,京城。

学,大学。

庠(xiánɡ)。

(46)教:

教化。

(47)申:

反复陈述。

(48)孝悌:

敬爱父母和兄长。

悌(tì)。

(49)义:

道理。

(50)颁白:

头发花白。

颁,通“斑”。

(51)负戴:

负,背负着东西。

戴,头顶着东西。

(52)黎民:

百姓。

(53)王:

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未之有:

未有之。

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食人食:

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6)检:

检点,制止、约束。

(57)涂:

通“途”,道路。

(58)饿莩:

饿死的人。

莩(piǎo):

同“殍”,饿死的人。

(59)发:

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岁:

年岁、年成。

(61)罪:

归咎,归罪。

(62)斯:

则、那么。

劝学(背诵课文:

两天)

原文: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得到,圣人的思想境界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注释:

(1)君子: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

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于:

(4)青于蓝:

比蓼蓝(更)深。

于:

比。

(5)中绳:

(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

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以:

把。

为:

当作。

(7)规:

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槁暴,枯干。

(9)挺:

直。

(10)受绳:

用墨线量过。

(11)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省乎己:

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

广泛地学习。

日:

每天。

知:

通“智”,智慧。

明:

明达。

行无过:

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15)须臾:

片刻,一会儿。

(16)跂:

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

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而,表转折。

(19)疾:

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

清楚。

(21)假:

借助,利用。

舆:

车。

(22)利足:

脚步快。

致:

达到。

(23)水:

指游泳。

名词,用作动词。

(24)绝:

横渡。

(25)生非异: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

于:

向。

物: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

起。

(28)焉:

于之,在那里。

(29)渊:

深水。

(30)蛟:

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得,获得。

而,表因果关系。

(32)跬:

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34)骐骥:

骏马,千里马。

(35)驽马十驾:

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劣马。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

(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舍,停。

(37)锲:

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

金:

金属。

石:

石头。

镂:

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

(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用,以,因为。

(40)六跪:

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41)螯:

螃蟹的大钳子。

(42)躁:

浮躁,不专心。

(43)劝:

鼓励。

 

过秦论(背诵课文后三段:

三天)

[汉]贾谊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

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n孝公已经死了,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

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王都明智而忠诚的,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

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

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

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将会有百万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

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吞两周而失去诸侯,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

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低头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

在是废弃先王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

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

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

陈涉,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贤,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

此后,崤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广,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兵器锐利的;贬谪戍守的军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更不及先前九国的谋士高明。

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呈现出相反的情况。

试着使山东的国与陈涉大,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对了。

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小小的一块地盘,获得到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其他八个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国诸侯前来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注释

(1)秦孝公:

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崤函(xiáohán):

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2)雍州:

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3)周室:

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4)席卷天下:

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下文的“包”“囊”同此。

(5)八荒:

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6)商君:

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

战国时卫人。

姓公孙,名鞅。

因封于商,号曰商君。

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

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7)外:

对国外。

连衡:

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斗诸侯:

使诸侯自相争斗。

斗,使动用法。

(8)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

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

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9)没:

通“殁”,死。

(10)惠文、武、昭襄:

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1)因:

动词,沿袭。

(12)膏腴(gāoyú):

指土地肥沃。

(13)要害之郡:

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14)爱:

吝惜,吝啬。

(15)致:

招致,招纳。

(16)合从:

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从,通“纵”。

(17)四君:

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

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18)约,结。

离,使离散。

衡,通“横”。

(19)兼,兼并、统一。

(20)徐尚:

宋人。

苏秦:

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

杜赫:

周人。

(21)齐明:

东周臣。

周最:

东周君儿子。

陈轸:

楚人。

召滑(shào):

楚臣。

⑨楼缓:

魏相。

⑩翟景:

魏人。

苏厉:

苏秦的弟弟.乐毅:

燕将.

(22)吴起:

魏将,后入楚。

孙膑:

齐将。

带佗:

楚将。

倪良、王廖:

都是当时的兵家。

田忌:

齐将。

廉颇、赵奢:

赵将。

制:

统领、统帅。

(23)叩关:

攻打函谷关。

叩,击。

(24)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逡巡(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

(25)亡:

丢失,丢掉。

镞:

箭头。

(26)制:

制裁,制服。

弊:

通“敝”,困敝、疲敝。

(27)亡:

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

北:

败北的军队,名词。

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

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

(28)因:

趁着,介词。

利:

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

(29)享国:

帝王在位的年数。

(30)六世:

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31)御:

驾御,统治。

(32)二周:

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33)履至尊:

登帝位。

制:

控制。

(34)振:

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35)南:

向南。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6)俯首系颈:

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7)下吏: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38)北:

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藩篱: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藩,篱笆。

(39)先王:

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

先,已死去的长辈。

(40)焚百家之言: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41)隳名城:

毁坏高大的城墙。

(42)销锋镝:

销毁兵器。

销,熔化金属。

锋,兵刃。

镝,箭头。

(43)金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

”弱:

使(天下百姓)衰弱。

(44)亿丈之城:

指华山。

不测之渊,指黄河。

(4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