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56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污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活性污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性污泥.docx

《活性污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污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活性污泥.docx

活性污泥

1污泥膨胀的概念及测定指标

1.1污泥膨胀的概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之一,其表观现象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结构与正常絮凝体相比要松散一些,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不利于污泥底物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降解,并且影响后续工序的沉淀效果。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污泥膨胀:

沉降性能差,区域沉降速度小;污泥松散,不密实,污泥指数较大;由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中,丝状菌总长度大于1×104m/g。

1.2污泥膨胀的理论

Chudoba在1973年提出了选择性理论,该理论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及其饱和常数Ks值的不同,分析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竞争情况。

该理论认为活性污泥中存在A、B两种类型微生物种群,丝状菌属于A型;具有低的Ks和μmax值,在低基质浓度时具有高的生长速率并占优势;而菌胶团细菌属于B型,具有较高的Ks和μmax值,在高的基质浓度条件下生长速率大并占优势。

1980年Plam又对理论加以扩展,认为该理论对溶解氧也成立,即DO与碳源基质一样,其浓度的高低影响着两种类型细菌的生长速率及其优势地位。

选择性理论能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基础上对污泥膨胀现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污泥膨胀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地开发出了选择性反应器工艺来控制污泥膨胀。

1.3测定指标

污泥沉降比:

取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混合液静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的活性污泥静置沉淀30min后,一般可接近其最大密度,反映出二沉池中活性污泥的浓缩情况。

污泥容积指数: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

可表示活性污泥中菌胶团结合水率的高低。

污泥成层沉降速度:

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形成清晰的泥水分界线,此后进入成层沉淀阶段,分界线匀速下降的速度即为污泥成层沉降速度。

丝状菌长度:

活性污泥单位体积内丝状菌的长度,该指标用来表示丝状菌含量。

2污泥膨胀的类型

污泥膨胀分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类。

其中90%是由丝状菌引起的,只有10%左右是由非丝状菌引起的。

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生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想的絮凝体沉淀性能好,丝状菌和菌胶团细菌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絮体中存在的丝状菌有利于保护絮体已经形成的结构并能增加其强度。

但是在污泥膨胀诱因的诱发下,丝状菌在和菌胶团的竞争中占优,大量的丝状菌伸出絮凝体,破坏其稳定性。

可辨识的污泥膨胀絮体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长丝状菌从絮体中伸出,此类丝状菌将各个絮体连接,形成丝状菌和絮体网;第二类具有更开放的结构,细菌沿丝状菌凝聚,形成细长的絮体。

3污泥膨胀的原因

3.1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

3.1.1进水水质

(1)原水中营养物质含量不足。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的过程,就是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不断地吸收、利用水中污染物,在自身增殖的同时,将污染物加以降解的过程。

随反应的进行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并维持生物的动态平衡和活动。

若微生物的食物不足,会使低营养型微生物丝硫细菌、贝氏硫细菌过度繁殖,在与菌胶团细菌的竞争中占优。

(2)原水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物质含量高。

丝状菌与其它菌种相比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它对高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弱,较难吸收不溶性物质。

所以,当废水中含有较多量的可溶性有机物时,有利于底物中丝状菌的繁殖。

此外,废水中含过多量的糖类碳水化合物时,诸如球衣菌属的丝状菌能直接将葡萄糖、乳糖等糖类物质作为能源加以吸收利用,同时分泌出高粘性物质覆盖在菌胶团细菌表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污泥的水结合率。

(3)硫化物含量高。

正常的活性污泥中硫代谢丝状菌含量不多,若污水中硫化物含量偏高(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容易引起诸如硫化菌、021N型菌、贝氏硫化菌等硫代谢丝状菌的过量增殖,致使引发污泥膨胀。

(4)进水波动。

进水波动是指进入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原水在流量以及有机物浓度、种类方面的改变。

如果曝气池中有机物浓度突然增加,就会因微生物呼吸迅速致使溶解氧含量降低,此时丝状菌在争夺氧中占优,大量繁殖,引起污泥膨胀。

3.1.2反应器环境

(1)温度。

反应器底物中每种细菌都有自己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在最适宜生长温度下,其繁殖旺盛,竞争力强。

如果温度较低,污水中微生物代谢速度较慢,会积贮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SVI值增高,从而可能会引起污泥膨胀。

温度对丝状菌的影响也是很普遍的,丝状菌膨胀对温度具有敏感性,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10℃时产生严重的污泥膨胀现象;将反应器温度提高到22℃,不再产生污泥膨胀。

这也是大多数活性污泥在冬季时会产生污泥膨胀或者污泥膨胀更加严重的原因之一。

(2)溶解氧。

溶解氧作为构成活性污泥混合液三要素(气、水、泥)之一,是许多生物降解反应的必要条件。

菌胶团细菌和浮游球衣菌等丝状菌对溶解氧需要量差别比较大,菌胶团细菌是好氧菌,而绝大多数丝状菌是适应性强的微好氧菌。

因此,若溶解氧含量不足,菌胶团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丝状菌仍能正常利用有机物,在竞争中占优。

(3)pH值。

pH值较低,会导致丝状真菌的繁殖而引起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6.5~8.5;pH值低于6.5时利于真菌生长繁殖;pH值低至4.5时,真菌将完全占优,活性污泥絮体遭到破坏,所处理的水质恶化[9]。

(4)BOD-污泥负荷。

BOD污泥负荷是设计活性污泥反应池和控制其运行的重要指标。

3.2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

对于非丝状菌膨胀的研究较少,一般认为非丝状菌膨胀是由于絮凝体生理活动的异常而发生的。

3.2.1进水中含有毒物质

由于进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毒物质,导致细菌中毒不能分泌出足够的粘性物质,难以形成絮体,或即使形成絮体,但结构松散,沉降性能不好。

3.2.2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进水中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除引发丝状菌膨胀外,还会导致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使污泥负荷太高,而进水中又缺乏足够的N、P或溶解氧不足,细菌很快把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又不能及时代谢分解,向外分泌过多的糖类物质,这类物质中所含的羟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可以使活性污泥结合水率高达400%,呈粘性的凝胶状

4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4.1投加药剂法控制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的早期控制方法主要是靠外加药剂(如消毒剂)直接杀死丝状菌或投加无机或有机混凝剂增加污泥絮体的密度来改善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

目前此类方法仍运用于某些污水处理厂。

4.1.1投加氧化剂

(1)投加Cl2或漂白粉。

控制污泥膨胀采用的传统氧化剂是Cl2。

Jenkins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氧化能力的Cl2、HOCl和次氯酸根渗入细胞后,能破坏菌体内的酶系统,导致细胞死亡。

绝大程度上说的丝状菌都可通过加氯气加以控制。

一般投加在回流污泥中,加氯点的Cl2、浓度应控制在小于35mg/L,加氯量最适宜控制在10~20mg/L·d,投加量过大反而会杀死菌胶团菌,造成絮体解体。

当SVI值逐渐降低、膨胀不断缓解时,应逐渐减少投药量。

(2)投加H2O2。

双氧水在控制污泥丝状菌膨胀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Ke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控制丝状菌的最少投量是0.1g/kg·d(H2O2/MLSS)时,将会破坏脱磷作用,投加一段时间后(大概10天)脱磷作用会慢慢恢复。

H2O2的毒性对脱氮作用只有少量的影响,在检测中没有发现氨、氮和硝酸盐氮有明显变化。

(3)投加O3。

投加臭氧也可以控制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臭氧还能有效地改善硝化作用和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臭氧的投加量在4g/kg·d(H2O2/MLSS)左右,一般投加在好氧区。

4.1.2投加凝聚剂

投加合成的有机聚合物、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均可以通过其凝聚作用来提高污泥的压密性增加污泥的比重;投加高岭土、碳酸钙、氢氧化钙等也可以通过提高污泥的压密性来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实践证明,不设初沉池的污水厂,其SVI值都比较低,所以设有初沉池的污水厂发生污泥膨胀时,将部分污水直接送到曝气池也是一种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

当污泥膨胀发生时,采用上述方法能较快地降低SVI值,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丝状菌的繁殖。

一旦停止加药,污泥膨胀可能又会出现。

加药改变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无疑会对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只能作为临时应急只用。

4.2改善环境法控制污泥膨胀

通过对污泥膨胀机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对丝状菌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对于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也随之由简单的投药等方法发展到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调节处理工艺运行条件及反应器环境条件,通过协调菌胶团菌微生物与丝状菌共生关系,从根本上消除污泥的丝状菌膨胀问题。

4.2.1增设生物选择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当曝气池中混合液呈推流状态并形成一个明显的底物浓度梯度时,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生物选择器的设计原理就是使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控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

我们可在曝气池之前设一个小池,局部地提高F/M值,或把曝气池前端设置成高负荷接触区,选择性地培养菌胶团细菌,使其成为优势菌种。

选择器可分为好氧、缺氧和厌氧三种类型。

好氧选择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菌胶团细菌能在高负荷底物浓度中迅速繁殖并贮存这些底物,而此时丝状菌的增长速率并不能明显地提高。

高负荷接触之后的曝气反应中,菌胶团细菌利用贮存的底物大量繁殖生长,丝状菌因食物缺乏而使其生长收到抑制。

缺氧选择器的工作原理是大部分菌胶团细菌能够利用硝酸盐中的化合态氧作氧源生长繁殖。

而丝状菌此功能较弱,所以生长受到抑制。

J.Wanner等人通过对厌氧选择器的实验分析证实,菌胶团细菌由于放磷反应而获取的能量得以能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进行繁殖并贮存,后续的曝气反应中基质浓度底,使丝状菌受到抑制,从而阻止了污泥膨胀的发生。

4.2.2采用SBR工艺

从SBR法的反应阶段其底物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SBR法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如果把普通活性污泥法中混合液的流态用“离散度”表示,那么它在完全混合时为无穷大,在理想推流时为零。

SBR法反应阶段的底物浓度变化相当于普通污泥曝气池分格数为无穷多时的情况(因为普通污泥处理法曝气池分格数越多越接近推流式)。

这就有利于菌胶团细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此外,SBR法的优点还有:

进水和反应开始阶段的反应器处于厌氧状态,有利于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生长;SBR法的污泥龄短,比增值速率较小的丝状菌不能很好地繁殖;可以省去初沉池相对减少废水中溶解性底物的比例,同时增加了总悬浮固体量。

由此可见,SBR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防止污泥膨胀的选择器。

4.2.3回流污泥再生法

此法主要应用在脱氮除磷工艺中,将二沉池排出的回流污泥排入一单独设置的曝气池内进行曝气,将微生物体内贮存物质氧化,从而使菌胶团细菌具有最大吸附和贮存能力,使污泥得到充分再生并恢复活性,所以可以在与丝状菌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繁殖。

5非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非丝状菌膨胀又称高粘度膨胀,在国内的研究报道很少。

营养物缺乏是导致污泥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春娣等人的研究表明投加充足的氮源和磷源,并适当提高污泥负荷可以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

如果是由痕量金属的缺乏造成的,可以通过补充污水中的痕量金属的量来消除污泥膨胀。

此外,投加酶也可以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

6结语

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污泥膨胀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加深,并不断地有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但就污泥膨胀的原因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绝对的答案。

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不相一致甚至相反。

在工程实际中,引发污泥膨胀的诱因不可能是单一的,只有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

活性污泥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

活性污泥

是由1912年英国人ClarkandCage发现对废水进行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并使水质明显改善,其后ArdenandLackett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实验容器洗不干净,瓶壁留下残渣反而使处理效果提高,从而发现活性微生物菌胶团,定名为活性污泥而来。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

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

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

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包括: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liquorsuspendedsolids,MLSS),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表示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的活性污泥固体的总重量,即MLSS=Ma+Me+Mi+Mii

  Ma--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Me--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Mi--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

  Mii--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表示单位为mg/L混合液,或g/L混合液,g/m3混合液,kg/m3混

活性污泥

合液。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ixedliquorvolatilesuspendedsolids,MLVSS),表示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即

  MLVSS=Ma+Me+Mi

  MLVSS与MLSS的比值以f表示,即

  f=MLVSS/MLSS

  在一般情况下,f值比较固定,对生活污水,f值为0.75左右。

以生活污水为主体的城市污水也同此值。

  以上两项指标都不能精确地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而表示的是活性污泥的相对值。

但因为其测定简便易行,广泛应用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设计、运行。

  污泥沉降比(settlingvelocity,SV),又称30min沉降率。

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

  污泥容积指数(sludgevolumeindex,SVI),简称污泥指数,其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污泥容积指数的计算式为:

  SVI=混合液(1L)30min静沉形成的活性污泥容积(mL)/混合液(1L)中悬浮固体干重(g)

  =(SV(mL/L))/(MLSS(g/L))

  SVI的表示单位为mL/g,习惯上只称数字,而把单位略去。

  (以上引自《排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溶解氧——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2—4mg/L)。

水温——维持在15~25℃,低于5℃微生物生长缓慢。

营养料——细菌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5H7O2N,霉菌为C10H17O6原生动物为C7H14O3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

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

  碳源--异氧菌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活性污泥

氮源--无机氮(NH3及NH4+)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一般比例关系:

BOD:

N:

P=100:

5:

1

  好氧生物处理:

BOD5=500——1000mg/l

  有毒物质

  主要毒物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废水的厌氧处理主要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厌氧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组成如下:

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形成的污泥颗粒。

呈灰色至黑色,有生物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絮凝作用,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颗粒厌氧活性污泥的直径在0.5mm以上。

  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有六种:

  由外到内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其中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编辑本段概述

  活性污泥

  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去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这个试验的工艺化便是于1916年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

编辑本段机理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者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

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

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

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其性能指标包括: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能够影响微生物生理活动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主要有:

营养物质、温度、溶解氧以及有毒物质等。

  1.营养物质平衡

  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的

活性污泥

污水中吸取其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

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某些生长素等。

待处理的污水中必须充分含有这些物质。

碳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物质,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对碳源需求量较大,一般以BOD5计,不应低于100mg/L。

生活污水碳源比较充足,对于一些碳源不足的工业废水则应补充碳源,如生活污水或是淀粉等。

  氮是组成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氮源可来自N2、NH3、NO3等无机氮化合物,也可以来自蛋白质、胨(音dong)以及氨基酸等有机含氮化合物。

生活污水中氮源充足,不需要另行投加;工业废水则应考虑含氮是否充足,必要时可投加尿素、硫酸铵等。

  磷是合成核蛋白、卵磷脂以及其他磷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在微生物的代谢和物质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辅酶I、辅酶II、磷酸腺苷等都含有磷。

微生物主要从无机磷化合物中获取磷。

磷源不足将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使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一般三大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磷源)比例关系为BOD:

N:

P=100:

5:

1

  硫是合成细胞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辅酶A也含有硫。

  钠在微生物细胞中调节细胞和污水之间渗透压所必需的。

  钾是多种酶的激化剂,具有促进蛋白质和糖的合成作用,还能控制细胞质的胶态和细胞质膜的渗透性。

  钙具有降低细胞质的透性,调节酸碱度以及中和其他阳离子所造成的危害。

  镁在细胞质合成及糖的分解中起着活化作用,参与菌绿素的合成。

  铁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结构的一部分,在氧的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2.溶解氧

  参与污水活性污泥处理的是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

根据运行经验数据,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以出口处为准)。

局部区域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耗氧速率高,溶解氧浓度不易保持2mg/L,可以有所降低,但不宜低于1mg/L。

  3.PH值

  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与环境的酸碱度密切相关,只有在适宜的酸碱度条件下,微生物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参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一般最佳的pH值范围,介于6.5~8.5之间。

  4.水温

  温度作用非常重要。

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多属嗜温菌,其适宜温度在10~45摄氏度,为安全计,一般将活性污泥处理的温度控制在15~3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

  5.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对微生物生理活动具有抑制作用的某些无机质及有机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有毒物质对微生物毒害作用,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在有毒物质在环境中达到某一浓度时,毒害和抑制作用才显现出来。

污水中的各种有毒物质只要低于这一浓度,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不受影响。

有毒物质的作用还与pH值、水温、溶解氧、有无其他有毒物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是否经过驯化等因素有关。

编辑本段处理

  曝气池是由微生物组成的活性污泥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物质充分混合接触,并进而降解吸收并分解的场所,它是活性污泥工艺的核心。

曝气系统的作用是向曝气池供给微生物增长及分解有机物所必须的氧气,并起混合搅拌作用,使活性污泥与有机物充分接触。

在曝气池内,悬浮的大量肉眼可观察到的絮状污泥颗粒这就叫做活性污泥絮体。

随着有机污染物被分解,曝气池每天都净增一部分活性污泥,这部分叫做剩余活性污泥。

用污泥泵直接排出系统之外---污泥池。

编辑本段培养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

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量MLSS、SV的值,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

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

测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

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

测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

编辑本段驯化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

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

与硝化菌相比,反硝化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和繁殖快,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反硝化菌受到废水物质的抑制程度要比硝化菌小。

在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中,每隔两天提高一次进水COD和NH3-N浓度。

污泥驯化初期,COD去除率为85.59%,而NH3-N去除率仅为23.21%。

这是因为异养菌占优势,生长速率快,硝化菌世代时间长,生长速率慢,含量较少,与异养菌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硝化反应速率低。

4天后,NH3-N去除率明显升高,达到了46.70%,这说明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