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597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docx

高中参考资料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目标检测必修2·参考答案

崇文目标答案 

    荷塘月色

基础性检测

一、1.B    2.C(A弥:

满。

B黛:

青黑色。

C苍苍:

灰白色)

3.C(媒介:

是指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体:

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公允:

是公平恰当;公正:

是公平正直;美妙:

是美好,奇妙;奇妙:

是稀奇美妙)  4.C   5.D

二、6.①大意:

大概。

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这里指模糊的远山的轮廓。

      ②风流:

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7.由高到低,由实到虚。

   8.⑴田田.亭亭.层层、密密;⑵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

9.⑴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⑵“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⑶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10.《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不同的是,感情基调一快乐,一忧伤。

朱自清先生通过《采莲赋》所表现的青春和爱情的快乐来反衬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伤;通过《西洲曲》所表现的爱情的忧伤来正衬自己没有那样纯净的心境的感伤情怀。

所以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自清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作者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11.朱自清在引用《采莲赋》之后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缺少青春的活力和快乐表示出无尽的遗憾之情。

而在文末又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现出他并没有灰心失望,仍然抱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江南荷塘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清华园的荷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实一虚反映出生活带给作者的忧伤并没有完全消解,但他已感到轻松了许多。

生活毕竟还有它美好的一面。

拓展性检测

一、12.⑴B ⑵这句话使用了铺排,辅之以比喻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

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13.承上启下。

 14.第③段作者在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时,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欲扬先抑,抒写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第⑧段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更是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15.北国的春风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

因为北国的春风生机勃勃,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作者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可贵品质,怀有深深的敬意。

二、《采莲赋》参考译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三、略。

 

故都的秋

基本性检测

一、1.B  2.A  

3.A(商讨:

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

不齿:

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考查:

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4.一叶知秋,从某些细微迹象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势。

二、5.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

抑彼扬此,写江南之秋意在烘托对照故都的秋。

北国之秋胜于南国,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6.

(1)CD   

(2)BE   7.D         

8.⑴含苞欲放的名花,让人微醺的美酒是美好的,但领略秋色时,那种半开半醉状态是不适宜的。

因为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味应该是浓郁的,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⑵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

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不足与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不实与实,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不浓与浓。

第四组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9.这一句是作者感情最真实的流露,总领了全文的感情,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秋的执著,对秋的热爱!

拓展性检测

一、10.北京人的整体素质较高;北京城物埠人丰;北京四季分明的气候。

11.因为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关于一个曾经住过、觉得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的旧地,回想起来同样只有它的好处。

所以,即使想起的是亡故的儿子、好友,也会觉得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12.①C ②B ③A ④D  13.①B ②C ③A ④D    

14.严肃、凄凉、沉静

二、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洋溢的并非悲凉的气息,而是表现出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枫桥夜泊》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张继所见、所闻皆悲凉愁苦之景,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一个“愁”字,更成为诗眼。

三、作文略。

囚绿记

基本性检测

一、1.A(B蕈菌jùn急不暇择;C猗郁yī;D葱茏茎叶jīnɡ)2.C 3.D 4.A 

   5.C《家》《春》《秋》

二、㈠6.欢喜(喜悦)、不快、魔念、祝福。

7.⑴青苍、柔绿、嫩黄、细瘦、娇弱;

⑵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被“囚”之后的“绿”的摸样,把“绿”      比作“病了的孩子”,表现了“我”对“绿”的心痛。

⑶从“从前我有个时候”到本段完成,是一段插叙,作者插叙的目的是强调自己对“绿”的热爱由来已久,以此为“囚绿”增势。

⑷此时“我”的心理是欢喜异常。

句子表达了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作者的心理活动是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以及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

应该说作者的爱是渴望回报的,然而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有了深爱之后的埋怨。

怨气的产生又使得“我”产生了固执的举动。

⑸“绿友”的称呼告诉人们,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

此句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8.绿枝条与作者一起经受折磨,但最后终获自由。

联系“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历史背景,不难看出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的。

认定和追求一种“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㈡9.说明文;决定植物生长方向的原理。

10.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11.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胞的极性带动无机钙的移动,导致常青藤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下生长。

12.如:

文段㈠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指明一种方法并列出例句即可)修辞手法,使语言更优美,更生动形象;反复渲染,更深刻感人。

文段㈡结尾不明确的结论,准确地表明了人类目前对这个的认知程度,表现了说明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拓展性检测

13.这样写强调了“我”对丝瓜能否成长、长大的担心,而每一次丝瓜都能很好的成长,突出了丝瓜的神奇。

14.第一个“奇迹”是指原来悬垂的丝瓜,竟然能自己平躺到了人们从上从下都无法上去的台子上;第二个“奇迹”是指“我”想不明白丝瓜是如何思想和行动的。

  

15.B

作文略

 

《诗经》两首

基础性检测

一、1.B 2.D 3.D 4.D 5.D 6.B

二、(略)。

三、

(一)10.C   

11.用了比兴手法。

借桑叶鲜嫩、味美,告诫斑鸠不要因贪心而过多地食用桑葚,暗示女子不要过分地沉溺于爱情之中。

借桑叶由绿变黄,引起对氓“信誓旦旦”变为“士贰起行”的对照,内含隐喻。

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手法3分,作用2分)

(二)

12.采用一唱三叹的重章复沓形式。

反复咏叹,充分反映了戍边之苦,对父母思念之切。

同时,复中有变,或易一字,或易一句,表现出层次的递进和感情变化的波澜。

13.“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

在美好的春天出征,春色愈美,愈能引起生离死别的哀愁。

“雨雪霏霏”,以哀景写乐。

虽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但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家乡,见到自己的父母,心中充满欢喜之情。

拓展性检测

一、14.D  15.C  16.C  17.D

二、18.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士子,他身体强壮,终日奔忙于各种徭役,不得休息。

19.从修辞上讲是排比,从内容上形成了对比。

逐层深入的对比,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节奏越来越快,语调越来越强烈。

20.诗中除了事实的对比,无一字评论,但读者自能看清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自能体会诗人心中的牢骚愤懑。

21.①士子身强力又壮,从早到晚工作忙。

国王差事无休止,担心爹娘没人养。

   ②普天之下每一块土地,都是国王的领土。

四海之内每个人,都是国王的臣仆。

三、1.里外不是人。

  2.咬文嚼字。

  3.不打不相识。

 

离骚

基础性检测

一、1.B  2.C  3.C  4.C  5.D  6.A  7.A  8.D.

二、9.C 10.D 11.D

12.“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虽因奸佞小人陷害,遭楚王放逐,但他信念坚定,不同流合污,在痛苦中坚守自己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

13.“芰荷”、“芙蓉”都是清洁美好的植物,诗中用此喻指高洁的人格,高尚情操。

“制”“集”“芰荷”、“芙蓉”做自己的衣服,喻指诗人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保持高洁的品格,不随波逐流。

14.①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②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南西北去四处观光。

拓展性检测

一、15.A(既然)  

   16.①陆离:

修长的样子。

②冠:

戴。

崔嵬:

高耸的样子。

③佗傺:

失意的样子。

17.诗人自流放以来,年岁渐老,但心中的信念仍在,希望楚国强大的愿望没变,而且愈老愈坚,愈老愈强。

但他一直处在“独醒”的状态,心中感到伤心,感到痛苦,所以准备“涉江”。

18.由自己的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的现象古来就有,伍子胥、比干甚至遭奸人陷害而丧命。

所以自己没有必要埋怨今人,而是继续坚守正道,对抗黑暗。

19.“鸾鸟凤凰”、“露申辛夷”、“芳”(之物)用来比喻贤臣君子,“燕雀乌鹊”、“腥臊”(之物)用来比喻奸佞小人。

“奇服”用来比喻不同流俗的高远的志行。

“陆离”的“长铗”、“崔嵬”的“切云”、熠熠生辉的“明月”,比喻诗人的卓然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比兴手法,形成了瑰丽、奇幻的诗歌风格。

二、20.原始的生活方式;大自然的规律。

(各2分)

21.“瓦尔登”是简单、纯粹、原始、纯洁、高尚,完全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人或方式。

22.因为梭鱼生长在“深而且广的水中,远远避开了瓦尔登路上旅行经过的驴马,轻便马车和铃儿叮当的雪车”,而这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简单、平和的大自然。

作文(略)   

孔雀东南飞 并序

基础性检测

一、1.B  2.A  3.C  4.D  5.C  6.C  7.D  8.D  9.A  10.D

二、11.B  12.BD 13.D 14.B  15.B  16.B

三、17.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庐江府的小官吏焦仲卿之妻刘氏,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发誓不再嫁人。

她的家人逼迫她(再嫁),她就投水而死。

焦仲卿听说了这件事,也在院子的树上上吊而死。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就写了这首诗。

拓展性检测

一、18.B   19.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

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

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二、20.D   21.例: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

(岳飞)(各2分)

三、22.C   23.天啊,我要与你相亲相爱,感情永不衰退,除非高山变成平地,长江之水枯竭,冬天响起雷声,夏天下起大雪,天地合在一起,我才与你断绝关系。

   例:

①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②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作文:

 

诗三首

基础性检测

一、1.C  2.B  3.C  4.D  5.D        二、6、7、8(略)

三、㈠9.诗人以“朝露”作比,慨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易逝。

     10.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我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能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统一局面,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兼济天下”的情怀。

     11.①宴会上边喝酒边唱歌,我不禁想到:

人的生命能有多长?

很多的日子就像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

②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水不满足于自己的深。

我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让天下的各种人才为我所用。

㈡12.这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

从结构上看,领起下文。

从内容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官场生活比作“羁鸟”、“池鱼”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乐趣。

“旧林”、“故渊”喻之田园这个自由天地。

“恋”、“思”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3.诗人以对偶的诗句,描绘了闲适、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

     14.我为了恪守自己的本性,回归田园,开荒南野。

我的住宅方圆十余亩,有草屋八九间。

我在屋后栽了榆树柳树,在院子前面栽了桃树李树,绿荫森森,排列整齐。

傍晚时间我能隐隐约约看到远方村庄的缕缕袅袅炊烟,晚上能听到深巷中狗的叫声和桑树上鸡的叫声。

我的家门庭萧寂,屋内安静,无人打扰。

拓展性检测

一、15.本首是思妇的歌声,《涉江采芙蓉》是游子的心语。

前者以女子的口吻写出,后者以男子的语气表达。

因为是女子的口吻,所以前者含蓄委婉,间接表现;因为是男子的语气,所以后者坦诚表达,直接申诉。

   16.“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织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人的神情,有声有色,灵活传神,准确生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二、17.诗歌“神龟”四句以两种神物说明任何生物的生命皆有结束之时,人自然也不免一死。

“老骥”四句,表明诗人虽已到暮年,但仍壮怀激烈,渴望建功立业。

“盈缩”四句,表明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天命虽难违,但人也应该自强不息。

这样,诗人就把诗情、哲理和自己的志向结合在一首诗中。

  

   18.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三、19.“此理”指在佳日登高赋诗、与邻人过从招饮等乐趣中悟出的返朴归真、适性自然的生活哲理,这也是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20.诗中借歌颂《山海经》中的两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刑天争神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寄托自己的慷慨不平之气;自己也曾有雄心壮志,但却没有实现的“佳期”。

诗歌有不平,有愤慨,有豪气,有遗憾,感情起伏跌宕,与他的恬淡的田园诗的风格迥然不同。

作文:

 

兰亭集序

基础性检测

1.B  2.B  3.C  4.D  5.B

6.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 7.B   8.①C  ②C  ③A

9.B  10.B  11.C  12.A

拓展性检测

一、13.D(人生如浮云不定)   14.C(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物,热爱生活的思想)

   15.《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二、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三、17.B.“目”应为“认为、品评”。

18.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19.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20.D.“王述在会稽任职进,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21.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赤壁赋

基础性检测

1.C(A冯pínɡ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è)

2.C  3.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4.D(A.少焉。

B.所如。

C.知不可乎骤得。

)  5.A  6.D(景、情、理交融)

7.A(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8.B   9.C

10.D    11.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拓展性检测

一、12.B   13.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14.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像穿着羽衣一样”。

   15.A(④⑤不是写景)   

   16.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 

二、17.

(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18.主观情绪:

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

“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9.

(1)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取胜的原因:

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20.评分标准规定“可从为人、为文、为官等方面去认识评价(三方面或一方面均可)”,“认识阐释合理、评价有个人观点、语言表达流畅,三方面各2分”、“不联系原文、出现常识性错误,适当扣分”。

没有标准答案。

(注意“语言流畅”2分)

其实,《文赤壁》这篇文章观点鲜明确定,材料确凿明晰,几乎没有疑点难点或含蓄之处供考生探究,甚至选择性的余地都没有,所谓个人观点基本谈不上。

从阅卷结果看,考生的观点都来自文章,并非自己的。

好的答案举例:

1.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连遭大灾大难,但他超拔豁达,最终艰难玉成,留下了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他的诗词在悲愤中表现出旷达情绪,洒脱满怀,宋词的天空因你而更加精彩,超拔豁达,文学的殿堂缘你而金碧辉煌。

(5分)

2.苏轼拥有渊博的学识与高远的志向和豁达的情怀、高贵的气质。

他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心中坦荡,问心无愧。

面对挫折,他毫不惧怕,勇敢面对,并创造出传世名篇。

他的精神将光耀千古,他的美名将流芳百世。

(5分)

应特别注意该类题型,收集、整理中外重要的、常见的作家的相关材料,形成一般的理性认识,大胆提出自己的认识、评价意见,同学间相互碰撞,集思广益,这样可以训练在阅读中提出意见和看法的能力。

同学间的大胆评论起码要遵循两条规则:

一是有个性和创新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二是思维应该是有根据的,不能游离文本,任意发挥,不着边际。

组织答案既要言简意赅,又要语言流畅。

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际是一种功夫,一种能力,要着意训练。

文言文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

“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

”一位客人说:

“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

“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

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

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

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

“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

“唉呀!

我知道了。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

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游褒禅山记

基础性检测

一、1.B(A冢zhǒnɡ C父fǔ D咎jiù)      2.C(景象)    

3.D(副词,反诘语气ABC均为代词)    

4.C      5.D(①……的样子②这样③将要④尚且)

6.A(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名词D形容词作动词)

二、7.B(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  8.B(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9.C(因) 

10.D(未采用托物言志)

11.翻译句子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