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635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7406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

【讲授学时】51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教育总论]

第一章[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讲授学时]6学时

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

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

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

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

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

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

一、教育学的价值

二、教育学的限度

第二章[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教育起源的不同理论主张及教育发展趋势

[讲授学时]6学时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

一、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1949--1956年)

二、教育事业的改革调整(1956--1966年)

三、“文革”十年的教育荒废(1966--1976年)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育(1976—1986)

五、跨世纪的教育改革(1986—现在)

第四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立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二、实行新世纪的教育制度

三、促进教育行政制度改革

四、实现教育自由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理想

第三章[教育概说]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相关范畴;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限性;了解教育的相关范畴;明确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重点难点]教育的定义及基本构成要素

[讲授学时]3学时

第一节教育的定义

一、教育的字源

二、教育的定义

三、教育的多重内涵

四、教育的相关范畴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手段

第三节 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有限性

一、教育的必要性

二、教育的可能性

三、教育的有限性

第二编[现代教育与现代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理解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的理论;了解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明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讲授学时]6学时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三、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教师]

[基本要求]掌握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内涵以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理解教师的职业性质、职业角色和劳动特点;了解教师的含义及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教师教育的内容、要求和途径。

[重点难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

[讲授学时]6学时

第一节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特点

一、教师的职业性质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四节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教育

一、职前的教师专业教育

二、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三、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

第六章[学生]

[基本要求]掌握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科学阐释,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举措;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和时代特点及其权利与义务;明确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内涵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教育策略。

[重点难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讲授学时]6学时

第一节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作为社会人的学生

三、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两种极端的理论主张

二、科学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主体地位的保障

第三节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学生年龄特征的内涵

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三、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四、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第三编[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

第七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功能的含义和分类,明晰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理解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内容,了解教育现代化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展;了解教育的社会地位在中国的演进;明确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具体表现

[重点难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社会功能

[讲授学时]3学时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三、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结构

二、教育的本体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中国教育社会地位的演化

一、改革开放前的状况

二、改革开放后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第八章[教育目的]

[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目的;了解中外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明确教育目的的含义、作用和特征,理解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重点难点]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及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讲授学时]3学时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四、现代教育目的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三节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二、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四、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一、联合国教科文的教育目的

二、日本的教育目的

三、英国的教育目的

四、美国的教育目的

第九章[教育制度]

[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明确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当前进行的学制改革试验。

[重点难点]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讲授学时]3学时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

五、美国的学习教育制度

第三节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试验

第十章[教育内容]

[基本要求]掌握德、智、体、美等诸育的意义、任务和具体内容;理解教育内容的构成;了解教育内容的含义、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明确课程的含义、类型和规范形式。

[重点难点]教育内容的组织及构成

[讲授学时]3学时

第一节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

二、教育内容的意义

三、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

四、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内容的构成

一、体育

二、智育

三、德育

四、美育

五、教育内容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教育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的主要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潜在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的规范形式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科书

第十一章[教育形态]

[基本要求]掌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含义、特点、作用和形式等;理解学校教育地位作用;了解教育形态的分类及由此所划分出的教育形态的含义;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合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重点难点]学校教育及三种教育形态的统合

[讲授学时]2学时

第一节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第二节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的概念

二、社会教育的形式

三、社会教育的作用

四、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三、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四节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定义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三、学校教育的类型

四、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五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合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合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合原则

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合的策略

第十二章[教育途径]

[基本要求]掌握教学的含义、作用、形式和基本步骤与要求;理解课外活动的含义、作用、形式和实施原则;了解教育途径的含义和意义;明确咨询与辅导的含义、形式、途径和实施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教学的含义、作用、形式和基本步骤与要求

[讲授学时]2学时

第一节教育途径概述

一、教育途径的概念

二、教育途径的意义

第二节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的形式

四、教学的基本步骤及其要求

第三节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课外活动的作用

三、课外活动的形式

四、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咨询与辅导

一、咨询与辅导的概念

二、咨询与辅导的意义

三、咨询与辅导的形式

四、咨询与辅导的实施途径

五、咨询与辅导的基本要求

【建议使用教材】《现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

1、石佩臣主编:

《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96年版。

2、柳海民著:

《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

《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96年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5年版。

5、孙喜亭著:

《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6、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苏]哈尔拉莫夫著:

《教育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年出版。

8、钟启泉译: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与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合计

讲授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上机)

其他

1

第一编

教育总论

15

2

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变

6

3

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

6

4

第三章

教育概说

3

5

第二编

现代教育与现代人的发展

18

6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6

7

第五章

教师

6

8

第六章

学生

6

9

第三编

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

16

10

第七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

11

第八章

教育目的

3

12

第九章

教育制度

3

13

第十章

教育内容

3

14

第十一章

教育形态

4

15

第十二章

教育途径

16

复习

2

17

实践及自学辅导答疑

合计

49

2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