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727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docx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讲座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

尊敬的诸位校长,诸位教育界的前辈、同仁们,大家早上好!

因为孔老夫子讲,入境要随俗、要问俗,而且能够了解风俗,学习几句亲切的问候,人与人之间就拉近距离了。

所以这个人情事理,其实都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比方,我们今天到印度去参观学习,印度人怎么吃饭?

当我们到了印度,人家非常热情的款待,这个时候要不要入境随俗?

假如这个时候我们说,哎呀,这么脏,那人家一番心意,看到我们的表情都冷了一大半了。

所以我们当老师,时时体恤人情,就很容易跟人沟通,因为他觉得,你理解他。

学生觉得你理解他、父母觉得你理解他,进一步沟通就比较容易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而这个「世事洞明」,因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这个行业在所有的行业当中是比较特殊的,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其他的行业是在物质当中给人协助帮忙,但老师这个行业是启发一个人的心灵,甚至是成就他的智慧。

所以自古以来,两个行业最受到尊重,一个是医生,他救人的生命,而且以前的医生,他是不收钱的,他是尽心尽力救人的命,甚至于除夕夜,刚好有病人需要他去诊救,可能在大风雪当中,背着药箱就出去了,这奉献精神。

这个大风雪,大家体会过没有?

你们假如没有经验,也要想象一下,我们当老师的人,想象力要丰富,甚至于要临场编故事。

但是,这个景象,我是听一位老师说的,因为他的父亲是中医师。

他为什么会讲出这一段呢?

代表父亲这个不言之教,深深打动他的心灵,一辈子都不会忘。

他的父亲背着药箱以前,有没有跟他讲:

「儿子啊,爸爸要出去牺牲奉献了,看到没有?

」往往都是他发自至诚的行为,感动了他自己的家人,绝对不是刻意的、造作的。

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跟学生,往往都是在自己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态度、一句话,但是是真心的,没有带情绪的,可能对方都会记一辈子,孩子都会记一辈子。

包含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教育孩子。

比方,我们昨天一天,上了几个小时的课?

哇,你们不简单,经过魔鬼训练,统统没放在心上,小case(小事)。

昨天八九个小时,今天接着,是不是?

还是八九个小时,看大家精神饱满,请受小弟一拜。

大家有多久没有一天上八九个小时的经验了?

Longtimeago,是吧?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了。

但是我们看,我们已经过来了,今天还要再上这么久,所以一个人的潜能有多大?

很大。

所以假如大家从昨天,到你这一生离开,每天都学八九个小时,告诉大家,你不成圣成贤都很难!

是吧?

「好学近乎知」,这么好学,智能就能现前了。

大家回去好好保持,而且俗话讲的,要进步。

在《大学》里面提到,我们所谓夏、商、周三代,这个都是圣王在领导国家。

商朝开国,商汤,他在自己洗脸的那个盆子上,刻了一段话,《大学》里说「汤之盘铭曰」,就在他洗脸的那个盆子,刻了一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个「苟日新」很有味道,强调就是从今天开始,我觉悟了、我向上了、我下决心了,这叫「苟日新」;「日日新」就是每一天一定进步;「又日新」,不会因为获得了一点就满足了,非常好学,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提升。

所以我们有这样的精神,昨天八九个小时,一个月之后呢?

你们怎么不说话了?

当然,告诉大家,这个学习不是说坐下来才叫学习,真会学习的人,遇到一切人事物,都在学习、都在感悟。

《弟子规》有教我们这个态度,「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学习?

任何时候,你遇到任何人事物,不管他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正面的,我们可以效法,反面的,我们可以警惕,甚至于反面的,我们可以了解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如何不要再出现这样不好的状况。

比方,一个孩子行为偏颇了,我们一接触了解,家庭没有好好教,学校的教育还要再补充些什么,而这一个孩子错误的行为,反而让我们更明白,这个孩子出什么问题、这个社会出什么问题,进而让我们感觉到,我这一生来了这个世间,应该要做哪一些社会最需要的事情。

他看到不好的社会现象,反而是让他提起了一份道义,那这个对他来讲不是坏事。

就好像我们今天看报纸,把报纸打开,现在很多社会新闻,家庭、社会悲剧很多,每一个故事跟我们父母、老师有什么关系,我有机会打开报纸,我都很认真看,我都看那个犯罪的,有没有我教过的学生,因为假如这个是教过的学生,那我有责任。

在古代,你推荐一个人当官,他假如做出贡献,国家给你升级,是你的功劳之一,但是假如这个人贪赃枉法,你要被降级。

人生随时都是有责任的,都是相关的。

你说一个孩子他危害社会了,他的父母不可能没有责任,他没有教好,所以《三字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责任归属,「养不教,父之过」,所以诸位父母,你被叫「爸爸」、「妈妈」,高不高兴?

高兴,「哎呀,叫我第一声了」,高兴得跳起来。

别高兴太早,责任跟这一个名分,它是并存的。

当你被叫「老板」的时候,高不高兴?

也别高兴太早,他有责任。

所以为什么范仲淹先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有道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有责任在的时候,一定要下功夫。

那你说下功夫好不好?

人生都因有责任,而不断的成长自己的心灵,不吃亏啊,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很多事情,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看看。

这一个医生治病人,病人得救了,医生得利了没有?

看起来是病人得利了,而医生救了一个人的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家注意去看那个很有爱心的中医师,他后代一定旺,而当他在救病人的时候,他不断的提升了他一个心境,叫做「感同身受」,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大家有没有看过韩剧《医道》?

《医道》里面有一个对话,我印象很深,他说,看起来是医生救了病人的病,事实上,也是病人把医生的慈悲心、爱心不断的扩大。

一个人心灵提升,利益他的一生,而且「福田心耕」,一个人的心胸愈来愈宽大,他自己跟后代都有福气了。

所以《礼记·学记》里面才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在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体会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不断的用心,又在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这种爱心不断的扩大,然后去尽我们的一份力,来帮助整个社会民族。

所以,利人也是在利己,对自己心灵的提升很有帮助。

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弟子规》里面讲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

其实一个孩子他形成这个态度,那他就不是局限在「书本」叫学习、「考试」叫学习,不单是这个样子而已,他对学习的领会就更宽大了,什么时候都是学习,都要向人家学优点,要反省自己。

那大家想一想,一个孩子有这个态度了,他会不会去向成绩好、德行好的人学习?

会。

那我们冷静看看,现在的孩子会不会主动去请教有德行、成绩好的人?

很少。

为什么?

我们父母、老师有没有教他这个态度?

我们要冷静,对的没有教,他会学到什么?

我们有没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今天没进步,也没退步」,有没有可能?

不可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我们很客观的看,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是很理想,这个大染缸力量大不大?

挺大的。

诸位朋友们,社会的大染缸,你有没有办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像周敦颐的《爱莲说》?

我们自己能不能「出淤泥而不染」?

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

陷入沉思。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顶不了,我们能教给孩子如何「出淤泥而不染」吗?

是啊,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德行,首先我们要思考,我们父母、老师具备了没有?

上行下效,身教。

一个孩子有「见人善,即思齐」的心境,他的学习,你就操很少的心了。

从这里我们感觉到,教育就像《礼记·学记》讲的「长善救失」,一定要长善,不长他的善,他会学到不好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我们应该是先把孩子德行的根基,一定要扎牢,才能面对现在的社会。

其实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的学生踏出社会能不污染吗?

能不随波逐流吗?

其实当他不能不随波逐流,一个高的学历对他意义大吗?

我当然不是说学历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首先先看远一点,假如他在这个洪流当中,他还是受影响,他离婚了,他得忧郁症了,他家庭不和了,他到单位去会跟领导顶撞了,种种这些情况他都不能避免,事实上那个时候,成绩对他来讲,意义不大。

我请教大家,我们所遇过的哪一个成功人士,他说他的人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小时候三年级第二次月考,数学考一百,有没有?

大家读过这么多传记,有没有这么说的?

没有。

反而我看到很多七八十岁,已经公认,比方说某一个国家「企业之父」这样封号的人,他回想起来都说,他今天所以能够在社会有点成就,都是得力于他母亲从小教他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成功与否,在于他懂不懂得做人做事。

包含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教师,大家读过他的书没有?

曾经美国总统接见他好几次,他教孩子教做人做事,他说,那是他跟他奶奶学的,他奶奶教给他的。

那我们话又说回来了,还是回到现实,一个孩子有德行的时候,他成绩会不好吗?

他有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的成绩会不好吗?

其实我们冷静去看,很多孩子很聪明,成绩考试不错,但是他都是临时抱佛脚,有没有这个情况?

甚至于都是靠补习班给他整理的重点。

「反正,他给我考得不错就好,不把我成绩拉下去就好了。

」但是大家想想,这个孩子继续下去,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他这种临时准备的态度,以后他做人做事会出很多状况,而且是硬把它记下来,前一两天才读书的,这样的状态,只要考完试,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还给谁了?

还给老师了。

那我们不要说别人,我们问问自己好了,请问我们从幼儿园读到大学,百分之多少还给我们的老师了?

这里又牵扯到一个重点,假如是用心去感悟的东西,一辈子不会忘;假如只是用脑子把它硬塞进去的,,就出去了。

你塞得愈凶,他一下作用力跟反作用力,这叫牛顿的物理定律。

而我们刚刚讲到,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学坏的了。

我们不教他「见人善,即思齐」,不去效法别人、欣赏别人,他学到的是嫉妒,见不得人好。

会不会学到?

有没有可能学到?

他身边的人事物,他会学到,甚至于看电视都会学到,只要你不教他对的。

从《黄帝内经》、从中医看,叫「正气内守」,人有正气了,「邪不可干」,你免疫系统很好,很有正气,你不会生病,那邪气进不来。

但是假如没有正气,邪气就很容易进来。

中医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教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孩子没有正确的心态,邪气就很容易进来。

所以这德行的扎根就刻不容缓,晚一天扎,可能刚好那一天邪气进来了。

所以,父母、老师的提升很重要,你早一天提升了,你的孩子早一天得利。

所以假如有这样的一种认知跟使命了,那我们为人父母老师的学习、提升,这个就不用人家去催了,因为我们有这种爱心的动力、利益孩子的动力。

而且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挺残酷的,什么事实?

「学好终年不足」,比方说,你要教一个孩子孝顺,教一年,他还不一定开窍,学生每个人的那种素质不同。

有一些你给他教一次,他就挺孝顺的;有一些你教一年,他还跟木头差不多。

但是,说实在的,他早晚会开窍,「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大家要相信。

像我就是比较钝的,小时候一到四年级成绩都不好,但是我遇到的老师还挺信任我、还鼓励我,让我还有活下去的动力,所以这个鼓励是很重要的。

「学好终年不足」,所以叫百年树人,得要持续教导他;但「学坏一日有余」,一天就够了,大家相不相信?

你看那个男人假如根基不牢,他去一次舞厅就全毁了。

我还曾经听过说,「这个男人很老实,都五六十岁了,都这么老实」,结果,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女的,把他带坏了,整个人就变形了,这个叫什么?

叫「老年入花丛」,横批「必死无疑」。

他以前老实,是不是真老实?

未必,是还没有遇到状况。

所以看人要看准,还不容易。

你要像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个才是真正老实人、真君子。

所以学坏很快,就提醒我们,扎德行的根比什么都重要。

为什么很多的初中老师、独中的老师,这么无力感?

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他有很多坏习惯已经养成了,这个时候要拉不容易了。

所以,这一次有很多我们中学的老师来了,你们就要跟小学老师说,helpme、helpme(帮我)。

我们要好好配合好,是吧?

诸位小学老师,你不要笑,真的,你要换位思考,那个中学老师,尤其初中的难度太高了,而中学的情况,绝对跟小学有关,这离不开的。

假如小学的时候,这些德行教得很实在,中学这些情况一定会大大的减少。

所以我非常感佩我们校长职工会,很多校长、老师们尽心尽力在推行《弟子规》,推行中华文化、德行教育,这对我们整个马来西亚华人下一代的影响,会非常深远,我敢跟大家保证,这一件事会留在我们的历史当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在头顶有放光?

大家注意,你的心境有磁场。

好像有一个科学仪器,就测人家目前的磁场,你们去照过没有?

这个我曾经看过,在电视上看过。

你很沮丧的时候,那磁场就很弱;你很有使命感的时候,那个磁场就很强。

而事实上,我们说「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话有没有触动我们的人生?

学习很重要的,悟性要提升,用心去感悟、去领受每个道理。

大家刚刚念「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念得很清楚、很大声,请问这一句话改变了我们人生什么?

假如没有,那一句话叫知识;假如有,那一句话叫智慧,那一句话叫德行,因为它是心灵的提升。

这个时候,我们唤醒的是「照汗青」,我要做得让我父母觉得,生我这个孩子太值得、太光荣了,「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假如我们读了这一句话以后,觉得我要为下一代、我要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承传尽力,那我们整个生命的质量就完全不一样。

我们当父母、老师的,都是用这种心境去体悟每个道理,我们孩子的悟性就出来了。

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好像比较麻木?

都不会替人着想,感同身受。

孩子不会设身处地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我们自己会不会设身处地?

我们觉得,哎呀,现在的孩子这么浮躁,结果我们每天出门,「快快快,慢吞吞的!

」我们催得这么急,整个家庭的氛围,可能就是孩子急躁的原因之一。

看别人都很容易,回过头来看自己更重要了,我们希望孩子懂得反省自己,但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出反省的榜样出来。

刚刚一开始我们提到,我们一天可以学八九个小时,事实上,当我们坚持三天回去的时候,你的小孩可能会对你刮目相看,「我妈妈学东西这么认真啊。

我自己在念大学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而那个时候,他是在第一银行上班,公司刚好要成立一个证券所,成立证券所要考证照,结果就派公司几个人一起去考。

我父亲五十几岁进补习班,然后看书,每天很用功,对我的印象特别深。

然后,后来去考试,跟着一起去的有好多年轻人三四十岁的,结果一个队伍去考,只有一个人考上,谁考上了?

你们未卜先知。

当老师的人悟性特别高,常常讲故事给人听,所以一听故事就知道后面是怎么发展。

所以真的,我看到我父亲这个态度,打从心里佩服,人一佩服,效法的心自然就浮起来了。

大家注意去看,一个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话是什么?

「我爸爸说,我妈妈说」。

你看爸爸、妈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高不高?

父母影不影响他?

影响。

爸爸摸摸头,他就摸摸头了,妈妈做哪个动作,他就跟着做哪个动作了。

所以勤劳的妈妈,女儿一定勤劳;朴素的妈妈,女儿一定朴素。

所以说「娶妻要看丈母娘,买牛要买尾巴长」,这个闽南话是讲,「选田要选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礼」。

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了,谁结婚先去她家打听打听,先看看她妈妈修养怎么样,所以,这个都是古人的经验、智慧。

什么时候在影响下一代?

我们的所有态度,潜移默化都在影响了。

有一个母亲,她每个礼拜都来参与传统文化的课程。

结果有一天,下着雨,打雷打得特别大声,她的孩子很害怕,「妈,今天妳就别去上课了,我好害怕,妳不要去了。

」他妈妈说,「学习是不可以中断的,一定要去,老师上得这么辛苦,我不能不去。

」妈妈这么坚决,孩子点点头了。

结果从那一次以后,只要到了上课那一天,她的孩子就会帮她准备该准备的东西,因为她的孩子知道,我妈妈一定会去学习。

当下,母亲那个好学的态度,就已经深植在这个孩子的心里面。

所以要孩子好学,父母、老师要把好学自己先做到,而父母、老师一好学,谈起话来很有料,出口成章,引人入胜,你当爸爸、妈妈,希不希望那个孩子拉着妳,「妈,妳再给我多讲点,我很受益啊。

」希不希望?

还是希望你一开口,孩子说,「哎,我要睡觉去了。

」那大家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二三十岁了,最珍惜的就是听你讲话?

我们要了解,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智能、经验,真有智慧经验了,那个孩子跟着你想多学一点。

我见过这样的父亲。

有一位长者对我很照顾,卢叔叔。

而他自己做主管,很多的年轻人,非常愿意跟他学习,他每个礼拜固定礼拜天爬山,很多年轻人跟着他一起爬山。

而他很自然的,连那个不认识的老人生病了,他尽心尽力帮他找医生,把他治好,就是爬山遇到的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随时做出来,教育了他身边这些年轻人。

结果每一次过父亲节,好多人给他庆祝、给他买蛋糕,结果他儿子站在旁边有点吃醋,发表声明,没有开记者会啦,发表声明,「那是我爸。

」所以他在工作当中、家庭上有问题说,「爸,我想跟你聊一聊」,他爸爸要把schedule(行程表)拿出来,这个要排到哪一天比较有空。

假如是这样,那你的孩子会很珍惜跟你谈话;假如老师有像卢叔叔这样的智慧,你的学生纵使毕业了,他还会再回来找你,因为他感觉到,每一次他人生有什么问题,你几句话就让他拨云见日了。

所以「好学近乎知」,我们就有智慧了。

我们了解到,我们一切的身教,都是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教育就会慢慢变得简单,把整个精力拉回来先提升自己。

因为假如我们把精力,都是看着身边亲朋好友、学生的不是,非常耗能量,每天记这些事,心都很牵挂、担忧,甚至睡不着觉。

我之前回台湾的时候,听说忧郁症的高危险群,小学老师排在第一位。

当然这个我可以理解。

我那个时候,还没教书以前,我们家我父母都是台南师范学院毕业的,我的二叔、二婶都是教书的,一个教国中(初中),一个教小学;我的三婶也是师范学院毕业的,我的姑姑是小学老师,我的姑丈是在大学教书,我的姐姐是在大学教书,我的大堂弟夫妻在小学教书,还没念完,我的表姐、表姐夫是在高雄中学教书。

但是很有意思,我就是没想过要教书,所以这个人生,缘分还没到,还是不能强求,可是缘分到了,该是你要干的事,你躲都躲不过。

所以人生还是老实一点好,该做的、该承担的,我们就好好去做,绝不逃避、绝不退缩。

所以,我还没当老师以前,看到我这些亲戚,又是寒假、又是暑假,台湾的暑假一放,两个月,twomonths。

我那个时候心里都想,哦,当小学老师真好!

放那么多假。

人没有自己真正经历过,不可能知道个中的味道,就好像没有当过爸爸,就不知道半夜起来泡牛奶的滋味是什么,你想,你也体会有限,所以俗话讲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批评很容易,真的,你去做做看,人真的体会到很多事情不容易,嘴巴就留口德了,不轻易去批评人家,知道事情不容易了。

所以为什么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深时,对人情事理看得很多了,很能设身处地,就不会这么苛刻了。

我是自己去教了小学才知道,原来放假是喘一口气而已啦,那个身心的负担,是其他行业没有办法了解的。

每天盯着孩子,不是盯成绩而已,他的安全、他的健康都得要操心,你带一个孩子都很累,带几个?

马来西亚现在一班多少人?

五十啊!

请受小弟一拜。

台湾法律规定,一个班不能超过三十五个。

哇,你们想移民吗?

但是告诉大家,三十五个不见得比五十个好带,因为,马来西亚的小朋友比较有三代同堂,看起来憨憨的,比较老实;台湾的小孩都在大都市长大,三五岁就机灵得不得了,你去带他,可能还要跟他斗法。

我因为走了一些地方,全球的华人,不管是欧洲的、美洲的,还是整个两岸三地,还有我们东南亚的,我看一看,马来西亚的下一代挺老实的,老实才能成大器。

聪明,就印证一句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家注意去看,年轻人吃这个亏的太多了。

那大家想一想,要照顾五十个孩子,而且是一天这样盯下来,还得要一个礼拜五天,五天的功夫,所以那个精神压力很大,一放假了,哎呀,赶紧休息一下。

所以我很佩服大家,放假了还来学习,请受小弟一拜。

没有使命、没有爱心,不可能连放假的时间都拿出来学习的,所以为什么马来西亚很有希望,从我们这些老师们看到希望。

难怪,马来西亚灾难特别少,你看今年天气热得不得了,整个北半球像发烧一样,我看那个科威特到了五十几度,印度四五十度,好多,很多大都市都超过四十度,又热、水灾,一大堆地方。

而大家,现在华人接受老祖宗的经典太少,不知道为什么灾难特别多,闽南话有一句话讲「人若不照天理」,人假如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就整个大自然也会反常。

告诉大家,大自然反常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人心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说,人心善,风调雨顺;人心恶,灾难不断。

整个五千年的圣贤智慧,教我们的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人心跟整个大自然是相互呼应的。

从五千年历史看得非常清楚,这个皇帝贤明,施展仁政,那个时候就非常安乐;这皇帝一骄奢淫逸,整个祸患、天灾就来了。

以前的皇帝懂。

只要遇到很大的,比方说,好长一段时间没下雨了,这个在清朝,留下来皇帝的历史最完整,康熙皇帝遇到这个情况,斋戒沐浴,到天坛祈雨,用他的诚心祈雨,差不多三天就要净身,表示恭敬。

结果他去的时候,晴空万里,到了天坛,把祈祷文念一遍。

皇帝叫「天子」,上天的儿子。

他要干什么?

替天行道,他假如没有依天理做,他就是没守他的伦常,他对不起老天。

古代这个心境非常可贵,他是皇帝啊,谁最大?

他最大,他说了算。

假如一个人,他最大,上面没人管他,容不容易出状况?

很容易。

所以很可贵,皇帝找一个人管他,找上帝管他、找老天爷管他,他就变什么?

变臣子,君、臣,他才懂得反省,不能做什么事,都是顺自己的意,就会出状况,这个都是很可贵的地方。

那问题来了,当老师在班级里面,他就是国王,他说了算。

都是他管人,那谁管他?

校长管他。

当然更重要的,他也要有圣贤人的指导,不然在学校都是发号施令。

所以,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就跟我讲,以后找对象,千万别找小学老师,他说,因为她们在学校是国王,回到家看到先生还是国王。

当然这个现象,各行各业都要反省,你今天在公司是董事长,你可别回家还是董事长,甚至于你在父母面前还是董事长,那就太颠倒了。

在父母的面前,你哪怕是首相、总统,在父母面前还是儿子,这样才没有被世间的名利给污染了,还保有我们的赤子之心。

人这一生,清清白白的来,不要到最后染了一大堆的习气走。

一有钱了,走路都是四十五度,眼睛长在头顶上,见到小学同学,那个口气都像很有官腔,「来来,坐坐坐。

」那就会给这些老朋友很不舒服了。

所以,人每一天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是在污染,还是在回归自己的本善、本性?

所以,以前的人懂,尤其是当父母的、当老师的,甚至是国家的领导者,他对这些道理都清楚,他知道怎么去改善。

那现在问题来了,人不懂得改善。

七○年代,汤恩比教授,这个是世界公认的大学问家,连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都搞得很清楚,他说了一句话,「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

」靠中华文化。

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

听过。

Really(真的)?

听过吗?

你听过这句话以后,有没有觉得生命改变?

有没有?

你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有没有感觉那一天睡不着觉,汹涌澎湃,有没有?

有的话,就是你是用心听这一句话,不是用脑子记而已。

假如用心听,你就懂一个道理,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就是解救这个世界要靠什么?

中华文化。

所以,全世界的华人,只要有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你的手上都有救世界的方法,是不是?

了解到这一点,生命会不会改变?

还是该怎么睡觉,还怎么睡觉,该怎么纵欲,还怎么纵欲,那就是没有用心体会这个道理了。

既然有救世的方法,不救的话,于心不忍,叫见死不救。

假如这一辈子见死不救,那不同宗教的说法不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审判的时候,加一条罪,见死不救,是吧?

你尽力了,就是圆满的奉献,不是说你一定要怎么样,不是这个逻辑。

孔子那个时候尽心尽力,但是也没有被哪一个国家接受,所以有一句话叫「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尽力了,这一份精神就会在天地之间长存。

孔子尽力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个「不可为」就是可以体会到,不可能文化在他这一生复兴,可是很清楚,假如不尽力,文化会断掉。

孔子没有坚持,诸位朋友们,我们现在还长这个样子吗?

就不一定了,就不是汉文化的相貌了。

假如孔子没有坚持下去,文化一断,那可能我们跟很多这个中东,还是那时候整个大陆边疆的那些民族,可能就把我们给打败了,是吧?

所以孔子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那个时候,结合大家的力量,抵御外来的侵略,才把这个中华文化给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