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06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犊牦牛副伤寒病的诊疗与综合防治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姚仁青

一、病原学……………………………………………………1

二、临床症状…………………………………………………1

三、剖检变化…………………………………………………2

四、诊断………………………………………………………2

五、预防与治疗………………………………………………2

总结……………………………………………………………4

参考文献………………………………………………………6

致谢……………………………………………………………7

摘要:

牦牛副伤寒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病所引起的传染病,病牛和带菌牛通过粪便、尿及乳汁排除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造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随后细菌多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牛,多发于1至6个月的犊牛。

临床症状副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一周左右,成年牛患此病的多为急性。

本文对牦牛副伤寒的诊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放置的方法。

关键词:

牦牛副伤寒防治

犊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主要以败血症、胃肠炎、感染的孕畜多发生流产为特征。

此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

尤其是高海拔,多雨地区易发生本病。

流行特点一般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

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从体内经常排出病原菌。

病菌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与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营养缺乏或其他病原感染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则其大量繁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病菌连续通过易感动物,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

笔者经过对高原牦牛的调查:

结果发现成年牦牛隐性感染的现象比较普遍,病牛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一年四季均有本病的发生,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是幼年牛比较成年牛感染率高。

成年牛发病呈散发性,犊牛发病后传播较快,往往呈流行性。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好,长途运输、疲劳饥饿、内寄生虫、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牛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一、病原学

主要由都柏林沙门氏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感染牦牛。

寄生于肠道内无芽孢的直杆菌。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可侵害多种动物。

致病力主要是肠毒素,内毒素及毒力质粒,幼年犊牛易感染。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用一般化学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都能达到消毒目的[2]

二、临床症状

多数病牛发病后出现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底不起。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拉稀,排出灰黄色粪便,混有粘液和血丝,常伴有恶臭气味,病程延长者可见消瘦,眼结膜充血和发黄,伴有结膜炎,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急性发病动物,病初体温升高,排出灰黄色液体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常于3-5天内死亡。

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

三、剖检变化

犊牛剖检后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充血和水肿,尤其是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严重。

肠系淋巴结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脾脏充血肿大,呈紫红色,且有坏死灶。

有病程延长病例的肺脏尖叶有实质变化。

肝脏肿大且肝脏肝脂肪性变。

腕、跗关节及腱鞘内积有浆液和纤维素状蛋白块。

四、剖检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的观察,确诊为牛副伤寒病。

五、预防与治疗

1、预防

犊牛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必须实施综合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幼畜的饲养管理以增强抵抗力,以及常发病牛场的预防注射。

(1)加强饲养管理,可采用如下措施:

①调整分娩期,配种时间要考虑到使奶牛不在夏季分娩。

②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青绿多汁饲料,供足清洁饮水。

③经常打开牛舍门窗,通风换气,有条件时安装通风设备。

④牛舍要勤打扫,保持清洁卫生,经常用水喷洒或冲洗地面,但要避免积水,增加通风,以降低牛舍相对湿度。

⑤经常刷拭牛体,用清洁凉水洒淋牛体。

⑥搭棚遮荫,使牛舍和运动场避开日光直射。

场舍合理绿化植树,能改变场区和牛舍小气候。

⑦有条件时可在夜间饲喂或放牧。

(2).1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及注意事项

①非本场人员和车辆未经场长或兽医部门同意不准随意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入口应设消毒池,内置3%~5%来苏儿、臭药水溶液或生石灰粉等。

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保证一定的药效。

消毒池长度以1.5个车轮长为宜,池深应以浸没半只轮胎为宜,池内每天保持有效消毒药液,车辆经消毒后方可进入;

有条件的牛场可设消毒室,人员更换专用消毒工作服、鞋帽后方可进入;

工作人员和挤乳、饲养人员的工作服、工具要保持清洁,经常清洗消毒,不得带出牛舍。

  ②牛床、运动场及周围每天要进行牛粪及其他污物的清理工作,并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牛粪尿与污水处理系统。

每个季度大扫除,大消毒一次。

病牛舍、产房、隔离牛舍等每天进行清扫和消毒。

 ③对治疗无效的病牛和死亡的牛只,主管兽医要填写淘汰报告或申请剖检报告,上报主管场长,同意签字后,方能淘汰或剖检。

 ④场内不准饲养其他畜禽。

禁止将市售畜禽及其产品带入生产区进行清洗、加工等。

  ⑤每年春、夏、秋季,要进行大范围灭蚊蝇及吸血昆虫的活动。

平时要采取经常性的灭虫措施,以降低虫害造成的损失。

  ⑥有条件的牛场应建有兽医室,兽医室应有以下常规记录登记统计表及日记簿:

牛的病史卡、疾病统计表、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结果表、预防注射疫苗的纪录表、寄生虫检测结果表、病牛的尸体剖检申请表及尸体剖检结果表等。

  ⑦牛场全体员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发现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及其他传染病的患病的患者,应及时调离生产区。

新来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证实无结核病与其他传染病时才能上岗工作。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肌肉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一岁以下每次1~2毫升,二岁以上每次2~5毫升。

(2)经过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原因与潮湿以及突变气候,患畜本身体弱,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经消化道感染,常因寒冷,潮湿易发病,易散发和地方流行。

(3)对本病进行防制时必须注意其传播途径,加强对犊牛的饲养管理,对舍内粪便及时清除,地面、用具及时彻底消毒处理。

(4)犊牛出生后,必须吃足初乳,要防寒保暖,并且加强护理,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做出确诊和相应治疗,对健康畜紧急免疫接种,避免疫病流行。

(5)避免饲喂变质饲料,注意精细粮的比例,适当的饲喂一精料达到饲喂营养平衡,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另药。

(6) 

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杜绝传染病的侵入。

2、治疗

首先应将病犊牛及可疑病犊隔离饲养,治疗原则是消除炎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败血症和机体自身中毒。

2.1西药治疗方法

犊牛副伤寒治疗应对症下药,轻症治疗方案:

双黄莲注射液稀释青霉素钾肌注,按体重给药1次/d,连用2d;

恩诺沙星注射液,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分别注射,按体重给药,1次/d,连用2d。

重症治疗方案:

在以上基础上静脉补液10%葡萄糖300mL,肌注强心药5%可拉明1支,灌服健胃止泻药白头翁散30g,温脾止泻散30g,调整胃肠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土霉素与生理盐水同步滴注,五天为一疗程。

(2)能量合剂、维生素C、葡萄糖与葡萄糖酸酸钙同步滴注。

(3)氯化钾注射液与葡萄糖静脉注射

(4)硫酸庆大霉素、利巴韦林与生理盐水同步滴注。

(5)腹泻严重时粪便中出现血液的病畜用止血敏与生理盐水同瓶滴注。

(6)用药物防治的同时,加强做好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卫生与消毒工作,在每日早晚清扫粪便后进行消毒,保持圈舍清洁与干燥。

(7)通过以上方法处理后,迅速隔离病畜,将病死的犊牛进行深埋或焚烧,地面进行彻底消毒,该病病情明显好转。

有效控制了该疾病的蔓延。

2.2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 

以清热解毒,收敛止泻为主

①用勒档仁、木耳各100克,凤尾草、石榴心(番石榴嫩叶)各250克,旱莲草、一点红各200克,蜜蜂窝(皱面草)150克,路兜簕菌(路兜菇)50克,红叶下珠(叶下珠)150克。

将上药水煎去渣灌服,每天一剂,连续2—3剂。

②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2500克内服,隔1—2小时服下方:

山芝麻、了哥王各150克,狗舌涩藤(锡叶藤)叶,青蒟,(蒌叶)各100克,黄皮叶、木耳灰、地胆头各50克,石榴叶200克,三桠苦150克,百草霜16克。

将上药捣烂,冲水去渣,再加入木耳灰调匀灌服。

③凤尾草、石榴心(番石榴嫩叶)各150克,路兜簕菌(路兜菇)100克(烧灰),凤凰衣(刚出鸡仔的蛋壳)5个(煅成粉末)。

将上药捣烂,冲淘米水去渣,加入药末灌服。

总结

(1)副伤寒病症我省牧区中为常见的传染病,经过调查发现:

本病主要危害1岁以下的犊牛,成年牛只发病较少。

经过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剖解变化确诊为牦牛副伤寒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越冬寒冷的季节,潮湿以及突变的气候,患畜本身体弱,营养不良,犊牛机体抵抗力低,很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生。

(2)巴氏杆菌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或吸血昆虫的媒介和皮肤、粘膜的伤口也可发生感染,常因寒冷易发病,易散发和地方流行性[7].发病率较高,病程较短.常来不及治疗牦牛就死亡,这种疫病的流行与气候骤变、降雪、降温、饲料缺乏和牦牛本身抵抗力差。

所以在对本病传播流行时必须注意其传播途径.对狼等动物咬伤牦牛伤口必须消毒处理,平时加强对牦牛的饲养管理,避免牦牛受寒、拥挤、定期杀虫灭鼠,消除可能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做好平时的预防消毒工作.发病时及时隔离病畜,迅速做出确诊和相应的预防治疗,对健康牦牛紧急免疫接种.避免疫病的流行.

(3)由于牧户连续多年未进行免疫,在上述应激反映发生时牦牛本身抵抗力低,机体对巴氏杆菌产生的抗体少,导致了本次疫病的突发,为了控制疫病的传播,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开展动物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健岳主编,实用兽医临床大全,1993,中国科技农业出版社

[2]李国江主编,动物普通病,200l,中国农业出版社

[3]赵有璋主编,羊生产学,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4]董伟主编,家禽繁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5]许怀册主编,家禽繁殖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谢成侠主编,家禽繁殖学原理,甘肃科技出版社

[7]赵有璋主编,羊生产学,2002.12,中国农业出版社

致谢

我想,今天参加答辩的所有同学和我一样,随着答辩的结束,我们的大学生活也将画上一个句号,五年的大学生活,有得有失有泪水也有欢笑,更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和我们之间的那份真诚的感情。

本文主要的工作是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得以完成,老师严谨踏实的研究作风,渊博深厚的知识,孜孜不倦的诲人,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向老师一样做一个有良知的科研工作者。

感谢老师及同学,在甘肃农业大学辅导期间悉心关照我的生活和辅导,给了无私的帮助和勉励,是他们在我身后默默的支持和关爱着我,使我能够有信心和力量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勤以此文献给他们,表达我对他们深深的感激。

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