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11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1Word下载.docx

不以物喜

(4)小杭读文章时画出了不理解的语句,请你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5)结合两文内容,请从创作过程与创作目的两个角度谈谈《聊斋志异》和《岳阳楼记》的不同之处。

【答案】

(1)更改、改变;

少;

被贬官,降职

(2)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3)D

(4)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

(5)创作过程:

蒲松龄从民间到处收集故事,组织撰写,历经20多年,多处修改而写成《聊斋志异》。

范仲淹想规劝好友却正愁没有机会,刚好滕子京来求取文章,范仲淹就写下了《岳阳楼记》。

创作目的:

《聊斋志异》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

《岳阳楼记》是用以劝谏老朋友的。

【解析】【分析】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更:

更改、改变。

谪:

降职。

(2)根据句意: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故句子划分为: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3)A.使,令。

B.来。

C.给。

D.与例句都是“因为”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注意关键词:

烟茗:

抽烟喝茶遮阴纳凉。

谑:

尽兴地游乐。

(5)从创作过程来看,甲文,蒲松龄白天搜集人们的言语故事,“晚归篝灯,组织所闻”“历二十年,稿三数易”才创作出《聊斋志异》;

乙文,根据“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

”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

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

从创作目的来看,甲文根据“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

”可知道其目的是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就行。

乙文根据“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可知目的是规劝和勉励滕子京。

故答案为:

⑴更改、改变;

被贬官,降职;

⑵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⑶ 

D;

⑷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

⑸创作过程:

创作目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淄川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每当在乡间教授徒弟乡间,白天的大多时间,蒲松龄独自将用蒲苇编织的席子放在大树下,右边是香烟,左边是大壶,手拿蒲葵扇,整天都是曲背。

碰到行人旅客柴夫渔民,蒲松龄必定邀请他们抽烟喝茶遮阴纳凉,谈笑多时。

即使都是男女私情之事,鄙陋轻慢的话,街市上行事比较离谱的话,也是仔细倾听毫无疲倦。

人们因蒲松龄平易近人,都乐于接近他。

晚上回来后,点上灯火,把自己白天听到了组织起来,有的将几个人的话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有的将几个人的曲折事合成一个故事,只求头尾完整详细,能使人喜欢看。

他的文章并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书中的故事也不是天搜集来的,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稿子修改的三次,才得到这高不到一寸后的《聊斋志异》。

乙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连月不开 

开(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

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________)

⑤亦甚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

日光;

离开;

开阔;

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

“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

“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

“旷”,本义即为“开阔”;

“甚”,本义即为“很,非常”。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

潜,隐没。

②时,时常;

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⑴放晴;

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⑵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

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

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

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

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________

赵人: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

古义:

你。

今义:

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

病:

有害,害处。

乎:

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

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

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要抓主要矛盾;

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

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

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4.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日光;

通“嘱”嘱托;

以……为快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乐”属于词类活用,“景”“更”属于古今异义。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5.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

重阳

宋·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

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

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

⑴白描;

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

光武召见,甚异之。

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①养马,妻执炊爨②。

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

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③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④,于是争赇⑤抑绝,文职修理。

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

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

切草。

刍,喂牲口的草。

②炊爨:

做饭。

炊爨,灶。

③掾吏:

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

④处曹任:

担任部门职务。

⑤赇:

贿赂。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 

贸:

卖。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

选择。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见:

看。

” 

或:

有人

(2)将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第五伦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答案】

(1)C

(2)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

②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没有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吗?

(3)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1)C.见:

“受到”或“被”的意思,而非“看”。

所以选C。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为”,做;

“未”,还没有;

“疾”,疾病;

“省视”,探望;

“竟夕”,整夜。

(3)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

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

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

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

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故而第五伦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⑴C

⑵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

⑶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