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619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五言诗:

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

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

田园诗人"

或"

隐逸诗人"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

双子星座"

李白有"

诗仙"

美称,其诗清新飘逸。

杜甫有"

诗圣"

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

诗史"

之称,如"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

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

诗风奔放昂扬。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

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

词"

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

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例如《西厢记》(我们学过节选的《长亭送别》)

二、诗歌的分类 

从内容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山水田园诗2.边塞诗3.咏物诗4.思乡怀远诗5.怀古咏史诗6.送别诗7.闺怨诗

1、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以自然景物以及田园风光、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描写对象,借此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或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再或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

《汉江临泛》《终南山》。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而在李白,自然山水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  

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

2、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边塞诗鉴赏方式

(1)从内容看特征------A、边塞风光;

B、统治者穷兵黩武;

C、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D、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E、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烘托。

(4)从词语上看:

意象: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用品: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

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既表现对夫妻分离的不满,也抒发了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3、思乡怀人诗:

(1)内容上:

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的作品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等。

(2)标题上:

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2008年上海卷)。

(3)典型手法:

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4)意象上:

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全国卷)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

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2003年全国春招卷)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4、咏物诗:

是指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

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5、怀古咏史诗:

鉴赏方法:

首先要弄清史实弄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典故

其次要体会作者意图、感情,作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按内容具体分为:

A、借古讽今: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B、借古伤今(借古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C、借古伤己:

表达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6、送别诗:

(1)具体的情感内容有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

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担忧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2)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还有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意象。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7、闺怨诗: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

主要分为:

(1)宫怨: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再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抒写了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和凄惨。

(2)闺怨: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从体裁上分,大约又可分为:

1、古体诗。

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

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

句式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可;

不讲究平仄、对仗;

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

狭义的则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分别叫做“五古”、“七古”。

这一类中有一种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歌行体――汉魏乐府诗里,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

它同乐府诗的区别在于既不入乐,又不沿袭乐府古题。

一般篇幅较长,形式灵活自由,不拘格律。

多用七言,也常兼用杂言。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亦称“今体诗”。

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故又称“格律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主要特点是:

(1)字句规定严格 

(2)讲究对仗 (3)注意声韵和平仄。

①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全诗八句,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平仄要调配恰当,有一定格式。

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韵,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押韵。

一般只用平声韵,并一韵到底。

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律,还有八句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②绝句 近体诗中体制最小的一种。

分五言。

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全诗四句,似属半截律诗,其音韵、平仄、对仗要求与律诗相似。

3、词 开始为配乐演唱所用,后来才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对句式、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词,有词牌,有题目。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从字数上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从风格流派上分,又分婉约、豪放两大派。

4、曲 原是音乐名称,与词有密切关系,所以文学上代指“曲辞”。

一般说的“曲”是指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它包括散曲和剧曲(又称杂剧)两部分。

“曲”在形式上接近“词”,但比“词”灵活,短至一二字,长至二三十字。

三、常见概念、术语

鉴赏古代诗歌,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概念和术语。

1、意象

古人所谓意象,即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

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

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

"

留"

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

莲"

与"

怜"

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

怜子"

青"

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

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