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625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浩劫》法国纪录片Word下载.docx

  不论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或者奥斯维辛之后还能有诗,一切都已经过去。

  1942年7月22日仅仅是一个时间,特布林卡仅仅是一个地名,写在一块小木牌上面,二战中死去的600万犹太人仅仅是一个数字。

当听到时,不能让人感觉到那种惨痛。

  1942年7月22日,第一列车开进特布林卡,23日,犹太人隔离区的局长自杀。

  特布林卡是死亡流水线,虽然原始,但运转得很好。

昆德拉说那些屠杀者是诗人和刽子手,他们更是计算精良的科学家。

  郎兹曼围绕特布林卡、索比堡和贝尔泽克三个灭绝营拍摄了三百多个小时,最后将影片剪辑成了九个半小时的长度,最重要的动作只有一个:

说。

  西蒙娜·

德·

波伏瓦这样评价这部电影:

“让地点说话,通过声音复活地点,以面孔表达话语无法表达的东西”。

  郎兹曼说这样的表达这也是出于无奈:

因为没有任何遗留下来的资料,影象的或图片资料,只有死去120万人的特里林卡留下了一张从远处拍到的推土机的照片,如果不加说明,根本无法了解照片的涵义。

  只能不停地说,说,说,没有别的技巧。

  依靠活着的人的回忆,靠他们的诉说使得死去的再活。

  不是控诉,也无法作为有法律效用的证词。

  寂静无声的雪,和草地,覆盖了整个犹太人的受难史。

  有很多声音,很多面孔。

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揭露罪恶。

一片宁静。

  这些活着的犹太人,没有人俯身向下,对600万同胞尸骨流泪、呼唤,对纳粹的罪恶发出声嘶力竭的控诉。

犹太人安静地说:

“这里总是这么安静,没有人能说出这里的一切。

”被说出来的只是沧海一粟。

而且他们根本

不想再说,就像那个移居美国的波兰女子,“回去?

哦,不……我将如何面对?

  “他们感谢上帝,为了存留下来的不再说它。

……他说,是因为他被迫要说。

  有一个犹太人刚开始接受采访时一直在笑。

  “他为什么要笑?

  “你想让他怎样?

哭吗?

有哭有笑,但还是笑吧。

  “尸体掉出来的时候,……他能做什么呢?

他哭了。

第三天,他看到了妻子和儿子,他要求德国人处决他。

但是德国人说,你还不能死,你还有力气。

……那是1941年1月。

  这时他哭出来了。

  他们大部分说意第绪语。

  辛格说过:

“意第绪语永远不死……它是殉教者与圣人的语言,它是梦想者与希伯莱神秘哲学信徒的语言……象征地说,意第绪语言是我们智慧而谦逊的语言:

是一切受惊而仍怀希望的人类的语言。

”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根。

  观看影片时的,由于听不懂他们的语言,而郎兹曼又坚持只有在翻译说话的时候,才打出字幕。

他们的嘴,他们的眼睛,有的时候为了提醒我们注意他们的眼睛,他让眼睛在画面的上方时隐时现。

一些人深感无聊,也许退场,这很好。

这部片子不是拍给这种人看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学校的同学问了一些这样的问题。

  一问:

你怎么能保证语言和回忆没有欺骗性?

  郎兹曼答:

你认为哪一句话是假的,或者哪一滴眼泪不是真的?

  不错,话语是会欺骗人,回忆是有选择性。

华沙的波兰军官,德国刽子手的助手,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战前的那段时间,和朋友们登华沙郊外的山。

管理全德铁路运输调度的纳粹官员坚持说自己不知道死亡列车的存在,犹太人是自己花钱,买的是集体票,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去死,就算全波兰的人都知道,他们也说自己不知道。

  活下来的犹太人,因为受到的折磨而变成了哲人。

(我和同学看完一致的话:

怎么他们都那么有文化?

  郎兹曼看着曾经开死亡列车的波兰老人(他和他的波兰同事必须喝酒才能做这项工作)对翻译说:

  “问问他为什么如此忧伤?

  “他说因为他见证了走向死亡。

  和好莱坞相提并论几乎是《浩劫》不能避免的命运。

  “3000名妇女儿童一起被关在毒气室灭绝的情节,是虚构的,太戏剧化了。

  二问:

很多人都是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才对《浩劫》产生了兴趣,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问:

当时的技术手段不发达,如果是现在,你会不会运用一些其他技术(因为他觉得片子很“沉闷”)?

  这些被好莱坞败坏了的人。

他们抱怨影片过于沉闷,他们希望在

大屠杀里寻找到娱乐。

真正重要的东西全部被忽略,抱着惊人的冷漠,他们觉得看到的是一部沉闷、重复、无聊的影片。

他们由于自信,还忍不住要拎起砖头来拍几下。

  只要看下面这个很明显的对照就能看出,如导演自己所言,如果有一个太阳是黑的,他自己敢于面对它,而别人做的只是玩笑:

  在犹太人进毒气室之前,德国人一直欺骗他们说是在这里的工厂工作,到了以后要先消毒——他们必须脱光衣服去洗澡。

直到进了毒气室之后他们才明白等待他们的命运。

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我们看到,忐忑不安的犹太人走进了毒气室,迎接他们的真的是一场淋浴,于是笑逐言开。

  中国在还有可能做出录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记录片的时候,做出的是《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片子是经典,喜闻乐见,老少咸宜。

我们八十年代的人小时候应该都看过这些电影,但艺术化的夸张又有多少信服力?

虽然发生的永远无法抹杀,但好像总是缺少了一块,缺少了一点真实的记录,像《浩劫》这样的东西,真是遗憾。

  郎兹曼说,那些活下来的人早已死去,那些活下来的人是先烈、圣徒、英雄,是归来的游魂。

  从小水道里返回隔离区的一个犹太人,他只听到一个女人从地狱里发出的呻吟,却怎么也找不到她,他走遍了整个隔离区,没有发现一个活着的犹太人。

他说,我不想回去了,我想在这里等天亮德国人的到来……我觉得我是最后一个犹太人。

  全部人都死亡,就是这样噩梦一样的残酷。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另外一部曾让我感动落泪的片子:

《美丽人生》,我承认即使抱着审视的怀疑,我仍然感到自己可能会被那部电影席卷。

但当影片结束之前,那个小男孩在一个铁柜子里躲开了全欧洲最后一夜的灾难,并且没有受到任何心灵创伤地来到了一辆美国大兵的坦克前,大兵跳下来说,HEY,BOY,抱起了欧洲浩劫之余的柔弱的小生命。

多么伪善。

仿佛是希望存留了下来,最后为人们所记忆的就不是尸体,而是孩子。

  “回忆?

……”

  黑色的画面和闪过。

  西装笔挺的前波兰流亡政府官员突然之间失态,从镜头前逃离。

  移居美国的一对母女一起唱着民歌,唱着唱着母亲就掩着脸痛哭起来。

  劳工队的犹太人曾走进毒气室,一个女人认出了他,对他说您不该这样死去,他又出去了,活到被解救。

  他们都曾“下过地狱”。

  绰号“安泰”的犹太人说:

“回忆?

我的心是有毒的,只要你舔一口我的心,马上就会被毒死。

  所以,我不能不写下来,我害怕这记忆会消磨。

因为我不能忘记。

那九个半小时已经离我远去,我能想起来相辉堂的黑暗,宽银幕上的面孔、草地,雪,火车,尖顶的毒气室,这些残存的片段,是最不能忍受的片段,但有一段是一对老年犹太夫妇在跳舞,在闪亮的烛光照耀着他们的笑,他们的笑容下隐藏着什么,他们曾到过哪里,他们怎样经历浩劫而生存下来。

  导演说,“这不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影片。

  这部电影说的是,怎么就到了这一步,怎么就到了最后的时刻?

不能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这是关于死亡的影片:

“挖到最后一个坑时,我认出了全家人。

于是他躺到坑里,让德国人处决他。

  难道那些活下来的犹太人不值得记录吗,他们的生存难道没有价值吗,影片几乎没有涉及到他们是怎样被解救的那“光荣”的一幕场景,这本来是可以被拍成英雄式的,振奋人心的。

  但是相对于600万人的死,他们背负的过于沉重,他们好像是已经随着他们的同胞而死,他们是已经死去的人。

  萨夫提说,在1942年,特布林卡第一次焚烧尸体,燃烧的火焰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这就是犹太人的末日审判,世界尽头。

  “上帝啊,上帝啊,你为什么遗弃我?

  一个曾经在华沙歌剧院唱歌的犹太人站在这样的火中唱着。

末日,末日。

  帕斯皮蒂拉说:

“没用了,没人信了。

  我想导演想的是,也许别人都遗忘,首先自己不能遗忘。

这是一部对抗遗忘的影片。

郎兹曼没有英国绅士那样虚假的风度,有时候他盘问,有时候他诱导,完全违背了所谓的记录片道德。

他使用了偷拍的办法来记录下和德国军官的谈话,他甚至还找出了藏在小酒馆里的纳粹军官夫波茨。

  这些犹太人,导演说,他们死的时候处于极度的孤独和恐惧之中,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就是要人们陪他们再死一次。

  他做到了。

  提着《浩劫》胶片的男人说他深感敬畏,那九个半小时的我沉浸在黑暗和泪水中。

  光荣属于郎兹曼,但《浩劫》是上帝的电影。

犹太人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清洗。

犹太人大屠杀是二战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

“Holocaust”是犹太人大屠杀英语和德语的名称,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牺牲。

背景

自1933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了独裁执政,纳粹党开始一个大规模的反犹太活动。

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撤销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位。

在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NurembergLaws)将“犹太人”作出定义。

根据纽伦堡法案,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

纽伦堡法案还剥夺犹太人的德

国国民权利。

其他法案将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有性关系非法化。

到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多数专业。

在1938年11月,纳粹党策划一个反犹太集会,称为“水晶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

在这个集会中,有很多犹太人的商店和犹太会堂被破坏。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而在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单止纳粹党的反犹太政策极端化,而且这些政策亦伸展到德国占领的地方。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在1939年9月尾并吞了波兰以后,纳粹德国将它们国内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内陆﹐称为“普通政府”的地区。

犹太人现在被放置在“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之内。

最大规模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是位于华沙。

在华沙的犹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迁到被指定为犹太人的地区和将这个地区密封。

继低地国家,法国,波罗的海国家和南斯拉夫受到纳粹德国的占领,更多犹太人受到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

由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开始以后,德国盖世太保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作出大规模的大屠杀。

盖世太保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

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杀人方法来减低秘密警察的压力。

这个方法是用毒气杀人。

初时秘密警察只用汽车的废气来杀犹太人。

但是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气(HydrogenCyanideGas)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

在1941年12月,德国在波兰兴建6个杀人的集中营。

当中的地点包括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

这些地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是铁路的交汇点,与及它们都不是军事上重要的地点。

所以,纳粹党可以秘密地进行这个杀人计划。

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落实“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法”以后,纳粹德国开始用这些集中营来杀犹太人。

用货车车厢,犹太人被运到这6个杀人的集中营。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运到的犹太人会经过一个挑选过程。

可以做苦工的男性会被送到苦工营,而其他的会被送到毒气室。

被送死的犹太人以为他们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浴室的莲蓬头只会放出毒气。

其他的集中营只有杀人的任务而没有苦工营的。

在1944年,当德国知道它们的气势已尽的时候,它们加快集中营杀人的速度。

当中包括被德军占领的匈牙利。

当盟军在1945年初解放波兰时,它们发现到这些杀人的集中营。

整个二战中,大约580万欧裔犹太人被纳粹德

  

  2006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分四次播放了《浩劫》。

我曾托雨后老师录了录象带,可惜没录全。

  DVD方面,

《浩劫》曾有日二的糟糕版本,而且由于它的超长长度和超沉闷的观看性,一直没有D商敢染指。

  《浩劫》的续集,纪录二战纳粹集中营唯一成功越狱的《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2002)有多家D商出片。

  2007年,众所瞩目的《浩劫》终于在九区浮出水面——

  EE即将推出此片,D自英国二区著名的MOC电影大师收藏系列,原版3D9。

  真期待啊。

-----------------------------------------------------

 《浩劫》(Shoah法国/1985/片长:

370分钟)

  导演:

克劳德·

朗兹曼/摄影:

多米尼克·

沙皮、吉米·

格拉斯伯格、威廉·

吕昌斯基/录音:

贝尔纳·

奥布依/剪接:

兹娃·

泊斯泰克、安娜·

鲁伊斯

  《浩劫》(也译作《证词》)是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法裔犹太导演克劳德·

朗兹曼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寻访当年事件的发生地,访问当年的大屠杀的经历者,耗费十余年时间拍摄制作此片。

影片长达九小时,是从300多个小时的原始素材中剪出来的,仅剪辑就花费五年时间。

影片纪录的是关于德国纳粹在二战中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的历史。

本片上映后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当年曾获多项国际纪录片大奖,《浩劫》不仅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更是对当年纳粹惨无人道大屠杀的一份血泪的历史证词。

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曾观摩本片不下十遍。

实际上,这是一部远比《辛德勒的名单》更震撼的纪录纳粹大屠杀的电影。

  1985年,当克劳德·

朗兹曼终于完成了《浩劫》的时候,他觉得“有人看就不错了,大概3000人看过,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没想到在法国上映的时候,引起了空前巨大的反响,票房惊人的好,而且观众都是整整9个半小时从头看到尾。

《浩劫》在电影院里,电视台轮流播放,成为一个播映神话。

此后,《浩劫》在世界各地纷纷上映,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至今全世界已有上百万人次的观众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在欧美电影界和知识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围绕着这部影片展开的讨论旷日持久,发表的有关专著、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被认为是80年代以来一部标志性的纪录片经典。

  纪录片从波兰的海乌姆诺开始,这个位于波兰以北50英里、靠着纳雷河的地区,曾经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

二战期间,这里成为波兰第一个使用毒气毁灭犹太人的地方,有四千万犹太人在海乌姆诺惨遭灭绝,仅有两个人幸存下来,他们是犹太理发师斯雷和西蒙·

斯莱伯尼克,西蒙·

斯莱伯尼克更是最后的幸存者,当时的他

只有十三岁半。

导演克劳德·

朗兹曼来到当年事件的发生之地,寻访往事的亲历者。

这其中除了幸存下来的两个犹太人,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纳粹分子。

  《浩劫》也被誉为“新纪录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新纪录电影主张长期以来,“非虚构电影”在西方曾经作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纪录电影”的定义。

八十年代兴起的“新纪录电影”,则积极主张“采用一切虚构手段和策略以达到真实”。

  “新纪录电影”尤其否认真实电影的观念和手法。

如果说,真实电影注重展示“生活是怎样的”,那么“新纪录电影”则偏重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的”。

因此,“新纪录电影”是一种反“真实电影”。

二者之间的分歧正在于对“真实”的认识不同。

在“新纪录电影”看来,“真实电影”以捕捉眼前正在发生的现实为宗旨,缺乏历史参照和深度,这种真实只能是肤浅的真实。

纪录现实不等于真实,捕捉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直接电影大师怀斯曼就曾感叹道:

“我无法表现整体的真实”。

由于拓展了表现手法和范围,“新纪录电影”吸引了大量观众。

  较早提出“新纪录电影”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林达·

威廉姆斯发表于1993年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一文,林达·

威廉姆斯认为: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用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

  著名纪录电影研究者单万里将“新纪录电影”的特征总结概括为:

  积极主张虚构、否定传统意义的纪录电影、关注历史问题、拥有大量观众。

  “新纪录电影”的重要导演有美国纪录片大师艾罗·

莫里斯(《细蓝线》、《战争迷雾》)以及《浩劫》的导演克劳德·

朗兹曼。

  克劳德·

朗兹曼是犹太人后裔,1925年11月27日生于巴黎。

他既是著名电影艺术家,也是作家和哲学家。

作为法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人物,朗兹曼曾是萨特的密友,至今主编由这位存在主义之父创办的《现代》杂志。

朗兹曼的电影工作开始于1973年的《为什么以色列》。

后来,克劳德·

朗兹曼又有四部作品诞生:

1985年的《浩劫》,1994年的《擦哈》,1997年的《活人路过》和2002年的《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

朗兹曼的所有作品均有关二战犹太人灭绝、犹太身份和以色列问题。

其纪录片作品在全世界获得了许多重要奖项。

  《浩劫》是克劳德·

朗兹曼的代表作,很好

地体现了“新纪录电影”的纪录观念。

首先,克劳德·

朗兹曼拒绝使用历史资料镜头。

在过去的纪录纳粹大屠杀的纪录片中,大都是解说词+人物访谈+历史原址空镜头+资料汇编,大量援引盟军战地记者拍摄的集中营里的景象和缴获的纳粹拍摄的影片素材,如阿伦·

雷乃的《夜与雾》和米哈依尔·

罗姆的《普通法西斯》。

对于克劳德·

朗兹曼拒绝使用原始影象资料,戈达尔颇有微词。

无论是犹太人自己拍的影象,还是纳粹拍摄的或者盟军进入集中营时拍摄,朗兹曼都弃而不用。

他的影片中只有当下拍摄的部分。

戈达尔认为朗兹曼意图中有含混的地方或其它他不愿意说出来的东西。

朗兹曼另辟蹊境,他的方法是耗费大量时间在全世界寻找拍摄对象,这些当年的历史见证人早已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这也是克劳德·

朗兹曼的拍摄周期旷日持久的一个原因。

最终,他经过多方调查,找到了他们当中的幸存者:

当年负责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火车站长、具体实施屠杀计划的集中营看守、为行将进入毒气室的受害者最后剃头的理发师……克劳德·

朗兹曼将这些历史的证人一一带到现场,设法接近并直接叩问当事者的心灵,在复苏的记忆里使得历史事件得到当下的再生。

  影片纪录幸存的犹太人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克劳德·

朗兹曼在中东某地找到当年集中营的一个犹太理发师斯雷。

朗兹曼把这个原本已经歇业的理发师带到了波兰特拉维夫的一家理发店,说服他象当年一样给一个顾客理发。

当犹太理发师的手指接触到顾客的头发时,他记忆的闸门顿时打开了。

在克劳德·

朗兹曼的追问下,斯雷讲述了自己当年如何由于理发的手艺才侥幸地得以偷生,他被指派去给那些即将被送进毒气室的犹太妇女剃头,剪下来的头发将成为纳粹工业部门生产的原料。

面对即将走完人生旅程却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甚至还抱着一丝生存的侥幸心理的犹太妇女,而知情的理发师认为用谎言来抚慰这些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惟一能做的善举。

  直到有一天,理发师在这些妇女中见到了自己同村的一个邻居。

这个可怜的妇女由于在这个地狱见到了熟人因而在绝望的脸上出现了希望,理发师使她产生了虚幻的安全感。

当斯雷回忆到这里时,再也说不下去了。

朗兹曼却平静地追问:

你必须说下去,你必须这样做。

这也是朗兹曼对一个镜头前的当事人都说的话。

  《浩劫》的同期声对话非常多。

朗兹曼的主要纪录方法是把当事人带到现场,激发

当事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向观众说出尚残留在他们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复活历史,揭示真实的目的。

影片所有的事件所有的细节全部都是由被访者一点一点口述出来的,摄影师很巧妙地捕捉到了每一个被访者非常细微的神情变化,于是这种更具说服力的真实的表情和语言便自然而然地抓住了观众。

影片中人的脸孔,眼睛都在说话,都是情节。

正如西蒙·

波伏瓦所说:

“克劳德·

朗兹曼的伟大艺术是让地点说话……让无法表达的内容由面孔说出”。

别忘了,西蒙·

波伏瓦是连看了20遍才动笔写下这篇影评。

  《浩劫》纪录的另一个当事人是幸存者西蒙·

斯莱伯尼克,一个当年13岁的犹太孩子。

在朗兹曼的安排下,西蒙·

斯莱伯尼克重返故乡波兰的切尔莫诺镇。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个当年曾带着手铐在河对岸的集中营大声唱歌的犹太男孩。

当年,13岁的西蒙·

斯莱伯尼克由于跑得快,被集中营的军官选作听差,成天穿梭于各个营区传递信息。

为防止孩子逃跑,他被命令在走动时必须不停地大声唱歌。

  在当地波兰人的亲切如今已是古稀老人的西蒙·

斯莱伯尼克的友善气氛中,朗兹曼询问这些当年历史的见证人对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看法。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那些波兰老人刻意遮蔽在那次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自己不光彩的同谋地位。

事实上,在纳粹铁蹄蹂躏下的欧洲,当时有很多人希望通过纳粹手来消灭犹太人,只是没想到纳粹的屠刀最后也落在他们自己的头上。

在这里,克劳德·

朗兹曼运用纪录片的自省策略,把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屠杀行为有机地转化为一种当代的知识。

  《浩劫》的制作过程就象艰难的考古工作,克劳德·

朗兹曼为搜寻拍摄对象费尽心血。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朗兹曼不仅找到了大屠杀的幸存者,而且还发现了许多隐藏在德国民间的纳粹刽子手。

贝尔泽克灭绝营地的一个刽子手夫波茨就是其中一个。

朗兹曼通过多方调查,打听到夫波茨在德国巴伐利亚省慕尼黑市的一家酒馆中干活。

于是,朗兹曼就假作拍摄广告片来到夫波茨工作的酒馆拍摄。

在那里,朗兹曼共拍摄了三天,并一直避开夫波茨。

就在人们都已对摄影机司空见惯时,朗兹曼走近柜台前的夫波茨,拿出了夫波茨上司席斯当年的照片问:

“你还记得他吗?

你还知道什么?

你还在隐瞒吗?

”一系列劈头盖脸的问题让夫波茨局促不安,他四处躲避镜头,戴上眼镜又拿下来,掏出香烟面对着墙猛吸。

最后,夫波茨被判了10年徒刑。

克劳德·

朗兹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浩劫》是陵墓结构,700万人看过《浩劫》,每一次放映都象一场葬礼,因为死难者是没有陵墓的。

  在04年之前,中国观众对《浩劫》它认识仅仅停留在各类关于纪录片的书刊和神奇传说中。

  2004年,在北京国际纪录片展上,《浩劫》分两次放映,并在北京高校做过专题放映。

朗兹曼亲临北京和观众见面。

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翻译的电影字幕,并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关于《浩劫》的访谈节目。

我曾托雨后老师录了录象带,可惜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