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6303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docx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第一章概论

本章重点:

1、心理学概念及其性质

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3、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

4、心理学研究办法

5、学习心理学意义

第一节心理学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1、普通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反映,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

  2、本书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行为为目,通过度析研究人行为,揭示人心理活动规律科学。

二、心理学科学性质:

1、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种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

2、学科性质: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2、流行时间: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代

3、重要观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构造,以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涉及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个找出它们之间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目。

4、办法:

实验法与内省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

2、流行时间:

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

3、重要观点:

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功能和目,而不是意识构造。

意识功能重要有:

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反映,是有用。

意识是持续、动态(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当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规定。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2、流行时间:

20世纪代至50年代

3、重要观点: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以为心理学不应当研究人内部心理活动,由于它是看不见,而应当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规律(S—R)。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存在,但坚信人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

4、办法:

实验室实验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2、流行时间:

19至20世纪40年代

3、重要观点:

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不不大于某些之和”,人对事物结识具备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机械总和。

着重研究人结识事物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

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

4、办法:

实验室实验法

五、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Freud)

2、流行时间: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

3、重要观点:

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注重对异常行为研究,以为潜意识中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因素。

4、办法:

精神分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2、流行时间:

20世纪50年代至今

3、重要观点:

注重人意志自由和主观选取,注重人本性。

以为人行为重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理解人行为,必要考虑到人们均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基本需要。

4、办法:

思辨

七、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奈瑟、皮亚杰

2、流行时间:

20世纪60年代至今

3、重要观点:

研究人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高档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语言、创造性活动。

4、办法:

实验室实验法

第三节心理学重要分支

一、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应用领域:

1、临床与征询心理学

2、教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办法

一、观测法:

1、概念: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行为进行有目、有筹划系统观测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办法。

2、特点:

(1)长处:

观测法获得资料是客观和真实。

(2)局限性:

观测者处在被动地位悲观等待预期行为发生,观测成果难以重复;成果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测者预期和偏见影响。

二、测验法:

1、概念:

使用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性进行间接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研究办法。

2、特点:

(1)长处:

可用于理解个体或团队心理特性;可用于探讨心理特性与外界因素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队之间心理特性差别。

(2)局限性:

心理测验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

三、实验法:

1、概念: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测办法。

(、)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2、特点:

(1)长处:

自然实验得到资料切合实际;严格控制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准研究成果;可以对实验成果进行重复验证。

(2)局限性:

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区别,从而使实验成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

1、概念:

就某一问题规定被调查者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态度和心理特性研究办法。

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2、特点:

(1)问卷法:

可以同步收集许多人同类问题资料,节约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不认真合伙

会影响成果精确性。

(2)谈话法:

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

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她主、客观影响被试因素,也许会影响资料真实性。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意义和作用

一、结识内部世界

二、调节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考点小结:

1、心理学概念

2、心理学诞生标志

3、心理学重要流派代表人物

4、心理学分支

5、心理学研究办法

6、学习心理学意义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本章重点:

1、意识概念

2、意识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节律

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

第一节意识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概念:

人类所独有一种高水平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觉知。

()

2、意识活动内容涉及:

(1)对外部事物觉知

(2)对内部刺激觉知

(3)对自身觉知

二、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

人能十分清晰地控制自己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

(集中注意、故意识:

精力集中)

2、自动化意识状态:

人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参加。

(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

自动化)

3、白日梦状态:

低水平意识努力状态,介于积极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两者之间。

(有一定意识,与将来活动关于:

迷迷糊糊)

4、睡眠状态:

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故意识活动。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体现为对一定对象指向与集中。

2、注意特点:

(1)注意指向性:

选取某对象而忽视其她对象

(2)注意集中性:

对注意对象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功能:

(1)选取功能:

指向性体现

(2)维持功能:

集中性体现

(3)调节功能:

体当前活动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关系:

1、区别: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重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

两者密不可分。

注意分派和紧张限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故意义内容上。

(2)在自动化意识状态下,规定很少注意,相应意识参加成分也少。

这是注意分派到其她方向成果。

(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派到注意很少,心理紧张性也低。

(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刺激。

三、注意种类

注意种类事先有无目与否需要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

随意注意有需要

随意后注意有不需要

1、不随意注意:

引起因素有

(1)刺激物自身特点(客观):

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2)主观因素:

人自身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注意一种积极、积极形式,引起因素有:

(1)活动目和任务:

越强,越详细,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2)对活动兴趣与结识:

有趣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个体知识经验:

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事物容易维持注意。

(4)活动组织:

对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引起和维持。

(5)个体人格特性及意志品质:

良好者有良好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具备上述两者一种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

人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成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4种)

2、日节律:

重要体现为睡与醒周期性循环,此外尚有某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以为划分24小时,实际为25小时)

(飞行时差导致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成果)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五个阶段

1、过渡期:

1—7分钟

2、轻睡期:

10—25分钟

3、4、沉睡期:

30分钟—1小时

5、迅速眼动睡眠(REM):

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二)失眠:

1、情境性失眠:

重要由生活情境变化导致心理压力形成失眠。

2、假性失眠:

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个体差别导致。

3、失律性失眠:

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节导致。

4、药物性失眠:

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依赖导致。

三、梦

1、概念:

梦是人在睡眠中特别是在迅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成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一种层面活动成果。

2、梦产生因素:

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神经细胞活动成果,只是它不被苏醒地察觉,也不能控制。

3、梦特性:

(1)梦境重要与自己关于,体现自我中心特性。

(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生活事件关于。

(3)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内容。

第四节意识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受暗示性:

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态度和对催眠者信任感,二是个体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

2、催眠诱导: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过程。

(三)催眠状态下心理特性:

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和斯潘诺斯以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诱导下高度合伙地扮演了此外一种角色。

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盼望和情境因素,引导她们以高度合伙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分离:

希尔加德以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步进行活动层次。

第一层是接受暗示后来所经历意识活动,其性质也许是扭曲;第二层是被掩蔽,当时难以察觉意识经验,其性质是比较真实。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二、心理促动药物影响:

1、镇定剂:

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对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

2、兴奋剂:

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3、迷幻剂:

使人感知觉发生扭曲,产生快感,知觉错乱。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概念

2、意识不同状态

3、注意于意识关系

4、失眠种类

5、催眠状态下心理特性

6、催眠原理

7、睡眠阶段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本章重点

1、感觉与知觉概念

2、社会认知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机制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普通概念:

1、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步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第一步。

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察觉,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

2、感觉分类:

依照感觉获取信息来源不同,可以提成三类:

(1)远距离感觉:

涉及视觉和听觉

(2)近距离感觉:

涉及味觉、嗅觉、皮肤觉(触、温度、痛)

(3)内部感觉:

涉及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

二、感觉生理机制:

1、收集信息(环境中刺激、辅助构造如耳廓、水晶体等)

2、转换(感受器,把刺激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

3、神经传导(将上述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由复杂神经网络在传递过程中对传入信息进行有选取加工)

4、感觉中枢加工(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信息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具备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感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1、感受性:

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临界值。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关系:

反比例

(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刺激量(感觉从无到刚刚有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三)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觉阈限:

表达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察觉能力。

2、差别感受性:

察觉刺激之间薄弱差别能力。

(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3、韦伯定律:

察觉刺激薄弱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规律。

(K常数)

4、费希纳定律:

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适当刺激:

可见光(红橙黄绿兰青紫),波长400—750毫微米(考题)

二、基本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

明适应与暗适应

2、色觉:

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光引起一种特定颜色感觉。

颜色感觉三属性是色调、饱和度、亮度。

色调是颜色基本特性(红、绿、兰);饱和度与光强度关于;亮度指构成该颜色所有光波总强度。

三、视觉机制:

(一)眼睛:

1、眼睛构造:

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

2、网膜上感光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强度起反映),锥体细胞(专门反映光波长)。

3、视觉适应原理:

暗适应是棒体细胞功能,明适应是锥体细胞在起作用。

(二)色觉原理:

1、三原色说:

不能解释视觉后像

2、拮抗理论:

四色说。

红绿、黄兰、黑白三对具备拮抗作用,一种停止,另一种激活。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20—0赫兹声波。

物理性质涉及频率、振幅和波形

二、基本听觉现象:

(一)声音属性:

音强(振幅决定)、音高(频率决定)、音色(由复合音决定)

(二)听觉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混合与掩蔽:

混合音、拍音、声音掩蔽

三、听觉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

2、频率匹配学说:

优化组合

第四节知觉—感觉整合

一、知觉普通概念:

1、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某些和属性和属性整体反映,在感觉基本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和解释。

(考题)

2、知觉种类:

(1)依照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感觉器官特性,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2)依照知觉所反映事物主观特性,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二、知觉特性:

(一)知觉整体性:

(二)知觉选取性:

(三)知觉理解性:

(四)知觉恒常性:

大小、形状、颜色

三、几种复杂知觉及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由一定线索引起,一是来自刺激方面深度线索,涉及大小、视野中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二是视觉线索自身深度线索,涉及水晶体调节和视线幅合(双眼幅合与双眼视差)。

(二)运动知觉:

真动、似动、诱导运动

(三)时间知觉: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普通概念:

1、概念: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她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

2、社会知觉独特性:

(1)认知对象独特性:

(2)对她人行为盼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过程:

(一)信息收集合选取:

(二)信息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印象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感觉概念及种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视觉适当刺激与视觉适应、颜色特性、感光细胞功能、色觉原理

3、基本听觉现象与听觉机制

4、知觉概念与知觉特性

5、知觉机制

6、社会知觉概念、特性

7、社会知觉普通过程。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本章重点:

1、记忆过程

2、记忆系统

3、遗忘规律及克服办法

4、学习方略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何提取个体经验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术语:

对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二、记忆基本过程:

1、编码:

2、保持:

储存

3、提取:

回忆和再认

三、记忆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第二节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1、概念:

又成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第一次直接印象。

信息只能保持几十至几百毫秒。

2、信息存储形式:

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即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1、概念:

又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核心。

信息普通在其中保持20—30秒。

复述是保证其功能重要机制。

2、编码形式:

以声音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3、储存容量:

7+2(组块)

4、储存持久性:

复述对信息短时保持起至关重要作用,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两种。

精细复述与长时记忆关系密切。

三、长时记忆:

1、概念:

信息通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记忆。

2、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长时记忆重要编码形式。

(2)视觉代码:

视觉表象、遗觉象

3、长时记忆储存模型:

语义网络

记忆三存储模型

第三节遗忘

一、遗忘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约法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研究,提出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先快后慢。

二、遗忘因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因素两种解释: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削弱以至最后消退成果。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

(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

长时记忆中信息遗忘重要是由于干扰导致。

(二)影响遗忘因素:

不能回忆重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线索。

一种线索对提取有效性重要依赖于如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相联系紧密限度:

2、情境和状态依存性:

情境依存记忆、状态依存记忆

3、情绪作用:

三、故意遗忘作用:

故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记忆效应称为故意遗忘。

其作用等同于注意转移或否认一类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护人们不受伤害。

四、提高记忆能力办法:

1、地点法:

位置法

2、韵律法:

口诀法

3、记笔记:

第四节学习

一、学习定义:

通过主客观互相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构造以适应环境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持久变化而有所体现。

理解:

1、通过人与环境互相作用,使人获得经验。

2、学习成果是使人发生行为持久变化或行为潜能持久变化。

3、学习作用是使人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发展。

二、学习过程普通模式:

三、学习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学习:

四、学习方略与办法:

(一)复习方略:

1、复习时间:

要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次数:

过度复习达50%

3、复习办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二)组织方略:

依照知识之间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分类、整顿和概括,使之构造合理化。

惯用组织方略有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写标题、做笔记。

考核知识点小结

1、记忆概念与基本过程

2、记忆类型

3、记忆系统:

三种储存系统特性与区别,各成分之间关系,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特性。

4、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因素、故意遗忘作用。

5、如何依照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6、学习概念与学习过程(普通模型或学习与记忆关系)

7、学习分类

8、学习方略与办法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本章重点:

1、思维基本概念、过程与机制

2、概念形成过程和关于条件

3、问题解决过程、理论模式和办法环节

4、问题解决影响因素

5、创造性概念、影响创造性因素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性

一、思维概念及其特性:

(一)思维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反映。

(二)思维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二、思维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二)思维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详细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依照思维过程所凭借中介不同划分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依照思维活动摸索目的不同方向划分()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依照思维与否具备创造性划分

第二节概念形成过程

一、概念定义:

概念指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思维形式,是高档认知活动基本单元,以一种符号(词)形式来体现。

1、内容:

每个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方面。

()

2、分类:

依照人们掌握概念途径不同,分为寻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

3、概念级别: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二、概念形成过程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研究:

1、布鲁纳等提出概念形成假设检查模型以为,概念形成过程是一种提出假设和检查假设过程,被试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分析与综合,并根据自己知识经验,一方面提出一种与目的相一致假设。

然后再依照主试反馈和对新材料分析,检查和修正所提出假设,最后形成概念。

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

假设----检查----再假设----再检查...直到成功。

2、概念形成样例理论:

头脑中自然概念是对概念样例(例子)记忆。

(二)自然语言概念获得

假设检查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获得也是合用。

小朋友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

样例越多,头脑中就能抽象出“最优”例证。

根据该例证进行类比,提出自己假设并进行检查。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推理:

(一)推理普通概念:

推理是指一组详细事物通过度析综合得出普通规律,或者从普通原理表演新详细结论思维活动。

前者为归纳推理,后者为演绎推理。

(二)三段论推理:

三个命题构成三段论推理,两个前提,一种结论。

心理学重要用氛围假说解释:

如果前提为全称,则被试接受全称结论;如果前提为特称,被试则接受特称结论;如果前提一种为全称,一种为特称,被试宁愿接受特称结论。

(三)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是根据有序事物间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