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63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Word格式.doc

“洗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儿童的命名仪式,也是重要的慈幼礼俗。

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

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时变:

就是婴儿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人认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开始具备了初步的感知能力。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

胎教:

是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一、胎教的作用:

(1)、胎教被看作是能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

(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教育专著《小学》一书中,以“胎孕之教”为首论。

(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医学巨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的原理。

二、胎教的内容

一、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心”的修养,主要是指“心”的“虚”与“静”。

二、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

可包括三方面:

“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陈述胎教之道时,除了“调心神,和性情”,还明确提出“节嗜欲”的主张。

三、注意环境的影响

(1)、居处简静

(2)、行坐端严(3)、避寒暑(4)、劳逸以节

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

这种思想和古代教育思想中“禁于未发之谓豫”“古者教导贵豫”的观点相一致,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根据。

淘宝店铺自考赢家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

儿童早期教育的目地就是“正本慎始”。

有人把教育子女比作垦田。

在封建社会,垦田称为务本,说明教育子女和垦田耕作都被视作一切事业的根本。

家庭教育的功能:

(1)、培养幼儿成才

(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

(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是与学校教育并行的。

在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基本都是家庭教育,大体上也相当于现在的学前教育。

这有一个年龄的界限,就是所谓的“八岁出就外傅”,八岁之前属于家庭教育,八岁之后属于学校教育。

有的记载是从十岁开始出外就傅。

《礼记.内则》根据幼儿入学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则。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及婴儿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交给他使用右手进食。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意思是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礼仪的基本要求。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学会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

这表示男女内外服饰有别,也有体现男刚女柔的意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即六岁的时候,教他学习简单的数字和辨别南北方方位的名称,这属于简单的知识教育,当然也是古代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

其一,伦理纲常教育。

以孝为本,以礼仪为核心。

其二,立志教育。

“立志”这个概念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孟子?

万章下》中说: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大致的意思是说,受到伯夷的影响,顽劣的人变得廉明了,懦弱的人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立志不仅是有理想,有志向,更要有为高尚的理想和只想奋斗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其三,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其四,爱国主义教学。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还在《示儿》中体现了爱国主义。

(二)、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

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即所谓“幼仪”。

要求儿童对他人谦让有礼,也要求儿童自己行止有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家庭教育的原则

家庭教育的原则:

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原则:

其一是以身示教的原则

其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其三是重视环境陶冶的原则陶冶教育包括“陶情”和“冶性”两个过程。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熏陶的功能曾总结为两个字“化”与“渐”

其四是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

其五是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其六是“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其七是鼓舞的原则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小学与学龄前教育的一种启蒙教育的形式。

它特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

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即端正其品德。

蒙养教育的任务:

一是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

二是保养性真。

主要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依据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

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

三是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

清代学者在蒙养教育的方法问题上,更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王筠在《文字蒙求》和崔学古在《幼训》中提出的见解,最具有代表性。

王筠自著书50多种,尤其擅长《说文解字》的研究,著作有《文字蒙求》、《教童子法》、《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等书。

其中,《教童子法》探讨了蒙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提出了尊重儿童、将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蒙学教育的主张。

《文字蒙求》一书则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王筠识字教学的三原则:

•1、形象对比,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辨识汉字的主要方法

•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3、言入于耳

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幼训》。

关于蒙养教育的若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崔学古根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

其一是好言劝谕;

其二是适当责罚;

其三是使儿童“自成”;

其四是为人师表;

其五是批评责罚要讲究分寸;

其六是“分任”和“鼓舞”。

分任:

指家庭学校如何更好地分工配合,履行好教育儿童的责任。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蒙养教育的内容

其一,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

其二,初步的识字教育,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文字蒙求》

其三,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

其四,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其五,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其六,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

其七,有关理性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篡的蒙学教材,最早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所撰的《发蒙记》。

三百千分别指: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是三言韵语,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上述王朝兴废,下至宋代历史故事,后由明清学者续补辽金元以下的历史内容。

《千字文》在南北朝时期,由梁朝周兴嗣撰的,是四言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百家姓》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内容虽无文理,但字音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简短,切于实用,因而深受民间乡塾与家庭的欢迎。

三、幼儿游戏启蒙活动

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中国古代的游戏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

其一,崇尚礼乐的原则

其二,崇尚简朴的原则

其三,崇尚正德的原则

我国古代的游戏种类可分为三类:

其一,智力游戏

其二,生活游戏

其三,戏弄游戏、

戏弄游戏作为一种表演剧是对儿童吸引力最大、最符合儿童意趣的艺术形式,因而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成为古代幼儿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儿童剧最早出现在唐初,最初形式就是大面舞。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充(约27-97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中,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只有《论衡》流传下来的85篇。

一、论身心统一

人与万物皆是秉承天地之气所生,并且按照自然的本性发育成长的,但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括心灵的成长。

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

要实现身心的完整发展,就必须接受教育。

这也是王充的身心统一论的基本主张。

在此基础上,王充还进一步指出了心智上的差异与生体之间的关系。

二、论小二禀性

王冲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质,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最终的善恶还是主要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强调环境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将对其长大后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强调,教育和环境决定善恶

三、论优生

王充强调胎教、少生、优生。

王充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子女是夫妇和气所生,而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命定。

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

禀气说是指生育多则气薄,少则气渥。

四、论在活动中学习

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时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越广,越能全面的认识。

强调手脑并用

教育思想:

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点,他敢于破除传统,批评权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颜之推,著述甚多,现存者仅《颜氏家训》二十篇。

是中国古代影响十分广泛的家庭教育名著。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一、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早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外在环境,父母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因为也是儿童最信服的人。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言、道德、立志、实学。

父母充分利用儿童对自己的“亲”“信”,对其认真的进行“诲谕”,那远远超过学校、老师及圣哲名言的教育作用。

二、提倡及早施教

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最好能从胎儿开始,他认为年幼之时心理单纯、记忆力强,而成年以后生活面宽广,思想复杂,精神不如幼童阶段那么集中,学习效果也差。

三、主张“严而有慈”

颜之推认为教育孩子是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

主张对子女要一视同仁,反对偏爱。

四、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1、于善人而居2、慎交游3、交益友4、学以力行

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虽然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这个中心而展开的,而且其中还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迂腐观点,但是,他的许多主张是他自己治家经验的结晶,他所揭露的士大夫教育的腐朽也是他耳闻目见的产物,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仍有着相当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吸取。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他对幼儿教育也多有论述,如《小学》《同蒙须知》等。

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一、注重胎教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注重胎教的教育家,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二、重视乳母之教

朱熹还十分重视乳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要慎择乳母。

乳母是婴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对婴儿影响也最大。

他把乳母称作子师

三、善从师,慎择友

幼儿童稚,模仿性强,辨别力弱,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环境的影响,又往往通过人们的交往实现的,尤其是师、友的影响更为显著,因而古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要教育子女善从师,慎择友。

四、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

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上,朱熹提倡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成二等,即“小人之学”“大人之学”。

在内容上,按“量力所致,约其课程”的原则,对各等教育做了具体规定:

在“小人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于言语步趋,次及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既有杂细事宜。

对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启发其思考,是他们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主观唯心论者,他的哲学体系可以“致良知”概括,包括:

心即理说,知行合一,万物一体论

一、“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二、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水平,而且也要适应儿童的认识水平,教育儿童要从儿童当前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以深化、扩充。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王守仁把儿童分成年龄之异、脾性之异、才能之异,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王守仁十分注重启发儿童的兴趣,他提倡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儿童如果心情愉快、欢喜活泼地学习,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是不会停止的。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斥责把儿童当囚犯一样体罚

五、主张陶冶教育

王守仁认为通过“习礼”“读书”“诗歌”等学习活动来进行陶冶。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儿童学习的知识面不能太多狭隘,流于片面,广泛的教育内容,可以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

“考德”课是道德教育,就是每天一早检查儿童前一天的视听言动是不是都是按照“人伦之学”去做。

“习礼”则使儿童仪节庄重而不忽惰,大方而不拘谨,动作从容而不迂缓,态度修谨而不拒局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

1、政治方面①:

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②: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

③:

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

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

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

①:

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改革的不顺利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以及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教的的学说,这些思想在他的《大同书》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

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

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

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

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

淘宝店铺自考赢家

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

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以保育为主,逐步掌握各种谋生技能

4、《大同书》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①教育的社会化、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所有的教养活动,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

②、公养公教,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社会承担,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社会服务来偿还。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1、新民学说核心要旨:

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在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2、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更全面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建立系统的近代化国家教育制度,提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3、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划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4、列出来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五方面发展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

5、设为期两年的“幼稚园”教育

6、对女子入学的关注,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说明女学的重要性。

①,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②、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③、母亲是所谓幼学中的主要教育者

④、有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岁以下儿童五个方面的发育特点:

1、身体。

一岁前后,乳牙生,习步行,学语言,有欲望之起,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2、知。

感觉知识之力极为锐敏

3、情。

感情皆起于感觉。

4、意。

只有感觉的意志。

5、自观力。

未自知有我,纯然混沌未鉴境界。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按照《清史稿。

选举志二》的划分,清末的教育改革划分成为两个阶段,

1、1862年到1901年是无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没有涉及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

2、1902年到清朝灭亡为止是有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包括:

1、科举学制的正式废止,学部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也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律形式上的正式确立。

1903年,推行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共分四大章的内容、要点

1、内容:

①蒙养家教合一

②保育教导要旨

③场屋图书器具

④管理人事务

2、要点:

①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规定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并确定专为保育教导3岁到7岁的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②蒙养院的师资问题蒙养院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原有的乳妇担任

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规定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保育的内容各条目划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以完善的标志是:

1907年3月,《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并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生承担在担任女子小学堂教习和蒙养院保姆的双重职责,从在法理上解决了学龄前教育没有师资来源的体制弊端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的实施是一创办蒙养院之内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标志的

1、湖北武昌蒙养院的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

2、张之洞对湖北武昌幼稚园的①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指导

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使得蒙养院的章程更加规范合理

3、私塾蒙养院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和天津严氏蒙养院,严氏蒙养院是由学部侍郎官员严修创建。

1902年,严修在家中开设严氏女塾,后又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传习所,聘请日本教习,采用日本教材,办学思路与湖北的武昌蒙养园相近。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步体现了学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的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制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级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