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657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组织液 ②血浆、组织液 ③淋巴、组织液 ④血浆 ⑤淋巴、血浆

2.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头娃娃”呢?

提示 婴儿食用蛋白质严重缺乏的劣质奶粉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且大量积聚在组织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教材

高考

1.(2017·

全国卷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多 下降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主要源自苏教必修3P8~P10,考查渗透压、组织水肿、内环境等知识,强化记忆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

2.(教材必修3P9图2-2改编)

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细胞代谢的场所

B.①③④成分上的主要差别①中蛋白质含量较③④多

C.人体饥饿时,若图示为胰岛组织,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

D.人体饱食后,若图示为肝脏组织,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

解析 图中①⑤为血浆,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细胞代谢是在细胞内进行的,A错误;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B正确;

血流方向是从①(动脉端)→⑤(静脉端),人体饥饿时,若图示为胰岛组织,由于胰岛组织进一步消耗葡萄糖,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处,C正确;

若图示为肝脏组织,则饱食后过多的血糖将转化为肝糖原,①处比⑤处葡萄糖浓度高,D正确。

答案 A

 内环境组成及功能

(2015·

全国卷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

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2)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4类反应

(1)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4)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即学即练】

(2018·

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5)

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人体内四种不同的液体,据图判断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乙代表组织液

B.丁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丙

C.如果甲到丙的过程受阻,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丙中可能含有激素、尿素、抗体、缓冲物质等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A错误;

CO2是由组织细胞产生扩散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而扩散由高浓度→低浓度进行,故丁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丙,B正确;

如果甲到丙的过程受阻,相当于淋巴循环受阻,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丙是血浆,其中可能含有激素、尿素、抗体、缓冲物质等,D正确。

 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1.(2014·

全国卷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D

2.(2018·

湖北襄阳调研)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

解析 首先识别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

答案 C

内环境稳态失衡分析

(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发生呕吐等现象;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导致组织水肿;

②血浆中含氮废物过多,可导致尿毒症;

③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

④血糖失调,可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4)组织水肿成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Ⅰ、Ⅱ两层面中①~⑤五个成因。

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5年8考)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散热

(2)体温调节结构

(3)体温调节的机制

①寒冷环境

②炎热环境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调节过程

(3)调节图解

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思考: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体温或水盐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本题所考内容源自苏教版必修三P13~14,考查人体稳态中水盐平衡的调节。

2.(教材P13“知识海洋”拓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合成减少

B.人体剧烈运动会使血浆pH有所波动,是因局部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C.一般情况下,Na+在人体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中的生化指标非常接近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血浆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血浆中;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

一般情况下,人体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Na+的浓度低于组织液;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水盐平衡调节及其意义

(2016·

全国卷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答案 B

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

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在“下丘脑”,后者在“大脑皮层”。

三者关系如下图:

注意 “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

【方法体验】

湖北稳派教育质检)夏天人们经常饮用啤酒,正常人若一次饮用了1500mL啤酒后,立即测量尿流量和血液中抗利尿激素。

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和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解析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500mL啤酒后通过消化道吸收水分,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液量增多,最后会保持稳定。

 体温调节

(2017·

全国卷Ⅱ,30)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答案 

(1)舒张 增多

(2)增多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的变化

(4)增加 加快

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

豫北豫南精英联赛,20)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解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A正确;

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B正确;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考点三 血糖平衡及其调节(5年7考)

1.血糖的平衡

2.血糖平衡的调节

3.糖尿病及其危害与治疗

(1)发病机理

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

(2)糖尿病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

体重减少)

(3)危害:

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4)治疗:

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注:

尿中含糖时未必都是糖尿病如一次食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中含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下图是相关激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图。

请思考:

(1)图中激素①、②分别是什么?

其靶细胞范围如何?

除此之外还有何类激素参与血糖调节?

(2)激素②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发挥作用?

饭后6h,②的分泌量应增加还是减少?

(3)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

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何种后果?

胰岛A细胞上是否有胰岛素受体?

提示 

(1)①为胰高血糖素,其主要的靶细胞为肝脏细胞;

②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几乎所有细胞(尤其是肝脏、骨骼肌细胞),除此之外,调节血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

(2)胰岛素(激素②)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饭后6h正处于饥饿状态,此时②的分泌量应减少。

(3)若胰岛素受体缺乏,则胰岛素不能与之结合而发挥作用,此时血糖浓度将升高;

胰岛素可作用于胰岛A细胞,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1.借助模式图理解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机制。

2.

①图甲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来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的曲线,b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

②图乙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来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b为正常人的曲线,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曲线,c为低血糖患者的曲线。

③图丙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的曲线,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曲线。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将含有胰岛素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很快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2017·

全国卷Ⅰ,4A)(×

(2)人体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2017·

全国卷Ⅱ,5A)(√)

(3)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016·

全国卷Ⅱ,3D)(×

(4)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高[2016·

全国卷Ⅲ,30

(1)](√)

(5)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2013·

全国卷Ⅰ,30)(√)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苏教版必修3教材P15~18,侧重考查血糖平衡调节机制,尤其注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血糖平衡失调也多有考查。

2.(教材必修3P25T4改编)如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胰岛释放了大部分贮存激素

D.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解析 健康人饮用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随之增加,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在此前达到了最大值;

在血糖浓度刚刚增加的阶段,胰岛B细胞能够将细胞中原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出来,导致了峰值A出现。

 血糖平衡的调节及糖尿病

全国卷Ⅲ,3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2)(3)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D组:

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河南天一大联考)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举一例)也为信息分子;

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己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

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现有甲(正常)、乙(Ⅰ型)、丙(Ⅱ型)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1)信息分子还有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2)处于饥饿状态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Ⅰ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Ⅱ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受体,当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乙(Ⅰ型)无法产生胰岛素,丙(Ⅱ型)胰岛B细胞会产生胰岛素,但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反馈回胰岛B细胞,会使胰岛素产生量继续增加,因此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丙、甲、乙。

答案 

(1)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答出一种即可) 糖蛋白(蛋白质)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3)自身免疫病

丙、甲、乙

1.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

(1)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2)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相关的器官有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4)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

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3.从“激素”和“受体”两个角度解释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1)激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受体:

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或受体被破坏。

因为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发生的糖尿病,不能用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

 血糖调节的实验设计

安徽高考节选)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