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68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32 大小:14.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2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7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79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82

7.4课题学习《镶嵌》 88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92

8.2消元

(1) 95

8.2消元

(2) 99

8.2消元(3) 102

8.2消元(4) 105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

(1) 107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

(2) 109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3) 112

9.1.2不等式的性质

(1) 117

9.1.2不等式的性质

(2) 120

9.1.2不等式的性质(3) 122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 124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2) 126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 128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130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132

9.4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135

10.1平方根

(1) 138

10.1平方根

(2) 141

10.1平方根(3) 143

10.2立方根

(1) 146

10.2立方根

(2) 149

10.3实数

(1) 151

10.3实数

(2) 154

八年级上教案目录 156

11.1.1变量 158

11.1.2函数 159

11.1.3函数图象

(一) 162

11.1.3函数图象

(二) 164

11.2.1正比例函数 167

11.2.2一次函数

(一) 173

11.2.2一次函数

(二) 178

11.2.2一次函数(三) 181

11.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184

12.1.1条形图与扇形图 187

12.1.3直方图 193

12.2.1用扇形图形描述数据 197

12.2.2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201

12.2.2用图表描述数据(三) 204

13.1全等三角形 205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 208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210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212

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215

13.3.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 217

13.3.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 220

14.1轴对称 225

14.2轴对称变换 230

14.3.1等腰三解形 233

14.3等腰三角形 235

14.3.1.1等腰三角形

(一) 236

八年级下教案目录 242

第十六章分式 244

16.1分式 244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246

16.2分式的运算 248

16.2.1分式的乘除

(二) 250

16.2.1分式的乘除(三) 252

16.2.2分式的加减

(一) 254

16.2.2分式的加减

(二) 256

16.2.3整数指数幂 258

16.3分式方程

(一) 260

16.3分式方程

(二) 262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264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64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266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268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 270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2) 271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274

18.1勾股定理

(一) 274

18.1勾股定理

(二) 277

18.1勾股定理(三) 279

18.1勾股定理(四) 282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 285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 288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 290

第十九章平行四边形 293

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一) 293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 297

19.1.2

(一)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01

19.1.2

(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05

19.1.2(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 309

19.2.1矩形

(一) 313

19.2.2菱形

(一) 320

19.2.2菱形

(二) 324

19.2.3正方形 328

19.3梯形

(一) 335

19.3梯形

(二) 34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347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347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350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353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355

20.2.1极差 358

20.2.2方差(第一课时) 359

1.1正数和负数

(1)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

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

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

分别是什么?

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

 

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

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

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

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

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

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

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

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

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1.1正数和负数

(2)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

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

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

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

(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

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

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

可,不必深究.

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

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

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

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

(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

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

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

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1有理数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

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

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

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

(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

·

…(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画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

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

(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

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

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1.2.2数轴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

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教师:

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

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

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

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

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