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69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Word格式.docx

两汉始入,鼎盛隋唐。

石窟雕

塑,蔚为大观。

壁画飞天,满目辉煌。

佛骨舍利,瘗埋华夏。

塔高耸,丛林兴旺。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印度阿育王向世界散施佛祖释迦牟尼舍利以弘扬佛法,中国安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於周原沃土的法门寺,迄今已一千七百年有余。

承借天汉雄风,大唐气象,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扬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煌丽”,每三十年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长安供奉,令朝野轰动,天下朝拜,使法门寺名扬天下,誉为“关中塔庙之祖”,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也使这块土地成为长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

特别是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法门寺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游客旅游圣地。

方今国逢盛世,九州安康,法门逢春,岁岁嘉祥。

今天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是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占地约1300亩,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

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

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公元二○○九年五月九日,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盛大开园,秉承着“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历史积淀绝世矗立与东方、光耀盛世、沐浴众生,成为世界级的宗教文化中心,享誉神州,震惊世界。

“一山四海会,一指法门开,一脉传如来”古老庄严的法门寺正以其崭新的姿态迎接十方众生的顶礼朝圣,掀开更为辉煌壮丽的新篇章。

二、山门广场:

位于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入口,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

山门及两侧回廊的设计方正、简洁与围合的广场一起共同体现了佛学的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门东西两侧,栽植了天数(树)25棵,地数(树)30棵。

树种为银杏,棵棵银杏粗壮挺拔。

银杏被尊推为我国的国树,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 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国两千六百年的再次发扬光大。

三、四大门

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暗合佛教从佛光普照接引众生,到智慧启迪觉悟佛法,最终悟得“空性”入道法门的全过程,阐释了佛教从传播到觉悟的核心思想。

四大门墙壁陡峭,以变形的斗拱装饰承接屋顶,屋顶外张冲

天,直指苍穹。

人临其下,直觉低矮,只有仰望才见其顶。

这种墙壁和屋顶的造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曲线翘角,仅以明快的线条让人感到佛法的广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

其金黄色彩具有一种庄严清静,慈悲祥和的氛围。

佛光门:

佛光门寓意着以佛光接引众生,使其感受佛光普照,也表明佛家接引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般若门:

般若,意为“智慧”。

寓意着只有以智慧作为前行的指导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菩提门:

菩提译为觉悟,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觉悟境界。

圆融门:

没有横梁,只有门柱的圆融门,寓意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

四、净心池:

穿过佛光门,一泓静水,两侧莲池,此为净心池。

净水莲花,14朵莲花,高雅圣洁。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佛教圣物,供奉莲花可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代表着净心离欲的世界。

通过净心池,人们可以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平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

五、圣兽

青狮:

狮子为万兽之王,吼声洪亮,山鸣谷应,震动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

佛法即如同狮子一样,供奉狮子可辟邪护法。

在佛教中青狮为文殊菩萨的座骑,表示智慧的威猛和无敌。

六牙白象:

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达无上乘果地,得

到物质和智慧的财富,得佛果之成就。

在佛教中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表示稳健与踏实。

六、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象征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说是一条成佛之道。

佛光大道是景区的景观主轴。

远远望去,清净庄严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

利用落差,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也体现了为了一种信仰,人们不断攀登,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七、佛陀胜迹系列雕塑

在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设立着一列精湛的雕塑,它们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

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虔诚心态和伟大精神。

太子诞生

迦毗(jiabi)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大象入梦,王后受孕。

出游感苦

太子出游,受一出家人启发,决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之苦。

太子坐于中间,思量求解人间疾苦之道,从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尘

太子不为五欲所动,依然决定出行城。

前为太子骑马离城,浮云中的四位力士共举太子四马蹄,寓意着太子离城之意。

四块浮雕分别塑造了:

太子离别妻儿、皇宫中奢华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

多次的参

学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

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于是南渡恒河来到伽山苦行林,六年之中勤苦精进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菩提悟道

悉达多太子坐于一棵毕钵罗树下。

发愿言:

我今若不证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坐。

经四十九日禅坐,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究竟大道,至此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初转法轮

佛祖在鹿野苑向他的侍从憍(qiao)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di)法。

在菩提树下,佛祖端坐中间,神态安详。

白鹿与五弟子分座周围,屏气凝听。

普度众生

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众生,满足众愿)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芸芸众生在这里感悟佛法,祈愿“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安祥圆寂。

众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顿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八、法界源流系列雕塑

位于佛光大道西侧的林荫道中,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其主旨介绍释迦涅磐后佛教是如何真实的传播到世界,发扬光大的。

王舍城结集

结集,是指僧伽集体为了统一佛的教说而共同会诵,以求确认佛所说法的内容。

佛陀涅槃(pan)后,大弟子摩诃迦叶同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佛法的第一次结集。

阿育王弘法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本人第一次把整个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大行布施请著名高僧举行佛经的第三次结集,现存上座部巴利文经典就是经这次结集编定的。

并派传教团到全印度乃至海外传播佛教,此举对佛教的发展具划时代的意义,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舍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

南传佛教

以大寺为宗的佛教派别,流行于今东南亚各国。

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

其学说回归于朴素自然的生存状态,,使僧团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

汉传佛教(中国八宗)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开始正式传人中国。

隋唐时分为八大宗派:

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

汉传佛教(净土宗)

净土宗倡导以念佛名号为主,以求往生极乐世界“请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佛教放生

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

汉传佛教(禅宗)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对石壁,盘膝而作禅修九年。

面壁修行,首开禅宗,被称为禅宗初祖。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参禅打坐为主,以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的。

藏传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俗称喇嘛教。

在藏王松赞干布,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

传佛教。

佛法东传

佛法东传始于4世纪,即朝鲜三国时代。

日本推古朝圣德太

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佛法。

佛法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高丽慧灌、日僧道昭、道严、新罗王孙圆测、新罗义湘,新罗慈藏、唐鉴真律师、日僧空海、最澄等。

九、十大菩萨大妙相菩萨

与法苑林菩萨同是弥勒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弥勒三尊”。

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天宫。

福报:

今世神灵护佑,来世往生天宫。

文殊菩萨

与普贤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诸佛之智慧所化现,是智慧的本尊,受菩萨护佑,具足智慧。

自己和子孙具足智慧。

观音菩萨(大悲)

与地藏菩萨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合称“娑婆三圣”。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救济众生为本愿,受菩萨护佑,远离苦难。

所愿必成,苦难远离。

日光菩萨

与月光菩萨同是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合称“东方三圣”。

日光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救度众生,受菩萨护佑,远离病痛。

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观音菩萨(大慈)

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胁侍。

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

现世获观音慈悲救护,来世蒙观音引生极乐。

法苑林菩萨

受菩萨护佑,所愿皆足。

今世菩萨护佑,来世往生兜率天宫。

普贤菩萨

具足一切无量行顾,受菩萨护佑,凡行必成。

自己和子孙凡行必成。

地藏王菩萨

受菩萨护佑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

先世亲人不堕地狱,来世不堕恶道。

月光菩萨

普照乾坤,映现明澈清辉,容摄芸芸众生,免受贪、嗔、痴三毒逼恼,以葆身命与慧命。

福 报:

远离病痛,无有怖畏。

大势至菩萨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有情,使众生离三界之苦,得无上力。

现世脱离恶道,来世往生极乐。

十、经幢

经幢乃佛教圣物,常将经文刻于其上。

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烦恼,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说法。

景区内依照佛教“五时

判教”而设立经幢,包括:

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

十一、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是整个文化景区的核心建筑。

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它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

塔高度148米,一表示佛祖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陀。

四八是夏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

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

六度桥:

六度是指六种从烦恼的此岸度脱到觉悟彼岸的六种方式。

依次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十万人广场:

整个合十舍利塔广场的宏阔,表明了佛法的博大,广场上有三净池,任何一个都可以将合十舍利塔完全倒影其中,这也揭示了佛指舍利影骨和灵骨的关系: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的高耸,表明了佛法的智慧。

万人汇聚,表现了八方来朝,万佛归宗的盛况。

万人抬头仰望,表明了信徒们对佛的崇高敬意。

合十舍利塔的造型,为双手合十,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

在双手合十造型

中,内含的唐塔表明了历史和现代的圆满融合。

在双手合十的空间内,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诸佛、菩萨,又表明了这是宇宙法界。

通过双手合十的建筑造型,表现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

十二、佛祖真身舍利

舍利在佛教中视为圣物。

印度佛教瘗埋舍利的方式是安臵于刹中、塔上或塔基下。

瘗埋舍利的葬具用函瓶、钵、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

随同舍利随葬的供养品主要是"

七宝"

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珍珠、琥珀等。

法门寺因舍利而臵塔,因塔而建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

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入灭后遗世的一节指骨,另有三枚影骨,至今时历二千五百年,四枚佛指舍利立意停留在这个成住坏空的尘世上,正是印证了佛法无边、佛慈无量。

不论是长逾千年的湮灭无闻,还是二十年前重见天日的辉煌和惊喜,在宇宙时间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瞬,但这已象征了佛的世界中“圆轮具足”的永恒。

十三、天王殿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居住须弥山腰,各护一天下,治服众魔,保护众生财富不受侵犯。

东方持国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弥勒佛:

大肚弥勒能容常人难容之事,教导众生忍得住心中烦恼,耐得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

韦驮菩萨:

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

韦陀菩萨护持佛法,庇护众生。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灾难。

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合或供奉观音菩萨像,观音便前往救度,使人们脱离苦难。

地藏菩萨:

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坠恶道,并能获得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意。

十四、化身佛殿:

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化身佛以大悲心应众生机缘而示现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传授般若智慧,维持世间平安和谐。

阿难尊者、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是多闻 第一,他代表“解”、

代表智慧;

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二者都是佛陀最著名的两大弟子。

十五、报身佛:

报身佛(卢舍那佛):

报身佛经过修习证得了绝对真理,得到佛果显示了佛智慧,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十六、法身佛殿(唐塔)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法身佛为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常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度众生达到彼岸。

十七、珍宝展示区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数位皇帝供奉的大

唐绝世珍宝2499件。

合十舍利塔南地宫现陈列展示了其中国宝级、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两百余件。

文物共分为佛文化珍宝陈列和大唐珍宝陈列两部分。

佛文化珍宝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1件,长196厘米)

整体造型精美,形制宏伟,工艺精巧,等级最高,堪称佛门奇宝。

它的出土对唐代佛教和法门寺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重宝函

唐王朝造八重宝函,合地宫为九重,表证佛法之“五部九重”,以胎藏界曼荼(tu)罗供养佛指舍利。

鎏金铜浮屠(1件,通高53.5厘米)

臵于前室阿育王塔内,安奉第四枚佛骨舍利。

铜浮屠由底座、塔体、塔盖、塔刹四部分组成,为法门寺唐代木塔的缩微模型。

五重宝函

释迦牟尼佛之真身指骨舍利被安奉于地宫秘龛(kan)五重宝函中,依次为盝顶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石水晶椁子、壸门座白玉棺,以金刚界曼荼罗供养。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1件,通高38.5厘米)

为了实现佛教“金胎不二”的“不二法门” ,唐王朝尽佛教之精华,敬造“金胎合曼”的捧真身菩萨,上为吉祥天女,仰莲座上32菩萨生,顶为大日如来三身咒轮,底为金刚界五方五佛,中为四大天王。

底部中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周以八大明王环绕,而以菩萨宝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卢遮那佛一统贯之,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密乘的殊胜现象,是唐密的最高结集。

大唐珍宝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1件,高21.5厘米)

此件为佛教供养器,通体青釉,造型简洁明快,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

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1件,高21.3厘米)

制作年代当在7世纪初,是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的珍品。

用缠贴琉璃条等方法装饰外壁,为典型萨珊工艺之制品。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1件,直径12.8厘米)

熏香用具,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

内臵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鎏金银茶碾、银碢(gua)轴(2件,茶碾高7.1厘米,长27.4厘米)

鎏金银茶罗(1件,高9.5厘米,罗长13.4厘米,宽8.4厘米)

鎏金银龟盒(1件,高13厘米,长28.3厘米,宽15厘米)

鎏金银盐台(1件,通高27.9厘米)十八、法门寺院

法门寺被誉为“关中塔祖,皇帝佛国”。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

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是“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 的圣地灵境,其中安臵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更使法门寺在世界宗教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唐朝兴盛以来,唐王朝对法门寺多次扩建,形成了气势宏阔的“瑰琳宫二十四院”,成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和僧侣最多的皇家寺院。

如同唐王朝具有包容百川的胸襟,唐代法门寺也呈现出宗派兼容、共存共荣的气象。

唐王朝继承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因为皇帝们相信定期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康泰与和平。

自太宗皇帝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后,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6次将佛骨迎进皇宫供养。

唐帝迎送佛骨成为唐代宗教生活的重大盛典。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唐代地宫面世,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及数千件李唐王朝供佛珍宝以“不二于世” 的姿态震惊了世界,法门寺一举成为世界佛教祖庭。

二十年来,每年数百万人汇集法门寺参拜、旅游、探求,众多世界佛教团体在此举行聚会,多国政要前来参观朝拜,法门寺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法门寺供奉举世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得到佛教世界和

中国王朝的千年拥戴;

法门寺植根周原炎黄文明沃土,雄居“丝绸之路”,周秦汉唐以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厚重的人文底蕴;

法门寺与日俱增的世界朝拜、观光旅游和学术探求的热潮,都与世界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缔造文明和辉煌紧紧地连在一起。

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法门寺世界佛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美术史、中外交流史的灿烂画卷,实证着中华历史的盛世和谐。

十九、法门寺佛光阁

法门寺佛光阁位于法门寺的新文化景区内,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佛文化体验宾馆。

按五星级标准投资兴建,拥有近200间客房。

房间装饰典雅、别致,设备齐全,设计独特,禅修间中设有专门为参禅者打坐的禅台。

讲经堂、禅茶室、素食餐厅、书吧等具有佛文化特色的设施一应俱全。

禅修之旅

“拜舍利〃净梵行”感悟净慧禅修体验之旅是法门寺文化景佛光阁区依照佛教净心禅修之过程,为游客精心设计安排的佛文化体验游项目。

整个禅修之旅项目为期两天一夜,通过全程体验寺庙禅修生活,达到深入了解感受佛教禅修文化。

项目包括:

体验佛家过堂、参加早课、晚课、聆听法门寺法师佛教文化知识讲解、游览法门寺文化景区、观赏大唐禅茶的茶礼表演,品茗等,并且住宿是在法门寺佛光阁的特色禅修间。

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完全让游客体验一种独特

的佛门僧团禅修生活。

膳缘居

佛光阁中设有膳缘居素食餐厅与佛文化底蕴浓厚的五个独立包间,在这里您可以享受到专业大厨为您带来具有新意的特色佛家素食和我们无微不至的服务。

膳缘居素斋将佛家素食与养生相结合,不仅美味,还有益寿延年、心气舒畅、身心健康、有利新陈代谢以及合乎生态原理等诸多益处。

大唐禅茶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远流长。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

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您可以在佛光阁独特的禅茶室观看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

讲经堂

和静怡真,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迎宾馆为您专门开设佛文化气息浓厚的讲经堂,让您可以在这里静心修行、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二十、佛事法会佛指舍利安奉大典

2009年5月9日,法门寺文化景区隆重举行“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

法门寺方丈学诚大和尚等众多高僧

大德恭迎佛指舍利安放于法门寺文化景区合十舍利塔地宫内。

这是佛指舍利再次面世以来最盛大的一次逢迎法会。

佛诞节浴佛法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佛诞辰,举办隆重的“佛诞节浴佛法会”,重现佛陀出世的那一神圣时刻,纪念佛陀这一伟大的节日,同时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传灯法会

传灯法会是以奉持灯明献供于诸佛圣贤座前为特色的,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佛教大型共修法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