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7335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考研经验总汇).doc

五道口专业课各科复习方法

这篇文章总结了我行师兄,品竹版主等的个人经验,仅供大家参考所用。

对于综合课,首选需要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

其中,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热点问题最为重要。

道口的任何一门专业课,包括财政,金融(初试时并不是绝对的重点),会计,统计等都只要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就行了,但必须全面。

背景、含义、分类、原因、理论、意义、实例(比如说我国的现状),相似内容的比较等等都应该掌握。

对于各科:

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基础当然是重点了。

但理论模型可以不必太深入,只要把主要人物和学派的观点掌握即可。

会计也是重点,因为它很基础,无论考题中它有多大比重都是不可忽视的。

证券里的名词和基础知识很重要。

法律要灵活掌握,尤其是和基础知识结合紧的,一定要认真对待。

任何一科都不应死记硬背,这样到了最后会手忙脚乱的。

一定要理解透了。

第一:

宏微观经济学:

(宏观比微观重要)

对付金融口的考试,完全没有必要去学习如平狄克及斯蒂格尔次所著的书,它太难。

关于西经:

其实,要被那些概念只花10天,但是你要理解并要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你要从现在开始,特别是宏观.不要着急,一点一点看,每天一章,在总结一下就可以了,现在你们看书不要背,要理解分析,等到了12月份再去背!

西经是指定的考试范围,很重要,不过出题都是比较基本的,不会太偏,微观一般出名词解释和简答,宏观与现实联系的较紧密,建议重点掌握基本理论。

其中微观可能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定义,宏观是一些基本的理论与流派.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可以做一个总结对比.看书的时候,应该先看看目录,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内部的逻辑联系及自然的衔接.

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你一定要好好看看,理解,有几个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总供求模型,总需求构成,国际模型)你要好好理解,它会给你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

----注意: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你一定要从总体上去把握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有框架。

宏微观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固定,考得也不是很深,五道口可能对技术细节要求要浅一些,但要求大家对课程的总体架构,尤其是宏观的总体架构有很好的把握。

宏观中的IS-LM及AS-AD模型和它们的扩展M-F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框架,对以后财政、货银、国金和热点的掌握都有影响,要好好下功夫。

比如,如果没有掌握M-F模型,就很难理解有关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优劣争论,也很难对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做出恰当地回答。

宏微观经济学只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懂就可以了,历年来从来没有考过模型,只有类似效用、无差异曲线、比较静态分析、需求决定因素等等基础概念和知识。

但是模型也不能一概不管,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都是非常基本的模型,应该熟练掌握。

第二:

货币银行学:

这是重点科目,初试复试都会考。

金融学考得也比较浅显。

基本理论模型,基本概念,等等。

比较重要的比如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相对与绝对)、利率评价、货币模型、超调模型、资产市场说(资产选择说)等等,每个概念都考过。

金融学还是需要比较充分详细的复习,不能像宏微观那样轻松。

第三:

国际金融学

《证券知识读本》需要看一下,掌握一些证券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四:

财政学:

陈共的财政学废话连篇,对于财政学我们只要建立起来财政学的理论框架就可以了。

比如财政学框架无非就是收入——支出——预算,涉及到税收、国债、外债、罚没(收入),政府购买、投资、转移支付(支出),赤字(预算)。

有了这个框架,框架上的枝叶都可以一并串起来(以财政政策为主线)。

涉及到税收、国债……等等问题的具体内容也就可以穿起来了。

有了这个框架和框架上的枝叶,我想不论从哪个角度出题都没问题了。

只要掌握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原理就可以了。

最常考的是税收与国债。

以及财政政策,去年考的是财政风险,这些问题一般书上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只能是自己在平时看书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在考场上的发挥,不一定会照搬考教科书上的原内容,但是不看仔细复习教科书你可能就没有这个思路。

献给全世界苦难,斗争,必胜的自由灵魂!

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

·所有网志(60)·学习及其管理

(2)·生活感悟(4)·个人(private)

(2)·社会思考与良知

(1)·未分类(51)·

正式迁居

耳光@2006-04-1309:

08

迁居到

欢迎来看看……

嘻嘻

阅读全文(0次)/评论/丢小纸条

我们INLOVEWETRUST

耳光@2006-03-2913:

21

从今以后,你们不再被湿冷雨水所淋,因为你们彼此成为遮蔽的保障。

从今以后,你们不再觉得寒冷,因为你们互相温暖彼此的心灵。

从今以后,不再有孤单寂寞。

从今以后,你们仍然是两个人,但只有一个生命。

阅读全文(0次)/评论(1条)/丢小纸条

似水年华四分之三的爱钢琴版(黄磊)

耳光@2006-02-1608:

52

似水年华是什么是似水一样的年华是你要去追忆一个人但是毕竟是失去的年华

关于这个似水年华这个故事其实最开始我们只有一个很奇妙的瞬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完全对对方没有任何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竟然都会在一个清晨拥抱在一起

他们在渴求的是什么我现在才了解当我写完这个故事拍完这个故事之后他们不是要对方他们是要自己

我们在所有经过的爱情当中都不是看到的对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阅读全文(0次)/评论(2条)/丢小纸条

(转载)从物理到金融-一位光华人的跨专业考研经历--深受感动

耳光@2006-01-0800:

04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查尔斯?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

面对考研,面对这个大背景,我想这句话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考研,几家欢乐几家愁。

就像列夫?

托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现在是清华物理系大四学生,成绩比较一般,从零开始,跨专业考研,从物理到金融。

当然,对于大牛来说,这样的跨越非常简单,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只要花上四五个月,随便突击一下专业课的知识和数学、英语、政治,就可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人生之旅就能够通往一个自己日思夜想夙兴夜寐的地方。

可是,对我来说则不然。

我很弱,本来想交叉到经管,可是直接被拒绝。

于是我便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冒险的人,不愿意冒着再来一年的风险,可是如果被逼无奈,我会很坚定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我一直对物理犹豫不决。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物理的,只是兴趣不很浓厚。

我隐约地感觉到里面的思想很巧妙,通过这种自然科学的学习,自己的推导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早在高中,我就想像着自己一辈子热衷于物理学研究,默默工作、不求闻达。

可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

我的物理成绩不算好,而且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我感觉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物理学直觉,我并不擅长这个方向。

我一直信奉这句话:

“如果你对你的方向极感兴趣有很擅长,那么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果并非如此,首先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果不能如愿,就从事自己非常擅长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这样的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

”思前想后,我得出结论:

我不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心目中想象的成功,很有可能这条路荆棘丛生,是我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我觉得,与其在一个兴趣不浓的方向“混”日子,不如彻底解脱,从头再来。

对于自己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打心眼里喜欢,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动力肯定不足。

人生四平八稳固然好,可是波澜起伏、充满风险未必不能造就最终的辉煌。

2004年6月中旬,大三的期末考试结束了。

大三,我学了很多的课程,把自己三年来的学分绩提高了不少,我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努力结果。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非常烂,我曾经表示了绝望。

可是,我对生活的定位还算积极。

我一向认为生活还是应该充满阳光。

所以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了奋斗历程。

但是,由于基础不好,二年级的努力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到了三年级,我开始“卖力气”。

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以大三第一学期为例,我每星期做三次家教,每次花掉一个晚上,晚上6点钟出门,11点半才能回来。

另外选了30个学分的课程,还报了4级,6级,英语水平1,水平2考试。

这段时间赚足了自己的生活费,添饱了自己的肚子,同时也赚足了学分。

大三暑假,对我来说是非常困惑的时候。

我始终带着“人生何去何从”的思考,无所事事。

整个暑假,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该学什么?

搞不清问题的我开始从电影和电视剧中寻找答案,整天地沉醉于电影和电视。

可是,事实证明,“罗曼蒂克”式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只属于电影世界。

生命不能像平静的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逝去,总要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选择光华

根据我的了解,觉得经济学很有意思。

不过,我也发现金融方向也不错。

最后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

我选择光华是一个漫长、矛盾、逐渐权衡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良多感慨。

有慷慨激昂,有事出无奈;有豪情,有怯懦。

做出选择前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日子,有的时候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作出这个选择,说起来话就长了。

其实选择金融方向,可以有好几个不错的去处,光华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也有好几个其他选择,比如清华经管,北大的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或者人民大学。

我当初很犹豫,不知道该去哪里好。

经过了一番思考我才作了决定。

不妨说一下吧。

首先,清华经管。

招的人比较少,整个学院只招几十个人(30个吧),金融方向就更是少得可怜(听说去年只招了1个人,而且还是迫于外界压力才肯招的)。

而经济学或者数量经济学方向招的也不多。

而且,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被拒了,就不要死缠不舍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而且换个大环境对自己也有好处。

所以我下定决心:

一定不考清华经管。

其次,说说北大经济学院。

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几乎就要报名北大经济学院了,可是我得知:

初试只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且题目有些难度。

(当然这个还算好办)但是,复试的话要考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四门课程。

我想,即使进入复试,我肯定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复习。

因为我以前一点都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要想短时间内学好是非常困难的,进去以后肯定被灭。

所以,这个复试办法对我不利。

我最后狠狠心,放弃了经济学院。

再者,说说经济研究中心。

其实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是经济中心招的人不太多。

另外,我对经济研究中心了解也不太多,考虑到初试可以用物理类试卷,也可以用经济类试卷,这给我很大的矛盾。

我是学物理的,如果参加物理类的考试,可能有优势,但是上了研究生我要把所有的经济学课程都补上,这是非常繁重的,压力太大了,另外这种办法让我想到了“剜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未免有些南辕北辙,舍近求远,缘木求鱼。

而且我现在想的是离开有所眷恋的物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如果通过考物理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是对物理的玷污,把物理看作一种工具,一种前进的跳板,一种手段,这无异于计量经济学中的“工具变量”,卸磨杀驴,对于自己的老东家太不够意思了;另一方面,如果能考上,就说明物理学的还不错,既然学得不错干嘛还要转行;再者,本来就“有点意思”,加上几个月的“眉来眼去”,万一“日久生情”,那可如何脱身,到时候脚踏两只船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心里面要经历多少次忏悔才能洗清罪孽,恐怕把《忏悔录》读上一千遍都无济于事。

如果选择经济类试卷,在物理类试卷的考生中,我可能处于劣势。

所以没有选择经济研究中心。

(今年经济研究中心分数非常高,我觉得自己没有报考这个地方还算明智。

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专业课内容考得比较简单。

另外,我没有选择人民大学,是因为我觉得那里面竞争也很激烈,考的内容是金融联考,很多都是主观题,这对我这样的理科生,以前没有学过金融类的人和课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至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题目都是非常宏观的,比如如何扩大内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等等。

这种问题看上去挺简单,平时电视报纸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题,但是真正回答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我觉得自己在回答这类问题方面比起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处于劣势。

而且,从五道口理工学院,转到五道口男子学院,转来转去都没离开同一个地方,而且戴的“帽子”也不大好听呀。

综合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方向。

人的偏好就是这么奇怪。

因为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融。

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同学在学习金融,所以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金融。

专业课复习

到了八月初,暑假小学期开始了,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先要到实验室去体验四个星期,看看文献、做做试验、找老师讨论讨论问题、翻译一篇文章、再写篇报告。

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考研的。

当时一边看physicalreview,PRL,nature上的文献,一边看考研的书。

“考研”大舞台只给了我五个月排练时间。

我知道,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硬着头皮上场,然后收获一大堆臭鸡蛋、西红柿,明年再来。

在此之前,没学过一门金融的课程,当时我连什么是收益率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时那种感觉就好像从来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听说了有一门语言叫做英语,于是就打算把这门语言掌握。

“万事开头难。

”这话放在我身上,真的太适合了。

放弃自己学了三年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虽然学得不怎么好,可是看着那一本本咬着牙啃下来的教材,参考书,习题集,如数家珍似地在手上摸索,百般割舍不下。

在这种心态下,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每天既要看考研书,又要思考到底该不该考研,还要看自己的文献。

可以说在考研报名之前,我根本没有一个答案,我心里盘算的是:

如果看书效果不好,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大,就干脆保研物理算了,稳稳当当,不用受考研生活的煎熬。

在一个保研盛行的大学,考研是最没有气氛的,我就是在这种没有气氛的“气氛”中,每天自习,近乎“孤独”地走在考研路上。

在决定考研以前,我犹豫过好多次。

因为我知道从零开始的难处,也知道所面临的风险。

我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作为赌注,把一年青春压在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胜算的赌局。

当时有人开始考研倒计时,我和几个同学就开玩笑说:

“距离考研还有150天吧?

”“不,应该是515天。

那段时间是痛苦的,我耐着极大的性子看了4个月的专业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投资学,公司财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还有一点高级微观经济学,一些金融工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反正看的彻底明白是不可能的,那么多的书只能一目十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

我也知道,这样的学习方法太“大跃进”了,可是没办法,我总共只有五个半月时间,花在专业课上4个月时间已经是我在时间计算上的失误了。

不过我回想一下,这种安排刚好恰到好处。

专业课再少看一点的话,可能连及格都保不住了;而分给其他课程的时间再多一点,也不一定能够创造分数。

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的。

1.经济学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虽然很砖头,但是很科普,所以没必要害怕,花上一个多星期时间,囫囵吞枣,就能知道一个经济学的大概内容。

虽然影影绰绰,但是肯定能对经济学有个大概印象。

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绝色女子,虽然只是远远地看上几眼,但是只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印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天气很热,心里面更热。

不过由于考研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一点都没有紧张,平时也没有珍惜时间,八点多钟起床,懒洋洋的,有时候在宿舍里面自习,有的时候到教室自习,生活不算有规律。

这段时间经常上网,搜索一下到底哪个学校的金融比较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学比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

当时觉得自己还是考金融好一点。

因为经济学专业都要求宏观经济学,而我当时很惧怕这门课程,因为当初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货币政策、需求、供给等宏观经济学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恐惧,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

由于没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觉得:

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础。

虽然考研指定参考书没有经济学原理,但是从个人知识储备角度,以及长远打算,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

它能让你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对于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说,可以说扫清了一些障碍。

当然,直接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没什么,换句话说,经济学原理就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学原理可学可不学。

但是,经济学原理里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这类教材对你所培养的经济学直觉,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不能替代的。

但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考虑,没必要学习经济学原理;可是从更深入的层面考虑,还是应该看一看。

而且曼昆的书确实很好,言简意赅。

另外,经济学原理想要学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

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

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

增加了一点负担;多了一点应急之需。

这个问题不是静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

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不是单期消费问题。

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2.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啃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

比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Varian这本书是砖头,未免不近人情,毕竟这本书只有6,7百页。

不过论难度,可比经济学原理上了档次,虽然在同类的中级微观教科书中,这本书算是浅显的,但还是很花时间的。

当然,我以前学过这门课,只是学的非常烂,只是没有在麾下“挂灯笼”,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能从头再来。

这一遍下来断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等于重新学了一遍,以前的记忆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几个可怜巴巴的名词,感觉好像似曾相识。

这本书讲解非常仔细,自我感觉是所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最好的一本。

所以极力推荐。

另外,一定要看第6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译版的那本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因为第6版的内容比第2版要丰富不少。

而且今年专业课的一道博弈论的题目就是第6版上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作者对这道博弈论问题的讲解非常仔细。

而第2版就没有这个讨论。

看完这本书,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

我看过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第二本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三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Analysis》,3rdedition,不过由于时间很紧,这一本没有看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么库恩-塔克定理之类。

我当时觉得专业课考试不可能考得很难,所以就把前面两本看了好几遍,收获很大。

考虑到微观占了专业课分数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

与其走马观花,像小蜜蜂那样在万花丛中穿梭,不如盯在一处,像小蜗牛般扎扎实实地稳扎稳打。

这就是有人告诫中文系的学生:

“与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诗,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几十首。

看得虽多,可是看过后都抛在了脑后,还给了别人;背诵得虽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国内国外的都是如此。

可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

两三本书足够了,考试不是比谁看的多,而是比谁理解的深刻。

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看三个作者的解释才能懂吗?

不一定,只要看一本书就完全能够明白。

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别的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毕竟思路多一些,对自己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有好处。

再说说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还是拿物理作比喻吧。

我们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原子分子处于微观世界;宏观物质处于宏观世界。

当然原子分子还可以再细分。

如果没有微观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物理学的大厦恐怕简陋的只有几间地下室。

正是有了微观的基础,才促进了宏观领域的发展。

一切追根求源,总有其本质,总能顺藤摸瓜的。

微观经济学对于整个经济学就好比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是基础的基础。

当然,正如量子力学受到不少非议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受到不少哂笑。

比如效用函数的概念就好象薛定谔方程中的psi一样受到“种族歧视”,被某些人“打入冷宫”,“永不临幸”。

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一个人,如果其他人都说他好,那他未必真的好;一门学问,如果任人都说它对,那这门学问未必真的就“炉火纯青”,“万无一失”,“包治百病”。

3.宏观经济学

然后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我还是贯彻了“一夫一妻制”,只看一本书。

曼昆的书的确很“科普”,像我这种“经济盲”,看这种书最合适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贯彻“扫盲”政策,为国家长远规划尽一分力嘛!

虽然没有指定这门课程,可是看宏观经济学,对于学习货币银行学很有帮助,而且我觉得看书不能主要为应付考试,再加上当时距离考研还比较远,所以心想,看看也不算浪费时间,毕竟有所收获嘛!

当时我花了两个星期看了一遍中文版,看了以后,模模糊糊,感觉很多东西不太理解,而且中文的翻译太烂了,很多句子读不懂(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自信,坚信是翻译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所以,一怒之下,我买了一本英文书,和中文的对照着看。

这样又花了一个多星期。

相当于前后看了两遍,觉得已经理解了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什么是GDP,心里那个自豪啊!

不过问我什么是ISLM,还是不太清楚。

尤其是长期、中期、短期,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更是糊里糊涂。

不过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在这方面耗,我只能转移阵地了。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九月份了。

老实说,宏观经济学一点都没有看明白,尤其是里面的精髓,一点都不知道。

另外,不同学派之间的基本假设、基本分歧、对经济变量的解释方法,完全都不懂。

甚至,我对短期和长期也没有搞清楚。

我对宏观经济学的自学效果有点失望,不过只能靠以后的时间再补充了,眼下的任务是看专业课书籍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暑假开学了。

我把物理课都退掉了,选了经管学院的课程——公司财务

(2),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

另外还有一门外语课,一门体育课。

保险学本来不想选,可是学校有最低学分要求,不选这门课就不够这个要求,所以只好选了。

事后想来,我完全有理由暗自庆幸。

因为光华考的课程我基本都选了,这对于我的专业科考试很有帮助。

无形之中,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考研,宏观地看,就有了战略思想和眼光。

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见,自然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书,以为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就像宏观经济学中的变量决定一样,是有条件的,一定要搞清楚某个结论的适用范围。

与其在量上下功夫,不如在质上动脑筋。

谋求量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