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743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8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Word格式.docx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年。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一五”计划的完成

(1)成就:

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三大改造的完成

(1)形式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试答 

提示:

否。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2.“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对。

3.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如何?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4.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吗?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工业基地;

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

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文革”时期对经济的整顿

(1)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3.“文革”的影响

(1)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建国初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6.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7.“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一回事吗?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8.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微考点1 

一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史料解读: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工业化速度快。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大型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呈何特点?

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微考点2 

一 邓小平指出:

严格说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

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

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走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

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走上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何特点?

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深刻,照搬苏联模式。

二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思考2 史料二中产量指标的变化反映出一种怎样的心理?

急于求成。

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1)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左”倾错误,急于求成。

(3)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脱离国情和实际。

综合点1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2016·

陕西宝鸡质检]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

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

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综合点2 1956~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2.[2016·

辽师大附中模考]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的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解析 由“1958年”可知这是发生“大跃进”的时间,由“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可知一些人对“大跃进”不满。

故选C。

3.[2015·

昆明摸底]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业、轻工业的比重远远低于重工业,体现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是对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

这一时期工业比重的增加是在“大跃进”运动推动下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因此不能表明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

比重的变化不能反映生产力是否遭到破坏,B项错误;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仍然呈畸形发展,C项错误。

1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下卷)》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2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以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邓小平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邓小平认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

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人民公社化运动操之过急,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真题典例

1.[2015·

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2.[2015·

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

“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3.[2014·

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

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

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

4.[2014·

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短缺的产物。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被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

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故A项与史实不符;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

5.[2014·

山东高考]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dà

yuè

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

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词条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这一说法带有强烈的“左”倾色彩,因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

据此分析,C项正确。

师说高考

考频

本部分内容为近年高考命题重点之一5年28考

考过

①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涵

③“一五”计划的企业分布特征及原因

④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⑤建国后不同时期农村生产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⑥计划经济形成与变革的启示

⑦“大跃进”运动

考向

①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及工业化开始给中国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②从现代史观角度认识“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化的意义

③从革命史观认识三大改造

④从生态史观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的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

驻马店模拟]李先念说: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

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

B.受“一大二公”的影响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解析 1954年的这一现象与自然灾害严重无关,故A错误;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其特点是“一大二公”,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错误;

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出现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故C错误;

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过急过粗问题,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正确。

荆州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

“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

”“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

”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解析 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待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即允许其发展,最终是为了经济恢复和工业化的需要。

3.[2016·

昆明调研]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1960

66207

13073

19.7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工业,需要大量工人,因此吸引了农村人口到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故选C;

A、B、D与城镇人口增加无关。

4.[2015·

邯郸摸底]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

这表明人民公社(  )

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

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军事化的管理,故A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生产的速度,故B错误;

人民公社内部取消自由贸易,故C错误;

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反映出人民公社内部还承担餐饮、教育的职能,将人民组织起来集体生活,故D正确。

5.[2015·

潍坊模拟]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解析 第一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瞎指挥,第二个表格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第三幅图是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情景,第四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由此可见这四幅图表体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左”倾错误,故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