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07492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清单.doc

2003—2004年批准发布的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序号

图集号

图集名称

编制单位

批准部门

批准日期

作废图集号

1

西南02D301

预制分支电力电缆安装图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四川西南标办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3年1月

 

2

西南03G601

多层砖房抗震构造图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3年4月

西南G601

3

西南03G301

(一)

(二)

钢筋混凝土过梁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3年5月

 

4

西南03J201—1

屋面(第一分册刚性、卷材、涂膜防水及隔热屋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4年1月

西南J212—1

5

西南03J201—2

屋面(第二分册瓦屋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4年1月

 

6

西南03J201—3

屋面(第三分册金属夹芯板、金属压型板、采光玻璃屋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建设厅

云南省建设厅

贵州省建设厅

西藏自治区建设厅

重庆市建委

2004年1月

 

(西南地区标办)

 

陕西省建设厅批准发布《玻璃钢门窗》等三项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

陕西省建设厅于2004年4月15日,以陕建函[2004]65号文件发布批准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通知:

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编制的《玻璃钢门窗》、《KR复合聚苯颗粒墙体保温构造图集》、《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条板、保温板》,已经我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审定通过,现予以批准发布,编号分别为陕02J06—6、陕2004J296、陕2004J17。

原陕标图集《轻质空心条板隔离》陕2000J17从即日起废止。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选用及施工安装》国家标准图集编制工作体会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是利用红外线辐射作为能量传递方式,模拟太阳温暖地球的原理,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气为燃料,通过科学的控制燃烧技术,使辐射管达到一定温度后产生红外线,直接辐射到供暖目标物(人员、地面、设备等),实现供暖目的的技术。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是一项成熟的先进技术,多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使用。

这项技术自1998年首次在西郊机场机库中使用,相关产品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产品陆续进入我国。

目前,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已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导致具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都是依据国外厂家提供的翻译资料,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市场发展形势迫切要求尽快出台这项技术的设计及施工标准。

我局作为空军重点勘察设计单位,从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引进开始,到在有关工程中应用,对该项技术进行了跟踪调研。

在此基础上,从服务部队的角度出发,于1999年到2000年成功进行了“高大空间军事工程辐射供暖技术国产化研究”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

我局先后承担多个机库工程的供暖设计,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为了促进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建设部《二OO二国家建筑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由我局承担编制《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国家标准图。

在图集编制工作中,对于如何做好标准设计,确保图集编制质量,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思想重视是做好标准设计工作的基础

标准设计是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标准设计对于统一技术标准,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部将《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选用及施工安装》国家标准图集编制任务下达给我局,是对我局在高大空间辐射供暖系统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中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肯定,体现了对我局科技力量的高度信任。

我局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局领导明确指出,“国家标准图的编制工作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我们一定要发扬部队勘察设计单位的优良传统,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战略工程任务来抓,务必抓紧抓好,确保图集编制质量”。

局领导从各设计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编制组。

为了使编制组成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我们组织进行了专题学习,并收集印发了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有关文件,作为开展编制工作的基础依据。

通过学习,编制组成员对标准设计工作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确定了编制方案和计划,明确了编制组成员的分工。

回顾图集编制工作回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战备工程设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克服“非典”等诸多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图集编制工作,思想重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合理确定编制内容是做好标准设计工作的关键

编制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吸取新技术成果,在不断重复使用中推动行业的技术发展与进步,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这个目的能否实现,集中体现在编制内容上。

编制内容只有做到量大、面广、通用性强,重复使用率高,标准图集才能真正对于统一技术标准,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起到应用的作用。

我们在确定图集编制内容时,着重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予以把握。

编制组成员经过多方比较和大量调研,对目前国内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各类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最终研究决定图集的内容定位于连续式低强度产品系列。

图集出版发行后,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欢迎,销售情况良好。

许多单位、个人主动与我们联系,进行技术、业务咨询。

事实证明,我们确定的编制内容市场定位准确,技术先进,通用性强,较好地实现了此项标准设计的编制目的。

三、加强审查把关是做好标准设计工作的保证

国家标准图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会被大量的工程广泛采用,因此,必须确保设计质量。

质量第一是标准设计工作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通过这次编制标准图集工作,我们感到:

加强审查把关是确保标准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从编制工作启动到交付印刷,《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选用及施工安装》;从编制方案、计划安排、图集技术条件到施工图设计,数易其稿,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我局有关专业人员、兄弟单位和委员会的专家对图集进行的严格审查把关,对于标准设计定位、保证编制质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虽然我局在组建编制组时充分考虑了编制任务的复杂性,抽调各设计室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编制工作以保证图集编制质量,但是编制工作的实践表明,编制组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都存在不足,距离国家标准设计的要求尚有差距。

因此,经过设计、施工等各方面专家的细致审查,弥补了这些缺陷,提高了标准设计技术水平,真正做到了确保标准设计质量。

标准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产物,并为之服务,与之共厚共兴。

标准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工程建设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设计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全行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为开创标准设计工作的新局面共同奋斗!

(中国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罗继杰)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年3月1日发布,2004年6月1日起实施。

一、编制目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深入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话的各个领域,各种电子、微电子装备在各行各业大量使用,这些装备耐过电压能力低,特别是雷电高电压侵入所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以及雷击电磁脉冲的侵入都会对电子、微电子装备和网络系统造成干扰和永久的破坏,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广东省连续七年雷电灾害的调查,在近万起雷电灾害实例中,信息系统受损的实例约占80%以上。

因此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对雷电的防护问题,成了工程建设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以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文,同意由四川省建设厅作为主编部门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确定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省中光高技术研究所负责主编并会同中南建筑设计院、四川省防雷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中国电信集团湖南电信公司、铁道部科学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北京爱劳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易事达艾力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岱嘉电气有限公司组成了“建筑物电子信息防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编制依据

1、编制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操作性强的国家标准,指导我国防雷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及防雷产品的生产研制,推进我国防雷技术和防雷产业的全面发展。

2、编制主要依据

1)IEC61024—1:

1900“建筑物防雷”系列标准

2)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系列标准

3)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三、主要内容

本规范一共8章,附录4个。

第一章总则:

制定的目的,规范的适用范围,规范的共性要求等。

第二章术语:

主要对在规范中采用的尚无统一规定的非常用的名词和术语给出定义或涵义。

第三章雷电防护分区:

主要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暴发生的地区划分为少、中、高、强四个雷区,并提出雷电防护区划分的原则以及雷电防护区分类的规定。

第四章雷电防护分级:

将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分为A、B、C、D四级;并按照雷击风险评估以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第五章防雷设计:

主要对防雷与接地工程勘测设计原则,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屏蔽及布线设计、各种信息系统的防雷与接地的设计等作出规定和要求。

第六章防雷施工:

主要对施工与安装的基本原则、安装的工艺作出规定和要求,还提出了施工与安装的质量控制措施。

第七章施工质量验收:

主要提出验收项目、竣工验收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竣工后应提出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第八章维护与管理:

主要提出防雷装置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原则,维护工作的分类、内容、规定和要求,管理工作的规定。

本规范有四个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它给出对理解或使用规范起辅助作用的附加信息。

附录A用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的N和Nc的计算方法。

附录B雷电流参数

附录C验收检测表

附录D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是参照IEC有关防雷标准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有关防雷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编制而成,它体现了防雷电电磁脉冲的新技术。

与GB50057—94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综合防雷规范,满足当前各类信息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急切需要,有利于我国防雷事业的全面发展。

(标准院李雪佩宏育同)

 

《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摘要)

编者按:

为推动建设事业技术进步,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并于2004年4月22日以建科[2004]72号文件印发。

现将《纲要》中第六、七部分刊登如下:

六、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和居住环境质量

24、加强现代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4.1住宅产业应以住房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通用部品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完善各类住宅建筑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走住宅产业现代化道路。

24.2积极发展住宅部品,建立住宅部品技术标准体系和部品认证制度,确保部品功能,为提高住宅建筑质量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要在模数协调指导下,逐步实现部品的系列化和通用化,提高部品的互换性、功能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

要开发和完善住宅部品的配套应用技术,组织编制住宅部品目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部品流通。

24.3住宅建筑体系(主要包括结构、设备、管网等部分)应通过完善的设计、部品与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有序的现场施工,实现各部分的优化集成和整合。

要紧密结合地理、气候特征,材料部品供应状况以及建设规模等具体条件,选择和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好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体系,达到住宅建设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效果。

24.4农村及小城镇要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建村资源优势,发展低层和多层的各类混合结构住宅。

鼓励城市设计、施工、生产企业为农民自建住房提供技术指导、设计图纸以及部品材料等,并利用网络技术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24.5推广应用工业化装修技术,提高装修施工水平,实施新建住宅土建装修一体化,向消费者提供精装修商品房。

24.6发展复合外墙技术,重点推广外保温技术、先进适用的隔热、防水、饰面技术和材料,提高外墙的功能质量。

开发应用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保温、隔热、防水和装饰功能的坡屋面体系,提高和完善平屋面的保温防水性能。

积极发展工业化生产的内隔断部品体系和应用技术。

24.7开发应用整体厨卫及新型配套技术设备,开发定型化、配套化和系列化的厨卫产品,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24.8各种管线应采取综合设计,相对集中,一次敷就。

设立竖向管井(管束)区和水平管线区,开发管道墙,提高配管布管质量。

24.9建立住宅产业化基地,积极研究开发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工厂生产、现场组装的工业化住宅生产技术。

研究开发钢结构住宅体系和与之配套的部品及其应用技术。

24.10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住宅与部品的生产、供应、销售,以及物业管理等领域积极开发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

24.11稳步推进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不断完善住宅性能评定方法,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引导市场主体开发高品质住宅。

25、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住区环境

25.1建立建设用地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的量化评价制度。

对住区用地的不利因素,要在规划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保证住区环境质量。

25.2住区规划设计应与景观环境相和谐,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与地物,与城市周围环境协调,注意吸收传统与地方规划建筑精华,创造现代文明居住环境。

25.3住区规划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

要严格执行日照标准,优化住区风环境,遵守容积率和绿地率指标要求。

对有害的污染源应清除或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隔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指标。

25.4住区绿化应按乔、灌、草的合理比例配置,绿地面积要达到国家规定指标。

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和空间绿化。

25.5住区建设必须符合国家规范的防灾、救灾、消防等要求,设置相应的常规和应急设施。

25.6合理组织住区内部交通,保障常规交通的便捷通畅。

应按规范要求精心设置无障碍交通系统。

应按规定比例配置足够的汽车停车位和自行车存放点,合理解决住区停车间题。

25.7住区建设应按国家规定的指标设置完善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等各项设施。

开展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重视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

26、改善住宅性能,营造舒适、安全、卫生的室内环境

26.1合理安排各功能空间,结构及设施、设备应科学选择,合理布置,做到结构安全,空间利用率高,使用灵活性大,适应远期改造的需要。

26.2力争达到良好的住宅日照和自然通风条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问主要居室,四居室以上大套型至少有二间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6.3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加强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控制,保障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厨房、卫生间应采用有防倒灌、串气措施的集中排气系统,有效控制空气污染。

26.4建立住宅室内环境量化评价制度,保障室内环境质量和舒适度。

对室内空气、噪声及各类有害物进行测定,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污染因素。

26.5对尚在使用的老旧住房,提倡及时进行安全性检测和鉴定,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同时改善室内环境。

七、推行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建筑技术整体水平

27、推行建筑工业化、现代化

27.1以确保质量,提高功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目标,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材料、制品、设备的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供应,完善建筑结构与工艺体系,提高施工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优化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27.2建筑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原则,繁荣建筑创作。

要着力研究建筑生态学,重视环境设计,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27.3建筑设计要与施工紧密配合,选择和发展先进适用和综合效益好的建筑结构、工艺体系和施工工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

研究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合理结合与划分,可允许具有设计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施工图设计任务。

27.4实施现场施工机械化和手持机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技术装备政策。

对于不用机械难以保证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工程必须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对繁重体力劳动的工种应优先实现机械化;对于装修、防水、保温、设备安装等工程,应开发应用小型机械和手持机具;对砌筑、抹灰等传统工艺,应在逐步发展新材料、制品的同时,改善操作工艺和工具。

要重视施工中的机具配套,通过机具的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27.5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现阶段要大力推广量大面广、对改善施工现场状况和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有积极作用的新技术,要重点组织推广建设部发布的先进适用技术。

27.6深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发展。

研究、改进和完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并对监管效果进行评价。

研究和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促进建筑业在竞争有序的条件下健康发展。

要合理设置建筑业各类执业资格标准,加强培训和执业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素质。

积极完善工人、工长技术培训体系,大力提高建筑工人的操作技能。

27.7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带动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生产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管理模式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创新。

28、强化建筑节能,降低能源消耗

28.1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到2010年,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均应普遍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尽快编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村镇建筑要根据当地条件,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并通过试点示范,力争达到或接近所在地区城镇的节能目标。

28.2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选择建筑物朝向,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及窗墙类型,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将建筑节能与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紧密结合。

28.3积极开发和推广外墙外保温隔热成套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隔热防水技术,节能门窗新产品,以及各种外遮阳装置等。

研究开发提高锅炉热效率、供热系统自动调节、分户热计量、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等供热系统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

开发和推广带热回收的建筑通风技术和产品。

28.4继续深入开展墙体改革,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和工业废渣,推广非粘土砖、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轻质隔墙材料等,做好禁用实心粘土砖工作。

28.5重视开展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开发,并结合具体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节能改造试点,逐步扩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8.6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利用,并在电能、燃气辅助下用于采暖和空调。

发展风能和地下能源利用技术。

29、合理利用建筑材料资源,改进施工和应用技术

29.1积极扩展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提高产品性能。

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优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热成型管材、优质可焊铸钢等。

增加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规格冷弯管材、大规格H型钢和轻型H型钢等。

合理推广采用耐候钢、耐火钢和Z向钢等。

到2010年,基本实现建筑钢结构用钢国产化的目标。

29.2积极推动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水平。

超高层建筑积极采用合理的钢—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体系。

大跨度建筑积极采用空间网格结构、立体桁架结构、索膜结构以及施加预应力的结构体系。

低层建筑推广采用经济适用的轻型钢结构体系。

积极开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或钢结构的住宅建筑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化。

加大钢结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29.3积极推广应用低合金钢筋,以及Ⅲ级钢筋、低松弛钢丝、高强钢丝、钢绞线等高效钢筋。

29.4积极推广应用高品质化学建材。

要重点推广应用塑料管、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和建筑涂料。

塑料管的推广应用主要以U—PCV和PE管道为主并大力发展其他新型塑料管材;推广应用U—PVC塑料门窗,改进型材断面结构,提高推拉窗密封性和隔声性;重视提高防水技术,推广改性沥青油毡,三元乙丙和聚氯乙烯等新型高分子防水材料;开发高耐侯性、高耐玷污性、高保色性的水性外墙乳胶涂料。

建立发展品牌产品、淘汰落后产品的机制。

提高化学建材的配套应用技术水平和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

积极开发配套施工机具、材料与现场检测设备。

29.5合理利用木材,大力推广木质原料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型无味、无毒、防火、无虫蛀的建筑用人造板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竹材、植物茎、稻壳等资源。

29.6合理使用水泥。

优先推广使用规模化生产、低污染、低能耗的水泥,增加高强、低碱、低热水泥的生产和应用。

继续大力推广应用散装水泥。

29.7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

重视避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造成的危害;研制开发轻质、高强、大流动度、免振捣自密实且具有良好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的混凝土。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开发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29.8积极开发以各种工业废渣(如矿渣、粉煤灰、硅灰等)为原材料的活性矿物掺合料及各种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

29.9重视开发固体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利用固体建筑废弃物中的碎砖、混凝土、路面沥青等制造人造再生材料。

30、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生产安全

30.1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强化监管,竣工工程质量要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消除质量通病,确保各类建筑的使用功能。

30.1.1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特别是有关结构安全、抗震、节能、环保、消防等强制性标准的执行。

通过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加强对强制性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纠正违规行为。

30.1.2切实加大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力度。

加强质量通病的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编制有关手册和标准做法图集等办法,指导各地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

30.2建立既有工程构筑物和建筑物的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检测鉴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30.3切实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加大建筑工程安全投入,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努力改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30.4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