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754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化工生产安全消防卫生防护基本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使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的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如采用安全保护和保险装置等;

3)、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使用警报信号装置、安全标志等;

4)、特殊安全措施,如限制自由接触的技术设备等;

5)、其他安全措施,如预防性实验,作业场所的合理布局,个体防护设备等。

从上述情况看,安全技术所阐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是以技术为主,是借安全技术来达到劳动保护的目的,同时也在涉及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制度、组织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安全技术对于实现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全技术的内容主要有:

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2)、电气安全技术;

3)、压力容器与工业管道安全技术;

4)、锅炉安全技术;

5)、工业卫生和防尘防毒安全技术;

6)、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检修安全技术;

7)、石油化工操作安全技术;

8)、安全控制和监测安全技术;

9)、地震和抗震安全技术;

10)、安全管理等。

(2)、安全管理凡是保护和促进安全生产的一切管理措施,即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均属安全管理的范畴。

安全管理是整个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而其他部门都依赖于安全管理的合理组织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护财产不受损失,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转。

因此,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全管理的内容很多,面也很广,主要内容有:

(1)以预防事故为中心,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

预先对生产装置和作业中固有的和潜在的危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预测,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和行为,控制或消除这些危险,以防事故的发生,避免损失。

(2)从提高装置或设备的可靠性入手,把安全和生产的稳定发展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强度设计、功能设计、材质性能,设置防止误操作的装置、安全装置及采取预防性维修等措施,从而实现装置的本质安全化。

(3)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结构,把企业的安全管理与财产保险和安全咨询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安全科学知识和安全技术技能的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增强企业的防灾能力。

(4)根据生产过程的安全信息,不断调节、决策、执行、反馈,不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与安全管理目标相比较,引出新的安全决策,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生产能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长周期运转,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人益。

(3)、安全基础知识化工安全基础知识大体包括防火防爆、防雷击、防静电、防辐射、电气安全、防尘防毒、防震及抗震和噪声控制和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等。

下面简要介绍

1)、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燃烧是一种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燃烧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才能发生。

火源是指具有一定温度的热量的能源,常见的点火能源可分为四大类:

1)机械火源:

如摩擦、撞击、绝热压缩等。

2)热火源:

高温表面、热射线(包括日光)等。

3)电火源:

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等。

4)化学(或物理)火源:

明火、化学能、发热自燃等。

当燃烧危及生产设施或人身安全时,就叫做火灾。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或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

国家标准GB5332--85规定了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自燃点)的测定方法。

可燃固体自燃点的测定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

自燃点是判断、评价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燃点越低,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质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浓度随其温度上升而增大。

这些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

当蒸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如与火源接触,就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目前,我国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对闪点较低的液体,一般采用闭口杯法(国家标准GB261一83);

对闪点较高液体,一般采用开口杯法。

(国家标准GB3536-83)。

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很大能量,同时产生气体以很大压力向四周扩散,伴随着巨大的声响,这种现象就是爆炸。

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与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

如液体变成蒸气或气体后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容器承受不了,因而发生爆炸。

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的爆炸就属于此类。

这种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性爆炸物质本身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的气体和很高的温度而发生爆炸。

如爆炸物品的爆炸,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等。

这种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达到一浓度时,在点火源的作用下会发生爆炸。

这种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上限。

浓度在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之间,都能发生爆炸。

这个浓度范围叫该物质的爆炸极限。

如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是12.5%〜74。

5%。

一氧化碳在

空气中的浓度小于12.5%时,用火去点,这种混合物不燃烧也不爆炸;

当一氧化碳在空气浓度达到12。

5%时,混合物遇点火源能轻度爆燃;

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稍高于29.5%时,,接触火源会发生威力很大的爆炸;

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74.5%,爆炸现象与浓度为12.5%时差不多。

浓度超过74。

5%时,遇火源则不燃烧、不爆炸。

下表为一些物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物质

爆炸上限

爆炸下限

一氧化碳

12.5%

74.5%

氢气

4.1%

75%

甲烷

4.9%

15%

天然气

4.0%

16%

煤粉

35%

45%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并可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

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他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燃烧与化学性爆炸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的不同,决定氧化速度的重要因素是在点火前可燃物质与助燃气体(物质)是否混合均匀。

例如,汽油在敞口容器里能爆炸;

又如煤块可以安全地燃烧,而煤尘却能爆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见火灾与爆炸交替发生的情况

1)爆炸T火灾。

爆炸时飞出易燃物、溅出的油类引起火灾。

2)火灾一爆炸。

当燃烧波及易燃物品引起爆炸。

如醋酸在常温下不能爆炸,在高温下有变成爆炸物的可能。

燃烧按可燃物质的物态不同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固体燃烧三种。

爆炸按物态区分,可以分为四种:

1气体、蒸气爆炸;

2雾滴爆炸;

3粉尘、纤维爆炸;

4炸药爆炸。

前三类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均匀混合后才能爆炸,称为分散相爆炸,第四种是不需与空气混合的固体或半液体的爆炸,又称凝聚相爆炸。

常见的工业爆炸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引起的爆炸事故。

2.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引起的爆炸事故。

3.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引起的爆炸事故。

4.间接形成的可燃气(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引起的爆炸事故。

5.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引起的爆炸事故。

6.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如煤尘、铝粉、PTA粉尘等;

其次,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

再次,要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

火灾和爆炸事故有以下特点:

(1)严重性。

往往造成重大伤亡和多人伤亡事故,使企业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迫使企业停产,通常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2)复杂性。

事故原因比较复杂,如可燃物种类繁多,引起事故的火源也有多种等。

事故发生后,设备炸毁、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因素,也给事故原因的分析带来困难;

(3)突发性。

各类事故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

遇有火警发生时,应尽快打电话报告消防部门,以便消防人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尽快扑灭火灾。

火警电话为119,拨通火警电话,要讲清发生火灾的位置和火情、什么路、多少号,是什么单位,什么介质着火等。

对消防队的提问,要准确回答,并告诉自己所有的电话号码,单位,姓名,以便随时联系;

确认消防车出动后,才可挂断电话,并派人在路口等候,引导消防车进入火灾现场。

保护火灾现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火灾的扑救过程中,消防人员应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和保护起火起点,不要轻易搬动物件,要尽可能保持原燃烧时的状态。

(2)在火灾扑灭后,应立即划出警戒区,指派专人看守,不准许任何无关人员进入火灾现场。

(3)对火灾现场的遗留物,必须保持原样,在火灾调查人员现场勘查之前,无论燃烧过或未燃烧过的物品,一律不得任意搬动。

(4)火灾调查人员进入现场后,应处处留意勘察,不要随意走动,调查人员也不宜过多,以免挤踩破坏起火痕迹。

(5)火灾现场勘察完毕后,需得到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批准,才能撤销现场保护,进行火灾现场的清理。

企业内采取的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分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两个方面。

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防止形成燃爆的介质。

2.防止产生着火源,使火灾、爆炸不具备发生的条件。

这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下8种着火源,即冲击摩擦、明火、高温表面、自燃发热、绝热压缩、电火花、静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3.安装防火防爆安全装置。

例如阻火器、防爆片、防爆窗、阻火闸门以及安全阀等,以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防火防爆的组织管理措施主要有;

1.加强对防火防爆工作的领导。

2.开展经常性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安全大检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的隐患。

3.建立健全防火防爆制度,例如防火防爆责任制度等。

4.厂区内、厂房内的一切出入和通往消防设施的通道,不得占用和堵塞。

5.应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并配备有针对性和足够数量的消防器

材。

6.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企业员工应遵守以下防火防爆守则:

1.应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爆知识。

并严格贯彻执行防火防爆规章制度,严禁违章作业。

2.应在指定的安全地点吸烟,严禁在工作现场和厂区内吸烟和乱扔烟头。

3.使用、运输、贮存易燃易爆气体、液体和粉尘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在工作现场禁止随便动用明火。

确需使用时,必须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并作好安全防范工作。

5.对于使用的电气设施,如发现绝缘破损、老化不堪、大量超符合以及不符合防火防爆要求时,应停止使用,并报告领导给以解决。

不得带故障运行,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6.应学会使用一般的灭火工具和器材,对于配备的防火防爆工具、器材等,应该爱护,不得随意挪用。

消防:

消防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重视消防工作。

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必须作到:

(1)消防工作应指定专门领导负责,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的防火工作计划。

组建基本消防队伍,绘制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

2)消防器材管理要由保卫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帐。

(3)明确防火责任区,将防火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部门,作到防火安全人人有责,处处有人管。

(4)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并在安全台帐上作记录。

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

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

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

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隔离灭火:

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

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

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化学抑制灭火:

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

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相应地灭火的基本方法有4种即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1)窒息法:

隔绝空气,使助燃气体(如氧)与燃烧物分开,就可停止燃烧。

(2)冷却法:

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当降到燃点以下,就停止燃烧。

(3)隔离法:

将燃烧物质与未燃烧物质分开,使火势孤立,不致蔓延。

(4)化学抑制法:

采用含氟、氯、嗅等化学剂,使链式反应中断,燃烧即停止

防火基本技术措施

(1)消除着火源,如禁止烟火,采用防爆灯具等;

(2)控制可燃物,如防止可燃物的跑、冒、滴、漏,以难燃或以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3)隔绝空气,如使生产置于真空条件下进行,钠存于煤油中等;

(4)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如筑防火墙或设置阻火装置;

(5)监视酝酿期的特征;

(6)组织训练消防队伍;

(7)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常用防火用具用品

(1)液态灭火物质——水水具有显著的冷却作用,热容量大,水蒸发时能大量吸收热量,水蒸汽即可冲淡燃烧区的可燃气体浓度,又能阻止氧气进入燃烧区,当空气中水蒸汽达30%以上就能灭火。

水可以扑灭任何建筑物和一般物质(如棉织物,部分水溶性或水浸润的化学物质)的火灾。

但禁用水扑灾以下火灾:

1遇水燃烧爆炸的物质,如金属钾、钠、镁、铝、过氧化物、电石、浓硫酸、熔触状的盐;

2带电设备的火灾,因水能导电;

3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

(2)固态灭火物质

固体物质有黄砂、泥土,它可以用来扑灭小量易燃液体和某些不宜用火扑灭的化学物品的火灾,但禁止用它来扑灭镁合金火灾,因为黄砂的主要成份二氧化硅与燃烧着的镁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反而促进镁燃烧。

另外,可以用湿棉被、湿麻袋扑灭初起的火灾也有效。

(3)根据火种,正确使用灭火机

1泡沫灭火机普通泡沫灭火机用硫酸铝和碳酸氧纳溶液、发泡剂配制产生二氧化碳泡沫,可以用来扑灭汽油、煤油、油漆等易燃体的火灾。

但不能扑救带电电器火灾;

因其有污迹存留,不能扑救精密仪器仪表及贵重物品;

因其与忌水性物质接触后燃烧,不能扑救忌水性物品产生的火灾。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a灭火机置于干燥、阴凉、容易看到、取下的地方。

b、经常疏通喷咀,防止堵塞。

1~2年换一次配剂,对筒壳进行水压试验。

c、使用灭火机时,要离开胸前20cm以上,以防喷咀堵塞,筒内压力过大,发生筒体爆炸伤人。

扑灭火源应从外围到中间。

不要同其他灭火液体一起使用,否则失去作用。

2“1211”化学液体灭火机。

“1211”是一种(CF2CIBr)—碳二氟一氯一溴甲烷。

常温为液体状态,易于气化。

无色、无刺激性气味,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1211”灭火机适用于扑灭油类、易燃液体、气体及电器设备,精密仪器等初起火灾,不宜用于扑救活泼金属、金属有机化合物、硼烷等物质的火灾。

可在图书馆、文物、资料档案室、精密仪器室配备。

空气中含有“1211”,当浓度低于4%时,比较安全;

超过5%~10%时,能引起人体中毒。

注意掌握一个灭火时间不宜过长,避开气体、有毒物质接近人体。

3化学干粉灭火机

干粉灭火剂无毒、不易变质,对人畜无害、对容器无腐蚀,易长期保存使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火灾时,手提灭火机,撕去器头上的铅封,拔去保险销,一手握住胶管,将喷咀对准火焰根部,另一手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灭火。

喷粉要由近及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

喷粉不要直接冲击油面,以防飞溅,造成灭火困难。

防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

可以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

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绝缘,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造成易燃物品的燃烧或造成金属熔化飞溅而引起火灾。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

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树木等有异性电荷。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C,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要多,建筑物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

雷电可分四种:

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

防雷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或在金属设备,供电线路上采取接地保护。

中雷击抢救受雷击被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

应马上让其躺下,扑灭身上的火,并对他进行抢救。

若伤者虽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或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

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

防触电

电流通过人体称为触电,触电情况有三种:

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人体内部器官的伤害,使人出现痉挛、窒息、心颤、心跳骤停,甚至造成死亡;

电伤则是指电对人体外部造成局部伤害,如电烧伤、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等。

防止触电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人体不要接触带电裸线、接地线和带电(漏电)设备。

(2)要熟悉供电设备结构及供电系统接线,不违章触及有电设备操作。

(3)绝缘工具严禁超期使用。

(4)要确认停电线路带电挂地线。

(5)对有疑问或显示不正常的验电器严禁使用。

触电急救办法

(1)切断电源;

(2)采用短路法,使电源开关跳闸;

(3)救护人员穿着绝缘鞋,戴上绝缘手套,使用绝缘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4)在切断电源的同时要防止触电者再次摔倒;

(5)未断电前不可赤手直接与触电者的身体接触。

触电医疗救护方法

(1)触电者未失云知觉时,应安放在空气流通,温暖处安静休息,同时请医生。

(2)触电者已失云知觉,但呼吸及脉博均未停止时,应安放在平坦通风处所,解开衣裤,使其呼吸不受阻碍,同时用毛巾摩擦全身,使之发热,并迅速请医生。

(3)触电者失去知觉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请医生来急救,切不可向触电者注射强心剂或泼冷水。

(4)触电者呼吸及心脏跳动均已停止时,可能是假死,救护人员要坚持先救后搬的原则,应即刻进行人工呼吸或对心脏进行挤压救护直到经医生诊断确已死亡为止。

人工呼吸用口对口吹气效果较好。

急救时,触电者的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使舌根不阻塞气流,便于吹气急救。

防静电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带电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两种不同的物质(其中至少有一种是电解质)相互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