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252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

中国史学史重点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

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当然,《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

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二、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述了从黄帝——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的历史。

全书由: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

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

  B、皇室收藏的文献档案。

司马迁所云:

“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C、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过程中,他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第一、“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第二、“择其言尤雅者”。

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一般摒弃不用。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

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

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另外,司马迁还善于运用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这里所说的史学成就是相对于《史记》而言: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如《河渠书》改称《沟洫志》,)“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共百篇,80余万言。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

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

可以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有利于为后代治国者提供借鉴。

后来历代正史基本沿用《汉书》的编纂方法,形成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形式,颇受统治者的欢迎。

《汉书》的体裁,是对《史记》的继承,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造,以后历代修史者对此沿用不改。

这意味着班固创立的断代史体裁,恰恰符合中国专制社会演进久远行程中皇朝更迭的周期性特点,所以才被相继沿用垂2000年。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完备。

同时创设了《地理志》,上至禹化九州,下至秦汉郡县封国的建置由来和变革及西汉的领土面积,郡县户口、重要物产等都有详载。

《食货志》也是班固创立。

系统地记述从西周以至莽朝的农政、钱法,是研究西汉经济史的重要史料。

《艺文志》是根据《七略》而创立的。

反映了西汉官府藏书的情况及各个学派的源流、盛衰。

五行志

  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保存了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如《董仲舒传》中全文收录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有董仲舒“限民名田说”。

其他如贾谊的“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的“教太子疏”。

“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等均录入本传。

研究司马谈父子的重要资料《论六家要旨》、《报任安书》也是因为收入《司马迁传》而流传至今的。

  在“四夷传”中,把《史记》中的《大宛列传》扩充为《西域传》,记述了西域50多个政权和民族的历史;在《匈奴列传》等传中也增加了大量史料。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

班固是我国古代正统的史学家。

《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传统思想意识。

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东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

3.浓厚的正统史观:

  比如把《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

反映了班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正统观。

  从《史记》、《汉书》比较上可以看出班固浓厚的传统正统思想。

第三章古代史学的大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书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从经学的附庸变成独立学科。

这当然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里简单讲述。

1.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

2.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

二、有了专职的史官和修史机构

三、史书数量多

四、该时期史家人才多,

五、(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之三)史书种类多。

重点:

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史学的多途发展,史书的数量和种类剧增,这为史书在文献分类中的独立准备了条件。

从三国到唐初,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和著录,清晰的反映了史书独立的过程。

三国时期,魏国的郑墨编制目录书《中经》,【已不可见】西晋荀勖在继承《中经》的基础上,撰成新的目录书《中经簿(bu)》,将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称作四部。

其中史书归于丙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东晋李充、南朝阮孝绪在提升史书地位过程中作用显著。

李充在东晋任著作郎,整理典籍,沿用荀勖的四部分类法,但是将史书归于乙部,这样史部在四部分类法中升为第二位。

梁武帝时,阮孝绪又把史书分为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12部。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史学史上对史书最早的分类,奠定了中国古代史书的分类基础。

唐初史家撰写《隋书•经籍志》,总结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献学、目录学撰述成果,在大的文献分类上采纳了李充的分类方法,将所能见到的文献分为四类但不再称甲部乙部丙部丁部,而是称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这样将各部包含的内容更加突出出来,这就最终奠定了史书的位置。

而在史部内部的划分继承了阮孝绪的分类方法并有所发展,即在史部内部又将史书分为十三类,包括:

正史(指《史记》、《汉书》之体,即纪传体)、古史(多依《春秋》之体,即编年体)、杂史(体制不经,所记大抵皆帝王之事)、霸史(特指十六国之记注)、起居注(录记人主言行动止之事)、旧事(关于政治活动中“品式章程”的记录)、职官(记录官曹名品之书)、仪注、刑法(关于典礼、刑法制度之书)、杂传(是关于世俗佛道各种人物的传记)、地理(关于全国州郡、山川、物产、交通、习俗之书)、谱系(是关于姓氏之书)、簿录(关于文献目录、流别之书)。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史书的这种分类,是继承了阮孝绪《七录•纪传录》而又有所发展。

从李充、阮孝绪的目录书到《隋书•经籍志》,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地位被确立下来,从《七录•纪传录》中史书内部的分类,到《隋书•经籍志》史部内部的分类,史书内部的分类原则也最终确立下来,其后分类的方法虽然稍有损益,但是分类的原则不曾改变。

这两种情况,成为中国史学上合中国文献学史上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

  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

其中一些处于鼎革之际的人物如董卓、袁绍、袁术、公孙赞等,在《后汉书》中有传,《三国志》中也有传。

但《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志,这是一个缺憾。

特点:

(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

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这是陈寿精心设计的。

身为晋臣的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

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采用。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

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

(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

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

关于九正中正制:

《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

第三节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一、刘知几其人:

  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丛亭里人(661——721),唐高宗、玄宗时人。

二十岁考取进士,任获嘉县(河南)主簿,一任就是19年。

其间多次就汰除冗官、严肃法纪等向武后上疏,而武后只是嘉其直不能用。

39岁时,调往长安任定王府令曹。

长安二年(702)始担任史职,任著作郎兼修国史。

不久迁左史,撰起居注,参加编写《唐书》,成八十卷。

中宗朝任著作郎,受诏与吴兢等人重修《则天实录》。

中宗景龙三年(709)因对现实不满,坚决辞去史官职务,从事《史通》写作。

50岁时,写成《史通》。

  开元九年(721),长子刘贶为太乐令,因犯罪流配,他亲“诣执政诉理”,触怒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别驾,至安州(湖北安陵)不久而卒,终年61岁。

  二、《史通》的内容:

  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其中涉及到史料的搜集、鉴别和取舍、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

  三、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六家二体:

《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

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

“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总之,《史通》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参见余著10篇有关《史通》的论文)

第四节杜佑与《通典》

  一、杜佑其人: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杜曲(陕西长安杜曲)人。

出身于累世官宦之家。

(杜姓在唐朝做过宰相有七人)他一生做了60年官,做过工部郎中、金部郎中、度支郎中、御史大夫、礼部尚书等职。

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位居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歧国公。

  由于他久任水陆转运、度支、盐铁等财经方面的大员,对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较为熟悉,这为他编写《通典》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元末年,刘知几的儿子刘秩编出《政典》35卷,分礼、户、吏、兵、刑、工六纲,记历代政治制度。

杜佑认为它的内容不够详备,因此以它为蓝本,博采诸书,扩充整理而成《通典》。

二、内容和编纂方法:

  《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注中。

全书200卷。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各门之下有子目。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

这种编纂方法,为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它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

与正史“志”相比,《通典》有几个显著变化:

(一)将《食货典》立于卷首,而《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说明杜佑已经看到农业生产在当时社会中重要地位。

它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二)《通典》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

这就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

对后世的典制体著作的编撰影响深远。

(三)重视言论:

在有关卷后,多录“群士论议”,附于正文之下。

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四)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

《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

  三、《通典》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1、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唐以前,史书体裁只限于纪传体、编年体两种史体。

杜佑取《政典》与史志之长,综合了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后来的“三通”、“九通”、“十通”及各种会要都是在它影响下编纂的。

  2.对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作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

《通典》的许多材料,多出自正史,然正史各志多不衔接。

杜佑第一次有系统地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其历史沿革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

此书重要的一点是“通”,从古到今原原本本地叙述历史典制的起源、发展,“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

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

如论“选举”,这些议论说明杜佑的政治见解都是针对唐代实际问题的。

  四、局限性:

  1.在200卷的《通典》中,《礼典》竟达100卷之多,反映了杜佑对礼制的高度重视,然而造成了全书的臃肿而不协调。

  2.在《兵典》中,不去记述兵制的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甚至连火鸟、火兽之类近于荒谬的传说,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备载。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三、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一)新旧《唐书》的比较:

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1.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2.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3.《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4.《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从史料价值上看:

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从编写体例上看:

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内容上:

《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

  指导思想上:

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

如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如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有罪曰讨;天子亲往曰征。

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

而褒谁贬谁,完全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体例上:

《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

《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

改“志”曰“考”,

  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

重点:

司马光与编撰《通鉴》的过程:

编写分三个步骤:

A、收集资料,编成“丛目”。

即把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

资料一律依年、月、日顺序排列。

B、长编:

即初稿。

编写原则“宁失之繁,毋失于略”。

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阅一次,经过选择决定取舍,重新加以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修饰。

长编,实际是进行了初步整理、加工的编年史初稿。

以上两项工作,主要是由三大助手负责的。

C、定稿:

司马光在“长编”基础上作最后的删削润色,考订异同,写成定稿。

如600多卷的“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

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

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1)材料丰富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经世致用的作用: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通志: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作。

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

(改“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的风气。

主张务实学。

所谓“实学”,就是注意考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主张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皆信,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学”、“欺天之学”。

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

  《通鉴》的“贯穿古今”,《通志》的“会通之义”,对马氏均产生深刻影响。

马氏认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而“典章制度实相因者也”(自序)。

他和杜佑、郑樵均以“通”名书,表明他是继承前人“会通”的观点的。

  

(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通典》共分九个门类:

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通考》扩大为24个门类,分类更加缜密。

其中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

  (3)重视社会经济:

《通典·食货》共七卷,不足全书1/20,而《通考》将“食货”分为八考,占全书类目的1/3,共27卷。

而《通典·礼》为100卷,《通考》为60卷。

一、明代史学的特点:

1.方志与稗史盛行

2.经济史撰述的繁富

3.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一)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

明确表示六经也是史,没有必要把他作为经典加以推崇。

  2.开创了考史之风:

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

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

国史为史官所记,内容多忌讳;野史能够直书,但见闻受到局限;家史是子孙后代所作,对先人总是扬善隐恶,评价也不见得可靠。

在引用这些史料时,他认为要重视考证。

他写了《史乘考误》一书,共十一卷,前八卷考国史、野史;后三卷考家史。

考史的内容可分为:

订误、存疑、补遗、揭讳等四种类型。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他认为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人品不同,因而事业各异。

  

4.反对宗教迷信:

  他曾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迷信佛道神鬼的君主,没有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

(二)李贽的史学思想:

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标准:

  1.肯定统一国家君主:

他肯定秦始皇“混一诸侯”,是“千古一帝”。

他认为曹操有“平天下”之功,称他是“真知人,真爱才,真英雄”。

他称汉武帝是“英明之主”,唐太宗是“英主”,宋太祖为“圣主”。

  2.肯定实行变革富国利民之士:

他赞扬李悝“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做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他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但他却认为王安石属“君子误国”,变法动机虽好,但客观效果适得其反。

  3.敢于打破“忠臣不事二主”论。

如对蜀谯周和五代冯道的评价。

(二)顾炎武史学思想

1.强调古为今用

顾炎武深感晚明以来文人空言误国,明确提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

2.强调古今源流与现实的结合

3.偏重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历史问题。

他有一句名言“保国者、其君其相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推崇地方自治,在君主专制下,地方有官而无自治权,当官者为君而不为民,地方很难治理的好,他主张地方上的辟官、莅政、理财、治军之权都归地方。

(一)《明史》的修撰及其特色:

 特色:

(一)所据史料详备:

明中叶以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如焦竑之《国史献征录》、朱国桢《明史概》、邓元锡《明书》、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谈迁《国榷》等等,均为明朝熟悉掌故,习于作史的人私家史著,可资参考。

官修《明实录》(十三朝,记十五帝)、《明会典》为其主要依据。

  明末清初:

黄宗羲《明史案》242卷,顾炎武曾搜集史录奏状一二千本,其外甥徐元文是《明史》监修,其间多有书信往来,顾氏弟子潘耒也参与修史。

  

(二)编纂体例上的创新:

  列传中创新例者有三:

《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这是根据明代社会特点增设的。

《阉党传》专记宦官结党擅权误国;《流贼传》专叙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事迹。

《土司传》记载湖广、四川、云、贵、广西等五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

  《明史艺文志》只载当代艺文。

《历志》把明代所用大统历的内容,记载非常详明,尤其增加图以加以说明。

  《明史》在列传中,不采用子孙附传,而用同事附传。

如《刘崑传》,附10余人,皆弹劾宦官刘瑾者。

  缺点:

(1)偏重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对于经济,特别是生产发展,技术改进方面记载就很少。

有关自然科学家的篇章更是少得可怜。

  

(2)对明朝与外国的交往记载简略:

虽然立了《外国传》,然仅限于邻近及南洋各国。

象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数十年,历数十国,但记载十分简略。

  (3)对满族的源流和发迹的史事避而不谈。

对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等政权的事迹极力抹杀。

  (4)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

《忠义传》(多达七卷),《孝义》、《列女》等传,罗列了近两千人。

吹捧这些人“至性所激,感天地,动神明,名留天壤,行卓古今”。

对明末抗清诸臣,如史可法等,也从“忠”的角度给予歌颂。

  但总的来说,《明史》修纂的质量较高,是唐以后官修“正史”中比较完善的一部史书。

2.乾嘉三大考据学家及其代表作:

(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

江苏嘉定人。

  

《十七史商榷》100卷:

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

所谓“商榷”,就是为十七史“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

(《十七史商榷序》)

主要内容:

(1)文字校勘:

这是全书的重点。

(2)典制考证:

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

(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

(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字晓征。

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

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

  

《廿二史考异》100卷,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

此书题为“二十二史”,实指“二十四史”中除《旧五代史》、《明史》之外的二十二史。

内容:

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

②厘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