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935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

师:

请你自己试一试,画一画。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的感受?

还有疑惑的地方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5页“巩固与应用”第1~6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整数、小数、分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在交流讨论中提升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得到成功体验。

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巧妙串联,使得学生学得轻松,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高了归纳总结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到位,如坐、站的姿势,写字的姿势,站起举手的不好习惯等。

[再教设计]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第2课时 数的运算

教材第86页回顾与交流及巩固与应用第1~13题。

1.结合具体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运用数的直观模型或现实模型,进行直观运算,解释数的四则运算的计算原理。

3.能整理经常出错的题目,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避免错误的办法。

4.能借助几何直观,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需要运用整数四则运算(两步)解决的简单问题。

掌握数与数之间的运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把知识点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请举例说一说。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回顾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四则运算的意义。

例1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2题情境图)

根据上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与同伴说一说。

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2.回顾算理。

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3题

(1))

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请大家利用图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根据图计算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下面的题你们能解决吗?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3题

(2))

算一算,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独立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笔算,要求小数点对齐,就是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即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以便相加减。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3题(3))

涂一涂,算一算。

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我们都复习过了,现在大家来看看分数的计算,请你们涂一涂,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3.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3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第5题)

(1)先画图理解题意,再解决问题。

(2)与同伴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请大家先独立阅读题目,然后画图理解题意,再解决问题,最后与同伴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小结:

在解决问题时,一般第一步我们先理解题意(可以画图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制订计划,提出辅助问题,明确解题思路:

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三步实施计划,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式计算。

最后别忘记回顾检验,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检验计算结果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并写出答案。

完成教材第87页“巩固与应用”第1~13题。

数的运算

加  减  乘  除

[成功之处] 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不足之处]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3.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习课和新授课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第3课时 常见的量

教材第90页回顾与交流及巩固与应用第1~6题。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

2.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认识常见的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

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1.生活中的量有哪些?

我们学过了哪些量?

预设 生1:

我们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

生2:

我们学过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生3:

我们称物体时要用到质量单位:

千克、克、吨。

2.各种单位的实际体验。

你能具体说说各种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哪里用到过吗?

时间就在我们身边,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1分钟我的心跳大约是80次。

一袋食盐大约重500克,两袋就是1千克。

3.单位换算。

各种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样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

1年=12个月,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1天=24时,1时=60分,1分=60秒。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例题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

周璐璐在女子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决赛中,以333千克的总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摘得金牌。

上面的信息中有哪些量?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独立阅读信息,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你能举例说明4分大约有多长时间,300千克大约有多重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真有办法!

善于思考的你们令人敬佩。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人民币和质量的单位?

举例说一说。

教师指名回答。

完成教材第90页“巩固与应用”第1~6题。

常见的量

人民币单位:

元、角、分

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成功之处] 1.课堂上注意有序地为学生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把上面整理出的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归类。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不足之处]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稍微单一了些,还需多样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激励也还需加强。

[再教设计]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

教材第92页回顾与交流及巩固与应用第1~4题。

1.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

2.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3.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

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学过的图形包括简单的立体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

我们还学过角:

锐角、直角、钝角。

等于90度的角叫直角;

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生4:

学过的线:

直线、射线、线段。

(PPT课件出示例题)

例1 哪个图形是长方形?

哪个是正方形?

你是怎样判断的?

 

  

上面两个图形,哪个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

预设 生:

我是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判断的。

长方形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来看,第一个图形是正方形,第二个图形是长方形。

例2 选择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请大家随意选择一个物体,自己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要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要多角度观察。

完成教材第93页“巩固与应用”第1~4题。

图形的认识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圆

锐角 直角 钝角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足之处] 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思路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缺乏一点儿灵活性。

[再教设计] 教学过程应该有灵活性,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忽略学生的需要。

教学的“某一环节”挤占了一些时间,是可以通过后面的调剂来补充的。

第5课时 图形与测量

教材第94页回顾与交流及巩固与应用第1~9题。

1.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地选择长度或面积单位。

2.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整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哪些面积单位?

整理一下,并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自己系统整理后,全班汇报交流。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我用这样一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如下: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厘米就是格尺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它适合测量比较小的图形的面积。

1平方分米就是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米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周长和面积。

你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吗?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树叶表面的大小是树叶的面积;

教材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教材封面的周长,教材封面的大小是教材封面的面积。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它是用长度单位去测量的;

面积是指封闭图形(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它是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的。

例题 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

同学们,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你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画一画,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方法1:

3+4+3+4=14(厘米)。

方法2:

2+4×

2=14(厘米)。

方法3:

(3+4)×

我们习惯用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这个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是它包含单位面积的数量,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我是这样推导的:

长方形的面积=包含单位面积(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一边所摆的正方形的个数×

长方形另一边所摆的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一边包含的单位长度的个数×

长方形另一边包含的单位长度的个数=长×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4×

3=12(平方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与长方形的思路一致。

正方形的周长也是它四边边长的总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

正方形的面积也是它包含单位面积的数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完成教材第95页“巩固与应用”第1~9题。

图形与测量

长方形周长=(长+宽)×

2

正方形周长=边长×

4

长方形面积=长×

正方形面积=边长×

边长

[成功之处] 教学中以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以后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要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再教设计] 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多让学生表达。

第6课时 图形的运动及图形与位置

教材第97,98页回顾与交流及第97页巩固与应用第1~3题、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1,2题。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给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一、图形的运动

1.回顾整理。

(1)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说一说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是什么。

2.例题讲解。

例1 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1题情境图)

上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例2 举例说一说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2题情境图)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像推拉窗户、电梯升降等,都是平移,物体平移的特征是沿着一条直线的方向运动;

像电风扇的转动、钟表时针与分针的运动等,都是旋转,物体旋转的特征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二、图形与位置

我们认识过哪些方向?

同桌两人指一指,说一说。

例3 我们认识过哪些方向?

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图)

我们认识了哪些方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再汇报交流。

完成教材第97页“巩固与应用”第1~3题。

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1,2题。

图形的运动及图形与位置

平移、旋转

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成功之处] 巧设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新知。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有些生硬、枯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是很高。

[再教设计] 课堂调控要加强,合理分配学生的时间。

第7课时 统 计

教材第99页回顾与交流及巩固与应用第1,2题。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画图、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画图、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1.分类。

你能把咱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吗?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按男女的性别标准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可以按出生月份是否在上半年为标准分,上半年出生的一组,下半年出生的一组。

可以按身高是否够140厘米为标准分,身高够140厘米的一组,不够140厘米的一组。

可以按是否戴眼镜为标准分,戴眼镜的一组,不戴眼镜的一组。

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我们学过的记录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画图,比如一个圆圈表示一个同学,也可以画“正”字,一个笔画表示1个同学等。

例题 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参考上面我们想到的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根据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的发现。

我们组是按照是否在上半年出生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我们通过调查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来收集数据,我们是这样记录数据的:

上半年

○○○○○○○○○○○○○○

下半年

○○○○○○○○○

  我们发现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人较多。

我们组是按照身高是否够140厘米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我们通过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来收集数据,我们是这样记录数据的:

够140厘米

正正正

不够140厘米

  我们发现我们班同学身高够140厘米的比不够140厘米的多,不够140厘米的同学要多吃饭,多锻炼了。

完成教材第100页“巩固与应用”第1,2题。

统 计

分类标准:

性别 出生月份 身高是否够140厘米 是否戴眼镜……

调查

整理数据:

画图

分析数据

提出建议

[成功之处] 1.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3.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 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要提高教学技巧,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做好练习。

只有驾驭好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