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939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 相遇应用题五年级语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

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

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这是几人在运动[板书:

两个人]

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板书:

同时]

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板书:

相对]

最后结果是怎样的.[板书:

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

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

(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

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

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

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

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

找关键词语.

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

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

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

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65x4求出什么(电脑动画显示:

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70x4求出什么(电脑动画显示:

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65+70求出什么(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

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

(用多种方法解答)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关键词语

(板书)

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

(同桌讨论)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相遇应用题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学习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小故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的好品质。

   2.知道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及这样安排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群众生活的,并知道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教学难点

    懂得要围绕中心安排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就是重点材料,要详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问: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写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

  二、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花山(见参考)

  三、学生预习课文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四、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1.请乡亲们来碾米;

2.请乡亲们喝茶;

3.帮乡亲们推碾子。

   3.提出不明白的词句,大家讨论。

  五、读熟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把你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七、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哪几件事?

   2.那么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三件事的呢?

作者借这三件事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读一读你划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读第一件事,提问

    ①在这件事中主要写了毛主席的什么?

(语言) 

    ②默读,划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

    ③朗读毛主席的语言描写,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着想。

     板书:

关心群众生活。

  四、读第二件事,提问

    划出课文中毛主席的语言,然后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军民鱼水关系,这也正是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的原因之一。

也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

)板书:

不搞特殊化。

    (分析时,投影打出毛主席说的话。

  五、自学第三件事

   1.默读思考:

毛主席说了什么?

怎么做的?

请你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受到了什么教育?

    (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

  六、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可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不搞特殊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品质。

  

(二)看全文,围绕这个中心哪些内容写得详细?

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中心。

     谈一谈你学这篇课文的收获。

(两方面:

思想上受到了什么教育?

.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3《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之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中法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2.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2.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法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二)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读熟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

(一)自学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本课要注意指导读准字音。

如:

“花丛”的“丛”读作c$ng,不能读成c#ng。

“模样”的“模”是多音字,在本课应读作“m*”。

“仿佛”的“佛”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作“f*”。

“向导”的“向”读作“xi4ng”,不能读“x!

ang”。

潜力的“潜”读作“qi2n”,不能读作“qi3n”。

字形也要适当指导,不要写错。

“贸易”的“贸”,上半部左边不要丢第三笔的点。

“乞求”的“乞”,上面是撇、横,下面是“乙”,中间不要多一小横。

“欢迎”的“迎”。

里面的左边是“撇、竖提”,不要多加一撇。

请同学在读书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讨论。

贸易:

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

展览:

陈列出来供人观看。

花蕾:

没有开放的花,俗称花骨朵。

乞求:

极诚恳或极亲切地请求。

纯真:

纯洁真挚,发自内心。

潜力:

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

“蕾”字也是上下结构,“艹”为部首,读作“l7i”,花蕾或蓓蕾。

向导:

带路的人。

目不转睛:

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

迷惑不解:

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不理解。

引以为荣:

把……作为自己的光荣。

公寓:

能容纳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间成套,设备较好。

心灵:

指内心,精神、思想活动等,课文中指心地的意思。

绘声绘色: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生动逼真。

(二)通读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通读全文,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

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反映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的心愿的?

(在巴黎的一个街道公园,“我”同法国的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的一次友好谈话。

课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是谁?

(小女孩和她的爸爸。

小女孩根据什么猜到“我”是中国人?

她对中国产生感情是受谁的影响?

(中国泥人。

小女孩的家庭,主要是她的爸爸对她的影响很大。

小姑娘的爸爸是个“中国迷”,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们的家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

他们不仅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信心十足。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请问全文分为几段?

段意怎样概括?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主要讲“我”坐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街道公园的长椅上看书。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主要讲“我”同法国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

第三段(第29自然段)主要讲“我”的感想。

3.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的自然段比较多,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进行。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的友好谈话。

这样的谈话有什么意义吗?

(他们的谈话反映了中法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朗读全文,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二)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心愿

“心愿”是什么意思?

(愿望。

美好的愿望。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愿望?

是什么样的愿望呢?

我们逐段来分析课文,解决疑难点。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假日”,地点在法国巴黎的街道公园。

2.体会重点语句。

“这是我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

”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说明了“我”爱坐这长椅的原因,是因为这的周围花丛很美,在北京春天经常能见到,作者由这里的花想到了北京,想到了祖国,表达了“我”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3.小结。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时间、地点,以及“我”对祖国的思念。

板书:

时间:

假日

地点:

街道公园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一段都作了介绍,事情发展的经过及人物活动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想一想,说一说。

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同桌说一说,然后举手发言。

(主要人物是小姑娘和她的爸爸。

主要事件是“我”同法国小姑娘一家人的友好交谈。

“友好交谈”是怎样展开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小姑娘能立刻认出“我”是中国人说明什么?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一家都是“中国迷”?

③小姑娘的爸爸讲述中国见闻时神情怎样?

语言怎样?

讲到对小姑娘未来的希望时神情又是怎样?

通过这一切说明他对中国的感情如何?

④“乞求”是什么意思?

小姑娘乞求什么?

⑤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

⑥这个法国人的心愿是什么?

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愿的呢?

(小姑娘很快能认出“我”是中国人,说明她对中国人的相貌特征非常熟悉。

小姑娘的妈妈因为女儿和丈夫喜爱中国,说“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

小姑娘的爸爸曾两次随贸易代表团去中国,带回很多中国物品,“他们家就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

小姑娘的爸爸还“兴奋地讲了许多中国见闻”,他既了解中国的现在,也了解中国的过去。

小姑娘的爸爸讲述中国见闻时非常兴奋,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讲到对小姑娘未来的希望时,又是那样认真。

这一切都说明他对中国的感情是深厚的、真切的、诚挚的。

“乞求”的意思是极诚恳极真切地请求。

小姑娘乞求的是到北京去,而且要做北京小姑娘的法语老师。

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说做法中人民友好的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这位法国人的心愿是希望世代和中国友好相处。

因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而现在又需要发展,所以法国人渴望和中国密切交往。

2.理解重点句,谈谈学习体会。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表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时教师可以提示重点句子,请同学们在自学中先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姑娘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泥人“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爱。

他的这种感情感染了全家人,连小女孩也成了“中国迷”。

他们向往中国,也要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

还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工艺品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给了法国人民,友谊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发芽开花,连法国儿童也要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

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

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没有谁比得上。

(这句话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③“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希望女儿做中法人民友好的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表达了父亲的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心愿和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同学自学、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尤其是要读出各角色的真挚感情。

比如:

小女孩的爸爸介绍中国见闻这一段,朗读时要重视指导学生体会“绘声绘色”,注意朗读时的神态和语气。

(四)学习第三段。

“友谊的长桥”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友谊的长桥”指的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纽带。

做好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工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国和法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这样结尾不仅点明了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点明了课题,使读者对课文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2.齐读第三段。

中法人民世代友好

(五).总结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以自学为主学习这篇课文,下面我们结合板书,对这篇课文做一个小结。

这篇阅读课文是写事的,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假日,在巴黎一个街道公园里,作者与一个法国小女孩一家人的友好交谈中,了解到他们都是中国迷,他们的家是中国  《最后的辉煌》的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读懂课文,弄清“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l.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教育学生学习诺贝尔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对和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诺贝尔将自己的巨大财富贡献给全人类,引导学生体会其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课外,鼓励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以了解诺贝尔本人;

课外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最后的辉煌”的意思,体会诺贝尔对祖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二)难点

  了解描写诺贝尔的两件事及其两件事之间的联系。

  (三)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及感情朗读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学、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也可通过实物投影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

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

(揭示课题并板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

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

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

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

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

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学生质疑,谈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