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9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016年1月试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1月试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7月试题]

友谊是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在友谊关系中,双方互相喜爱并寻求彼此相伴。

友谊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还能够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

具体来讲,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2011年7月试题]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咯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狗分泌唾液)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将原本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吃到食物)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唾液分泌)的过程。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是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如食物。

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时,就成为条件刺激,如铃声。

在生活中有很多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

例如:

广告商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使人们对他们的产品充满“激

7

情”,它们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条件刺激)在广告中与某些引起人们喜好的事物——美女或婴儿(无条件刺激)之间相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学习,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只要杠杆一被压动,食丸便滚进食盘。

在实验中,动物无意中碰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食物就是正强化物,强化了压杆的动作,反复几次,动物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这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简言之,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增加所希望的行为出现频率。

学习就是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强化。

强化可以使反应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

操作性条件反射被用于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当中,倡导教学要一步一步起,每一步都给与适当的强化,促进学习。

同时,人的行为是可以随意塑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013年7月试题]

内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

内在动机的激发:

(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

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

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

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

(2)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学生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

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

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

(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2014年7月试题]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

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

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

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

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

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

(注:

只要阐述合理举其他例子也可以给分)

在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

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一个孩子想帮父母干点家务活,但不小心打碎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撞倒了桌上的花瓶。

从动机讲无可非议,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好的活动效果。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

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只要阐述合理举其他例子也可以

给分)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

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013年7月试题]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017年1月试题]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018年7月试题]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

能否正确地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一般都包括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

(3)选择策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

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

(4)检验策略:

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地一步步地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2017年1月试题]

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

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动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

(2)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若团体中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目标。

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

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3)正确运用奖励。

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可以给那些“总是落后的孩子们”更多的信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4)慎重使用惩罚。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规表现,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手段。

不过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惩罚。

(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

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的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

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

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

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13年1月试题]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15年7月试题]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16年7月试题]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019年7月试题]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

①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②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③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④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

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论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2019年1月试题]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

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

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改变也要容易些。

第三,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

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

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

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千,认真仔细;

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第三,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12年7月试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15年1月试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18年1月试题]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2)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3)要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六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

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表情?

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情绪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经传递信息。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

例如,高兴和兴奋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恐惧时“目瞪口呆”,悲伤时“两眼无光”,惊奇时“双目凝视”等等。

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心情愉快、轻松、舒畅,肌肉紧张表明痛苦、严峻、严肃。

一般来说,面部各个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协调一致地表达出同一种情感。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的重要线索。

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提升,委屈时撅起嘴巴,惊讶时张口结舌,忿恨时咬牙切齿,忍耐痛苦时咬住下唇。

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等。

一些关于情绪的感觉可以通过身体姿势表现出来,身体姿势的表现最为常见的是放松、紧张、喜欢和厌恶。

“放松”时,如果人坐着,身体一般会向后靠,胳膊和腿随意地伸开。

“喜欢”时,人体会倾向自已喜欢的对象。

身体姿势也能显示出人的情绪状态,当一个人成功时,身体姿势更显挺拔。

消沉时总是驼着背,这似乎是较为固定的模式。

同一个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你把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姿势在北美洲的意思是“一切顺利”或“很好”,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意思是“你一钱不值”而在意大利是“你像头蠢才”。

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

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

“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手势,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

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

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

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例如,人们惊恐时的尖叫,悲哀时声调低沉,节奏缓慢,气愤时声高,节奏变快,爱慕时语调柔软而且有节奏。

所以播音员转播乒乓球的比赛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而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公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什么是情绪调节?

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2012年1月试题]什么是情绪调节?

[2017年6月试题]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情绪调节的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

(3)注意转换策略。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达抑制策略。

(6)合理表达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福。

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及特点。

(1)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

感觉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

视觉的感觉记忆被称作

图像记忆,保存时间大概在500毫秒以内。

听觉的感觉记忆被称作声像记忆,大概能保持3-4秒。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

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信息数量约为7±

2个组块。

复述是使短时记忆信息保存下来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

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从容量上讲,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储存我们关于整个世界的一切知识。

从保存时间上讲,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生。

试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016年1月试题]

内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例如,兴趣能激发一个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力可以使一个儿童接受挑战。

因此,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

内部动机的激发,首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其次,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学生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

第三,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2015年1月试题]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个体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

如天生的盲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

先天失聪的人也无法培养高水平的音乐能力;

而唐氏综合症患者则很难智力超群等等。

(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

胎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此时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将会造成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

许多学者都强调早期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命早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供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

首先,学校普遍地教育青少年具备

起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

其次,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能力的个体差异。

第三,学校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多种设备器材,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能力而言的公平教育。

(3)实践活动的影响。

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比如,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倒油能力,宇航员高超的平衡能力,职业经理人出色的管理能力等。

(4)人格特征的影响。

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无法精确估算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历

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

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2014年1月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