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942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文档格式.docx

项目总投资481.38万元

(1)生物创新(财政)补助资金6万元。

(2)企业自筹资金为475.38万元(包括银行贷款220万元)。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1.1指导思想

中药材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疗药品,是现代中成药制药原料,自古以来在人类救死扶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生活及医疗中,中医医疗仍然具有西医药不可替代的一面,特别是针对疑难杂症、传染性病毒疫病有独特、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医疗效应是西医药无法可比的。

但是我国的中草药材主要来源于天然野生自然资源,很多宝贵的药种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态受到破坏,加之多年来不断的采挖,使野生中草药材不断减少,有的面临濒危处境,市场资源药品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因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十五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烤烟以后的第二大产业。

在“十五”、“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中,我县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在山区半山区不断努力积极开展林下中草药人工种植,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在全县1800米以上海拔发展到一定的基地规模,但是由于受地方经济困难的制约,良种及肥料的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中药材科技措施还处于摸索阶段,良种、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加上生长周期长,致使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长期处于生产规模扩不大,产品出不来,供不应求的现象,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生产格局。

加之科技经费不足,生产种植不规范、产前投入不足,导致种植药材产量不高或不能增收,严重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从而导致扩展基地困难重重,土地利用率极低,生产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化进程。

因此,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大力开发生物资源,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在大农业上奔小康”这一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中药材生产在我县已有八个年头,前五年以生产苦良姜为主。

近三年来本公司以开发常规中药材的桔梗、天冬、续断、木香、秦归等地道中药材为主,在山区农产业生产中对农民已有较大的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

但是,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种植习惯的束缚,良种的培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对已推广的中药材由于面积产量规模较小,加之生产周期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中药材生产产品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面临新的形势,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中成药品已上千种,针对云南昆明、四川西昌两大中药材销售的周边市场看好,原材料严重不足,产品供不应求。

为此,尽快建设规模型林下套种中药材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着力解决增加果树套种中药材产前投入问题,提高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及种植水平,形成基地规模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已是摆在全县上下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1.2项目区基本情况

中药材科技开发项目的永胜县,地处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北部,北纬25°

59′--27°

05′,东径100°

23′--101°

12′之间。

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1063—3953.3米,境内气候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冬春干旱温暖,夏秋多雨湿凉,其垂直差异是:

高湿冷,中温凉,水平差异是:

南热、北寒、中暖。

全县水资源丰富;

光热资源属省内较充足地区,年日照时数2430小时,年平均气温13℃,≥10℃活动积温0-38℃,年降雨量929.8毫米,降水的主要特征是山区多于坝区。

全县幅员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7万亩,人均1.1亩,辖13个乡(镇),14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农业劳动力21.9万人。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芸豆、苦荞、蔬菜等。

永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是永胜县的根本经济,种植业在农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06年末,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22万亩,农业总产值101560万元(90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95077万元的106.82%,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1849元。

中药材种植面积0.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88%。

由于工业不发达,农业及农产业成为永胜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项目区地处18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冷带型,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250小时,辖10个乡镇,87个村民委员会,土地面积较广,土层深厚、肥沃,农作物种植主要有马铃薯、小杂粮、芸豆等,农民人均纯收入700元左右。

1.3项目实施单位概况

亚兴中药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以独立自主、股份制合作方式经营,主营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及销售。

企业注册资金560万元。

实行经理负责制。

是集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2005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2008年再次被认定为市级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县级林产业龙头企业,共有员工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人(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5人),管理人员4人(含财务人员2人),营销人员4人,工人32人。

并长年与省药材公司、省医保进出口公司长期合作,实行中药材产品加工、营销,年加工、销售中药材产品600多吨,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

生产前景广阔,因而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针对项目区的主要障碍因素和进行中药材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把良种推广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科技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苗棵补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实施对农民的科技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种药水平,争取在品种的引进筛选、育苗基地建设,集约化、规范化种植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008年,计划在全县十个乡镇发展中药材基地12000亩推广种植,其中在永胜县东山2500亩、永北500亩、大安1800亩、松坪2300亩、光华200亩、顺州1900亩、羊坪700亩、东风500亩、程海600亩、仁和1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续断、秦归、天冬、附子等为主。

实现标准化育苗基地200亩,高标准科技示种植基地板1000亩,亩,建立标准化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一条及相关食品安检设施,及相关食品安检设施。

通过项目实施,实行中药材年产值5400万元,税后利润300万元,将中药材通过深加工进行销售,提高产值,实现农户及公司效益的增加。

三、项 

目完成情况

按照市委提出:

“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在永胜县科技局及相关科技部门、龙头企业、乡镇政府的努力下,针对项目区的主要障碍因素和进行中药材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行使行政手段,积极开展良种推广、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科技措施,由亚兴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中药材良种的引进进行繁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层层实施对农民的科技能力培训,提高了农民种药水平。

科技局及财政局安排实施苗棵补助、在品种的引进筛选、育苗基地建设,集约化、规范化种植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其具体建设任务及规模为:

依托省农业大学及地方农业科技部门,通过技术培训,使广大药农提高种植技术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通过公司与主管部门、基层乡镇及农林科技单位的努力,2008年8月至2009年完成了发展中药材基地12000亩推广种植,其中在东山乡种植2000亩、永北镇种植500亩、大安乡种植1800亩、松坪乡种植3100亩、光华乡种植500亩、顺州乡种植1700亩、羊坪乡种植900亩、东风乡种植800亩、程海镇种植600亩、仁和镇种植100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续断、秦归、天冬、附子等为主。

永胜县08-09年各乡镇中药材种植计划及情况表

品种

乡镇

天冬

秦归

续断

附子

总面积

(亩)

土壤状况

生态状况

海拔

(米)

仁和

200

100

PH值6.5

沙壤

水林

丰富

≥1400

东山

1000

500

2500

≥2000

东风

≥1900

永北

大安

700

1800

PH值6.5沙壤

松坪

2300

光华

顺州

300

1900

≥2200

羊坪

≥2400

程海

600

合计

5000

2000

4000

12000

在永北镇南华村、大安松林、松坪撒把子坡实施了标准化育苗基地2100亩,在松坪乡、东山乡、大安乡、羊坪乡实施了高标准科技示种植基地板1000亩,在亚兴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驻地建立了标准化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一条及相关食品安检设施。

形成年加工药材10000吨规模。

四、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总投资481.38万元(其中生物创新项目财政扶助资金6万元,自筹资金475.38万元),其中:

(一)种苗基地投入共56.58万元(财政补贴资金6万元,自筹资金为50.58万元)

1.500米机耕路7米×

500米×

20元=14万元(全部为自筹资金)

2.1800米灌溉渠2.3万元(全部为自筹资金)

1800米×

0.3米×

0.4米×

80元=1.73万元

0.1米×

80元=0.57万元

3.引进1000公斤种苗款20万元(生物创新财政补贴资金6万元,自筹资金为本14万元)

1000公斤×

200元=20万元

4.生产资料17.28万元(全部为企业自筹资金)

(1)遮阴网8000平方米×

2元=16万元

(2)薄膜200亩×

4公斤×

16元=1.28万元

5.技术科研经费3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万元)

(二)、建立1000亩科技示范基地34.4万元(企业自筹34.4万元)

1.种子投入1000公斤×

2.肥料投入1000亩×

50公斤×

1.6元=8万元

3.黑地膜投入1000公斤×

16元=6.4万元

(三)1200亩基地建设科技支持250万元(银行贷款220万元,企业自筹30万元)

1.购进新品种12000亩×

200元=240万元

2.开展科技培训5000人×

20元=10万元

(四)中药材加工生产改造140.4万元(全部为银行贷款)

1.引进新型加工机械10台(套)×

4万元=40万元

2.引进新技术切片包装机械6台(套)×

3万元=18万元

3.建立化验分析室80平方米×

800=6.4万元

4.建立药材储存库700平米×

800元=56万元

5.化验分析设备11件数20万元

来源:

创新办项目补助扶持资金6万元,自筹资金为113.98万元,银行贷款360.4万元。

五、项目管理措施

为使项目得到有计划、有规模、有影响的开展,措施得到认真落实,由永胜县生物创新办成立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永胜县生物创新办主任任组长,分管中药材种植的生物创新办副主任任副组长,亚兴中药材有限公司及相关单位、项目种植乡(镇)的领导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亚兴中药材有限公司;

具体项目工作业务及运作由亚兴中药材有限公司负总责,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配套相关技术措施、抓好项目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实施,搜集整理有关数字资料,认真写好总结上报有关单位。

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户蓄存,严格财务会计管理,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积极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开展项目工作,使项目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项目实施单位及参与该项目的负责人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年龄

总经理

51

饶文生

县生物创新办公室

主任

42

刘绍新

永胜县农业局

局长

43

李宗林

农艺师

34

石兆福

永胜县松坪乡

乡长

32

和耀勋

永胜县顺州乡

副乡长

31

刘廷华

永胜县永北镇

镇长

陈德斌

永胜县程海镇

33

李必发

永胜县仁和镇

杨桂新

永胜县大安乡

兰春祥

永胜县光华乡

35

沙继文

永胜县羊坪乡

36

胡进学

永胜县东山乡

书记

46

毕志荣

永胜县东风乡

47

六、项目实施完成后取得的成效

通过项目实施,在永胜县城建设建立200亩种苗基地,十个山区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1.2万亩,广泛开展了科技培训,提高了种植户的科技含量,扩建了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及产品质量,其具体建设内容为:

1、在永北镇南华鸡冠坡建立200亩种苗基地。

(1)建立500米机耕路一条。

(2)建立1800米灌渠一条。

2、在东山、松坪、永北、顺州建立1000亩科技示范基地。

(1)投入新品种种子1000公斤

(2)投入肥料50000公斤。

(3)投入黑地膜4000公斤。

(4)开展科技培训经费2000人次。

3、在东山、永北、大安、松坪、光华、顺州、羊坪、东风、程海、仁和建立1.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1)1.2万亩购进新品种18000公斤。

(2)开展科技培训5000人。

4、在永北镇南华鸡冠坡改造建立中药材加工生产改造一条。

(1)引进新型加工机械10台(套)

(2)引进新技术切片包装机械6台(套)。

(3)建立化验分析室80平方米。

(4).建立药材储存库700平米×

(5)引进化验分析设备11件数。

5.与省农大农学与生物学院协作,从昆明、楚雄、大理、丽江等购进中药材新品种及良种推广、实施广泛的种植药材农户科技培训及指导达到家喻户晓,从不会种药做到12000亩科学规范种植的效果。

6、2009年9-10月永胜县生物创新办、农业局、科技局、广电局各乡镇政府组织联合抽样验收,其各品种产量效益情况如下:

(1),续断产量:

由永胜县生物创新办、农业局、永胜县科技局、药材站、乡农技站在松坪、东山、程海、大安羊坪等中田块测产验收,结果是

(1).平均亩产种子44.08kg,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100元计算,合亩产值4408元。

(2).鲜药材根茎平均亩产1298.4kg,按标准烘干实验折干比5︰1,折干率为20%,实产干药材为259.67kg,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8元计算,合亩产值2077.39元。

种子和药材合计亩产值为6485.39元,年平均亩产值为3242.69元,除去种子、农膜、化肥成本400元/亩,年平均净收入为2842.69元/亩。

计划年亩产值为1300元,每亩实际产值比计划产值增加1542.69元。

以上收获为部分育苗移栽面积,多数为直播面积,要到2010年才能计算全部经济效益。

(2)附子产量(当年收):

经农业局、顺州农技站、东山农技站、大安农技站在东山、大安、顺州、光华多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鲜药材块茎1382.54kg,按目前市场干药材每公斤4.0元计算,合平均亩产值5530.16元,除去种子成本600元/亩,平均净收入为4830.16元/亩。

计划年亩产值为2500元,每亩实际产值比计划产值增加2430.16元。

按全县种植4000亩推算,总产值为1932.06万元。

(3)秦归产量:

经农业局与东山、永北、大安、松坪、光华、顺州、羊坪、东风、程海、农技站在项目乡镇多点测产验收,亩产鲜药材根茎867-1124.86kg,平均亩产实产干药材为281.22kg,按目前市场干药材每公斤15元计算,平均合亩产值4218.23元,除去种子、农膜、化肥成本500元/亩,平均净收入为4318.23元/亩。

,计划年亩产值为3000元,每亩实际产值比计划产值增加1218.23元。

部分面积因种植推迟,下年才能采收,因此不能计算全部产值。

(4)天冬属三年收品种,到2010年才能采收,2008年直观长势良好。

7.中药材加工生产性技改

一是已引进新型加工机械十台套和切片包装机械六台套安装,二是已通过省农业大学引进技术,进行对工人、农民训。

三是开展了厂房改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四是建立了80平方米生产安全安检化验设施及11件设施。

公司已建成了2000㎡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加工车间、仓库、晒场等,目前,正进行药材收购加工投产工作。

项目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推进。

一是通过良种引进和育苗,保障了良种、良苗的运用和推广;

二是行之有效地实施了由于产前投入不足而给予的购买种子和种苗的扶持;

三是逐层开展了科技培训,使该产业跟进了技术报务,印发了标准化种植资料到农户手中,提高了大多数农民的种植水平;

四是通过技术性集中育苗,解决了山区农户无水源灌溉贻误栽培节令的难题(统一供苗还能保证苗棵的质量和数量),提早了生育时段,有利于增加产量和质量;

五是通过标准化示范,行使了政府职能部门、公司及科研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为当地农民树立样板,得到直接性的参与和见到科技推广运用的效果,启发了农民应用科技促进生产的意识,提高了农户种药的积极性;

六是与省农业大学协作,完善了龙头公司技术支撑作用(特别是在育苗基地建设和生产加工线方面),使产业发展更加科学化,促进了公司与农户、基地的连带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达到农户生产达标原材料,公司能按物美价实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从而促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目的;

七是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项目的带动为永胜山区开发了五项新型产业,最大的效果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所种植的中药材经农业科技部门进行多点验收,平均亩产值在2000元/亩以上,较传统产业增收800-2430元/亩,年平均总产值增加3000万元以上,项目区户均增收11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是永胜烤烟后的又一项支柱产业。

目前,药材产品正处在加工阶段,具体项目效益还不能完全分析计算。

七、项目实施后的意见和建议

该项目最大的收获是科技推广和应用,在永胜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的管理和支持下,通过与省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的合作,沟通了良种应用提供的渠道,有完整的生产技术作支撑,使良种良法应用到育苗、示范及产业化基地建设中来,避免了盲目开展、单纯操作。

在科技协作中集云南省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先进性为一体,使得在良种培育中应用200亩标准化育苗,1000亩连片种植标准化示范化上起到了示范带动农户种植的作用。

采用的良种良法及广泛的科技培训,使县、乡、村形成统一体,其规模、层次和作用都远远超过过去在产业化发展上所做的工作。

使得中药材从不规范种植、产量、质量上不来、效益低下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生物创新、生产、加工技术创新,达到生产效益普遍提高、农民积极性高涨、项目区农户普遍受益的状况。

另外,企业通过加工生产线技改,从过去的粗加工逐渐走向精品加工的道路,从过去只收购原材料转卖转变为饮片加工包装、打造品牌销售,大大提高药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了市场动作效应,增加了企业和地方的收入。

不足之处,一是永胜中药材产业随经过近年的努力,科技人员实行了多点试验及示范,已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生产的成功种植模式,但由于产业种植区域多处在山区,地处偏远,农民对新型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科技水平不高,仍存在着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的现象。

农民对中药材的种植要求不高,首选是存在着只将药材种植放在坡地或肥力不高的交待寺块上种植,其次对药材种植缺乏必要的薄膜、肥料、种子投入。

另外是对药材的高效种植意识不强,管理粗放,如除草、间苗、薅锄等跟不上,达不到技术要求。

这些主要是发展引导和科技培训不足,农民基地差,掌握生产技术过程缓慢形成的。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使中药材种植生产效益参差不齐。

因此,还需加大扶助投入力度,开展广泛的科技培训和建立示范样板田作指导才能逐步达到标准化推广种植的效果。

二是农户乃存在产前投入不足的实质性问题,由于中药材产前投入大,属高投入高产出产业,但基地农民处于贫困山区,目前生存都有困难,一时难于解决产前投入问题;

三是属国家支持的部分标准化示范带动力度不足,就目前的规模而言,仅能照顾到部分乡镇极少数村落,对全县而言起不到推广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

四是科技培训力度不足,全县万亩药材涉及农户两三万人,居住分散,文化基础较差,要使种植技术精准地掌握运用,需分阶段反复培训和指导,这还需要大批的人力和物力,主要体现在缺少帮助农民的懂技术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上;

五是科研跟不上,中药材种植技术不太成熟,主要体现在生长周期过长,生产率不高上。

另外,作为产业带动的亚兴中药材公司目前处在发展阶段,正从粗加工向精加工精包装转型。

随着种植规模及加工销售规模的扩大,生产加工线及销售投入相应需要跟进扩展,但目前公司牌原材料基地扶持与加工销售投入未见效益的困难时期,对科学规模化发展仍需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总体说来,通过项目实施,达到了更新品种,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作用,中药材品种、管理、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推进,使我县中药材产业规模是扩大了。

但由于农户生产投入跟不上,加上未完全掌握技术操作,生产产量效益都还不高,科技投入不足,参与发展的科技人员跟不上,与规模化发展技术跟进有突出矛盾,要实现快速高效发展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才能使我县中药材快速稳定持续地发展。

对下一步生产发展的建议是:

进一步实施项目支持,争取多渠道资金,增加产前投入的补助,以此来扶助农民增加投入;

其次是实行多点示范样板带动农户实行标准化种植,避免盲目运作,走弯路,使产业发展从高起点出发达到高效益;

另外,要增加对中药材种植作深入的科研研究,尽快解决育苗、种植、管理、加工等粗放及生长期长的问题,缩短大田生长时期,将长期效益缩短成中短期效益。

在做好原材料种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加工销售的深度开发,为永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作努力。

永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