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438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docx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第7章文言文阅读

2012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新课标)课时卷:

第7章-文言文阅读

第七章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竟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

“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

“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

”烈曰:

“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

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

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揽其袂,问曰:

“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烈,烈曰:

“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 ①国主:

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

“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

“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D.①④⑥

解析:

选C。

②为育人结果;④与育人无关;⑥非王烈行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有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解析:

选C。

王烈并未为之调解。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2)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参考译文:

王烈远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

拜颍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

当时颍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素质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

王烈因此名闻天下。

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

期间,遇到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

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

(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

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

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

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

“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

“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

”王烈回答说:

“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

(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于大难。

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

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

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拾起带走再去寻找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

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这位老人拉住他的袄袖,说道:

“您上次替我挑担,没能知道您的姓名,现在您又在路边看守我丢失的佩剑,没有比您再仁厚的人了,请您告诉我姓名,我要把您的尊姓大名告诉王烈。

”于是告诉了老人之后便离去。

老人又告诉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位仁厚君子,我没能见到。

”就让人设法弄清身份,原来是过去那位偷牛的人。

王烈于是派人特地彰显他的家庭住地并树为榜样。

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最后都坦诚相待,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争讼之事。

当时封国的首领都亲自乘坐车马到王烈的私家住处,就施政的情况征询意见。

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要征召他去做官,但他一处也没去上任。

赶上董卓发动叛乱,王烈因躲避战祸到了辽东,(在这里)他亲自下田耕种,编入普通民户。

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

在建安二十三年病重卧床不起,七十八岁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

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

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

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

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

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文炳曰:

“民困矣,吾为令,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众以为不可,文炳曰:

“为民获罪,吾所甘心。

”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

“后当德我。

”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

“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

“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直:

通“值”,价钱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

借助

C.文炳曰:

“后当德我。

”德:

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

诬蔑

解析:

选B。

籍:

登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县以民蚕麦偿之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民亦有不乐为者

南冥者,天池也

解析:

选C。

A.介词,用,拿/介词,因为;B.介词,向/介词,对于;C.代词,有人;D.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③⑥

解析:

选B。

①反映其会做官,④是他爱民的结果,⑥是其表明自己爱民的言语,不是举动。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解析:

选C。

“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是前任县令而不是他。

10.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都不怕他。

(2)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

(3)当时官府不停地搜刮百姓,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

参考译文:

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

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

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

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

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都不怕他。

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也不敢抬头看他,内部人们都很佩服他。

县里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

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

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

董文炳说:

“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

”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

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后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

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

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

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

“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

”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

“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

”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

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

董文炳曾经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

“董县令看起来也是人啊,为什么他这样明断如神!

”当时官府不停地搜刮百姓,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

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诬蔑陷害他,董文炳说:

“我最终也不可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

”于是弃官而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愚溪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

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

“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

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

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①,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

故其名曰‘恶溪’。

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

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②,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

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夫恶、弱,六极③也;浊、黑,贱名也。

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

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汲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

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

“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

且汝不见贪泉乎?

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

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

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

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

用者宜迩,伏者宜远。

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④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

汝欲为智乎?

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戎独处?

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

“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

“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⑤。

姑示子其略:

吾茫然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矫⑥;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

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⑦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

吾足蹈坡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何丧何得?

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

“嘻!

有余矣,其及我也。

”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

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 ①濑:

湍急的流水。

②分寸:

指很近。

③六极:

指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

④蒸郁:

形容闷热的雾气。

⑤翰:

指毛笔。

⑥矫,即细葛布,比喻单薄的衣裳。

⑦吕梁:

水名,以水流湍急而闻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饮而南者         南:

南面

B.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革:

去掉

C.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生育:

主宰

D.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

追究

解析:

选A。

此句中的“南”应为动词:

往南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  )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

②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

③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④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⑤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⑥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④⑥

解析:

选C。

①句写作者选择居住在自己起名叫“愚溪”的地方时自嘲为“愚”,③句写别人都不喜欢这里而唯独“我”喜欢这里是在自嘲为“愚”,⑥句写众人大热天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时在自嘲为“愚”。

而②句是写溪神责问“柳子”而非作者在自嘲,④句是写作者劝解溪神而非在自嘲,⑤句是溪神责备“柳子”而非作者在自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与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解析:

选C。

应是“表面看来是自嘲自责,实际上是自矜自负”。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那事实的,名字当然合适它,可现在的我本来是像那样的吗?

(2)它们之所以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推辞,历经万世而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有那事实啊。

(3)你确实没有那样的事实,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

参考译文:

柳某来到自己起名叫愚溪的地方居住。

五天后,溪中的神灵夜里来见梦中的柳某说:

“您为什么侮辱我,把我起名叫愚呢?

有那事实的,名字当然合适它,可现在的我本来是像那样的吗?

我听说闽地(今福建)有条河水,产生毒雾瘴气,只要吸进了那气体的,就会不冷不热地呕吐、拉肚子;水中充满暗礁激流,能接连把来往的船只粉碎解体;水中还有一种鱼,牙齿如同锯齿、锋利的尾巴好似野兽的蹄子,这鱼吃人,必然是先咬断然后抛起,再来仰头吞下。

所以那河的名字叫‘恶溪’。

西海那里(今庐山附近)有潭湖水,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来,一投东西进去就晃晃悠悠地往下沉没,直到沉底才会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

秦地(今陕西)如同搅和的稀泥,还混杂着沙砾,靠很近去看它,就像是在看一堵泥墙,那河中的深浅险缓之处,幽暗得一点也看不清,就是汇合泾渭,用来显示自己污秽的样子,所以它的名字叫‘浊泾’。

雍(陕西雍州)的西部有条河水,幽暗危险如同一片黑漆,不知道它的源头出自哪里,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

上面所说的‘恶’‘弱’,都是在六种极端不好的事情里;‘浊’‘黑’,也都是卑贱的名字。

它们之所以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推辞,历经万世而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有那事实啊。

现在的我很清澈和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有功用可以浇灌菜园田地,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

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并把我当作愚来看,终究不感激我却还肆意侮辱我,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

柳某回答说:

“你确实没有那样的事实,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

况且你不知道贪泉吗?

有喝了水后往南走的人,看见交趾那个地方的宝货那么多,贪婪的目光就从眼中流露出来,想用两只手去抢来放到怀中,那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

有人经过它而产生贪念就用‘贪泉’给它起名。

如今你唯独招引愚蠢的我居住在这里,长久留在这而不离去,虽然想去掉这名字也不可能的啊。

在明君的时代,智者被任用,愚蠢的人出不了头。

用的人应该接近,出不了头的人应该远避。

现在你所托身的地方,离京城有三千多里远,偏僻隐晦,与蒸腾的雾气为伴,同蚌壳田螺并居,唯有触犯皇帝被排斥和侮辱、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漂游,无所事事守着你。

你想成为智者吗?

干嘛不叫现今聪明、显赫高位、掌握朝廷大权主宰天下的官吏,哪怕让一个那样的人到你的这里经过一趟啊,却为什么只有我独自在这儿呢?

你既然不能得到他们却被我所喜欢,这就是你的实情。

把你当愚来看,却被你认为是在受侮辱,哪有这么说的吗?

溪神说:

“这事确实是这样,敢问您的愚蠢干嘛非要连累到我呢?

柳某说:

“你想追究我对你愚蠢的说法吗?

即使把你所去过的地方全算上,还够不上用我的嘴来申述的;用干你所有的水,还够不上沾湿我的毛笔。

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

我茫茫然无知,冰雪交加的时候,众人穿皮衣我穿单衣;闷热的酷暑连金属都要融化的时候,众人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

我无所拘束地赶车,不知道太行山路和通衢大道的差别,因此损坏了自己的车;我放任随意地行船,不知道吕梁的河流和平静的河流的区别,因此沉没了我的船。

我脚踩坡井,头撞到树木和石头,冲撞满是荆棘的树丛,直挺挺地摔倒在毒蛇蜥蜴上,却不知道害怕和警惕。

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

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

这还是个大概的情况,要有这些来玷污你可以吗?

于是溪神深思并叹息道:

“唉!

太多了,是会连累我的啊。

”因此低下头觉得惭愧,仰起头长叹,眼泪鼻涕横流,举手行礼告别。

一暗一明,醒来不知溪神去了什么地方,于是就写下与愚溪神灵的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