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9511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Word文档格式.docx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民国七艺人”-吴云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892年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

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

1915年,由江苏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人技师,历时三年,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炭釉炉试验烧成的炉均紫砂彩釉陶,成为近代宜兴陶艺界向外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大批学子在其扶掖之下,步入紫砂工艺殿堂。

现今著名制壶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以及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

汪寅仙最早由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

他长期从事学院的艺事正规教学,十分重视紫砂陶艺的写生技巧,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艺徒们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

他的制壶风格朴实稳重,擅长光素器、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产品中别抒机心,善作变化,给人以新颖之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

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质表达主体,主体与附件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鲜明得体。

造壶讲究整体的气韵,端正稳健,有挺拔之势,流、把、肩、盖处用线过渡十分流畅,触觉舒适、便利、实用;

营造艺壶,讲究虚与实、方与圆的对比效果,使壶富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点缀装饰细腻逼真,整体造型布局匀称,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

“民国七艺人”-裴石民

中国古代艺人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

宜兴蜀山人。

著名紫砂艺人。

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

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

有“陈鸣无第二”之美誉。

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造型常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由师摔壶到己摔壶

  裴石民,1892年出生于宜兴蜀山一个普通的豆腐作坊业主家庭。

祖父至父亲一代,均以开豆腐店为业。

因“裴氏豆腐店”业主勤俭操持家业,生活亦过得去。

石民小时候叫云庆,至七岁念私塾时,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铭”。

德铭十五岁时(1907年),即以“学门手艺不吃亏”和“学门手艺立家业”为出发点,拜当时制壶界有一定声誉的好手,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学制紫砂壶艺。

  江祖臣,字案卿,清末民初制壶好手,世居丁蜀大浦洋渚村。

他善仿古器,擅长筋襄货,特别是有一手浮雕装饰技艺,所创《狮球》、《狮灯》、《狮座》系列壶,深受时人喜爱,人称“狮球王”。

江祖臣制壶严谨,要求特别严格,并经常为外埠收藏家或古董商仿制“陈鸣远”什件茗壶等,故当时有“仿鸣远壶好手,明有陈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说。

意仿陈鸣远作品的好手,在明处的有陈光明,大家都知道,而在暗里的,却有江案卿,大多数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裴德铭在姐夫江祖臣家里学艺,江祖臣要求德铭从基本功练起,特别是要练好他的一手技艺“狮球浮雕”。

德铭一则年纪小,贪玩性重,二则对整天练《狮球》乏味,特别是江祖臣被人接到沪上去做仿古生活,去做“鸣远”作品,一做总要三五个月。

裴德铭不肯做花功夫、要求特别高的茶壶,而喜欢弄小聪明,拿姐夫家里的样,捏个花生、荸荠什么的,不一心一意做《狮球》。

一年过去,竟没有做出象样的《狮球壶》来。

  到第二年,江祖臣开始严格起来,一见德铭所制的不顺眼的壶坯,二话不说,拿起就摔,摔掉后叫德铭重来。

德铭老是觉得委屈,找姐姐诉苦,找父母撒娇。

江祖臣越发认真,教导德铭“手艺练好才有饭吃”的道理。

江祖臣发现德铭人机灵,好小聪明,就顺势利导,不强求德铭学制《狮球壶》了,而学他高兴做的、有兴趣的仿古杂件、仿古尊、鼎炉之类作品。

裴德铭以为自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兴趣特别高,练得也特别起劲,往往做得连吃饭睡觉也忘记。

但到客商来验货,验到是德铭做的,客商眉头直皱,丢下这样的话:

“下次还是这样,就不要了。

”德铭这才懂得姐夫兼师傅“生活做好才有饭吃”这句话的份量。

慢慢地,德铭开始懂事,抱着“做好生活才有饭吃”的念头,用心做,用心记,用心想,用心临摹师傅的作品,并时时找毛病,找不足,做不好的作品不要师傅摔,而是自己摔,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由师傅摔壶到自己摔壶,对裴德铭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鸣远第二”美名传扬

  “鸣远第二”的称号,是二十年代之后,裴德铭改名石民,仿古作品大获成功,壶界时人对其技艺的肯定和赞誉。

这是偶然的机遇造成的。

  德铭一直跟随江祖臣制作紫砂器。

民国之后,宜兴利用陶器公司成立之始,江祖臣与范承甫(大生)、汪生义、程寿珍一起被聘为技师,德铭亦进入利用陶器公司制作紫砂陶。

而每年立秋之际,江祖臣还是被古董商邀去上海仿制紫砂仿古器,时间一般为二个月。

至民国六年(1917)的一个初秋,沪上客商照例来请江祖臣,不巧江祖臣为人清高,一见客商住着等候催促,发起倔脾气,索性说今年不去了。

客商心急又不敢得罪江祖臣,便暗地里找到江祖臣的徒弟裴德铭,要德铭去劝师傅。

不想德铭说:

“师傅生病去不了,我去也一样。

”客商一听大喜,心想名师出高徒,江祖臣手艺好,徒弟错不了,就跟江祖臣商量要德铭去。

江祖臣心里不放心,但又不好反对,就回答由客商看着办。

客商只当是同意了,带着德铭去了上海。

这一去,成就了裴德铭。

  裴德铭去上海仿制的第一把壶,即是仿陈鸣远的《天鸡壶》。

《天鸡壶》,壶身为典型卤形器,一则缀鸡首壶流,另一则饰以衔环兽头,壶盖饰以凸起的五瓣花朵,口沿部、颈部线刻雷纹、蝉纹、肩周缀一束隆起的绳索纹,结构精巧,口盖严密,线面挺刮,维妙维肖,底款“鸣远”,把梢盖印“鹤村”。

德铭目睹传器,傻了眼,但很快静下心,狠狠心,一定要做好《天鸡壶》,不丢师傅的脸。

德铭没有丢脸,《天鸡壶》的孪生兄弟创制出来,形神俱到,酷似原作,难分真假。

  接着,裴德铭又仿出了《龙凤壶》,亦称《凤首壶》,凤嘴龙尾逼真细腻,十分精到。

之后又仿古尊、铜鼎,香炉类古董制品。

古董客商一概照江祖臣订价付工钱。

这意味着德铭的成功,也为其后的仿古打开了一条畅通之路。

德铭仿古归来,客商捎信给江祖臣,告知德铭仿古之事,江祖臣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自此之后,德铭迷上了仿古,从紫砂传统器皿中吸收营养。

他改名为石民,意愿和紫砂(石器)打一辈子交道,也如他自己所解释的“改名石民,那是为了与紫砂工艺更相符一些的缘故。

”裴石民这段机缘,使他开阔了视野,或仿古壶、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类瓜果菜蔬,他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

  至二十年代初,裴石民崭露头角,声名传播,并开始与宜兴的名人雅士交流切磋,特别是和储南强、潘雅亮等结为知己,谈壶论艺。

在沪上仿古董的活计也多了,时间也长了,仿的品种各式各样。

而仿的最多的,是陈鸣远的像生类作品,当时江祖臣在上海所仿的瓜果系列、百果系列,从来不着色,一概素色。

且百果系列中,比较严谨端正,从来没有歪嘴咧口的。

而裴石民不像他的师傅,他用色十分丰富,鸟菱黑得发亮,荸荠红黄镶嵌,荸荠上的黄毛黑瓣。

煞是逼真。

特别是花生,半开半合,犹如自然爆开的一样。

  1922年,裴石民先后仿《鸣远水盂》获得成功。

《金蟾水盂》、《田螺水盂》、《葫芦水盂》、《松段水盂》、《百果水盂》、《金鱼水盂》等等,形态各异,维妙维肖,细腻逼真,在紫砂壶界赢得“陈鸣远第二”的美名盛誉。

1923年,裴石民为储南强收藏的《供春树瘿壶》配盖成功,并由潘稚亮镌铭题记。

题记为“作壶者,供春。

误为瓜者,黄玉麟。

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未能。

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1924年,裴石民又为储南强收藏的《圣思桃杯》配托盘成功。

紫砂桃杯托盘题记十二行,为潘稚亮锥铭题写。

题记为“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

能制桃杯,大於常器,花叶杆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

廿年前,简翁得此於燕市,归而宝之,杯底叶小损,微跛。

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名于世,善为前人修旧。

昨上用宾虹老人之意,为供春壶重配盖。

今岁复以鄙请,为此杯加一外托,中虚而涵纳之。

跛乃定。

逐为之记略,兼扬其绝艺,以光于陶史为二美。

”其间裴石民的仿真像生类制品,秀丽雅致,生趣盎然,上海的古董商和收藏家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器。

34岁时(1926年),裴石民由江祖臣和张怀卿介绍到上海著名魔术师莫悟奇处仿制古董,和莫结为知交,制成各种古朴雅致之紫砂珍品,用“司奇治陶”印章。

裴石民赢得“陈鸣远第二”之盛誉,在二十年代至三十代达到高峰期,技艺之精湛,闻名江南,可以说影响已经远远超过陈光明和师傅江祖臣了。

  坚持气节深居简出

  抗战爆发以后,裴石民回到宜兴蜀山。

其时,丁蜀窑场一片萧条,裴石民的好友储南强避居深山,潘稚亮避居和桥化城寺,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接触。

裴石民原先亦想避居山间,但迫於生活,於1940年在蜀山大桥(桥堍旁)租房开店,取名“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

名谓“自做自卖”,其实裴石民只求几个度日糊口钱,只要有口饭吃,他的店门就整天关着。

  裴石民养成深居简出的习惯,尽量少与他人接触,特别是敌伪人员。

他不忘紫砂陶艺,在家中养了许多小动物,有猫、鸟、狗、金鱼、松鼠等等,并捉来许多昆虫,如晴蜓、地蹩虫、蟋蟀、蚱蜢、知了等等,每日写生悟性,把物性的可爱之情,移至紫砂艺术上来。

  1942年以后,沪上的一些古董商纷纷复业,赶来宜兴邀请裴石民至沪仿古。

裴石民总要先问古董商,仿古紫砂卖於谁人?

一些古董商不明其意,答为日本人订货。

裴石民一听是日本人要货,坚辞不去,并劝告古董商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可随意出卖艺品珍品,不要给日人仿古。

一次,有个老客商出重价要裴石民至沪替他制仿古壶,并骗他说绝对不卖给日人。

裴石民跟其客商赶到上海,准备仿古。

不料一日与客商家佣人闲聊,聊出还是日人订货,裴石民一脸怒色,二话不说,连夜告辞。

此后,他在抗战期间没有去过一次上海,也没有作过一次仿古壶,凡壶上落款,均是石民自己的印款。

  1943年,在抗战艰难岁月中,裴石民深居简出,闭门钻研,创制出《松段壶》、《南瓜壶》、《荷叶壶》等作品。

其《南瓜壶》以南瓜为壶身造型,枝蔓顺延为流,卷叶团裹,枝藤扭曲为把,瓜蒂为钮,壶身瓜瓤匀称分割,叶藤布局潇洒,神韵自然。

壶身为素饰,流把钮、枝藤均采用墨绿泥点缀镶嵌,为紫砂花货类传统经典作品之一。

裴石民手制《南瓜壶》仅数把,其中有一把留作已用,每日品茗抚摸,数月间光彩照人,令人羡慕。

时蜀山伪和平军团长史耀民亦闻说此事,几次上门要讨《南瓜壶》,裴石民坚辞不答应。

史耀民奈於裴石民声望,取不到《南瓜壶》亦拿裴石民没法想。

另一名作《荷叶壶》均采用段泥素饰,以绽开的荷花为体,鲜藕为流,莲枝为把,莲蓬作盖,颗颗莲心均能转动,潺潺作响。

《荷叶壶》亦只创制数把,时人赞誉为“神品”。

  1944年以后,裴石民以陶土塑形仿真,制作出《田螺水盂》系列,《九条艺蚕桑叶盘》,《螃蟹荷叶盘》、《十件果品》系列等仿真像生类紫砂文房古玩作品,或自创自乐,或探索追求,或求新求变,以高标准,严要求,只求精妙,精而少,少而妙,技艺和心境均达到至高境界。

此间,裴石民创作盆景陶艺也十分突出,有其自己持有的铜器敦厚稳重的特点,讲究形体和装饰的协调,泥色表达韵味的肌理美,朴素典雅,件件作品可以说是名品精品。

  在整个战乱期间,裴石民时断时续,坚持陶艺创作,坚持气节,且深导简出,不与敌伪接触,宁愿挣个糊口钱,也不愿去沪仿古挣大钱,品德清高,艺德可佳,并坚持始终,可说是难能可贵的。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1953年春,丁蜀窑场的紫砂业还处在停顿之中,裴石民坚持从艺不停息。

他比较成功地创制出一套《松段茶具》。

这是在原有的《松段》壶基础上改制创新的。

茶具由单件《松段壶》,四件《松段杯》,单件《松段盘》组成,均以苍松为题,树皮斑驳,树身经风露斧劈,傲然挺立。

松枝苍翠浑然相吻,壶、杯、盘浑成一体,刚劲古雅,较好地表达了松树的风格,体现了裴石民本身的工艺特点。

作品在“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展出时受到好评,并被刊於《华东民间艺术》画册上。

  1954年10月,裴石民与朱可心、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度、范祖德7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於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

裴石民创制出《菊蕾壶》、《合桃壶》、《供春壶》。

其《供春壶》以储南强收藏《供春》为蓝本,精心改制,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以自己的创作特点巧妙融合,古朴雅致,具浓厚典重的紫砂味,并很快为市场所接受,使紫砂工场顺利组建和发展。

  1955年春,裴石民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和社,专门从事紫砂器的生产设计工作,并由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艺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艺人”之一。

这时,他创制成功名作《五蝠蟠桃壶》,该壶以桃体为壶身造型,桃枝顺势为流,弯曲成把,壶身分饰枝芽与桃叶,生气有力,卷典逼真。

桃枝桃叶处又分饰五只小桃,另饰五只飞来蝠随着桃果盘旋。

壶取吉祥意“五福寿桃”,又取吉兆“喜从天降”(或曰“福从天降”)。

其壶细腻逼真,疤脑斑纹轻挑细刻,桃叶生动有韵,飞来蝠神态各异。

此作为裴石民花货创制中的转折。

此后,裴石民制壶由光货替代花货。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以后,裴石民创制出传统名壶《牛盖莲子》、《石铫》、《圆润》,其作品工整严谨,古朴大方,神韵有加,逐成了传统紫砂壶的珍品之作。

  1960年之后,裴石民负责宜兴紫砂工艺厂出口高档紫砂花盆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他全身心地放在花盆的设计上、花样翻新,严密构思,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调整和渡过“大跃进”之后的难关,作出了默默贡献。

六十年代中期,裴石民以制作仿真象生类制品为主,《蟹》、《花生》、《瓜果》等有较多作品问世。

  在六十年代后期“文革”浩劫中,年过花甲的裴石民对“破四旧”,“大砸传统文物”痛心不已,用实际创作回击人为的愚昧行动。

他壮心不已,在原有制作过的仿古传统壶上进行创新,以《串顶三足鼎壶》、《串顶秦钟壶》、《串盖腰线壶》的创作,以严肃的主题立意,以凝重的传统文化,以心中难平的气愤之情,强制克服激动情绪,把思想情感融进紫砂陶艺,鞭达人为的历史倒退逆流,创制成功古文化传统应用于现代紫砂的不朽系列作品。

现简要赏析其《串盖腰线壶》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串盖腰线壶》以肃穆的古代铜钟为主体造型,壶盖、壶身浑成一体,流、把、钮以十分简洁、古朴自然、融合早期紫砂陶的特点,在历史的空间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把清秀不俗和凝重深厚腰线形式串联在一起,并在钮上分饰以一个新石器时代特征的装饰线圈,使二者达到统一,也使古韵与现代节奏合拍。

严谨的制作,巧妙的安排,又在其追求形态神韵的同时充分体现出紫砂名壶的日用功能,择善执着,求新求变可见一斑。

  裴石民一生清高,从不谄媚,傲骨处处显精神。

他至二十代成名之日起,以“陈鸣远第二”盛名远扬,力求新、变、异,力求精、妙、神,每种款式至多只制五、六件,少则一至二件,以高雅大方、清秀不俗,形态各异、款式新颖的风格而在紫砂艺苑别树一帜。

他对其泥色选配之独到,既能作典雅古朴之光货,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既可作古趣盎然之仿古品,又能作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动物,其求新求变求精求妙之精神颇能启迪后人,发扬光大。

裴石民于1968年中风瘫痪,病愈后虽能走动,却大为不便。

但仍经常步行至厂,关心指点后一代艺人。

中风后再无作品

面世,至1976年逝世,享年84岁。

“民国七艺人”-王寅春

1897年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

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矽陶艺。

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

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

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1934年吴德盛定制销往日本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紧迫,他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务。

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使他接触明清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辈名人造壶的形和神,成功地复制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者的作品。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不惜抛弃生活用品,却带回制壶样板和特制的工具,为他以后在壶艺上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

返家后仍以制壶为业,制作了销往欧洲的15头咖啡具和销往泰国的洋桶、线圆等造型的壶。

为解决生计亦帮窑户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这就是盛誉一时的价廉质高的“寅春壶”(他通常只用一颗印章,不论档次高低)。

常年制作以高档壶为主,期间也曾制作96头紫砂高档餐具,成为历史之最。

  1948年参加上袁壶、缸生产合作社。

1954年10月王寅春带着小儿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

1959年、1960年2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曾带2批艺徒。

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头咖啡具”、“5头梅花周盘茶具”,创作“玉签壶”、“八方盅钟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

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令人赞叹不已。

王寅春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爱徒如子,亲如家人。

他以创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

六十年代王寅春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八方盅型壶、玉笠壶、半菊壶、六方菱花壶等。

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

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难友人企及。

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将不可磨灭。

“民国七艺人”-朱可心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04年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于宜兴蜀山镇。

原名朱凯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14岁时拜汪生义为师,与吴根云结为师友。

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具。

次年,精心制作云龙鼎和竹节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携作品云龙壶、圆松竹梅壶参展。

1959年他以合作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

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出国展出,并获一等奖。

1959年他费时4个多月精心仿制南京博物院珍藏圣思桃杯获殊荣。

创作旺盛期,设计制作了如意壶、云玉壶、高峰咖啡具,迎宾酒具、万寿壶、碗梅壶,可心梨式壶等,许多式样成为紫砂工艺陶畅销产品。

1964年他精心仿制陈鸣远包袱壶,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

朱可心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

  七十年代初期,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紫砂陶创作,前后设计制作了《色柿子壶》、《彩蝶壶》、《高壶》、《报春壶》、《劲松壶》、《翠松壶》。

1973年,首创一种壶形,多种装饰和新形式,在状如心形状壶上,分;

别雕青松,翠松,寒梅,古柏,碧桃等装饰,深受中外人士欢迎。

精心制作的《可心梨式壶》被国务院定为赠日本首相中角荣的国家礼品。

1978年评为工艺美术师,先后担任江苏省文聊委员,宜兴政协常委等职。

1978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会议。

1985年10月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其制作了《仿古壶》,后又制作生前最后一件作品《汉扁壶》。

  朱可心是一位不断进取的艺人,作品多洋溢时代气息。

壶艺风格浑厚淳朴,法度合宜,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

辛勤培育紫砂塑气技艺人才,有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等。

朱可心老人病故于1986年3月26日。

“民国七艺人”-顾景舟

1915-10-18

矮井栏壶扁腹壶藏六抽角此乐提梁茄段

  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日)原名景州,早年曾用艺名"

武陵逸人”、“瘦萍”,晚年爱用“老萍”。

宜兴川埠上袁村人。

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

聪慧出众,常得书院导长的褒扬。

  1933年,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巧,凭借文学功底,放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传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4年10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绪,立即着手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育才重任,培养出现今的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

  1958年,他积极参予了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

  1975年起,他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

他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

有关紫砂的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

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