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24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docx

汉语言文学贾谊政论文研究

摘要

贾谊是西汉初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

本文以贾谊的政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究贾谊政论文涉及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并分析其艺术上具有取材多样,构思精巧、严谨,文势浩然,说理形象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政论文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贾谊;政论文;影响

 

Abstract

JiaYiwasanoutstandingthinker,writerandpoliticalcommentatorintheearlyWesternHanDynasty.ThispapertakesJiaYi’spoliticalessaysastheresearchobjecttoexplorethepolitic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ofJiaYi’spoliticalessays,andtoanalyzetheirartisticcharacteristics,suchasdiversematerials,ingeniousandrigorousconceptions,surgingmomentumandvisuallanguageandsoon.Onthisbasis,thispaperfurtherexplores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orsintheformationofhispoliticalessaysandtheinfluenceonthelatergenerationliterature.

Keywords:

JiaYi;PoliticalEssay;Influence 

 

 

贾谊政论文研究

一、引言

贾谊,是西汉初期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贾生。

他年少时才名方盛,《汉书》中记载: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①其作品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而散文的文学成就又以政论文为主,评论时势,语言雄健有力,形象生动,在西汉文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贾谊的研究多集中在贾谊的思想和他的个人悲剧上;亦或是对《过秦论》、《陈政事疏》(一名《治安策》)等单个较具代表性的政论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对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亦或是将贾谊和晁错进行比对分析等,研究成果较为分散。

本文恰是在先辈与时贤钻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文本,主要从其概况、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对汉朝及后世的影响五个方面来对贾谊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政论文进行周全地阐述,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在对贾谊及其政论文的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二、贾谊政论文概况

在汉初的政治和文学舞台上,贾谊毫无疑问是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

他的辞赋成就相当之高,被认为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山祖师。

除此之外,贾谊创作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散文,议论锋芒毕露,开拓了散文雄浑的写作艺术风格。

《汉书﹒艺文志》记录贾谊作品中儒家类有“《贾谊》五十八篇”,阴阳家类有“《五曹官制》五篇”,赋类有“《贾谊赋》七篇”,再加上清人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中记载贾谊作品还有春秋类“贾谊《春秋左氏传训诂》”,共四类。

此中,《五曹官制》和《春秋左氏传训诂》早已失传。

赋类还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虡赋》《旱云赋》《惜誓》五篇。

儒家类有过秦(上、中、下)、宗首、数宁、藩伤、藩强、大都、等齐、服疑、益壤、权重、五美、制不定、审微、阶级、俗激、时变、瑰玮、孽产子、铜布、一通、属远、亲疏危乱、忧民、解县、威不信、匈奴、势卑、淮难、无蓄、铸钱、傅职、保傅、连语、辅佐、问孝、礼、容经、春秋、先醒、耳痹、谕诚、退让、君道、官人、劝学、道术、六术、道德说、大政(上、下)、修政语(上、下)、礼容语(上、下)、胎教、立后义共五十八篇。

随后西汉历史学家刘向对其进行编辑整理,并将其命名为《新书》。

因《问孝》和《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所以《新书》仅存五十六篇,大都是政论散文。

在贾谊众多的著作中,散文成就最高,而在散文创作中又以政论散文功效为高。

其政论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汉代班固曾评价贾谊的政论文:

“通达国机,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②贾谊政论散文大抵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等;一类是就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还有一些是杂论。

贾谊的政论文,主要就当时存在的某些问题而发,数量不算多,但成就突出。

一方面,他糅合战国儒、道、法三家思想而又顺应时代需要,全面地阐述了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宏伟的治国方略,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他继承战国“敷张文辞”的写作手法而又更加慷慨激昂、知无不言,使其政论文具有取材与主题、语言与情感、思绪与结构、说理与手法相结合的特点,令人为之动容。

三、贾谊政论文的主要内容

贾谊作为一名政论家,其政论文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针对当时出现的问题而发,广泛且充实。

贾谊生活的时代受诸侯和匈奴的重重困扰,商人欺压农民、僭越礼制现象严重,因此贾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策,帮助汉文帝一统天下。

(一)政治方面

1.削弱诸侯的势力

首先,西汉初期在铲除异姓王势力后继而对有功的同姓王进行分封。

随着时间的迁移,同姓王的势力逐渐增强,开始违背中央的意愿,企图谋反。

贾谊洞察出这一社会危机,认为地方势力过于强大甚至达到能够和中央对抗的高度,将会导致社会动乱频发的后果。

对此,贾谊在《陈政事疏》中用齐桓公迎难而上的例子来劝谏汉文帝应敢于行动,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和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这就意味着现行制度不可行,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削弱诸侯王的政权。

于是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

原本只能由诸侯王太子一个人继承的封地,分封给诸侯的子嗣。

分化诸侯王的势力在无形中减少了地方势力的威胁,又巩固了统治者的政权。

其次,贾谊认为一方面要削弱诸侯的势力,另一方面又要增强文帝亲子的地方政权。

文帝前四个儿子在他即位前陆续病逝,剩下刘启、刘武、刘参三人患难与共。

其中刘武、刘参继承了文帝在还未成为皇帝前的封地,两个诸侯国存在极大的问题,加上邻国的强大,贾谊建议文帝扩充梁王和淮阳王的地域范围。

这样,一来可以抵制匈奴、楚国等敌人的侵略;二来可以抵御诸侯的叛乱,以亲防疏,共同维护中央政权。

2.建三表,设五饵

自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来,匈奴经常骚扰中原,抢夺人口、牲畜和财务,始终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定。

对于匈奴的侵扰,文帝无所作为,只是一味地屈膝求和,采取“和亲”和进贡策略。

文帝每年都给匈奴贡献大量的钱财物资,这无疑给中原增加了国库负担,中原势力极大的被削弱。

如此恶性循环,中原势力大不如从前,反而使匈奴更加猖狂。

因此贾谊讽刺汉朝这个偌大的“天下”竟然任凭仅有“一县”之大的匈奴欺凌,上疏反对一味地忍让匈奴,主张实边。

贾谊不同于贡禹、夏侯胜等人认为匈奴伤害百姓利益是罪恶的根源的观点,而是着眼于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他认为匈奴地位低下,大汉王朝地位高贵,汉朝的君主应该是他们膜拜的对象。

而此时这种社会关系却被颠倒,贾谊为之感到愤怒,难以忍受,于是提出“建三表,设五饵”的主张。

一方面,汉王朝给予匈奴享有使用中原地区已有的物质文化的权利,如服饰、食物、娱乐、居室、礼节等,使其归顺于汉王朝,分裂匈奴内部的统治和团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君主必须要讲信用、有仁爱之心、爱好赞美,使匈奴钦慕大汉君王的仁义道德,并心怀敬意,心甘情愿地依附于大汉王朝的统治。

(二)经济方面

1.重农抑末,反对奢侈

在小农经济社会,粮食一直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所以从经济层面来说,保证粮食的生产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汉初,人们对工商业趋之若鹜,追求暴利,荒废农业。

以那时实际情况来看,工商业的发展已危害到农业的发展,并且引起了严峻的后果。

商人对农民放高利贷,自己不耕种反而去抢农民的粮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对此贾谊痛砭时弊,认为农业生产是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经济基础,主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

贾谊在指出社会存在不良风气的同时,呼吁文帝应及时采取措施,发展农业。

他提出“重农抑末”的主张,即国家要驱民归农,减免租税之赋,鼓励农耕,使百姓固著于土地之上,进行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贾谊也十分重视粮食的积贮,反对肆意挥霍。

国家和个人储蓄大量的粮食和其它财物,对巩固朝廷政权,制止匈奴军事侵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及时防备自然灾害及其它一些突发事故。

2.禁止盗铸,统一货币

在汉初,与工商业伴随而行的信用制度还不完善,货币政策混乱。

特别是到了文帝时期,民间盗铸现象非常普遍,各地区铸币不统一,使得天下钱文大乱。

其中有许多不法分子乘机制造假币,假币流通于市场,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汉初的经济发展。

对此贾谊对当朝统治者提出应加强货币治理的思想,主张货币统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所有。

但是国家之大,在法律上对民间盗铸货币的行为约束力还远远不够,在金钱的诱惑下,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私自盗铸。

于是贾谊又提出国家应垄断造币的原料即“铜”,将铜统统收归国家管理,严禁私自采炼铜矿,从根本上杜绝祸患。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民间私自铸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国家控制市场货币流通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国家经济。

(三)思想方面

1.反思历史,总结教训

如此强盛的秦王朝的快速衰亡,给中央统治者和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冲击,在冲击的同时,他们也在反思为何一个国力强大的帝国会如此快速的分崩离析。

贾谊根据陆贾对秦亡原因的总结,进一步反思秦朝灭亡的历史。

这种对秦亡历史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过秦论》这篇文章中。

经过深入分析,贾谊把秦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不实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情势发生了转变。

贾谊在总结秦亡经验的同时也在关心国家此刻的生死问题。

他认为秦国歼灭六国,金瓯无缺,是因为周王室败落,诸侯相互攻打,交战不断,以强欺弱,苍生苦不堪言。

秦国一统天下,是切合了平民希望过上和平生活的心愿。

但秦王朝并没有考虑广大苍生的利益,反而秦王做出了许多违背百姓愿望的事情,残暴无度,最终致使其衰亡。

贾谊用秦朝灭亡这一事例,讲述了治国之本在于施行仁政、招纳贤士、集思广益的道理。

并进一步向汉初统治者提出只有反思历史、吸取秦亡教训才能使天下太平的观点。

2.礼乐为主,法制为辅

诸侯的僭越、匈奴的僭越、富人大贾的僭越……这些现象表明,汉初社会僭越礼制的迹象十分常见。

‘僭越成风’导致了国家钱财的浪费,国家经济和百姓生计受到极大的阻碍,民众的等级观念也渐渐变得淡薄。

民众缺乏等级观念反过来又助长社会僭越的不良风气,如此恶性循环,使得社会整体环境越来越恶劣。

为此贾谊提出:

要想稳定君权,首先就需要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并且全国上下都按此规定行事。

长此以往,国家秩序有条不紊,君主的尊贵地位也得以凸显。

贾谊洞察到僭越成风、礼制混乱的社会危机,进一步提出“定制度,张四维”的主张,认为应该建立新的制度,使得主臣关系和谐,形成有序的统治,树立君主的威严。

而等级制度制定完,就需要法律来对人民进行约束,严格规定各等级人的行为准则,并设置相关官职做好监督工作。

此想法就是为了能够推行礼、义、廉、耻四维思维以维系社会秩序,再加上法律的约束,来施展封建国家的本能机制,规范统治纪律,以法律辅佐礼制。

(四)教育方面

1.慎选配偶,重视胎教

秦朝国力强盛,但是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在短短时间内灭亡了,这无疑给汉初统治者一个很大的冲击,而秦朝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秦始皇的暴虐。

于是贾谊呼吁统治者要以温和的手段来统治国家,这也就意味着统治者需用儒家礼制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君主,要从“仁”、“信”、“贤”等不同角度去学习礼教的内容。

而要从何时学起,这就与贾谊“提倡胎教”的主张挂钩。

贾谊首倡胎教,在他的《胎教》篇开头就直接了当地强调“君子慎始”。

他认为要想赢在起跑线上,就得认真挑选结婚对象,首先考虑那些世世代代都讲究礼节、道德规范的家庭。

要想培养出类拔萃的君王,选择条件好的父母是第一步。

其次女子在怀孕期间也要非常重视礼仪,贾谊提倡皇后在孕期的所有行为都要由太师、太宰等监督,致力于保养身心。

紧接着对于太子需要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则需要设置太傅。

2.设置教师,重视环境

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贾谊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非常看重后天学习和环境的关系。

他很重视太子教育,等到太子符合学习条件,就被要求进入规范的学府跟从正规的老师学习。

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贾谊设置了不同的教师。

太师主要负责教太子懂得圣人之德、礼义之道、治国保民、威仪天下;太傅主要负责教太子懂得感恩、造福百姓、赏罚分明等;太保主要负责教太子懂得端正行为、爱岗敬业、言语有序等。

三者珠联璧合,共同完成对太子的教育任务。

另外,贾谊从文王、越王、卫灵公等任用贤臣而铸成霸业,纣王、夫差、秦二世等轻信小人而死在他人手上等大量历史故事得出:

人的本性差异其实不大,但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影响不同。

因此贾谊主张为太子选拔“左右大臣”的时候要选言行端正、博学多才的人员,使太子耳濡目染,成就大业。

四、贾谊政论文艺术特色

贾谊政论文不仅在内容上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而且在艺术上吸收各家学派的写作手法,激情澎湃,畅所欲言,形成了取材与主题、语言与情感、思绪与结构、说理与手法相结合的特点。

(一)取材广泛,题材多样

在分析贾谊政论文思想内容时,本文有说到贾谊融汇诸子百家思想,视野宽广。

纵观贾谊的取材,上至帝王诸侯、下至民间百姓,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方面面。

诸侯、匈奴、僭越等问题得到贾谊的密切关注,粮食储蓄、私自盗铸、秦亡教训、礼待大臣、等级制度的明确及太子教育等问题也同样没有逃过贾谊的关切。

其取材的广阔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贾山、陆贾等人的取材范畴,而这应归因于当时思想界诸子学说复兴与交融这一特殊背景和贾谊自身的选择。

在贾谊关注的问题中,诸侯僭越、匈奴侵袭、私自盗铸等关系着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储备粮食、礼遇下士、明确制度等思想则出于防微杜渐,影响着刘汉政权长久的稳固。

这样看来,贾谊关心的问题既有与当时实际紧密相关的最新热点,又有影响汉朝政权长远利益的关键;既涉及到帝王和诸侯,又触及各大臣与百姓;既有详细的政治方案,又有概括性的理论。

广泛且深入。

(二)气势浩然,情深意切

贾谊政论文最大的特点是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这种气势给人以悲的感受,并非哀怨。

文中带有一点雄壮的色彩,却又不同于豪放,文辞华美。

以《过秦论》上篇第一段为例: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开篇以夸张而又形象的语言,把秦孝公不朽的功业描绘的淋漓尽致,给文章营造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氛围。

又如《时变》中的第一段,阐述了施行仁道才能平天下的道理,以激切的言辞来烘托文势,虽不及《过秦论》雄健壮妙,却也抑扬顿挫,奇伟壮阔。

贾谊的政论文不单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更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感。

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心怀天下的贾谊将自己内心情感诉诸于众,评论时政一针见血,言辞犀利激切,痛时忧事之情溢于言表,易打动人心。

宦途的曲折、有志难酬的际遇,使其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如《数宁》,这是一篇辨析文帝时弊的政论文。

贾谊在文中议论了国家当时所要应对的一些危急事件和应采取的策略,将自身浓烈的感情表达出来,行为流畅而又稳重。

又如《益壤》篇末寥寥数语就将其甘愿受死的赤诚之心表露无疑,肺腑之言令人为之动容。

(三)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贾谊擅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谋篇布局,其政论文大多构思精巧,力避雷同,颇具特色。

其内容虽然大多涉及政治、哲学问题,但是其奇妙的构思并不让我们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在每次读完之后都能有新的发现。

贾谊政论文主旨突出,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来组织材料和遣词造句,从开篇到篇中再到收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其论题鲜明,让读者容易抓住中心;其论点方式或开宗明义,或隐藏文中,或卒章显志,位置或前、或中、或后,变化无常。

如《审微》: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

文章开头就说到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微小的事情也值得我们去重视。

随后又援用管仲的名言,卫侯越礼遭阻等历史典故,频频论证,论据充实,使人折服。

再如《铜布》,以“铜布天下,为天下灾”开篇,一目了然,旨在提醒当朝统治者应该把铸币权收归国家,不能让民间私自盗铸。

像这种在篇首提出论点的文章另有《数宁》《权重》等。

再来看下《等齐》篇:

诸侯王所在之宫卫,织履蹲夷,以皇帝所在官法论之;……然则,所谓主者安居,臣者安在?

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天根着于形容也。

……君臣同伦,异等同服,则上恶能不眩其下?

孔子曰:

“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一。

”⑥

该篇先是详细地说明了各诸侯权力在天子之下,却享受着同等待遇的社会逾礼现象,然后提出尊卑有别,社会等级有待明确的观点,再用孔子的话语加以论述,颇有说服力。

像这种在篇中提出论点的文章另有《服疑》《益壤》《五美》等。

(四)说理形象,手法多变

贾谊文章擅长用形象的话语来描绘和论述,一方面使深邃的事理浅近化,另一方面使论述之文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增加了读者的浏览乐趣。

《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⑦,用形象且略带夸张的语言,突出秦国势力强大、六国势力薄弱的情形,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秦国必然歼灭六国的趋势。

又如《淮难》中‘少壮闻父辱状,是立咫焉泣洽衿,卧咫泣交颈’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地方势力反叛的必然性。

贾谊擅长议论说理,写作手法灵活多变。

他的政论文运用大量的对偶、排比、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如《过秦论》上篇第一段中,贾谊连用了多个对偶、排比句,把秦王卓越的功绩和逼人的魄力描绘的栩栩如生;如《五美》后三段应用了三个排比兼对偶句,全面地阐述了定地制的好处,在论述中有层次地烘托了文势。

再如《数宁》中用“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⑨来比方汉初政治形势岌岌可危。

同时,贾谊还引用大量的历史寓言、古典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大都》中援用楚灵王不听劝告使得诸侯的势力膨胀,最终被乱军取而代之的故事,强调要控制诸侯的势力;如《审微》援用晋文公对周襄王申请死后用隧下葬遭拒的故事,表明礼制不能僭越。

贾谊还好用疑问句和感叹句抒发感情、烘托文势,如《铸钱》中“为民设陷,孰积于是?

上弗早图之,民势且尽已!

…民方陷溺,上且弗救乎?

”⑩《匈奴》中“旁午走十万之数,积于北方,天下安得食而馈之?

临事而重困,则难为工矣,陛下何不蚤图?

”⑪贾谊作品中所用到的这些强烈的语气,感情真挚,给当朝统治者予以强有力的告诫。

五、贾谊政论文成因

(一)汉初的政治形势

从内部原因探究,汉初统治者与地方诸侯政权争斗源源不断,且持续时间相当长久,统治者无法完全控制地方诸侯,不能实现高度统一的愿望,中央与地方矛盾频发。

最初是异姓诸侯王的地方政权。

楚汉战役时代,为了抵抗有勇有谋的项羽的打击,不善于攻伐的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帮助自己打赢这场艰辛的战役。

终于,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

刘邦立国后,花了七年的时间,才把那些异性诸侯王的势力削弱。

然后是同姓诸侯王的地方政权。

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削平异姓诸侯王的同时还保留部分封建残余,对于有功的同姓诸侯进行分封,结果导致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土地仅占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诸侯国内,各诸侯王为非作歹,甚至自任官吏,势力开始膨胀。

此间,反叛中央政权的活动少有发生。

直至刘邦死后,异姓诸侯王政权基本被覆灭,相反,同姓诸侯王政权与统治阶级政权的矛盾不断激化,汉朝统治者权势受到严重威胁。

从外部原因探究,汉初统治者不具备秦始皇拔山盖世的气魄,间接助长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嚣张气焰,使得他们肆意侵扰。

尤其是南越王赵佗,出兵攻打并霸占桂林、象郡,自封为南武帝。

匈奴更是汉初统治者的心患。

以先夏后氏淳维为首的匈奴,居住在西北边境,随畜牧而转移,常入侵中原农耕民族。

以冒顿单于为首的匈奴,为了扩充势力,趁着中原内乱,不断攻城掠夺财物,霸占土地,更是飞扬跋扈。

汉初几十年间,始终没能消除匈奴的侵犯,最终不得不采取和亲措施,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除此之外,汉朝一些诸侯图谋不轨,时常与匈奴统治者内外勾结,企图造反,使得汉初政治形势更加严峻。

而面对匈奴的傲慢无礼,最高统治者也无能为力,受到朝臣的讥讽。

正是汉初这种内外夹击的政治形势,激起了贾谊内忧外患的爱国之心,写下一篇篇阐述并议论时事的政论文。

(二)汉初的社会风气

首先,秦末连年战争使得汉初经济萧条、生产荒废。

面对这种局面,要想尽快建立起稳定的西汉政权,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汉初统治者一直坚持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

面对商人欺压农民、操控市场的卑劣行为,刘邦对其进行限制,命令商人不得穿丝质衣服、乘马车,并且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而对于农民,刘邦给予他们土地,减轻税收,安抚军队,号召出逃人口回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挽救了社会危机。

但是到了惠帝、吕后统治时期,又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政策。

特别是“恢复商贾律令”等政策颁布后,商富大贾重新过上奢靡的生活,明目张胆地开始放高利贷,聚敛土地,肆意剥削农民。

这就使得商人越来越富有,农民越来越贫穷,贫富两极化加剧。

因此社会秩序被扰乱,经济基础被挑动,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其次,汉初货币制度杂乱无章,毫无定律。

时而允许民众自己铸钱、冶铁,时而禁止民众私自铸币。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废除民间私铸的政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在这期间货币一直是处于混乱的状态,一些不法奸商以假乱真,滥竽充数,大量假币流出市场,促使社会上货币流通不平衡,最终造成通货膨胀的局面,直接冲击了当时的小农经济。

再者,私自铸钱,使得地方富豪积聚大量财富,增长自身实力,不断制造反叛的机会。

另外,地方富豪僭越礼制、践踏道德的迹象也层出不穷。

他们结交朋友、娶亲嫁女,必须选择有钱有势的人家,唯利是图,坏事做尽,败俗伤风,儒家所提倡的尊亲有礼原则不再起到任何约束作用,社会涌起一股不正之风。

正是汉初这种奢侈浪费、逐“末”抑“本”和僭越礼制、践踏伦理的不良的社会风气,贾谊的“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的政治思想应运而生,此思想在其政论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汉初的思想背景

一方面,由于秦统治时间短,并且在秦王朝焚书坑儒的同时,民间存在私藏古书的现象。

当时设置的博士官,也保存了一定的文化古籍,中国文脉未断,间接推动了汉初诸子学说的复兴。

另外,汉初一些诸侯钦慕战国时期诸侯将士广为养士的气派,并把当时诸侯得以长存的原因归结于此,于是四处招贤纳士,以扩展自己的势力。

这在客观上也推进了各学派思想的成长。

最重要的是,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战乱纷争,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稳定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摆在这个新政权的面前,汉初统治者对诸子百家保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广开言路,朝臣可以随意著书立说,谏议于朝廷。

此时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儒学也还未在政治和学术上取得“独尊”的地位,摆脱了秦朝束缚的诸子之学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汉初各学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借鉴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

纵横家以邹阳为代表。

邹阳曾游说景帝皇后的兄长王长君去劝谏景帝放弃追究梁王刘武误杀景帝身边重臣一事。

邹阳深入研究儒家典籍,紧密结合儒家仁义道德思想对王长君进行劝说,最终达到劝说目的。

法家以叔孙通为代表。

叔孙通曾指责当时较为传统的儒生不知要跟随时代的变迁改变自身传统的观念,要求儒生一起加入讨论如何制定朝廷礼仪的队伍,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