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490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docx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

电镀行业员工安全培训教案

培训目的:

了解和掌握电镀行业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电镀行业安全防护的特点及基本安全用电常识和消防知识

培训对象:

电镀行业的员工

培训时间:

120分钟

培训内容:

1.事故案例回顾(10分钟)

危险化学品事故:

①储存━某电镀厂仓库发生爆炸事故。

②废弃物━某珠宝加工厂氰化物中毒事故。

2.电镀行业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个体防护(30分钟)

(一)中毒

1.电镀生产需使用腐蚀品、氧化剂、毒害品等危险化学品易造成中毒事故,其毒源主要有:

(1)氰化物中毒;

(2)有机溶剂(三氯乙烯、汽油、煤油、二甲苯、酒精、天那水、二氯甲烷、油漆、电泳漆和油墨)中毒;

(3)酸(硫酸、硝酸、盐酸和氢氟酸)雾中毒;

(4)铬雾中毒;

(5)其他(生成氯气、重金属)中毒。

2.其主要导致的职业病有:

(1)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是氰化钠、氰化钾和氰化亚铜等,这些化学品都是剧毒的。

非常少的一点点氰化物就会引起严重的中毒。

此外,氰化物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它很容易起化学变化。

例如:

空气中如果有水蒸气或者碳酸气,氰化和就会同它们起化学作用而产生氰化氢(又名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的气体)。

每立方米空气中只要含有万分之三克的氰化氢,吸进去就会发生危险!

即使是再少一点氰化氢,如果吸进去,时间久了,也会发生虚弱、容易疲倦、头痛等神经系统的疾病,胃肠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氰化物的毒性既然这样剧烈,在使用它的时候,就要熟知它的特点,并且要十分注

意安全技术。

使用氰化物电解液的安全守则

1.每一个氰化物电解液的镀槽,必须有边侧吸风设备。

在使用氰化电镀槽时,必须在工作开始之前10-15min把通风设备开动起来,然后才能开始工作最好还有一个全室的吸风系统,来调节室内的空气。

此外,还要有一个送风系统,以补充室内不断被抽出的空气。

2.所有氰化物溶液的槽应该尽可能的远离酸性镀槽(尤其是刻蚀槽和剥蚀槽),以免酸类和氰化物碰到一起,而产生剧毒的氰化氢。

3.零件在用氰化物电解液电镀之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

不要让零件的表面残留少量的氰化物带到其他地方。

清洗这种零件的水洗槽,除了洗涤氰化电镀后的零件以外,不得兼作它用,尤其不得把酸性溶液中拿出来的零件放到里面去冲洗。

4.每天下班后立即用水龙头冲洗地板,如果有氰化物溅落地上,可以用20%次氯酸钠或5%的绿矾(化学式为FeSO4·7H2O)溶液来刷洗(就是每升水中放进50g的绿矾)。

5.氰化物电镀用的阳极,只能冲洗,不能擦干。

清洗阳极棒和阴极棒的时候,要把它们从槽上拿下来,然后才能洗;不能偷懒用布或刷子直接在槽上洗擦。

6.必须万分注意:

在校正溶液或者添加剂的时候,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误把酸类化学品放到氰化物溶液中去。

7.工件在电镀前一定要进行剥蚀处理。

剥蚀处理以后,酸性溶液就残附在工件的表面上,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凹入的地方很容易残留着酸性溶液。

要反复多次清洗,直到把零件表面清洗干净后,才能放入氰化物电解液中去电镀。

8.下班后,要用盖子把镀槽严密地美好。

9.每隔一定时期(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把槽边的吸风罩卸下来清洗一次,以免因堵塞而减低了吸风的能力。

10.氰化物不能直接用手去拿。

11.车间内饮水的地方要尽可能远离毒槽,最好在另外一个小房间内。

12.工作的时候,必须穿上工作服、橡皮围裙、靴鞋并戴橡皮手套。

为了保护眼睛和脸部不受侵损起见,最好还戴上护目镜和口罩。

13.下班后,把工作服换下来放在车间里,不得带回家,工作服每星期至少要洗一次。

洗的时候,先用5%的次氯酸钠水或1%的水绿矾溶液浸泡1h左右,然后再用大量清水漂洗。

14.严禁在工作地点吸烟、饮水和吃东西。

饭前一定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最好还用5%次氯酸钠或1%的绿矾水来洗。

指甲也要用刷子刷干净。

每天下班后一定要洗温水浴,并用凡士林或其他油膏擦手。

15.手上、脸上、脖子上有破损的人,不许在槽边工作。

16.零件掉落槽底的时候,要用磁铁或钩子把它拾起来,千万不能用手在溶液里找。

万一有氰化物溶液溅到手上,要立刻用大量的清水冲洗。

17.严格执行“五双”制度。

(2)酸(硫酸、硝酸、盐酸和氢氟酸)雾中毒;

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具有较强腐蚀性。

硫酸可侵害皮肤黏膜,发烟硫酸的蒸气可以吸进呼吸道,长期接触硫酸蒸气,可以引起牙齿的腐蚀。

硝酸为无色、腐蚀性强的液体,对皮肤黏膜的腐蚀性也很强,受侵害的皮肤成灰黄色,与硫酸的褐色不同。

接触强酸的工人需要有各项防护设备,如橡皮手套、衣服、套鞋、眼镜、口罩等,接触发烟硫酸或硝酸的工人,应该戴防毒面具或夹有小苏打的双层口罩。

长期在酸蒸气中操作的工人最好能使用牙齿防护套。

(3)急性三氯乙烯中毒

急性三氯乙烯中毒的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

轻者有头痛、头昏、乏力、兴奋状态、出现欣快感,甚至酒醉感和步态不稳。

重者嗜睡、朦胧状态、昏迷等。

也有的患者以脑神经损害表现突出。

以三叉神经为主,受损率可达12%--38%。

表现为角膜反射消失、额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也可以口鼻为中心呈同心圆式排列的面部麻木,其它脑神经损害也常常可见,表现为嗅觉减退、视力模糊、视野缩小、复视、眼脸下垂、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咽喉及上腭等处麻木、声带麻痹、咽喉反射降低、舌伸不出等。

三氯乙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治疗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

因此,三氯乙烯中毒重在预防:

首先要加强工作场所中生产设备的密闭及通风排气,选用其他低毒物质代替本品做金属脱脂剂,防止本品与火焰接触,降低操作时温度以减少本品的蒸发,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和安全教育。

3.中毒的急救与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毒物对人体不发生有害作用或是将有害作用减低到最小程度。

1.急性呼吸道中毒,应迅速离开现场,搬运到通风良好的环境,呼吸新鲜空气。

2.如有休克、虚脱或心肺机能不全时,必须先做抗休克处理,如人工呼吸、吸氧、注射咖啡因、尼可拉明、樟脑等兴奋剂。

3.如有发绀、意识昏迷等全身严重中毒时,应立即静脉放血200-400mL,根据情况适当地静脉输入新鲜血液,但有血管机能不全者禁忌放血。

4.经由口服而中毒者,需立即用3%-5%小苏打溶液或1:

5000经锰酸钾溶液多次洗胃,以后可采用催吐药、轻泻剂促使迅速将毒物排出。

5.经由皮肤吸收引起的中毒者,必须立即用大量清水洗涤,或加入适当的缓冲济,冲洗愈早愈彻底则愈好。

6.静脉注射高张葡萄糖(25%-50%)溶液或点滴输入5%葡萄糖盐水1000-2000mL,有协助解毒、加强营养、促使毒物稀释与排泄的作用。

7.使用适当的解毒剂,即是中和或改变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使其毒性较原来小,或是一些难溶的物质,以减轻毒物对人体的影响。

一般解毒剂有鸡蛋、牛乳、粉糊等。

另外有些特殊解毒剂专对某种中毒而用,如磷中毒时用硫酸铜,钡中毒时用硫酸钠,氰化物中毒时用硫代硫酸钠等。

8.对化学物质产生过敏性皮炎者,需查明过敏的原因,用小剂量注射脱敏治疗,严重的病例需调换工作。

9.眼、耳、鼻、咽喉黏膜损害,引起各种刺激症状者,须视情况轻重,先用清水冲洗,然后迅速分别由各专科医师处理。

10.对症治疗:

如疼痛可用可待因、吗啡等。

有腹痛者可用阿托品或颠茄酊,咳嗽可用各种止咳剂等。

4.中毒的预防原则

1.毒物完全用无毒或少毒的物质代替,是预防最根本的方法,如用酒精或汽油代替苯,用无氰电镀代替有氰电镀等,但由于电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对镀层的高质量要求,完全代替的方法有很多困难。

2.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连续化、机械化和密闭化,使工人与毒物接触的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如装置引风设备自动化操纵台、自动化信号等,是预防职业性中毒是良好的方法。

3.生产设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与修理,以保证安全操作。

4.个人防护装备与个人卫生,工作时应按规定戴目镜、穿防护工作服、胶皮靴,戴手套,在有毒气体可能出现场所中应戴双层口罩或各种防毒面具,在可由皮肤吸收的毒物场所工作时应穿橡皮制服,戴橡胶手套等。

工人应经常洗浴,保持个人卫生。

5.定期体格检查按不同工种制定定期体格检查制度,包括化验与X射线检查,如从事有机溶剂清洗苯工作的工人定期检查血液,接触氟化物者定期用X射线检查骨骼等。

6.医学的职业选择在从事某种化学品以前,应专门做特殊的询问与检查,不适合此种工作者应调换工作,如有严重皮肤病者不能接触氰化物、铬酸、砷化合物,有呼吸系统疾病者不能接触氯气、氮氧化物等。

7.增加营养在电镀车间工作的人员应加强饮食管理,充分配备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对某些剧毒物车间的工人,需按其工种不同分别适当的补充牛乳和糖类,以增加工人对毒物的抵抗能力。

8.劳动制度根据国家劳动保障条例,对从事剧毒物生产的工人,工作日应适当缩减,休假日应适当延长。

9.工厂医务部门与劳动部分管理部门,应经常调查统计职业性中毒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应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10.对广大工人进行宣传教育,以使对职业病与化学毒物有正确的认识,即可以自己及时防范,又可以发动大家对职业性中毒想出更切合实际的办法。

(二)、其他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1.电击伤

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机械以及机械本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引起的危险。

(l)静电危险如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静电,将引起爆炸、电击伤害事故。

(2)触电危险如机械电气设备绝缘不良,错误地接线或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触电事故。

(3)潮湿环境中的安全用电。

2.灼烫危害

如在热加工作业中被高温金属体和加工件灼烫的危险,或与设备的高温表面接触时被灼烫的危险。

3.异常的生产环境

(l)照明

工作区照度不足,照度均度不够,亮度分布不当,光或色的对比度不当,以及存在频闪效应、眩光效应。

(2)气温

工作区温度过高、过低或急剧变化。

(3)气流

工作区气流速度过大、过小或急剧变化。

(4)湿度

工作区湿度过大或过小。

3.危化品使用和贮存的基本安全知识(20分钟)

化学品的存在和生产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其因有的危险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认识和掌握化学品的一些安全常识,可以有效的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

(一)什么是危险化学品

凡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放射性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的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8类:

第1类:

爆炸品

如:

爆破用的电雷管、弹药用雷管、硝铵炸药、浆状火药、导火索、燃烧弹、催泪弹、黑火药、烟花爆竹等。

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如:

氢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液化丙烷、液氨、一氧化碳、乙醚、乙浠、乙炔、环氧乙烷等。

第3类:

易燃液体

如:

乙醛、苯、甲醇等。

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如:

铈、铁合金、二硝基苯酚盐、硝化淀粉、冰片、萘、火柴、点火剂等。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

氧化剂如:

过氧化钠、高氯酸纳、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有机过氧化剂如:

过氧化环已铜、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乙酰等。

第6类:

毒害品

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等。

第7类:

放射性物品

如:

钴60、独居石、镭226、氯化铀、氧化铀、硝酸铀、硝酸钍、溴化镭、铈钠复盐、夜光粉、发光剂等。

第8类:

腐蚀品

如:

强酸、强碱、氢氟酸、氯化铬酰、氯磺酸、溴、甲醛溶液、硫酸、冰醋酸等。

(三)危险化学品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操作规程。

2.在使用危险化学品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尤其是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面的内容。

3.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不能直接接触危险化学品。

4.使用、作业时要精神集中,严禁打闹嬉戏。

5.严禁在危险化学品工作场所进食、饮水或喝饮料。

(四)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救护者应作好个人防护。

2.切断毒物来源。

3.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

4.迅速将患者撤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5.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护。

6.呼吸困难时供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7.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8.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

复温的的方法可采用40-42摄氏度热水浸泡,提高其温度接近至正常的体温;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9.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大量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不要任意把水泡弄破,避免伤面污染。

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10.不慎吸入危险化学品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

11.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