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105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库车前陆盆地Word下载.doc

第四节、油气资源预测29

第五节、结论29

参考文献30

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前言

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

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具有十分优越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发育有三叠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岩,具有第三系两套巨厚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分别与其下的砂岩组成的3套区域性储盖组合。

目前库车坳陷天然气的资源探明率仅为17.5%,还处于勘探的初期阶段,可见天然气资源潜力很大。

预测库车坳陷在5年之内可以累计探明天然气10000~11000亿m3,可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可靠资源供应基地。

基于此,我们小组选择了库车前陆盆地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本小组成员间分工明确,各自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并进行交流和探讨。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国内外与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筛选出课设论文需要的资料来指导完成相应篇章的编写。

小组成员分工:

孟福林,基地一班20号,完成第一章节及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写;

许志文,基地一班36号,完成封面、目录、前言、第二章节及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写;

李勇,基地二班13号,完成第三章节及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写;

陈小刚,基地一班4号,完成第四章节及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写;

别涵宇,基地一班2号,完成第五章节及相应参考文献的编写。

通过本次课设,巩固了我们课堂所学的知识,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于都大量的文献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增进了我们对于论文写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了解。

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对于阴暗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课设内容的理解。

本次课程设计,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编写,互相配合,让我们成功的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另外在此还要感谢林小云老师辛勤的教学付出!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接部位,其构造和沉积特征具有鲜明的前陆盆地性质。

中生界的沉积盖层以广泛的角度不整合叠置在前震旦系—古生界变质基底之上。

在中生代,盆地范围在温宿—库车—牙哈一线以北,至新生代晚期,盆地的范围扩展到现在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图1库车凹陷区域

第一节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特征

一、构造演化

库车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密切相关。

它们均是在早古生代洋盆及被动大陆边缘陆棚—陆坡相沉积建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盆的关闭及褶皱冲断、中生代天山夷平及泛湖发育以及新生代陆内俯冲造山成盆的演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坳拉槽阶段(震旦—奥陶纪)

塔里木运动形成的古塔里木板块在震旦纪开始裂解,在塔里木北部表现为克拉通边缘拉张形成的坳拉槽,沉积了巨厚的震旦—奥陶系海相沉积,岩相复杂。

奥陶纪末,由于板块北缘的碰撞,坳拉槽封闭。

2.克拉通内坳陷阶段(志留—泥盆纪)

南天山洋盆的拉张在志留纪时达高峰,这一洋盆从志留纪晚期开始由西往东逐渐消亡,到中泥盆世碰撞闭合。

塔里木发生构造反转,由克拉通边缘拉张环境转化为克拉通内盆地,前石炭纪地层褶皱并块断隆起,形成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

3.古板块焊合阶段(石炭纪—早二叠世)

到晚古生代,内蒙和天山洋的关闭,导致准噶尔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南天山地区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强烈。

石炭系与泥盆系及更老地层间的不整合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和南天山地区重要的不整合之一。

库车前陆盆地所在的塔里木古板块的北部与伊犁—中天山地块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碰撞聚合,后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焊接拼合,形成统一的大陆,并自此时与邻区一起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4.陆内坳陷阶段(晚二叠世—早第三纪)

早二叠世末发生的晚海西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

塔里木板块、伊犁—中天山及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

南天山结束海侵历史并褶皱冲断成山。

沉降中心由晚二叠—早三叠世的阿瓦提地区,自中三叠世开始逐渐东移,至侏罗纪,移至拜城—阳霞一带。

在中生代库车坳陷经历了深陷—充填—变浅加宽的过程,气候亦经历了从干旱—潮湿—干旱演化这些因素控制了沉积作用。

三叠纪库车坳陷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湖泊相沉积,形成克拉玛依组和黄山街组暗色泥岩烃源岩。

三叠纪晚期至早中侏罗世,发育河流—沼泽—湖泊相沉积,形成塔里奇克组、阳霞组和克孜勒努组煤层及煤系泥岩。

在古近纪拜城以西地区有短暂的海侵过程。

5.陆内前陆盆地阶段(新近纪—第四纪)

在古近纪末,由于受印度板块对青藏板块碰撞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北部向天山造山带下发生陆内俯冲,天山迅速崛起,在其山前坳陷中形成了巨厚的陆相红色沉积建造。

新生代逆冲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山前带,构成了新生代的盆山分界线。

上新世以来,天山造山带进入陆内造山时期,形成冰川地貌。

在其南侧沉积了厚达4000多米的磨拉

石堆积,呈楔状充填,表现为前陆盆地性质。

二、构造格局

库车前陆盆地是一个与南天山造山带隆升和逆冲推覆密切相关的、共轭的负向构造地貌单元。

从变形构造角度和前陆盆地观点,将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自北而南划分为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拜城—阳霞前渊坳陷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等六个构造单元。

图2库车构造单元划分

1.拉尔墩基底卷入厚皮冲断带

该带北部以特克斯河—马鞍桥断裂为界与伊犁地块相邻。

断裂走向近东西,南盘太古界—元古界深变质岩系逆冲于石炭—二叠系之上,南界为那拉提山—乌瓦门断裂。

在以往的造山带研究中常被描述为核部结晶轴。

从逆冲推覆构造观点,该带实际上是南天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根带部分。

大地电磁测量显示,该带具典型活动,带电性特征。

2.哈尔克山褶皱冲断带

南界为库勒—铁力买提达坂断裂,断裂北东东走向,断面北倾,地面倾角较大,往深处变缓。

断裂形成于早古生代,长期活动,第三纪以来发展为推覆构造。

该带由上志留统陆棚相碳酸盐岩和下志留统陆坡相复理石沉积及石炭系碳酸盐岩组成,等厚直立、不对称(倒向南)褶皱发育。

大地电磁测量结果表明,电性层能够横向对比,表明基底之上的沉积层形成连续的褶皱变形。

3.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

南界为阔克勒沙岭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向库车前陆盆地逆冲推覆的主滑面。

沉积建造由下二叠统陆棚相碳酸盐岩、陆坡相浊流复理石及洋壳蛇绿岩组合构成。

库勒前缘叠瓦冲断带沿独山子—库车公路表现为铁力买提达坂至山前的逆冲推覆构造,向东变窄。

在航磁图上阔克勒沙岭断裂北盘磁性较强,南盘磁性较弱,但并无明显的磁性梯度带;

卫星图片上线性特点清晰,沿走向呈舒缓波状延伸。

4.塔北古隆起古生代地拜城—阳霞前渊坳陷带

又称库车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

北部沉积较厚,向南减薄,呈楔状充填,沉积中心由北向南迁移。

拜城—阳霞坳陷中的新生代前陆楔状沉积并没有受到塔北古隆起的阻挡,而是一直延伸到了塔中隆起的北坡。

5.塔北前陆斜坡带

塔北斜坡带之下隐伏一古隆起,该古隆起自奥陶纪形成以来,经历了泥盆纪末、早二叠世末以及三叠纪末等三次隆升与剥蚀。

侏罗纪以来,随着拜城—阳霞坳陷的发展,塔北古隆起整体下沉,由长期发展的正向构造演变为埋藏在白垩系和新生界区域北倾单斜之下的隐伏古隆起。

6.塔中前缘隆起带

是一个长期继承发展的古隆起,形成于奥陶纪,发育于志留—泥盆纪,作为库车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带,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

晚古生代以后,塔中隆起表现为整体的沉降和隆升。

在新生代,仍在不断隆升,但由于周围物源丰富,仍在不断接受沉积。

第二节、地层发育情况

库车前陆盆地出露中、新生代地层。

根据塔北古隆起—南天山地震转换波测深资料,库车前陆盆地邻区(如柯坪、南天山地区)和层较发育等情况,推测坳陷内中生界之下发育有古生代地层。

因中新生界沉积巨厚,中生界以下岩层地震反射资料品质不好,因此中、新生界沉积特征较为重要。

一、中生界沉积特征

库车前陆盆地中生界为一套连续沉积的、厚度巨大的冲积、湖泊沉积体,最大厚度达4000m以上。

其中,碎屑岩占绝大部分,局部夹薄层状泥灰岩。

三叠纪时山前坳陷地形高差悬殊,随着古天山的夷平,大量的剥蚀物质堆积在库车坳陷,物源粗且丰富,沉积速率较大形成超补偿沉积。

早三叠世主要沉积粗碎屑物质,来自天山的大量粗粒物质快速堆积于山前,形成东西向成排、南北向成串的冲积扇,总体显示粒度粗,以砾、砂级为主。

砂砾岩成分复杂,分选差,砂泥混合。

中三叠世时,塔里木盆地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水体淡化,淡水生物繁茂,湖盆水体不断加深,灰色、浅灰色砂岩、砾岩、粉砂岩与质纯、厚度大的湖相泥岩及页岩互层,局部含砾岩和煤层。

侏罗纪时基本继承了三叠纪时的沉积格局,经长期剥蚀和准平原化作用,古天山已变得低矮平坦,与盆地高差大大减少,发育数量众多、互相分隔的高地浅湖或沼泽。

早侏罗世早期冲积扇—河流—沼泽发育。

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由于地形夷平,气候温湿,湖泊面积逐渐扩大,塔北古隆起也被宽浅湖泊所占据。

晚侏罗世本区区域性抬升,且气候也逐渐向半干旱转换,湖泊淤塞沉积和河流相发育。

白垩纪时,库车坳陷范围向南扩大。

早白垩世,由于塔北隆起消失,库车坳陷与满加尔坳陷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统一的冲积、湖相沉积体。

晚白垩世库车坳陷继续沉积,形成极浅的小型湖盆,堆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的粗碎屑沉积。

二、新生代沉积特征

库车前陆盆地早第三纪陆相红色地层发育,下部为灰绿色、棕红色泥岩砂岩及灰色石灰岩,上部为褐紫红色砂泥岩、泥质砂岩夹膏泥岩和石膏脉。

在这些红层的夹层内发现古新世和始新世的海相化石,说明早第三纪库车前陆盆地北部曾发生过海侵。

中新世时,前陆盆地北缘的天山造山带迅速隆升,地形高差悬殊,在山前带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

苏维依组沉积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分布有一些零星的咸水湖泊。

其沉积主要为浅棕褐色、棕紫色、棕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薄层砂岩,含石膏或盐岩层。

吉迪克组沉积时,山前为冲积扇,往南变为河流冲积平原。

康村组和库车组沉积时,南天山造山带急剧隆升,大量的陆源碎屑向盆内倾泻。

此时气候干旱,风力增强,开始出现沙漠,主要为粗碎屑岩、粉砂岩夹薄层泥岩。

上新世末的喜山晚期运动使南天山继续隆升,山麓冲积扇发育,垂直于山系的梳状河则将大量沉积物搬入盆地,形成广泛发育的冲积平原。

库车前陆盆地中新生代的沉积不仅反映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展,也说明了库车前陆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深陷—充填、变浅加宽的过程,以及气候从干旱—潮湿—干旱的变化过程。

在新生代山前沉积了巨厚的地层,其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地层厚度向南(前陆方向)减薄,呈楔状充填,一直延伸到塔中隆起北坡。

三、典型剖面特征

1、新生界

新近系:

西域组:

为灰色砾岩夹砂岩及粉砂岩。

厚度约1000m。

库车组:

为黄灰色粉砂岩,上部夹砂砾岩,下部夹泥岩。

1500。

康村组:

为上部褐红色砂岩夹砾岩,下部灰褐色砂、泥岩互层夹粉砂岩及泥质岩条带。

厚度约1000。

吉迪克组:

上部粉红、灰绿色粉砂岩、泥岩互层夹粉砂岩

下部棕红色砂、泥岩互层。

厚度约800。

苏维依组:

为褐红色砂、泥岩互层,含膏盐。

厚度约400。

古近系:

库列姆木格组:

东部棕红、灰色砾岩、砂岩,上部夹砂泥岩;

西部棕红、灰绿色砂、泥岩。

厚度约500。

2、中生界

白垩系:

巴什基奇克组:

为褐红色砂岩、砾岩。

厚度约153。

巴西盖组:

为褐红色砂岩。

厚度约300。

舒善洞组:

为上部棕红泥岩、灰绿色砂岩,下部紫红色块状泥岩。

厚度约900。

亚格列木组:

为紫红色砾岩及砂砾岩。

厚度约250。

侏罗系:

格拉扎齐古组:

为紫灰色砾岩、砂砾岩,棕红色块状泥岩。

厚度约390。

七克台组:

为灰绿色泥岩、泥灰岩、油页岩。

178。

克孜勒努尔组:

为灰绿、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砂岩夹煤层。

阳霞组:

为灰色粗砂岩,夹泥灰岩、泥岩及煤层。

阿合组:

为灰白色砾岩、砂砾岩,夹煤层。

三叠系:

上统塔里奇克组:

为灰色砾岩、砂岩、泥质岩夹煤层。

黄山街组:

为灰绿、灰黑色泥质岩,泥灰岩、页岩及砂岩。

厚度约450。

克拉玛依组:

为灰绿色砂砾岩。

俄霍布拉克组:

为浅紫红色砾岩、砂砾岩。

图3库车地区典型剖面

第二章油源条件分析

一、生油层、生油坳陷及其评价

1.1.1烃源岩

库车盆地的烃源岩发育于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主要的烃源层有五套[5](梁狄刚、张水昌等,2000),自下而上依次是上三叠统的黄山街组(T3h)、塔里奇克组(T3t)和卜侏罗统的阳霞组(J1y)、中侏罗统的克孜勒努尔组(J2k)及恰克马克组(J2q)。

另外,下三叠统的俄霍布拉克组(T1eh)和中上三叠统的克拉玛依组(T2-3k)也发现有烃源岩分布。

烃源岩的岩性有湖相泥岩、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和煤。

不同层组、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因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和沉积特征而不同,平面上和垂向上存在很强的非均质性。

烃源层的展布与沉积相

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库车坳陷处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演化阶段及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之下,发育了最厚逾千米的湖相与湖一沼间互相源岩,其构造、地貌一沉积演化基本上经历了三大旋回:

克拉玛依组晚期(T2-3k3)、黄山街期(T3h)至塔里奇克期(T3t)为第一个源岩沉积旋回,盆地构造一地貌由北断南超、北深南浅、北陡南缓演变为构造相对平静、地势近于准平原化,沉积则由浅一半深一深湖演变为湖一沼间互相;

阳霞组(J1y)至克孜勒努尔组(J2k)为第二个源岩沉积旋回,其构造一地势分异演化基本上是强、弱交替,沉积环境则是湖一沼交替,其中最大的湖泊沉积期是阳霞组晚期(标志层段);

恰克玛克组(J2q)为第三个源岩沉积旋回,恰处于区域构造由断陷向坳陷转化,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干热转化,因而源岩厚度变薄、分布范围变小(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2000)。

总体上,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标志层段至侏罗系恰克玛克组源岩沉积过程中,其沉积中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源岩厚度由北厚南薄演变为南北对称的“碟形”。

不同烃源层的沉积特征与演化如下[6](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2000):

(l)克拉玛依组标志层段(T2-3k)与黄山街组(T3h)湖相烃源层:

源岩沉积中心位于卡普沙良河剖面一库车河剖面一线,两剖面的源岩厚度居全坳陷之最,分别为434m和444m,自此向北、向南源岩厚度均减薄,并呈现出明显的北厚南薄、北陡南缓、源岩等厚线北密南疏的特点。

(2)塔里奇克组(T3t)湖一沼交替相烃源层:

因构造演变为相对平静,地势准平原化,因而库车坳陷绝大部分地区的源岩厚度相近,如卡普沙良河、克拉苏河、库车河各剖面及依南2井的源岩厚度分别为55m、46m、72m和44m。

仅坳陷西段的塔克拉克、小台兰河剖面分别厚达16Om和21Om,成为一个小的沉积中心。

(3)阳霞组(J1y)一克孜勒努尔组(J2k)湖一沼间互相烃源层:

源岩沉积中心分为东西两个,东为克拉2井一库车河剖面一依南2井沉积中心,源岩厚度达515-558m;

西为卡普沙良河剖面一老虎台沉积中心,源岩厚约40Om。

两个沉积中心之间可能被拜城水下隆起相隔。

总体上看,源岩沉积中心仍然偏北,但厚度基本上南北对称。

(4)恰克玛克组(J2q)湖相烃源层:

源岩沉积中心南迁至阿瓦特河剖面一大北1井一克拉2井南一线,仍为东西两个沉积中心,其间被拜城东水下隆起相隔。

而且,源岩等厚线分布总体上呈中心厚、四周薄的“碟形”特征。

阿瓦特河剖面最厚,达155m,向四周逐渐减薄尖灭。

湖相泥岩土要分布在三叠系的克拉玛依组标志层段、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而且西部比东部发育(表2-1)。

煤系泥岩和炭质泥岩则分布广泛,从黄山街组至克孜勒努尔均有分布,其中侏罗系煤层东部比西部厚,而三叠系煤层则是西部比东部发育。

1.1.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由于沉积环境的控制和成熟度的影响,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在纵横向上变化比较大。

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烃源岩丰度高,除坳陷东部边缘依南2井附近较差外,在其它地区均属中等一好烃源岩,横向上比较稳定,变化较小[7](梁狄刚、张水昌、陈建平等,2000)。

克孜勒努尔组横向变化随机性较大,在库车河剖面最差,由于该套地层多有陆生高等植物残余的输入,因而有机碳的含量较高,但类型差。

阳霞组在依南2井区最好,但从成烃演化动态的角度及湖相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规律看,坳陷西部阿瓦特河剖面等处不应很差,应是中一好生油岩,甚至可能会好于依南2井的东部地区。

阳霞组标志层丰度的变化十分明显,由东向西逐渐变低,而成熟度却逐渐增高,丰度的降低可能主要与成熟度高有关。

三叠系源岩塔里奇克组和黄山街组泥岩有机碳含量有自东向西增高的趋势,而热解生烃潜力则不同,三叠系三套源岩,生烃潜量全部小于lmg/g,并且越向西面成熟度高的剖面生烃潜量越小,这显然与随成熟度增高的生烃损耗有关。

如果除去这一影响,则至少T3t和T3h两套湖相烃源岩应当有自东向西变好的趋势。

总体上,三叠系源岩源岩有机碳要低于侏罗系。

1.1.3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大量的样品分析表明,库车盆地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比较差。

其中煤有机质以Ⅲ型为主,煤系泥岩为Ⅲ型和Ⅱ2型,湖相泥岩为Ⅱ型。

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和惰质组,并以镜质组为主,反映了以陆生植物为主的生物来源。

但有研究发现[8](秦胜飞等,1999;

梁狄刚、张水吕、边立曾等,2000),在库车河剖面三叠系的俄霍布拉克组、克拉玛依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发现了较为丰富的藻类,其中恰克马克组含量最丰富(有机质类型为Ⅱ型)。

这说明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是本区重要的油源岩,可能对生油有较大的贡献。

1.1.4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反映盆地内源岩成熟度水平相差比较大。

总体上表现为,东部成熟度低,西部高;

北部(北部单斜带中部)成熟度低,南部高。

西部源岩多已到达高一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值多大于1.2%[9](梁狄刚、张水昌、王飞宇等,2000),但卡普沙良河恰克马克组湖相泥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79一1.13%,正处于生油高峰。

东部吐格尔明地区成熟度较低,处于未熟一低熟阶段。

1.2生油凹陷及其评价

塔里木盆地的南、北分别发育塔西南与库车2个前陆盆地。

库车前陆盆地包括库车坳陷和塔北前缘隆起,7.,库车坳陷包括克拉苏冲断带、依奇克里克冲断带、秋里塔格冲断带、乌什凹陷、拜城凹陷、阳霞凹陷等6个二级构造带,而积26350kmz,勘探主要目的层为新近系、古近系、白里系及侏罗系。

1.2.1拜城凹陷

在拜城凹陷以沼泽相—半深湖相沉积的侏罗系煤系地层中,灰色泥岩和碳质泥岩有机质类型基本上为Ⅲ型,有机碳平均值为1.78%~3.88%,有63.3%的样品具有中—好的生烃潜力。

主要生成凝析油气[10]。

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阿合组—克孜勒努尔组,厚达734m,占总厚度的45%。

位于阳霞凹陷高部位的阳1井钻揭侏罗系500多米,上侏罗统是氧化环境下的陆源碎屑沉积;

中—下侏罗统为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相煤系地层,煤系泥岩、碳质泥岩累计厚58m,占泥岩厚度的44.6%。

煤层累计厚16.5m,占泥岩厚度的12.69%。

1.2.2阳霞凹陷

阳霞凹陷主要为湖沼交替沉积环境,泥质烃源岩沉积中心分为东、西2个:

东为克拉2井一库车河剖而一依南2井一带,泥质烃源岩厚度约230m;

西为卡普沙良河剖而一老虎台一带,泥质烃源岩厚约190^-230m。

在库尔干地区及塔拉克地区烃源岩最薄,仅40m左右。

阳霞组的煤东厚西薄,在依南2井最厚,达到24m,在吐格尔明地区为15.64m,至西部阿瓦特河剖而煤层消失。

阳霞组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TOC值分布在1.0%-4.0%之间,有机质丰度高,总体为中一好烃源岩。

由表1可知,依南地区各井阳霞组泥质烃源岩的TOC值和S1+S2,及Ih值均比各剖而值大,反映出成熟度及风化作用对有机质丰度、生烃潜力的影响较大。

中、下侏罗统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Ⅲ型为主,少数为Ⅱ型。

中、下侏罗统煤层TOC值高,主要分布在55%-70%之间,热解生烃潜量主要分布于20-70mg/g之间,最高可超过100mg/g以上。

库车坳陷西部阳霞组炭质泥岩和煤岩有机质丰度较东部差,总体而言,阳霞组炭质泥岩TOC平均值主要分布在10%-20%之间,热解生烃潜量平均值多大于25mg/g。

二、生油期的确定

2.1研究方法简介

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烃源岩排烃量的方法是在排烃门限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物质守恒原理为依据,认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生排烃前后质量不变,主要包括:

①未转化成烃的干酪根或残余有机质;

②己生成并残留于烃源岩中的烃类;

③己排出烃源岩的烃类。

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生成的烃类没有满足自身残留条件以前,其生烃潜力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烃类的排出是造成烃源岩生烃潜力减小的唯一原因[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