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588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3.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3

国标人民版历史(必修3)知识点汇编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二、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知识点汇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P4—6页)

儒家: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道家:

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

墨家:

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

法家:

李悝(魏文侯时任相)、商鞅(秦孝公时任相)、吴起、申不害、韩非等人。

其中,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2、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P4—5页)

(1)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2)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

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P9页)

汉武帝时期,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改革)。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他认为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专制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是,儒学地位的上升(逐步确立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1、“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P13页)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北宋五子”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其中: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2、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P13—14页)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二程”表彰《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

朱熹进一步将它们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

自此(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时),《四书》的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主张有:

在理气关系方面——

①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④“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的修养论——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④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理学的政治理论——

①道德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但知道其表面的意思还不是“真知”,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学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政治的长期黑暗。

③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P14—15页)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

由此,他推出了一连串结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李贽(P16—17页)

(1)主要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2)基本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②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以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之风。

2、黄宗羲的基本主张(P17页)

(1)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等。

(2)基本主张——【黄宗羲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君臣平等(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该平等)。

④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他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3、顾炎武的基本主张(P18页)

(1)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基本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②主张“众治”: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上述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③“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顾炎武和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最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在他们三人中,顾最注重实学。

4、王夫之的基本主张(P18页)

(1)主要著作《船山遗书》等。

(2)基本主张

①“循天下之大公”

(这是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在这种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②【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①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②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汉字与中国书画

①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②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三、中国的戏剧艺术

了解元杂剧和京剧的产生

【知识点汇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一)古代中国四大发明

1、造纸术的出现及外传(P24页)

(1)发明:

汉代遗址和墓葬(甘肃天水马王滩西汉墓出土了纸质地图)中发现的纸残片表明,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同时可以证明,西汉时期的书写材料有:

帛、竹、木、纸。

(2)改进: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纸,人称“蔡侯纸”。

这不是最早的纸。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有造纸工序示意图。

(3)外传:

公元8世纪时,纸传到中亚,后来传到欧非。

(4)地位: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深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P25页)

(1)出现

指南针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

最初的指南仪器称做“司南”。

《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司南”。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的技术。

(2)外传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应用

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北宋《萍洲可谈》和南宋的《梦梁录》中都有有关航海的记载。

(P25)

(4)影响

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P25—26页)

(1)发明: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据说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应用:

①唐末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武器——火药箭。

武器发明家唐福把他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宋朝廷;石普也用他制作的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进行了表演。

②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还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4、印刷术(P26页)

(1)发明

①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经卷,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该经卷于1900年在敦煌发现。

②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用胶泥作活字)

③元代王桢成功创造出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中期,铜活字出现。

(2)应用

①元代王桢成功创造出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他用这种方法印制了《旌德县志》。

②铜活字出现后,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③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

(3)外传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金属活字。

(4)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P23—24页)

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之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

二、汉字与中国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P28页)

①传说中,仓颉造字。

②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小篆创始于秦代。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

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2、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P28—29页)

①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③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而怀素、张旭的狂草亦别具魅力。

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代书法家首推,创赵体。

⑥明代以、声誉最高。

三、中国的戏剧艺术

1、元杂剧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与“散曲”。

元杂剧,即通常所说的“剧曲”,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著名的杂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元杂剧的日益兴盛主要是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在当时城市里有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演出的场所,时人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P37)

2、京剧的产生

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创板式变化体唱腔,赋予戏曲更大的表现力,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必修三P32页)

18世纪末(乾隆时期),“四大徽班”的进京促成了徽剧和汉调的结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必修三P129页)

19世纪中期,世界各国的音乐都在继承本国原有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特别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必修三P129页)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臻完善。

代表人物有程长庚、谭鑫培等。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知识点汇编】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新思想的萌发——魏源、林则徐的思想(P42页)

(1)核心内容:

向西方学习(“睁眼看世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反映了新思想的核心和目的。

(2)魏源《海国图志》:

这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书。

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P44页)

(1)严复的进化论思想【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①具体内容——

a、“物竞天泽,适者生存”。

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弱国只要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②意义——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P43—44页)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救亡图存”,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此进行了戊戍维新。

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也是维新变法的主要宣传者。

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在中国近代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P44页)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P47页)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2、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科学”就是“赛先生”;“民主”就是“德先生”。

(P46页)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P47页)】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P46页)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P48页)

③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P49页)

④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的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P51页)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

2、广泛传播——(P51页)

(1)时间: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3)表现: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新曙光。

1918年1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3、竞相争鸣:

(P53页)

五四时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

在与其他各种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4、成为主流思潮

(1)问题与主义之争:

(P53页)

表现:

1919年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实质:

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意义: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2)1920年,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论战(P53—54页)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表面上承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却又主张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实业,否认中国有工人阶级,更反对成立无产阶级的政党。

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

1、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汇编】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P58页)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具体表现如下: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力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这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

具体办法是:

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2、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P60页)

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新三民主义则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在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因此,新三民主义被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P58页提示)

旧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了崭新一步,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1、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P63页)

(1)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

(1)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