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107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1)Word格式.doc

4、交往礼仪重亲和:

(1)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

(2)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

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一、职业礼仪塑形象

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职业礼仪的道德意义

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敬业作为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敬业奉献是职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3、职业礼仪的作用

⑴讲究职业礼仪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

⑵讲究职业礼仪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

⑶讲究职业礼仪,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

⑷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提高

二、职业礼仪展风采

1.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有利于办成事情。

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社会。

2、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⑴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⑵做文明礼仪的传播者⑶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

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良好的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道德的含义

人类特有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社会公德

是公民生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生活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它的主要内容是: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个人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5、高尚道德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1)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3)能够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6、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进社会和谐?

(1)道德通过教育、师范、激励和社会舆论评价等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与标准,规范人际交往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2)道德还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同心同德,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和稳定、

二、良好道德促进家庭幸福和人生发展

1、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①有助于提升家庭美德、职业懂得和社会公德。

②有助于奠定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③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

④有利于促进事业成功。

3、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为什么)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3)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

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职业道德的特点:

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

3、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

可以有效调节行业内部关系,维护行业秩序,避免同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可以更好的维护行业整体形象,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5、如何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1)要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充分理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2)要理解职业的意义、端正职业的目的,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

(3)要学习和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职业道德做准备。

二、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

1、爱岗敬业

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2、爱岗敬业的意义

(1)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进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2)爱岗敬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促使各行各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人人爱岗、个个敬业,能够造就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乐业、勤业、敬业

(1)乐业,要求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培养起浓厚的职业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崇敬感和自豪感,树立起神圣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

(2)勤业,要求我们有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太度和刻苦勤奋的工作精神。

(3)敬业,是爱岗敬业的高层次表现。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争创一流)

4、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三、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1、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1)要具备诚实可靠的品质。

(2)要从办实事,办真事做起。

(3)要做到诚实守信,克服虚荣心。

(4)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2、诚信和公道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1)诚信和公道是个人立身之本。

(2)诚实守信是企业立业之基。

(3)办事公道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4)诚信和公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3、培养诚信公道的品质

首先要做到以诚实守信为美,以办事公道为荣。

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为上,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并持之以恒。

四、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服务群众就是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3、增强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

4、抵制职业腐败,倡导廉洁从职。

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一、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

1、职业道德重在养成

意义:

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抵制不正之风。

2、慎独:

使修养成为自觉

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3、内省:

让品德日臻完美

内省,即通过内心省察,是自己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

二、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见贤思齐:

学习职业道德榜样2、积善成德:

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

3、躬行践履:

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事权利的自由,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2、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②法律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增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把遵纪守法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去。

做到“三从”:

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内容为:

依法治国(核心)、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体现在: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从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强制性、约束力)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法律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也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

3自觉维护宪法尊严

二、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自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A、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B、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C、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义务。

(2)我们中职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A、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B、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含义:

诉讼,俗称“打官司”。

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解决争议的活动。

2、按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分为: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程序

①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司法机关裁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或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刑事责任。

②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2)民事诉讼程序

①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判和解决民事案件以及由这些活动引起的诉讼关系。

②民事诉讼程序包括:

民事审判程序、民事执行程序、民事诉讼附属程序。

其中尤其以民事审判程序最为重要。

(民事审判程序包括:

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3)行政诉讼程序

①通俗而言,行政诉讼就是“民告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②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起诉与受理、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

3、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①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也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依法裁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司法公正包括: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指司法程序必须公平、公正、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保障司法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司法活动以及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司法公正的保障。

③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判断程序公正包含的基本原则有:

独立性原则;

回避原则;

公开性原则

4、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主要有:

(1)公民有起诉、应诉、委托他人代理诉讼的权利

(2)公民有上诉和申请执行的权利。

(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对诉讼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应该回避的办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诉讼。

2、增强证据意识

(1)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即诉讼证据,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

(2)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①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搜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③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具有证明作用。

(3)无论是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都存在着举证责任问题。

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物证②书证③视听资料④证人证言⑤当事人的陈述⑥鉴定结论⑦勘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诉讼时,证据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1)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

(公安机关,是执行治安保卫任务的国家行政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2)要善于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不能采取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手段去应对。

(4)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别人发生纠纷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非诉讼途径解决。

4、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

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他们都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1、违法行为的概念: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分类:

违宪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⑴含义:

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⑵危害性:

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⑶了解的意义:

有助于分清是非,自觉杜绝违法行为;

有助于面对违法行为时维权。

⑷分类:

A.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B.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C.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D.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⑸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警告;

罚款;

行政拘留;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注: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该法规定: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5、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的目的: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图

1、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主要特征:

⑴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⑵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⑶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3、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

刑罚:

是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强制处罚。

刑罚分类: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主刑的特点:

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

附加刑的特点:

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4、我国刑法的任务有哪些?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5、加强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⑵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中职学生自觉预防犯罪,要做到: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中职学生来说,应该见义勇为,更要善于见义智为。

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

1、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民法的始终,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⑴平等原则。

(是首要原则,核心原则)⑵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的原则。

⑶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⑷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⑸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⑹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3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

⑴民事主体:

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⑵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⑶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即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大类: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包括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

年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回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这些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依法保护人身权

1、人身权的含义:

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分类: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3、我国民法通则在保护身份权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荣誉权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

侵犯荣誉权主要表现为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4、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受到法律制裁。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1、法律保护财产权

第七十三条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

第七十四条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五条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

3、物权法中所讲的“物”是指人体之外,能够为人类所需要并能加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财富”,包括土地、森林、山岭、建筑物、水库等不动产和生活用品、牲畜、货币等动产。

物权的客体是物。

物权是和债权相对应的财产权。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侵害财产权所适用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

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四.依法订立有效合同

1、什么是合同?

合同有哪些形式?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订立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

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任何一份合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离不开提出条件到接受条件的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要约和承诺。

2.依法订立有效合同

订立合同的程序:

第十三条当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