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944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0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docx

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化学试题解析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S32ClFe56Cu64Ba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酸的是

A.H2SO4B.CO2C.NaClD.NaOH

解析:

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一元酸[盐酸(HCl)、硝酸(HNO3)等]、二元酸[硫酸(H2SO4)、碳酸(H2CO3)等]、多元酸[磷酸(H3PO4)等]。

又如含氧酸[硫酸(H2SO4)、硝酸(HNO3)等]、无氧酸[盐酸(HCl)、氢硫酸(H2S)等]。

答案:

A

2.下列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的是

A.

B.

 C.

D.

解析:

分液漏斗用于滴加反应液(如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

离。

中学常用的分液漏斗分为:

球形分液漏斗(如图1)、梨形分液漏斗(如图2)(一般:

漏斗上面的塞子称为活塞,下面颈部上的塞子称为旋塞),球形分液漏斗多用于滴加反应液使用,梨形分液漏斗多用于分液操作使用。

球形分液漏斗使用时应注意:

①使用前玻璃旋塞应涂薄层凡士林,但不可大多,以免阻塞流液孔。

使用时,左手虎口顶住漏斗球,用姆指食指转动旋塞控制加液;滴液时玻璃活塞的小槽要与漏斗口侧面小孔对齐相通,才熊使液滴顺利流出。

②作加液器时,漏斗下端不能浸入液面下。

梨形分液漏斗的使用时注意:

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②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上层液体(油)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

B

3.下列属于电解质的是

A.酒精B.蔗糖C.硝酸钾D.铜丝

解析:

水中或在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叫做电解质,在上述状况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上述情况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电解质自身而生成自由移动的与。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发生电离,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大部分是非电解质,水是很弱的电解质。

极性共价化合物的酸类不含有离子,在熔融状态下,它们以形式存在,不能导电,但在水溶液里,在子的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是电解质。

答案:

C;

4.下列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

A.C+H2O

CO+H2B.H2+CuO

Cu+H2O

C.Cl2+H2O

HCl+HClOD.SO3+H2O==H2SO4

解析:

A选项,水作氧化剂,反应过程中水中的H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从+1→0,符合题意。

B选项,水是生成物;C选项,水中的元素化合价不变;D选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均不合题意。

答案:

A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因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A.NaOHB.(NH4)2SO4C.Na2CO3D.NaCl

解析:

在中盐电离出来的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叫做盐类的。

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水解,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弱酸弱碱盐水解,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由对应的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决定。

答案:

B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B.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玻璃

C.海水中的钠元素以单质存在D.氧化镁(熔点2800℃)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

解析:

生理盐水一般是含%的氯化钠水溶液;二氧化硅(SiO2)是制玻璃的原料之一;氧化镁熔点很高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而海水中的钠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故C选项错误。

答案:

C

7.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氯化钠的电子式:

B.二氧化碳的结构式:

O—C—O

C.S2―的结构示意图:

 D.葡萄糖的分子式:

C6H12O6

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简便起见,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以简明地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排布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相同离子不能合并,氯化钠的电子式为;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中,原子间用一条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这样的式子叫结构式,二氧化碳的结构式为:

O=C=O;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①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②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阳离子结构示意图,③结构示意图中,圆圈里的数字<半弧上的数字之和,它就是阴离子结构示意图,S2-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A、B、C均不正确。

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故D正确。

答案:

D

8.下列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A.SO2B.BaSO4C.KClD.CO2

解析:

SO2能与品红化合生成一种无色的不稳定的化合物,所以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红色)。

答案:

A

9.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氢能B.石油C.煤D.天然气

解析:

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

非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大规模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用掉一点,便少一点的能源,它们是不能再生的,包括:

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

答案:

A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B.酒精灯加热烧瓶时不用垫石棉网

C.氯化氢气体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可以使用橡胶塞或玻璃塞

解析:

A、过滤是一种使固-液分离的方法,用过滤方法可以将食盐水中的泥沙除去,故A正确;B、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仪器都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烧瓶、锥瓶瓶等仪器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否则由于受热不均匀而破裂,故B错误.;C、因为氯化氢气体是由HCl分子组成,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才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C错误;D、普通玻璃的组成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硅缓慢的发生反应,生成的硅酸钠,反应的为SiO2+2NaOH=Na2SiO3+H2O,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无机黏合剂,它能使玻璃瓶口和瓶塞粘合在一起,所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不可以使用玻璃塞,应使用橡胶塞,故D错误。

答案:

A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表示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核素

B.甲醇(CH3OH)和甘油(

)互为同系物

C.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其沸点各不相同

D.CH3CH2CH2CH(CH3)2的名称是2—甲基戊烷

解析:

A、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表示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一种碳原子,即碳元素的一种核素,A正确;B、甲醇属于一元醇,甘油属于三元醇,不是同一类物质,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故B不正确;C、C5H12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结构不同,沸点各不同,C正确;D、依据烷烃的系统命名,CH3CH2CH2CH(CH3)2的名称是2―甲基戊烷,D正确。

答案:

B

1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2Y(g)

2Z(g)△H=―akJ·mol-1,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反应放出akJ热量

B.X和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D.X的正反应速率等于Z的逆反应速率

解析:

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数值表示反应物按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反应进行完全时的热量值,而反应X(g)+2Y(g)

2Z(g)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故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kJ,故A不正确;B、在整个反应过程中X与Y都是以物质的量之比1:

2进行,B不正确;C、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和判断:

⑴的本质性标志是:

“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这样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衍生出以下5种判断方式:

①从速率的角度描述:

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②“同边异、异边同、量相当”:

即处于方程式同一侧,两者同为反应物或两者同为生成物的不同种物质,必须一种物质生成同时另一种物质消耗,且两者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之比;处于方程式不同侧,一为反应物,另一为生成物的不同种物质,必须两种物质同时生成或同时消耗,且两者的速率之比等于中化学计量数之比;③从时间和物质的生消量的角度描述:

单位时间内消耗掉某与生成该物质的量相等;④从断键角度描述:

如H2+I2

2HI的反应,单位时间内断裂一个H—H键的同时,形成一个H—H键,或形成一个I—I键,或断裂2个H—I键;⑤从能量角度描述:

绝热容器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相等,即体系温度不变。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性标志是: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这样,就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衍生出以下5种判断方式:

①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保持不变;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对气体物质而言)保持不变;③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质量、分子数等保持不变;④反应混合物中某一种反应物的、某一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⑤反应混合物中某些特征,如某组分有颜色,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时。

⑶整体性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各组分来判断以外,对于有些,还可以采取反应混合物的整体情况来判断。

①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而言,如mA(g)+nB(g)

pC(g)+qD(g)(其中m+n≠p+q),只要出现下列几种情况时,也达到了平衡状态:

a.恒温、恒容条件下,容器中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的状态;

b.恒温、恒压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一定时的状态:

(注意:

恒温恒容条件下,由于容器体积固定,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所以任何情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因此,也就不能根据密度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c.若mA+nB

pC+qD(m+n≠p+q)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不完全是气体,其中存在固体或液体,如,mA(s)+nB(g)

pC(g)+qD(g)(其中n≠p+q),则恒温、恒容条件下,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肯定是化学平衡状态;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如:

对于mA(g)+nB(g)

pC(g)+qD(g)(其中m+n=p+q)由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始终不发生改变,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总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所以,无论反应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以及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都会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反应的任一过程中都是定值,因此,也就不能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C选项正确,D不正确;

答案:

C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钠和水反应:

Na+2H2O==Na++2OH―+H2↑

B.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SO2+2OH―==SO32-+H2O

C.硫酸铵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 ==BaSO4↓

D.碳酸氢钠溶液和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混合:

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解析:

离子方程式是指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①可溶性的强(、、可溶性盐)一律用符号表示,其它难溶的物质、难的物质、气体、,水等仍用表示。

②对于微溶物质来说在离子反应中作反应物(溶液)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写离子符号,作为生成物()需要出完整的化学式,例如,中的写,中的用化学式表示。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依据四原则:

⑴客观事实原则;⑵原则;⑶原则;⑷固定组成原则;A、电荷不守恒,A不正确;B、为过量反应,根据“少者为1”原则,离子方程式正确,故B正确;C、错在NH4+与OH-也能反应生成弱电解质NH3•H2O,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是:

2HN4++SO42-+Ba2++2OH-=BaSO4↓+2NH3•H2O,故C不正确;D、根据“少者为1”原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

HCO3―+OH―=CO32―+H2O,故D不正确。

答案:

B

14.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Y、X三种元素的原于半径依次减小

B.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高

C.W元素与氢元素可能会形成W2H6

D.Y元素的单质能从NaZ溶液中置换出Z元素的单质

解析:

根据题给的W、X、Y、Z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是同主族元素,X为笫二周期ⅥA族氧(O)元素,Z、Y、W是第三周期元素,Y为硫(S)元素,Z是氯(Cl)元素,W是硅(Si)元素,

A.根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由大到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规律,W、Y、X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正确;

B.Z(Cl)元素的非金属性比Y(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Z(Cl)元素的气态氢化物HCl的热稳定性比与Y(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H2S的稳定性高,B正确;

C.W(Si)元素与碳(C)元素为同主族元素,化合价为四价,所以W(Si)元素与氢元素可能会形成类似于C2H6(乙烷)的化合物Si2H6(乙硅烷),故C正确;

D.Y(S)元素的非金属性比Z(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弱,故Y(S)元素的单质(S)不能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Z(Cl)元素的单质Cl2,D错误;

答案:

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为

,其二氯取代物有2种结构

B.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栩同

C.相同质量的乙炔与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同

D.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氯气生成氯苯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解析:

A、甲烷是正四面体,其二氯取代物只有1种,故A错误;B、苯能使溴水褪色,是苯与溴水发生了萃取现象,该变化为物理变化,而乙烯使溴水褪色,是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二者褪色原理完全不同,B错误;C、乙炔的化学式为C2H2,苯的化学式C6H6,两者的最简式都为CH,所以同质量的乙炔和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同,C正确;D、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氯气生成氯苯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D错误;

答案:

C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B.植物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催化剂作用下经水解可得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能转化为酒精

C.往含硫酸的淀粉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后无银镜产生,说明淀粉未水解

D.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甲醛溶液,可观察到蛋白质发生凝聚,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又发生溶解

解析:

A、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是在1万以上的化合物。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糖类中的单糖和低聚糖(如二糖)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均高达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为高分子化合物。

故A不正确;B、植物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纤维素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C6H12O6):

(C6H10O5)n+nH2O

nC6H12O6;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酒精(C2H5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正确;C、用硫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显酸性,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否则会破坏银氨络离子,,所以水浴加热后无银镜产生不能说明淀粉未水解,C不正确;D、蛋白质遇到,可使蛋白质变性,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不可逆凝聚析出白色的沉淀,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沉淀不会溶解,D不正确。

答案:

B

17.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铁片上有铁锈出现。

铁片腐蚀过程中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

2Fe+2H2O+O2==2Fe(OH)2,Fe(OH)2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生成铁锈,其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片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

B.铁片腐蚀最严重区域应该是生锈最多的区域

C.铁片腐蚀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2H2O+O2+4e―==4OH―

D.铁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

腐蚀

解析:

铁片在食盐水中发生吸氧腐蚀,根据反应方程式2Fe+O2+2H2O=2Fe(OH)2可知,反应中铁片是失去电子,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蚀,故A不正确;B、铁片的生锈和腐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铁在溶解有氧气的中性或酸性很弱的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时,铁失去电子氧化为亚铁离子,Fe―2e―=Fe2+,从而使铁变质损坏被腐蚀,这是腐蚀;食盐水中的溶解氧从铁片所含的碳上结合电子还原为氢氧根离子O2+4e―+2H2O=4OH―,氢氧根离子OH―和亚铁离子Fe2+结合成氢氧化亚铁2Fe+O2+2H2O=2Fe(OH)2,并进一步被氧化4Fe(OH)2+O2+2H2O=4Fe(OH)3,生成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Fe(OH)3脱水转化为铁的氧化物水合物(水合氧化铁)形成铁锈,这是生锈。

这两个过程经常相伴发生。

实际上,铁在食盐水中(中性环境)发生吸氧腐蚀是原电池反应,铁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铁为微电池负极,铁片中所含的碳为微电池正极,微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Fe失去电子,电极反应是:

Fe―2e―=Fe2+,所以负极区(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是铁片腐蚀最严重的区域,而微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是:

O2+4e―+2H2O=4OH―,所以氧气浓度最大处(液滴边缘的正极区),应该是生成的铁锈最多区域,故B不正确,C不正确,D正确;

答案:

D

18.为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定·L-1醋酸溶液的pH

B.测定·L-1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C.比较浓度均为·L—1盐酸和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

D.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醋酸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消耗两溶液的体积

解析:

A、•L-1的一元强酸的pH=1,如果测定出•L-1的醋酸溶液的pH>1,说明醋酸没有完全电离,则可证明醋酸是弱酸,故A正确;B、如果测定出•L-1的CH3COONa溶液呈碱性,说明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后呈碱性,则可证明醋酸是弱酸,B正确;C、如果醋酸为弱酸,则等浓度时,由于醋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少,浓度小,导电能力比盐酸弱,则可证明为弱酸,故C正确;D、NaOH和醋酸等物质的量反应,所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醋酸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消耗两溶液的体积是相等,故不能进行比较来证明

醋酸是弱酸,D不正确;

答案:

D

19.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2(g)+3H2(g)=2NH3(g)

△H=一(b—a)kJ·mol-1

B.N2(g)+3H2(g)=2NH3(g)

△H=一(a—b)kJ·mol-1

C.2NH3

(1)=N2(g)+3H2(g)

△H=2(a+b—c)kJ·mol-1

D.2NH3

(1)=N2(g)+3H2(g)

△H=2(b+c—a)kJ·mol-1

 

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由图象知,(g)+(g)→1molN+3molH吸收akJ的能量,1molN+3molH→1molNH3(g)放出bkJ能量,1molN+3molH→1molNH3(l)放出(b+c)kJ能量。

根据△H=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再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为放热反应。

如果N2、H2为反应物,NH3为生成物,则N2(g)+3H2(g)═2NH3(g)时,该反应放出能量,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故△H=—2(b―a)kJ•mol―1,或;△H=2(a―b)kJ•mol―1;如果NH3为反应物,N2、H2为生成物,则2NH3(g)═N2(g)+3H2(l)时,该反应为吸收能量,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H=[2(b+c)―2a]kJ•mol―1=2(b+c―a)kJ•mol―1,故D正确;

答案:

D,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l2、Br2、I2的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减小

B.石英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加热熔化时需破坏共价键

C.氢氧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被削弱,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具有导电性

D.水电解生成氯气和氧气,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解析:

A、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故Cl2、Br2、I2的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A错误;B、石英主要成分是SiO2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原子晶体,硅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二氧化硅熔化时破坏共价键,故A正确;C、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被削弱,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具有导电性,C正确;D、时,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生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重新组合生成和氧气,有新的化学键形成,D正确;

答案:

A

21.为研究某溶液中溶质R的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R溶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c(R)随时间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时,在10~30min内,

R的分解平均速率为mol·L-1·min-1

B.对比30℃和10℃曲线,在50min时,

R的分解百分率相等

C.对比30℃和25℃曲线,在0~50min内,

能说明R的分解平均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对比30℃和10℃曲线,在同一时刻,

能说明R的分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

A、从c(R)随时间变化图中可以查得,25℃时,在10~30min内,R的变化浓度为•mol•L-1=mol•L-1,在10~30min内,分解平均速率为mol•L-1/20min=mol·L-1·min-1,A正确;B、从图中可查得,对比30℃和10℃曲线,在50min时,R的浓度c(R)均是0,说明百分之百分解完,所以R的分解百分率相等均为100%,故B正确;C、从图中可查得数据计算可知,25℃曲线在0~50min内,R的分解平均速率为:

mol•mol•L-1)/50min=mol·L-1·min-1,30℃曲线在0~50min内,R的分解平均速率为:

mol•L-1-0)/50min=mol·L-1·min-1,虽然30℃曲线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30℃曲线在0~50min内,R的分解平均速率仍比25℃曲线大(或30℃曲线斜率比25℃曲线大),由此可以说明R的分解平均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从图中可知,虽然30℃曲线斜率比25℃曲线大,即R的分解平均速率比25℃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