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110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本章检测B卷文档格式.docx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10.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40°

,则折射角可能为(  )

11.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可以看到杯中有大、小两枚硬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硬币”在上,“小硬币”在下

B.“大硬币”在下,“小硬币”在上

C.“大硬币”是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

D.“小硬币”是光在杯侧壁发生折射形成的

1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离物体45cm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则(  )

A.凸透镜的焦距是90cm,像是放大的

B.凸透镜的焦距是18cm,像是放大的

C.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放大的

D.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缩小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3.有关人士研究发现:

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形成的效果会使车漆的最上层产生局部高温现象,时间长了车漆便会失去光泽,这是因为水滴相当于______,能使光______在车身的局部产生高温(后一空选填“会聚”或“发散”).

14.如图,是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一些人形成近视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______(选填“强”或“弱”),因而需要佩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镜加以矫正,这是因为凹透镜可以______光线(选填“会聚”或“发散”).

15.

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MN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判断:

入射角是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图中表示空气的是介质______(填“甲”或“乙”).

16.小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使用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来工作的。

17.

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是______透镜.

18.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_现象,所看到的都是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19.下列词句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_;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_(选填数字号码)。

①立竿见影;

②镜花水月;

③坐井观天;

④海市蜃楼;

⑤凿壁偷光;

⑥水中捞月;

⑦夕阳如血;

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0.

张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分别沿A、B、C、D方向观察读数,如图所示。

其中沿_____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在图示位置,烛焰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物距是______cm。

(2)光屏上成的是倒立、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小明将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22.

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现若使A处激光手电筒的光束能照射到白色的鹅卵石上,则激光束应对着______射出.(填“B”点,“B点上方”或“B点下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23.小明替爷爷买一副老花镜。

他看中一副样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明提出一个既不伤害眼镜镜片,又是简便的判断方法,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4.在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部模糊不清,水冷却后,我们端起水杯时发现隔着水杯看手指会变大,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5.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

请你说一说这一有趣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6.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试说出两种可行的方法。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27.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2)如图甲所示,此时可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____(填字母)。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4)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

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______(填字母)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28.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l)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成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小字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

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

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

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

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______图。

29.小强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透明的容器中装入无色透明的水.E、F是两块白色硬纸板可以绕MN向后转折.实验时让激光器发射的一束激光(如图所示)沿着硬纸板E表面斜射到水面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2).从图16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时,折射光线 

法线;

(选填“靠近”、“远离”)

(3).将图中F硬纸板向后折,F板上 

(“有”或“无”)折射光线,此时折射光线 

(“是”或“否”)存在,该实验步骤想探究: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 

(4).当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时,小强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能”

“不能”) 

得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结论,理由是:

(5)如图所示,表示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

A、月光下的树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合题意;

B、礼堂里放电影是昨用了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平静水面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不合题意;

D、你看到别人的背影是对方反射的光射到了你的眼睛里,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B.

光现象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

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本题考查光折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以及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各现象的实质是选出正确答案的前提.

2.【答案】B

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选B.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人在岸上时,由于光的折射,看到水中的物体变浅了,当人在水中时,看到岸上的物体变高了.

3.【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透镜的分类及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以及相关的应用。

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凹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符合这个特点的透镜有②④⑥,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C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本选项错误。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本选项正确。

D、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

C。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

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5.【答案】B

(1)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所以看见水中的“云”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的虚像;

(2)鱼生活在水里,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高了,所以看到了鱼的虚像.

综上分析,只有B选项正确.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知道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是看到物体的虚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及成因,同时也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这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二者所成的都是虚像,但成像原理不同.

6.【答案】C

当u=2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20cm>2f,可得f<10cm.

若把物体像透镜方向移动8cm,则物距为20cm-8cm=12cm,成放大的实像,所以f<12cm<2f,则6cm<f<12cm.

所以焦距6cm<f<10cm.

故选C.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内容,特别要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7.【答案】B

A、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故A错误;

B、对于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B正确;

C、对于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故C错误;

D、对于凸透镜,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D错误。

B。

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

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8.【答案】A

本题中的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光线发散,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光线会提前会聚(即像成在光屏之前),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

A、在保持光屏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会向光屏移动,可以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A正确;

B、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故B错误;

C、在保持光屏和蜡烛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在保持光屏和蜡烛位置不变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凸透镜的曲度,像还会提前会聚,光屏上不能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

本题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前,佩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后,像会后移到视网膜上.

9.【答案】C

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时,所以f=8cm,故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C正确。

D、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0.【答案】A

根据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40°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A可能正确,BCD一定错误。

A。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明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答案】B

(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到水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我们看水中的硬币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是硬币的一个虚像,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些,在上的小硬币;

(2)杯子侧面和水构成的凸透镜,由于凸透镜在1倍焦距之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看到的是在下的“大硬币”。

故选B。

12.【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比较凸透镜成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突破点。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物距、像距: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先根据题意判断出物距和像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焦距和像的特点。

由题可知,物距为30cm,像距为45cm-30cm=15cm,物距大于像距,说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即30cm>2f,则f<15cm;

f<15cm<2f,则7.5cm<f<15cm;

故7.5cm<f<15cm,并且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ABC错误。

13.【答案】凸透镜;

会聚

在阳光下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小的凸透镜,把太阳光进行了会聚,同时也会聚了太阳光的能量,使得局部高温,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

故答案为:

凸透镜;

会聚.

水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所以可以看做是凸透镜,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水滴的形状,只有联想到了它是一个凸透镜,才能正确的解答此题.

14.【答案】强;

发散

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晶状体无法自动调节,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发散,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强;

发散.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或生活的体验很好理解.

15.【答案】40;

50;

由图可知,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水平直线MN为界面,竖直虚线为EF法线;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0°

,则入射角为90°

-50°

=4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入射角=40°

折射角等于90°

-40°

=50°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乙是空气.

40;

乙.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关键是要先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即可确定法线、界面,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6.【答案】缩小 

照相机

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缩小;

照相机。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7.【答案】发散;

放上透镜的会聚点A要比不放透镜的会聚点B更要远离透镜,由此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所以该透镜是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发散;

凹.

根据题目中放透镜与不放透镜的会聚点位置的变化确定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然后再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得到此题的答案

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是发散了还是会聚了,其判断标准就是看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和不经过透镜折射沿直线传播的光线相比,其范围大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若变大了就是发散了,若变小了就是会聚了

18.【答案】直线传播 

反射 

折射 

虚像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日食在物理学中,这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知,看到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这些看到的都是虚像。

直线传播;

反射;

折射;

虚像。

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看到倒影和水中的鱼,倒影是光的反射,看到鱼是光的折射,所看到的像都为虚像。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定律,属于常见的考题。

19.【答案】①③⑤ 

②⑥⑧ 

④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