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116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阿旗双百金科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形状改变,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正确;

D、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D错误。

故选D。

3.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毒和劳氏肉瘤病毒内部可发生④过程

B.①过程和②过程都需要解旋酶

C.参与③过程的RNA只有mRNA和tRNA

D.①~⑤所示过程中,均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题图中,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逆转录,⑤表示RNA复制。

【详解】A、④表示逆转录,艾滋病毒和劳氏肉瘤病毒均为逆转录病毒,可发生逆转录过程,但该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中,而不是病毒内部,A错误;

B、①过程表示DNA复制,该过程需要解旋酶,②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而需要RNA聚合酶,B错误;

C、③表示翻译,参与③过程的RNA有mRNA、rRNA和tRNA,C错误;

D、①~⑤所示过程中,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均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4.将小鼠迷走神经元与“感觉肠道细胞”一起培养时,两者会形成突触(如图),同时“感觉肠道细胞”分泌的谷氨酸在100微秒内被神经元接收,阻断这些谷氨酸分泌会使得信号传递嘎然而止。

这里谷氨酸在突触传递中扮演的角色是

A.钠离子B.神经递质C.突触后膜受体D.突触小泡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需消耗能量)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停止作用,因此一次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的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当递质没有被及时破坏,则会形成连续的兴奋或抑制。

(2)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会形成突触,“感觉肠道细胞”分泌的谷氨酸会迅速被神经元接收,阻断这些谷氨酸分泌会使得信号传递嘎然而止,所以谷氨酸在突触传递中应属于神经递质,B正确。

【点睛】1、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

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内含神经递质。

5.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体液免疫几乎正常

B.HIV侵染机体后产生的抗体会与HIV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

C.HIV容易发生变异,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某艾滋病患者直接死于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失去了监控、清除功能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破坏T淋巴细胞,大多数的体液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的呈递,故大多数的体液免疫会丧失,A错误;

B、HIV进入体内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HIV的抗体,该抗体会与存在于体液中的HIV结合,形成沉淀和细胞集团,若在细胞内的HIV,抗体无法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

C、HIV容易发生变异,但机体能识别HIV,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死于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功能缺失,而导致免疫系统失去了监控、清除功能,D正确。

6.下列关于育种以及相关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高产抗病小麦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可通过人工诱变后选择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

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花粉可经培养得到单倍体且高度不育

D.培育抗虫棉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所以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高产抗病小麦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可通过人工诱变后选择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三倍体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为奇数,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紊乱,不能获得正常的配子,因此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花粉,不能进行花药离体培养,C错误;

D、培育抗虫棉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与导入抗虫基因的棉花,变异类型都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的种类、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可遗传

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常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导入抗虫基因的棉花采用的基因工程的方法,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这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错误。

8.20世纪70年代晚期,加拉帕戈斯群岛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种子(两种雀的食物)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习惯以小而软的种子为食的小地雀选择食用更小一些的种子,而习惯以大而硬的种子为食的大嘴地雀选择去食用更大一些的种子,多年以后两种地雀喙的长度统计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三种岛屿

喙平均长度(mm)

小地雀

大嘴地雀

小地雀单独生存岛屿A

8

大嘴地雀单独生存岛屿B

9

二者共同生存岛屿C

7~7.5

10.5~11

A.干旱导致三个岛屿中的两种地雀发生了进化

B.岛屿A与岛屿C中的小地雀种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

C.干旱改变了地雀取食习惯,但没有改变其营养级

D.干旱导致岛屿C中两种地雀的竞争关系持续性增强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喙的形态(平均长度)发生了改变”,说明干旱导致发生了自然选择,导致三个岛屿中的两种地雀发生了进化,A正确;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基因的总和,由题意可知,岛屿A与岛屿C中的小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不同,说明两个岛屿中小地雀的进化方向不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两个岛屿中种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干旱后两种地雀的取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取食种子,故仍然属于第二营养级,即干旱改变了地雀取食习惯,但没有改变其营养级,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干旱使小地雀选择食用更小一些的种子,大嘴地雀选择食用更大一些的种子,说明二者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弱,D错误。

9.下图是表示机体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刺激机体后,先产生抗体后进行细胞免疫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

【答案】A

【详解】A、抗原刺激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进行,A错误;

B、浆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B正确;

C、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进而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因此引发的二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0.眼可视物、舌可尝鲜、鼻可嗅味,是因为这些感官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着一类特殊蛋白质,统称G蛋白耦联受体(GPCR).美国科学家莱夫科维茨和克比尔卡因为突破性地揭示GPCR的内在工作机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图为评委会现场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所展示的图片之一,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信息分子主要是指激素和神经递质B.GPCR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信息分子与GPCR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GPCR可将胞外信息传递给G蛋白

【答案】C

【详解】A、信息分子主要是指激素和神经递质,还包括其他一些小分子物质,A正确;

B、由题意知,GPCR是G蛋白耦联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正确;

C、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C错误;

D、由题意知,GPCR可将胞外信息传递给G蛋白,D正确。

故选C。

11.下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的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寒冷环境中,①②③④均增加

B.可以看作反射弧的效应器的有甲状腺、肾上腺、皮肤等

C.可以作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的有肾上腺、骨骼肌等

D.⑤的释放减少与皮肤的功能无关,与渗透压有关

据图分析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激素、⑤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A、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量都上升,其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上升,是由①②激素的含量升高所导致的,A正确;

B、甲状腺不是效应器,B错误;

C、肾上腺不是激素作用的靶器官,C错误;

D、皮肤的汗腺分泌汗液能影响渗透压,故与⑤的释放有关,D错误。

12.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可直接进入内环境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B错误;

C、机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外界环境的变化及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其理化性质的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但可反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否正常,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已知显性(A)对隐性(a)完全显性,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B.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一个携带隐性基因的个体意外死亡,将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0.64,故a的基因频率=0.8,A的基因频率=0.2,据此答题。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0.8,A的基因频率=0.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A错误;

B、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2×

0.8×

0.2=0.32,B正确;

C、判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

D、种群个体数较多,一个个体意外死亡,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B.正常机体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

释放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关系密切

D.大脑皮层H区受损则无法形成听觉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Na+内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A错误;

B、正常机体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

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所以与生物膜的流动性关系密切,C正确;

D、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产生听觉性失语症,患者不会失去听觉,但听不懂语言,D错误。

15.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St-P-DI)的顺序排列;

同时,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

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

B.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

C.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所以发生倒位的果蝇的性状不变

【详解】A、倒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两种果蝇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B正确;

C、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也可能发生联会,C错误;

D、倒位虽然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但可以使果蝇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16.依据基因重组的概念,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A.

B.

C.

D.

A图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图是利用基因重组进行转基因工程;

C图是利用基因突变原理进行诱变育种。

D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S型细菌的DNA能与R细菌的DNA重组,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能发生基因重组,A不符合题意;

B.将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小鼠的受精卵属于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不符合题意;

C.普通青霉菌诱变成高产青霉菌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符合题意;

D.R型活菌和S型死菌混合,R型菌转化成S型活菌属于基因重组,D不符合题意。

1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激素在人体内的运输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A.①②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①正确;

②消化道不是人体的内环境,②错误;

③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③错误;

④激素是在人体内的血浆中运输的,④正确;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⑤错误;

⑥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为组织液,因此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⑥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④⑥,D正确,故选D。

18.如图表示某海岛上地雀进化的基本过程。

有关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该海岛上地雀原种的全部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C.地雀原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海岛上地雀新种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称为地雀新种的基因库

分析题图:

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

因此,图中X是可遗传的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详解】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该海岛上地雀原种的全部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B正确;

C、地雀原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海岛上地雀新种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称为地雀新种的基因库,D正确。

【点睛】

19.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40

50~200

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

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

B.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D.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

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

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

B.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

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该病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B.先天性疾病都

遗传病,后天性疾病都不是遗传病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