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171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1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顺经而刺为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都是指针向迎随法。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

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

”卫属阳属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

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

其他迎随法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详见《针灸治疗学》。

4.提插迎随法

《标幽赋》: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

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5.捻转迎随法

汪机《针灸问对》:

“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

呼而捻针,左转为随为补。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

张景岳《类经》:

“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七十九难》:

“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

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

虚证采用针刺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采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者用导气法。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2.根据得气针感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终始》: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觉针下柔和舒适,为谷气至。

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强烈难忍,为邪气盛。

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者,为正气虚。

审察经气

3.根据补泻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出现凉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

(三)明辨经络

针刺补泻须掌握经络的循行方向,熟悉经络的气血流注,方能遵照迎随补泻原则施行补泻.

四、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

(一)机体反应状态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

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

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是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

针刺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

(二)腧穴的特性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产生补泻效应的重要条件。

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

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神阙、五脏背俞穴等穴。

2.偏于祛邪泻实的穴位有:

十宣、八风、八邪、委中、井穴、荥穴等。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

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可以使针刺的良性调整作用进一步加强,补虚泻实的效应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针刺补泻手法

一、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一)徐疾补泻法:

徐,缓慢;

疾,快速。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九针十二原》: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徐疾补泻法

原理:

补法慢进快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令经气充实于针下;

泻法快进慢出,使邪气由深出浅,随针外泄。

徐疾补泻法图

1.操作方法

补法:

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

出针时快速出针,疾速按压其穴。

泻法:

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

出针时慢,不按针孔。

2.临床应用

本法调和阴阳,徐疾补法治疗虚寒证,徐疾泻法治疗实热证。

3.注意事项

①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可结合捻转。

②有人认为,徐疾指行针的快慢,“徐而疾”之补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慢到快,可持续操作1~2分钟;

“疾而徐”之泻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快到慢。

行针采用小幅度捻转提插(范均铭等《上海针灸》1990.2)。

(二)提插补泻法

以提插手法的用力轻重分补泻。

七十二难》最早提出提插补泻手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

指出得气后下插推纳为主者为补法,动伸上提为主者为泻法,这时还只是一个提插补泻的原则。

明·

杨继洲等则提出具体的操作法。

《针灸大成》说:

“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慢提急按”;

“泻,针先深而后浅,急提慢按”。

提插补泻法图

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

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

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

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①提插补泻与行针法中的提插法应区别。

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幅度、频率一致,用力均匀;

而提插补泻法的用力、频率都有明显区别。

②提插补泻针感比较理想,敏感者可出现凉热感。

③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

徐疾补泻法以进针、出针的速度为标准区分补泻;

而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轻重为标准区分补泻。

(三)捻转补泻法

根据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捻转补泻法从针刺的基本手法发展为独立的补泻手法,肇始于金元时代。

窦汉卿《针经指南》:

“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标幽赋》:

“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法图

捻转补泻法

明代很多医家都很重视捻转补泻法。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

“补针左转,大指努出;

泻针右转,大指收入。

捻转补泻法的原理:

杨继洲还根据《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的阴阳学说,指出“左转从阳,能行诸阳;

右转从阴,能行诸阴。

1.操作方法1

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操作方法2

△也有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时间分补泻的捻转补泻手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

①补虚泻实:

用于虚证与实证。

②守气,催气,行气。

①注意针体还原,灵活自如。

防止因捻转角度过大、用力过重、频率太快时,造成肌肉缠针而滞针。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开来。

捻转法是行针的基本手法。

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而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四)呼吸补泻法

施行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呼吸的补泻手法。

《内经》有呼吸补泻的记载,《针灸大成》则明确指出了呼吸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即补法呼进吸出;

泻法吸进呼出。

呼吸补泻法原理

气出而针入,针与气相随,随而济之为补。

气入而针入,针与气相迎,迎而夺之为泻。

患者呼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

患者吸气时出针。

患者吸气时进针,得气后,患者吸气时行针;

患者呼气时出针。

呼吸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必须配合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手法应用。

实施呼吸补泻法时最好是医生与病人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作深长而徐缓的呼吸,以便掌握患者的呼吸实施手法。

(五)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素问·

刺志论》说: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

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王冰注:

“实者左手开针空以泻之,虚者左手闭针空以补之也。

”《素问·

离合真邪论》:

“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出针后疾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原理

疾按针孔使正气存留而不泄。

摇大针孔,不按针孔使邪气随针外泄。

3.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亦可配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的补泻手法。

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

天部提插法

人部提插法

地部提插法

(一)烧山火

针解篇》: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针经指南》载“寒热补泻法”

烧山火

《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法:

“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指出烧山火法的操作方法与适应症。

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进一步完善了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②按浅中深顺序每层各作紧按慢提9次,然后退至浅层,称为1度。

③反复施术1~3度,使针下产生热感。

操作方法

④于地部留针(或产生热感部留针)15~20分钟,出针后按压针孔。

⑤可配合呼吸补法,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操作要点:

先浅后深,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阳数。

烧山火操作图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

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

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注意事项

⑤热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

若操作3度仍无热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

(动作到位)

⑥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后马上处理。

⑦可用捻转补法代替提插补法。

⑧施术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要注意力集中,患者要细心体会针感。

⑨烧山火是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

(二)透天凉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针经指南》载:

“寒热补泻法”

透天凉

《金针赋》明确提出“透天凉法”:

“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指出了透天凉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明代医家杨继洲、高武、汪机、李进一步完善了透天凉的操作手法。

①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②按深中浅每层各作紧提慢按6数,称为1度。

③反复施术2~3度,使针下产生凉感。

④于天部留针,出针后不压针孔。

⑤可配合呼吸泻法,吸气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

先深后浅,一进三退,紧提慢按,行六阴数。

透天凉操作图

实热病证,由实热痰火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痈肿、热痹等。

如膝关节热痹,在阳陵泉施透天凉法。

癫狂,在内关、丰隆施透天凉法。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处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二层。

③押手宜轻,或不用押手。

④凉感是在得气在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麻感容易引出凉感,但触电感不行,若施针3度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⑤凉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

若操作3度仍无凉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

⑦可用捻转泻法代替提插泻法。

⑨透天凉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泻法组合而成。

三、飞经走气四法

《金针赋》说: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有促进针感通经过节、趋达病所的作用,是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

(一)青龙摆尾

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以摆动针柄为特征的复式手法。

1.原文: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

角),促使针感传导扩散.

3.青龙摆尾-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

能促进针感向病所传导。

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青龙摆尾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提插)进圆(捻转),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对白虎摇头法中的退方进圆,古今认识不一。

本教材采用的是郑魁山先生的白虎摇头操作法。

2.白虎摇头-操作

①常用白虎摇头法:

直刺进针至深层,得气后捻转提插,并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

同时,用手按压远病所端,促使气至病所。

白虎摇头

②郑魁山白虎摇头法

进针至深层,得气后退针,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进至左上方(进圆);

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摇退至右下方(退方)。

3.白虎摇头-应用

本法行气泻实,化痰降火。

治疗实证、热证。

如癫狂,取内关、丰隆,施白虎摇头法。

本法必须在深层得气后施术,摇动针身时用力均匀自然。

青龙摆尾与白虎摇头异同

同:

均有摇摆动作;

异:

青龙摆尾:

在浅层摆动,针身倾斜,不按压辅助。

白虎摇头:

在深层摇动,针身直立,可按压辅助。

(三)苍龟探穴法

以搜法和徐疾补法相结合的复式手法。

“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2.苍龟探穴法-操作

①新世纪教材苍龟探穴法

直刺进针得气后,从深层一次退至浅层皮下,按上、下、左、右顺序斜刺进针,向每一方向针刺时都必须分浅、中、深三层缓慢搜寻针感,依上法反复行针,以获取最佳刺激量。

②六版教材苍龟探穴法

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层加深,从不同方向寻找最佳针感。

3.苍龟探穴法-应用

作用:

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益气补虚。

可用于痛症、瘫痪以及经气不足而针感迟钝者。

如梨状肌结合症,可在局部施术;

中风偏瘫,可在肩髎、环跳等穴施术。

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操作。

(四)赤凤迎源法

以飞法为特征的复式手法。

因操作时犹如凤凰展翅飞旋之状,故又名凤凰展翅法。

1.原文:

“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人部),上下左右(提插捻转),四周飞旋。

2.赤凤迎源法-操作

先将针直刺入深层;

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摇针候气;

再插入中层,然后捻转提插,一捻一放,促使针感扩散传导。

3.赤凤迎源法-应用

①行气通经。

用于痛、痹、痿、瘫。

如肩周炎,取健侧条口穴或上巨虚,施赤凤迎源法,并配合患部运动(互动针法)。

②本法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操作,浅中深三层都必须得气,重在中层施术,四周飞旋时动作要自然协调。

第三节针刺补泻和手法轻重

一、针刺刺激量及其临床应用

针刺的刺激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其中主要是刺激强度与累积刺激时间。

有人曾经用此公式表述:

刺激量=刺激强度×

累积刺激时间。

1.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反映了针刺手法的轻重,它与诸多因素有关。

(1)刺激强度的相关因素

行针:

提插与捻转的力度、幅度、频率;

进针:

针刺角度与方向、针刺深浅;

针具:

长短,粗细。

(2)刺激强度的分类

刺激强度一般分为强刺激,弱刺激与中等刺激。

刺激强度应以病人的反应状态为主作为衡量标准,反应状态包括得气感应与耐受程度。

2.针刺刺激量与机体效应

在一般情况下:

刺激弱、频率慢、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刺激弱、频率慢、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刺激强、频率快、时间短-强兴奋效应

刺激强、频率快、时间长-强抑制效应

针刺刺激量与机体效应

在这里,时间短,机体产生兴奋效应;

时间长,机体产生抑制效应。

刺激弱,频率慢,产生弱的兴奋与抑制效应;

刺激强,频率快,产生强的兴奋与抑制效应。

可见针刺刺激量产生的机体效应,是由刺激强度与频率、累积时间三个因素的迭加。

二、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一)二者是两类不同的概念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对虚、实病证而设的两类不同手法,即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刺激强度是指针刺刺激构成的刺激量(剂量)。

二者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团。

不能简单认为,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二)二者有一定的联系

针刺补泻手法本身又含有刺激量的大小。

如提插补泻法,补法:

重插轻提;

重提轻插。

捻转补泻法,左转用力重,速度快为补;

右转用力重,速度快为泻。

无论补法还是泻法,都包括了用力轻重,速度快慢等刺激强度大小的因素。

事实上,补法比泻法刺激量要大。

(三)补泻手法可分剂量大小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了“大补大泻”、“平补平泻”(小补小泻)的观点,开补泻手法量化之先河。

大补大泻:

剂量大的补泻手法。

一般分2~3层施术,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

小补小泻:

剂量小的补泻手法。

如提插补泻法等单式补泻手法,“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

三.平补平泻

(一)陈会《神应经》平补平泻

陈会的平补平泻,指“先泻其邪气,后补真气”的“先泻后补”法,属于补泻兼施,祛邪扶正之法。

(二)杨继洲《针灸大成》平补平泻

杨继洲的“平补平泻”,实为小补小泻。

“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而已。

”如目前单式提插补泻法。

(三)目前临床之平补平泻手法

目前的平补平泻法,即针刺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提插捻转的幅度、力度、频率均匀适中。

平补平泻法目的在得气与调气,并无补泻意义,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兼有病证,与“导气法”有相似之处,但操作有别。

导气法重在“缓慢”,平补平泻重在“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