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23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二练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大体归为这一类。

历代反对道教的学者,对作为思想家的老、庄和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不甚区别。

唐朝的韩愈反对佛老,“佛”是宗教的佛,明显无误;

“老”是太上老君,还是《道德经》作者老子,他没有讲清楚。

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直接继承了韩愈的道统说,崇儒家,排佛老。

朱熹驳斥佛教也指明是释迦氏之教,他驳斥的道教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老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不能说道教作为宗教的影响只限于中国,日本的神道教与日本天皇及朝廷的制度,有不少道教的影子。

除日本外,朝鲜及越南也有经过改变的道教信仰。

注:

三教中儒教算不算宗教,学术界有争论。

节选自《文史知识》

1.下列关于道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的著作和教义比较明确,但道教的意义却很含混,道教内部和反对道教的人士也讲不清楚。

B.老子和庄子只能算是一种思想学派的代表人,虽然学术界长期称其为道家,但事实上并不准确。

C.早期的道教并不把老子作为自己的信奉偶像,老子后被奉为教主也不是因为他创作了《道德经》。

D.道教的建立有两个来源,一是与朝廷、官方相配合而形成,一是在社会下层群众中传播而形成。

2.下列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的《吕氏春秋》,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道家等都是社会政治走向统一在思想界的反映。

B.汉初道家是吸收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刨立的新体系,黄老思想是它的一个分支,与先秦老子、庄于关系不大。

C.因为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而非宗教性的,所心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不同。

D.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屡有争斗,文如韩愈、朱熹的反佛老,武如黄巾起义等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

3.道教不等同于道家,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生时间不同。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晚于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

B.社会影响不同。

道教对中国周围国家有不少影响,道家则没有这一作用。

C.目的作用不同。

道教常被用于生活中的预测吉凶,治病驱鬼,祈福延年。

D.存在形态不同。

道教是宗教,有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及专一的教义信奉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

磐年方冠,从麻九畴学于郾城,客居贫甚,日作麋一器,画为朝暮食。

年二十六,擢进士第,授归德府录事判官,不赴。

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衙涘。

李嬗素重磐,以礼延致之。

及嬗谋不轨,磐觉之,脱身入京师。

世祖即日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

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

郡有大贾,称贷取息,有不时偿者,辄置狱于家,拘系榜掠。

其人且恃势于官府,直来坐听事,指麾自若。

磐大怒,叱左右悴下,笞之数十。

郡人称快。

末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磐曰:

“四万人多矣,何烦他郡?

”使者怒,责磐状,期三日尽捕蝗,磐不为动,亲率役夫走田间,设方法督捕之,三日而蝗尽灭。

复入翰林为学士,入谒宰相,首言:

“方今害民之吏,转运司为甚,虽税人白骨,宜罢去之,以苏民力。

”由是运司遂罢。

帝以天下狱囚滋多,敕诸路自死罪以下,纵遣归家,期秋八月,悉来京师听决。

囚如期至,帝恻然怜之,尽原其罪,他日,命词臣作诏,戒喻天下,皆不称旨意,磐独以纵囚之意命辞,帝喜曰:

“此朕所欲言而不能者,卿乃能为朕言之。

”乞致仕,不允。

磐移疾家居,帝遣使存问,赐以名药。

磐数言:

“前代用人,二十从政,七十致仕,所以资其材力,闵其衰老,养其廉耻之心也。

”至是,自秋及春,坚乞致仕。

帝遣使慰谕之,仍诏禄之终身。

磐不得已,复起。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

诏允其请,致仕。

年至九十二。

(节选自《元史·

王磐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为朝暮食画:

划分

B.欲牒邻道助之牒:

发公文

C.至税人白骨税:

交税

D.尽原其罪原:

赦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磐刚直方正的一组是(3分)

①大肆力于经史百氏②脱身入京师③叱左右摔下

④亲率役夫走田间⑤害民之吏,转运司为甚⑥独以纵囚之意命辞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磐出身农家,苦读书学有所成。

他家世代务农,二十岁时到外地球学,客居他乡,非常贫困;

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金榜题名。

B.王磐嫉恶如仇,为百姓伸张正义。

他将一个为富不仁、私设监狱、倚仗官府势力、亲自指挥拷打乡民的富商绳之以法,众人称快。

C.王磐勤政爱民,遇难题自行解决。

真定一带闹蝗灾,他顶住压力,坚持不劳烦邻境百姓,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在短时周内消除了灾害。

D.王磐心态超然,虽请退仍受皇恩。

皇帝一再挽留,宣慰有加,甚至为他终生提供俸禄,后来他年迈体衰,多次请求告老还家,皇帝才同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天下狱囚滋多,敕诸路自死罪以下,纵遣归家,期秋八月,悉来京师听决。

(2)前代用人,二十从政,七十致仕,所以资其材力,闵其衰老,养其廉耻之心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半山:

在江苏江宁,作者晚年退隐江宁,曾在此建半山园。

②床敷:

安置坐具。

③屦:

漫步。

8.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5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6分)

(三)名句默写

10.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奇妙的礼物

[英]富·

奥斯勒

小金·

格里丝推开店门的当儿,彼得·

理查兹正觉得百无聊赖,认为自己是全城里最孤独的一个人。

彼得的祖父生前是这爿古玩店的老板,死后,店铺就留给了彼得。

小店门口的橱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漂亮的古玩。

这是冬天的一个下午。

有一个女孩站在橱窗前,脸蛋贴近玻璃,专心致志地朝里瞅,一双天真烂漫的大眼睛对每件东西都仔细端详。

过了好一会儿,她脸上露出笑靥,似乎很满意了,离开橱窗,推门走进了商店。

彼得站在柜台后面。

他正当而立之年,头发却过早地花白了。

他眼光冷漠,俯视着面前的小女孩。

“请你把窗子里那串漂亮的蓝珠珠项链拿出来,给我看看,好吗?

”小女孩开门见山地说。

彼得从橱窗里把项链取出来,举在手中,让女孩看。

那蓝珠珠项链在他手里光彩熠熠,好看极了。

“就是这串,就是这串!

”女孩拍手雀跃,“请你用漂亮的纸给我包起来,好吗?

彼得冷冷地打量着她:

“你是给什么人买的吧?

“给我的姐姐,她一直照管我的。

这是妈妈死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想送她一件顶顶漂亮的礼物。

“你有多少钱呢?

”彼得问。

女孩从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放在柜台上。

“就这些!

”又补充说,“我一直都在为姐姐的礼物攒钱。

彼得看着女孩,沉思有顷,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盖住了项链的价格标签。

他怎能把价钱告诉她呢?

“稍等一会儿,”他说着,旋即走进店房内间。

“你叫什么名字?

”他高声地问。

听动静像忙什么。

“金·

格里丝。

”女孩答。

当彼得重新回到柜台前时,他手中托着一个小包,用漂亮的圣诞纸包着,上面系着一条绿色丝带。

“给你,”他说,“路上要当心,不要弄丢了。

女孩冲他甜甜一笑,接过小包,轻捷地跑出了店门。

彼得目送女孩渐渐远去,突然感到更加孤单了。

格里丝和那串蓝珠珠项链又一次唤醒了彼得痛苦的回忆。

女孩的头发像阳光一样金黄金黄,她的眼睛像海水一样湛蓝湛蓝。

彼得爱过的一个姑娘有着同样金黄的头发,同样湛蓝的眼睛,并且那挂蓝宝石项链是彼得专为她准备的。

可是——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一辆汽车驶离了车道,夺走了彼得倾心热恋的那位姑娘的生命……

彼得变得孤僻了,他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

白天他跟顾客谈生意,晚上关了店门,他便沉浸在莫可名状的悲痛中。

久而久之,他在这种自怨自怜中,几乎要把那碧目金发的姑娘给淡忘了……

格里丝使他重新记起了失去的一切。

回忆使他倍感神伤,以至于在以后的几天里,他真想关上店门,躲开纷至沓来专为购买圣诞礼物的人们。

圣诞节前夜,当最后一位顾客离开了店门,彼得方才感到一阵轻松,一切总算是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但是,对于彼得·

理查兹来说,这个夜晚并没有过去——商店的门被推开了,一位妙龄女郎走了进来,她的头发阳光一样金黄金黄,眼睛海水一般湛蓝湛蓝。

女郎没有说话,只把一个用漂亮的圣诞纸包着的小包放在柜台上,上面有根绿色丝带。

彼得打开小包,那挂宝石项链便又重新呈现在他眼前。

“这是你店里卖出去的吧?

”女郎开口问道。

彼得看着她,目光已不是冷漠的了。

“是的。

它虽不是世上最好的蓝宝石,但它的确是真的。

“你还记得把它卖给谁了吗?

“一个叫金·

格里丝的小姑娘。

说是为她姐姐买的圣诞礼物。

“值多少钱?

“我不能告诉你。

”彼得说,“卖主是从不告诉别人顾客花了多少钱的。

“但是,她最多也只有几十便士,无论如何也……”

彼得小心翼翼地用圣诞纸重新把项链包好,又用绿色的丝带系起来,一切都像他为小金·

格里丝做的一样。

“她付了一个人所能付的最高价!

”他说,“她拿出了她自己全部的钱。

有好大一会儿,小店里静无声息。

教堂的钟声响起来。

午夜了。

又一个圣诞节开始了。

“但是,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女郎关切地问。

彼得将小包放在她的手里。

“我没有任何人可以送圣诞礼物,”他说,“已经是圣诞节的凌晨了,请允许我陪你回家好吗?

我愿意在你家门口,祝贺你圣诞节快乐。

就选样,迎着圣诞的钟声,彼得·

理查兹和这位他还不知道姓名的女郎迈出古玩店的大门,走向了一个新的玻瑰色的充满幸福和希望的圣诞日……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金·

格里丝的出现打破了被得·

理查兹的孤寂,使他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决定把那串漂亮的蓝珠珠项链以卖的方式送给她。

B.彼得·

理查兹看到小金·

格里丝金黄的头发和湛蓝的眼睛,痛苦地联想到了他爱过的姑娘,因为她们的头发和眼睛是相像的。

C.小说补充叙述彼得·

理查兹曾经热恋的姑娘被车祸夺走生命,巧妙地交代了开篇写的他“觉得百无聊赖”和“孤独”的原因。

D.小金·

格里丝的姐姐把彼得·

理查兹卖出的宝石项链送回他的店里,他认出又回到自己手里的这挂项链,于是目光不再冷漠。

E.小金·

格里丝懂得感恩,彼得·

理查兹诚心成全她,她的姐姐不肯白占别人的光,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从正面给人感动。

(2)从全文看,“奇妙的礼物”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件奇妙的礼物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彼得·

理查兹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结尾彼得·

理查兹和小金·

格里丝的姐姐“走向了一个新的玫瑰色的充满幸福和希望的圣诞日”,预示了他们将成为彼此相爱的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

(1)-(4)题。

文化遗民陈寅恪

林贤治

学者陈寅恪,其道德文章为时人所推重;

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之后,更传诵一时。

有关的评论及著作,甚或称作“学人魂”“当前精神领域之偶像”,推许之高,前所未有。

的确,陈寅恪在历史学,以及相关的众多学科内均有所建树,且不少具有开拓性质;

而一生恪守学人本色,绝不曲意阿世,尤属难得。

但是,他所有一切惟局限在旧文化范围,与新文化扦格不入。

作为“文化遗民”,陈寅恪本质上是维护旧文化的;

今天所以变得特别稀有,乃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以长达几十年的集体性精神溃败,而突显固守的意义而已。

1927年,王国维投水自沉,陈寅恪不同一般识见,认为王氏所殉,非系“具体之一人一事”,而在神州文化的陆沉。

陈寅恪挽王氏的诗词有云: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

”吴宓解说陈诗乃“悲王先生之忠节”,又说“王先生所殉者,君臣之关系耳。

”表明陈寅恪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君臣大纲的认同,对君主制的认同。

至于大清王朝,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构件罢了。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陈寅恪及吴宓等尚在海外求学。

据吴宓幼女吴学昭所记,“对于陈独秀、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甚为偏激”。

陈寅恪仍主张用对对子来测验学生的国文程度。

他强调中国语文的特性。

他前后出版的著作,坚持使用文言文,繁体字,竖排本。

1930年,他述及中国学术现状时,说:

“今日国虽幸存,而国史已失其正统。

”在此,与其说不满的是政权的性质,无宁说是政权的形式,即无君无臣的非“正统”性。

殊不知,他所称的“党家专政”,其实是生杀予夺的帝王政治的借尸还魂。

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民主”“自由”等口号,长期停留在思想层面,却没有能够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础。

1949年以后,他以文化的眼光看政治的态度并未改变。

他明确表态:

“我次不反对现在政权”;

“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

”这种不合作主义态度,是传统士大夫式的。

无须讳言,他的诗集不乏现实政治的感喟,但是,篇幅更大的是自伤怀抱,以及作为一个历尽沧桑的史家的兴亡之感,是负鼓盲翁唱给旧文化的深情挽歌。

陈寅恪几次提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为人所称道。

考其出处,用法有三:

其一是维护“我民族”的独特性,此即为《论韩愈》《柳如是别传》的主旨之一;

其二是反对政治对学术的干预,保持学术的“中立”价值,亦即王国维所说的“学问之自由独立”;

其三指治学态度,不可依傍他人。

其意如此,距真正的独立精神尚远。

独立与自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品格,它们是不可能脱离现代价值观念而存在的。

在近人中,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极重学术的地位,他们同祥力求以学术重振业已衰微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种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包括以诗证史的方法,甚至叙述方式颇相一致。

他一生著述,少有系统条理的史述,多为笔记式的考据文章;

由于留学时深受德国语文考证学派的影响,所以能够在原来乾嘉学派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论<

再生缘>

》和《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晚年的得意之作。

所谓“晚年唯剩颂红妆”,两书均借“罕见之独立女子”作主角,感怀身世,发愤明志。

表面上揄扬女性,固有的传统观念却随处可见,尤以后者为甚。

关于柳如是,书中赞美:

“对如花之美女,听说剑之雄词,心已醉而身欲死矣。

”明显是一种没落的士大夫情调。

作为诗人学者,陈寅恪自有其存在之价值,但不必悬作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正如“为学术而学术”自有其成立之理由,不必一定尊为学术之正宗一样。

现代意艾的知识分子,固须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又须超越自己的专业,以独立的批判态度,体现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其价值取向是属于未来的,而非过去和现在,所以能够来自传统而反叛传统,不致成为传统的陪葬品。

(摘编自林贤治新浪博客2006-10-30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吴宓看来,陈寅恪挽悼王国维的诗词反映出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君臣关系和君主制的认同,而不能体现他对大清王朝的忠心。

B.陈寅恪作为一位著名学者,道德文章受人们推重,被称作“学人魂”“当前精神之偶像”。

从学人本色这个角度本文作者也赞同这个评价。

C.从本文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陈寅恪的形象:

在学术领域不乏建树、开拓,但却是守旧的,他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却不必推崇。

D.《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借写“罕见之独立女子”来感怀身世,借以维护“我民族”的独特性,本文作者认为这不过是没落的士大夫情调。

E.陈寅恪20年代悼念王国维的诗词、30年代对中国学术现状的看法和1949年以后的“不合作主义”态度表明,其精神思想前后大致一样。

(2)陈寅恪“文化遗民”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3)本文作者对陈寅恪的历史地位是如何评价的?

(4)陈寅恪多次提到“独立之精神……”可见他对“独立”的推许,但本文作者却认为陈寅恪距真正的现代价值观念上的“独立”甚远。

你是怎样看待陈寅恪的“独立”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除草剂的行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新产品开始成为热门产品和引领除草剂市场的后起之秀。

B.展厅中最动人心弦的是这套陈设在梅花漏窗下的梅花茶台凳,形制清雅,意境隽永,仿佛在演绎清人咏梅的诗句“随意影斜都入画,自来香好不须寻”。

C.为了应对《新婚姻法》中对于婚前财产的限制规定,很多新婚夫妇在结婚之前就要进行财产公证,双方财产分割得丁是丁,卯是卯,清清楚楚,让人感叹。

D.即使像《汉书》这样的中世纪王朝史的编纂楷模,也终究遮掩不住司马迁的光芒,中外学者关于《史记》及其作者的研究专著,可谓更仆难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成都减灾研究所已建立了覆盖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省大部分区域的的地震预警系统,是覆盖面积仅小于日本地震预警系统的世界第二大地震预警系统。

B.日本这次申遗的目的是想利用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则,阻挠我国政府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巡航执法行动,限制我国渔民在该海域的捕捞括动。

C.现代狭义的古典音乐,大多指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即有复杂配器、庞大乐器编制,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产生宏大听觉效果。

D.据岛内媒体报导,大陆电视剧近年来逐渐成为台湾电视主流,无论《步步惊心》或《甄嬛传》,都在台湾掀起热潮,吸引了诸多台湾观众。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继承和学习前人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应思虑将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

①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

②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在纸上写生

③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

④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

⑤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

⑥日久天长,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河水口的各种处理方法

A.④⑤②①③⑥B.③⑥①⑤④②C.⑤⑥①②③④D.①⑥④②⑤③

16.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不超过120字。

(3分)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

(2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亲情像一杯焙去苦涩清香氤氲的绿茶;

亲情像一坛除尽辛辣韵味醇厚的老酒;

亲情像一幅摒弃浮华意蕴悠远的古画。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庄子》中,惠子对庄子说:

“你的观点听起来很好听,但没有用处。

”庄子说:

“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用的人,你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

大地广而且大,人所用的只有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

若只留下脚下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这块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材料二:

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有一次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其中一个阔太太问:

“可是,它有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回答道:

“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