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22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新的运作模式。

本文主要涉及以下五种类型的开发区:

①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指我国在沿海开放城市和部分内陆城市划出明确的地域界限,集中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实施减免税收等特殊经济政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特殊区域。

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③出口加工区。

指国家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专为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特殊区域,其产品的全部或大部供出口。

④保税区。

是以海关保税政策为基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关实施特殊监管,以发展国际贸易、加工以及仓储、商品展示等服务行业为主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⑤保税港区。

它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二)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先是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在智力最为密集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0年伊始,国务院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又批准了西安、成都、贵阳、南宁等西部省会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发展到今天的开发区,既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群体网络,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施载体,对加快对外开放、繁荣地方经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

在1984年至1991年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先后建立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其他类型的园区也开始了初始阶段的建设。

在开发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一方面,开发区白手起家,发展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

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总体上尚处于试探和观望阶段。

从1984年国家在12个沿海城市设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我国的开发区在摸索中前进,到1991年底开发区基本完成了初始阶段的建设,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以后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高速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从思想观念上为开发区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中国整体对外开放的又一次高潮,园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92到2002年间,开发区的数量不断扩张,类型不断丰富,分布上也表现为由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地扩展,同时各地方政府自批自办的各类园区也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开发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跨国公司开始取代中小资本争相进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项目大量引入,甚至一些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也开始在经济园区落户,外商对华的投资从试验性阶段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开发区在经济实力、工业产值、税收、经济效益等方面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迅速,工业规模迅速增大;

同时,园区的经济总量在其所在的母城中份额越来越高,开发区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经济发展增长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稳定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外商投资密集的外向型经济园区,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也步入发展的调整转型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为推进园区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自2003年起,国务院开始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

通过清理整顿和设立审核,大幅度减少了开发区数量,核减了开发区面积,突出了产业特色,优化了布局,各类开发区在项目准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明显提高,清理整顿和设立审核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开发区下一步规范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支撑

我国开发区是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直接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国内区域经济理论的成熟,逐渐将经济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应用于对开发区的解释之中,很好地解释了经济园区设立的理论基础和园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因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是建立经济园区的重要理论支撑。

作为增长极,开发区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包括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等等。

其中,园区自身的发展通过极化效应来实现,而带动区域发展通过扩散效应来实现。

2、产业集群理论

开发区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集聚效应,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依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

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

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开发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园区的发展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率、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决定着园区的规模、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机理维系着园区经济的运行。

3、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认为对新产业区的判别主要依据五个方面:

当地的网络联系、根植性、机构稠密性、学习性和社会文化。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开发区还难以称之为成熟的“新产业区”,主要体现在园区内企业间的当地网络联系基本没有形成、园区内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以及园区内市场结构不合理等几个方面,而要想将我国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新产业区”,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科技园区企业科技人才的流动,促使园区内生产要素的超流动机制的形成;

(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3)促进园区内中间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

(4)加强园区内地方企业网络的建立,强化园区内外企业的联系。

(四)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园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分别对产业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国别特色模式等几种主要的开发区发展模式进行介绍。

1、产业主导模式

产业主导发展模式是指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围绕主导产业来进行的。

通过对园区产业优势的分析,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并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使得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能迅速发展壮大,带动所链接的卫星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

产业主导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业的主导性和影响力,即从量的方面看,主导产业应是在整个开发区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在整个园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质的方面看,应是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产业,其发展进步能够带动园区竞争力的提升和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主导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区内主导产业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不相同,它会随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区内主导产业具有序列演替性。

由于主导产业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

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区内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

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2、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就是指发挥大企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通过灵活利用特定企业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其对于开发区发展的主导作用。

考量一开发区是否是企业主导发展模式主要是看经济园区内骨干企业对园区发展是否起到带动作用及其产值在整个园区总产值中是否占有较大的比重。

其特点:

一是区内骨干型企业的产值在园区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二是区内骨干型企业是园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力军;

三是区内骨干型企业是园区特色产业崛起、产业集群形成的“领头雁”;

四是区内骨干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推动或拉动作用。

按照主导企业的数量来划分,企业主导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单一企业主导和多企业主导两类。

单一企业主导的园区相对较少,一般是规模较小的省级以下园区,依靠某一个支柱企业获得发展,区内的各项政策措施都围绕这一骨干企业制定和实施。

比如邹平经济开发区,就是以魏桥集团为主导企业,依托魏桥集团的膨胀发展进行各种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多企业主导是企业主导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这些企业占据了园区产值的绝大部分,共同主导着园区的发展态势。

3、国别特色模式

国别特色模式一般是指在开发区内建立国别工业园,以突出国别特色,提高开发效率。

国别特色模式的特点:

一是国别工业园内全部或绝大部分是目标国投资企业,在园内具有支配地位;

二是国别工业园是定型的企业开发模式,比一般开发区企业管理模式更为清晰明确;

三是国别工业园享受开发区的全部政策,并享有部分特殊优惠政策。

国别特色模式在加速园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促使园区的投资环境在硬软两个方面都能更快地与国际市场、国际惯例接轨;

二是保证园区的社会事业与硬件开发同步乃至超前发展,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三是使园区经济的发展,跨越无序的、带有原始积累性质的初级阶段,较快地进入法制化的、规范有序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四是提高园区管理的起点,超越传统的、任职的管理阶段,较快地进入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阶段;

五是使产业技术的发展跨越一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级阶段,直接进入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乃至知识密集为主的现代产业阶段。

三、山东省开发区集约发展现状及特点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发展速度最快、经营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集约程度最强的经济板块,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主阵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要力量。

(一)基本现状

目前,山东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4家,其中有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保税港区,6家出口加工区,145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截至2008年,全省园区累计建成面积1470平方公里,注册企业81959家,资本1845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万人。

2008年,在占全省9‰的土地上,园区批准入区项目11457个,引进项目总投资11276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90.2亿美元,占全省的54.9%;

进出口1374亿美元,占全省的86.9%;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8873亿元,税收总收入2791亿元,分别增长38.9%和36.7%。

开发区已经成为山东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主要力量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表1山东省开发区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

类别

指标

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计

国家级

省级

批准入区项目(个)

9647

1956

7691

1810

824

986

合同引进项目总投资(万元)

92051453

7517757

84533696

20710024

11730689

8979335

合同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1113897

263196

850701

511710

225522

286188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737982

205336

532646

164029

66583

97446

注册企业数(个)

53738

17573

36165

28221

14979

13242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3015

331

2684

1525

640

885

外商投资企业数(个)

6890

2065

4825

1904

791

1113

注册企业资本合计(万元)

56041358

15191923

40849435

16016436

8569369

7447067

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

5486605

965712

4520893

2127857

1445871

68198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12088

987

11101

2910

1142

176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万元)

252293508

45918492

206375016

65344668

38586618

26758050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万元)

91434892

29294618

62140274

41153527

27660679

1349284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

69835693

11219791

58615902

18901589

10373107

8528482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万元)

26864559

7560822

19303737

11965506

7674933

4290573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额(万元)

20871363

3294836

17576527

7039636

3493700

35459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55733831

5644238

50089593

12406731

4267565

8139166

进口额(万美元)

6310452

2405701

3904751

655662

334671

320991

出口额(万美元)

5419465

2845515

2573950

1362721

930674

432047

资料来源:

《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山东省国家级开发区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开发区

开发区名称

批准入区项目(个)

合同引进项目总投资

(万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

(万美元)

注册企业数(个)

工业增加值(万元)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1254

6126700

125000

9216

4602795

1303498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

543990

55450

5627

5051012

2351787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16

415727

11861

2115

849900

280818

青岛保税区

354

124890

1544

361

249343

315619

济南出口加工区

9

112680

1055

30

13751

12454

青岛出口加工区

58700

4697

72

96339

56632

烟台出口加工区

10

125970

4971

105

859424

威海出口加工区

4

9100

758

47

36954

70984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7

1746988

12090

3891

1938452

206852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

496286

7000

840

1524000

254000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0

1011328

10198

3744

2570308

189054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12

7655707

26024

3268

1694823

96269

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

820380

11271

3236

2005677

519170

(二)主要特点

山东省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对外开放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城市化建设样板区、区域协调发展先导区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概括起来,开发区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招商引资

开发区依托自身产业、环境、区位等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招商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5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

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近5000个,占全省80%以上;

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06个,占全省的78%。

日照开发区亚太森博浆纸项目,总投资113亿元,是山东最大的外资项目;

青岛开发区丽东化工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是山东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

烟台开发区引进了43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设立了山东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富泰康研发中心和首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LG手机研发中心,并与通用东岳汽车一起成为产值超百亿的支柱企业。

美国信必优集团、益昂通讯公司在威海开发区设立了服务外包国际产业园;

日立空调、新都理光等一批跨国公司在青岛开发区加快了投资步伐,带动了临港工业和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2008年,日本神户制钢、双日,美国艾默生、固特异,韩国三星,台湾鸿海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增资。

2、注重科技创新

开发区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拉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目前共建有各种类型的孵化器5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7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20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88家,累计毕业企业已达1532家。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建设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朗讯研发中心、宋健科研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200多家。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开发区以项目实施为纽带,坚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的模式,在区内建设了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多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重点骨干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

2008年底,开发区内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540家,实现总产值13258亿元,增加值3883亿元,分别占开发区总额的41.7%和43.8%。

象威海高新区的威高集团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5个研发机构,与16名院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集群创新能力显现。

许多开发区通过项目合作和市场引导,相关企业自发联合,组建了创新联盟。

济南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软件合作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