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45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材料也无法体现秦朝官吏注重修身养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内容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正确判断。

3.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C.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并未涉及户口民生问题,故A错误;

秦朝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记录了材料反映的内容,故B正确;

秦朝焚书坑儒,没有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故C错误;

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4.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

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

材料表明唐朝

A.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

B.政府大力推广儒学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解析】据材料“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可知,唐朝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朝,故A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大力推广儒学明,而是科举考试的教材问题,故B错误;

C项没有突出统编教材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故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儒、道、佛融合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5.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该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该思想未突破儒家传统思想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当时该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错误;

该思想属于传统儒家的继续发展,并未突破儒家传统思想,故B正确;

该思想与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无关,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性质、特点等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丝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

这说明

A.竹简和丝帛因其十分珍贵,无法广泛使用

B.“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宜而被推广

C.汉代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D.造纸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发明

【解析】“自是莫不从用焉”等字眼反映了“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宣而被推广,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蔡候纸”而非竹简和丝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纸张的全面推广和普及是在西晋初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7.同一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为有不同的字形,以下呈现的是周朝、战国时期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独立于周王室的体现

B.文字由繁到简

C.各国变法的推行

D.文字的使用次数增多

【答案】D

8.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具有复杂的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小说

B.京剧和诗歌

C.宋词和文人画

D.南戏和元曲

【解析】据材料“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和小说都属于文化世俗化倾向,故A项错误;

京剧形成时间较晚,故B项错误;

宋词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文人画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正确;

南戏和元曲属于文化世俗化倾向,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风俗画、文人画、诗歌、宋词、元曲、小说等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文化世俗化倾向……高雅文化倾向”,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9.《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著

C.巩固了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

D.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风气形成

【解析】《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不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为主,故A项错误;

《海国图志》是魏源编写,不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B项错误;

《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情况,不是巩固传统的夷夏文化价值观,故C项错误;

《海国图志》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风气形成,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词,对选项逐一分析,注意不要受到材料的有意误导,从史实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

这一事态

A.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B.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C.使立宪派成员退出政治舞台

D.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解析】据材料“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立宪派转向革命,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A项正确;

1911年维新改良早已失败,故B项错误;

立宪派成员转向革命,不是退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

同盟会一直主张武装起义,故D项错误。

11.《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稍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培养学童全面发展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是洋务思潮的体现

D.兼采西方制度与传统文化的精华

.....................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仍稍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庶不至囿于异学”,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留学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胡适口述自传》中说:

“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一个杂志发表文章了。

”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含有无产阶级思想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解析】据材料“《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故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故C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13.柏拉图重视数学知识,据说在其创立的“学园”大讲堂的门前写着“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

这反映了柏拉图重视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精神

D.平等精神

【解析】据材料“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学知识使人的理性思维发展,这反映了柏拉图重视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数学几何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自由主义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平等精神也与数学无关,故D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

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的问题,只有服从,”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主张社会契约

D.民主思想

【解析】据材料“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三权分立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是主张社会契约,故C项错误。

15.“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

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以上表述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自由权力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解析】据材料“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启蒙思想,故D项正确;

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自由权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直接反映社会契约思想,故C项错误。

16.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

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政治领导人

B.宗教改革深层次目标是确立符合市民阶层要求的政治制度

C.宗教改革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D.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

【解析】据材料“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指资产阶级,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宗教改革家和政治领导人,故A项错误;

宗教改革未涉及政治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7.汤文选湖北孝感人,擅长中国画,1949年毕业于武昌艺专。

此画1954年创作。

这幅画

《婆媳上冬学》

A.西方此时流行的绘画风格对此画产生一定影响

B.具有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C.绘画风格为现实主义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扫盲的现象,绘画风格为现实主义,故C项正确;

西方此时流行的绘画风格是现代主义,故A项错误;

古代文人画往往以诗词入画,表达画家的精神和意趣,不符合图片特点,故B项错误;

图片注重表现的是群众学习文化的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

18.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中国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

由此可以得出毛泽东思想

A.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智慧

B.以事实求是为基本原则

C.以俄为师,走俄国的道路

D.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解析】据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体现的是全党的集体智慧,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故B项正确;

毛泽东思想没有走俄国的道路,故C项错误;

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再现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知识,学生再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可得出实事求是的原则,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9.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C.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D.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

【解析】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主共和制的内容,体现了民权思想,故C项正确;

“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和民生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权主义的角度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A.我国已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解析】据材料“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故B项错误;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角度分析,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德国政府希望利用2013“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互联,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

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德国传统工业制造技术下滑,要在高新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C.有利于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D.网络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析】据材料“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互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故德国经济的变革中网络安全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故A项错误;

材料也不能体现德国传统工业制造技术下滑,故B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德国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故C项错误。

22.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体现

C.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高级专门人才

D.有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

【解析】据材料“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0年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乡镇企业获得自主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故B项错误;

农村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故C项错误。

2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苏联的援助,少走很多弯路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战略核导弹

D.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是相对论

【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故A项错误;

1964年世界格局处于两极格局,不是美国的单极世界,故B项错误;

原子弹并不等于战略核导弹,故C项错误;

原子弹研制的基本原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正确。

24.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触动欧洲人文精神产生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解析】据材料“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力学体系建立是在18世纪,人文精神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故A项错误;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与14世纪,故B项错误;

牛顿的科学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在15、16世纪,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牛顿科学成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相关知识,学生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史实的时间范围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二、主观题(52分,共3道)

25.材料一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此时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主义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已经不完全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相同。

新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

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

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

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人文主义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新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时期的人文主义”。

【答案】

(1)差异:

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

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

强调理性;

强调科学。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

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

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

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

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

防止滥用科学;

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强调理性、强调科学等方面概括两种人文主义有何不同。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本题据材料二“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适当加以节制;

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即可从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等方面归纳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新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本题依据材料二“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消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等方面评析“新时期的人文主义”。

26.材料一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基本中断。

此阶段的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材料二第二阶段的西学东渐是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此时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

由于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

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

西学"

一词逐渐取代了"

夷学"

,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