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488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海金石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

中国注册矿业权评估师:

青海金石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受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的委托,根据国家有关探矿权评估的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探矿权评估方法,对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处置“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价款进行了评估。

本公司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探矿权实施了市场调查与询证,对委托评估的“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在2016年7月31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1、资产评估机构

机构名称:

青海金石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

西宁市胜利路地矿花园22号C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证书”编号:

矿权评资[2002]00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编号:

6300001201788

2、探矿权人及评估委托方

探矿权人及评估委托方均为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队长:

杨小斌,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84号。

3、评估目的

2004年4月30日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依法取得了“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勘查许可证,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取得探矿权时未缴纳探矿权价款,目前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需对2004年以前国家投入资金勘查形成的探矿权价款进行处置,因此评估目的即是为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处置“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价款提供公正、公平、合理的价值咨询意见。

4、评估对象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

地理位置:

工作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东北方向,相距15km,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本区向北30km有兰青铁路平行山系通过,同时有民和~临夏、平安~化隆、西宁~贵德等公路干线横贯拉脊山,工作区交通较为方便。

评估范围:

即为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取得的“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的范围,探矿权勘查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由6个拐点组成,拐点坐标如下(1980西安坐标系):

点号东经北纬

1102º

33′26″36º

08′00″;

2102º

38′36″36º

06′33″;

3102º

05′55″

4102º

34′41″36º

05′55″;

5102º

07′20″;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在2004年4月30日首次取得了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探矿权,面积67km2;

2008年经过探矿权延续,面积变更为25.93km2,勘查证号,T631200*********12;

后来经多次进行了探矿权延续;

于2014年6月12日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又进行了探矿权延续,有限期限为2014年6月12日-2016年4月30日,面积变更为17.02km2,勘查证号,T631200*********12;

2016年5月1日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进行了探矿权延续,有限期限为2016年5月3日-2018年4月30日,面积为17.02km2,勘查证号,T631200*********12;

该探矿权于2015年进行过评估工作,评估基准日为2015年4月30日,评估方法为“勘查成本效用法”、评估价值为96.92万元。

5、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

本报告中所评探矿权价值为公平市场价值类型。

即探矿权在评估基准日进行的公开的无限制的市场交易中能够获得的、并被普遍接受的价格。

交易中的各方都是充分拥有相关知识、信息通畅、谨慎行事、行为独立,交易不受任何强制性。

6、评估基准日

依照《矿业权评估指南》(2004年修订版)和《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2008年9月)所规定的评估基准日确定原则,结合本次评估探矿权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评估项目评估基准日为2016年7月31日。

本评估报告中所采用的一切取费标准均为2016年7月31日有效时点的价格标准。

7、评估原则

本项目评估除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工作原则外,根据探矿权的特性,又遵循如下原则:

7.1探矿权与有价值的地质勘查资料和矿产资源相依托的原则;

7.2尊重地质科学及规律的原则;

7.3遵守地质勘查规范的原则;

7.4遵守地质勘查规范和矿山开发利用的原则;

8、评估依据

8.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8.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152号,1994年3月26日);

8.3《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0号,1998年2月12日);

8.4《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第174号);

8.5《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办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02号);

8.6《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2008年9月);

8.7《矿业权评估参数确定指导意见》(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2008年10月);

8.8评估委托书;

8.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8.10《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214-2002);

8.11《铜、铅、锌、镍、钼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8.12《岩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8.13《青海省化隆县金源地区分散流异常检查报告》(青海省有色物探队一分队,1989年12月)及评审意见;

8.14《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东沟金矿普查地质报告》(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1986年11月)及评审意见;

8.15《青海省化隆县金源金多金属矿普查工作总结》(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2014年9月);

8.16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

证号:

T631200*********12

8.17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财建〔2007〕52号);

8.18评估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资料;

8.19评估人员收集的有关资料;

8.20其它;

9、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自2016年7月29日开始到2016年9月8日结束。

2016年7月29日,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委托我公司进行本项目探矿权评估,明确其目的是为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处置探矿权价款提供合理、公平的价值意见,并签定了评估合同。

2016年7月31-8月5日我公司组成由三名注册矿业权评估师,二名具有相关经历的高级地质工程师、一名高级会计师和一名经济财务工作人员等七人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待评估探矿权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估工作方案,研究评估对象地质报告及有关地质资料,并收集其它相关资料和现场踏勘。

2016年8月6-13日,通过对评估对象的调查和研究,确定评估方法,选择合理适用的评估参数,评估人员核实、整理资料,按照符合探矿权实际的评估方法进行具体评定估算。

2016年8月14日-31日撰写探矿权评估报告初稿并与委托方交换意见。

2016年9月1-8日据委托方合理意见修改评估报告,提交探矿权评估报告。

10、现场勘查

2016年8月3日我公司高级地质工程师许木元到普查进行实地勘察,主要考察普查交通、水电、以往勘查工程和可采情况等。

经考查:

交通方便,生产生活用水可解决,无工业用电。

普查中施工的槽探痕迹可见。

同时经过询问在矿区工作过的专家和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该普查的地质勘查工作是真实可信的。

11、探矿权概况

11.1、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该区年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25℃,降水量300~400mm。

用电属刘家峡电网。

工作区属中高山区,地形比差大、切割深。

当地以藏、汉族居民为主,属于半农半牧生产区,经济比较落后,人力资源丰富。

本区属青海东部,自然环境较好,是矿山建设条件最佳地区之一。

化隆县金源地区人烟稀少,属牧业区,居民为藏族,从事畜牧业。

区内无电力及通迅设施,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均从民和县城及化隆县城采购。

11.2、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1.1965年,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填制完成了1:

20万《乐都幅》地质图;

2.1972-1974年,青海省地质局物探队在拉脊山东段进行了1:

2.5万地面磁法和土壤测量工作;

发现了三处磁异常,但未进行验证工作。

3.1976年,青海省地质局区测二队进行了1:

5万《金源幅》区调工作,发现了Cu、Au矿点多处;

4.1981年,青海有色物探队在拉脊山金源一带进行了矿点检查工作;

仅对东沟脑的黄铁矿化点进行了简单工作,由于化验效果不好,未有明显成果。

5.1987-1988年,青海有色物探队在拉脊山东段进行了1:

5万水沉积物测量1000km2,圈定了以金源综合异常为代表的一批有价值的Au、Cu等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但异常未验证,值得进一步工作。

6.1986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在金源东沟进行了金矿普查工作,施工完成了1:

5千地质草测2km2,1:

2.5万路线地质草测剖面21.5km,探槽12个,完成工作量4000.91m3,浅井完成8个〖编号,QJ1(3.6m)、QJ2(4.45m)、QJ3(3.35m)、QJ4(4.15m)、QJ5(4.8m)、QJ6(8.2m)、QJ7(5.0)、QJ8(4.2m)〗,完成工作量50.45m;

圈定了Au、Cu等异常,值得进一步工作。

7.6.1989年,青海有色物探队在拉脊山金源一带进行了异常检查工作,发现了小西沟铜金矿点;

1:

1万地质填图及激电剖面测量工作,仅局部矿体进行了控制,而未能全面控制。

8.1994年青海省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院在本区开展了1:

2.5万水沉积物测量等工作,在普查区内圈定了Au、Ag、As、Sb为主的综合异常4处,分别为里东峡西支沟(AS1)、里东峡东支沟(AS2)、马昌沟(AS3)、雪圪瘩(AS4)综合异常,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9.1995年,青海省地质局化探队对全省进行了1:

50万化探工作,并圈出了拉脊山金及多金属异常带;

所圈定的金源等综合异常,只有大体形态,而无明显地浓集中心,并且元素太少。

10.2001年,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院在该区进行了铂族矿调研工作;

主要是针对超基性岩体展开工作的。

11.2004年至2016年,青海省有色地质八队在拉脊山金源一带进行了矿点检查、综合研究工作。

由于当地群众不支持地勘工作,外部关系协调难度大,期间只能进行对矿权进行延续和外部协调等工作,没能开展实质性工作,从而影响找矿成果的取得和全区评价工作。

12、区域地质

本区位于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Ⅱ),柴达木板段(Ⅱ2)、拉脊山裂谷带(Ⅱ2-c)之东段。

12.1、地层

域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

前震旦、寒武、白垩系及第三、第四系;

其次是零星分布的侏罗纪地层。

中部拉脊山主峰由上寒武统组成,南部为前震旦系、白垩系,侏罗系零星出露,在拉脊山南缘地带;

第三系分布于民和化隆盆地,第四系分布在山间、沟谷和山前河谷地带。

1.前震旦系(AnZhl):

化隆群:

混合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岩,局部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厚度大于987.1m,北侧与上寒武统之间被闪长岩侵入,未见接触关系。

2.寒武系(六道沟群∈3Ld)

区域范围内仅出露上寒武统的六道沟群:

为一套火山岩系,是组成拉脊山主体的主要地层,分布范围在起黄草山,毛洞山一带,中经雪疙瘩,向北延出图幅,南止于折合山、龙马大沙以北。

六道沟群可分为二个岩组四个岩性段;

中岩组:

下部为基-中基性熔岩段(∈3Ld21),上部中性熔岩段(∈3Ld22);

上岩组:

下部火山碎屑岩段(∈3Ld31),上部中性熔岩段(∈3Ld32)。

由于晚期断裂多次破坏和岩体频繁侵入,故上寒武统出露不全。

横穿区内的南北向横向断裂构造将上寒武统分成东、西两个区段。

西段自西向东地层构造成由北西向转折为北北西向;

东段地层构造线总体趋势呈北东向。

3.中下侏罗统(窑街群J1-2yj):

主要分布在拉脊山南坡化隆县龙马大沙东一带,面积约2km2。

东北部与加里东中期石英闪长岩呈逆断层接触,西南侧与上寒武统六道沟群上岩组火山碎屑岩段呈不整合接触。

下部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砾岩,局部夹砾砂岩,厚度大于40m,中部浅灰-灰白色层状含砾砂岩、石英砂岩夹黑色-紫红色页岩和煤线,厚度大于120m,上部黄褐色中厚层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厚约50m。

4.下白垩统(河口群K1hk):

主要分布在测区南部驼哇寺-龙马大沙一带,民和地区仅在磨石沟一带有零星分布,出露面积约36km2。

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建造,地层厚度大于1526.8m,分为下岩段(K1hk1)砾岩夹砂岩;

中岩段(K1hk2)砂岩夹砾岩;

上岩段(K1hk3)粉砂岩夹少量泥岩。

5.第三系分布在民和化隆两盆地,与下伏地层均呈断层接触。

按其岩性特征划分为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中新统西宁组(E-N1x)和上第三系上新统贵德组(N2g)。

(1)西宁组(E-E1x)民和盆地中岩性为紫红色含砂铁质泥灰岩、砂岩、砾岩;

化隆盆地中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泥岩及石膏。

(2)贵德组(N2g)在民和盆地中为桔黄色砾岩、砂岩、泥岩;

化隆盆地中为浅灰绿色砾岩、砂砾岩、砂岩。

6.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有冲、洪积砂、砂砾、亚砂土、冰积砾石等。

12.2、构造

本区地处拉脊山裂谷带(Ⅱ2-c)之东段;

是湟水河和黄河的分水岭。

纵向和横向断裂十分发育,尤其是纵贯全区的南北向断层,将区内分割成不同的构造线的东、西两个块段;

加里东后期的构造运动对早期的具有改造作用。

1断裂构造

主要以北西-南东和近南北向两种方向出现。

北西-南东方向的断层与地层的走向线一致,区内延长大于3km的大断层有19条。

南北向13条,北西-南东向6条。

小断层有5条,其中南北向3条,北西向2条。

多数为逆断层性质。

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①拉脊山北缘逆断层,西北部起于磨石沟,南至大滩以南,图内长度约11km。

②白石塔北西西向逆断层,长4.5km。

③雪疙瘩性质不明断层,西北延出图幅,图幅内长10.5km。

④拉脊山南坡逆断层,全长8km,分布在小西沟以北至雪疙瘩一线。

⑤苯康山逆断层,全长6.5km。

⑥叉卓沟-雪疙瘩南逆断层,长约14km。

南北、近南北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

①北家藏沟-龙马大沙断层,长19km。

②桑昂逆断层起于白石塔沟以南,中经雪疙瘩,东至阿子昂延出图幅,长约17km。

③拉日断层,性质不明,长11km。

2褶皱构造

区内下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所处空间位置不同,褶皱类型和形态有明显差异。

1.拉脊山区

以南北向的北家藏沟-龙马大沙逆断层为界,东段地层走向呈北东-南西走向,组成向斜构造;

西段呈北西-南东走向,组成复式向斜。

由于后期断裂和岩体侵入的影响,褶皱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被破坏。

西段主要有野护山向斜;

候尔石阳山背斜和小西沟向斜;

东段只有红崖子峡向斜,轴向大致近南北向,向斜的南部和中心被加里东中期石英闪长岩侵占,向斜东翼均为上寒武统六道沟群的中岩组。

向斜的西翼岩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倾角20°

-70°

,倾向50°

-60°

,总体为一北东端收敛的线型褶皱。

2.盆地区

化隆盆地中有红丫豁背斜、和丹麻向斜、巴玉乎向斜;

民和盆地中有红崖子背斜和河滩庄向斜。

它们的产状平缓,两翼倾角10°

-30°

之间,地层均为白垩纪以后地层组成。

12.3、岩浆岩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喷出岩,侵入岩均很发育,尤其加里东期岩浆岩最为突出。

岩性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均有。

其中阿森特期和华力西期岩体多为S型。

加里东期超基岩和碱性岩,一般属幔源型(M型),超基性岩则以超期性岩居多,而中性、中酸性、酸性岩多为过渡型地壳同熔型(Ⅰ科迪勒拉型),其岩石化学成分经计算:

铝碱钙比值ANKC<1。

K2O/Na20<1。

12.4、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航磁特征在该区表现为拉脊山-化隆强正磁异常带,该异常带西起日月山,东至民和官亭附近向东南出省。

拉脊山一带的航磁异常表现为梯度变带,其异常梯阶明显,异常峰值50-300nT,以西宁市南50km处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异常强度逐渐变低,异常宽度逐渐变窄。

其异常中段呈近东西向,东西两段则转为北西向,与拉脊山裂谷带吻合。

拉脊山航磁异常为加里东期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所引起。

2区域1:

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特征

(1)1989年青海省化勘院1:

20万区域化扫面在本区圈定了折合山地区金元素化探异常,在异常检查中对折合山区域异常进行采样加密后圈定了1:

5万金异常,将1:

20万折合山金异常分解为折合山、雪疙瘩、里东峡、窄拉滩4处金异常,其中雪疙瘩异常处于普查区内。

折合山地区金异常特征表

地区

异常下限

样点数

异常平均强度

峰值×

10-9

异常面积km2

分带

里东峡

6

35.03×

50.8

6.63

内、中、外

雪疙瘩

10

10.06×

10-6

38

18.69

折合山

15.33×

20.2

7.46

窄拉滩

5

14.8×

44

12.56

(2)1987年青海有色物探队在本区进行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金源Au、Ag、Cu、As、Zn为主的综合异常,面积达60.38km2,由多个异常组成,并伴生元素有Sn、Bi、Ti、W、Co、Cr、Sb、Ni等元素。

异常主要产在上寒武统,部分位于超基性岩、石英闪长岩中,区域构造处于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的转折部位。

故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多组构造特别发育。

其中,Cu、Au、Ag、As、Zn五种单元素的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吻合性好,Cu、Au、Ag,As、Zn单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其含量分别为:

Au(6~24×

10-9),Ag(0.09~0.1×

10-6),Cu(60~110×

10-6),As(24~48×

10-6)、(20~52×

10-6)分布在Au异常的南、北两侧,其剩余值中心:

Au有三个中心Au(1~50×

10-9),(1~28×

10-9),(1~5×

10-9),其形态呈东西和北东向展布。

伴有Ag(0.01~0.03×

10-6)剩余异常中心。

Cu有四个剩余异常中心,即Cu(4~150×

10-6)、(4~60×

10-6)和两个(4~20×

10-6)与As(6~53×

10-6)、Au(1~5×

10-9),Zn(10~80×

10-6)、(10~70×

10-6),(10~30×

10-6),(10~16×

10-6)相吻合。

单从Au元素异常看,Au异常面积为14km2,离散度3,Au的平均值26×

10-9,峰值234×

10-9,异常强度26×

10-9。

反映了该区具有良好的地球化学成矿条件。

其主元素平均异常强度、峰值、样品数见表:

金源1/5万水系异常特征表

元素

峰值

样品数

Au

26(×

10-9)

234

73

Ag

110(×

200

75

Cu

118(×

10-6)

1020

94

As

67.5(×

180

19

Zn

172(×

437

27

12.5区域矿产

拉脊山成矿带有各类矿床、矿点120余处,其中Cu、Au、Pb、Zn、Cr、Co、Mo等金属矿产80余种,泥旦沟金矿、上庄铁磷矿、东沟煤矿现已开采利用。

拉脊山地区主要金矿中的硫同位素特点与门源县红沟铜矿、甘肃白银黄铁矿型铜矿很接近。

S34‰均为正值,且接近陨石硫,在+0.7~+3.0‰之间,S32/S34比值在22.018~22.216之间,变化均较稳定,且与陨石硫数值接近。

说明金矿富集与裂谷发育早期热地幔上涌出现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溢流及岩浆侵入,以至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长期演化过程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拉脊山地区计有各类矿床、矿点120余处,其中Cu、Au、Pb、Zn、Cr、Co、Mo等金属矿产80余种,泥旦沟金矿、上庄铁磷矿、东沟煤矿现已开采利用。

金矿床、矿点及矿化线索28处,其中原生金矿(床)点13处。

伴生金矿化点11处。

砂金矿(化)点4处。

岩金矿床(床)24处中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金矿(床)点达20处,其中火山喷发气热液-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点占11处(其含矿构造部位多为破碎带)。

火山岩热变质矿点1处,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1处,岩浆矿床受热液迭加1处以及内化淋滤的含金褐铁矿化1处。

在长期表生作用下,大部分矿(床)点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风化淋滤,地表出现铁帽,褐铁矿化等。

13、普查区地质

13.1、地层

普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晚寒武世六道沟群中、上岩组,主要岩性为中基性海相火山岩。

它们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区的90%以上,其余的下白垩统、第三系、第四系仅在日古以南小面积出露,总面积约1.0km2

1.晚寒武世六道沟群从下到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

(1)基性-中基性熔岩段(∈3Ld21):

成份有暗绿色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夹凝灰岩及集块熔岩。

该段岩性主要分布在日古东南地段,出露面积约0.5km2。

(2)中性熔岩段(∈3Ld22):

成份有灰绿色安山岩夹凝灰岩、绿泥石石英片岩。

主要分布于猴尔石阳山、测区西南部,出露面积约12km2,松树沟、东沟含金蚀变带产于该套岩性段内。

(3)火山碎屑岩(∈3Ld31):

成份有灰绿色凝灰岩、凝灰质板岩、绿片岩夹熔岩及结晶灰岩、硅质岩透镜体。

主要分布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