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91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坚持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实行整车与零部件两手抓、城区工业与县域工业两手抓,着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地方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撑。

2010年地方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50%,地方汽车工业占全市汽车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5%提高到40%以上。

同时,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发展态势,产品覆盖整个商用车领域。

二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水(火)电产业:

2010年全市建成投产电站发电量98.5亿千瓦时,是2005年的2.12倍,年均增长16%;

建材工业:

2010年实现产值17.5亿元,是2005年的13倍,年均增长65%;

农副产品加工业:

成功引入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润田、康师傅等知名企业落户十堰,2010年实现产值11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

医药产业:

2010年实现产值1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

装备制造业:

2010年实现产值5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

电子信息产业:

2010实现产值19.07亿,是2005年的2.76倍,年均增长30%。

4、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1%;

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3个,省著名商标23件,其中“通达”牌消声器获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名牌产品实现产值12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5%;

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比2005年增加8家。

5、骨干企业实力快速提升。

大力实施“双亿工程”,推进地方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双亿”企业迅速成长。

2010年规模过亿元企业达到130家,比2005年新增90家;

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比2005年新增12家;

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比2005年新增5家;

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比2005年新增3家;

新增过40亿元企业1家,新增过50亿元企业1家。

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东风渝安微型车挤身行业前三,万向通达的燃油箱和消声器、郧县佳恒的汽车液压装置、同创的钢质同步器齿环、华昌达的汽车生产线、天涯的汽车暖风装置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6、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按照“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集约发展、跨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一大八特”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市经国家三部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共9家,达到每县1家,其中省级开发区1家,省管开发区8家。

近几年来,我市投入10多亿元实施山地整理项目,新增项目建设用地近5万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同时,大胆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引入民营机制,采取以商招商、组团招商等形式,如普林工业园于2003年开始建设,园区面积达1500亩,入驻企业近200家,园区规模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综合效益最好的工业园区。

2010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注册企业达4400个,从业人员7.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税收8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7、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模式,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了112家严重污染企业,整改了300多家排放超标企业,拒绝了3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驻,淘汰了150万吨机立窑水泥产能。

可顺利完成“十一五”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在整个工业结构中,汽车工业“一枝独秀”,占据十堰工业总量的70%以上,冶金、化工、电力仅为5~10%,其他产业均在5%以下,不能对全市工业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突破900家,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源于引进、扩散与模仿,且科技含量很低,附加价值不高,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土地资源瓶颈日益凸现。

现已整理的山地已经布满了项目,一批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未能及时满足,工业用地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县域工业发展滞后。

2010年六县市县域工业增加值82.1亿元,远低于城区工业增加值281.3亿元的水平,六县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22.6%,比全省水平低22.4%。

县域工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走势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这为我市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推进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继续深化。

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十堰作为同时享受“两个比照”的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将面临国家诸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政策的重要机遇。

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关键时期,十堰面临国家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持的重要机遇。

三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建设,十堰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给我市发展旅游、水电、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带来重要机遇。

3、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趋优。

一是交通瓶颈制约将被彻底打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可望完成“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十堰将成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有利于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承接产业转移。

二是山地整理为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施山地整理项目,争取再开发5万亩,工业发展的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4、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商用车也将会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

随着东风公司“863”、“61”行动计划的实施,东风渝安50万辆微型车、三环专汽10万辆整车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我市汽车产业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造“百万量级汽车城”两大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我市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十堰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六县市已被国家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可偏废。

我们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限制高耗能、杜绝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两带一中心”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推进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强化十堰城区的产业集聚和龙头作用,加强十堰城区与“两带”的全方位对接, 

按照专业分工、区域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促进十堰城区与“两带”在产业、产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

3、坚持园区建设和集群培育相结合。

结合山地整理,着力建立由市区工业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三个层次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龙头企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将十堰建设成为“百万量级汽车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总量。

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20%。

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其他工业总产值700亿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0%。

——工业投资。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0%。

——规模企业成长。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过100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3~5家,过50亿元企业4~6家,过1亿元150家。

——工业产业结构。

到2015年,形成以现代汽车工业为主导,以电力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4%以上,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城区工业、县域工业形成4:

3:

3的结构。

——科技创新。

到2015年,建设2~4个国家级、20个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形成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技术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名牌创建。

到2015年,形成80个湖北省名牌产品,创立5~8个中国名牌产品。

——节能减排。

到2015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要比“十一五”期末有明显下降,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现有各区、县、市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我们将按照“一城两带”的产业布局构架,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城”是指十堰主城区。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构建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和零部件为支撑,包括研发、试制试验、会展、交易、物流和生产装备在内的汽车产业聚集区。

重点抓好“六大产业园区”和“三个中心”建设。

“六大产业园区”:

以东风公司8万辆重型车项目和三环10万辆整车项目为为核心的整车产业园,以东风商用车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动力产业园,以东风渝安项目为核心的微型车产业园,以东风零部件项目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经济型商用车项目为核心的东风实业公司工业园,以汽车装备项目为核心的装备产业园。

“三个中心”:

汽车及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汽车会展中心、汽车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两带”:

一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包括丹江口市、郧县、郧西。

充分发挥其距十堰城区较近和现有产业基础,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纳入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的范围,成为十堰汽车产业聚集区的两翼。

郧县重点发展中重型商用车、低速货车、车桥、车架、车厢等;

丹江口市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传动轴、液压油缸等;

郧西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差速器壳等。

同时,三县市要结合山、水、矿产等优势资源,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发展生物医药、矿泉水(饮料)、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

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成低碳产业聚集区。

二是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包括房县、竹山、竹溪。

这三个区域拥有丰富的农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努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房县片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优质饮用水、中草药饮片等绿色产业;

竹山-竹溪片区重点发展水电、矿产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二)发展重点

围绕“一主四大”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个千亿产业(汽车)、六个百亿产业(电力、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轻纺)、两个50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

1、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工业

紧紧围绕“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通过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专用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有:

①东风公司“863”计划。

到2015年,东风公司在十堰投资100亿元,实现整车产品的升级和能力提升,突出核心总成的研发与生产,全面提升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中重型商用车20万辆、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20万台的生产能力;

新建6万吨重型钢板弹簧、50万只卡滚车轮生产线、9000吨乘用车紧固件生产线;

完成悬架弹簧公司、车轮公司、紧固件公司的迁建扩能;

完成设备制造厂的迁建扩能;

提升客车研发生产水平,具备高端大客车的生产能力;

提升特种商用车、军用越野车产能。

②东风实业公司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

规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商用车、专用车和客车,形成微型车50万辆、经济型商用车10万辆、专用车3.5万辆、客车1.5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新建微型轿车生产基地,产销量达到5万辆。

③地方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项目。

地方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坚持依托东风,面向市场,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地方整车生产,力争到2015年地方整车(除东风品牌以外)达到35万辆,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协作、产业链完整且具备较大规模的合理体系。

重点整车、专用车项目有:

三环专汽的10万辆整车基地建设;

湖北川路10万辆商用车项目;

陕汽宝华十堰分公司5万辆商用车项目;

郧县神河联达5万辆轻微型专用载货车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

驰田公司1.5万辆专用车扩能项目;

安远专用汽车2万辆产能基地项目建设;

神鹰公司3万辆专用车项目建设。

重点汽车零部件项目有:

支持运意、光社、海奥等车桥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车桥产能达到40万辆份;

支持正和、三环、方鼎等车身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车身产能达到40万台;

支持学世工贸、先驰、香亭等车架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车架产能达到40万台;

支持郧县佳恒、丹江民乐、十堰大旗等企业开发生产汽车和工程液压系统,形成年产各类液压总成20万台(套)的能力;

支持同创公司开发生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同步器总成,系列同步器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套;

支持广奥减振器公司、东风(十堰)汽车减震器公司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减震器,形成100万套的能力;

以郧县凯琦为核心企业,打造鄂西北汽车铸造件加工中心,形成40万吨的生产能力。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冶金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冶金工业将加快传统装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注重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重点推动钢铁、有色金属、钒加工产业的改造升级,力争使钢材、汽车专用钢、模具钢、无缝钢管等产能共计达到150万吨,五氧化二钒、钒铁、氯化钒产能达到3.5万吨。

到2015年,全市冶金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重点项目有:

丹福扩建20万吨铸胚及无缝管生产线,扩建30吨直接还原铁生产线;

福堰新建70吨电炉及50万吨汽车专用钢生产线;

榕峰新建40吨电炉及50万吨高强度建筑钢项目;

丹江铝业开发生产5万吨高纯铝和6000吨电子铝;

益民铜材新建2万吨高精铜带生产线;

郧西城关矿化工业园建设年产5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钒铁深度系列开发、2万吨金属镁生产线;

丹江口市福瑞德建设钒业工业园项目,形成钒铁5000吨、高钒铁4000吨、氯化钒2000吨及钒电池的生产能力。

——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围绕汽车产业和地方资源优势,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快工艺装备的改造升级,形成年产汽车轮胎1200万套、汽车橡塑制品2万吨、炸药3万吨、化肥40万吨、黄磷20万吨、单宁酸2万吨的能力。

到2015年,全市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双星东风建设1200万套汽车轮胎项目;

丹江东圣开发生产燃料甲醇系列开发及废水闭路循环改造项目;

郧县天神建设15000吨膨化硝铵炸药、5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

郧西海天开发生产聚丙烯扩能及系列产品项目;

十堰飞纳科开发生产纳米塑料材料及制品项目;

竹山天新进行单宁酸系列深加工项目;

湖北万润高性能锂电池生产线项目等。

——建材轻纺工业。

提高粉煤灰、煤渣等工业废渣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化工建材,限制淘汰“一小一砖”(小水泥、实心粘土砖);

加快纺织产业升级,重点抓好金鼎集团10万锭扩能项目、丹江口万年纱业开发精梳高支纱项目,支持湖北中绫丝绸和江郧丝绸开展蚕丝绸深加工和坯布生产;

科学开发绿松石、米黄玉、板材等特色资源,推进资源的精深加工,努力把竹山、郧县分别建成世界绿松石珠宝佩饰加工贸易中心、米黄玉加工贸易中心。

到2015年,全市建材轻纺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

——电力工业。

以建设湖北第二大水电能源基地为目标,加快潘口、龙背湾、孤山、小漩等水电项目建设,启动火电项目建设。

完成堵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完成竹溪汇湾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建成一批装机1~5万千瓦小型骨干电站。

积极争取120万千瓦热电联共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到2015年,全市电力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重点建设的水电站有:

潘口电站(51万千瓦)、夹河关电站(27万千瓦)、龙背湾电站(20.1万千瓦)、孤山电站(16万千瓦)、水漩电站(5万千瓦)、浙江纵横集团(17.1亿千瓦)。

——农副产品加工业。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20个以上。

着力打造湖北武当道茶品牌,支持龙王垭、圣水茶场、梅子贡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等企业的发展。

到2015年,产值达到50亿元;

培植以十堰渝川、竹山兆华、竹溪顺溪、郧西益群、丹江习大嫂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亿元;

支持房县聚达、神武山珍、伏龙山珍、武当山珍等食用菌企业发展,到2015年鲜菇、干菇、黑木耳加工产值达到6亿元;

兴建2-3家薯类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薯类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

支持丹江福润禽业、十堰伊兰清真、房县天森等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到2015年产值达到20亿元;

支持丹江柳氏风味鱼、博奥等水产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1万吨,年加工产品3万吨,产值达10亿元。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以汽车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业。

通过培植龙头,整合现有模具和汽车装备生产企业,建设模具工业园区、装备工业园区,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汽车工艺装备服务体系,培育3~6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

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使十堰市成为全国机械及汽车工艺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建立汽车模具工业园。

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方式,规划用地1000亩,建立以湖北先锋模具公司为核心,主要生产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形成30亿元的产销规模;

建立汽车装备工业园。

支持东风装备公司建设汽车装备工业园,规划用地1000亩,通过迁建扩能改造,形成30亿元的产销规模;

华昌达重点开发生产汽车装配线、汽车输送线、汽车焊装线,形成10亿元的产销规模;

恒力达开发生产汽车车身混流焊装线,形成1亿元以上的规模;

高周波、天舒开发生产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形成2亿元以上的产销规模。

——新能源汽车。

抓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做好产品技术储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

支持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东风特汽客车、东风实业公司、三环专汽等企业开发生产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力争到2015年产销量突破5万辆,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天龙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园、联增汽车电子产业园,支持天涯、天运、三立车灯、湖北双鸥等企业,大力发展发动机电控系统、温控系统、电控转向、电控制动、电控空气悬挂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启动机、发电机、雨刮器、车灯、汽车集成电子元件、安全气囊系统、欧IV排放消声系统等产品,形成100万辆份能力。

到2015年,汽车电子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

建立3~5个激素原料药和中药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开发10个以上知名品牌,建设5~8家生物医药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基地130~150万亩。

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郧县汉宫天圣医药工业园,新建年产10亿支针剂、4条大输液生产线,形成5亿元的产销规模;

丹江口丹澳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高档激素,形成2亿元的产销规模;

武当生物有限公司采用生物制约,形成年产10亿片剂能力,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

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进行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扩能,形成1.5亿元的产销规模。

4、加快发展县域工业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根基。

各县市区认真贯彻“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